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弟子规》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读后感1
《弟子规》读后感以前我就学过《草》这首古诗。通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句,我知道草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当我读了《弟子规》后,我对这首古诗有了新的看法。它告诉我们春天的.小草生命力顽强,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被人们践踏,它都会顽强的生长,而秋天的草是那么脆弱,稍微大一点的风就能把它吹折。其实,父母就像秋天的小草更加需要呵护。长这么大我一直以为父母是最坚强的,从来没有关心过父母。从来没有为父母做过什么,我不停的向父母要求这、要求那,偶尔还会朝他们发点小脾气。读了《弟子规》后,我感觉自己突然间长大了,我比父母坚强,我要关心父母,保护父母。从今往后我要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虽然我不能保证全部学会,但是我要努力做一个乖巧懂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弟子规》教导我们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个人要有好品德,要有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胸怀越宽广,里面能装的东西就越多,越美好。它教育我们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团结友爱。总之,我们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要改变自己,让生命充满色彩,更有意义。
《弟子规》读后感2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是我从小就喜欢背的一本书,名叫《弟子规》。以前我很小,不知道书里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现在,我已经能领会其中深意了。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我记得最深刻的两句话是“父母命,行勿懒”和“出必告,反必面”。记得二年级时的一天,妈妈说了很多遍让我把垃圾倒掉,可是因为家住六楼,所以我不想去。妈妈很生气,她说:“知道‘父母命,行勿懒’是什么意思吗?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应该帮妈妈做点什么?”就这样,我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乖乖地倒了垃圾,倒完之后妈妈还表扬了我。渐渐地,我会主动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了,妈妈觉得我真的长大了。
记得还有一次,那是去年暑假,我刚做完作业,想出去玩又担心妈妈不同意,于是偷偷地跑了出去,中午也没有回家吃饭,直到下午肚子饿的时候才回家,到家后被妈妈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妈妈说:“出门时一定要告诉父母什么时候回来,你这样做对吗?害得妈妈在家担心了一天。”我知道自己做错了,也明白了“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
现在,我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先想一想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而这也是《弟子规》教会我的。
《弟子规》读后感3
上小学以后,老师教我们读《弟子规》,还一边教我们读一边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学完了《弟子规》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和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爱护。有一天,我在学校看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有一个小朋友骂她伤心了,我就去哄她。我觉得她这个时候很需要别人的关心,后来,她就开心了,我也觉得很高兴。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去读书学习,才能明白真正的道理,如果不去读书学习,就永远不会明白道理。学了这句话以后,我明白了读书、学习很重要。我现在很喜欢学习,也很喜欢看书,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我都拿一本书看,而且我决心要努力做个好学生。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长辈要有礼貌,有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然后自己再吃。我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生日蛋糕,吃蛋糕的时候,我先给爷爷、奶奶切了蛋糕。奶奶让我先吃,我闭上眼睛,摇头晃脑地说道:“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奶奶高兴地笑了,夸我真懂事。
学完了《弟子规》以后,我会在平时的生活中更加注意我的行为和语言了,而且更加爱护同学;爱学习,爱读书;对长辈也更有礼貌。我要争取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4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四)
《弟子规》读后感5
我读了《弟子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丧三年居处变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
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假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
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弟子规》读后感6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再一次读弟子规的书,使我更加深一步了解了《弟子规》的意思。教育我们怎样做人,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这本书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怎么和别人相处,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
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我们做人处世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这样我们的父母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我已经大概了解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光知道还不行,我还要努力的去做。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7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的大道当中。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
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不在狭义四书五经之列,但在经典书籍之内,是经典书籍中的一颗珍珠。我被这颗珍珠深深地吸引了,家庭的教育,孩子该这样教育?该怎么样对待父母,坐立行走该怎么样?我们的祖先早就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弟子规》。古人谓之曰:童蒙养正,是古人在小儿读书之前的必修课。用现在的话说,要做事,先做人,需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后才读书,现在很多儿童教育家所提倡的立“家规”应该就是《弟子规》在现代社会的延续吧。
我们没有具体地去讲解《弟子规》,我们背《弟子规》,女儿在背的过程中理解着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对母亲有了另一个层面的东西。我对独居的母亲更多了一份关心,看望母亲的次数较往常多了,母亲来我们家的次数也多了。女儿对我的要求也较以前高了,对母亲帮我做部分家务提出强烈抗议,我无条件地接受。女儿对爸爸、妈妈也有了以前没有的关爱,告诉我们要象刚结婚时一样亲密,在家里主动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读着《弟子规》,我们也在力行着《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这本书 ,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与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以及其他人和睦相处。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弟子规》的每一句话,都落实在了行动上,落实到了每件事情上。都是具体而细微的,不是所谓的空话。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冬天先钻到父母的'被窝中暖和后,再让父母去睡,夏天,先拿扇子把父母的草席扇凉快,再让父母睡。我们为人子弟的,是不是也应该处处为父母着想呢?可是,当今社会,不乏“小太阳式”的家庭,孩子不仅不帮家人干活,还被家人宠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更重要的是,在稍有不满意的情况下,他们还会乱发脾气,和家长顶嘴。更别说去如何孝顺了。我们要学会如何与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相处,更学会宽容,忍让,不做家中的“小太阳”。
