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弟子规>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5-01-05 17:35:21 弟子规 我要投稿

《弟子规》读后感[实用]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弟子规》读后感[实用]

《弟子规》读后感1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特别是当今社会风气不好,我们更应该以书中的思想光辉作为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以下是我阅读书后的深刻体会。

  首先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里主要是教诲我们读书要专注,集中注意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注意力是心灵的窗子,没有它,知识的阳光就照不进来。”就拿我们学生说吧,要想学习好,上课就要认真听讲,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要仔细观察。为什么在讲这个问题时老师声音那么大;为什么讲那个问题时,老师特意打了个手势。如果听课时东瞅瞅西望望,不能全神贯注,是听不好课,掌握不好所学内容的。

  其次是“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告诉我们把握光阴及时努力,如果经常熬夜玩电脑游戏睡懒觉会影响身体,人也会很快衰老的。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这几句话,受益匪浅,也是感触最深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我写作业时,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思考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学习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常被父母批评,也让老师跟着操心。我周围还有些同学,经常抱怨自己脑子笨基础差,自甘落后。其实最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对自己没信心,因此就不能像学习好的同学那样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去学习。

  读着这本书就像在读一片天空,深邃悠远。我要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行,为以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弟子规》读后感2

  《弟子规》起源于清朝民间,它的作者李毓秀先生并不算很闻名,也不是当代大学者,他一生最高的学位只是“秀才”。在当时,秀才只能在私塾里当老师,只能当“孩子王”,一般没有多大的成就。可是,这位李毓秀先生,他在教孩子的过程中,汇集他大部分的精力,引用《论语》、《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书中的故事、句子,汇成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本书--《训蒙文》。现在,说起《训蒙文》是鲜为人知的,可是一讲到《弟子规》,那可就众所周知了。《训蒙文》是如何变成《弟子规》的呢?这不得不归功于最后校订的,也是《弟子规》的大功臣—贾存仁先生。《弟子规》经过这两位先生之手后,便开始在民间流传了。

  现在大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父母宠习惯了,成了“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更应该学一学《弟子规》。只有读懂、背过《弟子规》,我们才能从小树立起一种规矩,才能懂得要孝顺父母、讲悌道,尽到做儿女的本份!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孩子应该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要互相关爱,对同学、同事、朋友都要讲求“悌”道;还让我懂得了小孩子做事要谨慎,一旦说出口的承诺,就一定要办到,即一诺千金;对任何人都要关爱;要有仁慈之心……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最后强调的“余力学文”,这也纠正了同学、家长的一个错误观点,现在不少人总以为好孩子是多才多艺,能说会道的那一种,当然,有才艺固然很好,可是,家长们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对品质、道德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道德是生命之本”,现在,家长们让孩子考一百分,学钢琴、学画画,就是不注意孩子的品质道德,如果孩子品质不好,还不如什么都不会,笨头笨脑,至少这样对社会的危害少一点儿。

  我们不应该只拿成绩、才艺、获奖证书来评判一个人,这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品质!

  我呼吁大家学习《弟子规》,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做“真人”!

《弟子规》读后感3

  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让我感到十分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染头,不小心染膏进眼睛里了,喊我帮忙。我却只顾玩,很久才慢吞吞地应答。害得妈妈的眼睛得了眼病,打了好多天的点滴。现在想起来,我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要知道,妈妈头上那一丝丝银发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的宝贵时光。我们所知道的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在课桌上刻的“早”字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中。地球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经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要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所以我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要尊重姐姐。姐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我都会惦记给我的小表弟留一部分的,从不一个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一直以我为荣。在和表弟相处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体谅父母。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以前我去哪里玩,都不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也不声不响的。自从我知道了这句话后,决心改掉这个坏毛病,做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好孩子。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每读一句都能找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啊!《弟子规》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读弟子规深有感,圣人指引我向前,尊老爱幼应在先,亲情友情记心间,孝敬父母无怨言,兄妹和睦一家欢,家庭和谐国平安,为国为民做贡献!

