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9-07 23:12: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语文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6篇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与教学目标

  (一)说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属于小说,都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激发学生情感,品味精彩语言,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使之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选举风波》是语文版八年级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文章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围绕着选举事件发生的一系列风波,刻画了贾里、鲁艳青、鲁智胜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活,歌颂了中学生身上那种真诚率直的精神。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提出:“欣赏文学作品,能读出体验,作出评价”。依据此标准,本课学习,应引导学生去感悟作品的主题,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体会小说富有特色的语言;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批判等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指导学生读出自我,读出问题的梯度,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因此,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置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学习小说中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的方法。

  2、引导品味精彩的语言风格。如极具中学生特征的口语和哲理性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主题,并能从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表达能力。

  2、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的方法并能对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

  3、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语言,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2、品味本文幽默活泼的语言。

  3、理解作品的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

  教学难点 :体会主人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活。

  教学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二、说学生

  本文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人物真实形象、情节一波三折、语言活泼俏皮,学生比较喜欢。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年的初中学习经验,大部分同学对新课堂的要求是较熟悉和适应的,在课堂中已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经验,课堂的主动性相对较好,懂得如何与别人合作学习,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所以本课中多注意调动和引导即可。但一部分不爱表现而且学习有比较被动的同学要多关注,多鼓励。

  三、说教与学

  针对本课教材篇幅长的特点,教学全过程将运用预习、默读、概括、勾画、批注、讨论、归纳等教学方法对全文进行解读。

  针对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本着课标中“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能力”这些理论指导,教读本文,教师在调动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方法,习惯于把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灵活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分为两课时来上。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村干部选举和班干部选举的实例导入。然后简介作者秦文君和《男生贾里》这本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这本书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它的内容和特点,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默读课文,用互助的形式解决字词障碍

  (一)字词积累:发酵粉 招徕 贿赂 忌讳 不言而喻 首当其冲 巾帼

  (二)遣词造句:茅塞顿开 泰然处之 耿耿于怀

  (设计意图:扎实基础,积累字词。)

  三、理清课文的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由于文章较长,这样便于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又达到训练其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后,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告诉读者:“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

  五、总结

  六、布置预习任务:

  1、欣赏文中的人物。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用“我(不)喜欢***,文中第几页写到……可见其是一个……的人”的格式说明,并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2、你有和文章中人物相同的人生体验吗?其与大家交流交流。

  3、本文的语言很富有我们中学生的个性特点,请你试举一两例加以说明。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进入本课的学习。本文一共出现多少人?你喜欢谁或不喜欢谁?为什么?用“我(不)喜欢***,文中第几页写到……可见其是一个……的人”的格式说明,并用片段文字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勾画与批注,落实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分析和评价人物形象;教学中运用对话、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出人物身上的个性特征,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表达。)

  二、贾里在这次事件中经历了怎样的起伏波折,前后有了哪些变化?在生活中,你有和他类似的感受吗?请和大家交流一下。延伸到借此引导学生如何选出自己心仪的班干,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冲突等。

  三、欣赏文中的语言。本文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

  其次,文中还有些语言很富生活哲理,也试举一两例说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小说的语言。)

  四、总结。

  五、作业(二选一)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1、班级 事(新、幸、臭、好……)

  2、我欣赏的班干部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选举风波

  一、选举村干部 班干部选举

  二、字词积累:1、注音:招徕 贿赂 忌讳 不言而喻 首当其冲 巾帼

  2、造句: 茅塞顿开 泰然处之 耿耿于怀

  三、情节 开端:选举学生会干部,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鲁艳青恰恰因此而落选。

  发展: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

  高潮: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

  结尾: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这场风波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却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

  四、主题:生活是多滋味的。

  第二课时:

  一、人物:

  1、鲁艳青:责任感,很热心,宽容,有魄力,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2、贾里性格发展过程

  (一) (二) (三) (四)

  单纯有正义感 责任感 关心同学明辨是非

  意气用事-----→年轻气盛苦恼留恋-------→幼稚脆弱---------→勇敢坚强

  3、鲁智胜:大大咧咧、好心肠。

  4、陈应达:勤奋好学又有点自私。

  5、女班委:爱逛街、喜欢潇洒的男篮队长。

  二、小说的语言:

