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7-25 09:16: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

说课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看不见的爱》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淡淡的情节,淡淡的语句,让人感受到的却是一股激情涌动的爱的暖流。一位母亲为了让自己的盲孩子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地玩耍——打弹弓,耐心地陪伴孩子,并鼓励孩子“总会打中的”,凡事的关键是“做了没有”。最后,孩子终于打中了目标。相信这位母亲对孩子的激励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成长中面对现实,做任何事都应锲而不舍,直到成功为止。

  作者在描写时,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很淡,母亲始终是“安详地微笑着”、“轻轻地说”、“平静地说”,这是一位有着博大胸怀的母亲,她的内心是不平静的,她把她的爱蕴含在那些似乎是不经意的言行中,这爱是那么的深沉和了不起。

  本课出现了三位人物,“我”、母亲和失明的孩子。以“我”的心情的变化贯穿整个事情的发展过程。“我”心情的变化的原因和失明的孩子在打弹弓过程中所表现的惊人的毅力,这些都与母亲的言行有关。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母亲的信任鼓励、坚韧执着,使盲孩子增添了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最终逾越了在常人看来难以跨过的沟坎。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告诉我们有一种母爱如轻风细雨,如婉乐柔歌,看不见,摸不着,但隽永、绵长,渗透在我们的心灵中,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一步。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初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教学中用检测学生预习情况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学生已经在前阶段学习了几种详细复述课文的方法,四年级下学期对复述课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简要复述课文。由于学生复述课文还有困难,在教学中,为了分散这个难点,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与母亲的言行有关这条线索,给学生铺设简要复述课文的“台阶”。

  同时,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继续关注,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中感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并适度渗透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阅读和表达的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自主认识生字,积累“怔住”、“沉默”、“犹豫”等词语,在阅读中体会“轻轻地”、“安详”、“微笑着”等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课文语言通俗易懂,学生通过预习,基本能掌握生字字音、字形。“弹”是多音字,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教学中通过朗读理解“轻轻地”、“安详”、“微笑”等词语的含义,感悟在母亲轻柔的动作中,在平静的神态中,蕴藏着浓浓的,沉甸甸的,能激励孩子一生的母爱。

  目标二: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恰当的语速语调。

  “读”是为了读懂内容,感悟母爱的伟大,积累文本语言,本文的“读”更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简要复述课文)作准备。品读母亲言行的句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母亲的言行看似平淡,但言行举止都浸满了浓浓的、不寻常的母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言语细细地品读,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感悟文本,从内心深处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和神圣。

  目标三:以“我”的感受为线索,进行简要的复述。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简要复述课文,所以简要复述既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以“我”的感受为线索来复述。通过复述课文使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加深理解。

  目标四:从母亲耐心地陪伴、激励盲孩子打弹弓,最后终于打中目标的事中,体会到母亲执着、坚韧的爱,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个目标也是情感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分三步来研读课文,理解感悟“看不见的爱”。通过阅读让学生知道“我”情感变化的原因和孩子出色的表现都与母亲的言行有关,由此将母爱的含义层层深化,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一种信任,母爱是一种希望,母爱是一种鼓励,母爱更是一种力量。通过理解和感悟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以上四个教学目标的制定不管是从知识技能,还是过程方法,情感目标价值观,都作了整体的考虑,三方面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整体推进。

  四、关于教学设计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㈠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等长辈的关爱。让他们回想一下,长辈如何爱他们的,学生们都有话可说,训练了他们的说话能力,然后设疑课文讲述了一份怎样的爱?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㈡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以往经常用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预习能力,学生能通过预习,初步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用交流预习情况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㈢研读课文,理解感悟“看不见的爱”。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母亲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它是深沉的、伟大的,它时刻陪伴着我们每一个人,这种爱是一种无处不在而又“看不见”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近母亲,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理解母亲,理解母爱,在教学中分三步进行:1、自读课文,了解在这件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2、引导学生品读母亲言行的句子,感悟坚韧、执着的母爱。通过用心读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关键字词,在说话训练中和反复朗读中体验情感。3、在母爱的感召下,孩子表现出惊人的毅力,最后成功了,从孩子的表现再次感悟母爱是伟大、神圣的力量。通过这三步把母爱的含义层层深化,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一种信任,母爱是一种希望,母爱是一种鼓励,母爱更是一种力量。也许,这时的理解还是粗浅的,但这有助于让孩子能读好课文,读出感情。教学始终在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过程中进行,进而为简要复述课文作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思维,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练说。

