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的哲理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尊重的哲理故事
尊重的哲理故事1
故事八、《突变》
在美国,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天下午,一位穿得很时髦的中年女人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美国著名企业“亚联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他们坐在一张长椅上,女人不停地在跟男孩说着什么,一脸生气的样子。
不远处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打扫垃圾。小男孩终于不能忍受女人的大声责骂,他伤心地哭起来。女人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团白花花的'卫生纸,为男孩擦干眼泪,随手把纸丢在地上。老人瞅了中年女人一眼,她也满不在乎地看了老人一眼,老人什么话也没有说,走过来捡起那团纸扔进一旁的垃圾桶内。女人不停地责骂,男孩一直都没停止哭泣,过了一会儿,女人又把擦眼泪的纸扔在地上。
老人再次走过来把那团纸捡走,然后回到原处继续工作。老人刚刚弯下腰准备清扫时,女人又丢下了第三团卫生纸就这样,女人最后扔了六七团纸,老人也不厌其烦地捡了六七次。女人突然指着老人对小男孩说:“你都看见了吧!如果你现在不好好上学,将来就会跟他一样没出息,做这些既卑贱又肮脏的工作。”老人依旧没有动怒,他平静地对中年女人说:“夫人,这个花园是亚联集团的私家花园,按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女人理直气壮地说道:“那是当然,我是‘亚联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上班!”边说边拿出一张名片丢在老人的身上。老人从地上捡起名片,扔进了垃圾桶。并且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女人十分生气,正要理论时,发现有一名男子匆匆走过来,恭恭敬敬地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男子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亚联集团’的职务!”“是,我立刻按您的指示去办!”那人连声应道。老人说完后径直朝小男孩走去,温和地对他说:“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每一个人。”说完后,就朝大厦走去。
中年女人由生气变成了惊呆,他认识这个男子,他是亚联集团所有分公司的总监。“你,你怎么会对一个清洁工毕恭毕敬呢?”她惊奇地问道。男子用同情的眼光对女人说道:“他不是什么清洁工,而是亚联集团的总裁。”中年女人一下子瘫坐在长椅上。在这个故事中,中年女人从始至终都没有正眼看过老人一眼,她除了不尊重老人的劳动果实,更重要的是不尊重老人的人格,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尊重的哲理故事2
他是一个很有体育天赋的孩子。16岁那年,他在市里组织的一场100米短跑中,以绝对优势拿下了冠军。
小小年纪便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一时之间,他成了同学们眼中的体育明星。在成功光环的笼罩下,他甚至觉得周围的那些同学是这样渺小,和他们在一起,简直是降低自己的品位和档次。于是,他对曾经的朋友和同学的态度也傲慢起来,有时见面了连个招呼也懒得打。渐渐地同学们也发现了他的变化,包括以前那些运动场上的铁哥们儿也都一个一个地疏远了他。
再也没有人陪他一起晨跑了,再也没有人为他喊加油了。看着冷清的体育场,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父亲发现了儿子的这一变化,一次看电视的时候,父亲指着正播放的动画片《狮子王》问:“你知道狮子王为什么受到这么多跟随者的尊重吗?”“因为狮子王带给了它们安全感。”他毫不犹豫地答道。“因为那些小动物们知道,狮子王不会瞧不起它们,更不会欺负它们,得到食物的时候,狮子王还会分一些给它身旁的跟随者。无论何时,狮子王都会平等地对待周围的小动物,即使自己头上戴着百兽之王的桂冠。”他听了,若有所悟地点点头。
第二天,他主动找朋友们道歉,希望他们能原谅自己的无知。于是,他又融入到了昔日友好的群体中。伴随着他不断上升的体育成绩,他的人气也越来越高,他成了大家心目中真正的体育明星。
几年后,经过刻苦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他开始踏出国门参加世界级的比赛,并且凭借着超人的速度,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在2008北京奥运会上,他用实力证明:自己便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那个人,他就是牙买加人——博尔特。
成名后的博尔特仍和过去一样平易近人,他一下赛场就和迎接他的'教练和队友们亲热地拥抱,只要有FANS找他签名,他都会满足对方的要求。他说:“正是由于大家的支持我才走到了今天,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要求,都是对我最大的鼓舞和尊重。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像勇敢而又和善的狮子王一样,首先给他人一个尊重你的理由!”