  1、富有哲理。

  2、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贝特西贝尔斯写的一篇充满真挚情感并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小说。因此,紧扣文本,组织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受和体验小说中主人公的真挚情感及感悟人生哲理将是欣赏这篇小说的重点和难点。

  2、教学目标:基于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

  (3)理解课文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理论依据,组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层层深入地对话,辅之以朗读,采用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来解读文本、拓展文本。在解读中,不断提示学生如何圈点、批注。。以这个设想为基础,教给学生感悟小说丰富内涵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请同学欣赏歌曲:这首歌曲是与<<山米与白鹤>>创作年代相近英国john lennon的<>,听完这首歌,同学齐读歌词。多美的歌词啊,“爱是生活,活在爱中,爱需要被爱”,让我们一起走进<<山米与白鹤>>也来感受生活中的这种爱吧。

  (说明:这个环节设计,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较快走进文本,参与教学的双边活动。)

  (二)检查预习: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积累字词的情况,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然后在学生课外粗线条浏览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入讨论的第一个环节。

  (三)讨论

  一、品语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文中描写外祖父和山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的语句。通过品读精要语句,解读外祖父和山米的个性特征以达到让学生理解外祖父对鹤、对山米一如既往的爱和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这一目的。我的做法是:先给学生举例。

  老师举例:师有感情地读课文第八段中的句子“山米说完捡起一块石头朝鹤扔去。石头没打中,但那鹤已吓得四处转头想逃开。‘你赶快给我滚到底特律去!滚!外祖父吼叫着’。”然后我扣紧两个词滚,吼告诉学生我读懂了外祖父当时心中的怒气,他被山米那漠视生命的冷酷行为给激怒了”。你们现在也学着我的样子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语言、神态、心理等句子紧扣关键词来研读,结合语言环境读出文中主人公当时的情感。

  以上是我第一课时的安排,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课标中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精读的要求,引导学生由语文的工具性走向挖掘文本蕴含的人文性。我通过示范,精读,品词各种手段,达到让学生体会出山米和外祖父各自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提示他们圈点、批注,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读内心

  第一课时我们通过品语言悟出了人物的情感,但剖析两个人物的情感可以说只是第一步,小说以鹤为媒介主人公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为了更好地把握山米情感世界的变化、走进人物内心,所以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找出文中能表明山米由恨外祖父到理解并深爱外祖父的相关语句”再次引学生深入文本。 学生很容易可找到这些句子,关键是怎样导学。

  1、如果学生找到“山米马上觉得自己也有同感。”这句,我将结合文段内容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对珍藏的某一物品的感情来谈谈对当时山米内心情感微妙变化的体会。

  2、如果学生找到“山米觉得自己和外祖父想的一样”这句,我将把刻句改为“山米回想起”,然后通过朗读比较两句的不同效果,体会当时两个人情感的共同点。

  3、如果学生找到“他回头看看正在摆弄鱼竿的外祖父,突然感到心里涌起一股热流。”这句,我将说同学们借助你们丰富的想象力谈谈此时山米的内心活动。

  总之,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让学生在课堂真正动起来。

  三、悟哲理

  语文学习既是思维和情感的实践活动,也是语言的实践活动,所以在感悟哲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围绕“什么是爱?怎么爱”这一主题创造句子进行爱的语言的语句接龙。于是我举例,学生往下接。

  爱是外祖父用来震撼山米心灵的一剂良药;爱是山米走向人生新起点的一座桥梁;爱是放学后早早回家,让家人不再焦急等待;爱是将揉成一团的废纸轻轻放在墙角的纸篓;爱是把一张作业工工整整写好,让劳累批改作业的老师赏心悦目;……

  通过这种方式把主旨与语言实践结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以致用,把爱延伸到生活中。

  (四)作业设计

  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运用外貌、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写一篇小作文叙述一个发生在他身上的关于“爱”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山米与白鹤

  品语言: 滚、吼──激怒

  读内心: 同感 ── 共鸣

  悟哲理: 救鹤── 爱

  板书既体现教学思路,又是学生自学小说、欣赏小说的方法。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苏州园林》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没有按照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使读者随着作者那赞赏和眷恋的笔触领略了人工营造的优美园林所体现的自然美和人工美。根据教材编辑意图,初中第四册的阅读教学,主要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说明文的`能力。而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的《苏州园林》,编者把它编排在单元之首,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因为说明文这种体裁学生在初一时就已接触过。(如初中第二册第三单元)所以,对于本文的学习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又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它对本册的第二单元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因此,从教材的编排位置来看,它体现了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规律,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作为初二的学生,已完成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衔接与过渡,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正逐渐形成,说明文已学过一个单元,有了一定的说明文语感,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等,但仍需继续加强巩固提高。据此我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要求,把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生字词。

