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3-02-27 18:30: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生物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

初中生物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x年级x册第x页第x章第x节的《x》,现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

  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 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 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约3分钟,2、 10分钟,3、 分钟,

  4、 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 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初中生物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课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

  1、有做事的过程;

  2、有明确的目标;

  3、有明确的结果;

  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

  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集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中有一个“膝跳反射”的实验和“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通过膝跳反射可引出反射的定义和反射弧的组成。“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只是需要二至三人一组,相互配合来完成,从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充满情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以生活事例来引出相关知识的。而且这些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学生们容易理解。本节课以课标为依据减少了一些名词术语。例举了“望梅止渴”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利用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浅入深的将知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我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能够举例说出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简单说出反射弧的构成。

  (二)技能性目标:本节课推出了一个实验和一个探究活动,这更加丰富了课堂内容。通过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还能加强多种能力的培养。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来理解知识,更体现了素质教育。因此,确定能力目标如下:

  1、模仿教师的演示,学习膝跳反射实验的方法。

  2、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3、通过小组学习,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归纳整理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我校教学条件有限,通过学习、做实验和参与探究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确定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描述出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教学难点:识别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教材教法:教师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

  三、教学预设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参考书的要求,我将本课课时预定为2课时。现将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活动预设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紧扣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主题。

  以小实验活动进入新课。

  在讲解新课之前让学生配合教师完成一个小实验:一名学生被蒙住眼睛,教师用一个牙签刺其手指,其他学生观察该学生做出的反应。只是该名学生感受到了,为了让其他学生也亲身经历、亲自去感受,我又让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去完成一个小活动——打手板:甲学生去打乙学生的手掌,乙学生迅速躲避。每位学生进行十次,看看谁被打到的次数是最少的。

  学生做完小活动之后,给学生设立一个问题:这两个活动是在人体什么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又继续设疑:该系统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调节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利用计算机展示出本课的课题“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很自然的引出新课。

  由亲身感受实验和对事例的分析,总结出反射的概念。 师说“面对课题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反射!什么是反射呀?先不急于知道,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该实验是医学上常用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情况的,这就是——膝跳反射”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膝跳反射”的实验要求、步骤及注意事项,并请一位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演示。由两名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去进行该实验。实验后请学生分别来谈谈感受,并继续又举出排尿反射和课上的缩手反射,请学生们以前后两人为一个讨论小组进行分析:这几个活动都称之为“反射”,那么反射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点的反应活动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尝试着自己来总结、归纳出反射的定义,最后由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出反射的定义,这样使得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

  (二)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事例,突破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理念,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或合作学习总结归纳出相应的知识点,并且能够学以致用。如果学到了一些知识,而不能将它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我想这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遗憾。通过学习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理归纳的能力。

  运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一些人的活动,从而说出反射是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既然我们现在知道了反射的定义,那么谁还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呢?并说明为什么这些事例是属于反射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这样不但是学以致用,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分析事例,找出本质上的区别,识别出哪些是简单的反射,哪些是复杂的反射,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对方才大家所举出的例子,我们来分析以下,看哪些是人类生来就会的、比较简单的反射活动呢?哪些又是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经验积累起来形成的比较复杂的反射呢?”教师和学生一同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又能举出其它反射的例子。

  (三)学科整合、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体现学科整合的教育机制,使活跃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在前面所举出的例子都是人类的一些反射的例子,那么动物是否也具有反射活动呢?请举例说明!”学生举例后,教师设问“人和动物都具有反射活动,哪些反射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呢?”进而引出“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一知识点,对于该知识点除了教材中的“望梅止渴”的成语典故,教师又用计算机展示出“画饼充饥”和“杯弓蛇影”成语典故的例子,让学生来进行翻译和分析。又加进了“听口令,做相反动作”的小游戏。

  (四)以问题的形式,为下一课留下伏笔,设置铺垫

  “方才我们在做听口令的游戏的时候,,有的同学做的快一些,有的同学慢一些,有的做得正确,有的做得有些失误,你们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后,教师“有的同学说到反应速度的问题了,那么我们就来做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探究活动。大家在课下阅读104页的探究活动方案,复习一下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你能否将书中的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这一部分填完整,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计划呢?如果有的同学认为你的小组还有其它较好可行的方法也能“测定反应速度”的快慢,请你写出你的探究计划,在下一节课我们进行交流后并去实施。”