尊重的哲理故事3
著名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10岁那年,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学习芭蕾舞。为了加强练习,赫本的父母专门给她建了一个舞蹈室,還请了一名舞蹈老师玛莉,专门指导她练习芭蕾舞。
一次,赫本和家人在舞蹈室里跳舞,休息的时候,赫本指着一面墙说:“如果把这面墙换成一块大玻璃就好了,这样阳光可以照进来,既明亮又温暖。”赫本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可是,就在母亲吩咐人准备拆墙装玻璃时,赫本却拦住了母亲:“先不要拆墙,我还没有征求玛莉老师的意见呢!”“何必征求一个下人的建议呢?何况这个舞蹈室是我们的,我们想怎样改造就怎样改造。”母亲理所当然地说。确实,在当时的贵族制度下,贵族和下人之间的界限很分明。赫本的姐妹也说,这根本是多此一举,因为玛莉老师肯定会同意的。
赫本却执意要等到玛莉老师从老家回来。半个月后,赫本恭敬地征求玛莉老师的意见,玛莉老师先是一愣,继而激动地连连点头:“同意同意,我很赞同!”这时,赫本才告诉母亲可以开工了。赫本的表姐对此很不解:“我就知道她会同意的`,为什么要浪费这十几天的时间呢?要不然这面大玻璃墙早就装好了,我们现在就可以一边跳舞一边沐浴阳光了。”“这怎么能算浪费时间呢?”赫本认真地说,“舞蹈教室虽然是我们建造的,但玛莉老师也是使用者呀,既然是使用者,就应该征求她的意见。而且我也知道她会同意,但很多事情,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现结果的形式。而这种形式最能让人感觉到平等和尊重。”后来,玛莉老师听说了赫本说的这番话,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不用问了,他肯定会同意的!”但同意与否是一回事,我们有没有征询是另一回事,因为征询本身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尊重是什么?是不自以为是地替别人做决定,是不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一定会怎么样,是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别人身上。或许,询问后你会发现他的意见和你果然是一致的,但是,他的意见应该由他自己说出来,他的意志应该由他自己来表达。这就是尊重。
尊重的哲理故事4
我认识一位军犬训导员。我问他:最聪明的军犬能达到什么程度?他说:除了不会说话,跟人没有差别。随后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在他们那个营地,曾经有一条名叫“黑子”的军犬,它行动矫健,奔走时威风凛凛,找到目标时虎视眈眈目光如电,是军犬中难得的极品。
有一天,他们找来了十几个人,让这些人站成一排,然后让其中的一位去营房“偷”了一件东西藏起来,之后再站到队伍中去。训导员牵来了黑子,让它找出丢失的那东西,黑子很快就用嘴把那东西从隐秘处叼了出来。训导员很高兴,用手拍了拍黑子的脖颈以示嘉奖,之后,他指了指那些人,让黑子把“小偷”找出来。黑子过去了,没费多少劲就叼住了那个“小偷”的裤腿将他拉出了队伍。
黑子把这个任务完成得极其完满,但训导员却使劲儿晃了晃脑袋对黑子说:不!不是他!再去找!黑子大为诧异,眼睛里闪出迷惑的光,因为它确信自己并没有找错人,可对训导员又充满了一贯的绝对信赖。不是他!再去找!训导员坚持。黑子相信了训导员,又回去找……但它经过了再三的谨慎辨别,还是把那人叼了出来。不!不对!训导员再次摇头。
黑子愈发迷惑了,只好又走了回去。这次,黑子用了很长的时间去嗅辨。最后,它站在那个“小偷”的腿边转过头来,望着训导员,意思是——我觉得就是他……
不!不是他!绝对不是!训导员又吼,且表情严厉起来了。
黑子的自信被击溃了,它相信训导员当然超过相信自己。它终于放弃了那个“小偷”,转而去找别人。可别人……都不对呀?
