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心得体会>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2021-01-04 18:20:4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学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

  为期一周的处级干部国学专题自选班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受到获益匪浅。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汪高鑫教授讲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官方意识形态的确立,蒋重跃教授的克己复礼为仁略说儒与华夏精神,另外几位教授讲的教化观念与儒学的未来发展、 国学基本书目略讲,以及北京四中老师讲的从义理到考据:宋明理学及其在明清之际的转型等课程,高屋建瓴、言简意赅地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作了非常全面、生动的介绍,使广大学员受益匪浅。一周学习下来,我的收获和感触颇多,下面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汇报给各位领导和同事,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一词据查起于清末,与当时欧美西方文化所传入的西学相对而言,中国固有的学术称为中学。一直到刘师培先生撰写《国学发微》,国学一词才成为国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通称。广义上的国学是指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为枝叶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

  人类从XX年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在社会与科技空前发展、生活日趋富裕的这个具有挑战性时代,世界各国都在蒙受因道德堕落和丧失理智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与痛苦;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令人忧虑的一个共同主题,就是面临道德危机。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曾经聚会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美好地生活下去,必须有待在发扬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并以此精髓来实施人格教育,培养普遍的伦理道德。专家指出,在科学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最需要什么?需要道德的感召和教化,需要人的心灵得到修复,需要美德得以复苏,需要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对于这一切其落脚点都在于提升素质、培育文明的实际行动上。由此看来,开展国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传统道德伦理、开启人们的思维智慧、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学,于万世太平的神圣使命。

  国学教育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们如是说:国学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有很大益处,使他们今后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受过良好国学教育的孩子在文明礼貌、仁爱孝道、遵纪守法等人格道德方面比一般孩子强。孩子们在读经典篇章的过程中会领会到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修身养性,对学习也是种激励。

  自己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把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拓宽了看问题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对道德修养认知的水平,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明理和睿智,使自己懂得了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概括起来在思想认识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提高:

  1、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易经、儒家、道家、佛教思想,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一段时期内,有些现代人在不学习、不了解、孤陋寡闻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否定这些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妄自菲薄,看来这确实是极端无知的表现。短短几天的学习,加上以前的一些积累,可以说到目前我们只是接触了国学的一点皮毛而已,尽管这样还是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智慧光芒的闪现。

  2、形成了对社会转型期浮躁、物欲现象的反思与启示。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虽然并不能说追逐利益就等同于市场经济,但最起码可以认为追逐利益与市场经济是相伴而生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很多人做梦都希望自己能一夜暴富,人们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放弃了自己的道德和良知,物欲横流、人心浮躁,仇富心态日趋严重,社会矛盾在某些领域日益尖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向何处去,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宝库,现代中国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用以指导我们的行动与实践。正如专家教授们在课堂上所提及的:人们所说的幸福只是一种感受或者叫感觉,我们的责任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提醒人们,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穷的欲望中去,面对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人们都必须有个度的把握。

  3、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一周学习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学一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从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自己的工作性质:在内部主要是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外面(即社会上)还是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我认为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儒家与道家的统一,是山与水的融合。还有,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工作的节奏和尺度需要把握好,无论是对自己、对别人还是对同事、对下属都是同样的一个道理。

