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1-07-13 13:53: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xxxxx中的XXX,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化学《钠的化合物》。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不少内容是他们不熟悉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

  (3)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法及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的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速率、热稳定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这类可溶性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区别。通过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实验探研法,首先做好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补充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然后以化合价入手,分析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我采用对比讨论法。通过演示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及热稳定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2.说学法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如学习钠的氧化物时,可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知识。在学习化学性质时,首先观察几个演示实验及补充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跟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学习上,通过演示盐酸与它们分别反应的实验,观察这两个反应的速率有明显区别,然后演示热稳定性实验,观察碳酸钠受热时没有变化,而碳酸氢钠受热后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从而得出结论。钠另一重要化合物硫酸钠的性质、用途则通过自学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提问】:钠的性质怎样?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学生回答后,总结,引入新课。

  【板书】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包括化学式、氧元素价态、电子式、颜色状态,具体略)

  【设问】:这两种氧化物是否溶于水?加水后能否反应?

  【演示实验】:把水滴入盛少许过氧化钠的试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随后滴几滴酚酞试验。

  【提问】:通过上述现象得出结论?以Na2O代替Na2O2?

  【板书】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②与CO2反应

  【设问】:过氧化钠能否与CO2反应?如能,那么产物是什么?

  【补充实验】:在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迅速加入足量过氧化钠后立刻用瓶塞塞住,充分反应后,打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提问】:上述实验可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1】小结:

  主要表现出强氧化性

  【设问】:过氧化钠是否有漂白作用?

  【补充实验】:过氧化钠溶于水后;将酚酞试液滴入该试液中,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Na2O2有漂白作用。(注:与HClO、SO2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用途。学生阅读课文后小结

  【板书】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略)

  【设问】:在饱和的Na2CO3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将有白色晶体析出,此晶体为何物?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溶解性:Na2CO3>NaHCO3

  【改进实验】:如图所示,在气球中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且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同时分别倒入盛有稀盐酸的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实验】:将少量NaHCO3装入试管中加热;并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稳定性Na2CO3>NaHCO3

  用途及制法:学生阅读课文,小结。并介绍侯氏制碱法。见【投影-2】。

  2.硫酸钠,

  俗名:芒硝。化学式:Na2SO4·10H2O。用途自阅。

  【投影-2】:侯德榜(1890-1974年),我国现代化学家。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年又获该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国。从此为发展我国的制碱工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33年他将自己摸索的制碱技术毫无保留地公开于众,轰动了科学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39年他克服了苏尔维制碱法不能利用氯离子和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渣等问题,提出了联合制碱的连续过程,1942年该法成熟。即为“侯氏制碱法”,对全世界化肥和纯碱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投影-3】:总结:

  【投影-4】:练习:

  1.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跟过量盐酸反应,其中____放出CO2快,____放出CO2多,____消耗盐酸多。

  2.(1)有一包白色晶体如何鉴别是Na2CO3还是NaHCO3?

  (2)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NaHCO3?如何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Na2CO3?

  3.在120℃、1.01×105Pa时有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6.2g缓慢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充分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增重6.0g。求:

  (1)混合气体中CO2和水气的物质的量?

  (2)若将上述6.2g混合气体通入30mL5mol/L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求新生成物质的物质的量。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专题四《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教材处理、教法和学法、课堂设计、板书设计和作业设计八个方面来展示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众所周知,化学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源基础,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过程必须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也是贯穿本章始终的核心观念。

  以金属矿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为例,了解利用化学变化实现物质间的转化,以及这些过程和产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背景和角度,有利于学生加深体会化学在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并培养作出明达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学科知识的角度,右;利于学生将前面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和拓展。因此,本章作为高中必修模块的结尾,不仅对于学生总结复习很重要,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确定、学习后续的选修模块乃至选择自己未来的升学和就业方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内容编排

  本节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分为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体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

  二、学生分析

  知识方面:通过前面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学生具备了这两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因此本节课从这两方面入手比较容易;