黑子沮丧极了,在每一个人的脚边就停那么一会儿,看看这个,又扭过头去看看训导员的眼色试图从中寻到一点点什么迹象或什么表示……最后,当它捕捉到了训导员的眼色在刹那间的微小变化时,它把停在身边的那个人叼了出来。
当然,这是错的。训导员哈哈大笑起来,把黑子笑糊涂了。之后,训导员把“小偷”叫出来,告诉黑子:你本来找对了,可你错就错在没有坚持……
一刹那间,令训导员和全体在场的人们意外、惊恐和悔恨的是:他们看到——当黑子明白了这是一场骗局之后,它极度痛苦地“嗷”地叫了一声,几大滴热泪流了出来。之后,它沉沉地垂下头,一步一步地走了开去……
黑子!你上哪儿去?训导员害怕了,追上去问。
黑子不理他,自顾自往营外走去。
黑子!对不起!训导员哭了。
但黑子无动于衷,看也不看他一眼。
黑子!别生气!我这是跟你闹着玩儿呢!训导员扑上去,紧紧地搂住了黑子,在黑子面前热泪滂沱。
黑子挣脱了训导员的搂抱,一步一步地走到了营外的一座土岗下,找了个背风的地方趴下了。此后好几天,黑子不吃不喝,任训导员怎么哄,也始终不肯原谅他。
训导员这才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伤了黑子的心,而比伤了它的`心更难以挽回的是黑子不再信赖他。后来,它的性情明显地起了极大的变化,不再目光如电,不再奔如疾风,所有的人没有任何办法,最终只好忍痛安排它退役。
绝对的信赖不是一次次挑战对方的底线,而是从开始就要互相尊重。
尊重的哲理故事5
1985年,英国电影明星伊丽莎白·泰勒主持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艾滋病慈善基金会。她在关注艾滋病人的同时,还致力于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人格和尊严。
一次,泰勒带领志愿者去一个艾滋病患者居住的山村慰问,这些病人长期受到人们的歧视,变得格外敏感和自卑。
出发前,泰勒就对志愿者说:“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让这些病人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到达山村后,志愿者开始给村民发放带来的慰问品。志愿者说话和蔼,态度自然,让村民们很感动。忙活了一上午,他们终于把带来的物品分发完毕,泰勒累得气喘吁吁,坐在路边的'草地上休息,顺手拧开了自带的热水瓶,倒了一杯水放在身边。
这时,一个叫吉姆的小男孩跑过来。这是一个可怜的小男孩,出生时便携带了艾滋病毒。吉姆双手端起泰勒身边的水杯,递给她说:“阿姨,您累了,喝点水吧。”
志愿者吃惊地盯着吉姆,眼神里充满了紧张和不安。吉姆的母亲也随后赶过来,她涨红了脸呵斥道:“吉姆,把你的水拿回去。”吉姆不知所措地举着水杯,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谢谢你,吉姆,我渴急了。”这时,泰勒站起来,接过吉姆手里的水,一口气喝下去,脸上露出了微笑。
“不用谢,能帮助你我很高兴。”吉姆摆着手,也甜甜地笑了。
吉姆的母亲朝泰勒深深地鞠了一躬,流出了眼泪,在场的志愿者也对她敬佩不已。
尊重就在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正如泰勒喝下的那杯水,这比任何东西更能让艾滋病人感到平等和尊重。
尊重的哲理故事6
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看了许多怀念他的文章,很是感动。张贤亮曾是宁夏文坛的领头羊,在笔耕不辍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提携青年作家。现任宁夏作协副主席郭文斌,就是其中一位。
20xx年,郭文斌意识到,社会非常需要传统文化,就开始宣扬孔孟之道,推广传统文化。他在全国高校宣讲,受到了欢迎。然而,随着影响扩大,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同时到来。而且,有那么一段时间,批评的声音更强烈。对此,郭文斌感觉压力很大,甚至想打退堂鼓。
就在这时,张贤亮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到西部影视城给全体员工讲一堂传统文化课。他明白,在这个当口,张贤亮是在给他打气鼓劲。讲课那天,张贤亮亲自迎接他,并给予他一番鼓励。但就在讲课快要开始的时候,张贤亮却对郭文斌说:“本来,我也是要听你讲课的,但是我怕自己坐在台下,你放不开讲。所以,我还是等着看刻录好的光盘吧。”郭文斌听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不久,他就收到了张贤亮寄给他的.讲课光盘。
