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1
董宇辉说:“我沾了阅读的光,修了心,也修了容颜,所以总觉得读过的书里啊,是藏着一些福气的,它并不能立竿见影的解决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琐碎,却能在不动声色之间,带给我丰裕的思想和清瘦的欲望,给我平和的心境和乐观的情绪,从世俗的渴望中解脱出来,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而第一次知道《瓦尔登湖》这本书,也是无意刷到董宇辉老师的视频,评论里都在强推这本书,带着好奇心下了单,买来读一读。
我很少看散文类的书籍,有时候繁忙的工作中总想读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而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稍有些许枯燥,但始终坚信这么多人推荐总有吸引人的地方,于是在一次次反复的阅读中,我感受到了这本书带来的力量,也正适合身处繁忙工作的我们净化心灵,让心沉下来,去思考忙碌的意义,思考真正的生活。
在现代文明的逼迫之下,人们离纯朴恬静的大自然已经越来越远,一些古朴的'令人神往的原始生活已经退化的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嘈杂、焦灼、浮躁和不安。喧嚣的世界,人们疲惫奔波于生活,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严重的污染使人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与清新空气。所以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梭罗远离尘嚣一个人来到瓦尔登湖,独居了两年零两个月,并将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所思写成了这本书。作者描述了自己在瓦尔登湖听到的各种声音。火车、牛羊、风声、鸟鸣,并以这些声音展开自己的无限联想,在普通的生活里感受这个世界。仿佛跟着作者看见了无前屋后飞鸟掠过繁茂的丛林、鱼儿跃过明镜般的湖面、走兽嬉戏捕食,草儿与果实绕着作者的桌椅。他分享了自己与动物的日常;有观看红黑蚂蚁战争,与潜鸟斡旋......他在每一种动物身上,都可以看到人的影子。他把瓦尔登湖里的禽兽都描写得栩栩如生,字里行间都看得出来生灵和他一样喜欢瓦尔登湖,作者深处大自然,感知着它的存在,享受着它带给自己的愉悦,也带给我一种深处世外桃源的安然。
《瓦尔登湖》读后感2
夜已深,翻开《瓦尔登湖》,重温着这些句子,心中不免再次泛起了涟漪。
梭罗笔下的这个“世外桃源”,就像一位窈窕的淑女站在朦胧的雾中,令人无比向往、蠢蠢欲动。书中的句子,总能猝不及防地击中我们的内心深处,或引起强烈共鸣,或引发深度思考,或令人深思向往......
读《瓦尔登湖》,我们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处处蕴含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他记录了观察与体验大自然最真实的模样,为其赋予了通俗的哲学意义,这正是梭罗超越众人所拥有的一切所在。反观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质要求的时代,恐怕难以找到如此沉淀,专心体味生活意义的仙露琼浆了,让人们的心灵从沉重的物质中解脱出来,回归瓦尔登湖畔那种恬淡、宁静的状态,呼吸自由的空气,体味什么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唤醒了我们沉睡的旧梦。
读罢此书,我脑海中隐隐出现了一个头戴草帽、短褐穿结、带月荷锄的人——五柳先生。
梭罗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两人都因厌恶世俗的追名逐利,厌恶趋炎附势的污浊世风而隐居,都好自然、乐山水、爱流年,梭罗也曾在瓦尔登湖畔“种豆南山下”,两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隐居时间了,梭罗只隐了两年多,而陶渊明却是藏了半辈子。
其实对山水的偏爱不在于隐居时间的长短,时间只是人们想象与虚构的产物罢了,重要的是心。隐居只是一种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尔登”才是最具意义的'。
劳动或创造的目的是与大自然或万事万物进行心灵的联系,这个过程才有意义。作者最终离开了瓦尔登湖,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厌倦,而是因为他发现,其实所谓的世外桃源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内心贫乏、无法平静,就算环游世界,对你而言也并无差异,瓦尔登湖是你永远找不到世外桃源,是想得而不可得的诗意生活,因为它只会存在于你的心中。
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杯清茗,一本《瓦尔登湖》。茶香扑鼻,书香亦入心,仿如一泉湖水缓流心里。心间澄澈,扫去纤尘;心境涤荡,静如秋水。
当工业文明与喧嚣社会开始挤压人类、侵蚀人性时,一位智者,却开始独自生活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成为他简朴生活的全部。生活简单却不乏诗意,人生平淡亦不失惊喜。
“我的房屋建在一个小山腰上,紧挨着一大片树林,掩映在青嫩的脂松与山胡桃林之间。房子离湖有六杆之遥,门前有一条狭窄的小路通向小山。”智者用质朴无华的言语表达出他对小屋、对山林、对大自然的热爱。生活本自简朴,亦或需要的是一片宁静的思绪。甚者,他留给生命的,更是一片广阔的空间。于人、于己,应是宁静与休息。就如书中提到“人们来到这里,充实了小屋。不需要更多的款待;休息就是盛宴,一切顺其自然;最崇高的心灵,最能怡得自然。”对生活的憧憬,对大自然的热爱已经达到一种无形的境界。特立独行的他,怀着一颗质朴纯真的心踏上了这段心灵之旅。如画美景、青青豆田、恬静湖泊.....怎会错过这一道道风景?
