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10-16 13:53: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我的说课稿内容是“九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九加几这个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九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九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直观教具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与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三、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我首先以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喜欢做运动,育才小学的同学们也很喜欢体育运动。他们学校举行一次全校运动会。好的,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运动时热闹的画面。(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看图同桌互相说说)运动会上,学校给运动员们准备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现在还有多少盒?

  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组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 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为三个步骤:

  1、谈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谈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纸张逐一示出各种解决方法:

  a、 依次一个一个得数1、2、3、4、······12、13;

  b、 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10、11、12、13;

  c、 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凑成十,“10+3=13”

  师: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你最喜欢那一种?(让学生自己选择方法)

  提问:要算剩下的饮料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板书: 9 + 4

  师: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棒,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巡视学生动手操作后)

  提问:盒子有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十盒?(再加一盒)

  这一盒从哪里来?(从盒子外边的四盒中取出一盒)外边的四盒饮料拿走一盒后,还剩下多少盒?(还剩下三盒)十盒与剩下的三盒合起来是多少盒?(13盒)所以9+4=?(等于13)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的多,并给予表扬。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九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合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三个式子的特点,从而引出课题的“九加几”

  3、归纳算理,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时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纳“凑十法”算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b、 从9根里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1、从7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2、从9根里拿出3根和7根凑成10根,10再加6等于16。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树”,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三) 巩固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1、练习课本P—98做一做的1、2两题。练习时通过图片,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鸡蛋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寻宝藏。寻宝藏要经过很多障碍,这些障碍物就是“九加几的算式,能解决这些算式的同学就能找到宝藏。

  3、抢桃子,我把“九加几的算式写在这些桃子上,让学生抢答,看谁最先抢到桃子。

  练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巩固新知。

  (四) 拓展练习,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点难点之后,我运用直观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九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巩固了九加几的知识。让学生算出九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有对的计算窍门。

  9 + 1 = 10

  9 + 2 = 11

  9 + 3 = 12

  9 + 4 = 13

  9 + 5 = 14

  9 + 6 = 15

  9 + 7 =16

  9 + 8 = 17

  9 + 9 = 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地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五) 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评价时,我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好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六) 课堂作业

  课本上P—98做一做的第三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把8和9的认识放在同一节课中完成,编排与前面6和7的认识基本上一样,只是要求更高。教材中提供给学生数数的资源虽不如6和7明显,却更丰富。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蝴蝶、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数数外,还体现了环保教育的主题。8和9的序数意义仍是采取6和7的编排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的意义的不同。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8和9的基数的含义。

  2.了解8和9在自然数中的排列顺序,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知道8和9的序数含义。

  3.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比较0—9各数的大小。

  二、教法和学法

  很显然,在教法和学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动手操作学习。“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三、学生分析

  低年级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动手参与的愿望强烈,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利用书上的主题图,引入8和9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和培养学生对城市环保的责任感。

  (二)教学8和9的基数含义。

  1.教学主题画。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上有什么,它们的数量各是多少?主题图为师生提供了数量8和9的物体有:

  (1)校园两旁有8棵树。(2)花坛里有8朵花。

  (3)黑板上有8个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4)黑板下摆放着9盆花。

  (5)有8个同学和一位老师在花坛旁劳动。

  (6)有9只蝴蝶在花坛上飞舞。

  学生数以上“8”和“9”的物体时,开始是凌乱的、无序的,教师小结时,应引导他们按一定的方位、按一定的顺序来数,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大到小,等等。

  蝴蝶只数难数一些,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数一数,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数一遍,每数一只,就做一个记号。

  2.展示课前每人收集的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作业。

  拿出课前收集的关于8和9的数据,先在小组内向同伴们交流;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份在全班展评。最后全班同学都把自己收集的数据张贴在教室四周并自由交流、评议。

  【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感受8和9的数的意义,形成良好的数感,同时培养了实践操作能力。

  3.摆学具。

  从学具中数出8个圆、9个三角形摆两个图形,喜欢摆什么图形就摆什么图形。

  (三)教学8和9的顺序。

  1.课件出示计数器,教师逐一拨珠,让学生数。当拨到第8颗、第9颗算珠时,算珠闪动变颜色。并问学生:7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8颗算珠再拨一颗是几颗?

