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常用14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弟子规》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弟子规》有感 篇1
读了《弟子规》,我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要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那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父母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了,父母亲就少了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
己应该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样才会做呢?那就要多学知识。我一定在平时好好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那样的话,我就会做得更好。我觉得《弟子规》对我的一生都将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
《弟子规》教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如何做一个宽容诚信、知恩感恩的人,教导我们用一颗善良、包容的心去感受社会的美好,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养人们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我们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能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能变成和谐的世界。
读《弟子规》有感 篇2
自从读了《弟子规》,我知道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考虑。演戏容易,做人难。这出戏可以演无数次,但人生的机会只有一次;世界上好玩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但人是真实的';然后戏就是生活。生活就像一出戏。心地善良的人,梦想一定是美好的,真正的梦想绝不是虚幻的。)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只活着;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昨天是过去,是过去,今天是面对,是现实,不要在昨天沉迷,应该在今天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中,我知道实践承诺就是守信;不能实践承诺,无论是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背了生活的基本要求和生活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就像玩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的实践责任就像冬天狂舞的雪,寒冷的脸洁净的心。同学们,父母永远付出,从不等待回报,全心全意等待,只为孩子成材。在我们学会了“入则孝”之后,心里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不忘照顾父母。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心去做,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基础。孝为先。一切善孝为先。
《弟子规》中有很多内容,你需要仔细品味。
生活就像酒,生活就像绘画,岁月就像歌曲。也许正是因为生活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味道更加甜蜜。
读《弟子规》有感 篇3
今日,教师给我们读了一本书《弟子规》,其中的一部分。"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意思就是儿女不管多忙的时候,也要孝顺自我的父母。
同学们都喜欢过春节吧,因为能够收到亲戚和家人的压岁钱,可是在高兴的前提之下,千万不要忘记了一件事情哦,那就是在新一年的`钟声敲响之后,我们要给父母和家人拜年,让父母明白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啊。今年我就犯了十分大的错误,因为祖母提前给了我压岁钱。我就光顾玩了。只想着钱,并没有注意我们的风俗_小孩要给长辈拜年。
大年初一,我看再看电视节目的时候想起来了,就立刻给长辈一一拜年了,爸爸妈妈一年辛苦了。我们如果连这一点小事都做不到。怎样能好好孝敬父母呢?同学们你们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吧,那就必须要及时改过来。
读《弟子规》有感 篇4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儿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大人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有事没事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读《弟子规》有感 篇5
学校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小书。开始我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今天,在老师的指导下又把《弟子规》拿出来认真地读了一遍,原来《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圣贤教育的书籍,它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宽容大量,什么是亲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气。有一次,妈妈把饭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饭,我被精彩的电视剧迷住了,没有答应。妈妈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饭,我不耐烦的回答:“你们去吃嘛,我一会再来,喊我干什么嘛。”妈妈说:“饭快凉了,快点来吃吧!”我还是等电视剧完了之后才到饭桌上去吃饭。还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里干活,叫我帮她把地扫一扫。我根本就没有理她,只是在电脑上尽情的打游戏。妈妈过了一会又喊了:“你把地扫了没有啊?”我还是没有听见。妈妈生气的说:“你这孩子,没有听见我叫你吗!”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的入则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见后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意思是说“父母叫我们,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辞偷懒。”反思我自己的行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认错误是一种美德,现在,我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弟子规》是一面镜子,我要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弟子规》有感 篇6
正确的抉择,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习的效率,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贵在坚持,贵在力行。可是重要的还是要先立志。在教育中和孩子一起做,切勿只有要求,没有行动;要求孩子,宽容自己。
以《弟子规》为准则,从小扎好教育的根基,否则,学再多的知识,只会长养孩子的'浮华和傲慢。正所谓,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我们要珍惜圣哲的教诲。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以道德教育为纲领。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道,五伦关系即为道,正是天道和人道。万物如是,人亦如是,这就是老师常讲的天人合一吧!
