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热门)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弟子规》有感 篇1
《弟子规》“入则孝”就是说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道出了在家怎样善事父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懂得很少,学《弟子规》之前我并不怎么懂得善事父母。
善事父母是做人的根本。以前父母叫我的时候一遍两遍,我毫无反应。父母命令我做事时,我总会偷懒或者投机取巧。父母教我道理时,我也从不好好听。父母责怪我时,我常常会隐瞒事实,心里很不服气。
以前的我总是顽皮,任性,把父母的话根本不当一回事。如今我学习了《弟子规》,懂得了父母的苦衷。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我大都时间一人在家,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一下班不是休息、娱乐而是忙着做这做那,一刻也没得清闲。而我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娱乐。学完《弟子规》之后,想了一想,自己闲着,父母那么忙,觉得自己真不应该。别说父母叫我不听,父母没叫我做事的时候,我都应该主动前去帮父母分担点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在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应该安静地聆听,而不能反驳。在我犯错误的时候,父母再怎么责备我,我都不应该顶嘴,而应该老老实实地听取,并记心上加以改正。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少让父母操心。
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我发现自己的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一定要发杨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做人,做事,努力学习,争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有感 篇2
《弟子规》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本梦雪教材,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有一个青年,刚刚年满18岁,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当记者采访这个青年赵某时,他后悔地说:“我要是早点知道‘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话,就不会触碰道德底线,走上犯罪的`道路了。”
他的朋友马某是把他引上犯罪道路的人。一天,赵某和朋友马某一起吃饭、喝酒,马某急需用钱,酒醉后想到了盗窃,于是问赵某是否可以一起去,酒醉的赵某竟然糊涂的答应了。
他俩来到一条街道,发现了一辆车没有锁好车门,车里有一个钱包。于是马某拉开车门,叫赵某进车盗窃。当赵某的手触碰到钱包的那一刻,他突然觉醒了:自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触碰了法律,触碰了道德底线,可是他已经无路可退了。
赵某忐忑不安地回到家,他十分害怕被警察抓住,他在不安中度过了对他来说像是一世纪一样漫长的48个小时,48小时后,他被警方送进了派出所。
被盗事主在发现被盗后迅速报了案,警方通过调取了监控录像找到了赵某和马某,两人最终落入法网。
马某因为一时贪念进了监狱,而赵某,则因为一时糊涂进了监狱。如果两人都能认真考虑一下,也不会犯罪了。这就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它告诫我:千万不能像赵某一样,轻易答应去做不好的事。
读《弟子规》有感 篇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来到河曲项目部两个多月了,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项目部多次组织了对《弟子规》的学习,通过学习,收获良多,感触良多。
“首孝悌,次谨信”。把“孝道”和“弟道”放在首要位置。毫无疑问,“孝”在自古以来都居传统美德首位,可是“弟”为什么也如此重要?
“入则孝,出则悌”。“入则孝”告诉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哪些基本要求才算是“孝”。“出则悌”就说的是我们社会交往的“弟道”,那么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怎么处理与同事之间、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才算是合符“弟道”要求呢。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应该相敬相爱、和睦相处,孝也体现在里面了。换言之,在项目部这个大家庭中,同事之间应该像兄弟一样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像兄弟一样和和睦睦,这才是美德,项目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日常工作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公司给多少工资我就干多少事”,“做这些事,领导又不给钱,那么卖力干嘛”,“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太过于看重钱财,以至于才会有各种抱怨和不满。同事间沟通时言语要柔和,不要去否认同事的工作价值,不要去贬低同事的工作能力和态度,不要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去责备或者故意挑三拣四;不能因三言两语就火冒三丈、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正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同事之间要相互容忍彼此不经意间的过激言辞,相互体谅彼此因繁杂的工作带来的`暴躁情绪,彼此之间不斤斤计较,心理的不满就自然而然消除掉了,同事之间的矛盾也就淡化了。一次又一次的迁徙强大了我们的内心,一回又一回的学习教育而带来的顿悟帮助我们超越狭隘的自我,如同蚌之容沙,将痛苦和折磨锤炼成一颗颗生命里纯美的珍珠,为美化我们的人生增添色泽。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长辈时,要懂得长幼有序,要尊重长辈。公司领导和老师傅就跟家里的长辈一样,他们进入公司比我们早,对公司做出的贡献也比我们大,因此我们日常工作中也要像对长辈一样对待领导和前辈,要对领导和长辈抱有尊敬和谦卑的心态。“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我们日常的工作,都是定人定岗,各人有各人的工作,因此很多人就养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在领导安排工作时,对与自己无关的莫不关心。《弟子规》却要求我们在领导找某个同事安排工作的时候应该帮着领导找,如果不在,则应该告知领导,同时看自己能否代劳,在领导需要帮忙的时候主动帮忙。
