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庄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后感1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博学多才的中古文学老师最喜欢讲的也是庄子的作品,在学校组织了我们集体看过于丹的论语心得之后,我又在假期中阅读了于丹庄子心得。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一字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曾任蒙之漆园吏。贫而乐道,不慕富贵。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他是庄子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于丹庄子心得读后感。
于丹庄子心得大部分篇幅通过解读庄子中的.寓言,结合现代社会的现象,引导我们用庄子的思想来指导人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大境界,这种境界超越名利,超越生死,超越一切,逍遥得自在,追根究底是一种精神生活,灵魂生活,是一种“无”的境界,“归零”的境界,需要不断反观内心,需要大觉悟才能体会得到,而且更需要时间,因为“悟”本身是一个过程。
在大境界的指引下,我们就会逐渐走上人生的坦途,直至掌握人生之道。如果没有大境界的指引,我们的人生就像有些“屠夫”解牛一样,用刀乱砍筋骨而损坏刀,在生活和工作中被一些小事所困,被有形有象的名和利所扰,在社会中被五颜六色,纷纷纭纭的表面现象所惑,不知不觉地浪费我们宝贵的生命。
于丹用内心、自然流露的语言,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用那些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寓言小故事诠释着人生的哲理,那就是:宽容感恩于外在世界,融合于一切自然规则,清醒地认知自己的内心,超越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感悟人生的最高境界,拥有健康的人生心态和快乐的生活状态。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理想的,甚至是超理想的境界。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作为一名教师,更是如此,我们的快乐,就是可以从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眸子里,看见他们对你的喜爱,夫复何求!
庄子读后感2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甚是有理,而我说“以书为镜,可以通古今,明大义。”书不愧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门恰到好处的处事哲学?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哲学呢?我想《中庸》就是我们的源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我们要跟随本性而行,达到中和之境,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何谓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与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慎 独
要想达到中和之境,首先我们要做到慎独.慎独就是如元代曹鉴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义之志。就是如杨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作为医者更应该重视慎独,一个人独处时也不应该忘记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于细微处更是要细致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于无人处嚼舌根种种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仅贯穿在《中庸》一书中,更是渗透于《道德经》《庄子》中。
无 争
《道德经》中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因为无争,所以没有过失,那么人呢?因为处处争强好胜,所以错漏百出。刘邦退居汉中,火烧栈道之举,是以退为进。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是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刘邦最后重返中原,打败项羽,告诉我们,忍耐一时,风光一世。不争就是我们中庸处事之道。于生活中不争,获友人无数,于工作中不争,既成全别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习像水一样有灵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顺势而为,游刃有余。
齐 一
《庄子》中说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是矛盾对立的,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富与贫,是与非等,但归根到底是没有差别的,是齐一的。天地万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当我们认为万物齐一,那就不会刻意去追求财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随缘的中庸之道。相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风潮就值得思考了,美丑是相对的,在根本上没有区别,那我们何必要破坏我们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远,要完全做到,何其难也,吾姑且从慎独,无争,齐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为尺,成为无尤之人。
庄子读后感3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读后感4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依我自己尚肤浅的认识而总结出来的对《庄子》一书的评价,主要有四点:
1、作为百家争鸣时代产生的作品,《庄子》首要的特点就在于其内饱含道家深邃的思想。
众所周知,《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为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和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它既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道”最重要的,也是贯穿《庄子》一文始终的观点是“顺天”和“无为”。虽然各篇内容各异,思想浩繁,但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体会到作者希冀的任天为之,不加外物束缚的自由境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何等雄浑!