我常想,是什么让魏晋的竹林七贤遗世独立?北宋为什么会有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梅臣?甚至连曾国藩也用“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的联句来劝勉自己的子孙?直至《瓦尔登湖》,这本寂寞的书,这本需要安静的灵魂和思考的头脑方可展开延读的书。诚然,他们选择隐逸生活的原因和目的尽不相同,但开始意识到心灵的版图因喧嚣尘世而变得越来越小时,他们选择一方怡人的.净土来承载一片纯洁质朴的梦想....
再说这位智者-亨利.大卫.梭罗,一位勤恳的文学“农夫”。他静静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灵写下超越浮躁的孤寂。他让我们思考人生,使我们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们敬畏生命,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却又芳香扑鼻。
“比起我们的生命,湖水多么美丽!比起我们的性格,湖水多么清澈!我们从不曾听说它做过什么可鄙之事。”
找到了吗?那片安静的湖泊!
《瓦尔登湖》读后感4
梭罗说:“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基本上十个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顶多再加上十个脚趾,其他的都是可以丢弃的”。
这本《瓦尔登湖》全面展示了梭罗独自生活在湖边的点点滴滴。他过着极简的生活,自己盖房子,自己种地,在湖上钓鱼,所求甚少。
不追求物质的他,在本书中记录瓦尔登湖的四季变换,记录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一些思考。
他在冬天听到瓦尔登湖冰面冻裂的声音,那像是低沉的闷雷声。
他观看工人在湖面凿冰,以备夏天使用。
他在湖边的密林里散步游荡,观察蚂蚁打架,聆听鸟儿歌唱。
他能详细准确说出那些动物及植物的名字,是一个博学多知热爱自然的人。
他甚至测量出了瓦尔登湖的准确深度。
他追求着人性的进步,认为物质条件只是服务于这个目标,谁要是把改善物质条件当成人生最终目标,那才是本末倒置。
但是他也不反对改善物质条件,他反对的是那些被物质所困陷入欲望陷阱的人们。这一点,对现在的人们是一种启发。如果想活得更快乐一点,就要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有太多的人,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两厅奔波劳累。也有些人,天天旅游,买得起上万元的包包依然觉得空虚。
梭罗用他在湖边生活告诉大家,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多么豪华的`住宅,也能够快快乐乐的生活下去。
他不是推崇让大家和他一样隐居生活,他是想告诉人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现在的社会如此的焦虑,大家被生活推着走,着急的想要得到一切,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在书中的那个世界,安静祥和,没有争吵,有的是大自然刚醒的声音和悠然淡定的生活态度。那真的是一种让人羡慕的生活,不过又有谁能完全超脱社会去过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能做到的大概就是更清醒的活着,追随自己内心的声音,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努力在这样的社会下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人,而不是被欲望的世界迷花了双眼,忘记了自己是谁。
《瓦尔登湖》读后感5
《瓦尔登湖》曾被誉为“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那时,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最高的权力和更多的金钱。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头,路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开荒种地,春种秋收。他远离尘嚣,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人,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
刚开始读时,这一个个的故事情节让我感到枯燥乏味,读了几页我就萌发出放弃的念头。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但是我在妈妈的逼迫下,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只觉得越来越深远,越读越绚烂多彩。
而梭罗的这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在瓦尔登湖,只身幽居长达两年的时间。他独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猎、耕耘、写作,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田园。
他提倡简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粗茶淡饭或节衣缩食,而是想要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与探索。孤独创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这真理应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吧。
而这也体现不了,现代生活给人了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们,却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却又给自己埋下了一个生态陷阱,所以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我们在悠闲中停不住来欣赏美丽的自然,审视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皈依。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是寂寞、恬静与智慧的结合。瓦尔登湖,梭罗的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6
一个人能够静下来读书写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看来,是多么不易做到的一件事。如我一般的七零后大概更是深有体会。从物质的极度匮乏到物质过剩,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精神领域自然也随之而变。如今书籍是多么容易获取,可是我们却很难再找到儿时的读书之乐,除了年龄,也与纷扰的外界诱惑有关。
近几年我读到的书越多,就越有一个深刻的感受。从前的创作者们各种条件都不如今天的我们,可是他们的文学成就却散发着永远的光辉,文学一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多少人用有限的短暂的一生谱写了壮丽的诗篇。为什么呢?也许从前的人,有更多的时间面对宁静的内心,不必为外面的世界所打扰。也正是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旧时代,成就了太多的大师、哲人、文学家、艺术家。
甚至,有人以智慧的目光看透了数年之后的'人类困境,早早地发出清醒的警示。《瓦尔登湖》不就是这样一部值得我们默默反思的作品吗?