  4、另外对个人及家庭生活方面也有所启迪。这次授课的教授们有好几位都提到了家庭的幸福对人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一点给我触动不小。自从1980年结婚以后,我夫人和孩子一直不在我的主要视线之内,可以说我为了个人的所谓事业而放弃了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家庭的团聚,说起来感觉自己真是有点愧疚。当然,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夫妻之间朝夕相处应该不是婚姻幸福美满的主要标志,或者说不是唯一的标志。在这次为期一周的国学专题自选班开始前,我正好在看美国英特尔公司副总裁、首席技术官(cto)撰写的一本书《平衡的智慧》,书中的理念与这次教授们的观点可谓是不谋而合。如何在工作与家庭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实现道家所推崇的鱼与熊掌兼得,是每个职场人士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通过国学培训班的集中学习并结合上级组织开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逐步认识到又一层道理:即中国古代的哲学,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国学从本质上来讲,就应该是一种辩证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理论,讲究事物性质的演变和相生相克。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思想也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处。也许正是中华民族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中华民族做事总是比较低调的。不露富、不嚣张仍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教子原则。《老子》和《易经》中的许多表述,虽然不一定能为世人背诵,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古话就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为人,还是谦虚一点的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虽然已经成了中国人古来已是嫉妒成性的证据,但是这是对人性的最真实的剖析,论证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道理。所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当然,随着人们的觉醒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大胆地喊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但是,这个以人为本,仍然必须建立在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历朝历代的更替,除去外族入侵的原因以外,哪一个不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化而导致的天翻地覆慨而慷?同样的,在教育的科学发展的问题上,《易经》也早已指出: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我的理解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来向老师学,求老师教,而不是老师去求学生学,那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始终保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的学生,才是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

  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我们固有的步伐频率,已经被西方所影响,陷入了他们的频率陷阱之中;既然我们无法摆脱他们的影响,那么就要主动用我们的步伐去影响他们的频率。因此我认为,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让全世界都能平心静气地安静下来,仔细想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对全球人民都有益的事情。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2

  我是刘新玉的妈妈,我特别想说的是刘新玉以前爱吃的东西吃的还行,不爱吃的东西就吃的很少,但自从参加这个夏令营班,吃的方面变化很大,吃饭不剩饭粒,而且吃的很多。

  特别感谢庞老师为孩子指出不足之处,要不然我还稀里糊涂的没发现他的缺点。我还按照庞老师的指导方法陪伴孩子,让他阳光快乐,积极向上。

  我听庞老师第一节课,心里一下子就特别平静。以前心里总是很乱,可能某一件小事就能让我胡思乱想,格局太小了。我现在数着,昨天是我坚持不生气的第一天,我要努力延长不生气的时间,让自己不断修心。

  庞老师及各位老师不畏天气炎热,起早贪黑的备课,用心良苦的教孩子,无私奉献,使我们这些孩子家长,升起了感恩的心。我真是发自内心感恩老师。我还要感恩厨房的义工和中心的领导,更感恩我们国家国泰民安,使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感恩先祖,感恩先师,感恩圣人。我也感恩各位家长对我的关怀和给我的某些心灵的启示。

  总之,我学习的收获很多,我也立志为孩子、为家庭努力去做好自己、完善自己。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3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xx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xx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xxx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知识的匮乏。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既定的教学任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的国学认知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这几天的国学培训,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吸取营养,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4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逐步由世界大国迈入世界强国。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中国开始注意到文化软实力对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于是,作为中华民族灵魂和精神支撑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更得到了高度重视。而高校作为传播和创新文化的重要机构和场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其应用于教育之中。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根本,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丧失文化的特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我们应当怀着温情和敬意自豪地对待。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国学贯穿到中医药的教育中来,是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可行的思路之一。

  一、国学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表达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本质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也是一种以文化形态、方式、方法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德育的文化功能也在不断扩展。德育与文化应当紧密结合,不断创造和更新,实现德育和文化两个维度的发展。国学教育与高校德育实际上也存在交互关系和内在契合之处。

  (一)化人育人的作用

  国学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蕴藏丰富。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以经典为形式得以保存,因而国学中充盈着丰富的、直至如今也极具现实意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无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还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格精神,抑或孝悌忠信等伦理襄永、爱国爱家的民族精神,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均是大有裨益的。可以说,国学可以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能够更好地滋养和支撑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大学生成为德与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成为富有民族精神、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社会责任感强的优秀大学生。尤其是,要强化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促进大学生实现民族自强,就必须从传统中、历史中找到支撑。从这一意旨上来讲,国学的特性决定了它能够为高校德育提供助力。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教化和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二者统一于化人与育人的要求与实践中。

