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10-09 09:17:5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热门]呼兰河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门]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周末无疑是读书的最好时光,早上打开《呼兰河传》,一口气读完后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黄昏。《呼兰河传》出自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前读的书再怎么悲伤也不像它所描绘的那样荒凉,再怎么荒凉也不像它描述的那样死寂。生活在呼兰河的人们,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这部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我为萧红笔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成不变,没有色彩和花样,只有脆弱和枯槁。那里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对他们好比面对一堵厚墙。他们一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可那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人,总是要走出童年的精神家园的。《呼兰河传》这“回忆的诗学”,给予了我们片刻的精神的回归。

  回首童年,确有千般滋味。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本事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语言很有朴实,充满韵律,详尽的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萧红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乐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这段是唯一让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体充满了无奈萧条,那时中国农村的人们努力的生存下去,却仅仅是生存,活着就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无知。我恨他们的愚昧,无知,却又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邻居家的童养媳,可爱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腾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磨官,妻子难产死了,艰难的拉扯着两个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车人,经常偷摸拐骗的厨子。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劳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虽然文笔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3、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4、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是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3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著名作家茅盾读了《呼兰河传》之后发出的感慨。

  《呼兰河传》是一本充满无奈的“回忆式”长篇小说,是萧红一生的写照,它是一篇叙事诗;萧红用不平凡的文字,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小镇几个主要的地方以及重要的风俗,它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萧红虽是一代才女,可生活并不如意,芳年早逝,它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读《呼兰河传》,羡慕小时候无拘无束的萧红,又为成年后的'萧红默默垂泪……要说印象最深的,还是祖父家的园子,那里留下了萧红快乐的童年印记。

  那个“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间乐园。那里的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那里的小鸟,爱怎么飞,就怎么飞,无忧无虑;想铲地,就铲地,想浇水,就浇水。在这儿,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由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这样的一个园子。那时,爸爸妈妈在江都工作,我和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我的老家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大井,门前是一片松林,再前面是一条小河。夏天的夜晚,奶奶常常坐在院子里,一只手轻轻地搂着我,一只手拿着扇子,对着天空指指点点,奶奶看着,我也跟着看着,看那漫天的繁星对我眨眼,对我笑,我也对它们眨眼,对它们笑。流汗了,泼泼井水……

  后来,我被爸爸妈妈接到江都上幼儿园、上小学,坐着旋转木马,玩着蹦蹦床……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也开始了艺术熏陶,学芭蕾,学钢琴……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知不觉中,那个“祖父的园子”也离我越来越远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4

  本书在作者“平淡如水”的叙述中,我看到了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还有灰色的人生。这里的村落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乌云密布,除了灰暗别的毫无色彩。这里的村民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他们没有梦想,没有追求,只是淡淡地活着,然后淡淡地离开,让人觉得少了些什么。

  生活在呼兰河畔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充满了迷信,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天意,顺应社会,但天意到底是什么?他们却无从知晓。他们是那么愚昧无知,那么封建,无形中充当了刽子手。这是多么可悲啊!

  其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小团圆媳妇的死。她才十二岁啊!本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却过早地被卖给了胡家做童养媳。一个健康的小女孩,却因为爱笑,婆婆就要给她一个下马威:用皮鞭抽打她,用烧红的铁烙她的脚心……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认为,这样抽打她是为了她好,但最终却因为帮她治病的婆婆的“好心”而丧失了生命。我们到底该责备谁的狠心呢?愚昧的婆婆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错。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背景下,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轻轻地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不自觉的悲从中来。我真为这里面的人感到悲哀,他们日复一日地生活着,从来没有任何变化,生活中也没有色彩和花样。周围的人又是那么冷漠和遥远,每个人之间仿佛都隔着一堵厚厚的墙,这样压抑的环境怎么能生活下去呢?这样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作者无声的哭泣和呐喊,似乎想唤醒那些麻木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落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桂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书就像调味剂,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当我关上这本书时,心中早已有了这种感慨。它就是—《呼兰河传》。

  书如其名,作者萧红以回忆自己与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乡呼兰河城所发生的事来写的。整本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三章的一段对话: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束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笑话作者连狗尾草和谷子分不清。过了一会,笑够了,又想起自己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知不觉,从发呆变成回忆,从回忆变成身临其境,这种感觉似乎像极了作者回忆时的样子。

  书中有浓浓的亲情,有美丽的“火烧云”,有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城里有荒凉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这些,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合起来却是作者对乡亲邻居、亲朋好友的.思念,对家乡的想念,更是对年少时的一份回忆。