  ㈣简要复述,总结课文。

  最后的环节设计简要复述课文,因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目标是简要复述课文。四年级同学对复述课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要简要复述课文难度很大,这不但要求学生在复述时注意删去描述性的语言,人物语言用转述,而且要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为了分解难点,前几个环节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我”的情感变化与母亲的言行有关这条线索,给学生铺设“台阶”,更好地帮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教学的重点始终贯穿于整堂课,所以在最后一个环节简要复述课文,学生能比较顺利地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回归整体,总结课文,深化主题的作用。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学写传记》,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主要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两部分。

  本课的教学目标:

  1.依托文本,强化人物传记的写作技巧。

  2.经典切入,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的浓厚兴趣。

  3.自主掌握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学会给历史人物写传记。

  根据以上目标,我安排的教法学法是:

  教法:情景创设法和合作探究法。

  学法:圈点批注法、聚焦阅读法,归纳总结法。

  最后我重点说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出示成龙和马云的传记片断,让学生猜人物,从生活中的名人谈起,极大调动学生对人物传记的浓厚兴趣。

  并顺势提出什么是传记,传记的特点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圈点批注。

  以《老舍自传》为例,概况总结出传记的写作内容和基本结构。再次精读《老舍自传》,归纳概况出写好传记的两条法宝,一抓住人物特点,二是以时间为线索,截取重要人生节点,做到条理清晰。因为传记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和履历表,我将以《美丽的颜色》为例,得出第三条法宝,“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

  人物传记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生动传神,那就必然离不开人物刻画的一些方法。依托文本,回顾课文中刻画人物方法的运用技巧,让学生对人物传记有个更清晰的理解,从而达到关注文本,重视文本的目的。

  回顾文本之后,我将着重强调学写传记的几个注意点。最后,依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布置相对应的写作训练。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这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 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

  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把学生带进水上公园,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三、 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我出示不同表情的照片,以头像为主,提问学生,“猜猜?”这样学生便能快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让学生理解不同表情来自于不同情境,不同心情。

  2、欣赏名作,技法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课件展示引导欣赏《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头像表情,并请学生猜猜人物可能身处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出现完整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与作品的关系。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除了范例中的几种人物表情外,还有哪些人物表情,请学生作出不同的表情,并描述每种表情的五官变化。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看书中知识窗的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读一读,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学生边读,教师边出示相关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3、 步骤示范,技法点击

  这一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课件展示,欣赏人物的脸型、发式、眼、眉、鼻、嘴、耳的各种不同表现方法,这一环节能为能力弱及无从下

  手的学生提供帮助。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学习书中的“技法点击”,掌握作画步骤,我将以一位学生为例,边引导学生观察人物,边按作画步骤示范,尤其在画五官时,提醒学生运用知识窗内的古代画诀,同时鼓励创新,适当夸张,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和虚实。

  4、 鼓励创作,品评欣赏

  这一环节我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作画要求: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同学的人物头像,注意构图与表情的刻画,可适当夸张。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分组作画,细心观察学生的写生表现程度,适时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鼓励,让他们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

