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弟子规》读后感1
“弟子规,圣人训,首条弟……”校园里不时传来朗朗书声,随着读书声,李毓秀的《弟子规》也来了。它的书香弥漫了整个校园,低年级背着,中年级读着,高年级理解着。全校每人都有着一本集孔孟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中国启蒙教材,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文章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格守的守则规范。
《入则孝》是《弟子规》里一个重要的部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应立刻动身去做。父母教导,应恭敬聆听,父母责备教诫时,应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不使父母生气。我们要学习黄香,十分孝顺父亲。平时生活起居,要保持正常有规律,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纵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我们不能损为人儿女的本分,因此惹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如有私藏,品德就不完美,父母会伤心。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每个人第二个“身份证”,在日常行为中,是诚信和信用的综合表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果,一方九鼎,一诺千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守信作为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一道重要的底线,成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一块基石。
诚信,可以引来发家致富。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诗人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而无信,行之不远”,都极言诚信的重要,几千年来,“一诺千金”的佳话不绝于史,广为流传。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应尽力做好,而不能用花言巧语或欺骗。华盛顿与樱花树是个流传为广的故事,华盛顿小时砍倒了棵父亲的樱花树,他勇敢地承认,并得到了父亲的谅解。
古代流行弟子规,今天仍然流行,它不是人认为那是老顽固,而是我们的优秀好传统。读了它,我已知做人,做事的道理了,我会时刻用它在人生中鞭策自己的,这让我们成功,何乐而不为?
《弟子规》读后感2
它,总如清泉,每感茫然之际,涤净他们身上的尘埃;它,总如轻风,每处苦闷之时,驱除他们心中的烦扰;它总如明灯,每在迷惘之时,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在东方灿烂皇冠宝座上,矗立着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
他,凭着那份理念,那份信仰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随着春雷的一声巨响,他实现了祈望了几千年的梦,而那引领古老的中华民族冲破暗夜,探索前行的最大功臣莫过于《弟子规》了。
古人云:“百事孝为先。”那“孝”是人的根本吧!
周朝的文王为父亲安适开止,每天鸡初鸣,天未亮就向自己的父亲请安并让父亲脸上充满笑容,天天如此,从未感到一丝疲倦或是不耐烦。
一代君王都能舍其金躯之身,忘其金贵之体,有如此孝顺之心,何况是平凡的我们呢?也许正因为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地,使其开创了国家八百年的基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长久的朝代。
我们不能不说他所依靠的就是他的圣德啊!而作为当代的我们,面对着为我们奉献了自己一切的父母,面对着他们所给予我们无私的爱,试问我们又怎么能输作文给古人呢?
“凡出言,信为先。”孔子曾说过,“假如一个人没有守住信用,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以算得是人的了。”由此可见,“信”乃做人之本。
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宣称要“弃医从文”,决心要揭出几千年来的民族劣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于是乎,他为自己的`信念用辛辣的笔来唤醒麻木的中国人,指引清醒的人们与一切恶势力进行顽强不屈的对抗。最终,他坚定了人们心中的信念。
然而,多少年后的今天,物欲的横流冲扫着社会的腹地,人类的良知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的徘徊。
于是,历史的洪钟叩响浑厚的激音,穿越时光的洪流,震撼了今人的灵魂。21世纪的我们,被誉为有高素质的知识分子,又怎能失去做人之本“信”呢?