  (五)表达交流,畅谈心得

  “在本节课中我们做了许多活动,通过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初中生物说课稿4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 单元第 节内容。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这部分内容,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也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内容包含的一些重要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样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识记:

  理解:

  2、 能力目标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接下来说说教学的重、难点在仔细研究了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章的重点在于: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XXX是本章的难点xxxxxxxx较抽象;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四、 说教法

  接下来,我简要地说说教法。

  生物是一门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考虑到高一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只有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自己的`思辩能力。

  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三种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生产实践上存在的一些有相关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 说学法

  学法上

  这节课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突出XXXX重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应该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部分、我们将花(3—5分钟)时间,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在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习的欲望。

  第二部分、讲授新课:这部分将占去大约(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需要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为学生分析教材的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和兴趣化。

  此外还应该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课题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第三部分,课程最后需要留下(3—5分钟)、用于小结和强化认识。

  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拉开作业间的难度差异,进行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初中生物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本章是《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最后一章,其主要内容为: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2.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

  3.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4.课外实践活动。

  教材在知识方面要求不高,其编著目的更多是体现了培养学生调查、分析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及教材的完整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本节课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通过对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比较的基本技能。

  2)让学生了解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收集信息,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后让学生调查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植被状况,以及造成目前局面的原因,认识到作为公民应尽的责任。培养学生调查、记录、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团结合作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调查报告。

  4)通过课后让学生尝试“校园的绿化设计”,培养学生学会设计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设计学会查找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的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方案,通过教师对其的认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体验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为我们自己的校园设计一个绿化方案,在设计中溶入自己的`爱心在里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在实践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调查当地植被状况,认清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公民也需尽一部分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渗透人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意识,排除人类的中心主义。

  4)在人文思想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爱护环境,尊重生命,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情景导入

  给出多媒体课件:由于乱伐森林,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造成下游河床逐年增高,形成世界罕见的“悬河”,极易造成洪涝灾害。观看完录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第二部分自主探究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我们国家主要植被有哪些类型?各种植被类型有什么特点?

  2.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哪些作用呢?

  3.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森林?

  4.草原的利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5.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6.目前我国对于植被的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认为这些措施有用吗?你是怎么保护你身边的植物或者是植被的呢?

  第四部分归纳小结

  我们进行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我们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以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初中生物说课稿6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新课标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体现为生物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语言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参与精神,特别要注重探索和参与过程,并且要提倡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感悟理解,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二、说教材

  本节课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后面的一个专题。实践性、综合性很强,通过探究与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鸟的美以及它与人类的关系,并且要学会保护鸟,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素养。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对鸟的种类、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存状态能有一些了解。

  2、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学会欣赏关于鸟的歌曲。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美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本次活动。

  2、学会欣赏鸟的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神态美、并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从而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3、学会收集资料、加工材料、整理材料,并在加工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2、为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处处花香鸟语献计出力。

  重难点:

  ①识记一些关与鸟的诗词名句。

  ②使学生认识到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国家的巨大的自然财富,也是人类生存必备的资源,应该积极地保护和合理的利用鸟资源,养成爱鸟的美德。

  四、说教法

  1、情景描绘法:

  本节课一开时我就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角上认识到鸟的美。然后接美让学生感知美、欣赏美、最终达到品味美、探讨美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表达美并且创造美。

  2、自由研讨法:

  由于生物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体,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生物观”的要求,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本专题的感悟与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交流法:

  课堂应该尊重个性,鼓励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努力搭建一个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和谐的关系中、轻松的学习中个性得到发展。并且,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取长补短,学会如何与人交流,与其他人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4、媒体辅助、添色课堂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见过的鸟类并不是很多,那知,怎么体会到这些鸟的美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对此形成直观的感受。

  五、说学法

  本节课的特点从内容上讲,专题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专题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它把看、听、说、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综合教学。本专题意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其情感,学会学习。从学习方式上讲,本专题课,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量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同时体验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因此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节课最主要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

  导语设计:我是一只小小鸟,曾经在枝头快活的歌唱,曾经在高空自由的翱翔,曾经在风雨中迅猛地疾飞。我有漂亮的羽毛,动听的歌喉,优美的动作,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曾以我为题材吟诗作赋。今天,我又走进了课堂,和同学生一起开一个鸟文化博览会。

  2、观鸟获得美感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鸟的美丽之处,并且激发学生咏鸟的兴趣。

  3、小组合作探究: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为了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我设计了以下学习任务。