  作者最后一句话说的很对——“书中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却都充满了回忆”。

  是呀!难怪作家叶文玲《我的“长生果”》中的一句话:“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还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呼兰河传读后感6

  我与妈妈去吃拉面。橙黄色的灯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汤汁像盛着晚霞般荡漾,胶冻状的豆腐轻轻颤动着,其上点缀着乱草般的柴鱼丝。尝了一口,妈妈说还是小时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于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担回家的豆腐小贩,火烧云,还有萧红笔下灰扑扑的呼兰河城。

  萧红描写的呼兰城色彩好像不是多么艳丽。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城市本就气候极寒,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她太久远的.童年回忆,也可能是因为她蜗居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不过灰黑的颜色并不代表它不美丽,那一闪而过的火烧云、戏台子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尔的锣鼓声只更突显了北部小城的寂静,似乎不用收拾行装也可到那处去一游了。但这些热闹与小萧红好像没什么关系。

  萧红以纯真的孩童视角来叙事。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不便却从没人想办法修补过它;明知购买的是瘟猪的肉却因为价格便宜而自欺欺人……从石板路上路过的人,即使穿成花团锦簇,在这灰扑扑的小城里走一遭,也显得有些狼狈了。这里的人们大多疲于奔命,作者却无意去赞颂劳动人民们的积极生活态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诉说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纸扎铺中的情景,满墙满屋荣华富贵的妄想,地板上却睡着衣衫破烂的手艺人……死过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很“圆滑”,适当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输地保持着骨子里那股劲。孩童视角的叙事较为温和,讽刺被掩盖起来了。

  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朴实无华的叙事串起来却成了幅淡彩风景画。仔细琢磨,意蕴却又在其中。韧性中带着清新感,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叙事角度学习起。语言特点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简单的。萧红优美的语言经历千锤百炼,方呈现出这幅美丽风景。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长篇小说,主要描绘了上个世纪东北小城呼兰的生活画面和风土人情,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大泥坑,小镇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的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妙大会小团圆媳妇儿的惨死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冯歪嘴子一家的遭遇,冯歪嘴子的媳妇儿---王大娘死了,他一个人照顾着两个孩子,他喂着小的带着大的'。尽管生活十分的艰苦,但是他十分乐观的去面对,在他的抚养下,大家认为会死去的儿子们逐渐长大,大儿子会拉小驴去饮水,小儿子长出小牙了。

  这让我想起了上学期有一次背书没有背完,被留下来背书。唉,真倒霉,今天要被留校了,多么无地自容。我心里暗暗想到:今天留校回家后一定很迟,只能吃残羹冷炙,而且会被老妈骂一顿。被留校真是太悲催了。

  被留校的我不情愿地拿起书本读了又读,可惜怎么也不会背,这些文字好像跟我做了对似的怎么也记不进去。10分钟过去了,我依然一个字都没记住。只见同学一个个都已经背出回家了,而我还坐在那儿。看着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地回家了,我心里便开始有些着急。不行,再不背书就真的没晚饭吃了。被留下来虽然很丢脸,但是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记住一篇古诗,一篇国学用处也是很大的。没过一会儿,渐渐地熟练起来,15分钟后,我在白老师那儿一次性背出一篇国学和一篇古诗。

  这事以后,我发现当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悲观地看待它,那么不顺心的事永远也不会改变。如果能积极乐观地面对,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就像《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乐观让他呼兰河带来了希望。乐观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阳光,让我们更健康地成长。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童年是欢乐的,然而对这个人而言,童年是寂寞的;世界是美好的,然而对她而言,一切都是荒谬的……她就是萧红,在那时被世人扭曲了的三观下,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写出了带着淡淡苦涩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讲述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呼兰河人的生活日常以及那个年代落后的思想。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热闹的呼兰河。庙会、街上的药铺、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绳、野台子戏等,以及那北方的独特风景,都给人留下了热闹非凡的印象。二、萧红和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在家里的'美好时光。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的真实生活以及迷信、落后的封建思想。估计很多人读着小团圆媳妇那一段时是愤愤不平的,读到二爷那一段是一边笑一边揉发酸的鼻子,看到冯歪嘴子的故事则是完全哭了。确实,哪一篇文章不能打动你的心呢?