这部在当时几乎卖不出去的作品,在作者故去后却奇迹般地成为了文学界的经典之作,只是因为作者超前的自然意识,是超越了当时的时代的。
1845年7月4日,二十八岁的梭罗独自搬到瓦尔登湖畔居住,这里是他的朋友兼导师,当时已经很出名的作家爱默生买下的一片林地。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光。两年时间不算短,但想想吧,独居,是种什么样的感受?也不算长,时间总是会飞快流逝。梭罗把在这里的体验写下来,创作出著名的《瓦尔登湖》。遗憾的是,在他生前,这本书却一度滞销,今天,我们的读者会对此书充满深厚的兴趣,一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终于意识到自然与心灵间的和谐是如此重要,同时人们的欣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而这本书在当时没有足够的阅读群,读者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化鉴赏力。但不管怎么说,这本超前的著作,为后世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今天我们可以在文学界阅读到大量的自然写作,有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自然体验记录下来,不能不说,他们多多少少受到了梭罗的一些影响。
从思想层面来说,梭罗无疑是智慧的。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思想的推崇。比如他提到人对于衣物的要求,他认为更应该丈量的是人的心灵。
《瓦尔登湖》读后感7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的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这里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8
随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读梭罗的著作《瓦尔登湖》,时间所限只阅读了经济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录。读来对于梭罗的初步印象是:一个超然物外,对于物质生活无所贪念,有点类似于陶渊明和阮籍的感觉。同时又是一个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荡不羁,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于与世俗作对。同时又可以很纯粹,真诚。
“我的邻居视为好的那些东西,我灵魂深处却相信大部分是坏的,要是我还对什么事感到后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规蹈矩了。是什么魔鬼迷住我的心窍,让我的行为这么规矩?老年人,你可能会说出你能够说出来的最聪明的话——你已经活了七十年了,也有过某种荣誉,可我却听到一个不可抗拒的声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说的那一套。一代人放弃另一代人的事业,就像离开搁浅的船一样。”
“我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约莫三十年,还从未听到过我的长辈给我哪怕是只言片语有价值的或诚恳的忠告。他们从未告诉过我什么东西,也许无法告诉我什么中肯的东西。面前摆着的是生活,对我来说是一场在很大程度上未曾体验过的实验;尽管老一辈人对此有过切身的体验,但于我并无助益。要是我拥有什么我自认为有价值的经验的话,那我确信我的前辈导师们对此连提也没有提过。”
上面两段里,梭罗认为老一辈人的经验对于我们后辈来说并无多大裨益,甚至是无用的。似乎有些绝对了。
确实,长辈也是有差别的,有的人年华老去,只是徒增了几道皱纹罢了,素质和思想觉悟并未有所进步,却倚老卖老,对年轻人指责呵斥,用自认为正确的经验强加给年轻人,近乎专制地统领着下一辈的人生。
但我也觉得或许不能这么绝对,因为还是有很多长者、前辈的修为远高于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比尔盖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话就没有一点道理和指导意义吗?也许我们需要的是辨别正确与否的能力,并在人生阅历的增长中去选择和确立人生的信条,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己所用。
《瓦尔登湖》读后感9
我终于又开始读《瓦尔登湖》了,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大学的时候,当时根本就没读懂,只觉得一个人整天在湖边走来走去,感觉生活很无趣。直到我现在30多岁了,再拿起这本书,才读出了一点感觉。当然,这本文学性很强的书读起来还是难度很大的。我打算分章节地记录我读这本书的所思所想。
《瓦尔登湖》的第一章“经济学”(Economy),主要介绍了梭罗在湖边的小屋中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于经济学的理解。每句话都是真理,直击生活的本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被焦虑不断推动着前进,却忘了停下来思考,什么才是生命的必需品。一味地追求物质的填补,忽略了事物原本的价值,反而让自己深陷矛盾与痛苦之中。
这一章中梭罗强调了个人财富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区别。他认为,一个人的真正财富是他所需要的东西,而非他所拥有的过多的物质财富。号召人们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享受生命。
