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时间:2020-11-27 16:42:5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欢迎阅读。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

  这本书有个特点,他的序言占书中很大篇幅,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我感觉没有必要加入这么多人的客观因素。对于这样一位死于癌症的外科医生,也是个作家的中年人来说,这些故事本身就是难以接受的,无论是他本人还是了解了他故事的人。死于病痛的人每天都在增加,而大部分人都是在恐惧之中度过最后的时光。癌症与其他疾病不同,它是一个倒计时,让患者知道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通过病痛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时间也会加速缩短。

  我一直不相信能够有人真正准备好面对死亡,包括那些自杀的人。保罗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在人生的巅峰时刻,得知自己得了无法挽救的病,这完全能够把一个人彻底打垮。当他真正得知自己所剩时日不多的时候,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生活了。一个人在这种时候,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选择用有限的时间做一些值得的事。保罗在去世前留下的这部作品,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有价值的,因为它是能够留给后人的真正遗产。他在叙述得知患病,和如何面对并接受这一切的时候,语言十分平和,就仿佛写小说一样,只不过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他自己。

  可以看出,他在刚刚看到CT片子,并接受检查的那一段时间,他也是和常人一样不知所措。然而这时与他同样担心的就是他的家人,我感觉,支撑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之一就是亲人。我们谁都不愿意看到亲人难过,尤其是为了自己难过,保罗为了不让家人难过,选择了隐瞒这一切。这是一个真正勇敢的男人能够为亲人做的最后一件事了,这种痛苦不需要别人帮他来分担,这种人值得被所有人尊敬,尤其是那些遇到一些小困难就不停抱怨的人。在与车站保安的对话中,我看到了保罗对于生活的态度,他当时还没被确诊是得了癌症,但是几乎没差了。在保安跟他说不能躺在长椅上的时候,他真想说自己得了癌症,要死了,可是他当时想的很多,没说出口。也许他考虑到:万一我没得呢?又或者是不想说不吉利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无到有,呼出去的气很快就会变成空气,人的一生只不过比这个转变过程要长久许多。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乔布斯与保罗相比,活得算是久的了。36岁前换上癌症的几率堪比中彩票了,保罗在最后写道:此时此刻的当下,这是我生命中最重大的事。他不去考虑那么多,把自己的回忆翻出来,记下来。既然时间不多了,何不把欢乐充满这些时间,这样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2

  在得知自己不幸患上癌症之后,你会做什么?是嚎啕大哭,怪罪命运的不公;还是默然接受,等待不可知的死亡;或是完成自己最后的梦想,留些痕迹在这个世界。保罗36岁时面临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决定,所以,才有我们看到的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

  他在患病后留给这个世界的,一是可爱的女儿卡迪,二就是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心理强大成什么样子,才能云淡风轻的把这些经历都写下来,不停的回首,也就是在这些回首中,他认清了生命的意义。

  我很害怕看这样直面生死的书,剖析生与死的意义,大多数时间我们没有闲暇去想这样的问题。可能因为我还没有看清这个世界的美好,就要读懂这个世界无奈,实在太残忍。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情大多数时是并不沉重的,可能因为保罗有意无意的把最让人们接受的那一面融入了他的文字中,把阴暗的一面留给了自己无数个痛苦的夜晚……

  在读到她妻子写的后记时,描写保罗曾经受的苦痛与折磨,我才觉得有了一点烟火气,这才是他的境遇,而他的文字中流露的,却是云淡风轻与坚定。

  弃文从医。我很容易想起中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他们正好相反。许是时代不同,境遇不同,但我觉得文与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就像医可以治愈人的身体,而文可以治愈人的心灵。鲁迅迫切的想改变中国人的旧思想,所以他选择了文;而保罗想探清生命的真谛,所以他选择了医。而在保罗患病之后,他又选择用最初的文,写下这些文字,我很庆幸他这样选择,实在是治愈了我的内心。

  这本书上半部“当我身体强健时”写了他早年的一些经历,从他的生平就能看出他一直是对自己的生活规划的很完整的人,在他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时,命运就给他开了这个玩笑。他虽没有有意透露,不过我在他的文字中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不甘与无奈,和众多患病者一样,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会脆弱与彷徨,但最终他的心愿,我想在那句“我准备好了”之后,就已经实现了。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这是保罗在书里提到他们住院部流行的一句话。却触动了我的心灵,医院这个地方,医生这个职业,都悄悄在我的心目中,变得更神圣了些。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3

  保罗·卡拉尼什,一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生前取得过令人羡慕的成绩: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但是所有这一切在2013年即将到达人生巅峰的时候戛然而止,保罗被确诊终末期肺癌。2年后,与世长辞。