  萧红不只一次在书中说过:“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刚读时很奇怪,这么大一个院子,又有那么多房客,哪儿荒凉?后来,继续往下读时,从书中看到一句挺揪心的话:磨房里那打梆子的,夜里常常是越打越响,他越打得激烈,人们越说那声音凄凉。因为他单单的响音,没有同调。我想萧红对我们的答复就是这个,她就是一个寂寞的旅者,她看着美丽的风景——祖父、萧军、鲁迅、端木蕻良一个个消失不见,只剩下她一个独自在灰暗中徘徊。第一个风景(祖父)的消失导致了她寂寞的童年。风景逐渐消失则是她对世界慢慢冷陌的原因之一。

  寂寞的童年,是因为第一个风景的消失。世界的荒谬,是因为没有足够了解自己,为自己把握良机。世界很美好,却很荒谬。

  坚强起来吧,最美的风景只有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9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假期里,一本《呼兰河传》给我的感受颇多!

  作品中描写了单纯的"我"经过几次大变故后,回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桩桩往事:伴"我"成长的大泥坑子,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后园,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印记;迷信鬼神的人们,给生了重病的小团圆媳妇举办各种驱鬼活动,最终白忙一场;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实勤恳,对主子从不怀二心。

  书中的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分明!在众多鲜活的人物当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小团圆媳妇。

  小团圆媳妇是她后来的.婆婆花了好多钱买回来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骂她、打她。之后,她就生了一场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怜的。可是,做婆婆的毕竟不能袖手旁观,请来镇上的人们帮忙。呼兰河镇的人们太纯朴善良,这个出了个偏方,那个请了个神医;但镇里的人们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药、热水汤驱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个人,被她们折磨来,折磨去,最后无人问津直到死去。

  多么令人痛心,多么令人悲愤呀!那时的人们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并不可怕,但知识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仅仅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呀!我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远离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个摆脱落后愚昧的知识时代!

  故事的结局是凄惨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厨子也去世了,父亲母亲也不知去哪里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时代,单纯的人们,落后的生活现状,愚昧的精神状态。这一个个惨淡的景象就是整个呼兰河小镇。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今天我读了《呼兰河传》,《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原名张乃莹,是民国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主要描写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农村人民闭塞的生活以及日本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斗争。这本书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在一座封闭的小城,呼兰河城中人们麻木、悲惨的生活。

  《呼兰河传》中描写了许多人物,而我最喜欢祖父这个人物,祖父是个身材高大很健壮的人,手里总喜欢拿个长手杖,他非常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又好。当他遇到孩子时总是跟孩子们开玩笑,他每次都跟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并且祖父还很会做饭,呼兰河城中有一口井,不论猪、鸭……掉到井中,祖父都会把他们捞上来,为挨饿的“我”做上一顿美味的'佳肴。祖父把他们裹上黄泥,用火一烤,再加点盐和葱,香喷喷的大餐就做好了,“我”每次都能吃得饱饱的。每当看到这个情节,使人感到满满的亲切感,为那沉闷压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祖父是一个好心人,“我”很爱祖父。

  说完了,祖父让我来说说令我印象最深的小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胡家用八元钱买来的童养媳,她本来梳着两条大辫子,性格开朗,人又美。十二岁的女孩来到胡家后被残忍的婆婆虐待,后来她身体越来越差,变得非常脆弱,终于他病倒在床上,可恶的婆婆为了让她活下来,用了各种歪门邪道的迷信方法,最后她还是奄奄一息的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多么可恶,多么可悲!女性在旧社会没有地位,没有人权。如今我们生活在新社会的阳光下,从小在优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我感到多么幸运!

  读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受,世界上有些人内心是邪恶的,为了自己一时痛快而不惜毁掉别人的一生,但在世界上也有更多的人像祖父一样,他们善良,向世界传递着快乐!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我开始迷上了阅读;这不仅是在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体会、欣赏。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莫过于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这本书是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镇单调的美丽,也介绍了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它透彻体现着作者巨大的文化,含量与生命的厚度。打开书卷,默默的欣赏作者赋予着小镇的情感。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灰白的画面将我带到那暗淡无味并不繁华的`小城。

  在那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到处都是寂寞。没有色彩的绚丽,没有活力的人生,整个村庄都笼罩在灰暗中。在这里,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发生着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都在等待幸运的光临。同时也有死亡的号召,我读后与作者相同,不知该对他们是同情还是憎恨……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最使我难以接受的是那个美丽的团圆媳妇小姑娘,可爱、善良的小姑娘,十二岁就卖到别人家的家里做童养媳。她受尽欺凌!婆婆的打骂,外人的误会,只是认为婆婆对媳妇的管教。刚刚开始活泼、开朗、健康的花季少年,没多久就匆匆去世了。而让亲人伤心的并不是她的去世,而是他们做了一个赔本的买卖。