日常交际中,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真正的尊重是一种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越是微不足道的细节,越见人格的高贵。张贤亮的不听课,恰恰诠释了这种尊重。
尊重的哲理故事7
1725年,叶卡捷琳娜加冕成为俄罗斯帝国女皇,她把一位名叫查理的英国厨师留在身边。查理擅长做香津可口的皇家奶油鸡,曾服侍过先皇30年。叶卡捷琳娜继位后,每当国家发生大事,他总要亲自下厨,精心做好奶油鸡呈献上来。女皇一边享用一边夸赞,直把查理夸得感激涕零,热泪盈眶。
后来,查理要退休了,叶卡捷琳娜百般挽留不成,最后同意了。再有国家大事发生,其他厨师做好了满桌菜肴,女皇却迟迟不动筷。侍从紧张起来,女皇叹了气,说:“许久没吃到查理的奶油鸡了,心里像缺点儿什么。”
侍从慌忙赶去找查理。查理听到女皇还惦记着奶油鸡,一改往日的.萎靡,精神焕发地进了宫。只是他实在老了,过去拿手的奶油鸡,要花上半天才能做成。叶卡捷琳娜对查理关切地说:“你辛苦了,早点回吧。”她目送查理出了宫,尝了一口鸡,然后叫来其他厨师交代了一番,待他们把它重新加工过才吃起来。
如此这般多次,侍从忍不住问:“查理上了年纪,他做的奶油鸡再不合您的胃口了,为何还非要找他来呢?”叶卡捷琳娜笑了:“年岁越大的人,越需要被尊重。查理的确不再擅长做奶油鸡了,但在他心里,还是希望手艺一直被我认可呀。我不时地让他来,他就会感到自己还受重视,日子也会过得愉悦而充实。”
侍从无比感动,这才知道女皇挂念一道鸡,其实是记挂着对一位老厨的尊重。所谓尊重,除了言行上的尊敬外,适当地给他人提供展示的机会,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重视、有用处,这样才能叫人铭记在心,久久回味。
尊重的哲理故事8
故事四、《张良拾履》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年人,身穿粗布短衣,走到张良呆的地方,把鞋子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见如此大的`年纪,就给他拾了鞋。老人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穿好后,老人笑着走了。走了1里远,又返回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很可以培养,过5天,天一亮你来等我。”
过了5天,张良来时,老人已先到,批评他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过5天,你再来等我。”第二次,张良又迟到了。第三次,他半夜就去了。老人很高兴,送给张良一部书,并且告诉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做帝王的老师了。后10年你会发迹。13年后,你会在济北遇到我,谷城山下有块黄石就是我。”
天亮后,张良一看,原来是一本兵书,叫《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据传说,13年后,张良跟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真在谷城山下看见一块黄石,张良取回它,并把它当做珍宝供奉、张良死后,就和这块黄石合葬在一起。
尊重的哲理故事9
强求是世人的一种贪心,“又复当护人心,勿使夸嫌,动用自若,息世杂善。不贪名利,将过归己,捐弃伎能,惟求往生。”大多数人都有这些障碍,须认真检点自己,有无贡高我慢,嫌弃他人之习气。世间善事,一切随缘,不必勉强。
小和尚刚来寺院时只有七岁,所以僧众们都当他是孩子,事事谦让,时常会帮他做些杂事,天长日久,小和尚已经习惯了接受别人的帮助。
一晃几个年头过去了,小和尚长大了,而且又高又壮,可是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却老了。
一天轮到小和尚和师兄担水,多年了,他们一直是搭档,而且师兄非常照顾他,但是现在师兄老了,担着水上山非常吃力,可是小和尚丝毫没有怜惜他的意思,不停地催促,甚至抱怨他走得太慢,耽搁了时间。
天长日久,小和尚厌烦了和师兄一起担水,于是找到方丈:“大师,我不想和师兄搭档了,他年老力衰,根本赶不上我,太耽搁时间了,你还是给我换人吧!”
方丈听后,问小和尚:“你来庙里时几岁?”
“七岁。”
“当时你可担得动水。”
“担不动。”
“可敲得了钟。”
“敲不了。”
“那你的工作是怎么完成的呢?”
“是师兄帮我的。”
“他可曾嫌弃过你,呵斥过你?”
