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

时间:2024-09-27 18:23:1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心得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读书心得

论语读书心得1

  这一学期,我们学校老师的共读书目是《论语》,对于论语,可能最现认识及熟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学习过,论语的一些精华,到目前最会背的几句也就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些都是在学校时语文课堂上学过的几句。但是在看过三字经之后觉得,不管是《三字经》还是《论语》还是《道德经》的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我们中华民族最注重的礼仪、道德、仁义,诚信之事所写。

  论语的`学而篇第一中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欢的就属里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说的。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是:曾子说:我每一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有没有做到以诚相待了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了呢?

  从这章里面我明白,一个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条件,自身修养,就务必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书中说的是我每一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对,一个人如果每一天都从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养必须会逐步提高。为人谋忠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就应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对什么人都就应尽心经力的去帮忙她。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是我们现代社会每个人读最需要反省的。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就是诚信待人,以诚信为主,而这一句就是教我们做人必须要诚实,诚实是金嘛!诚实的同时还要守信用,就就应应那句信者,诚也嘛;传不习乎。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经常复习呢!我觉得我做的有点欠佳,因为我不是一个自觉地人,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恒。

  看完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个人的先天条件有多好,必须要做到每一天反省自己,要诚信待人,要学以致用,要温故而知新,才会让你的先天与后天条件更加完美。继续坚持读这本书,相信自己必须受益匪浅,必须会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书心得2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和一个个震撼人心的小故事对《论语》中孔子的一些为人处事作了经典的诠释。使我们对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再认识,也使孔子的形象在我们的眼中变得清晰、亲切而温暖。对我们的生活观、为人处事观等各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说实话,看《于丹论语心得》之前,我是怀着走形式应付的心情。没想到开卷有益,越看越想看,这本书仿佛有一种魔力引人入胜,所以我也就下决心要读好这本书。于是手捧该书,我都觉得自己好像高大了许多,仿佛自己变得有学问了。读后虽不能大彻大悟,但感触颇深,给人一种心灵的触动,心中顿生一份感悟。

  感悟之一,比如:“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给我们讲述《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如果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后的遗憾,将使你错过弥补遗憾的最好时机。承认现实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感悟之二: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可以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是好朋友;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是坏朋友。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朋友的人格可以映照、校验你的人格,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可以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

  其实,宽容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堪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修养,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诱导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读书心得3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论语读书心得4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而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翻开《论语》这本书,我发现里面的话语虽然简短,但是都充满了哲理,这让我更加敬佩孔子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三名话,也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句子。从小,妈妈就经常用其中的第一句话来教育我。学过的功课一定要时常加以温习,不要学一点儿忘一点儿,到最后不就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吗?如果经常回顾复习过去的知识,那么所学的所有知识都会深深的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这样不是很快乐吗?是呀!在复习中掌握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把所有学过的东西都熟记于心,的确是很快乐的事呢!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了这句话,我的感触很深。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很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所以,我们要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发现他们的不足,并且借鉴改正自己的不足。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吗?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文言文,叫做《两小儿辩日》。讲述的是孔子向东游学时,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为此,两个小儿争论不休,在孔子知道原因后,十分诚实地告诉了两个小儿,他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读到这儿时,我想到了《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自己的确做到了这一点,在两个小儿争辩时,孔子没有卖弄自己的学问,依然实事求是,自己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它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更加美好。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时刻铭记先人们的教诲,努力学习,让未来更加丰富多彩!

论语读书心得5

  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一只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飞啊,飞啊,我突然来到了时空隧道,回到20xx年9月1日,这个与众不同的早上,我们相约来到国学课堂,开启了300多天的《论语》学习旅程。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不信神,却敬仰一个人。他所在的家族不是帝王,却历经了两千多年长盛不衰,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孔子!