《弟子规》读后感4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是《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一开始就要全力以赴,不要再拖延时间等待了!遇到困惑不了解时,不必苦求强记,要从容涵泳,今天研读几遍,明天研读几遍,心中常常思维不忘,时间一到,便有豁然通达的光景。因此,读书好比“煎药”一样,一开始要用大火煮才能滚沸,接着就必须用小火慢熬,药材的药性才会渗到药汤里,发挥出药效。

  这句话不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为,令我非常惭愧。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坏毛病:无论是周末还是假期,都是先痛痛快快地玩了再说,把做作业的事排到最后一位,总是要在上课前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做完,作业做得不仅潦潦草草,而且一塌糊涂,这种结果可想而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被老师勒令重做了。可是,我却死性难改,好了伤疤忘了痛,没过几天又把老师和妈妈的话忘得一干二净。就在前两个星期,我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星期五放学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玩起了游戏……星期六一整天又是玩得不亦乐乎……到了星期天的上午,我睡懒觉一直睡到九点多,还是没有一点做作业的`打算,直到妈妈开始催我了,才慢吞吞地拿出作业本,象征性地写了几个字,不知不觉,整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下午妈妈让我跟着她上街去买东西,于是我又再把做作业的事儿抛之脑后了……直到吃完晚饭,我才发觉,时间过得真快,再不做是不行了,于是拿出纸笔飞快地在作业本上写了起来,也不管有没有错别字,反正妈妈检查时会指正的。由于太匆忙,第二天到了学校的时候我才发现,不好,语文作业本让我落在家里忘带来了!后来自然是被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一顿……

  《弟子规》不仅在学习上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还有其他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今后我一定要对照书中做人的道理,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一个让老师和家长都满意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5

  在寒假里,老师让我们通读《弟子规》,开始我觉得没什么意思也看不懂,之后,妈妈让我上网看了《弟子规》电脑版说明,让我读一句看一句注解,慢慢得我最后明白了。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约束儿童的行为,明确道理的规范读本。这本书无论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为等方面都给予了正确的解说。主要是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让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好事,摒弃不良行为。

  这本书产生的时代毕竟是封建社会。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站在现今时代的高度评判学习这本书。有继承,有摒弃,传承健康的历史文化精髓,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五):

  这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就应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理解,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悲哀。看到那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样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我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我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悲哀,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弟子规》。

  它主要讲的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包括我们要孝敬父母、关爱别人、礼貌待人以及如何为人处事等内容,每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道理。

  《弟子规》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教育我们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当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时,我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父母为了我每天辛苦工作,还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而我呢,却不知回报。我知道我理应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我平时却连自己的`小衣服都不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觉得理所应当。学习了《弟子规》,我感到很惭愧,今后我一定要改变自己,尽可能的为父母多分担一些。

  当读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从”时,我更是后悔极了。平时我爱贪玩,练琴时间很少,能拖就拖,因此妈妈总是说我,给我讲道理,可我却嫌她唠叨,总是不耐烦地敷衍,甚至顶撞她。看了《弟子规》,我才知道她是为了我好,明白了妈妈对我的期盼和寄托。

  书中像这样富有人生哲理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还很多,如:“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教育我们学习、工作不能拖拉,要抓紧。“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教育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记录下来,向别人请教。

  现在,有些话我都能背下来了,今后我还会继续读《弟子规》,并细细品味做人处事的道理,提升自己的修养!

  我们从08汶川地震中看到了光明,文明是大爱;

  我们从08奥运的成功举办中看到了希望和未来,文明是尊重、服务、责任……

  这一切,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身边的每个人有信心让文明的春风刮得更新!更真!更纯!让它变成参天大树,撑起片片绿荫!

《弟子规》读后感7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本,有励志向学、劝人向善的《三字经》,有教人做人与感恩的《弟子规》等等。每本都是各朝代的名人之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弟子规》是我国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书中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等方面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其中的'意思,每天只是摇头晃脑地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慢慢地,我领悟到了其中的含义,例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主要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该马上回答,不能慢慢吞吞的回答;父母有事叫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教导我们时,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面去,当我们做错事情,父母责备我们时,应当顺从并且承担过失,不可忤逆他们,让他们伤心。从这里我知道怎样才能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我常拿这些规矩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前父母要我帮忙做一些家务或额外出一些题给我做时,我不是推托就是不理或是顶嘴,现在回想起来,心里非常后悔。是啊,这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我实践知识,教我如何独立,教我如何做人;这是父母在课外时间辅导我学习,给我灌输理论知识,让我头脑更加丰富。而我不但不感谢父母,反而做出上述之举,我这种行为就是不孝的行为,就是没有细心感受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付出,缺少了感恩的心。现在,无论在哪里,我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并具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帮助别人,遵守校纪校规,遇到同学之间打架现象,我会马上上前去制止;在家里,我常常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父母要辅导我学习,我很乐意地接受。例如:有一次我父母都外出,我一个人在家,等他们回来时,我已经将热乎乎的饭菜端到了桌上,父母见了都夸我长大了,会体贴人了;在外面,遇到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会主动地给他们提供帮助。有一次,我和妈妈乘公交车去中山,中途上来了一位老大爷,车上又没有座位,见此,我就赶快站起来给他让座。……