  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

  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了解五官的微妙变化能产生不同的表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的乐趣,共同学习画表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让他们在玩中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包括《蘑菇该奖给谁》、《骑牛比赛》、《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三篇课文都是蕴含深刻道理的故事,其中两篇是童话寓言故事,生动有趣,比起简单的说教,这种形式更易为学生接受,感触更深。教材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朗读感悟,明白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和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这三篇课文都配有插图,形象地再现了课文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内容。特别是《蘑菇该奖给谁》和《小松树和大松树》,充满童真童趣,要在充分练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感悟课文所含寓意,每篇课文的重点句恰恰是蕴涵道理的中心句,又是理解的难点。

  如《蘑菇该奖给谁》可以从题目入手,和课文结合起来,提炼出文章脉络,可让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谁得奖了,他为什么能得奖,帮助学生解决本课的难点,也就是理解兔妈妈说的最后一句话,因为它敢和高手比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必须反复朗读课文,结合人物对话时的神态、语气,边读边想象,抓住重点词语,如:得意、难为情等。并分角色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上小兔、兔妈妈、乌龟的头饰,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语言说话,变成自己的语言,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理解课文,相信这一系列的活灵活现的角色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使学生易于理解故事内容。本课共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下面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自己对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理解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表现出来。

  2、能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感受小松树的骄傲,通过理解风伯伯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3、能用“比”来结合实际生活练习说话,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能根据相应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加以练习说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

  四、说教法学法

  1、读中感悟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品读、表演读、感情朗读,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探究法

  采用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唤醒和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根据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主读书、表演、评论,懂得做人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从而感悟课文的内涵。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2、这两棵松树,一棵大,一棵小,谁来读读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

  (1)读后教师做相应的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你心中的小松树不大。

  (2)提示学生把“小”字读得轻细,把“大”字读重长。可给予相应评价:小松树是小松树,大松树是大松树,他们之间的大小有区别。你读得真好!

  3、课题读得很不错,那下面的这些词语你们能读好吗?(出示词语)学生自读,再指名读--一行一行地来读。

  一棵松树 回答 惭愧

  风伯伯 大山爷爷 孩子

  摸着 低下了头 托起来

  (1)谁来读第一行?(注意平翘舌音)

  (2)谁来读第二行?(注意轻声音节)

  (3)谁来读读第三行?——读了这一行你发现了什么?(前面一个字是表示动作的动词,读时可以加上动作来读)]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指导朗读。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大家看,大松树和小松树都长在哪里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小松树写在上面,写小点;大松树写在下面,写大点)

  小松树

  大松树

  (2)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文字: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a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指名读)

  b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齐读。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读后交流: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呢?(骄傲、得意、神气……)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3)看,这就是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学生回答: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读好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并相应加上点。——逐个读好这几个词语,并进行相应的评价。

  a 指导读好“喂” 。

  ①老师用“喂”说一句话:喂,把你的铅笔借给我用一用!听到老师这样对你说话,你愿意把铅笔借给我用吗?为什么?(没有礼貌。)

  ②小松树这样跟大松树说话,你觉得小松树怎样?(没有礼貌。)

  ③那你觉得这个 “喂”应该怎样来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学生读好这个词的语气。

  b 指导读好“多高哇”、“很远很远”。

  ①多高哇,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

  ②从这个感叹号里你感觉到什么呢?

  ③那你能把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很高的样子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④“很远很远”又该怎么读呢?谁来试试看?

  ⑤评价:老师听出来了,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真的感觉到小松树能看得非常非常远,怪不得他那么骄傲呢!我们大家也一起来读读。

  c“你呢”这个词语,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能会遗漏。

  ①这里的“你呢?”是什么意思?

  ②该怎么读?(要读得让我们好象感觉到小松树在说什么话呢?)——你有我长得高,看得远吗?

  ③指导读出骄傲:你呢?

  (5)谁能把这些词语放到句子里面,把句子读好?

  (6)先自己练习读一读小松树的话,把同桌当作大松树和他一起练一练。

  (7)小朋友一起读读小松树的话。假如你就是这一棵小松树,你再来读读,可以加上动作。

  (8)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长得高,看得远,觉得很骄傲,瞧不起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大松树怎么样?(没有回答)你来猜猜看他有什么想法呢?(说话训练)

  ——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9)可是大松树没有去理会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他什么也没有说,课文里面说他——没有回答。

  过渡:尽管大松树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被天上的风伯伯听到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3、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出示风伯伯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你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呢?