然而,一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显然是不足取的。
2、正因为庄子本人的思想超脱万物、穿越古今,必然要求文章中想象和虚构奇特磅礴,恣意汪洋。
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蔽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混沌;写奇人,有乘云气游于四海之外的藐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五十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周梦蝶、魍魉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纂——总之,所绘之人、事、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地展现。
3、想象和思想通过特定的创作方法表现出来——“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卮言即出于心、自然流露之语言;重言为借尊者、名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寓言是虚拟地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其中,寓言是最有名的,通览全书,无一篇不涉及寓言故事的创作,而无一个语言故事不是独出心裁,着意为之。《庄子》的许多思想艰深抽象,而语言却化虚为实,将理论变得真切自然。重言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借孔子之口道出道家观点。这一点作者是矛盾的:道家避世自修的态度显然对儒墨等积极人世的行为表示不屑;而当时儒墨并盛,孔子为名人,为了使自己的主张为他人所接受,庄子又不得不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为曼衍”,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这一点其实在诸子百家的`许多著作中都存在。这里将其提出,庄子是想证明:自己的语言皆从内心自然涌出,言为心声,不能为外界功利目的而矫揉造作。
4、语言跌宕起伏,句式错综复杂,论辩性强。
庄子擅用尖新奇特之词,大段排比、反问、疑问的句式去论辩,读之或铿锵有力,或发想无端,或尖锐辛辣。当然,正是因为作者不直接表明态度,而是叙议结合地让读者去领悟其中的道理,加之作者思维跳跃较大,逻辑上往往会有疏漏,常常是开篇的寓言与后文衔接不上,最为突出的表现是《齐物论》和《寓言》。另外,篇末附及的一些寓言让人感觉过于重复拖沓,没有存在的必要。
庄子读后感5
闻达于诸侯,是庄子的人身保险,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你会因此受到尊敬,那么就有资格与权力保持距离,而避免被这个怪兽伤害。
在落难的时候,你又可以依靠这门本领谋生,而不会因为没用而被社会抛弃。
庄子豁达的背后是有为人处世的智慧作支撑的`,所以,他不会落到唐代李白或者明朝解缙那样的下场。
当然,想依附权贵而发达,或总去给社会找麻烦的人,很难用好庄子的智慧。
庄子读后感6
有人说学习老庄是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那些积极入仕一路顺风的人往往更推崇儒家。连鲍鹏山都说”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见老庄的思想确实是可以消人忧愁,减人烦恼的也许因为此,老庄的思想便被赋予了淡淡的消极。不顺,心烦乏时,老庄便是良药;顺意之时,又哪管道家是什么呢!可是事物都是两面的啊。假使用佛家的机锋来解释,消极就是积极,积极便是消极。老庄也一样,淡泊名利。不求功名。不念生死。顺乎自然似乎是一种不追求,无追求,一种消极之心隐于其中;追求逍遥。释放本性。心随性至。坚守本心似乎又是千百年来文人志向的追求,又是积极的只不过积极入仕的'文人追求功名,这便是儒家;消极避世。追求本心的文人回归自然,这便是道家。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儒道两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有追求,只不过追求的对象不同罢了。可无论归隐之人如何说其此行为旨在追求本心,他们归隐的根源往往都是因为不得志吧。若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拥”颜如玉”。住”黄金屋”,又有几人仍会追求本心而放弃这些呢?所以老庄便常常在文人失意落魄无路可走之时,闯入他们的世界,以追求本心来掩饰官场不得志的落魄,这么说来,老庄真的又是消极的了。说来说去,似乎什么都没有说,可事物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不都源于内心么?内心是怎么看的,事物便怎样存在。只要内心是积极的,采百家之长,必也是一种积极的思想了。
庄子读后感7
《列子·汤问》中有云:“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而后庄周大笔一挥,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春秋战国纷争不休,洋洋洒洒五百余年烽火迭起,诸子百家各施救世之道。十家九流众说纷纭,或曰“法、术、势”,或曰“仁爱礼乐”,或曰“兼爱非攻”。当后世都以为道家万代的光辉要被珠玉在前的“道法自然”遮掩时,只这一笔,宕开属于庄周汪洋恣肆、瑰丽诡谲的酣梦,将南华真人的“逍遥游”铺陈在众生面前。
鲁迅评论其文字“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光从此句同样能窥探一二。题中“逍遥”二字,悠哉游哉,流转天地不受拘,大可归无为之最高。《齐物论》说秋毫大、太山小、殇子寿、彭祖夭。《人间世》中有支离疏,《德充符》中便以跂支离无脤、瓮大瘿与之相应。《大宗师》里息以踵的.真人形象跃然纸上,《应帝王》中儵、忽试凿七窍。再折身来看《逍遥游》,以鱼卵表大鱼、以微小说穷尽。这种种读来莫不叹奇诡!惜我笔拙,借来王蒙一句评说:“缥缈空灵,则推南华为独步也。其中逐段逐层,皆有逍遥境界,如游武夷九曲,万壑千岩,应接不暇。”
若说知名度可与“北冥有鱼”相提并论的,不知看官可曾听闻“庄周梦蝶”?