遵循天道,和谐人道。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最重要,正所谓夫妇正,则五伦正。夫妻和谐了孩子才会有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潜移默化的建立了父子有亲的关系,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君臣之义等四种关系也随之做到了。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正是爱情的开始,如何经营呢?人与人相处,一定要相互尊敬,保持距离,做到相敬如宾,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建立家庭道德,培养出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好儿孙。因此,家庭里第一件大事【至要莫如教子】,夫妇是道,有别是德,别就是责任不同。
每个家庭、每对夫妇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自己带养自己的孩子,才能完全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不易,学会孝字的第一堂课。
读《弟子规》有感 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弟子规》,《弟子规》被称为我国的国学,是我国清代非常流行的一种启蒙课本,用三字一句的方式进行伦理道德的教育,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父母教、需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的教诲要恭敬认真地听个明白;父母的责备、批评,应该虚心、顺从地接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同龄孩子学习不肯用功,非常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及时完成,甚至不听老师和父母的话,学习成绩就不能提高。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尖酸刻薄的话,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要说。
粗俗无赖的不良习气,要坚决戒除掉。
经常有许多小朋友喜欢说脏话,既不文明也不礼貌,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是老说脏话,长大了就改不了这个坏习惯。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小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条件如何,从小就要养成谦虚谨慎、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优秀品格,团结一致,长大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弟子规》这本书上的好句很多,意义也非常深刻,值得我学习一辈子。
读《弟子规》有感 篇8
暑假和孩子一起读了《弟子规》,我受益匪浅,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弟子规》可以说学习圣贤文化得到和谐人生乃至超凡入圣是世界上第一幸福的事!人生最难的是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人要成家立业,必需建立家庭道德,才能孝敬父母,夫妇和谐,家庭兴盛。我们常说百事孝为先只要莫教子,人生第一大事是敬老爱幼,本身一生都要力行,孝养父母,同时确定要教育孩子孝亲尊师,成圣成贤。假如本身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本身就失去了坐人的资格,本身不孝不敬那么孩子也跟着学坏了。孩子没教好,你这一生不会幸福。这一段话给了我深深的影响到我了,深深地给该我了感受,让我深深明白了我们要先做好本身,我们是孩子的模范,我们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模范,让孩子向学习。
孝字,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一代跟下一代。我们时时想着要把孩子教好,但是教育确定要有好的方法即使先从本身做起。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鼓足叫,性乃迁今日我们要把本身教好,确定要清楚,要长本身的善,然后要导正本身的过失,很多不对的习惯,我们要尽快改正,不让孩子学坏。我们家长应当以身作则,当孩子的好模范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现正其心。正心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就是坏习性,把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习性,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我们这些做家长的要先给孩子看,我们确定要恭尊敬敬去给孩子示范。当我们做出这种行为的时候,这种孝心跟尊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家庭形成风气,把孩子渐渐的更改,孩子的这些不好的毛病有绝大多数部分是我们带给孩子的,我们要渐渐的去把孩子渐渐更改,把孩子的.缺点改正。
德有伤,贻亲羞告知我们要让孩子从小不倾慕虚荣,让孩子要有人生的志向,人生充实,人生道德有提升,不会犯下这些一失足成千古恨。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父母时时刻刻注意孩子做好的行为,我们要跟孩子引导,对于公物也要珍惜,公务不能私藏,不管紧要,不管多小,多么不起眼,都不能随随便便乱拿,不是本身的东西就不能占为己有,舍得舍得,有舍就有得,我们应当培育孩子慷慨的一种行为,不能让孩子的心胸越来越狭窄。我们的慷慨和不贪都能给孩子做好的模范,让孩子向我们学习。
《弟子规》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让我和孩子都明白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读《弟子规》有感 篇9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家里人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怎么样对待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们都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同志昭示!助人为快乐之源!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读《弟子规》有感 篇10
在《弟子规》这本书中,我又结识了很多新朋友,有讲信用的宋濂、有孝敬父母的王祥、有尊敬师长的孔子、还有为他人着想的孙叔敖……从他们身上,我又得到了许多知识。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孙叔敖杀蛇的小故事吧。
孙叔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相,他从小就非常勇敢,心怀民众。
小的时候,有一次孙叔敖到外面游玩,突然他看见一条两头蛇,他很害怕,刚转身想跑时,又心想如果这两头蛇去害别人怎么办?于是他就拿砖头把那两头蛇砸死了并把蛇给埋了,然后才哭着回家。
回家后母亲问他哭的原因,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刚才我见了它我肯定会死的。母亲又问蛇现在在哪儿?孙叔敖又说,我害怕别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他的.母亲说:“好孩子,你这是替别人做好事,上天会给你福气保佑你的。”
等到孙叔敖当了楚国的国相,他还没开始治国,但是楚国人就已经相信他是一个仁义的人了。
读了孙叔敖杀蛇这个小故事,我想赞扬一下孙叔敖:孙叔敖,你真是一个善良,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呀!我要向你学习。
读《弟子规》有感 篇11
我读了《弟子规》(节选)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这段的意思是用人家的物品,需要跟那个人说清,如果不问的话,就算是偷他的东西了。借人家的东西,要及时归还,这样的话,以后要借就不难了。
读完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听过的一个小故事。明朝有个叫宋濂的人,很爱看书,可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有一次,他到一家富户借书,他们讲明十天之内一定要还。到了第十天,外面下着大雪,可他还是去还书了。主人很感动,告诉他,以后可以随时来看书,也不限定归还时间了。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呢!有一次,我的橡皮不知掉到哪儿去了,就问王启周借了一块。可刚借来不久,我又把我的橡皮找到了。看到我找到的人应该都在想:吴凯熠到底是把橡皮还给王启周呢还是继续用他的橡皮?谁知他们在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已经毫不犹豫地把橡皮还给王启周了。打这以后,看见这场景的人都很放心地借给我东西了。
读了这段话,我觉得交朋友也要相互帮助,这样就会越来越好。比如我和同桌邵宇澄常常相互帮助,所以就越来越好,现在我们连旅游也经常一起去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这里面还有不少道理!