  (二)文化传承的作用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传统与根本。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着广泛影响力、强大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其中的精华部分凝聚了袓先的智慧和力量,这些智慧一般集中体现在历史流传下来的伟大经典之中。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让广大中国人接受优良道德道德传统、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要求。因此,实现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如今的高校不仅是知识的寓所,更是引领文化的力量。大学生是时代的未来,一定要树立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大学的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民族精神财富的传承和发展,提升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自信。“这些因素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不依靠德育,应该说德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弘扬和培养一种民族意识、民族精神。”高校德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部分,是国学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能够获得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高地。在高校德育之中贯穿国学,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通过这一方式得到更广泛的认识、接触、理解和接受。换言之,高校德育是国学发挥作用、实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国学与高校德育相结合,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要求。

  总而言之,国学与高校德育统一于开展高校德育、教化大学生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德育通过对国学内容的检验、选择和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传递道德知识、哲学知识等知识形态的文化,也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规范形态的文化,还传递情感、态度、信仰和各种文化心态、社会风尚等多形态的文化,从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承中医药文化在德育教育教育中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师国学承模式变为院校培养,中医药院校为我国培养国学了大量高等中医药人才。时至今日,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然而国学令人费解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发展起国学来的中医药却要摆脱自身的理论基础及其架国学构,追求科学实证,日渐式微的原典理论已经成国学为人们对古典文化神坛的祭品,处处可见的“中国学西医结合”、“中医现代化”等光怪陆离的文化标国学旗无论是在中医最高学术机构,还是在人们的国学普通生活之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熟语,在此国学语境下的背离传统、背离经典的任何言论和行国学为都是对当下受众的误导,也是对中医原旨的国学玷污和嘲弄。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着力国学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应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放国学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紧密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国学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不断提高中医药学生的综国学合素质。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国学成部分

  自从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需要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所谓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国学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国学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科学与人文的成功国学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中医药学是中国国学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国学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国学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国学桑,目前硕果仅存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国学数千年来,中医的实效性作用并没有因年湮代国学革而削弱,一代又一代承前启后的经验积累使国学她超越了时空局限而更臻完善,其关键的原因国学即在于她的文化性遗传,在于她具有先进文国学化的合理内核。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德育教育要突出中医国学药文化特色

  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国学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国学应培养具有优良综合素质的人才。各高等学校国学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国学人才观,明确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国学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9]。因此,大学教育承国学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国学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国学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国学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国学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德国学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学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国学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在市场国学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国学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国学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国学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国学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以中医药文化国学丰富中医药学生德育教育。

  三、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一种个体被群体的文化影响的感觉,是人们在一个民族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民族有意义事物的肯定性体悟。文化认同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而大国学的范畴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学习国学对建立学生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传统文化的熏陶,有意识的提高学生对国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继而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在 7年 0月的十九大报告中已经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素养必然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心以及文化认同感。

  (二)提高国学素养是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提高国学素养离不开国学教育,毕天璋提出“我们暂时可以界定为以国学为核心内容的,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和学术传统,培养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而中医学本身和传统文化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学就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道等学说思想都影响了中医学的文化背景,而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医理论中的精华。而国学中的经典无疑会帮助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例如读《论语》可以让学生知礼、知仁义,懂得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读《孟子》可以提升学生内心的道德感、提高社会责任感;读《庄子》可以帮助学生更加豁达洒脱;读唐诗宋词在让学生感受审美愉悦同时诗意的体悟人生,学习国学可以让我们心灵中有诗意,记忆中有历史,思考中有哲理。

  总之国学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既是响应中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学术界“国学热”的回应,更是高校德育自身不断改革和提升的应有之义。国学中包含的精华和优秀资源,能够为中医药高校德育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力量。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6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它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里许多关于修身养性的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自己的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当今这个花花世界,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功利性比较强,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激趣教学,发扬传承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就像陈建先老师说的那样,“我们老师只需要给他把那扇‘国学’的门推开,里面丰富的内涵要待他们将来自己慢慢领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诵读、游戏、体验、角色扮演、量化训练、竞争比赛、动手操作、家庭巩固等,多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和手段混合使用,还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软件、电脑、液晶电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国学。

