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

时间:2022-06-09 10:19: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1

  苦心人,天下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淘尽了往日的英雄。回首往事,那一幕明争暗斗,暗藏玄机,血雨腥风的时代,我驻足良久,我欣赏你——勾践。

  勾践是一个能够铭记苦痛的人。

  勾践忍辱负重,在回到越国的时候,他仍过着捉襟见肘的寒酸生活,甚至在吃饭睡觉前还要尝尝苦胆,为的就是让自己铭记苦痛和屈辱,等到灭掉吴国的一天。上天果然是不负苦心人,勾践卧薪尝胆,最后终于灭掉了吴国。

  可我呢?好了伤疤忘了痛,曾经的苦痛,如今已成了泡沫,被阳光蒸发,被雨水冲洗,或许我做不到同勾践一样卧薪尝胆,但我要像勾践那样生活——铭记苦痛和屈辱。

  勾践有种在危险的迫害下仍旧保持镇定的优良品质。在吴国士兵将他团团围住之时,在夫差即将成就霸业之际,勾践理智的决定,自己鼓起负荆请罪的勇气……。他很镇静,也很聪明,他知道自己一时的屈辱和苦痛可以换来国家的复兴,可以挽救整个越国的性命。这是一种君王的气概和智者的举动,勾践的镇定、冷静在越国即将灭亡的节骨眼上救了自己一命。可见,你是一个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中,少有的在困难前保持理智的君王。

  可我呢?一只热锅上的蚂蚁,一遇到困难就无比的焦燥,没有勾践的镇定和冷静,浪费了不少生命,或许在困难面前,我不能完全理智,但我要向勾践那样生活——在危险中保持镇定。

  勾践还是一个懂得为全局着想的君王。在吴国服役期间,他忍辱负重受了许多从未有过的苦难和屈辱。当范蠡献上复国大计——尝吴王的粪便为他治病,勾践身为一国之君,为了复国,勾践放下了自己君王的尊严——接受了范蠡之计,勾践身为一代君主,竟然也可以这样能屈能伸,真是让我们敬佩。

  可我呢?就算不会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但却达不到损己利人的境界,有时因为过度地在乎某件事而忽略了全局,或许我无法向勾践那样舍弃尊严,但我要向勾践学习为全局着想。

  “苦心人,天下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的精神、气概让我为之感动,我愿像勾践样生活!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2

  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

  大兵压境,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吴的主张。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

  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

  伍子胥认为不杀勾践必留后患,夫差却不以为然,一个亡国的奴隶,是翻不起什么大浪来的。

  伍子胥劝说吴王,切不可相信勾践。但勾践的谨慎行事,使得吴王渐渐地放松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劝告也被他当作耳边风。勾践和范蠡在暗中逐渐得到了好机会,并被夫差准予回越国。回国后勾践仍然谨慎从事,一点一滴地积蓄力量,休养生息。

  伍子胥一再阻拦意欲北进做霸主的吴王,最终却被夫差一剑赐死。吴国实力顿时削弱。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复国。

  越王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这是一部名为《越王勾践》的古代连续剧,由张敬编剧,黄健中、元彬、延艺导片,陈宝国主演。我观看了以后收益无穷。

  历史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兴旺,当政者必须要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当身边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时,当政者可以从中辨别方向和好坏,两种相反意见可以使当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事事都有警觉,自己也更有智慧;而当身边只有一种赞颂的声音时,当政者就会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变的自大,变的无知,其结果就是衰败、灭亡。吴王如此,商纣王何尝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不过,有许多事光靠聪明来取胜,没有勤奋和刻苦,就不能完成,更别说完成地十全十美了。

  在生活上不要碰到一些小困难,就只等别人来帮你;在学习上,不要遇到一些小挫折,就半途而废。

  我写作文时,左思右想,还是写不出,就写了一半在那看课外书,等妈妈来给我上“思想品德课”我才继续写。

  在越国勾危在旦夕是,勾践挺身而出,牺牲自己,受了那么多的侮辱,那么多的苦难,他都能咬牙切齿地挺过来,我怎么连那么小的困难都不能克服呢?我为我以前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愧。

  这部影片使我从中受到了启发: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的高峰。在挫折面前,绝不能低头,要勇于面对,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会有灿烂的明天!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3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强盛是因为有了伍子胥,伍子胥侍奉了两朝君王,帮助吴王治理朝政,建立了真正强大的吴国,吴越两国交战,所以吴国才战胜了越国。越国失败的原因:一是国力不如吴国;二是越王发动了一场不合时宜的战争;三是没有听取范蠡军师的劝告(劝告是逆耳的)。

  吴国战胜越国之后,伍子胥一直劝吴王杀掉越王勾践,以解除吴国的后患,吴王夫差总是听不进去,伍子胥设计想替吴国杀掉越王勾践,计划也屡屡受挫于吴王。吴王决定讨伐齐国的时候,伍子胥一再提出反对意见,直言讨伐齐国之前一定要先灭了越国,并且以身家性命来劝诫吴王,声明吴国真正的敌人是越国,勾践一天不除,吴国的危险就存在一天。这些建议都不和吴王的心思,吴王是根本听不进去的,时间长了,反而觉得伍子胥烦叨,碍手碍脚,于是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杀掉了伍子胥。伍子胥一死,吴王再也听不到相反的意见了,耳朵里听到的全是夸赞之词,顺心又顺耳,时间一长,吴王的自大就膨胀到了及至,认为自己就是天下老大了,可以向其它国家发号施令了,结果老大还没当上,就被越王勾践给灭了。

  历史给我们的是沉痛的教训,一个国家的兴旺,当政者必须要听取两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当身边有两种相反的意见时,当政者可以从中辨别方向和好坏,两种相反意见可以使当政者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事事都有警觉,自己也更有智慧;而当身边只有一种赞颂的声音时,当政者就会糊里糊涂地迷失方向,变的自大,变的无知,其结果就是衰败、灭亡。吴王如此,商纣王何尝不是如此,楚霸王、隋文帝、宋徽宗等都是如此。

  历史是这样,科学也是这样。当只有地心学说的时候,科学停止不前,当日心学说和地心学说相互碰撞的时候,科学就在进步,就在发展;波动学说一统天下的时候,人们对波的认识是不完整的,当出现了新的粒子学说的时候,两种学说争论、碰撞,光的理论学说才向前发展了,建立了光的波粒二向性学说,科学又向前发展了一步。这样例子举不胜举。

  所以,一个国家和一个单位的当政者,还有个人都得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牢牢记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进步一定要听到相反的意见,要虚心听取相反的意见。 “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是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是他们让我们少犯了很多错误。”评论如是说。

【越王勾践事例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02-21

成语读后感12-28

《活着》读后感06-07

简爱读后感05-27

《简爱》读后感05-24

《红与黑》读后感02-19

生命的读后感12-08

春的读后感10-23

《春水》读后感10-12

景阳冈读后感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