读《弟子规》有感 篇12
有很多人他都误以为在现在文明的社会,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社会当中,传统的文化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所以有很多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精髓,可以说是遭人所遗弃,很多人都不晓得这些宝藏它的可贵。尤其近一、两百年来,中国遭受极大的动乱,许多的传统文化道德都在这个荡乱的时代当中,被破坏殆尽。尤其是道德,德教,在今天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失去了。很多人也很感叹,当今的社会不安宁,人在茫茫的人生当中,不知所为何来,可以说是茫然无知。
今年寒假,学校要求我们背《弟子规》。回到家我问妈妈什么是《弟子规》,妈妈说《弟子规》主要讲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妈妈还说要我对照自己的行为认真阅读,背诵。我一听来了兴趣,心想自己平常是家里的乖乖女,应该不会与书中所说的有多大差距。
我每天详细阅读《弟子规》却发现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许多缺点。
《弟子规》中说:"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可是我偏偏和书作对,我的书桌上放着练习本,练习册,漫画书……所有和学习有关,无关的书全都放在书桌上,东一本,西一本,我的书桌成了"旧书摊",要想找一本急用的书,有时比登天还难。现在我得好好收拾收拾,保持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弟子规》中还说:"出必告,反必面。"但是我出去玩却常常忘记和家人打招呼。有一次我出去玩,没有告诉妈妈,我回到家里妈妈狠狠地说了我一顿,我读过《弟子规》以后,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对,我出门时要和妈妈打招呼,回家时也要跟妈妈说一声。这样妈妈就不用担心了。
我读完了《弟子规》,了解了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我一定要改掉缺点,做一个完美的好孩子。
读《弟子规》有感 篇1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五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很多人说现在的大学就是“由你玩四年”,“大学是堕落的天堂”。大学生从高中炼狱式的生活,一下解除了监督、管束、约束,获得了空前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自由权,到了一切完全由自己规划管理的国度,很多人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无法顺应承担。相应的表现就是:早晨七点起床算早,六点起床几乎不可能,八点是正常,更有甚者,周末昏睡到十一二点,或是整天不下床。熬夜成了大学生活的标志,享受风习弥漫整个校园。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羸弱,丧失了梦想、拼搏激情的同时,也失去了基础性的身心健康。渐渐的,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消沉,灰色成了校园心情主调,人生无趣人生没有意义的论调也甚嚣尘上,大肆弥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衍生的问题愈演愈烈。迎对问题的同时,一种呼唤,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声音和努力也日益显现出来。
我在这种背景下重读了(弟子规),当然也是伴随着“国学热“,返回传统的潮流,重读文化经典作品,社会反思和寻求的浪潮是呼应的。也许大学生浮躁颓废现象本身就是与社会整体性浮躁一脉相连的,就是社会现象的一部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蒙学)等等传统教育书目在教育界学术界舆论界纷纷拉开了热帷,然而究竟要推崇到什么程度,以怎样的视角重新解读,怎样把握好度以适可而止,这仍是值得考虑商榷的问题,也是需要留待时间来解决的问题。
我读(弟子规)有种重受教育的感觉。都说人是善忘的生灵,又是无知愚妄的动物,我们小时候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一言一行,举止言谈都是有师长谆谆教诲,加以引导着的。规范不需要我们去寻找自来会向我们昭示。然而社会自以为这种教育可以一劳永逸,刻印在我们意识里,在今后将永恒的发挥作用。然而事实是我们越来越迷惘。道德规范意识越来越模糊。放任自流的结果是使我们一大部分人是非真理标准的混淆、模糊、失真。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小学生的道德修养要比初高中生的整体水平高,而学生的整体道德水平又比大学生高,大学生的比社会人员高,人的群体道德修养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我们的伦理道德拯救迫在眉睫。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还是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听听(弟子规)的声音吧!
读《弟子规》有感 篇14
《弟子规》,这部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的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虽字数不算多,但短短的360句话,却包含了古代儒学所提倡的孝、谨信、泛爱众、亲仁等主要思想,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有余力,则学文”,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多的就是“有余力,则孝悌”。首序说的好:首孝悌,次谨信。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孝敬(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理解他们;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上当受骗,要讲信用,对他人的承诺一定要按时做到,不可以把诺言当作是在开玩笑。父母在我们身上付出的辛苦与爱,远比对他们自己付出的`多得多;我们有时候会觉得父母不理解我们,管我们管得太多了,太严了,如此这般那样。可,一句话,不管他们错了,还是没错,我们都不能忘了,即使是错了,他们对你做的哪一件事不是为你考虑过的?错可以改,爱却不能回。
学习《弟子规》,不仅是一个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人思想升华的过程,而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是必要的。爱周围人,爱这个世界,这所到之地,便会多一份宽容和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