  孔子是《论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吧!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死于公元前479年3月1日。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这句话可得知,孔子在三十岁时便开始办学校了。文人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说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可见孔子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孔子身上,我学到了做一个君子必须言行一致,必须明白自己身处的位置。比如:老师就是要做老师的位置上,学生就要在学生的位置上,老师不能违反自己的话,学生也不能出尔反尔,要说到做到。

  孔子的学生也很值得敬佩,首先便是学霸颜回。颜回又名颜渊,或子渊。身为孔子最疼爱的弟子之一的颜回,才四十岁便病死了。那他有什么值得敬佩的呢?有言为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颜回身上,我学到了即使条件再艰苦,也要坚持学习。

  当然,孔子弟子子路也很让人敬佩。首先,子路很好学。他先后问政、问士、问成人、问事君,分别得到收获。子路也很勇敢,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总在一旁保护着孔子。同时,子路又很忠心,重视礼节。在卫国大乱中,他不听旁人劝告,坚持救自己的主人子俚,可见他的忠心耿耿。进入主人被劫持的地方与敌人砍杀,被敌人打掉了帽子,他忙去捡,被敌人杀死,临死前还不忘将帽子系在脑袋上,可见他把礼节看得比命还重要。我从子路身上学会了好学、勇敢、忠心等优秀品格。

  读了《论语》,我更深切地接触到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主要以“仁”为中心。“仁”的偏旁表示人,而“二”字的短横线表示自己,长横表示别人,也就是爱自己少一点,爱别人多一点。虽然《论语》二十章的学习结束了,但不代表追求《论语》的学生生涯结束了。希望我继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君子,发扬儒家文化思想。比如:当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纪律时,学习委员却站了出来,我会用《论语》中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劝告他。当班长制定一些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有害的规定时,我会说:“其身正,不明而行;其身不正,虽命不从。”

  希望《论语》被更多人知晓,让孔子的文化思想传遍整个世界!

论语读书心得6

  日常生活中,父母总是告诉我们:只有好好学习和读书才能有出路,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听到这些话后,我们绝大多时内心掀起“这些道理我都懂”的波澜,也可能会产生反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么学才能成为好学之人?

  学习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书中占有较多比例。在读完《论语》后,孔子告诉我其中的答案,使我对学习的见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有了更深的感悟。

  一、学何?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诉我们: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我们要学习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换位思考,不仅仅只想到自己的.利益,避免在人际关系出现较多矛盾。

  二、为何学?

  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子告诉我们: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在孔子眼中,仁、智、信、直、勇、刚都是好品德,都是我们应该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不能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造成危害,从而由“六言”变成“六蔽”。由此可见,学习的意义非凡!

  三、何学?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告诉我们:温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的知识,可以成为其中的老师。我们可采取的学习方法是在学习知识后,及时的温故,及时的思考,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也是很危险的。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和牢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学矣,不如须臾之所思也。在如今的学习型社会中,不但要求我们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更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在高中阶段,我们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告诉我们: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而感到耻辱,方能成为好学之人。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难题时,要不耻下问。而不是以韩愈《师说》中,那些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好学的人。

  学习,不是空乏的获取知识,而是用知识去充实自己,推动成功。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孔子认为,思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的最终结果是学以致用。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而思,思而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读书心得7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

  于丹教授的《百家讲坛》,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为大家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教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旅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

  看了于丹教授分析《论语--处世之道》,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于丹教授讲任何事情都是有尺度的。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要需要分析明白。我们做的什么事情不一定分好坏,是分时间的,什么时候做对,做不对,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她讲“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耿直和磊落的原则面对一切。在伟大的宇宙空间,人生仅仅是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河流里,人生仅仅是微笑又微笑的波浪。所以说人生有限,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情感。

  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了,如果自己都要去欺骗自己的话,那还能相信谁了呢?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做事情也不用过于密集。于丹教授讲了“豪猪的哲学”,彼此不伤害又能保持温暖。与领导、朋友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当然,这并不是疏远朋友,当朋友有需要的时候,一定是能帮上忙的一定帮。交友原则第一,要自尊。自尊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悦纳自己。我们说交结朋友要尊重朋友,不尊重人是不可能结为朋友的,朋友需要互相尊重。但是,首先要自己尊重自己。第二,要自律。自律就是善于约束、控制自己,该说的该做的大胆去说去做,不该说不该做的坚决不说不做。现在同学之间,将来人际之间的交往既是相互的,又是平等的,不能单凭一方的主观愿望行事。第三,要大度。大度就是宽容,落落大方,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能容人。交朋友是需要付出的,付出提真诚的`情感,而宽容大度正是这一情感的核心。

  感触最深的还有于丹教授讲的《论语--君子之道》中的“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于丹教授解释说:君子心里面时刻装着法律法规,说话做事都合乎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而小人则无视这些,心里老是想着占点小便宜,捞点小实惠。