  B、整体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C、理清思路,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

  D、掌握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E、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2、能力目标:

  A、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B、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赏析品味文章、段落、语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A、引导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主要特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祖国秀美园林、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B、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3、教学重难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它介绍的不是苏州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所以,它不像一般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游览的路线进行叙述,而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叙述。

  据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把握本文的总分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由于本文作者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同时他是苏州人,对苏州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从他曾说过的“想童年时常与窗侣嬉游,踪迹遍山径楼廊汀岸”两句中就可知晓,正因如此,他才写出《苏州园林》这样极富特征而又语言生动的文章。所以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作为老师,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苏州园林》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朗读,所以应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在品味探究中,我准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学习,懂得发现问题,然后采用“探究学习法”,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结构,并稍加点拨在阅读和仿写中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从而学写简单的说明文。此外,苏州园林之美,闻名全国,誉满世界。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借助课件将一幅幅苏州园林的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直观感,便于理解课文。同时,根据课文内容和初二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分析理解本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圈点评析,帮助学生找出中心句、说明方法等,引导学生多动脑、动口、动手,多角度地训练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养成合作、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确定以下学法指导:

  A、预习课文的方法。

  B、朗读文章的方法。

  C、质疑的方法。

  D、赏析品味语言的方法。

  对于本课的教学时数,拟两课时完成。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

  1、激趣导入:

  先让学生与我一齐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背完问:“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色吗?”明确:杭州西湖。然后再饱含激情地说以下的话: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课件一)

  (这一导语的设计,以优美的语言描绘苏州园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苏州园林的向往之情,从而使学生愉快而主动地走进文章的画面中。)

  2、板书课题、作者,然后让学生介绍所了解的作者的情况和写作背景。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因为初一时已接触过叶圣陶的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那么让学生介绍作者,应不是难事,如忘记,可适当提醒。)

  3、抽查学生掌握生字词情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有助于积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请学生说说学习说明文应从哪几方面入手?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的语言等。

  (二)自主学习,内容呈现,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以导游的身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比一比看谁复述得最好,不能复述的地方做上记号,别人复述时注意听。学生复述后,教师应点评,多鼓励,少批评。

  3、朗读课文,注意语感、读书的节奏、感情的抒发。

  (三)合作学习,师生互动:

  1、让学生找出概括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的句子和各段落的中心句。

  2、请学生将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讨论研析,教师巡视给予点拨引导。

  3、学生画出描写苏州园林美景的语句,共同欣赏。

  (四)探究学习:思考题:

  1、苏州园林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苏州园林有什么整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苏州园林?

  4、划出3—9自然段的中心句,想想与前文有何密切关联?

  5、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请圈出本文有“图画”之意的词,然后再试从课文中找出几处例子加以简要说明。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归纳板书。

  1、2、3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很快就能找到所以,尽可能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题前一问题容易解决,关键是后一问题,先选两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这一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从而掌握本文是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展开的,条理清晰。

  5题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讨论后再明确。

  (五)赏析品味语言:

  1、完成练习二,让学生懂得写说明用词既要准确,又要生动。

  2、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质疑:爱因斯坦说: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

  (七)小结:

  1、让学生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收获。

  (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收获,那么他们也就懂得了学有所得的道理。)

  2、教师小结见板书。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得当,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晰有序,实在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希望同学们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借鉴作者说明的技艺,力求学以致用。

  (板书的设计意在突出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抓住事物特征说明事物,再现总分的结构形式。)

  (八)迁移训练: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出示课件四:

  1、仿句训练:“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讲究……讲究……讲究……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要求:仿照本段,利用总分总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分说用一组排比句。

  2、运用你所学过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简单介绍你经常使用的一种文具,要求说出它的特点。

  (九)作业:

  课后查找有关中国园林的图片和资料或文章,共同交流欣赏。

  附板书:苏州园林

  亭台轩榭的布局(分)(总)(分)角落的修饰

  假山池沼的配合,图画美,门窗的图案

  花草树木的映衬(主)(特点)(次)色调的处理

  近景远景的层次,顺序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知识有关,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化石吟》是以诗歌的形式,赞美了化石对于人类认识古代生命的作用,目的是启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因此,在本诗的学习中,除了诗歌知识的学习,还必需了解化石的有关知识作为背景,才能较深刻地理解化石对于生物进化论的贡献以及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化石等古生物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要靠教师补充和引导。

  三、教学方法:

  1、预习背景知识的方法。教师提供化石与进化论方面的知识材料给学生预习,使学生对化石的感受能够丰富起来,侧重点是理解化石说明了生命演变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真理。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赞美化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拟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出示远古动植物化石的相关图片和播放有关远古时代恐龙的科学幻想片(《侏罗纪公园》)。(这个做法能积累理解本诗第3节、第6节的知识背景)。

  3、对比法。引入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和本诗对比,同是赞颂诗,但赞颂的侧重点却不同。

  4、朗读法。本诗与第6课《理想》一样,节奏感强,适合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化石的外表特征,如“冰冷的骸骨”,“肉体腐朽”,“黑色的躯壳”,“脸上道道皱纹”等。同时在朗读中理解本诗的押韵、设问、拟人等特点。

  5、拓展延伸法:阅读本册教材第166~167页“进化论和神创论的激烈争论”,请利用学过的或查找的化石资料,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辩护,写出300字左右的短文。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印发教师收集的“化石简介”的资料,学生自由阅读。

  2、课堂提问,就同学们所看资料,回答:a、什么是化石?b、化石是怎么形成的?c、化石分为哪几类?d、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化石的?e、化石说明了什么真理?

  3、请一个同学背诵《石灰吟》,另一个同学朗读《化石吟》,思考这两首诗歌的异同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两首诗歌都是赞美诗歌,但前者主要是咏诵石灰的坚贞的精神,目的是用来象征一种人;本课则是赞美化石讲述了令人惊讶的“神话”,是赞美化石本身,赞美它讲述了生命演化的故事,赞美它证明了生命进化的真理。

  4、多媒体播放化石的图片。然后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谈谈同学们对诗歌中描绘的化石形象做一个对比,增强对“冰冷的骸骨”,“肉体腐朽”,“黑色的躯壳”,“脸上道道皱纹”的理解。

  5、同学们对图片上的化石形象也许有点失望,这样的化石怎么就“讲述了奇幻的神话”呢?播放《侏罗纪公园》中的凶猛的恐龙和原始森林片段5分钟。接下来请同学朗读诗歌的第6小节,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即“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6、再次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写作上的特点。结构分为3个层次,1、2小节设问,第7小节回答,形成首尾照应。中间3、4、5、6小节写化石对回答了真理,它的珍贵和证明了生命的不停息的事实。并归结到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再分析一下拟人手法的使用好处及本诗押韵上口的特点。

  7、小结作者赞美化石的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化石保存了远古生命的信息,使人类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从相信上帝、相信造物主到相信科学的进化论,这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在这里就有化石的功劳。

  8、作业设计:阅读本册教材第166~167页“进化论和神创论的激烈争论”,请利用学过的或查找的化石资料,为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行辩护,写出300字左右的短文。教师批改作业后,选择一部分好的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供学生们交流。

  附录学生预习资料:

  化石简介

  1、什么是化石?

  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的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2、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年。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3.化石分类:

  遗体化石:遗体被埋藏并在一定条件下被石化而成的化石。

  遗物化石:生物的排泄物(粪化石、卵化石)及人类使用过的工具形成的化石。

  遗迹化石:古代的生物在脱水后的碳痕及足迹等化石。

  4.化石与生物的进化

  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

  (1)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2)意义:动植物化石是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

  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

  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四、说设计

  《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

  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

  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

  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

  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

  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结构

  水异 意境

  总(天下独绝) 分 美

  山奇 志趣

  语言

八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关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6篇】相关文章:

1.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汇总6篇

2.【精华】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汇总7篇

3.八年级语文说课稿模板汇总九篇

4.关于语文说课稿6篇

5.关于语文说课稿三篇

6.关于语文说课稿四篇

7.关于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汇总十篇

8.关于说课稿汇总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