“不曾。”
方丈语重心长地说:“谁都有所不能,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都帮助过别人。你现在还想换人吗?”
小和尚羞愧地低下了头。
人都有自己办不到的事情,借助外力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罢了。
聪明的`人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善于从他人的身上吸取智慧。能够发现和利用别人的智慧和才能,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都为你的工作献计献策,那你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如果你也能够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你一定也会得到尊重。
尊重的哲理故事10
三舅退休之前,在怡保一家报社担任总经理。六十岁退休之时,精神矍铄,身子壮硕如牛。他酷爱户外活动,每天定时外出打羽毛球、打壁球、游泳、跑步,精力旺盛得连小伙子也自叹弗如。
他与我的母亲手足情深,不时到新加坡小住,共叙姐弟情。我去探望他,几里之外,都可以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最喜欢约我那比他年轻了三十岁的弟弟共打羽毛球,几个回合下来,弟弟气喘如牛,他却面不改色,大有“气吞山河”之概。不过,有好几个晚上,大家围在厅里观看电视节目时,他却待在房间里,以药油猛擦背脊。母亲担心他运动过度,伤了身子,劝他稍作收敛,但是,他全然不当一回事,笑嘻嘻地应道:“我呀,可以打老虎呢!”
前年四月,惊闻他被紧急送进了医院。原来他背脊剧痛难当,进入盥洗室时,又不慎跌了一跤,趴地不起,送入医院,X光照片显示,他背部脊椎骨两旁,全都是淤积多时的毒脓。于是,便又以救护车紧急送往吉隆坡医院,开刀治疗,性命虽保,终生瘫痪。
明明是个生龙活虎的人,怎么转瞬之间便寸步难行了呢?莫说当事人,就连我们,都觉得这是个难以承受的巨大打击。
医院,成了他暂时寄居的家。
我偕同家人到吉隆坡医院探望他的那一天,忐忑不安,对于一颗支离破碎的心,我该用什么语言去进行缀补呢?
一踏进病房,便吓了一大跳。留院才半年,他便已苍老得难以辨认。原本旋转在丰腴脸颊上那两个肥圆而饱满的大酒窝,变成了两个凹陷的小黑洞;皱纹呢,“落井下石”地爬满了脸。看到我们,意外的惊喜使他黯淡的眸子像骤然添了炭块的火炉一样,倏地发亮。
全然出乎意料,在我们逗留于病房的那一个多小时里,三舅没有片言只语谈及他的病,更不哀诉他心境的`黯淡或是生活的痛苦,反之,他没事人般地与我们闲话家常,语气平静而又平和,只是临别时,他突然说道:“过去,我没理会身体对我发出的警告,才铸成了今日弥补不了的大遗憾。从今以后,我再也不能与你们一起打球了,真可惜呀!”曳在空气里的语音,有些许颤抖。大家鱼贯走出病房后,我转身关门,无意中瞥见他紧紧地咬着下唇,脸上蜿蜒地爬着两道晶亮的泪痕。啊,心境被可怖的病魔啃噬得窟窿处处的三舅,必须持着多大的勇气和耐力,才不在他人面前流露出任何被生活挫败了的悲伤啊!但是,正是这份勇气和耐力,使他支撑着自己,努力站起来。
在医院待了一段日子后,在他的坚持下,家人将他接回家去。
往昔,当拥有健康的体魄时,他活得充实而快乐,生活的格子,每一寸都填得满满的,只嫌一天二十四小时不够用;现在,回到这所居住了不知多少年而笑声处处的屋子,他却觉得惊悚不安,啊,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熟悉,可是,一切的一切,却又是那么陌生。过去,在屋子里铺设大理石,主要是喜欢双脚踏在上面那种凉透心肺的感觉、喜欢那种双足触地滑腻似绸的感觉,可是,现在,一双脚不但彻底失去了感觉,甚至,连基本走动的能力也失去了!