  三、熟读成诵,感悟人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在朗读水平大面积提高的同时,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对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然后,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最后,促进了幼儿表达能力的提高。俗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孩子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在诵读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在日常交流中,我可以看到孩子们每天的进步。

  四、加强学习,提升水平

  在教学中,我深深感到我作为教师国学功底还不够深厚,急需提高。国学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沉淀,历尽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我们教师有必定的教学任务,我们应该利用有限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阅读水平,通过相互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来提高我们教学水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应怀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通过学习,让我深刻领略到国学的魅力,《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老师是很好的传承者,我们应当做学生的导航者,为他们打开这扇门,让他们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精美的词句,构筑自己人生美好的诗篇。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7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持续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礼貌的人吗当今社会,礼貌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礼貌上去了,精神礼貌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礼貌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务必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务必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构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能够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用心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超多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齐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齐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8

  一、在国学领域似乎有了一种要入门的感觉。

  从文字关到义理关以及研讨,上课所带来的是古今的一种贯通感,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不断更新自我的感觉。有什么疑惑,请教老师和同学,大家都是那么无私、友爱的答疑释惑。学的很过瘾、很畅快,原有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也许国学就像月光宝盒,里面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大道。而打开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开启里面的大道,是需要钥匙来解开其中的密码和玄机的。原来自学国学容易陷入文字层面,义理层面和人生层面很少引发,有了明师启发引导、同学共修就是最好了。而这使我开始发酵,这也会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远。

  二、心态和情绪方面好了。

  原来的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态不定。而现在心静了,情绪平了。很享用现在这种心静如水的感觉,似乎冥冥之中到达了一种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觉。还记得《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太好了,自己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种感性的领悟。学《大学》使得我对自己的“止于至善”、“至于何方”有了更长远的思考,这样在面对外界的各种纷纷攘攘时,能够做到心静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够有所静,源自每次不同课程中的收获,有些来的直接,有些潜移默化。

  比方说,当我听到“退一退海阔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阔天空”时,心头一震。实际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停一停”讲述的更多倾向于人面对自我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因为只有“停一停”,才会有时间选择自己的情绪。也似乎懂得了历史上许多大家能够面对小人时,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条那就是达到了运用情绪的高境界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情绪。

  比方说,当我得知“所谓卦象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告诉人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且应该注意什么”、“唯有一谦而四益”时,似乎豁然开朗。

  每每回忆起课上的妙语连珠,心中非常愉悦。

  “学问忘了就是会了”、“解决化解内心的所有对话”、“找到内心多个自我中的那个主我”、“完成内心纷杂世界的统一大业”、“不给钱还是愿意干的事就是最想干的事”、“遇境炼心”、“国学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灯”、“面对世路更要学会走心路”等等,总之要在关注世事的同时,别忘了反观自我,挖掘自我,认识我是谁,明白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走世路的同时也要走心路。

  类似情况,举不胜举。

  三、促进了专业领域水平的提高。

  我做的是新闻影视工作,含有两方面功能:一个是记者功能,一个是编导功能。铁肩担道义,妙手驻文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得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行业,从事了纪录片的编导工作。越做越发现,自己所做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时代的引领。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写《史记》。当代电视电视剧电影工作者也应该给自己定位是文艺工作者,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文以载道、艺术为人民服务对历史负责,引导人们的高级趣味、承上启下、传承传统和历史、引领时代。而这正是我乐于学习国学的重要原因,我学的影视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我学国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中华文化的“核”,这也是所要表达的,从而活在当下、引领当下。通过学国学使得自己对纪录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许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当然,如果抽离出自己,或者跳出以上这个所谓立场,也许这种所谓的“精英”意识“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识“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这也是自己一直在考虑在矛盾的一个问题。这次就在这个平台上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真诚的希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希望大家能帮我解疑释惑,共同来思考这样问题。

  总之,明德天下国学社,对于我的成长意义非凡,也注定了成为我成长成熟成业中的重要丰碑。

  在这里发自内心的说说心中的感谢,感谢王鹏老师的引见和指导,感谢明德天下国学社的氛围和平台,感谢三位高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对中华文明承下启下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生命的激情,感谢各位同学的良师益友式的各种贡献和一心向善,感谢所有学社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发起人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和多方奔走,感谢xx社长倡起组建和全心付出,感谢xxx公司提供的这样一份天空和氛围,感谢历代先贤圣者、志士仁人为我们书写和践行的伟大的中华文明!