  《弟子规》确实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一读。

《弟子规》读后感8

  “孝”这个字,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第一次听到,仿佛似懂非懂,渐渐,都读过了许多关于孝心的文章,或许我才真正的明白,但似乎有点晚了,长大懂事的我,不可能再像小时候一样黏着爸爸妈妈、去讲肉麻的话……这些,全都被我烂在肚子里,留下的却只有那些十分客套客气的话语。应该是因为《弟子规》的存在吧,把我对孝的理解更加深刻、明白……

  “你怎么了?”“是不是发烧了?”“让我摸摸看”“要不要去医院啊”“今天想吃什么”……好熟悉的台词啊、每次你一生病了,这些都是会在你身边围绕着的话语,是不是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呢?那,如果是父母生病了。你会不会先尝尝药,尝尝他的药苦不苦,烫不烫,你会不会昼夜都不离开他,守在他身边,伺候在他身边呢?你会不会尽心尽力,全心全意,没日没夜的照顾她?妳会不会担心父母,担心他们会不会照顾好自己?妳会不会去唠叨父母,唠叨他们要按时吃药、多喝水?拜托听听自己的声音,妳做到了么?如果做到了。我想、这就是孝道。

  从小到大,好像一直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父母去世了怎么办?”我希望父母可以一直一直陪我到老,但又能怎么样么?古人说守孝要二十七个月,因为哺乳期是二十七个月,所以在古代,只要有父母去世,都必须要守孝,搬在父母的.陵墓旁边,吃素、陪着他们。我懂我,只要是为了父母,我什么都做,就算受伤,我始终坚信—“孝心一定会感动天地!”我一定不会始乱终弃,因为我爱她们、真的好爱……

  学习古人的孝心,我愿自己真的能说到做到,但又纠结的不想做到,因为我不想为父母守孝,不想父母离开我的身边,希望他们高高兴兴、健健康康的,这样或许慵懒的我是不是可以不用做到呢?即使会被人误会、指骂,但我觉得已经值得了,因为我的不孝,但那也代表了我所爱的父母、妳们---一切安好!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是教育我们每一个人的手册,《弟子规》里说的每一句话都会牵连着我们的行为、习惯,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生活,是我们生活的典范。

  这本书是根据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学校就掀起了学《弟子规》、读《弟子规》的热潮,我们也把学到的内容运用于行动当中,得到了父母、老师、亲戚的表扬。

  《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意思是父母亲生病了,吃的药要自己先尝一尝,看看会不会太苦、太烫,并且应该服侍在他们身边,不离开。记得有一天中午,我回到家,便大声喊:“妈妈,我回来了!”可是没听见妈妈回答,我很纳闷,这时,奶奶从厨房走出来说:“别吵,你妈妈病了。”我飞快地冲进妈妈的房间,摸摸她的.额头,“呀!真烫!”我迅速拿来体温计测体温,呀!39度!“奶奶,快快熬药!”随着一声“没问题!”,奶奶就开始熬药了。“好啦!好啦!”奶奶大声说。我快速端起药碗,来到妈妈身边,轻轻呼唤着妈妈:“妈妈,药好了,快喝吧!”妈妈坐起来喝了一口,又躺了下去,嘴里喃喃地说:“太苦了,太苦了!”我尝了一口,果真很苦,为了让妈妈早点病除,我劝说她“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药虽苦,但能治病呀!”妈妈好感动,连拉着我的手说:“我的女儿长大了,会关心体贴父母了,也会运用知识来说服我!”说完便端起药碗“咕咚、咕咚”地喝完了药。我望着妈妈,笑了,妈妈也笑了,直夸我越来越懂事了。其实这也是《弟子规》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的功劳呀!