  ①朗诵关于鸟的诗歌

  ②唱关于鸟的歌曲

  ③自己动手画鸟

  ④讲鸟的故事

  ⑤收集关于鸟的成语

  ⑥为自己喜爱的鸟写赞歌

  本课在设计中,注重过程与方法,不是简单追求结论。根据本专题学科互通、课内外互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初读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课外广泛收集鸟的资料和信息,以供课上补充、加工和整理。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以上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播放轻音乐创设情境并巡回参与,以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目的。

  4、鸟文化探讨

  看视频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鸟的动作

  探讨的鸟作用

  探讨人与鸟的关系

  这五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既体现了合作交流这一学习方法同时又有学生的自主参与,特别是最后通过探讨人与鸟的关系引出了保护鸟这一话题,进而让学生发表意见,为爱鸟护鸟献计献策。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爱鸟方案。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又关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养成爱鸟美德。

  七、课作业布置

  1、爱护小鸟:做到不掏鸟窝,不捉鸟玩,不故意打伤小鸟,并且对伤害小鸟的行为进行劝阻。

  2、把你与鸟之间的故事写出来,让大家评评。

初中生物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第一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血液的组成和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血型和血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碰,对血液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构成和功能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演示,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血液的组成和主要功能。

  难点:形成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因为意外事故失血过多造成生命垂危的病人,通过及时输血转危为安。之后提问:为什么通过输血就能够恢复?学生可能回答血液对人非常重要。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血液对于人体这么重要?血液有哪些重要的功能?引入课题——《血液》。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

  1.血液的成分

  首先我会展示抗凝剂的血液分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血液分层示意图中,大体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示意图中,能找到几种细胞?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熟悉血液的组成成分。

  之后由我总结血液的组成,并详细介绍血细胞的构成和血浆的主要成分。

  接着我会提问:血细胞各部分又会有哪些特殊的功能?由此过渡到第二个知识点:血细胞的功能。

  2.血细胞的功能

  对于这部分知识,我会在多媒体上播放电子显微镜下的人血涂片,提问: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和数量?通过这样的问题带领学生总结出红细胞的特点:数量最多,颜色红、个头小、两面凹的'圆饼状。之后我会进一步的追问:红细胞特殊的形态特点会与红细胞的功能之间存在特殊的联系吗?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在交流讨论之间也能加深对该部分知识的印象。之后结合学生的回答,得出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之后出示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和血小板发挥作用的视频,由学生自主思考白细胞和血小板各自的形态特点与功能。有了之前红细胞结构与功能活动的铺垫,学生在该部分能够独立完成知识点的总结,并且在该部分也将课堂交还给了学生,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3.血浆的作用

  考虑到课程的时间安排,血浆该部分的内容我将采取教师直接讲解,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全面的将血浆的作用阐述清楚,方便学生记忆。当然在最后也会解释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首尾呼应,从而完成新课的讲授。

  (三)巩固提升

  提问:血浆的成分可能有哪些?这样设计是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并进一步强调血液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布置作业

  课下查阅资料,思考:血清和血浆的区别?下节课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可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采用了提纲式的板书,旨在清晰明了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便于理解和学习,这就是我的板书。

初中生物说课稿8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01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血流的管道—血管》。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4章第2节。本节主要内容是三种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和分布。血管是对血液知识的延伸,属于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器官,又是学习血液循环途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第四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初中生好奇心很强,而且本节内容与人的身体息息相关,所以学生会有很大的兴趣。生活中学生都有受伤出血的经历,利于他们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能够分辨血管儿的种类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2)通过制作血管模型,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过程中胆大心细,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液流动情况。

  (2)能够准确区别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难点:理解毛细血管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五、说教法学法

  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跟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加深对血管的认识。

  学生经过分组合作探究法、观察法、分类比较法,主动地进行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生活情境导入。播放医生处理不同血管出血的视频,进行提问:

  视频中的医生对不同出血的伤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出血情况呢?人体有几种血管呢?血管中血流的情况如何?