  细细想来,颇耐人寻味。在现实生活中,那些遵纪守法,礼让谦和,虚怀若谷,与人为善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违法乱纪,横行霸道,不讲公德,鸡肠小肚,阴险奸诈的人应当是小人。在工作单位上,那些遵守纪律,遵守规章制度,团结同志,关心他人的人应当是君子;那些无视纪律规章,自私自利的人应当是小人。

  然而,纵观历史,横览当今,君子和小人是很难分清的。芸芸众生,攘攘生灵,模样都差不多,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所谓的君子细察其言行,偶尔也现“小人”之迹;所谓的小人观其言行,时常也有“君子”之举。这又应验了我们的“辩证法”,万事万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

  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和深刻的体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论语读书心得8

  漫漫年华已在弹指之间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经典未被时光的流沙覆盖,仍散发着光芒。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化片的今天,经典仍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读《论语》,带给我发自内心的喜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话开辟了我学习和思考的道路,使我开始探究世界的奥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告诫教会我复习和感悟的道理,使我开始温习和深深感悟。“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的一句话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传则习,在学习上不断反省,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论语》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教会我修养自身,从而也能够使我获得提高自我的喜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轻巧的一句话教会我要宽容,需要培养广阔的心胸。“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一句话,告诉我做人要诚实。面对自己不懂的东西,不需要不懂装懂,而是要不耻下问,否则只会贻笑大方。孔子曾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师从多人,而他的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我从中学习到要向身边的`人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和改变自身的缺点。

  《论语》教会我要承担责任,这也是一种喜悦。“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话应是我们青少年的座右铭。我们身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前路荆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漫漫长路,我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小一部《论语》却蕴含着巨大道理,而我们每次的阅读也不过是管窥蠡测罢了,其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论语读书心得9

  《论语》这本书中蕴含着许多哲理,关于孝道、治国、时间、学习……而在这众多的道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为政》篇中关于君子做事的道理。

  “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为,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应该博学多才,无所不施,而不应像器皿那样狭隘地只能做一件事。

  “为政”要通才,通才就要样样精通。“不器”就是并不成为某一个定型的人,一个好的***家,不但要是一个演员,还得是一个十分敬业的演员,演什么像什么,真实生动,惟妙唯肖,能文能武。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同样不应只会一件事,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偏科。像我,文化课与体育极不对称,文化课勉强还能说得过去,而体育完完全全就是来拉分的呀。别人的体育分能将名次提高好几个,而再看看我的,说多了都是泪呀。还记得初一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我的文化分是年级第三,而一加上体育成绩,瞬间就掉到了年级第二十二,现在一想起来,心还在隐隐作痛。

  所以,我也一定要提升体育能力,把体育成绩提上去,先不说能不能成为君子,锻炼自己的身体也是好的呀。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我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

论语读书心得10

  近日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后,感触颇深……

  我想《论语》给予我们的意义就在于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之下圆润地融合成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的生命在智慧光芒的照耀下,让我们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论语心得》中共讲述了七道,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地人之道”。

  天地人之道是《论语心得》中的第一道,读这一道时,我的感触也是最大的。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这么简单。那么,怎样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呢?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你自己想要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要实现理想马上也要想到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叫“仁义”。

  读完这一道,联想起生活中的自己,不禁羞愧万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自私、蛮横、无理、霸道,这跟书中相差了多远啊!我仔细的考虑了,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宽容、关心爱护他人等。这样,自己的'人生不是才会更完美吗?