  (3)其实我们从风伯伯的话中知道了,小松树和大松树到底谁高?那又是高多少呢?(加点:比、高多了)。

  (4)指导读好这一句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5)是啊,其实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小朋友一起来看看图,比较一下。

  a(看大屏幕演示,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

  b 出示句子:大松树比小松树高多了。

  c 你也能用“比”来说一句话吗?——指导用“比”来练习说一句话。

  (7)你还从风伯伯的话中读懂了什么?(加点:看得远、托起来。)小朋友谁会做做“托”的动作?——动作理解“托”。(“托”是从下往上的。)

  (8)练习说话:所以我们说——出示:小松树能看得远,那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

  (9)看大屏幕: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

  (10)要是老师也这样摸着你的头,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11)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风伯伯?

  (12)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

  a 小朋友先自己练习读一读。——谁来做风伯伯?(指名读)

  b多亲切,多和蔼又关心小松树的风伯伯啊,我们大家一起来做风伯伯。——齐读风伯伯的话。

  过渡:小朋友们听懂了风伯伯的话,那小松树有没有听懂呢?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一读这一段的内容。

  (2)出示句子: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a“惭愧”就是什么意思呢?(“惭愧”加点)小松树为什么“惭愧”呢?

  b对呀,当一个人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情,就会觉得“惭愧”。

  (3)所以小松树就惭愧地低下了头。(“低下了头”加点)看——图中小松树的动作和表情,他多惭愧,多难为情啊。

  (4)你能学学他的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5)做得好极了,那现在我们就再来读读这一句话,体会一下小松树当时的难为情。

  (6)惭愧的小松树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来猜猜看。

  (7)是啊,这时的小松树,心里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定很想说呢。如果你就是小松树,你最想说对大松树说什么?同桌先讨论一下,指名带上头饰说话。

  对于学生的话,老师要做相应的评价和回应。

  (8)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了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的孩子。老师想送给小朋友一句名言,出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一起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老师做简单的解释。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把课文中的这个故事用你们出色的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课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爷、松、呢

  2、齐读

  3、给生字找朋友

  4、选2个你喜欢的字,自学

  5、指名做小老师,并说说注意点

  6、师范写

  7、描红,师巡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小松树 风伯伯

  高 远 大山托

  大松树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google;新浪;雅虎;百度等。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教学内容 选自辽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3课。本次活动是以棋为主要活动主线,围绕着棋类知识,比赛等进行实际调查后,总结,最后进行成果汇报。

  重、难点 指导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总结、比赛、汇报。

  教学目标

  1、了解棋类的种类、起源、故事。

  2、了解象、围、五子棋的规则,懂得棋德的重要性。

  3、研制一种新棋,组织各组进行比赛,调查我校围棋开展的情况

  4、培养学生的实践调查能力,小组团结合作精神。

  说教法

  遵循学生的调查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法,调查注重形式新颖、活泼,在游戏中学习棋类知识,在汇报中体会同学间的真挚情意。

  说学法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调查,收集,总结,汇报。进行棋类比赛来提来学生对棋类知识的理解,通过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学生增加对棋类知识的了解。

  说教学程序

  前三阶段已进行完,这里不做重复,主要说说成果汇报阶段。

  激发学生学习这一节的欲望,调动学习兴趣。

  二、初读

  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认字

  遵循学生的识字规律,从音、形、义上识记生字,并利用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

  使学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同学间的真挚情意。

  五、总结

  点明文章主题。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6篇】相关文章:

1.实用的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2.【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3.【实用】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4.实用的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八篇

5.实用的说课稿汇总10篇

6.【实用】小学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7.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

8.实用的说课稿模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