  2、新课展开

  本部分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6到57页的实验步骤。接着播放实验视频。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视频能够了解本实验的要点,如:小鱼要用尾鳍色素少的,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用浸湿的棉絮把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能够区别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三种血管,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提升学生的自学、合作精神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第二环节是探究三种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首先出示课件,演示动脉血管的结构、血流速度和血流方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教材总结出:

  (1)动脉的结构和功能是管壁较厚,弹性较大,管内血流速度快。

  (2)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部分。教师介绍动脉一般分布较深,多数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有些分布较浅,比如颈部及腕部内侧能够摸到搏动的血管就是分布较浅的动脉,并简介“切脉”的方法。学生体验动脉的搏动,找到桡动脉尝试切脉。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动脉的分布,感受到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接着教师展现静脉血管的分布以及血流速度方向,并与动脉相比较,学生通过观看课件和摸手臂上的青筋总结出:

  (1)静脉的管壁较薄,弹性小,管内血流速度慢。

  (2)静脉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此时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静脉血管中的静脉瓣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之后让学生思考静脉曲张是什么原因?培养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最后,教师出示课件演示毛细血管的大致分布、管壁特点、管腔大小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教材,可以知道: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而且管腔很小,管内血流速度很慢。此时我会请学生思考毛细血管有什么功能?我会播放毛细血管中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动画,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的生物学观点。这一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思维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会让学生课下用废弃的材料做三种血管的模型。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老师!

初中生物说课稿9

  一、说教材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是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的内容。主要内容为: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与肺通气,肺的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等知识点。在学习该知识点前,已经学习了血液的循环的相关知识,该知识点主要是呼吸系统的组成、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除。对学生理解血液循环、呼吸作用以及后面的其他循环系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肺通气”这一环节是重点,也是难点,比较难理解。通过自身体验和模型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部分,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的扩散作用。我通过喷洒香水引导学生分析气体交换的方向,使问题迎刃而解。

  三、说教学目标

  1、解释呼吸运动实现肺通气的原因。

  2、通过演示呼吸运动的模型、展示肺的换气和组织里气体交换过程的图片,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在实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渗透安全自救知识的教育,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气体交换的过程和原理。

  五、说教法学法

  我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问答、讨论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呼吸系统组成和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人是如何完成呼吸作用的?过程是怎样的?引出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呼吸系统是本节课深入研究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先明确“呼吸运动和肺通气”知识,组织学生自己感受一下吸气和呼气胸腔的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总结,再通过呼吸运动模型的演示实验,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如下问题:(1)模型1中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和胸骨的运动方向,分析说明骨和骨骼的运动会引起胸腔容积发生怎样的变化?(2)模型2中的膈顶下降引起肺容积变化的事实,分析说明肺容积发生变化的原因。讨论结束后师生总结得出:(1)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并外展,胸骨上移,使胸廓容积增大。(2)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纵径加长,使胸廓容积增大。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肺通气的视频,并引导学生结合呼吸运动联系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由于这一内容比较容易理解,我将辅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第二部分: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思考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什么变化?从而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首先,多媒体展示肺内及组织中气体交换的视频,提出问题:①肺泡内气体交换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②血液是怎样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我将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在此过程,我会巡视走动,给予学生点拨指导,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当学生讨论结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分享讨论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交换的;氧气的运输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探究新知,突出教学重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巩固提高:

  我将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剧烈运动后呼吸频率和脉搏都会加快呢?,组织学生运用本节内容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既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的过程,又让学生体会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

  4、小结作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针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说课稿10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设想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

  (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

  (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

  (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

  (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教学评价

  教师和学生可以参照下列各项给予评价: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也应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些评价内容包括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尤其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有关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情况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促进自己更好地发展。

初中生物说课稿11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 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 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

  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 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

  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 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初中生物说课稿12

  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尿的形成和排出,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的有关肾脏形态结构方面的生理名词和概念,主要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理解尿液形成的大致过程,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基本观点。由此可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通过资料分析、观察与思考、讨论等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尿的形成过程。

  二、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由“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这一学生不难回答的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对这些废物进行分类,自然导出“排泄”与 “排遗”的概念及区别。由一句话:人体的“排遗”过程在前面的消化系统中已详细了解,本课来了解人体的排泄过程切入课题。以提问:人体排泄的废物主要是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来完成,泌尿系统有哪些组成?

  进入“泌尿系统组成”的教学:

  学生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同时观察老师提供的泌尿系统模型,能比较容易地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结构的功能。再小组合作学习81页讨论题,对泌尿系统进一步研究得出尿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系的结论。提问:肾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尿液在肾中是怎样形成的呢?