  在患病到离世期间,保罗笔耕不断,为世界留下了“未完成”作品《当呼吸化为空气》。他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作为一个医学生,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的共鸣。大二学习了系统解剖学,还有作为口腔医学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课头面部解剖学。为了更好的认识人体与器官结构,这两门课都是有其对应的实习课程的。因此,阅读关于解剖实习课的篇章时,我对作者所讲述的一切都深有同感——“就算之前做了很多准备,你仍然会有种出其不意的感觉,羞愧与兴奋并存。尸体解剖是医学生的重大仪式,但也侵犯了圣洁的神明,令人刹那间百感交集:嫌恶、愉悦、恶心、沮丧与敬畏然而时日长久之后,这不过是枯燥沉闷的.课堂练习。”我们在头解课上才开始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用解剖针描绘将要下刀的皮肤,手术刀顺着压迹割开皮肤表层,弯头镊和手术刀相互配合,从切口处慢慢剥离表层皮肤、钝性分离避免损伤头面部精密的神经、肌肉和血管。剥离皮瓣,这只是第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的深入,伴随着大体老师身体组织的深入。

  “医学院的培训非常残酷无情,完全是着眼于未来的,一直都给人未知的满足。”在中国,如果今后想要从事医学事业,就要至少接受医学院的八年教育,进入医院后,又要经历职业规范化培训。成为一名医生,职业生涯也是相当漫长的攀登之路。各种各样的考核、各种各样的病人、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都是一关又一关的挑战。通过挑战,就能够离真正的医学更进一步,能够有更加宽广的视野。医学院,只是开端罢了。所谓着眼于未来,也就是如此了吧。

  对待将死之人,我们有时会说“想吃点啥就吃点啥”,人们在时日无多的时候都会想尽量多地体会生之满足。这是最肤浅的生理满足。有的人希望在离开世界之前环球旅行,体验从没体验过的生活,没有遗憾地离去,这是更高层次的心灵满足。有些人或许执着于尚未完成的自我实现。《蝴蝶与潜水钟》的作者,ELLE杂志的主编,闭锁症候群的患者,用数以千万次的眨眼千辛万苦写就一本小书,是为了留住一份尊严,一抹永恒的光辉。在自然辩证法课堂的要求下我看了电影《雨中的请求》,一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大魔术师全身瘫痪后通过出书、开设电台的方式输出正能量。而保罗,也许拥有站在金字塔尖的灵魂吧:他是如此伟大。这份伟大不仅体现在他能在少时就看准自己的理想并贯穿一生,还体现在这份理想自身的性质是关乎全人类的。这使得他的生、他的死,都不仅关乎个人,不仅关乎他的亲朋好友,而是关乎整个医学界,甚至与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关。保罗置自身病痛于不顾,救死扶伤的时候,大概是一个少有战事的和平年代最能够体现英雄主义的时刻吧。无怪乎他的妻子叫他圣骑士。或许,医者是最接近圣者的职业了。

  保罗在患病期间,既是医生,也是病人。作为医生的保罗的感悟,和病人共度的时刻,有代价也有回报。代价是感受病人的切肤之痛,即使对某一位病人的痛苦感受没有他本人强烈,但“背负起别人的十字架,你总有时候会被重负压垮”;回报便是强烈的使命感和神圣感,还有病人的喜悦的感染。这份喜悦,很难说是医生还是病人感受到的更多。作为病人的保罗的感悟,他见识过很多的死亡,但自己的死亡即将来临的时候,还是感到无比的陌生。保罗说“我一点也认不出面前这位死神……

  如今自己站在这个十字路口,我本应该看到和跟随先逝者密集的脚印,然而眼前却是一片白色沙漠,空空荡荡,艰难残酷,荒无人烟,闪着刺眼的光。仿佛一场暴风雨过境,抹去了所有熟悉的痕迹。”

  是啊,即使历史上有多少位因肺癌去世的病人,你也不能期待下一位病人的生存轨迹,存活时长和他们有所重合。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死亡,只有自己能去拥抱。这是我们反思医者使命的时刻。

  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人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惟一的目的,希波克拉底宣言如是说。医者的职责是治疗疾病,减轻痛苦。作为一名医生,同理心是不可或缺的。用一名垂危病人看待他自己的死亡的方式看待病人的死亡,才会真正明白自己需要做的是什么。作为病人的保罗所意识到的,姑息医学的选修课也曾告诉过我:那就是临终病患最需要医生指引他人生最后一段路途如何走好,即少痛苦,有尊严地完成这个必经的历程。这样的伴随能够带来的除了身心的平静,或许还有社会观念对于死亡看法的改观。

  读罢此书,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生存还是死亡,而是到底怎样的人生才值得一活。在保罗所在的神经外科领域,这样的问题关乎许多抉择:你愿意用失去说话的能力,来交换多几个月的生命,默默无声地渡过余生吗(也许你要替自己的母亲做这个决定)?你愿意冒着失去视力的危险,来排除致命脑出血的哪怕一点点可能吗?你愿意右手丧失活动能力,来停止抽搐吗?你到底要让孩子的神经承受多少痛苦,才会更愿意选择死亡呢?因为脑部控制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经历,任何神经上的问题都迫使病人和家属去思考:到底是什么,才赋予生命以意义,从而值得一活?对我们没有性命之虞的健康人来说也是如此。

  医学生誓言中有一句话: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对保罗来说是赋予生命以意义的事。对我来说呢?或许也应该如是。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1.《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后感

2.《当幸福来敲门》读后感

3.母爱像空气作文

4.呼吸科护士述职报告

5.《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6.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

7.像空气一样的母爱作文

8.当小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