在《齐物论》的末尾记录了一场镜花水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忽忘此身为蝶为周,栩栩然也,蘧蘧然也。这故事不可谓不美,否则何来徐夤的“青虫也学庄周梦,化作南园蛱蝶飞”、李商隐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清人张潮于《幽梦影》中有一妙语:“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然我不觉。萧纲《十空·如梦》诗说:“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恰是如此道理。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鱼乐否?这是个古往今来无从解释的命题,向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逻辑上来看,这场交锋似乎是惠施占了上风,而庄周不过凭诡辩取胜。俗话说得好,此一时彼一时,带入这场漆园梦亦是如此。而今千百年已过,回首那纷乱的世代,先秦百家争鸣的盛况早已凋零,漆园梦中的蝴蝶徐徐陨落,再看那濠梁之上,早已无人结伴同游。天道有常,时光荏苒,不禁叫人扼腕叹息。——究竟是庄周幸,还是蝴蝶幸?
没有说法,毕竟无人参透这大道。《齐物论》中有云:“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不正是印证了他那句“天地与我
庄子读后感8
说实话,关于《齐物论》,我只读了一小部分。当然,要想读完这本书,我想还是个浩大的工程。即使是这样,我对《齐物论》还是颇有感触的。当然我认为读一本书要先学会读一个人。想要真正领悟《齐物论》的精髓,当然要先了解庄子的生平。
据史料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却把庄子称为“神人”。如果说孔子是儒家的代表,那么庄子便是道家的化身。庄子一生穷困潦倒,却能超越贫困而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庄子说:“土地有大美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都是些谬论。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很多大智慧。
所谓齐物论,顾名思义就是包含齐物和齐论,这便是其主旨。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行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究底却是齐一的,这便是齐物;而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千差万别,但世界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与不同,这便是齐论。
《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而且自己一生穷困潦倒,这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当然没有什么能超越阶级属性,一定的思想总是为阶级服务的。所以用脚趾头想想也该知道那些诸侯所提倡的仁义肯定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又怎么会顾及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呢?这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促使先进的人们{当然包括庄子]摆脱愚民的政策的禁锢,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必大家早就知道这句话。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必遭到别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啊!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比别人好很多,别人只会仰慕你;而倘若你只必比别人好一点点,必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针对这一点,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两者似乎截然不同,但深思一番又是可以理解的。评定一个人的思想,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当时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些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就理解了庄子的出世观。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竞”,庄子在其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与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庄子认为想要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庄周梦蝶”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单方面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但另一方面梦蝶的故事又体现了万物合一的思想。似乎蝴蝶已和自己融为一体。其实蝴蝶又怎么可能只是蝴蝶呢?蝴蝶乃是万物的,庄子用这个浪漫的故事含蓄委婉地表达出万物合一的思想。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让人浮想联翩,感受到其思想的跳跃性。
纵观《齐物论》,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乌托邦。他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是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庄子读后感9
《庄子·秋水》是《庄子》外篇中的名篇,集中阐述了庄子的哲学核心——“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宇宙观与超越世俗认知的生命智慧。
一、宇宙观的相对性:大小、贵贱的消解
1. 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河伯因秋水暴涨而自满,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直到见到北海的'浩瀚,才意识到自身的渺小。北海若以“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的反问,揭示了万物在空间维度上的相对存在:
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通过“井蛙”“夏虫”“曲士”等比喻,批判了认知的局限性:
- 井底之蛙因空间束缚无法理解海洋;
- 夏虫因生命周期限制无法想象冰雪;
- 世俗之人因礼教桎梏难以领悟大道。
核心:打破固有认知框架是超越偏见的前提。
二、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是非、贵贱的解构