  也许真的是,人生本没有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赋予了什么意义,也就有了意义……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9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这一句就是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要用心,要努力,要刻苦,要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我们才能够真正起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如果只重力行,对学问不肯研究,就容易执著自己的看法,而无法契合真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这一句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即:用心记,眼要看,口中读,三者同步,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学习到真正的学问。读书时要有规范,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段,这段还未读完,就跳到另一段。学习某一科目知识,就不能羡慕别的科目知识,这一科目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完,还没有完全掌握,就不能学习其它科目。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这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一定要有,一定要刻苦用功,绝对不能投机取巧。遇到难通的地方,要专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达了,这正是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如果反复思考,还不能了解的话,就用笔把问题记下来,向有关的师长请教,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放过。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书房要整理得简单清洁,四面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清洁,所用的笔、砚、台要摆放端正。磨墨磨偏了,就表明这个人读书的目的心术不正,乱写字的学生,就表示这个学生的学习心态有问题。我们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环境维护得井井有序,才有益于我们的学习。懂得从人的微小动作去观察每个人是否有用,有才,这确实是很有道理的。

  “非圣书屏勿视敝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为一个学子,从小就要立志读圣贤之书、学圣贤之教、行圣贤之道,不是圣贤之书,则千万不能看,若在学习圣贤之教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时,绝不能自暴自弃,而是应以圣贤为老师,为楷模,长期熏习圣贤之崇高品德,做“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榜样。这一句教导我们一定要接受圣贤之教,学以致用,做人决不能自暴自弃,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改变命运靠自己的力量。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0

  国学,其意有二,原意指古代国最高学府,即国子监或太学。现在国学指中国学术,是相对西方学术而言的一个笼统概念。

  国学作为学术名词而存在源于20世纪初,也就是“西学东渐”之风盛行之时,早期的国学研究者(如梁启超、章太炎)等为相对与西学而称我国古典学术为国学,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之中,其主流为儒家学说,内容包罗万象,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地理、数算、医学等均在其范围内。国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中国传统文化划等号,但又不完全是。在更大范围上讲,国学不仅是汉学,还包括中国所有少数民族的文化。但也正因为其包罗万象,所以内容就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和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对待国学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近年来,国学大热,整个国内刮起一股学国学之风,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也就“应运而生”。试想,连季羡林老先生都坚辞“国学大师”的名号,其他小辈又安敢造次。在教育方面,一些学校已经把三字经、弟子规等列入课本,甚至要求学生全文背诵。

  在我看来,国学大热是好事,说明国人增强了对文化的归属感。但对于这股热潮却不能盲目跟风。国学内容广博,就其中经典来看,也卷帙浩繁。我们该读什么?怎样去读?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21世纪这个世界高速发展、我国向社会主义更高阶段迈进的时代,国学之中已经有很多内容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比如“二十四孝图”宣扬孝道,但内容多为愚孝,是不应该借鉴的。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国学教育应从小抓起。为什么我国近几十年没有大师级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级著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中国古人的发明(如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毕升的活字印刷、郭守敬的《授时历》、张衡的地动仪等)都在当时世界上遥遥领先,可见古人之智慧,如能多加学习国学之中经典之作,那么我们后世儿孙为什么不能重塑中华之辉煌?