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论长幼,不论是在家里或项目部,还是出门在外,都要尊重别人。因为出门在外,我们一言一行都代表企业形象;而在公司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受到了传统教育与企业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员工守则行为规范还有《弟子规》告诉我们,只有相互尊重、谦虚礼让,才能和睦相处,共创和谐的环境。
读《弟子规》有感 篇4
国学,是我们中国智慧的宝藏。《弟子规》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句,他们告诉我: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可以擅自做主。自己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能自己偷偷藏起来。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水果店里买水果,我们挑好了后,妈妈正在买单,我偷偷拿了两颗提子吃掉了,当时我还很不以为然。后来读了《弟子规》里的这两句话,再想到那天吃的两颗提子,突然有如鲠在喉的感觉,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它告诉我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一天早晨,我六点多就起床了,爸爸说:“早上这么好的时光,你读会英语吧!”当我正要磨蹭找个借口不想读时,忽然想起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于是马上动身,拿起了英语书,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以前早上我都要七点多才起床,现在每天我都会六点半左右就起床了,这样可以读半个小时的`书呢。
《弟子规》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事,更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身为当代的小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一定认真品读《弟子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读《弟子规》有感 篇5
假期时,我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背诵了国学文章《弟子规》,文章中虽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也按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圣人训 守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长辈,关心爱护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听他们的话,为他们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我会更多的学习《弟子规》中的知识,更好的理解。
《弟子规》对我的帮助很大很大,今后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为我以后行为的量尺,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学生!
我觉得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更文明,更有礼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成长。所以我以后要多读书,特别是国学方面的书,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我长大了,好做一个传播中国国学的学者。这本书产生的时代毕竟是封建社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站在现今时代的高度评判学习这本书。有继承,有摒弃,传承健康的历史文化精髓,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读《弟子规》有感 篇6
通过单位集中组织学习《弟子规》后,我深有感触。《弟子规》总的思想是要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人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德行。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领导、同事、兄长朋友。其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讲信用,也就是诚信为本。最后是说我们与人交往要平等仁和,要亲近有仁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在空余时间里,要学习各种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缺点,从各个方面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入则孝、出则悌:孝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帮助许许多多的人。悌,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通过学习这些规矩,可以使孩子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那样就很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而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不同的人,也会扮演不同的角色。那么在公司的领导、长辈面前我们便是弟子,我们应该对他们有尊敬、敬仰之情;在同事、同学、朋友面前,我们便是兄弟姐妹,相互之间要相互学习、帮助,相互关爱。所以,孝悌之义不只教会我们如何对待家中的长辈
和兄妹,同样也是在告诉我们在其它环境中如何与他人相处,教会我们做人的根本。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孝悌之义在工作当中并不是一种阿谀奉承,而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关怀。古话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所以我们不应过分抬高他人,贬低自己,而是应该保持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谨:弟子规当中,谨的篇幅所用的笔墨最多,可见谨的重要性。行为谨慎,不给自己和家人,还有其他人添麻烦。穿着服装,言谈举止行为,符合身份。走中道,不偏不过分,不走极端,修习德善。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穿着,给人一种简洁大方,干净利落的感觉。尊重自己也是尊重他人。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重礼节,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事要事无巨细,悉究本末,认真努力的完成自己每一项工作。