他原是老餮,喜欢烹饪而又精于烹饪,过去,厨房是他炫耀能力的天堂,现在,坐在轮椅上,看到那摆设得整整齐齐但由于长久未用而蒙上薄薄尘垢的炊具,心中那股悲酸已极的感觉,便像气压锅里那一大蓬惨白的烟气一样,闷着、憋着,没个去处。他将轮椅推到冰箱前面,手势迟缓地拉开冰箱的门,砭骨寒气扑面而来,冰箱里残存的一点食物,早已变得干干黑黑的,恹恹地粘在碗里,半点生命力也没有。他呆呆地看着、看着,若有所悟。就在这一刻,他决定了,他不要以眼泪去灌浇那棵被病魔蛀得千疮百孔的生命之树,他要逆其道而行,重获第二次生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拼着残存的老命,使出了反抗命运之神的蛮劲,他坚决不要让酒窝消失于干瘪枯瘦的面颊,他要它们旋、他要它们转,而为了让它们旋得更好看、转得更潇洒,他努力加餐饭,让外在的脸和内在的心,齐齐恢复过去丰满的旧貌。这样的努力,看似简单,实际上,他内心深处那种惊涛骇浪似的挣扎与奋战、那种只许向前看不许往后退的坚持与执着,的的确确是需要极端强韧的意志力才能办到的。
绝不言休地努力了一阵子后,终于,在他寄来的照片里,我们又看到了他重生的酒窝,大大的、圆圆的,而且,逐渐饱满。他坐在轮椅上,看书报、养盆栽、听音乐,开始他第二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有一回,在信里,他居然还欢天喜地地写道:“我又开始当家庭大厨了呢,坐在轮椅上炒菜,还真舒服哪!炒出来的菜,与过去相较,可一点儿也不逊色,依然色香味俱全呢!你们什么时候来尝尝?”
由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三舅腿上的伤口一直溃烂难愈,医院无形中成了他的第二个家,进进出出、出出进进。他不抱怨、不投诉,一味地忍。只要病情稍好他可以回家去,他脸上的酒窝便会不断地旋动。
一年半之后,三舅平静地去世,脸上那双永远酣眠的酒窝,盛满了“无愧于生命”的恬然与坦然。
三舅是个真正懂得尊重生命的人。
他是勇士。
尊重的哲理故事11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对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有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所有事业的上的强者与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眼清泉。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后的同情、安慰与鼓励。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后的东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懂得了尊重别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尊重是一门学问。学会了尊重别人,就学会了尊重自己,也就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义。
让我们学会彼此尊重,共同生活在这个文明的大家庭里吧!
尊重的哲理小故事篇三
尊重的哲理故事12
记忆里有无数个转身,无数个画面。走过很多的路口做出了很多的选择。——题记
有只蚂蚁被风刮落到池塘里,命在旦夕,树上的鸽子看到这情景赶忙将叶子丢进池塘。
蚂蚁爬上了叶子,叶子漂到池边,蚂蚁得救了。“她很感激鸽子的救命之恩。
过了一段时间,蚂蚁看到有位猎人用枪瞄准了树上的鸽子,但鸽子一点儿也没察觉。就在猎人开枪之际,蚂蚁爬上了猎人的脚,狠狠咬了一口。
猎人一痛之下,子弹打歪了,鸽子逃过一劫, 蚂蚁报了鸽子的救命之恩。
小蚂蚁也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大忙!