  我想的意义就在于,他以简约的语言道出人生大道,而后世的子孙或蒙昧地,或自觉地,或痛楚地,或欢欣地,一一去实践,从而形成以个民族的精神。

  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此刻只是略知皮毛而已,但我的心灵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成语推己及人:推己及人[tuī jǐ jí rén],意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语出晋·《傅子·卷一·仁论》。[源]晋·傅玄《傅子·卷一·仁论》昔者圣人之崇仁也,将以兴天下之利也。利或不兴,须仁以济。天下有不得其所,若己推而委之於沟壑然。夫仁者,盖推己以及人也,故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推己所欲,以及天下。推己心孝于父母,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子者,不失其事亲之道矣。推己心有乐于妻子,以及天下,则天下之为人父者,不失其室家之欢矣。推己之不忍于饥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之忧矣。此三者,非难见之理,非难行之事。唯不内推其心以恕乎,人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哉。[典故]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加在别人的身上。而在晋·傅玄《傅子·卷一·仁论》中,则更进一步将孔子的思想扩大,认为不但要“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更要“推己所欲,以及天下”。也就是说,将自己所愿意的事情,施行在其他人的身上,做到“推己以及人”。因此,自己孝顺父母,也要让别人孝顺父母;自己家庭和乐,也让其他人的家庭和乐;自己不愿遭受饥寒,也帮助别人不会遭受饥寒。唯有当一个人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时,才能做到“推己以及人”,达成真正的仁恕之道。後来“推己及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成语设身处地:设身处地[shè shēn chǔ dì],意指假想自己处在他人地位或情况中。语本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二章》。[源]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第二章》《礼记·中庸》:“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巨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朱熹·集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典故]在《礼记》的〈中庸〉篇中有一章是鲁哀公向孔子问政的记载,其中有一段孔子的答语是:“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这整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种经常不变的纲领,那就是:修养己身,尊重贤人,爱护亲人,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百工,安抚远人,怀柔诸侯。”宋朝朱熹替“体群臣”的“体”所作的注解是:“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意思就是:设想自己处在他人的地位或情况中,来明察他们的内心。後来“设身处地”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假想自己处在他人地位或情况中。

论语读书心得11

  寒假期间,我和妈妈一起读了“论语”。“论语”共有20章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它主要讲述了人们如何相处,如何努力学习,如何在社会上努力工作,以及如何孝顺他们的父母。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学习,第一个朋友从远方来。在生活的道路上,朋友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一巴掌不响。单靠你自己的力量是遥不可及的。因此,我想到了关仲和鲍叔雅的友谊故事。关仲和鲍叔雅小时候是好朋友。当关仲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家庭很穷,所以他经常偷包叔雅的钱,但是包叔雅不仅不恨他,而且对关仲更友好。几十年后,关中差点杀了他的儿子小白,因为他为他的儿子争夺王位。

  当儿子小白继承王位时,鲍叔雅也成了总理。鲍叔雅不顾以前的.怀疑和建议,关中可以看到鲍叔雅的心有多宽。另一个关于博雅和钟子的友谊故事是,当钢琴家的牙齿在荒山中弹奏钢琴时,伐木工的钟子可以听到高耸的山峦和海洋的野心。薄亚很高兴找到他的知己,但是当他死的时候,他再也找不到知己了,所以他掉下钢琴,发誓不再弹钢琴了。可以看出,在你的生活中,友谊是多么宝贵和重要。这些例子让我想起了一件事:我的好朋友小东来到我家,一开始我们相处得很好,但几天后就结束了。我们经常为一件小事争吵。最后,我母亲告诉我们,为了做好一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告诉我们朋友们从远方来。几天后,我的朋友肖扬来到我家,我学会了和肖扬一起快乐地度过一天。生活中的友谊无处不在。只有在经历了磨难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友谊的价值。我从阅读“论语”中获益良多。它教会了我如何和我的朋友交往。我必须做得更好。

论语读书心得12

  从前阵子开始,貌似于丹就很红的样子,学论语也就变得很红的样子。其实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课就学过一点论语,不过大概是我比较愚钝,学过了也没啥心得。最近机缘巧合地拿到这本书,就趁势读了一下想看看于丹教授有啥心得。现在读完了,在此胡乱讲几句。

  孔子有“圣人”之称,这个称谓令人肃然起敬。不过孔子的学说给我的感觉也就是:不过如此。老爷子整天念叨些做人要厚道知足、谦逊知礼、尊老爱幼、五讲四美三热爱之类的,虽然说得都没错,但我以为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学问,起码和“圣人”的名头不相符。我接触过一些老太太,当一辈子家庭妇女,打小没上过学(更没学过孔子),但也能讲出些做人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这一点来说,我没觉得孔老先生和这些老太太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孔老先生是一个好人(这一点应该没什么问题),心思也比较细腻(站在河岸上就能心生感概),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没有值得我崇拜的独特的思想。理由很简单:做人要做好人,不要做坏人,类似这样的话人人会说,故不足为奇。

  另外孔子对于礼的重视也是我不以为然的。礼这个东西稍微有那么一点就可以了,太讲究就会导致形式大于实质,看上去很美,可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形式大于实质正是一种“中国特色”,但我以为这不是个好东西,由此产生的一些古怪现象更是让人喜欢不起来。虽然现在很流行“传承传统文化”的说法,但“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很多时候不过是拒绝改变拒绝进步的借口。