  在旧社会中,有多少像团圆媳妇那样,等待接受生命中的折磨。就因为旧观念,旧思想,我庆幸现代的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睿智,能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未来,也没有了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城并不繁华,语句中有着一丝丝悲凉,有因迷信而造成的人生悲剧,有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有大大的祖父家的后花园……这篇小说十分朴素,但从言语中听到了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有些忧郁,却依然美丽动人。从儿童的视觉,写明了呼兰河这座朴实的小城。

  呼兰河里住着普普通通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平淡淡,偶尔会翻起一些小事。如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淹死的猪,卖豆芽菜半疯的王寡妇,染缸房内死了一个人,买麻花的一家人,变化极多的火烧云……呼兰河城里的人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只有在大型的盛会上,人们才会忘记生活的劳苦,一同狂欢!无论高贵卑贱,都一起享受。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在集市上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好吃的好玩的都有。萧红笔下的祖父更体现出了浓浓的祖孙之情,调皮的萧红总给祖父增添了不少“麻烦”,但祖父一直笑呵呵的。祖父、后花园已经成了萧红每天不可缺少的了。萧红特别调皮,所以祖母并不喜欢她,同样,萧红也不喜欢凶巴巴的祖母。祖母去世后,萧红仍然调皮的将祖母的遗物翻了一遍,祖父也不介意。

  迷信是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人给我的另一个印象。胡家的团圆媳妇,因为折磨而生了重病,胡家的人听信了整座小城的各种偏方,花了多少吊钱啊!最后还是徒劳无功,团圆媳妇被开水烫了三次后悲惨的死去了。这就是迷信的造成的恶果!

  呼兰河城里还有一个特点:爱凑热闹。凑热闹只为一时欢乐,就像今天所说的“吃瓜群众”,还有一点迷信的说法使得事情越发复杂。

  呼兰河是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这中间有悲有喜,但更多的还是呼兰河城里人们的特点,他们朴实善良,虽然十分平凡,但他们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顽强地活着,给我以深深的震撼。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叫《呼兰河传》。本书讲了呼兰河人的生活、萧红的童年,因为萧红小时候生活在哈尔滨的呼兰,所以会有偏远带来的安宁,但也会带来偏远的落后。

  呼兰是一个很小的小城,只有: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再就是小胡同。但通过萧红的描写,我仿佛来到一座好大的城市。我认为,在萧红的笔下,呼兰是无趣的,是无奈的,只是生、老、病、死,不过是出了什么事就哭、就烦,过一会,也就会当做没发生一样,照样继续生活。像文中卖豆芽的王寡妇:她从此以后就疯了,但她到底还得买豆芽,她仍然还得静静地活着。

  介绍一下作者。萧红1911年-1942年,原名张迺莹。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一生有三名对她来说非常重要的人物:萧军、鲁迅和她的祖父。我觉得萧红必须需要有人照顾,如果没人照顾,她便无助、弱小起来。

  作者——萧红因家里重男轻女,所以家里除了祖父没有人心疼萧红。萧红的爷爷陪她背古诗、给她做烤鸭,等等。因为爷爷善良,所以萧红爷爷的性格传给了萧红;因为爸爸学习好,所以爸爸的聪慧传给了萧红,同时也给了萧红相对良好的教育。这才有后来的称之为“国民四大才女之一”。

  萧红的家乡就是呼兰,祖先是闯关东从山东来到东北黑龙江呼兰县,萧红的家很富裕,是一个地主家庭,但萧红为了反抗包办婚姻,因此离家出走,开始了一生的漂泊。

  我觉得通过读《呼兰河传》,萧红告诉我们:她的童年看来是有趣的,但心里是无奈的;萧红很要强,想要有开阔眼界的欲望,这也许是自己离家出走的一件理由吧。总之,萧红通过这本书介绍了她的家乡——呼兰,通过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的视角,凭借着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带着对爷爷的怀念,对小人物的同情,对自己的安慰,完成了它——《呼兰河传》,值得我们走近去看。

  小侦探达尼尔读后感大自然的孩子们读后感人性的弱点读后感1000字西游记读后感850字风雨哈佛路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1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1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9-30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2-04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3

《呼兰河传》读后感01-20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12

呼兰河传读后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