动物世界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
每一个人,不管他的职位高低、身份贵贱、财富多少、能力大小,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
可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
但是,总有一天,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 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
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
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
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
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
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
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
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
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不要认为在他们面前没有必要表现高雅,也没有必要体现修养,说不定某天你的恶劣行为就会被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看到。
尊重的哲理故事13
鲁迅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曾经有一次,先生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有感慨地说:“孩子说不新鲜,我们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看来我们也得尊重孩子的说的.话啊!”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纽约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出于怜悯,他塞给拿人一元钱,不一会,他返回来,从卖笔那儿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自己忘取笔了,末了说:"你跟我都是商人,你有东西要卖。"几个月后,再次相遇,那卖笔人已成为推销商,并感谢纽约商,"你重新给了我自尊,告诉了我,我是个商人。"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 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弗洛姆。
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 千万别说:“你错了。”——卡耐基
尊重的哲理故事14
楼下不远,有个废品收购站。这是一个来自安徽的三口之家,租住在一个狭窄逼仄的车库里。这里,既是他们生活起居的地方,也是堆积废品的仓库。每天经过,我都会看到他们俯下身子忙着整理收来的废品。偶尔,他们会抬起头来,一个友善的微笑,从沾满灰尘的脸上绽放开来。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们,我总会想到“艰难”这两个字。我感叹着,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每当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总是用一个手袋装好,趁早晨上班的时候,顺手悄悄放到收购站的门口,然后离开。
某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把一袋旧报纸放到那个门口,准备离开。没想到,那女人竟然出来了。她笑着看着我,然后指了指放在门口的旧报纸。我愣住了,急忙摆手说:“不要的,送给你们了。”没想到,她竟跑过来拦住我,硬塞给我两枚一元的硬币。我推搡着。那女人说话了:“大哥,我们是收废品的,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道理不给你钱的',快拿着吧。”听了这个安徽女人的话,我隐隐感觉脸在发烫。
我郑重地收下那两元钱。看着她高兴地转身离开,我知道,这一刻,她收到了一份尊重。
单位新来一个实习的女孩儿,每天有饭局我们都要带着她。
单位很清闲。大家一边上着班,一边还做着别的营生,都不差钱。所以,几乎每天都有人张罗,去哪里哪里吃饭。大家同去,一个也不能少。开始还好,时间长了,那个实习女孩儿便说自己有事儿,推托着不去,大家就赶鸭子上架一样,硬拉上她。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实习女孩儿已经来单位一个月了。月底发工资时,她也得到了一份劳务费。这天,她也开始张罗,晚上要请大家吃顿饭。
听了她的话,大家不由相顾莞尔。大家的意思,我是心领神会的。饭要去吃,但是,这个初出校门的女孩子想请客,是不可以的。
晚饭吃得很成功。看着女孩去买单时,我在偷偷地笑。一会儿,女孩回来了。她奇怪地问我们,谁提前押500块钱在吧台了。她恳请大家,一定要把买单的机会留给她。谁也不说话,结果,女孩站在那里急得快哭了。
最后,年纪最大的主任出来圆场,他说:“谁?快把钱拿回来吧。我觉得今天这个单必须由她来买。我们付账不但不能让她高兴,反而是在伤害她。”
我从吧台拿回了那500元钱,心里却是亮亮堂堂,因为,我看到实习女孩付钱的时候,无比的开心。我知道,这一顿晚饭,会让她不再觉得内心里有亏欠,会让她坦然自信地面对周围的人。
许多人都习惯对别人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认为自己这样就是高尚无私。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恩赐”。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之道,不是一味去施舍和怜悯,而恰恰在于给予和索取的平衡。只有达到这种平衡,我们才会有感情上的尊重,人格上的平等,心灵上的濡沫。
尊重的哲理故事15
有一座花园,种植着奇花异草。每到春天,百花斗艳吐香,就成了人们观赏流连的好地方。但是,花园的主人围起了高墙,只留着一个门,想观赏的人只能从门进入。
有一个人走到门前,想进花园,他推了推门却推不开,便说:“真是的,一座花园也安上门。”说完,他便很生气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也想进花园。他推了推门也没推开,歪头看看,见门上有一把锁,说:“一个花园还上锁,种花栽草给谁看呢。”叹了口气也走了。
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也来到了花园的门旁,他看到门上的锁,伸手摇了摇,发现锁只是挂在那里,根本没有锁住门。就推了推,也没推开。他无可奈何地说:“这么明媚娇丽的天气,一扇钉死的`门把春天也钉死了,真是太遗憾了。”说完,他也叹叹气走了。
这时,花园的主人来了,他走到门前轻轻一拉,门开了。
原来,门根本没有钉死,只要我们向外拉一下,而不是向里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实只隔了一扇虚掩的门。可为什么人们之间的交流还有障碍呢?人总是想推开别人的心门,进入人家的领地,但是怎么都推不开,于是就以为无法交流。实际上,心门是需要拉的,你想进入别人的内心,首先要尊重别人,自己退一步,这样才能进一步交往。
【尊重的哲理故事】相关文章:
尊重的哲理故事01-13
经典哲理故事03-29
富有哲理的故事03-03
哲理笑话故事11-30
儿童哲理故事12-19
哲理的小故事12-29
简短哲理故事01-07
最好的哲理故事08-15
幼儿哲理故事11-06
哲理故事分享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