  我国在现今施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所以,课本就是孩子们接触国学的最佳平台。但现在的学生,从小开始就背负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如果在课本之中增加国学经典名段恐怕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在我个人的小学、中学生涯中,我记得中小学生除语文课本外,还有一本读本,其中不乏中外名著与国学经典,如能用国学经典替换其中一些篇目,应该是可行的。但从目前情况以及我亲身经历来看,学校学生都未对读本引起重视,以至于编者的心血付之东流。

  那么如何从学生抓起,我认为在除读本在一途径外,还应该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用以学国学。我国现行的英语教育不得不说很是失败,学生只是一味地背单词、学语法,而日常口语却不能流利说出,英语学习仅仅停留在书面上。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很多的英语培训机构,那正是因为学校教育的失败,学生才不得不花费额外的时间与金钱去那些英语培训机构学习。众所周知,孔子学院近年来在海外盛行,孔子学院正是向外国人讲授以儒家为中心的国学经典。看着越来越多的老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能背诵唐诗宋词,而有的中国人尚且不能达到,我不禁为之感叹。而中国的孩子,却深陷英语学习的迷茫之中。文化开放不是一味地学习外来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是先巩固民族文化之基石。近来韩国人大肆叫嚣“端午节”、“清明节”是韩国人的传统节日,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国人闻之为其愤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反映中国人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不够,韩国才会有机可乘。

  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国学经典?怎么读?我认为对于成人而言,经史子集之中篇目,皆可读来,开卷有益。而对于孩子来说,应择优入取,这也需要教育家费点脑子,从国学中选取适合孩子们学习的经典之作。

  关于怎么读。目前在百家讲坛栏目盛行之后,一些专家、学着纷纷著书立说,大谈自己对一些名著的心得体会,于丹就发表了《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但是我并不建议人们抛弃原著,直接去读这类书籍。在初读之时,仍应忠于原著。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也可以有一千个孔子、一千个庄子,一千个孙悟空、一千个林黛玉。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人们在看了别人对名作的心得体会之后,自己也觉得有同感,这样就少了争辩、少了交流、少了百花齐放、少了百家争鸣。因此,读经典要先读原著,如有不懂之处,可查阅字典等工具,或者相互讨论,再或者请教老师,最后,在自己有了一定的理解之下,去一些关于别人心得体会的书。这样,经典才更会耐人寻味,就像璞玉,只有经过打磨才会更具光泽。

  国学之中有许多精华之所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其中之智慧,以扬我中华之文化,让中华民族于世界之林永存。

  赋诗一首歌中华文明:盘古一分天地开,三皇五帝分至来。殷商铭文青铜刻,文王占卜兽甲传。春秋孔孟儒经作,战国孙氏兵法成。秦王一统经典逝,万卷经典皆作尘。西汉文章两司马,东汉歌赋父子曹。陶潜归隐晋桃源,郦元游历三峡岸。唐时明月太白诗,宋时江水东坡词。元代尚有小曲在,清代唯有容若存。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1

  通过一个月的南京市领导干部“国学智慧专题班”的学习,自己确实感到获益匪浅,收获和感触颇多。

  我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学习国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规则、奉献社会的人。同时能让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理、规范化。

  其次通过学习国学有利于指导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一个月的学习让我感受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工作与实践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一名在基层机关工作的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国学能充实自己的阅历,使自己在工作中能做到以人为鉴、以史为鉴。在工作中要坚持原则,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秉公办事。《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首先要处处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信服,成为百姓拥护的领导。这也正是儒家倡导的“仁爱”思想。

  王运来老师《千年科举制度的是与非》课程让我了解了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科举制度扮演的角色。科举制度是古代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 它给中国社会带来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它造成的畸形发展的读书做官和根深蒂固的官本位主义,科举制度的推行特别是八股制度,还带来了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的弊端。科举制度是一项沉重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格外认真记取。夏维中老师的《文化记忆与历史真实之间的错位——以

  南京的悲剧形象为例》课程让我了解到了南京在中国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这么重要。南京是六朝古都,但每一次做首都的时间是那么短暂,但它是汉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最后阵地,每一次的历史变迁都是南京这座城市的一次血与泪的洗礼。南京是一座悲情的城市又是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