我们所追求的财富与金钱并非真正的快乐,而是自由、知足、简单、和清静。相较于繁琐的社会生活,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摆脱物质的束缚,更有助于人类本质的'觉醒。人之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应根据自身的需要,不必受到社会舆论和传统习俗的束缚,在充实而充满内在意义的生活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读完第一章,我深感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和生活质量的态度,对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过分追逐物质财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人类精神上的枷锁。简单的生活不是自甘贫贱,不是没有任何追求,而是懂得赋予时间最大的价值。给生活做减法,给思想做加法,重新调整事物的优先级,才会离理想的生活越来越近。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梭罗的思想令人深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不断探索真正的快乐和自由。我期待着继续读下去,探索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的经历带给我们的智慧和启迪。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途。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在亨利·大卫·梭罗的笔下,瓦尔登湖不只是一个地理位置,它是一种理想,一种哲学,一种生活的探索。
1845年,梭罗离开人群聚居的地方,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中孤独生活两年两个月两天。他在这里建造了一间简单的小木屋,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深刻体验并反思了人生和社会。
《瓦尔登湖》中所记录的,不仅是梭罗的日常生活,更是他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梭罗在湖边生活,观察季节的变换,感受自然的节奏,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体验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与我们现代人忙碌、紧张的生活截然不同。他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慢下来,与自然同步呼吸,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二、简朴生活的哲学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不断强调简朴生活的重要性。他认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被物质欲望所困,不断追求财富和地位,却忽略了生活的真正价值。梭罗的简朴不是贫穷,而是一种内心的丰富和自我满足。他提倡的是一种通过减少物质需求,来增加精神自由的生活方式。
三、独立思考的勇气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不仅生活在自然中,也思考着社会和个人存在的意义。他以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质疑社会的常规和习俗。他的这种勇气激励我们,不应该被传统观念所束缚,而应该有勇气去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生活方式。
四、寻找内心的宁静
在瓦尔登湖畔的日子里,梭罗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清晰。他的生活虽简单,但却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认为,物质生活的简约有助于精神生活的富足。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复杂中,我们更需要找到这种宁静,去感受生活的本质,了解自己的需求。
五、结语:《瓦尔登湖》的现代意义
尽管《瓦尔登湖》记录的是19世纪中期的生活,但其中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梭罗通过自己的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一种远离物质欲望、回归自然和自我本真的生活态度。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能在繁忙和复杂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呢?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1845年,拿了一柄斧头的亨利大卫梭罗,孤独地跑到瓦尔登湖畔,砍树伐木,盖起了小木屋。在自己亲手建造的天地中,他默默地聆听、感受、思索一切,以自然为师而又非遗世独立,现实、向上的人生烈焰也时时在他心头交织升腾。两年的独居时光给了他很多,付诸文字,便有了《瓦尔登湖》。
瑞士的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瓦尔登湖》正是一个纤尘不染的心灵境界。它静,太静了。只有在红日斜坠的黄昏以后,平静躁动,心情神澈,开卷展读,才能渐渐地进入这一奇妙王国,直至心神皆醉。
梭罗崇尚实践和脚踏实地,于是他从基本的“经济篇”开始,最终以“只有我们睁开眼睛醒过来的那一天,天才亮了”的日子结束,在他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大海的气息与木叶的清芳,也透露出心底的洒脱与恬静。梭罗散漫的文笔,不但能从猫头鹰的号叫、康科德的钟声、田野与溪流中揭示出永恒的真理,而且也能将松鼠、山雀、鹧鸪的活动变成诗化的哲学。无论白昼“大地生长豆荚”之时,或是冬夜“临湖畔听冰裂”之际,梭罗总能带领我们轻松地穿越“议论、偏见、传统、幻想和表面现象的泥泞沼泽”,跳上我们称为现实的坚实地面。一切景物描绘,优美细致,清丽动人,像湖样晶莹,如松般苍翠,掷地仿佛可叮咚作响。尤其是对湖四周景色的描绘更是令人倾倒,简直是写下来的幽梦了。
梭罗不是万事不关心的闲云野鹤。强烈反对奴隶制度、强调公民不服从权利的他,早已成为引导无数人穿越荆棘、登上理想彼岸的行动与精神的导师。在《瓦尔登湖》中,跟着梭罗,能懂得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丽,感受到春天与黎明的朝气蓬勃,也会不知不觉在他的炽热信念中融化。
一生如此,“简单而寵郁,孤独而芬芳”的梭罗,为世界文学史留下了这一本独特的绿色经典,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本难得的静静的书。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翻译徐迟先生的译笔优美传神,与全书风格契合无间,奈何徐迟先生也于前年驾鹤西归。品着这满纸烟霞,想着梭罗、瓦尔登湖与徐迟,亦不乏“亦幻亦真难取舍”之感了。————存少辉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我还记得富人和渔夫之间简短但有意义的故事:当渔夫悠闲地享受微风,海浪简单、沉闷、悠闲时,富人教渔夫努力奋斗赚钱,这样有一天他就可以忘记烦恼,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不是已经过上这样的生活了吗?渔夫回应道。