在科技发达社会进步的今天,从物质享受的高度发达到精神世界的极度衰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片欲望的海洋,充斥着竞争、斗争、战争的价值观,充满了刺激、享受,纵欲的人生观。
而中国以五千年传承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验证了《弟子规》必将以其灿烂的火焰,为我们的人生照亮一片坦途。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我读着清代文学家李毓的作品《弟子规》,心潮澎湃,使我受益匪浅。 《弟子规》共分八个部分,首先《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七个部分的题目。《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读完《弟子规》后,我感到非常惭愧。《弟子规》的每一条,我几乎都做不到:在家中是个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做家务活。妈妈在外奔波一天,还让妈妈帮我检查作业,为此她总是抱怨自己在家比在外还累。在外面呢,做事言而无信,摆架势。在奶奶家,总是和哥哥比吃穿,因此总吵架?我在学校虽然成绩较优秀,但是我在家中却如此表现,真不能称为一个好学生。从此我要多读《弟子规》,体会其义,让自己要做到孝敬长辈,有一个好习惯,然后用余下的时间,认真读书。我要做到这几点,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到最好!
《弟子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你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它会使你迸发出无限的感恩。
弟子规读后感《弟子规》是融合古代圣贤对青少年学生的训诫,教诲青少年如何走好人生的`
印,通过家长和孩子共同学《弟子规》这本书,我们家长也受到了教育,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成人,才能会做事,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给创造孩子优越的生活环境,却忽视了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往往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性格,作为孩子的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4
“孝”这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第一次听到,仿佛似懂非懂,渐渐,都读过了许多关于孝心的文章,或许我才真正的明白,但似乎有点晚了,长大懂事的我,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黏着爸爸妈妈、去讲肉麻的话……这些,全都被我烂在肚子里,留下的却只有那些十分客套客气的话语。应该是因为《弟子规》的存在吧,把我对孝的理解更加深刻、明白……
“你怎么了?”“是不是发烧了?”“让我摸摸看”“要不要去医院啊”“今天想吃什么”……好熟悉的'台词啊、每次你一生病了,这些都是会在你身边围绕着的话语,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呢?那,如果是父母生病了。你会不会先尝尝药,尝尝他的药苦不苦,烫不烫,你会不会昼夜都不离开他,守在他身边,伺候在他身边呢?你会不会尽心尽力,全心全意,没日没夜的照顾她?妳会不会担心父母,担心他们会不会照顾好自己?妳会不会去唠叨父母,唠叨他们要按时吃药、多喝水?拜托听听自己的声音,妳做到了么?如果做到了。我想、这就是孝道。
从小到大,好像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父母去世了怎么办?”我希望父母可以一直一直陪我到老,但又能怎么样么?古人说守孝要二十七个月,因为哺乳期是二十七个月,所以在古代,只要有父母去世,都必须要守孝,搬在父母的陵墓旁边,吃素、陪着他们。我懂我,只要是为了父母,我什么都做,就算受伤,我始终坚信—“孝心一定会感动天地!”我一定不会始乱终弃,因为我爱她们、真的好爱……
学习古人的孝心,我愿自己真的能说到做到,但又纠结的不想做到,因为我不想为父母守孝,不想父母离开我的身边,希望他们高高兴兴、健健康康的,这样或许慵懒的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做到呢?即使会被人误会、指骂,但我觉得已经值得了,因为我的不孝,但那也代表了我所爱的父母、妳们---一切安好!