  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为本节课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学生有资源合理开发和应用的意识,通过这一节课的简单介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资源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教学要求对海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认识化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重要价值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学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前面以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进一步加深水资源的利用、从海带中提取碘的方法和实质的了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的目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和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及合理开发意识。

  四、教材处理

  (一).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依据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本课的重点为海水的蒸馏、海水中溴的提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由于蒸馏装置比较熟悉,因此难点是海水中溴的提取和海带中碘元素的提取。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便于教学,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重过程探究,突出规律方法揭示,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依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海水中水资源的利用和化学资源的利用两部分。课堂教学中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快步走的教学设计。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易接受,我较多的采用多媒体,放大现代技术效应,注意学生的参与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只处于指引方向、启迪思维、设疑解惑的地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知识,积极思考的主动学习状态中。

  (二)学法

  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较弱,但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勇于动手的有利因素,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加强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使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并内化为自己终身受用的方法。

  六、教学内容及课堂设计

  1.引课设计

  从问题入手:利用多媒体从“海水是美丽的,也是富饶的”入手介绍海水资源的特点→提出问题:利用海水资源,要解决哪些问题。

  2.关于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

  实物呈现:海水淡化装置→实验演示(原理分析)

  给出蒸馏装置,让学生自行组装完成整套装置。

  多媒体呈现:海水化学资源概况→问题探究:海水提溴,海带提碘→实验→研讨:自然资源的开源节流

  3.例题和习题的设计:设计一些与水的淡化,海水提溴、碘的综合习题起到及时反馈的作用,保证课堂训练到位。完成书后作业中镁的提取的题目,强调海水的综合利用。

  七、板书设计

  海水资源的利用

  一.水资源的利用

  直接利用

  间接利用

  二.化学资源的利用

  溴的利用

  碘的利用

  三.海水的综合利用

  八、作业设计

  按教学要求让学生收集海洋资源及其利用方面的资料,撰写从海洋资源中提取镁、溴、碘等物质的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完善知识体系。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批评指正。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通过催化剂实际应用的事例,认识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部分与此相关内容学习的延伸与深化,也是后续学习化学平衡及移动知识的基础。在学习该单元之前,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定性的认识化学反应有快有慢,知道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影响。在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中,这部分内容的设置则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步认识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而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另外本节内容的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②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等相关理论简单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等学习活动体验科学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树立辩证

  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用有效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简单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本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应用“问题讨论、实验探究、归纳总结、指导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通过合理有效的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发现。

  2、情境激学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列举生活中的常见事实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实验促学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实验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更好的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4、媒体助学

  通过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这些方法都立足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努力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经过初三和高一的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诸如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重点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学案导学,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做好相关的预复习工作,做到温故知新。

  指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进行自主学习等活动,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指导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实际中与本节相关的化学现象,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会”、“会学”、“乐学”。

  四、说课堂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压强的影响则是学生通过观察教师补充的演示实验得出;应用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虽然是教学难点,但由于学习要求不高,所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来完成,能达到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简单分析、认识即可。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节课设计为这样的学习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探究活动→自学理论依据→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的课堂教学程序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本节课的引入可结合视频和图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有快有慢,不同的反应,反应速率也不相同。比如说:爆炸反应速度是相当快的,一幢20层的高楼,在不到10s中的时间就爆破倒地;而煤和石油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为什么不同的化学反应,反应速率会不一样呢?决定化学反应快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接着指出:“反应物的性质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改变外界条件来控制反应速率,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反应或是生活实际讨论有哪些外界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和已有知识,讨论归纳得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很自然的引出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种引入方式,在上课伊始就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完成实验探究,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设计,自主完成实验探究,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交流,主动建构知识。这也是本堂课的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如:请选择合适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探究某一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用品:

  试管、锥形瓶、试管架、量筒、药匙、保温杯(内装热水)、气球

  铁片、铁粉、NaHCO3粉末、MnO2粉末、盐酸(2.0mol/L,0.20mol/L)、H2C2O4溶液、H2O2溶液(5%、12%)、酸性KMnO4溶液、FeCl3溶液

  已知: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为了保证实验设计的合理、有效性,教师应作如下指导:

  ①如何设计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即探究什么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反应物,知道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考虑怎样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进而采用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方法