  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像没有孔子这盏长明灯,我们中国简直麻麻黑不成样子。对此我挺不认同的。西方世界就没有孔子(就算有也一定对西方世界没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然我早该知道他了)——西方古代也有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什么的,但人家不是研究文明礼仪的.——照理说西方世界该是麻麻黑伸手不见五指、道德沦丧文明荒芜才对,可人家照样文明发展得挺好的,老百姓也遵纪守法也文明礼貌也敬老爱幼,

  人家还不会随地吐痰乱闯红灯哪。我就不信了,要是中国没有孔子,中华文明会建立不起来。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的(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说出做人的道理),没有长明灯,我们还能自己钻木取火呢不是。

  大概有人要觉得我是故意和孔子抬杠了,其实不是的。我不崇拜他的学说,但他有两件事是我所敬佩和欣赏的。

  一是开办学校,教书育人,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作为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孔子无疑是了不起的。我要是生在那个年代,也会想去他老人家的学校听听课、参与参与讨论什么的,那种学习的过程和课堂的氛围应该是挺有乐趣的。不过老先生多半不愿收我这个女学生,否则男女学生共同学习实在是太违礼了,于是我只好女扮男装去上学,比后来的祝英台同学早了不知道多少年……不过话说回来,对他老人家的学说我不能像孟子他们一样学到骨头里去,所以我也就是去参合参合找个乐子,成不了优等生。

  孔子第二件做得精彩的事,是符合了后世皇帝治国施政的需要,因而得以被推广独尊。我以为这一点才是孔子由人变圣,与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拉开差距的关键。如果孔子早早地就能预见到后世皇帝的心思,那岂止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简直是能掐会算未卜先知,对此我肯定要膜拜得五体投地;如果不是预见只是巧合,那其走运程度也足够让我羡慕了。

  说到底,我认为孔子的学说本身没有太多可令人崇拜的东西,但我没有攻击其本人的意思。

  我要是生在宋明理学盛行的时代,说出这样“亵渎”圣人的话来,就该拉出去吃枪子。幸而我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虽可能受些批评但罪不至死。既然没有吃枪子的危险,我就得寸进尺地再多说两句。

  于丹教授试图用孔子的学说来解决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你要说这是为了迎合“建设和谐社会”我也没意见,孔子的学说不也是迎合了汉武帝才有今天的吗),我认为这个初衷相当好,但我对能产生多少实际作用抱怀疑态度。于教授看到的社会问题我也看到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比过去有钱了,却不幸福

  于教授认为解决的方法就是:学学孔子的学说,修炼自己的思想,就会幸福。我却认为,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做得还不够,而不是修炼(想)得不够或者做得太多。

  举个眼下现实的例子:诸如就医、就学、就业等基础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人民就很难觉得幸福。你可以要求人们像孔子那样修炼自己的思想境界,看不起病、上不了好学校、找不到工作仍然要心情平静快乐——姑且不论这是否实际,我怀疑孔子本人都做不到——这样固然可以使人们获得一些幸福感,但我以为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本质区别。要我说,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好好干点事出来:你要是政府官员和医疗、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领导)什么的,就要琢磨一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敢保证,你要是解决了困扰整个社会的问题,一定会获得莫大的幸福;你要是干别的的,也好好做你的工作,为社会为自己创造财富——实践了自身价值,人也会觉得幸福。有句话孔子没说过,但我以为是真理,那就是:幸福是靠自己双手创造的,不是坐着凭空想出来的——当然也不是修炼思想境界炼出来的。

论语读书心得13

  高中语文新教材增加了文化经典研读篇目,选择性必修一增选了《论语十二章》,目的很明确,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论语》走进君子的世界,在学习做人处事,承担责任方能有所收益,简言之,就是要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教育意义非凡,宋朝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佐太祖定天下,半部可佐陛下之太平,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意思,《论语》的确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在高中生的群体中大力宣扬国学,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诵读,领悟《论语》中的真谛。