《弟子规》读后感5
最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让我逐渐明白了《弟子规》的意思。我发现做人有很多规则。因此,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你必须有规律、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让我谈谈我读完后的感受!首先是〈入则孝〉,这主要是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和亲人。他们说的和做的都是为了我们的利益,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心去爱他们。
因为,毕竟他们生了我们,养了我们,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养育的恩情吧?更何况弟子规里也写着亲爱我,孝何难,亲恨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孝顺父母亲人。其次是〈出则弟〉,它教会了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比如兄道友,兄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重,要和谐,如果不和谐,父母会担心你,和谐,少担心父母,等于孝顺父母。
因此,我们必须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就会从心底为我们感到快乐,我们就会更快乐。〈谨〉,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谨慎。俗话说:没有规则,就没有方圆。系上纽扣,整洁,符合自己的身份;适量饮酒,不要喝醉,否则很容易被别人八卦。特别是不要在背后谈别人的长短,这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不要自私,要大方,不在乎小事,这样人就会变得很幸福。
仁,代表仁,亲。善待外人,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同事……现在每个人都有,但有多少人做仁?俗话说,人无完人!只要我们尽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光知道还不够,还要学会做。怎样才能做到?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以向别人学习,其他人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有帮助,我会一直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
《弟子规》读后感6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最使我难忘的一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赖.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唤的时候,应立即答应,不可慢吞吞地爱理不理.父母要求你做事时,应立即行动,不可拖延偷懒.父母教训自己的'时候,必须恭敬仔细的听明白;如果做错了事受到父母责备时,必须顺从地接受批评,不可争辩,更不可强词夺理.看到这里我心里不禁内疚起来,平时爸爸妈妈叫我时,我就当没听见.爸妈让我做事时,我就会说:"我是你的仆人吗?“每当爸妈教我做人时,我就会把爸妈说的话当做耳边风。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一句,我能抵上十句,总之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以前我是那么的不懂事。我决定以后一定做一个听话当时的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7
实在我在糊口中一直秉承“有余力,则学文”的原则,所以在街上一个和尚发《弟子规》的时候,我就收下了。我很好奇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究竟发书的人是在现代社会看来身份比较特殊而略带神秘的和尚。
看完了书我有一丝了然,和尚所信仰的一直是普度众生,所以才免费向路人发这种教人向善的书。
在我看来《弟子规》像《三字经》一样朗朗上口,其中储藏着较深奥的哲理。现在一些中小学也会给学生发这本书,学生们对书中所持的主张不一定能够认同,究竟学生们的人生阅历尚浅,但这确实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细细品读书中的`句子会发现其中有良多很有道理的设法主意。
看到《总叙》中“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时我很欣喜,有一种被认同的感觉。在日常糊口中学习占据了我大部门业余时间,我对未知的渴求很强烈,我以为不知道并不可耻,但不知道还不学习是可耻的。在《入则孝》中,我很赞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两句。作为成年人,工作占去了我们大部门时间和精力,我们对父母的需求的忽视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父母是我们的亲人,他们会无前提的包收留我们,而这种无前提的包收留却不能成为我们纵收留自己的理由。“爸,我工作忙,过两天再回去看你们吧!”“妈,我得带孩子去学跳舞,改天再去你们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在《谨》中,我喜欢“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两句。“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面前过去。我察觉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它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岁月匆匆,时不我待。