1.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北海若指出,万物的贵贱、是非取决于人类的主观标准。例如:
- 人以“鸱鸺夜撮蚤,察毫末”为能,却以“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为拙;
- 毛嫱、丽姬被人视为美女,鱼见之却深入水底,鸟见之则高飞逃离。
结论:价值判断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或“高贵”。
2. 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惠子质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则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反诘,揭示了语言逻辑与直觉体验的冲突:
- 惠子代表理性主义的认知困境;
- 庄子主张通过“与物俱化”的直觉超越语言局限。
三、生命智慧的实践:“无以人灭天”
1. “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通过“落马首”的寓言,批判了人为干预自然的异化行为。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顺应天性:
- 正面启示:像“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般保持自然状态。
2. “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北海若最终引导河伯超越“小大之辩”,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这要求人破除“成心”(主观成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四、对现代的启示
《秋水》的智慧在今日仍具现实意义:
1、科技时代:算法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恰似庄子所言的“拘于虚”;
2、文化冲突:不同价值观的对立,可通过“以道观之”的视角寻求和解;
3、生态危机: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警示我们需回归“无以人灭天”的生态伦理。
庄子读后感10
《庄子》是道教的一部名著,《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逍遥,顾名思义,是指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庄子应该是想人们通过这种逍遥的思想,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地。
开篇先用鲲鹏来写,写他们的自由自在的境界。然后用一个事实,“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厚积薄发的重要性。最后庄子以“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结尾,体现了“逍遥”的道理。
世人往往一味的追求欲念而迷失本性,这就是“观浊水而迷于清渊。”当然欲念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满足总是有限的,这样通常会导致悲惨的后果。但这个观点,现代人却很难接受,因为现代人往往沉湎物欲,然后深深陷入物欲的沼泽。
那么,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人们每天行事匆匆,却好像都是在徘徊,找不到尽头。生活工作方面的压力使人们无所适从。总是抱怨太苦太累,从来不想去放松一下,逍遥一下,就这样让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可悲的是,对生活的抱怨却日渐增加。于是大好生活就在叹息中悄然流逝。人们总是不愿意忘记该忘的烦恼,没有人正真试过把自己放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尽情地去放松,尽情地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其实,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将自己故意压在一个狭小的世界里。因此,人生应当多一点逍遥,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快乐的世界中。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顺物”与“游心”是相互依托的。这种轻视功名利禄的人生态度,在当今,仍有学习的价值。
庄子读后感11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12
读《庄子》有感 庄子是我国古代以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今天能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庄子》,心中感到异常兴奋。在读完之后心中有几分感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吐为快。但终究是学习有限,故不能精确的明白,但也深的几分味道。 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县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 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 ,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其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意思是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真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鹏鸟呀,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这段充分的说明了庄子散文的特点: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也体现了庄子“逍遥”的情怀。而“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则利用寓言故事,富有讽刺的意味,将庄子的文采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翻译过来“蝉与雀讥笑它说:“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树枝就停下来,有时飞不到树上去,就落在地上,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到近郊野林去,带上一日之粮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时间捣米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备粮食。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就成了一篇朗朗上口的寓言故事,读来栩栩如生,简单明了。令人