  国学是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文化内涵,老师们的讲课都很丰富,内容精彩,一个月的学习学到很多,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非常大的用处。

  江宁街道办事处

  许益礼

  20xx年5月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2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养性齐家等等。”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说到底就是"业务+人格"。尽管教师不是官,是教育人家,是学者,但是教师要想管理好学生,就要真正地为学校。家长学生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班级及其他各方面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为此,我学校老师应该经常组织了对学生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可以在我们的今后各项活动及班队课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孩子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置校园的环境、氛围;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利用xx古城风俗习惯等内容,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3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4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人生就像一条平坦的大道,大道上会分出许多岔路,而我们正是在这条大道上行走,目标是"成功",但离开这条大道进入了岔路,就很容易迷路了,就会再也回不到大道,所以必须有人提醒你,而这个"人", 我觉得就是国学中的智慧,因为它汇集了所有已经到达"成功"的人的经验。所以,我们要想走向成功,就要学好国学,用他来净化我们的心灵。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也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通过16周的国学智慧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国学的深邃,同时更让我看到了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有老师系统地讲解诸子百家,又分别讲了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让我感受到了老子的悠闲自在,孔子的君子之风,孟子的能言善辩,庄子幽默善喻,墨家的防守之术······通过讲解圣贤们的生平来了解他们的主要学说思想,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思想,探索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君子,对大道的理解。而我们学习国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从圣贤那里学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大道、自然的关系。吸取他们的精华,服务于人类现代文明,服务于中华之腾飞。

  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什么是人与道、与自然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庸》中: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道德经》中:道可道,非常道。这看似是不一样的观点。然而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有了不同的理解.....通过视频教程的学习,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名家的对国学不同学派异同的理解。

  什么是儒道之相生相济?于丹教授在“大道与自然“中如是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礼仪,让每一个人凭外在的行为规范,以礼仪应对他人去周旋社会,以外在的规矩准则去缔造世界的和谐。而道家提倡,每一个人遵循内心的道德,听从自在的声音而不必有外在的任何的刻意。可以说儒道相生相济孕育中国人格。但儒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进入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土地上扎根。道家教给我们在世间的出世,也就是说人格的超越,让我们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这些解开了我们印象中的儒道互斥,其实儒道也有很多相同。正是他们的相异才造就了中国人格。

  学习了国学,可以像翟鸿燊教授说的那样,我们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努力做到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有些人认为,作为学生,只要学好数学,语文,英语就可以了,有一个好的工作是生活的唯一追求。可是,有谁注意过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呢?一个学生,就算他的学习成绩再好,如果他的品性除了偏差,是否还算好学生呢?就像曾子在《大学》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他又告诉了我们这样做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无不体现修身的重要性。所以我相信,无修身不能称为现代社会的人才。甚至就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说:21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来,就要回到中国古代,要向孔子学习。

  国学中的智慧就是道,而道是无处不在,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而我们要做“上士 ”,诵读圣贤经典,使我们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开阔胸襟,迈向圣贤之道。国学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是不可能完全体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只是了解了国学智慧的很小一部分。国学中的智慧远不是在短时间内可以参透,是要用我们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实践。让我们用国学智慧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吧,让我们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吧!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15

  20xx年的12月7日有幸参加府谷镇的德、慧、智的学习。通过国学会的张会长的指引,我感触于五千年国学智慧的博大精深,古往今来,坚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就了众多伟人,“修身”则是他们迈出的第一步,审视历史过往和当今案例,其如因果逻辑,不可或缺。万物皆有道,做人做事也有道。从边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做人做事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一方面是内修心。所谓修心就是要修养我们的心智、心性、心情。就此而言,心智的修炼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记得张会长在会上讲“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列主义,还应该学习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精华,如学习国学”,我认为要学好国学,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要对国学智慧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如:四书中《大学》是成功学、《中庸》则是反映中国式的成功之道、《论语》《孟子》如我们人生的“交通规则”,五经中《周易》是哲学思维通过简易变化彰显进取精神、《尚书》是政治思维书以道事。

  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事与做人是硬币的两面,二者紧密相连。不会做人,就没有根基;做事是立身乘人之本。做事一时成功,不能成为真正的成功;做人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那么,做人做事有哪些道呢?