  开始“尿的形成过程”教学:

  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肾单位是个非常微观的结构,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这一结构不可能有任何了解,而且对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教材中有“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此图的作用是帮助理解以上难点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好这张图。

  设计[看:说“发现”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相关文字,结合观察图片,仔细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习观察方法。学生将明确:1、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2、没有过滤的血经过肾单位后变化为尿和已过滤的血。3、肾小球是毛细血管球,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接着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肾单位的结构特点,决定了肾单位有形成尿的功能。

  设计[问:说“疑问”的话]这一环节,学生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的互问互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合作与交流中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观看“尿的形成”动态课件,丰富学生的感观。

  然后通过[想:说“理解”的话]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合前面的学习结果、进行语言加工概述尿的形成过程。接着插入资料分析,加深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的理解。通过数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学生的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下来的“帮我释疑”环节,通过学生对生活问题的剖析,实现学生对尿的形成过程更准确把握。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知识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更大的学习兴趣。肾单位形成尿液,尿液又怎样排出体外呢?

  进入“尿液的排出”教学:

  再次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能很准确描述“尿液排出途径”,阅读教材83页,概述尿液排出过程,人体排出尿液对自身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设计中体现的课改新理念:

  1、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如:“尿的形成过程”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 [看:说“发现”的话]、[问:说“疑问”的话]、[想:说“理解”的话]等环节的设计,体现观察→质疑→探究→释疑的完整探究过程,层层递进,由简单到复杂,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有梯度,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能够完成的任务,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2、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每幅图片都两次呈现,每次呈现的学习要求都不同,注意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文字和图片的内在含义,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习惯,学生也能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通过“泌尿系统组成”模型直观观察、“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等图片观察、“资料分析”中数据资料分析,“帮我释疑”中生活问题剖析,让学生对“尿的形成、排出废物”由关注到理解,到对全过程准确把握。学生通过学习,养成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科学推测、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你知道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会产生哪些废物吗?”,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前面学过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内容,开始学习,到出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回忆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在物质交换中作用,来分析肾内毛细血管所具有的功能,从而推测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特点,为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打好基础。这都是引导学生由已知来探究未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课教学相联系,也使学生更好地确立“人体的各系统之间是互相关联,共同协作完成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的观念。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特别是“尿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教师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巧设问题,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欲望,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新知识,能力得到提升,也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初中生物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济南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把“生物的基本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为刚踏入中学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总结的能力。但是这些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共同特征。因为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本节课的. 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4.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4)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5)狮子追捕斑马, (6)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7)种子的萌发, (8)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 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我们身边的生物图,让学生观察,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平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

  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能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课件的播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资料分析,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物特征的更深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的情感教育得到了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是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的第三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按照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的顺序,依次讲述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开花和结果”。本章内容要突出植物体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还要突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课是这一章的最后一节,学生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通过探究实验、调查等活动,亲身体验了绿色植物从萌发到生长的过程,生动有趣。而本节课文并没有安排探究实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看到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

  (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技能目标:

  (1)通过对花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自学能力。

  (2)通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

  (2)养成爱护花的习惯,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难点:分析讨论“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而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并不稀奇。若引导学生对此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果?开花和结果到底有什么关系?”学生即会被此问题所吸引,而迫切想揭开谜底。把握学生这一心理,我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三、教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怀疑、实证和思辨(逻辑推理)。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概念理论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与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我认为把握课文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本课的理论知识较多,也较枯燥,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闷”?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运用多种媒体非常重要。因此我用两个视频资料,辅助讲述重点知识: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的过程。

  整个课堂设计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质疑,并设法探索解决自已的问题,体现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特点。

  四、教学程序

  本课的知识点小标题分别是:花的结构、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这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要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我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花与果的关系。

  1.我给学生准备了《中国十大名花》的图片,上课伊始给学生欣赏美丽的鲜花图片,再听着美妙的音乐,学生不仅注意力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新课标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爱护花的情感、珍爱生命的态度。情景导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导言中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开花和结果”提出问题,学生很自然就会提出:“开花和结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开花之后会结出果实?”这些问题恰是本课要学生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在上课伊始阶段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2.关于《花的结构》的教学,根据我们本地的实际,用野棉花做实验材料,让学生取一朵野棉花,对照课本上的图Ⅲ—15,观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学生通过对野棉花的解剖学习花的基本结构,通过分组实验和讨论,从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去讨论、归纳结果,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技能目标(1)。

  接下来用一段视频介绍花的结构,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的各部分结构,以补充实验的`不足,加强知识内容的直观性,达成第一个知识目标——概述花的结构。并讨论两个问题:

  (1)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

  (2)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通过进一步探究:假设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这朵花还能发育成果实吗?小结花的结构: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组成,其中雌蕊和雄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再通过一个想一想:“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3.教学《传粉和受精》时,传粉和受精比较抽象,先让学生观察视频《被子植物的繁殖》,用形象化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生理过程,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让学生观看视频,使学生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生命现象,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再用多媒体简要的给学生补充介绍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知识,并指导学生学习植物的传粉和受精过程,。使学生不感到枯燥乏味,体现新课标中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求。最后请两名学生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达成第2个知识目标——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并落实第2个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探索“桃花从开花到结果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那么,你知道花落后,果实和种子是怎么形成的?”引入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学习。

  4.关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教学,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突破本课难点:“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达成第3个知识目标——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并落实情感目标(1)——认同花、果实、种子对于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再让学生阅读课本104页,了解人工辅助授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5.课堂反馈:

  (1)花的主要结构是()

  A.花瓣 B.雄蕊和雌蕊 C.胚珠 D.子房

  (2)在从花到果实的发育过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产生什么变化?用连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花瓣胚

  雄蕊果实

  花柱果皮

  子房种子

  子房壁

  胚珠凋落

  受精卵

  (3)在果树开花季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常会造成果树减产。这是什么原因? (4)有的花并不结果,如黄瓜、南瓜、丝瓜的花多半都不结果。请解释这种现象。

  6.最后通过一个学后探究活动进行小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对植物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被子植物的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你能不能以桃树为例,把被子植物的一生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总结被子植物的一生:“种子→幼苗→桃树→桃花→桃”。

  为了进一步落实第2个情感目标——珍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在上课结束时,让学生齐声朗读“当我们欣赏着美丽的花,品尝着香甜的果时,别忘了平时要注意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初中生物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鲁科版初中生物7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5章第一节。本节内容主要是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是人体内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通过前面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的运输等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人体的奥秘;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人体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认识到生物的整体性,所以本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积累,并且本课的知识贴近生活实际,趣味性强,学生能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而且七年级的学生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有利于本节课的组织和展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情的掌握,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通过观察尿的形成过程的动画,培养总结归纳、语言表达的能力。

  3.关注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树立健康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中成分含量的变化。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发展现状,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实现知识的巩固,我将采用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和小组讨论等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会在多媒体呈现尿毒症患者的相关资料,请学生分享尿毒症患者的病因。然后我会向学生介绍排泄的概念,并提问:尿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排出的?以此引入本节新课。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泌尿系统的组成

  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人体泌尿系统组成的示意图,要求学生辨认泌尿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及主要功能,并思考哪个是主要器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我会让学生观察肾动脉、肾静脉及肾脏的颜色,推测:肾脏里血管的分布状况及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为学习尿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2.尿的形成

  首先我会在多媒体上展示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肾单位的组成和肾小球的结构特点及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肾小囊与肾小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肾单位的组成及特点。

  然后在多媒体上播放尿液形成的动画,并提问:血液在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以及肾小管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观察后能够总结出:尿液的形成可以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以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这两个过程。

  最后我会在多媒体上呈现健康人血浆、肾小囊中的液体和尿液中不同成分对比表格,并提问:与血浆相比,肾小囊中液体的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思考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有什么特点?学生分析后可知: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而进入肾小囊中。然后我会补充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

  我会继续提问:相比于原尿,尿液的成分有什么不同?可以得出肾小管有怎样的作用?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我会请小组分享讨论结果,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最终得出: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让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分析概括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尿的排出

  我会给学生分发尿的排出的相关资料,让学生自行阅读并了解尿的排出及作用。

  (三)巩固提升

  为了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尿液中出现蛋白质或葡萄糖,分别可能是肾单位的哪一个结构发生了病变?

  (四)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部分,我会让学生自己来总结本课所学,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能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并及时加以疏导。

  (五)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工肾脏的相关知识,了解科学前沿。

  七、说板书设计

  关于板书,我采用的是提纲式的板书,清晰明了地呈现了尿液形成和排出的过程,便于学生的复习与巩固。

【初中生物说课稿】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尿的形成和排出》说课稿11-16

初中生物教学反思02-21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04-02

初中生物教学计划10-06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06-30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01-12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12-03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计划11-17

精选初中生物工作计划3篇11-25

关于初中生物教学总结3篇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