赞叹不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表达了庄子的思想,以及他对当官的见解。反应了庄子不追求功名的消极的态度。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齐物论》是庄子的又一篇佳作,所谓齐物论,顾名思义就是包含齐物和齐论,这便是其主旨。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行和感情,看起来千差万别,归根究底却是齐一的,这便是齐物;而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千差万别,但世界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是非与不同,这便是齐论。《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而且自己一生穷困潦倒,这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当然没有什么能超越阶级属性,一定的思想总是为阶级服务的。所以用脚趾头想想也该知道那些诸侯所提倡的仁义肯定是为本阶级服务的,又怎么会顾及到平民百姓的利益呢?这就无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促使先进的人们{当然包括庄子]摆脱愚民的政策禁锢,开始思考人生,思考社会。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想必大家早就知道这句话。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若是锋芒太露,必遭到别人的嫉妒。树大招风啊!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比别人好很多,别人只会仰慕你;而倘若你只必比别人好一点点,必会受到他人的嫉妒与排挤。针对这一点,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的思想,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两者似乎截然不同,但深思一番又是可以理解的。评定一个人的思想,必然要联系当时的时代特征。当时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
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些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就理解了庄子的出世观。 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竞”,庄子在其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与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庄子认为想要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纵观《齐物论》,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乌托邦。他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是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庄子读后感13
很喜欢《庄子通解》上的这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世上无庄老,千年只长昼。尽管千百年来我国历朝历代都是以儒家为官学,然而老庄的思想却从来没有远离大家。我们觉得对老庄知道得少,多是因为“百姓日用二不知”罢了。这本《庄子通解》是陆永品先生研究庄子的结晶,包括注释、串讲、今译和评议四部分,其角度新颖,讲解通俗易懂又不失严谨。尤为令人感动的是:微信读书在制作这本书时的用心。这种将注释嵌在文内,一点击就可以看的体验,简直超越了纸质书!这才是电子书该有的样子啊!
五分好书!
《庄子》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没看书之前所熟知的,大抵是教材中节选的《逍遥游》和《秋水》篇,以及许多我们常用却不知道是出自庄子的成语和寓言,“相濡以沫”,“越俎代庖”,“朝三暮四”……读庄子的文章,只有一个词儿:爽快。其行文中展现出来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其辩论则妙语连珠,其寓言的妙趣横生,其为人的豁达超脱……无一不令人敬仰!然而我又想:今人读庄子,大多是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古人的文章。若穿越到庄子生活的年代,对庄子说说自己读他的书的理解,只怕庄子要哈哈大笑三声,转身就走吧!
庄子读后感14
每次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让我深思熟虑,然后醒悟什么,尤其是“和”。
记得听过花丛的幽声,和朋友聊过两只乌鹭,看到玉子的声音酥脆。一开始,我咄咄逼人,没有让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逐渐变黄。责怪我太贪婪了。在新的比赛中,我想慢慢攻击另一个,但在计划失败之前,结局就像前一个游戏一样,是我的孩子是被动的,只要对方愿意,每一分钟都可以结束这个隐藏的坐着。即使敲盘子,也无助,仍然不知道如何解决。
直到后来闲暇时看了几卷《庄子》,然后才若有所思。
始终如故,长性,成为生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不是安时处顺吗?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是命成。这是不是讲究无为之和?只有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纵横;服从你所处的.环境,与时俱进,不肯专为,才能不物为物。
所以我知道我在棋道上输得这么彻底。一无所知的追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加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如敌大体,残局堪圆镜?只有把自己的一切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合其中,才是最无懈可击的。最后,要注意一个“和”字。一步一步地,不像那个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为和,安于道,该走就走,该停就停,天地两宽。
棋道也是如此,来世也是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就像纹秤间的黑白二子。如果人们一步一步地强迫自然,他们最终会被吞噬。如果人们不与自然融为一体,坚持一端,放眼小利润,他们最终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地前进。如果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相互融合,两者无事可做,和平安全。
这样,与输赢相比,“和”字才是最重要的。与人和谐,叫人乐;与天和的叫天乐。两个人玩游戏,如果下棋,也是知音。要知道输赢永远存在,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两者相互存在,没有损失。情况与天为一,形成完美,不是很美吗?万物协调,物我平安,不是很棒吗?