  《弟子规》是提高我们个人修养的好材料,它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让世界更美好、和谐!

《弟子规》读后感10

  我今天读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弟子规》,从这本书中我受到了许多启发,《弟子规》共有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分别是:总序、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

  总序部分概括地介绍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做事要严谨,还要诚实、博爱,在做好以上这些事情的基础上,还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入则孝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家要孝顺父母的道理。

  要虚心听从父母的教诲,了解父母的好恶,力争为父母生活的更好创造条件。

  在这些方面,我感觉自己做的还可以,为什么说只是还可以而不是非常好呢,这是因为在大多数时间我做的是好的,但有些时候在有些细节上还不够注意,比如,

  有时父母教育我时,我嫌他们唠叨,没有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出则悌的主要内容是:在外边要尊敬师长,懂得长幼有序,并要学礼、懂礼等等。

  我在尊敬师长方面做的很好,对于老师和长辈我都能做到见面主动问好,从内心去尊敬他们,但是有些时候和同学相处的不太好,离“兄弟睦”的要求有点差距,我会努力做的更好。

  谨和信的内容主要有:为人处事首先要做到品行端正,诚实守信,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衣着要端正,说话要文明,懂得反省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我感觉自己在品行端正方面做的比较好,能够以诚待人。

  但是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做的不够,有时东西摆放比较乱,而不经常收拾。

  另外,我在经常反省自己这方面做的不够好,不擅于和不愿意做自我批评,这是以后需要改正的,因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改掉缺点,从而使自己进步。

  泛爱众、亲仁的`主要意思是:人在世上要有一颗博爱的心,要爱天地万物,爱万物生灵,要提高自己的品行修养,更要亲近有仁德之人,不诽谤别人,不强人所难等等。

  今天,我就读到了亲仁这一部分,以后我会把剩下的部分全部读完的,从我读的弟子规当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发现了自己的不少缺点,我一定会发扬优点,

  改正缺点,按《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11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弟子规》读后感12

  《弟子规》中首先写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孝顺父母,与兄弟姐妹们友好相处。其次在所有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要小心谨慎,要信守承诺。以公正平等的心态对待任何人,并且亲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

  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呼唤我们的时候,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命令时,我们要马上行动,不能偷懒,父母悉心教导时应该恭敬地听从,父母责怪时,我们要顺从且虚心接受。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生病时,儿女应尽力照顾,如果病情加重,应日夜守在他们床边。如果父母去世了,要守丧三年,经常悼念着他们。自己的住所也应变更,不饮酒吃肉,守丧时讲求礼节,祭拜时要真心诚意。虽然父母去世了,却也要当作他们仍在身边时一样恭敬地对待。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份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衣冠要整洁正统,纽扣必须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以免走路时被绊倒。回到家要把帽子、外套、鞋子放到规定的地方。不要造成脏乱,导致满地污秽。衣服贵在整洁,不一定要穿华贵的服饰而浪费钱财。穿着要考虑到自己的地位、身份,也要顾及家中的.经济状况。对于日常饮食,不要挑三拣四,吃的食物要搭配得当、营养均衡,切勿暴饮暴食。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但凡说出的话,要讲信用为先,如果不能对自己讲过的话负责,就不要答应人家。至于欺骗,这是万万不能做的事。

  《弟子规》中的这些教诫对于我们来说会是受用无穷的,古代才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得以传承到现在实在是不容易。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修养着我们这一代,就如同《弟子规》对我的影响一样。所以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无穷动力。

《弟子规》读后感13

  今天爸爸又叫我读《弟子规》。我可是读了N遍了,曾经背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还读,岂不是浪费时间?如果用来玩悠悠球该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没办法,谁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无奈地拿着书,有气无力地哼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哼着哼着,几年前第一次学《弟子规》的情景又浮现出来:和蔼可亲的蔡礼旭老师笑眯眯地问我们,《弟子规》是用来干什么的呀?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读的,也有同学回答是用来背的……蔡老师伸出一个手指头坚定地说《弟子规》是用来"做"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对照《弟子规》我发现我有不少地方还没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有时只顾自己玩,对父母、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父母、老师没有打我是对我的'爱护,我应该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从现在起要认真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我赶紧坐好,认真的读起来。"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爸妈叫我早点起床,要么锻炼身体,要么诵读经典,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我有点懒散,有点拖拉,这其实是浪费时间,看来,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钟,站如松,卧如弓,走如风!"又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爸爸说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