某种程度上,比起富人复杂的成功之路,渔夫几乎像个聪明人,找到了通往内心的捷径,简单朴素。仓民离缅甸很远,人员还没配齐。目前大部分人明显选择了致富之路。为了一个明确或模糊的目标,人们不懈努力,不断为所谓的诗意和距离而奋斗,却可能在不经意间迷失在复杂的现实中,无法逃避。
不过梭罗大概能理解渔民的智慧。他选择了独自走这条瓦尔登湖的捷径。湖边的丛林里竖立着一座木头房子,几十块钱,一幅简单生活的画面在《瓦尔登湖》慢慢展开。
在这样简单的生活中,梭罗试图直接面对生活的.本质,违背命运,吸收生活的所有本质,从而彻底摆脱一切不是生活本质的东西,把生活推向死角,过滤到,只留下最基本的元素。所以,他不需要茶和咖啡,不需要黄油、牛奶和鲜肉,所以他不需要用它们来工作,也不需要用蚯蚓来钓梭鱼,然后用梭鱼做诱饵来钓鲈鱼。他的生活就是一年工作三四十天养活自己。那是森林里的第一缕晨光和淡淡的夕阳,鸟儿和松鼠的啁啾,豆田里的自由劳动,朋友们时不时的来访,远离城镇的喧嚣,对邻居的关心,对清澈无底的淡绿色湖泊的热爱和依恋。无论是寒冬的屋内取暖,还是初夏的林中漫步,融入瓦尔登湖都是对简单舒适生活的不羁追求。
当人们谈论金钱时,梭罗断言满足灵魂的需求是没有用的。这大概是一个在追求极简主义的道路上不屑金钱的不羁灵魂;正是这种对金钱的判断,让梭罗避免了重复做富人的错误,以简单的方式追求最不复杂的生活。
生活其实并不复杂。希望你能和梭罗一起在《瓦尔登湖》的岸边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欣赏鸟鸣虫鸣,破冰开湖,共享极简之旅。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该是最好的需要。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器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瓦尔登湖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却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记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具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光里反应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在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试问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淘尽,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是世间又有谁能不在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为它的灵魂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一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吹这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罪恶枝桠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久已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如月,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并纯粹地因深陷梭罗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终聆听着自然的音调。始终穿梭于行行亲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松土、施肥;始终光着脚投入地细数瓦尔登湖畔北岸第一片落叶的脉络;始终戴着草帽爬到树上去找老鹰或松鼠的窝;旧时常夹着旧有乐谱来采集植物标本而乐此不疲;时常顶着最灿烂的星空,静静观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和信仰,所以他们忙于进行买卖经营,过着奴隶般的.日子。”我常常惊异于梭罗描绘自然的能力,语言精妙绝伦,却毫无矫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让人被他对自然发出的由衷赞叹吸引,并有种立刻不带分文,不携行囊贪婪地向自然狂奔的冲动。一抹晨光可以让他倾情讴歌欧若拉女神,一滴芬芳可以让他看到真心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镜匍匐在草地上当一场蚁群搏斗的的热忱看客,为其中受伤的败将扼腕,并致像悼念英雄一样致以敬意。
有些书适合无聊的时候读,有些书适合睡觉前读,有些书适合每个感兴趣的人读,但《瓦尔登湖》却并非如此,坏的书各有各的不好,而好书竟大致相同。当你怀着功利的目的想从书找对你有帮助的东西,当你只是为打发打发无聊无忧无虑而漫不经心的翻阅,当你把它们当作难题一样刻苦钻研,你既得不到乐趣,也无法与当代作家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精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我们的婚姻生活生活本该就这么简单。
每一本短文都是圣经,值得我们以最虔诚的姿态去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9-05
瓦尔登湖读后感06-04
【推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4-02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03-30
【精】《瓦尔登湖》读后感04-02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3-30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3-30
【荐】《瓦尔登湖》读后感04-01
《瓦尔登湖》读后感【热门】04-02
【热】《瓦尔登湖》读后感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