  ②指明某一条件的改变,即进行实验设计时,只考虑有一个条件是变量,其余条件保持不变。

  ③学生实验方案设计完成后,指导学生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几方面进行交流讨论。

  (2)学生分组实验,完成实验探究。具体实施如下:

  每组都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可分别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选择相应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并进行观察、分析。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 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 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

  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 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 : 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

  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二、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K+﹤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本节知识是钠单质性质的延伸和发展,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转变为钠的化合物,所以钠单质和钠的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只有既了解了钠单质的性质又了解了钠的化合物性质,才会比较全面的了解钠这种金属。通过钠单质及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既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又为学习其他几种重要金属化合物奠定基础和提供理论模式。

  2、教学目标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实验,学生能了解两者性质的差异、掌握二者的转化关系及鉴别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对比学习,学生应初步掌握对比、推理、归纳的能力。

  2)、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实验和探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动手合作的乐趣,在交流中养成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2)、通过学习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对世界制碱工业、我国化学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加学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及学生特点和已有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转化。

  教学难点:Na2O2的性质。

  二、说学情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及钠单质的性质等知识,能够对化学反应的得失电子情况及离子反应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比,归纳出实验结论。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结合以上的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分析对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方法。以趣味实验→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

  2、学法: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学习方法和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生入境

  设计“滴水生火”趣味实验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环节:知识探究、思维培养

  1.“滴水生火”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Na2O2的样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水一般用来灭火,而我们的实验却是滴水生火?

  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层层递进,将学生对Na2O2和H2O反应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5分钟)

  2.“吹气生火”实验探究

  结合上述对Na2O2与H2O反应的探讨,又引入 “吹气生火”实验,学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与CO2反应的产物。同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人在呼吸时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实际,讲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O2的,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横生的实验探讨中,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学习,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然后在多媒体上以表格的形式总结归纳Na2O与Na2O2性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为了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以应用和巩固提升,我设置了如下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钠着火了怎么办?

  【交流思考2】钠单质放置在空气中,最终变成了什么物质?

  以上两个问题的设置,既是对钠的氧化物知识的复习和运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与NaHCO3知识的教学。(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4分钟。)

  第三环节: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

  对于Na2CO3与NaHCO3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及水溶液性质的检验。操作比较简单,但有些差异比较细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细观察外,还需要触摸感受。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采用了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Na2CO3与NaHCO3热稳定性实验探究。我设置的是演示实验,通过一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两者热稳定性的差异。

  实验做完后,在多媒体上的表格中总结归中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8分钟。)

  在完成Na2CO3与NaHCO3性质对比后。我又设置两个交流思考。

  【交流思考1】如何除去Na2CO3固体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交流思考2】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完成以上两个问题,我及时给予点评、总结。(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此时,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启发学生回顾、再现知识,并把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写到黑板上,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简明扼要的写出Na2O与Na2O2,Na2CO3与NaHCO3的主要性质即可。(见附表)

  教学评价:

  本节课依据构建主义理论,我设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两个趣味实验,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学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质具有这样的性质,激发起学生强力的求知欲。营造了很好的课堂情趣。同时又依据知识特点,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对钠的几种化合物的认识,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德,除此外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钠的重要化合物

  一、 Na2O与Na2O2

  1. 物理性质:色、态

  2. 化学性质

  Na2O2与H2O反应:2Na2O2+2H2O=2 NaOH+ O2↑

  Na2O2与CO2反应:2Na2O2+2 CO2=2 Na2CO3+ O2

  3. 用途:

  二、 Na2CO3与NaHCO3

  1. 物理性质:色、态、溶解性

  2. 化学性质:

  (1) 与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 热稳定性 2NaHCO3=Na2CO3+H2O+CO2↑

  (3) 用途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铬酸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3)燃烧反应

  2.乙醇与钠的反应CH3CH2OH+3O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相关文章:

1.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2.有关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3.实用的高中化学说课稿3篇

4.高中化学教学计划范文合集8篇

5.有关说课稿合集六篇

6.有关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八篇

7.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8.有关说课稿模板合集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