  而"勿畏难,勿轻略"则是鼓励我在学习中要知难而上,不要轻易言放弃,要刻苦钻研,在钻研中获得乐趣。

  当读到"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时,自我感觉良好,因为我读的就是圣贤的书,有些同学看一些不适合的书,读这些书,不但蔽聪明,坏心志,而且浪费了读好书的时间,损失可大了。

  感谢爸爸又让我读《弟子规》,从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我要把《弟子规》当作我的良师益友,让它作为我生活学习的指南。

《弟子规》读后感14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秀才——李毓秀的作品。李毓秀是山西绛州人,一生中只考过秀才,而他的职业是教师。

  《弟子规》是一本侧重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书。书中讲述一个孩子应该有怎样的行为举止,该怎样学习孝顺长辈,和兄弟姐妹好好相处,言行谨慎讲信用,对他人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学习有仁德的人,多学习经典文化艺术知识,它能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规范自己的行为。

  除此之外,《弟子规》还是一本很好理解的书,比如,有一段:“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看到这里,我就用手把讲解意思蒙住,开始猜它的意思:穿衣服贵在洁净,不必要有多么华丽,要想想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场合,还要符合家庭的经济情况吧!我心中这么想着,把手挪开一看,果然,我猜对了——这让我产生了继续往下读的欲望,也为我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而感到愉快。

  当然,它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例如:“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让我体会到了做事情太匆忙的坏处,懂得了做事情要不怕困难,勇敢前进,即使是做的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要认认真真的.去做的道理。“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让我懂得了要从别人的缺点或不良行为中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那就尽快改掉,如果没有的话,那就再接再厉。

  《弟子规》还帮助我认识自己,不断成长。有一天,一个同学夸奖我学习成绩好,我很开心;而另一个同学却指出了我的缺点,说我的字写得不够好,我当时很反感,就不和那个同学玩了。后来,我突然想起了《弟子规》里的一句话——“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听见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自己就开心,那么不好的朋友就会来到你身边,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与你交往,想到这些,我决定要克服我的这个缺点。慢慢地,我身边也有了很多对我有益的朋友。

  《弟子规》是一本很好的书,我推荐大家阅读。

《弟子规》读后感15

  一年级开始,我们班同学冼哲贤的姑姑给我们每人捐赠一本书,叫《弟子规》,从那以后我们的莫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朗读《弟子规》。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叫规范。《弟子规》总共有67页,我们现在学到了34页“泛爱众”,“谨”里面说了: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那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如果错了还不改,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我爸爸经常说:“有了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还不改。”

  我们的《弟子规》分八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八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一年级的时候我虽然背得流利,不过总是很慢,但现在我不仅背得快,还流利。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一次,我正在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在看《超兽武装》,妈妈就叫我去擦桌子,我说:“等一下,等一下,我马上就去擦桌子,再等一下就播完了!”

  可是我过了很久,我仍然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妈妈再三催促了好几次,我才懒洋洋的坐了起来,还满脸不高兴,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点惭愧呢!

  还有一次,星期天的`时候,我去普罗旺斯表演拉丁舞,我一直觉得那件衣服很难看,而且紧,又不舒服,于是我一直大声抗议,妈妈说:“能穿就行了,干嘛那么挑剔呢?”我转念一想:“《弟子规》上面说“衣贵洁,不贵华”,意思是穿的衣服在于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想到这里,我终于不再挑剔了!

  《弟子规》就像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生活中的缺点和不足,也知道了莫老师让我们读《弟子规》的用意了,因为它可以教我们怎样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弟子规》真是一本好书!我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相关文章:

弟子规读书心得,《弟子规》读后感想01-23

《弟子规》09-03

《弟子规》经典名句07-04

《弟子规》教案(经典)10-17

《弟子规》教案[精选]05-27

弟子规教案06-24

《弟子规》全文10-28

弟子规教案09-29

弟子规的故事12-15

《弟子规》心得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