信:凡出言,信为先。孔夫子说“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很难在社会立足。所以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讲究信用。话说的多不如说的少,凡事实实在在,不花言巧语,戒除奸邪巧辩。没看到事实真相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于事情了解不够清楚,就不要轻易传播;觉得事情不恰当,就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什么,如果轻易答应就会使自己进退两难。做错事,不要故意去掩盖,如果故意掩盖就是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错误。所以,对于以往的过错,要想办法弥补,坚决改正。
泛爱众: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品行高尚的人,
名声自然高,因为人们敬重他的德行。才能大的人声望自然大,因为人们信服他的真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以谦卑为原则,做到不自私自利,以平等心待人接物;不说人是非,不揭人短处,注意发现别人的优点;要时刻提醒自己,反省自己;与人相处时,要多帮助别人,多给予别人;要求别人做的`事,自己要先做到;注意换位思考,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能要求别人去做;时刻记得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找机会报答;与别人发生的矛盾,要尽快找机会化解;多为别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相互关怀、相互体谅的温馨社会。
亲仁:晋代文学家、哲学家傅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六九等,良莠不齐。时代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已经极为细致,同样是为了生活奔波劳碌,难免会沾染上世俗之气。也正因此那些仁德的人显得更加稀少。能够亲近仁者,向他们学习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自己的品德自然也会提高,过错也会相应的减少。所谓“大隐隐于市”,真正仁德的人会悄居闹市,布仁施爱,德济苍生。当今,有很多成功人士,为慈善四处奔走。例如:李连杰从艺多年来一直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慈善事业,更是于20xx年创办了“壹基金”,全身心的投入了慈善,甚至计划把慈善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这恰好体现了一位仁者应有的社会价值。 余力学文:指那些对于“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应该努力做到的本份,却不肯力行。而只在学问上研究探索,这样容易养成虚幻浮华的习性。所以。孔子曾指出:“立志、自立、立仁的
君子要广博的研究各种学问,然后用礼节来约束言行。”所以,我们要珍惜剩余的时间,并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的学习充实自己。 总之,在《弟子规》的教导下。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虚度时间?而从《弟子规》里,我们了解到总纲领所教导我们的五项要领,都是很值得我们重新来省思的。过去我们没有学习《弟子规》,所以不是很明白。但现在我们深刻的学习了《弟子规》,那么我们应该重新改造自己,这样我们的生命也将过的更加有意义。
读《弟子规》有感 篇7
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蕴涵着古人的智慧。这些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就是我最好的启蒙教材。让我了解最基础的国学知识,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是清朝李毓秀所写的,让我百读不厌,教会我如何尊重别人———要孝顺父母;是它,帮我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守信;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方方面面注意的问题———要仔细。我们应该学会孝敬父母,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百善孝为先。或许现在的我们早已无法做到像古人说的那样“出必告,反必面。”但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一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比如在家中,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应;父母要我们去做事,我们应该赶快行动,不能借故拖延,或者根本不放在心上,不愿意为父母效力;父母教导我们时,应该恭敬地听而不可以随意打断他们,要将话听进心里;我们犯了错误,父母责备,应当顺从他们并且承担过失,不能顶撞他们,让他们伤心。如果一个人能够孝顺,那么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学习先辈们以父母为首的优良品德,把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精神发扬光大。“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条读书学习的方法正切中我的要害,我读书时眼在书上,嘴也在念,可心经常飞到九霄云外。自从读了这句话,我就开始在学习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而是专心致志地学习,读书,写字、上课认真听讲。就是因为这样我的学习效率才大大提高。
《弟子规》教会我的东西太多了,每当我读起它,就会想到很多很多……我相信,我读了《弟子规》,肯定在成人成才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捷径。
读《弟子规》有感 篇8
“弟子规、圣人教诲、第一次孝道、第二次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阅读了朗朗上口的《弟子规》,一次又一次地聆听了《弟子规》对我的深刻教育,给了我很多收获和启示。
弟子们的'规则中的每一句话都像是智者的仁慈教导。让我来谈谈最深刻的一个,“父母打电话,不要慢下来,父母命令,不要偷懒,父母教书,你必须恭敬地倾听,父母责任,你必须接受”的意思是:当父母教你时,你应该及时回答。当父母要求你做某事时,你不能耽误父母。当你教育你时,你应该静静地听,即使你父母错了,你不能责怪他们。但与我的行为相比,情况往往恰恰相反:晚上,我在看电视,妈妈请我吃饭。直到我母亲过来我才回答,我不耐烦地同意了。然而,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我就没有这样过,因为弟子规让我明白了尊重老师和父母的道理。
是的!弟子桂就像一位沉默的老师,总是影响我们,教育我们,默默地启发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读了《弟子守则》,我找到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指引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了我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让自己沉浸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除此之外,门徒规则中的许多地方也值得学习、理解和体验。只要学生认真体验,他们就必须了解许多“知识”;珍宝!