《弟子规》是一本值得细细研读的书,每次重读我都有新的感慨。推荐给大家,但愿你也能从中受益。
《弟子规》读后感8
“弟子规,圣人训,第一孝,第二信……”小时候,妈妈让我看一部名为《中国弟子规》的动画片,让观众以动画片的形式看完一集就能理解《弟子规》中的一句话。
《弟子规》是清代学者李玉秀写的。全文的一段是这样的':“弟子规,圣人训练,第一孝道,第二相信。爱公众,亲戚,有余力,学习文学。”
在《弟子规》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仿佛刻在骨子里,让我记住:“读这本书,不要互相羡慕,彼此没有结束,彼此没有起床。”这意味着:刚读到这本经典,不要羡慕另一本经典;这个进展还没有完成,不能再进入另一个进展。
古今中外的名人创造了不朽的成就,哪一个没有遵守这一规,最终取得了成功?不可磨灭的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从小就刻苦好学,博览群书,特别热爱历史。他家境贫寒,只是为了抄只有十几个字的史料,四处奔波,带着干粮走了100多里。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多次修改,他终于在50多岁的时候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家怀疑》。就在复印之前,厄运来了,20多年的心血被盗。但谈迁凭借他的信念,并没有被厄运打败。他重新鼓起斗志,再次写下了这部大片。在谈迁日夜努力的不懈努力下,他终于在70岁的时候完成了一个更加详细、精彩的全新《国怀》。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是根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行为要小心谨慎、讲信用。
入则孝是弟子规的第一课,它告诉我们对待父母要比对自己更好,不要动不动就让父母生气。其实孝顺我们都知道,我们也想过做到,只是做不到而已。而父母说的话我们也常常当耳边风,其实我的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刚买电脑时,我对电脑很好奇,甚至一天都不离开电脑,父母为了我的眼睛不坏掉就一次一次的提醒我不要总是玩电脑、看电视,可是我偏偏不当回事,每回都把他们的忠告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终于,过了一年,我的眼睛视力就不好了,甚至看不清黑板,然而,父母知道了我的眼睛不好并没有责怪我,而是立马带我去做治疗、配眼镜,花了上千元做了纠正。是我自己自作自受而造成的视力下降,可是爸妈却不怪子女,只是想办法解决眼前的视力问题。每个人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不管儿女对自己怎么样都始终对儿女好。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经常惹父母生气,甚至有时候还对着父母发脾气,真是太不应该了。读了《弟子规》中的孝,我知道了自己对父母发脾气是多么的不孝,也会好好的反省自己。
《弟子规》中另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信。人无信则不立,意思是一个人要是没有诚信就不能立。诚信是交朋友的必要素,一个人有了诚信才能让别人信任你,答应别人的事也绝不能食言,不然别人就不会信任你。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以前跟一个小学同学约了一起去新华书店,可是因为爸爸妈妈叫我去舅舅家,所以我没有去约定好的地点。但是我没想到,第二天那个朋友一句话都没跟我说,我主动找了她好几回她才告诉我原因,原来是因为我昨天没去那里,害她等了我一个小时。我拼命的解释,可她根本就不听。我第一次尝到了不守信用的滋味。经过了这件事,以后我约定好了的事要是临时有问题我就无论如何也要跟约好了的人说一声。因为那一次我的不守信用给我的人生都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当我读到《弟子规》的“信”时,我真的觉得诚信非常重要。
弟子规将我们平时的言行标准都归纳下来了,更教给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小辈与长辈应该如何相处等等一些道理。我也会努力的去做到《弟子规》中对我们平时为人处事的一些标准。《弟子规》中的道理真的对我们的人生有意义,这样的书值得我们都去看、去学习!
《弟子规》读后感10
最近,我们老师教育我们去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的书。
《弟子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着。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我听过很多次了,里面有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许多至理名言。在《弟子规》中写到对父母要: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是:照顾父母时要冬天问一下是否住的温暖,夏天问是否凉爽,早上要向父母问好,晚上也要向父母问好,出门要告诉父母,回家要面见父母。让父母明白你的习惯,做事不要了变化,要让父母明白你干什么。
如果你连上头的事情都做不好的话,你就不算是一个好儿女,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母亲十月怀胎生出来了你,父亲在外面打拼挣钱养活一家,母亲在家中给你喂饭,侍候你。父亲每一天在外面上班后累的精疲力尽,而你长大了却烦你的父母,你想过你的父母多悲痛吗?
假如有一天你老了,你生病了。而你的儿女像这样对待你,你难道不悲痛吗?所以我奉劝天下儿女善待父母,多关心父母,也不往父母养你一场。
最终我祝天下父母一生平安!