  1、做人人品比才华重要

  人品不能直接当饭吃,但毫无疑问的是人品是立身之本,对人生成败、事业兴衰影响非常大。品行不佳,不仅害人,也会使人在社会上丧失很多机会。人生道路,只有牢记“最重要的是人品”这句名言,才是做人的基础。

  2、做人从良心开始

  做事必先做人,做人从良心开始,这不是空话、套话,而是被很多成功认识证明了的。真正的感动人心、成就大事的往往是心灵最深处的力量。没有歪门邪道,没有勾心斗角,没没有大讲排场,一切都是自然天成,这就是凭良心做人的力量。

  老子的《道德经》中也说:“天道好还。”所以凡事从良心先行才是处事之上策。因为一切背离良心的谎言终会被拆穿,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若被拆穿得早,就是人们所说的“现时报”来得快;若一时未被拆穿,日后还得处处陪着小心,一切谨言慎行,用越来越多的谎言去堵住原来的谎言漏洞,把自己弄得个身心疲惫不说,还免不了最终的“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做人只有做到让别人对你事事放心,别人才会愿意把身家性命托付给你。只有生活在这种人人互助、真诚关爱的环境之中,我们才能谈事业、谈成功。

  3、做人要讲究诚信

  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更通俗的话说诚信就是实在,不虚假。孔子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言必信”,这就是要求说话一定要算数,说道做到。许诺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对不应办的事情或办不到的事情,总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一旦许诺,就要千方百计地去兑现。否则,就像老子所说:“轻诺必寡言,多易必多难。”一个人的诚实与信誉是他获得良好人际关系,是否守信用对事业成败也有巨大影响,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

  信誉是一个人最响亮的名片,是金字招牌。在做人办事时,一定要让你的信用代表你,觉得你是一个可靠的人。做一个诚信的人不容易,因为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功利,需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奉献。真诚待人、克己为人的人,也许偶尔会被欺诈,但他们会真正实施受人欢迎。对一个处处为他人着想,绝不为个人利益放弃诚实的人,人人都会真诚接纳他,愿意和他交往。

  但我们有些人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有时候通知开会,有的人来不了也不请假;有时候单位有急事临时电话通知有的人到单位来处理,有的人不来也不说明原因,等等,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一个人的诚信问题,下次谁还敢相信你呢。

  4、做人要懂得谦逊

  做一个谦逊的人首要的是不能骄、矜。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

  骄矜不忍危害很大。作为领导骄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就会失去人才,失失去人心。作为普通工作人员,自以为是也难以成事。只有谦虚、听劝、忍耐骄矜之情的增长,谦和对人,才能无往而不胜。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大自夸,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劳和成绩,也会丧失掉。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固执自己的见解的人,会不明白事理;自以为是的人,不会通达清理;自傲者,不会获得成功;自夸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会保持长久。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谦受益,骄至败,几千年来都是这个道理。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完美,也未必都是很快乐,但他们有项特质是常人所没有的,就是专心致志,就是勤奋。勤奋是通向美好人生的阶梯。在日常工作上,它需要用诚实的品格来支撑,需要用精明的技巧来激励,需要用美好的理想来引导,需要从做小事、做好小事开始。而且,在你看来也许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对有心人而言就是难得的机遇,也就是说,即使是机遇,也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见、抓得住的,这是需要平时积累的一种高素质。

  以上就是我听了德、慧、智后的几点心得体会,谈了这么多,归纳到一点总结为就是: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事是做人的体现,人不管身份高低,要做个好人。不论大事小事,要做点实事。“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我们必须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做人,以踏踏实实的态度做事,只有这样方可成事。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学国学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2.国学读后感

3.学习瑜伽心得体会

4.学习礼仪心得体会

5.学习心得体会

6.学习礼仪心得体会

7.学习心得体会

8.学习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