读《弟子规》有感 篇9
《弟子规》是中国就是的蒙学课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孔子等对弟子的训示,在让我们体会到先人智慧的同时,还教育了我们怎样孝敬父母,礼貌待人,为人做事……
记得又一次,我与同学约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没有和家里人说,说的时候就遭到了妈妈的强烈反对,我顿时也火了,便不顾反对去游泳了。当晚,我就发了高烧,然后就不知道然后了。睁开眼睛,发现我正在医院的病房里,而妈妈在一旁睡着了。
看着妈妈,我不禁有一些后悔:都怪我!我就应该听妈妈的话!今后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与他们一同讨论问题,再也不擅作主张,办事之前告知他们,学会“出必告,反必面”,不让他们担心。
同事在《弟子规》当中,我还学会了许多东西:孝敬父母,讲信用,做一个诚信的人,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在空闲的时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时时刻刻学习。父母让自己做事,那就不应推脱,要尽力努力的去做,当父母呼唤自己时,就要迅速回应,不要让他们等急了;当父母责怪自己的时候,也应该适当听取他们的意见。团结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和睦相处。外出时整理好自己的衣着,衣冠整齐的.去接见每一个人,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显示出自己有礼貌……
在《弟子规》的熏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变,越发觉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后一定会阅读更多的经典,让它的精神光辉在我身上得到体现,让自己学会更多的东西。
读《弟子规》有感 篇10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学校开展了“诵读经典美文”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读的是《弟子规》这本书。我们已经读了有三个月了,从中我体会到很多···
《弟子规》这本书是圣人孔子给他的`学童定下的一些规矩,同时也是给我们定下的规矩。书中有很多地方对我感触颇深。如:句子“冬则温,下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中我感到要让父母感到幸福是我们做儿女的应该做的,还又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中体会到不管父母怎样对我们,我们都要孝敬他们,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弟子规》这本书中教了我们很多有关“孝义”“信义”的道理,相信我以及同学们都从中领悟不少···它也是一本教我们在社会中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世的一本经书。
我愿意用诵读到的及学到的东西真真切切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读《弟子规》有感 篇11
暑假里,我读《弟子规》这本身书。它让我懂得了,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信”。“信”中“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令我受益匪浅。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守信。孔子曾说过“人无信不立”,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读了《弟子规》后,我也确实是这么做的。记得有一天,我答应陪同学去新华书店看书。尽管那天下起了倾盆大雨,但是我还是按时到达了新华书店。
可是等了好久,也迟迟不见同学的影子。于是我只好回家了。回到家里我才得知同学曾打电话到我家,说雨下得太大了,她不去了,可那时我已经出门了。虽然同学没有来,但是我却做到了一个守信用的人,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通过学习《弟子规》一书,使我明白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言行。
读《弟子规》有感 篇12
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孝敬父母、照顾父母。
读过《弟子规》的"冬则温 ,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后我明白了做人首先要讲一个"孝"字。我们要好好陷阱我们父母。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随时查看父母的衣、食、住、行是否合理,不能让父母担心。既然古人都懂得,以"孝"为先,说什么也不让自己父母受罪,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受罪,而帮不上忙的`话,就会非常心痛。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毕竟父母是生我们,养我们的最亲的人,不论他们对我们多不好,我们也要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孝敬我们的父母。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孝敬父母、照顾父母。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感谢父母从心底里感谢,一辈子为了子女幸福的每位父母。是他们给予我们一生的光明,我们应该孝敬他们,尊重他们啊!
读《弟子规》有感 篇1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概括了整篇弟子规的内容。第一句话就点明了弟子规是圣人们对我们的教导。后面十八个字把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都概括了,弟子规本身就讲的是做弟子,做学生,做儿女的规矩,于是我们便带着这样的想法,开始读弟子规。
初读弟子规,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受,等读了五、六遍,六、七遍以后,才琢磨出点意思来,我反复读,感受越来越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讲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和大众相处时要相互爱护,并且亲近有德行的人,多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非常重要不做不行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好好的学习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了。整篇文章都在讲应该怎么做儿女,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人。
我在读弟子规,一定少不了父母的陪同。于是,我们一起读弟子规,理解弟子规,交流心得。有一天,我在爸爸的手机上看到一条短信,叫养生小专家。里面说修身养性排名第一的就是写毛笔字。因为我也写毛笔字,所以我也深有体会,你在不静心的情况下是写不好字的,但是你沉下心来写一会儿,心就会静下来。正如余力学文一段中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说的一样,你不好好写字,心静不下来,沉不住气,在心理上就会得疾病了。古人在清朝康熙年代就已经知道这个道理了。
在弟子规里,在家要孝顺父母,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在世上还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强人所难等,这些是我得到的启发。
读完弟子规,理解完弟子规后,我发现我有些地方做得好,也有些地方做得不到位,好的地方我会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不好的我会改正并做到更好!
【读《弟子规》有感】相关文章:
(经典)读《弟子规》有感07-27
读《弟子规》有感12-23
读弟子规有感10-17
读《弟子规》有感【经典】07-29
读弟子规有感02-26
读弟子规有感(精选)11-22
读《弟子规》有感12-13
读《弟子规》心得【精选】05-16
【合集】读《弟子规》有感01-02
(合集)读《弟子规》有感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