《弟子规》读后感11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
个标准,是提高国民素质重要的启蒙教育,也是我们终身受益的良师益友。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儒生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儿童如何做人做事的书籍。《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进行了高度概括。通过浅读,使我意识到《弟子规》不仅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好教材,也是我们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养成良好个人行为的指南,是检验我们道德品质的一个标准,对我们日常工作也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弟子规》的内容有相同之处。《弟子规》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教导大家如何修身养性、尊老爱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要从小处着手,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个人的形象,也就是维护集体的形象。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与单位同志团
结友爱。
《弟子规》所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规律,是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弟子规》则是儒家思想的'根。我们学习《弟子规》,目的是要扎好中国文化的
根。
《弟子规》规范了人的行为,一句话一个道理,一句话一种思想。它给了我们很多工作中的启示。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做事情不要慌张,忙乱就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要认真对待。“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意思是指看见别人有好的品德,就要向他看齐,哪怕同他相差很远,只要坚持下去,慢慢地总会赶上,看见别人坏的行为,就要自我反省,有就马上改正,没有也要引起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後”,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心。“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是讲一个人负责的态度,让有条不紊的做事方法扎根。“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讲的就是我们的要养成良好的六常工作习惯。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没能及时跟上。伦理道德沦丧,道德水准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这也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与没学《弟子规》有很大关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环顾全球,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人民,特别是在全民中推行《弟子规》教育,才是出路。
总之,只有学好《弟子规》,才能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建立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
《弟子规》读后感12
自从读了《弟子规》这本圣贤书,我就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是圣人李玉秀写的。虽然这本书的一章只有八句话——二十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尚的道理。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总叙中的一段:首孝悌,次谨信。它告诉我,做人要孝敬父母和师长;其次,要诚实待人。这句话很容易理解,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和练习?
有一次,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对母女在争论什么,女儿看起来不同意。当路过她们身边时,我听到了她们争执的内容,女儿说:“哼,你不配当妈妈,连一部好的手机都不给我买,你知道别人用什么吗?用苹果(手机)!而且我用小灵通。显然,和妈妈吵架是为了换一部新手机。看到这一幕,我很心寒,因为姐姐没有按照古人说的第一孝去做。作为中国人的后代,她怎么能不感到羞耻呢?此刻,我想对姐姐说:父母努力抚养你,默默付出,但你对母亲如此羞愧。
若你还能问心无愧,不知羞耻,那只会让身边的人感到可悲,可笑!当我读到次谨信时,我也回忆起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当时忘了带铅笔,就向同桌借了一支,说第二天还给她。第二天,我一到幼儿园,就开始翻书包,想赶紧把笔还给她,但是找了很久,连影子都没出现。那时突然想到昨天放学回家的时候好像把她的笔弄掉了!我的心很紧,看到这个空书包里没有笔。但我暗暗庆幸她记性不好,因为她一般都记不清这些小事。她来上课了,我假装若无其事地看书,她真的忘了。那几年,这件事像一块大石头压着我喘不过气来,原来这就是撒谎后的.滋味。从那以后,我下定决心要真诚地对待别人,不能再对别人撒谎了;从那以后,我实事求是,真诚地对待别人,真的更快乐。
《弟子规》是我沉默的老师。它教会了我如何做人。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我将遵循《弟子规》的教训,陪伴我走人生的每一步。我会把它教给我的每一个字都铭记在心,应用到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时刻警惕自己。
《弟子规》读后感13
我相信大家对《弟子规》并不陌生,可是它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朋友们,请允许我把我与它的故事给你慢慢道来。
记得,我第一次与《弟子规》的亲密接触,是在三年级上学期的课外阅读课。李老师对《弟子规》这本书很是情有独钟,老师说过,学习《弟子规》关键是要领会书中的道德规范、处世准则,以指引人生航船。只要我们深刻领悟书中要义,我们就不会在惊涛骇浪中触礁,就不会在艰难跋涉中迷途——天呀!好厉害的样子!时至今日,我仍然最期待李老师上的课外书阅读课,觉得他深奥的言语背后必有深意。李老师的多次“怂恿”下,我竟能把《弟子规》一字不落的`背诵下来。
每当我打开《弟子规》总序开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李老师抑扬顿挫的解说言语和严肃的形象,总会在我脑海浮现。我终于理解李老师当时的解说,“总序开篇”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我发现在学校的文化长廊,或品读或徜徉都是一种人生的享受。琳琅满目的古籍今典和沁人心脾的书香,让人仿佛置身于与先贤古哲交谈的文化盛宴……为什么千年前的《弟子规》对今人仍有如此重要意义?我想就像李老师说的那样吧——它是坚强的,是不屈的。它的意义是让人们难以抗拒的,它的真理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它的美丽,是世人共睹的。
读书是有力量的,读一本好书如同得知心的朋友让人循循向善,读一本经典则能开辟人生境界,让人踏地顶天无愧于世。感谢李老师的“怂恿”让我在浩瀚的书海中,发现并爱上属于自己的美丽一角。我将以《弟子规》为范——我的老师,我的朋友,它指引着我走向黎明,引领着我走向成功。
《弟子规》读后感14
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一位我喜爱的老师,每天早上我都会摇头晃脑地读着她的“弟子规,圣人训”的话语,虽然,我还不明白她的话是什么意思,但是我喜欢!
