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时间:2021-01-07 00:37:5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考的技术》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1

  先说感悟:老爷子的脑子确实非常性感,这本书值得一读。

  上面的脑图是读完全书以后,第二遍快速整理出来的,有些概念一下想不起来,就再细看看,有些用词不太好理解的,我用自己的理解写了,或者进一步解释了,基本上没有遗漏知识点的地方,但是有些、特别是摘录,是根据我的个人情况做警醒特意打上去的。简单说,我希望整理出这个脑图以后,以后进行思维训练不顺畅的时候看看脑图,就不用经常翻书了。

  现在说读书后感。

  本书的结构非常严谨,全书几乎没有废话,唯一不足之处在于,大前举例以日本本土的例子为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如果没有日本的一些背景知识,比较难有代入感。好的是,这些例子即使不去看,也能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我的弱项,可能是因为是渣二本毕业,现在工作的同事都是985、211出身,尤其显得自己脑子一团浆糊。老爷子的书不但结构清晰,还落地到了具体的执行方法,全书可以说就是全书所说理论知识的一个具体展现,这种“以身作则”的气质,实在是让人佩服。

  另外的想法是,类似管理类的书,我计划都在看完后输出脑图,这样的好处是,日后如果想用到里面的知识点,看脑图就能回忆起来,实在回忆不起来,再翻翻书,比起看过以后就把书束之高阁,效果相对来说较好。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2

  大概两年前的时候,进入职场一段时间的我,逐渐有了很多困惑,于是想方设法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找的过程中渐渐喜欢上了读书。以前也读书,但是当时是在学校里,为了考试而读,是被动的。

  而现在读书,则目的性更强,是主动的。这两年读了有7、80本书,于是对读书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

  今天写出来和大家分享,没有对错,仅作交流。

  市面上的书种类非常多,内容也良莠不齐。我把书大体上分为两种:休闲类和学习类。

  休闲类,顾名思义主要是为了消遣看的,比如《不生病凭什么》《求人不如求己》等,

  当时主要想买了送爸妈看,没想到我闲着没事也看了一遍。

  一些小说也可划在这类里面,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等。

  这类书看起来不用讲什么技巧和方法,随意地看就好。

  学习类,是指带着很强目的性去看的书,一般是对某方面比较感兴趣,有针对性地找一些相关的书籍去看。

  比如商业管理、市场营销、心理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税法等等。

  读这类书往浅了说是希望自己能了解一些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而更深一层的目的是希望提升能力,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完善自己的性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3

  下午终于把《思考的.技术》看完了。

  大前研一,一个具有科学思维的日本人。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说实话,这本书没有完全看懂。但是重新总结一下,还是作出以下感悟:

  1.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实地考察,加上科学的分析,找出事情的本质。

  2.别人想当然的事情,你要学会去找出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而去论证。

  3.要学会金字塔式的分析方法(准备借《金字塔原理》来看).

  4.平时要多联系思维,从不同方面看一个问题。

  以下是其他人观点,值得借鉴,希望能加以总结吸收:

  识别和确定问题、搜集资料(包括业界、客户的数据、访谈等)然后做图表、提出假设、分析验证假设(这一步可以反复)、最后提出确切的“howtodo”的方案。其实上半部分可以说是讲了逻辑思考内在的过程,那么如何将逻辑思考的结果展现出来并打动观众呢?大前研一认为一个基本的构成法就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可以理解为两个:①层次分明的结论和依据。“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证据?”②对于一个重大问题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并解决问题。

【《思考的技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1.小学思考的作文

2.雾霾后的思考作文

3.关于独立思考的演讲稿

4.光影世界里的点滴思考演讲稿

5.技术员工的自我评价

6.技术员工的自我评价

7.有关技术协议与技术协议书3篇

8.【精品】技术协议与技术协议书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