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1
起初,只因书名叫人心动,便有读下去的冲动,一起读的还有另一本灵修类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带着好奇之心自然不能悟懂写作之人要传达的思想,我便试着放下尘念,慢慢进入写着的精神世界。
第一次接触周国平,大概是在你高中的阅读课上,每人拿着一本杂志,静静地品味文学的魅力。在我还不知文学为何物的时候,竟痴迷上了几百字的散文,“对于现代人来说,适时回到某种单纯的动物状态,这既是珍贵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净化。现代人的典型状态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没有信仰,离神很远;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离自然也很远,仿佛悬在半空中,在争夺世俗利益中度过复杂而虚假的一生。那么,从上下两方面看,小生命的到来都是一种拯救,引领我们回归简单和真实。”,一段《宝贝,宝贝》,还记得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好容易把它从网上摘下来,放在这。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讲过: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生命虽然脆弱,但可贵,因为会思想。而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21世纪,很难再找回曾经的静态,曾经的春暖花开。在商品大批量生产的推动下,人才也即将踏上这条机械化的道路。中国则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大陆的很多地区,还有孩子念不起书上不起学,却已不再缺大学生。每年,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等待就业的大学生大概有三百万。这是个比较庞大的数字,在人才紧缺的年代,中国的人才好像供不应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之前的北漂到现在的蚁族蜗居,无不正面的讽刺中国的教育。当教育逐步走向产业化时,我不认为这个民族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现在的生活的确像一条匆忙、躜程的急流,谁都能被这条急流裹着向前,不富有宁静的沉思,闲适的享受,潜心的精神的创造。然而,我们都能否在匆匆赶路时,停下来,稍作休整,给心灵一个缓冲的时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而大家却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最终剩下的只能是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人生体验。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我们在黑暗中并肩前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预知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但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朝圣地。
孤独之所以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光相遇。
而今,孤独寂寞早已成为流行语,我不知道他们严重的孤独是不是周国平所言的孤独,但我能感受到的是,这个节奏快得有些畸形的社会,正在发出一些怪异的声音。人们不再追求心中的那份纯粹的情感,而是竭力掩盖内心最真实的呐喊,彷徨在心门外,大喊孤独,在夜生活愈发丰富的都市,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寻找他们的共鸣。
在外地上大学,除了不能常回家,我认为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亲眼看着家乡那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当寒暑假回家时,总能感受但钢筋水泥扑面而来的青大力量。昔日的羊肠小道已被宽敞的柏油路替代,所有的食物都在向现代化靠拢。欣喜地同时,总有几分伤感,假如我几十年不回家,那会不会不再识得回家的路?家,在我看来,是心灵的归属地,当一颗漂泊的在外的心,已找不到回归的路,可能更多会感到无助和悲伤吧。
记住回家的路,不管它现在是怎样的,将来又如何,我们都必须要铭记。
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的时候,民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永远只能是“同床异梦”的痛苦。我们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即使你极不愿面对独处的时刻,也必须得接受。
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死亡,不管你有没有思考过,接不接受它,它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快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它的存在不得不等待它的来临。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在我看来,没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灵魂只能独行,只有这条上,没人能伴你同行,可能会存在信仰,指引着你走在朝圣路上。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要把心灵放到记忆中的恰当位置上。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2
《灵魂只能独行》集是他的心灵守望卷,在周国平眼中,人最重要的莫过于精神世界,也就是他所强调的灵魂。一个人在在物质上可以贫困,而在精神上必须是富有的。拥有灵魂的人在他眼中也是“天才”,“知识分子”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总是处于极端寂寞之中总是不被人所理解,甚至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疯子。他们总是与时代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可以是被废黜的国王,可以是有灵魂的疯子,可以是懂得满足的猪,可以使唯一的尼采,可以是有信仰的光,可以是人所能及的神圣,可以使守望者,守林人。
以下是我所摘抄的一些话,慢慢品味:
1. 人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世界。
2. 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察觉和强烈的排斥。这时候他就会因清醒感到痛苦。
3. 许多人所谓的成熟,不过是被习惯磨去了棱角,变得世故而实际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真正自我的'发现,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
4. 人们不是献身于抽象的历史,而是献身于大地上活生生的生活。
5. 智者是不会有失落感的。领袖无民众不成领袖,导师无弟子不成导师,可是对智者来说,这样他守护着人类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即使天下无一人听他,他仍然是一个智者。
6. 天下滔滔,与我何干?大不了穷些寂寞些,信念犹在,志业犹在,安身立命之本犹在,何尝失落?
7. 世上本无家,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8. 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唯有小志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9. 一个行为有两个动机,一个光明,浮在表面;一个晦涩,沉在底里。当它们各居其位时,灵魂风平浪静。有谁想把它们翻一个个儿,灵魂就会涌起惊涛骇浪。
10. 即使两个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
11.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生与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12. 发誓者竭力揣摩对方的心思,他发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他以为对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十天上神的心思,那就是亵渎了。{自己理解}
13. 如果心地不明,我们在尘世所获得的一切都会成为负担,把我们变成负重的骆驼,而把通往天国的路堵塞成针眼。{周说,富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困难}
14. 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这对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无知并不可笑,可笑的是有了一点之时便以为自己无所不知。缺点并不可恶,可恶的是做了一点善事便自以为有权审判天下人。在一切品行中,狂妄离智慧,也离虔诚最远。
15. 凡真正的信仰,那核心的东西必是一种内在的觉醒,是灵魂对肉身生活的超越以及对最高精神价值的追求和领悟。
16. 日记的作用是帮助既享受孤独,在孤独中于自己谈谈心。
17. 在所有的人生模式中,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是一最坏的一种,它把幸福永远向后推延,实际上是取消了幸福。人只有一个青春,也只能是在青春期。有一些享受,过了青春期诚然还可以有,但滋味是不一样的。
18. 我们每个人都最终要面对一种没有任何前途的苦难,那就是死亡,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死亡的确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最后一项伟大发明。
19. 我受人世的不幸胜过受天堂的幸福。我受过我的不幸胜过受他人的幸福。
20.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没有欢乐,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经换了溢润的心灵太硬,它缺乏爱和宽容。
21. 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
22. 人生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力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23. 当你遭受巨大痛苦的时候,你要自然,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24. 诗借瞬间把握永恒,哲学想直接把握永恒,但做不到,最后只好像诗求援。
25. 春天是诗人的季节,秋天是哲学家的季节。
26. 哲学家生活在永恒中,诗人生活在永恒中,他们都不会变老。
27. 一般人追求可望也可及的东西,诗人追求可望不可及的东西,哲学家追求不可望也不可及的东西。
28. 哲学和事都孕育于神话的怀抱。神话是永恒的化身,她死了,留下一双儿女。直到今天,哲学一醒来就谈论死去的母亲,诗一睡着就梦见死去的母亲。
29. 诗宣泄激情,哲学则把激情转向深沉的思考。
30. 哲学是男性化的,诗是女性化的,哲学充满理性之光,诗充满感性之美。
31. 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相关文章:
冬天的灵魂05-04
灵魂经典语录12-31
有灵魂的格言10-23
冬天的灵魂雪作文12-22
感恩,灵魂的彩虹作文09-09
感恩灵魂的彩虹作文09-27
震撼灵魂的感动作文01-13
深入灵魂的热爱高一作文11-19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反思12-17
灵魂的栖息地高二作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