  2.课件出示直尺图:

  教师将教材中直尺图里的括号作了一些调整,让学生通过填空,熟记0~9各数的顺序。填好后再让学生顺着数一遍,倒着数一遍。最后可以让小组内的学生看着直尺上的数,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互问互答。

  (四)教学比较7、8、9的大小。

  1.出示点子图:

  先让学生数出这三幅点子图的点子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快速数出点子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观察,每幅点子图左边都有5个点子,只要看右边的点子数就能很快地数出每幅图的点子数。】

  2.比较7、8、9的大小。

  请学生从这三个数中随便选择两个,用以前学过的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学生的答案有以下6种:

  7<8 8<9 7<9 8>7 9>8 9>7

  3.用“>”、“<”号写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在书上填空,注意提醒学生书写要整洁、美观。

  【在比较7、8、9这3个数大小时,没有像教材中那样直接呈现,而是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个数来比较大小,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五)教学8和9的序数含义。

  1.做改编题(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练习纸)。

  左数第8盆开了( )朵花。

  开了8朵花的是第( )盆。

  给左边的8个花盆涂上红色。

  给从左数的第9个花盆涂上绿色。

  【教材提供的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而在认识6和7的序数意义时,有一部分学生对几和第几的感受有些模糊,所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了些调整,设计了将8和9的基数、序数含义揉合在一起的练习,学生通过练习,弄清8和9的序数含义,又将它与基数含义区分开来,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2.把做好了的练习放到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讲评。对完成好作业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

  (六)小结。

  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要求学生把调查实践作业和课堂上得到的奖励,课后收录到成长记录袋里。)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第三章加减法,第八课时----可爱的企鹅.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能根据情景图做有关的加减法.

  (二)教学知识目标

  1.理解问题情景中的大括号和问号的含义.

  2.学会做有关的加减法.

  (三)教学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

  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

  二、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出示情景图----可爱的企鹅1)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三)活动一:观察讨论,学习新知1

  (观察图片:可爱的企鹅1)

  教师:仔细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2.教师提问

  (1)想一想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 问号又表示什么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吗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6+3=9

  (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自由交流)

  (四)活动二:加深理解,强化新知.

  1.(出示图片:可爱的企鹅2)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1)仔细看图,完整地说一遍图意.

  (2)图中的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 问号又表示什么意思

  (3)怎样算出藏起来多少只企鹅呢 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3.小组汇报

  (五)动手操作.(展示课件3)

  三.巩固练习,启发思维(完成练一练1---3题)

  四.小结

  五.说教学方法

  1. 设计教学法

  所谓「设计教学法」,就是设想/ 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自己去计划去执行解决问题.设计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实际活动的学习方式.进行这种教学活动之时,一定要先设立一个实际的问题,然后由学生去拟定学习计划与内容,而后运用有关的具体材料,从实际活动当中去完成解决问题.因此,整个的「设计教学」是包括实际的思考与各样的活动在内;一边思考,一面执行;既用脑,也用手.

  设计教学法不仅活泼,而且也会有许多创意的学习活动从中产生.设计教学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有明确的目的及强烈的意愿中学习,必然能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热诚.再者,当一个设设由学生自己去思想,去拟订计划时,更可训练他们的思考.组织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一切手,脑并用的活动,对于他们精通知识与培养纯熟的思考和技能,都是有益处的;学生们由始至终获得完整的经验,更是宝贵.在本节课中,通过创设企鹅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大括号的意义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六.说学法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学条件下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和被动学习相对而言的.专家们认为自主学习应体现在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等方面.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最终的目标.在义务教育阶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而且是一件愉快的事,愿意学习,热爱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 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下组之间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的目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二、说教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习。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反思: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上数学《左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三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左右》是前后上下的延续性学习。但认识左右比认识前后上下要困难一些。