  下面这篇文章是高二学生写的一篇学习《论语》心得。该同学语言功底很扎实,文章很大气,对《论语》的思想精髓领悟很到位。字里行间充满一种文化气息,是一片难得的佳作。

  一盏盏稀疏的明灯照在无边的旷野上,路人看得到的只是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却神秘莫测。正是那些举火者,为路人照亮了那黑暗的一隅,从而让他们坚定了信念,看清了方向。

  近来读《论语》,又联想到先前看的电影《孔子》,不由被先哲身上的精神所折服。在孔子所处的先秦时期,诸侯纷乱,世间无道,民不聊生。而就是在这样一个暗潮涌动,战乱不休,多数人选择避世隐居的时代,孔子却毅然站了出来,替世间敲响了礼乐的钟。他曾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书满了这个世间的无奈,正直忠义的孔子不忍,所以他才会力图推广自己的主张,试图高举理性与规范的火炬来照亮世界的荒蛮与芜杂。在他下定决心的一瞬间,世间便有了光。

  言传身教是孔子高妙的教育智慧。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是引导人们向善。在他教导弟子的精彩言论里,有不少是关于仁爱的。在《当仁,不让于师》中涉及了很多孔子教导弟子的警语,看似是孔子在教别人如何做人,其实也是他对自身的约束。他教育弟子:“当仁,不让于师。”即行仁义的时候即使面对老师也不必谦让。以至于后来他给子游开“杀鸡焉用牛刀”的玩笑时,遭到子游义正词严的反驳。玩笑之间却闪烁着孔子教育智慧的光芒,润物于无声,育人于无形。正是孔子的严于律己,他的弟子才会如此之优秀。这又让我想到了与孔子同时代的.西方智者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虽然二人国别不同,但各自箴言都道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也更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先进之处。我追求的是什么?我追求的是仁爱,我追求的是美德,我追求的是真理!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美好追求,正是他这样的精神追求,如熊熊燃烧之火炬为人类社会照亮前路。

  君子之德是孔子固守的理想人格。《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谈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知耻而后勇。小人犯错:过而不改,欲盖弥彰。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人要认识自己、回归自己;推己及人、换位思考;要从现象看本质。而这些思想不管是放在哪个时代都很受用,尤其是关于如何对待自己的方面,拿现在来讲,很多人喜欢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搞一些浮华的表面功夫,但是真正的君子则会潜心修炼,不断丰盈自己,裨补缺漏,最后学有所成。没有人愿做小人,那就如孔子一般朝着圣和仁不断前进吧。“君子之守,子孙之昌”,能固守本心者,终将泽被后世。

  积极入世是孔子一生的孜孜追求。孔子所处的年代,大多数人选择了隐居避世,都希望借助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他们大都选择了小隐,“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孔夫子却剑走偏锋,选择入世。站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我们不能说孰对孰错,但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又确实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知其不可而为之”算作一种褒扬。电影《孔子》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孔子面对老子道:“先生的道是大象无形,超然物外,不限于世间,而我的道则在人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显其精神之难能可贵。虽道阻且长,然这便是孔子的心之所向,所以无悔!凡心所向,素履可往,生如逆旅,当一苇以航!

  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们之间早已生出了远超师生的深厚情谊。孔子与其弟子平等相处,他们之间无话不谈,“吾无隐乎尔”,互相学习辩论,诞生出不计其数的至理名言,从而福泽当世,流芳千古,为我国思想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更是成为后世几千年君子修身养性的标准,影响深远,不可泯灭。

  孔子是万世的师表,时代的智者,以一腔孤勇力挽这风雨飘摇的人世间。正如鲁迅所说:“如竞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即使风雨如晦,他也要手捧火种引吭高歌,何其快哉,至死方休!

  他生于人间,长于人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带着他的道去了。他来时人间尚匆忙,他走时人间已清醒。

论语读书心得14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xx是“让邻三尺”,这篇xx讲的`是两个邻居从刚开始不肯退让自家的院子到后来各退三尺地,从而两家的房子都合适了并且成为了很好的邻居和朋友。通过这篇xx,我懂得了我们要理解、多谦让对方、多替别人着想,别人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了自己的开心快乐!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好xx,虽然我不能理解其中更多的含义,但我想只要多读几遍,我会悟出更多更深的道理。

论语读书心得15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论语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心得03-13

论语读书心得06-21

关于论语的读书心得09-14

论语的读书笔记12-16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1-09

(优秀)论语读书心得15篇07-30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09-21

读《论语》有感08-29

于丹论语心得读后感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