时间长了,我对她的.话有了一点理解,同时我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平时吃饭的时候,我总是不等家人一起吃饭,只要饭菜端到饭桌上,我拿起筷子,就去夹端上饭桌上自己欢吃菜,然后捧着饭菜去看电视。在家里,我对家里人动不动就发脾气,大呼小叫,还乱摔东西;和外人接触,我却像只小绵羊,不敢大声说话。自从读了老师的话以后,我知道以前那样做太没有礼貌了,自那时起,我能大声和别人说话了,还能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了。吃饭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饭桌前,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他们拿起筷子以后我才拿筷子吃饭。吃完饭后还主动说:“我吃好了”。有时,妈妈如果给我先盛饭,我就对妈妈说不应该先给我盛饭,应该先给爷爷奶奶盛,妈妈问我是谁教你这么听话,是不是老师教的?我就自豪地说:“除了老师教我之外,还有一位老师。”于是我就背起“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全家人听了都笑着说;“宝宝懂事了。”从此,我就决定以后都要听这位老师的话。
我渐渐长大了,也渐渐能够读懂老师的话了,我每做一些事情时都会想到老师的话。无论什么时候出家门时,我都会告诉爸爸妈妈,因为我的老师告诉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车时,每当我看到老年人没有座位时,我会主动给他让座,因为老师对我说:“长者立,幼勿坐”;每当在学校时,每当我玩得很疯狂时,她就会耳边提醒我“幼不学,老何为”,使我明白了小时候要好好学习,否则,长大就不会有所作为。
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着我的心灵,让我变得懂事,变得慧智,她就是我喜爱的老师《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15
小学毕业后,老师教我们读《弟子规》,教我们读的时候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学完《弟子规》,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每个人都需要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互相关心,互相关心。有一天,我在学校看到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因为一个孩子骂她伤心,我就哄她。我觉得她这个时候需要别人的关心。后来她开心了,我也很开心。
“但实践,不学习文本,让自己的观点,不合理。”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和学习,以理解真相。如果你不读书和学习,你永远不会理解真相。在学习了这句话之后,我明白阅读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我现在非常喜欢学习和阅读。每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我都会读一本书,我决心努力成为一名好学生。
“或者吃饭,或者坐走,老人先,年轻人后。”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长辈要有礼貌,有好吃的'东西先让长辈吃,然后自己吃。生日那天,爸爸妈妈给我买了生日蛋糕。吃蛋糕的时候,我先给爷爷奶奶切了蛋糕。奶奶让我先吃。我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或者吃饭,或者坐走,老人先,年轻人后。”奶奶高兴地笑了,称赞我真的很懂事。
学完《弟子规》,我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行为和语言,更加关心同学;爱学习,爱读书;对长辈更有礼貌。我想努力成为一个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心得,《弟子规》读后感想03-13
《弟子规》09-03
弟子规教案09-29
弟子规的作文01-12
《弟子规》教案10-19
弟子规的故事08-25
《弟子规》教案11-07
(经典)《弟子规》教案02-07
弟子规感悟12-02
弟子规原文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