与孝子黄香相比,我做得还不够。父母只要斥责我几句,我就会和父母赌气,大声说上几句气话,父母就不说话了…….想到这儿,我真是后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遵守的规则有很多,比如: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乱开电器开关。我们要把这些规则落实到行动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父母不放心。
《弟子规》读后感10
读完这篇文章,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学习后要去落实。想想自己在生活工作中把弟子规中的要求落实得太差了。首先从礼节上就没有很好的做到,比如每次给大家说话时问好就做得很不好。二是在遇到事情时,还会着急,还会生气,还是缺乏一种定力。三是在遇到别人责备时,还会找理由。这是不可以的。而应该象文章中说的,认真反省。说得对的接受,说得不对的是提醒自己。所有人所有事都是自己学习的对象,处处都是成就自己。所以没有坏环境,不必要抱怨。
怎么知道自己内心的善与恶?里面提到的贪求心、嫉妒心、傲慢心、愚痴心,心量狭隘在自己身上多少还有一些,自己还需努力放下。应该多一些随喜心、包容心、谦虚心。同时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内心无恶,则无苦。要想快乐的走好今后的'人生路,就需要真正的去除心中的恶。最重要的是向后面过春节的男孩——子良一样,在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去改掉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思维和语言,还有行为。让生活和工作尽量符合自然的规律。里面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人是否快乐,不取决于外在的财富,而是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态度。把握生命的分分秒秒,用乐观、安详和勤勉的生活态度代替原来的贪求心,你的心就会渐渐快乐起来。”我相信这一点,也在生活中这样做着。
《弟子规》读后感11
在我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的李老师就开始教我们读古文《三字经》,从此我就喜欢上了古文。《三字经》这本书即简洁又复杂,每一句话都有深奥的内涵,那个时候我虽然似懂非懂,但它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前些天,我和爸爸一起到姑妈家去玩,在姑妈家发现了一本李毓秀写的《弟子规》,读了其中的几段话,我就开绐喜欢上了它,感觉它讲得特别有道理,还挺有意思的。我记得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凡出言,信为先”,我问爸爸这句话是不是说一个人要讲信用,就是他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要说话算话,否则他就是没有诚信。爸爸肯定了我的回答,他说做人首先就应该讲诚信,讲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我又想到了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上面讲到一位伯伯,他是一个建筑公司的老板,他为了答应他的`工人们过年时都能按时拿到钱回家,他就冒着大雪给工人们一个一个送工钱,结果不幸遭遇车祸而遇难了,让人很伤心。我就觉得这位伯伯是个很伟大的人,他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讲诚信的好人,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就是《弟子规》中所讲的“凡出言,信为先”那样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2
我们聊到了很晚,这时,有人把电开了,不过,我们都很累,睡了!400字作文要是早晨雾大,站在阳台上,不但不见湖水,连苏堤也消失在浓雾中,茂密的绿树外只有白茫茫的一片。父亲,如果你还在世,我该是多么幸福啊。我等得不耐烦了:“快点垫报纸呀?晚上,哥哥早早的`吃完饭去偷青瓜皮了,我们7点钟才吃完。
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儿女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 ,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
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古人黄香九岁为双亲温席;沈云英替父亲守卫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双亲;董永卖身葬父;陆绩怀橘遗亲;王祥为母卧冰求鲤;杨香扼虎救父。
这些事例足以看出孝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
百事孝为先,这是先人告诉我们的,所以我们应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
《弟子规》读后感13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启蒙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圣人教育学生的一些方法,当学生的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我在五岁中班的'时候托儿所老师就教我们,我很喜欢这本书。
“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和这句话有关的故事是黄香。他从小九岁时就失去了妈妈,从此他就更孝顺爸爸了。夏天热了,爸爸没办法上床睡觉,黄香就用扇子把枕席扇凉,才让父亲上床睡觉。冬天天气冷了,父亲没办法睡觉,黄香就用自已身上的温度给父亲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睡觉。我看了想:黄香那么小就知道孝敬人,我要向他学习,我的爸爸妈妈天天都上班,他们也很辛苦,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我应该更孝顺他们。“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文帝他非常孝顺。一次,他母亲得了一场大病。他更是日夜精心服侍,母亲每天吃药时,他都尝一尝,然后再让母亲吃。就这样陪母亲过了三年。我看了,太感动了!想:一个皇帝都那么孝顺,我们是普通人,更应该对父母好了。我们病时,父母给我们拿水拿药,我们应回敬他们。“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大家都知道孔融四岁就会让梨。
这件事虽小,却让我们知道了一个道理:对待长辈应该懂得礼让,无论是吃饭还是坐立行走,都应该年长的在先,年幼的在后。《弟子规》中还有好多好多好故事,它能启迪我们,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14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这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超多,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这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就应及时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此刻,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15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应该及时答应,不要拖延;父母要求你做的事,要认真去做,不要拖拉偷懒”。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非常贪玩,不听父母的话,做事拖拉,学习不肯用功。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自己穿着和饮食不如人,你也用不着心里难过悲伤。”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有了攀比心理,我觉得父母赚钱不容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做到知足常乐。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心得,《弟子规》读后感想01-23
《弟子规》09-03
弟子规心得06-30
《弟子规》心得07-22
《弟子规》教案05-15
《弟子规》的教案 03-23
《弟子规》教案01-02
弟子规感悟09-13
弟子规的感悟12-13
弟子规的故事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