大知闲闲,小知间,“和”字,从不强行。
翠叶的春天,花木的夏天,落枫雁的秋天,寒雪的冬天,符合时宜,顺其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不正是因为意境悠远的和谐?所有这些,自然相处,和谐相处,不强迫,不僵硬,所以映入眼中,给人无缘无故的美。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这本书很深,但并不华而不实。一读开放,二读顿悟,三读平静。书中的思想,就像庄周的灵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智无端,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说我合一的庄子一定有“和”的想法。
既爱万物,以万物和为念,又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些人认为这是蔑视的,但和平是好的,世界没有战争,我相信每个人都渴望它。这样,如果人们以和平为导向,社会以和平为导向,就会有不公正、争吵;如果人与自然以和平为导向,世界以和平为导向,就会有生态失衡,进入衰落?一切都没有竞争,水也没有竞争。和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领域,但也应该是一种正常、不和谐、不和谐。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何不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得不断进步的和平与逍遥?
每个人都爱和谐的世风。行和,两安。
庄子读后感15
寻寻觅觅,我独自一人徘徊在冷冷清清的书店中,尽权利睁大那双疲倦的双眼,在密密麻麻的书海之中,寻觅你的身影。你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可以不顾政事,活得如此逍遥的人可能并不多。文化名人更是少之又少。可是在我看来,只能感叹:经典的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斥了书店中这一小小的柜台。哎!凄凄惨惨戚戚。可好在我仍能在书柜的角落找到了你的身影——《庄子》
那一日,阳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丝丝芊绵的野花。几只粉色的蝴蝶,从波光粼粼的湖畔飞来,穿过杨柳撩人的婀娜,掠过蒲公英飞扬的轻盈,在几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着《庄子》独坐一旁,不愿惊动她们,一如不愿打扰帘下悠然于梦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梦吧!
蝴蝶穿过我的双眼,流下了美的印记,在我心灵中的画廊翩然飞过。“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在周亦飘然。蝴蝶如仙界闪烁着荧光的精灵,飞过显示与梦想的界限,飞过天上与人间的联结。飞来告戒世人,摆脱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书中显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梦。而在你的梦中我所探寻到的,不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骷髅。你不是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扰,死后你愿让蛆虫蚀尽你身躯上残留的最后一点余肉,让野狗啃尽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头,让秃鹫啄食你的双眸。热你始终躺在天地之间无力反抗,却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动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复你的身躯让你重回人间,还你父母,妻儿,送你回故乡,再做那个逍遥的庄子怎么样你愿意吗
不,千万别这样。你恳求道:我死后在无欲望干扰着我。更不必为其劳形伤体,在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尽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壁,用星辰做珍珠,用万物做礼物,还有什么葬仅胜于此呢我想这不就是骷髅给我们的忠告吗只有摆脱了欲望,方能无忧无虑,尽享天地赐予的一切快乐,这便是逍遥。随风飘飘,天地住逍遥。
反复品读庄子的文章,除了惊叹于作者文学上的技巧以及哲学逻辑能力巧夺天工之外。我又无数次责备自己的思想造诣的肤浅,无法渗透其逍遥的梦境。同时也惭愧自己笔头上工夫的拙劣,否则倒是可以弥补内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读起来赏心悦目。大哉,庄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飞,飞出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会在空中像你那样独自寻觅心灵之中最美的家园。
【庄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庄子的格言10-22
庄子教学设计10-15
《庄子》读后感10-24
庄子读后感06-25
《庄子》读后感08-05
《庄子秋水》读后感12-03
(优选)庄子读后感08-31
庄子心得读后感09-09
庄子格言30句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