  “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要具有更强的空间观念。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我共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本课教材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体会其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认识“左右”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判断能力,能够运用“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

  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根据我班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本课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定为:

  4、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5、教学难点: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同时也是本单元的训。

  三、说学生

  从能力方面,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性的活动。知识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和平日学习中对左右的知识有一定的感官体验,这些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基础。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和学习,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充分挖掘现场课程资源来启发学生进行学习,并采用各种有趣的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广阔、自主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在观察与操作中认识和体验左右。

  1、首先,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情境,与学生交流谈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的两只手,一只是左手,另一只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与右,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以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加深对左边和右边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学生既感到亲切而又不觉得枯燥,乐与参与学习。

  3、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身边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左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因此,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且体验到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说学法

  低年级儿童好奇、好动,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应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因此,学生的学习应以活动为主,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基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左右”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但不一定准确判断的情况下,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说、找、做、摆、看、练的活动,逐渐加深对“左右”的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说。是从生活经验入手,说左右手分别能做哪些事,这是对左右的初步认识。

  2、找。是找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这是对左右的进一步了解。

  3、做。这是听口令做动手的小游戏。除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区别左与右。

  4、摆。通过摆学具,使学生把对左右的认识变成得心应手的知识。

  5、看。这是让学生观察由于他们的转动,右边事物的不同,初步体验左右的相

  6、练。达到巩固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结合我班学生具体的学习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动力,所以课堂伊始我通过谈话情境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较为自然的引入新课。首先,我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邀请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如果你愿意请举起你的小手。你知道你举的是哪一只手吗?(右手)那么另一只手就是(左手)。然后随着学生的举手,我相机引入本课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对新朋友:左右(板书)。

  1、我说你做。感知左右。通过让学生找一找自身的左与右,再摸一摸、说一说,让学生对左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再以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区别左与右。

  右手除了用来举手发言,还可以做什么?(拿筷子吃饭、拿笔写字……)左手呢?(吃饭时用左手拿碗……)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能帮我们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脚……)

  2、摆一摆,说一说。探究学习物体的左右与顺序。

  通过“听口令摆一摆学具,再打乱顺序重新摆一摆,并说一说、问一问”等环节的设置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想怎么摆就怎么摆”,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同时又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通过同桌面对面站着观察左手和右手进而让学生体验了左右的相对性,再通过“小判官”游戏及与老师面对面一起做动作的活动设置,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4、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通过帮小猫找小兔子的家,满足了孩子们乐于助人的积极性,使学生知道确定左右要有一个标准,通过组织学生在教室模拟上下楼梯的活动,让学生观察、思考、体验、感悟,使他们进一步明确:方向不同左右就不同,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安全教育,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练习。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因此,我在讲授完新知后,立即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对知识的梳理能力。同时相机对学生进行走廊行走右侧通行的习惯培养训练。

  (五)检测

  课后题第三题作为测试题,能够有效的反应本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反应教学效果,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且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依据。

  六、板书设计

  清晰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的板书力求做到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数学教学的思想性。我的说课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找规律》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找规律》是在学生认识了20以内数及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尝试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找规律的方法。同时,教材内容是学生经常看到的一些现象,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探索活动,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识,增强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内容是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及图形的排列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根据找出的规律往下摆、往后涂,加深对图形排列规律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能够观察出事物的规律是《找规律》这个知识点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学难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他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怎么引导学生跳一跳再够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再过渡到数字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于以上理念,我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并构建了这样的教学模式:

  1.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探索,进一步认识规律

  3.联系生活,发现规律

  4.动手操作,摆出规律,巩固发展

  5.教学总结

  四、说学法

  本节课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规律,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学生在学的时候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观察比较法;2、讨论交流法;3、练习法;4、动手操作法。

  板书设计:

  找规律:一组组重复三次以上称为有规律

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在座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团队课堂教学再现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我团队在确定内容后首先理解教材:《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课件出示结构图)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这是教材的编排特点(课件出示)它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在理解了教材后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学生,据我们课前调查,学生大多是六岁,年龄偏小,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关于这节课内容学生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拟定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课件)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选用多媒体课件、各种立体模型、学具,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学法与教法

  接下来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验——就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玩一玩、这些活动中来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趣导入

  (课件播放导入环节)

  师:今天的数学课我请来一位朋友,瞧!它来了?(展示机器人)

  师:是啊,这么漂亮的玩具机器人就是由平时许多废弃的物品拼成的,这就是变废为宝,这不仅让我们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废物利用”。为环保贡献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觉我们成了“环保小卫士”真是一举多得。

  这里用拼装机器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渗透环保知识,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二个环节: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分一分

  小组活动,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课件)师:叮叮要考考我们,他说: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动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学生分好类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把物体形状抽象成图形,并揭示各种图形名称,

  经过第一个活动,学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这时教师揭示名称,出示一般模型,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这些实物,然后用自己话说一说各种图形的样子与同桌交流。

  这里我采取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同桌交流的形式进行,我会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希望他们通过动脑、动手、动口来亲身体验,

  (2)在班上汇报交流。

  学生在汇报时有的说了(播放视频)

  这里,我想通过摸得活动,让学生体验这几个面都是特点,

  (3)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前面的小组活动学生以实物和模型为研究对象,,经过认真观察,亲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对几种立体图形有了比较多的感性、直观的认识然后和同学的交流即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有利于丰富对这些立体图形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游戏

  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图形特征,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记忆。

  游戏(1):找朋友

  分别请4位同学手执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图形嘴里说儿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那里?其它学生拿出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彼此辨认谁拿错形状了。用游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对几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有更丰富的体验。

  两人游戏(2):你摸到的是什么?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别人给出的一种实物,判断它的形状。

  这一组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四种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听故事感受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故事欣赏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笑笑、淘气、机灵狗在山下游玩,山脚下有各种形状的建筑材料,他们一路高歌来到了山上,山上的风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还有飞舞的蝴蝶,他们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气找来了一只长方体的箱子,往里面堆放了砖块,两人抬着气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哟!哎哟!”快抬不动了,他们只好放下来歇歇。机灵狗推着一只球在旁边滚来滚去,笑笑和淘气看看机灵狗这么轻松,决定想办法,他们决定给箱子装上轮子,淘气拿来正方体一装,推一推,推不动,好不容易推动了,箱子里的东西都跳出来了。机灵狗把球送过来了,两人把球装上去,车子摇摇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气和笑笑又在想办法,找来了圆柱体的轮子装上,推一推可轻松了。他们轻松的推着车子来到了山上。来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气开始建房子,他们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砖砌墙,用圆柱体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爷爷过来了,他夸淘气和笑笑聪明能干,大家尽情的玩着,享受着劳动的收获和快乐。

  1、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说说下面物体的形状

  3、让学生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第五个环节: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习认识那些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它们分别有怎样的特征?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及时反馈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说出这几个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还有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来念一念,回到家里把这首好听的儿歌念给你爸爸、妈妈听听。(课件)

  ②、唱儿歌

  圆圆滚滚圆柱体,正正方方正方体,长长方方长方体,骨碌

  骨碌是球体,谁最有用比一比。长方体,来做墙。正方体,

  来做窗。圆柱体,做屋梁。圆圆球体来装饰。面包房子真漂亮。

  在课程结束时,把所学的图形特点编写成一首儿歌,让学生在歌声中结束课,这样,不仅帮助记忆图形特点,也增加的知识的趣味

【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相关文章:

1.【精品】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锦集七篇

2.一年级人教版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3.【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锦集八篇

4.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7篇

5.数学说课稿范文锦集10篇

6.小学数学教学总结范文锦集七篇

7.美术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8.【必备】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