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时间:2024-01-03 13:01: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爱弥儿》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弥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1

  人类繁衍的理由,可不是为了挤在一起虚度人生,而是要踏遍他所耕种的土地。人类聚集得越密,就会越腐化。过多的聚集只会让身体残疾,让心灵残缺。

  因为在自己的一生中遇到的净是磨难,所以他们在死亡时也不会为自己悲惨的命运惋惜。

  只有在一无所有的时候,人类的痛苦才最少,因为痛苦不在于缺了什么东西,而在于自身对它的需求。

  当人们完全按照能力来生活时,就不会感觉痛苦了。

  上天给予你体力,并不是让你扩容或者增加你的存在,只是让你按照它喜欢的方式和许可的区域来生活的。你生来有多少能力,就能享受多少自由和权利,不能过度,否则一切都是幻想和空虚。

  真正自由的人,只想着自己可以得到的东西,只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因错误地使用时间带来的损失,远比浪费时间更多。

  在人的所有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是由其他官能综合而来的,最难以发展,而且发展得最晚,可是就有些人总用它来发展其他官能

  因为在天性上人都可以忍受资源的匮乏,但不能忍受他人的恶意。

  他没有真正的观念,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

  教育的最大秘密是:让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为调剂。

  第一,人不会设身处地地为那些比自己幸福的人着想,只会想到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同情的人。

  第二,看到他人痛苦,我们同情的只是自己可能会遭受的那些痛苦。

  第三,我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取决于我们对那个遭遇痛苦的人想象出的感觉。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求,因此我们讨厌别人有欲求。

  一个敏感的男人宁愿遭受一个女人的恶劣对待,也不愿和别人分享她的爱。

  孩子,要利用你的权利,并且要自由和理智地去用。你自己去选择适合的结婚对象,而不是把选择权交给我们;但是,你判断双方适合的条件,则需要我们来把关,我们会考虑你是否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选择的。我们无须考虑这个人的出身、财富、社会地位和社会舆论。你要选一个真诚的男人,人品好,你也喜欢,性格也要和你适合;无论他是什么人,我们都愿意让他来做我们的女婿。只要他能干活儿,人品好,能爱家顾家,这些就算是他的财产了。如果他能凭借自己的美德,获得别人的尊重,那么他也会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就算全世界的人都来指责我们,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考虑的并不是别人的理解,而是你的幸福。

  一个真诚的人不会只爱不敬的,所以我们爱一个人是因为我们认为对方具有让我们尊敬的所有美德。

  大自然不允许我们的爱好超出我们可以达到的限度,理智不允许我们期待得到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良心并不能让我们避免被诱惑,却能让我们最终战胜诱惑。

  只有不存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美

  要是在我们看来,快乐能够永存的话,我们便会因为习惯了它,反而体会不到它的乐趣。

  假如外界的东西不会改变,我们的心就会改变;不是快乐离开我们,而是我们离开快乐。

  这种爱情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在不以美丽外表消逝的美德上,建立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而情投意合让他们相处得更好,让他们到老还享有初恋时的甜蜜。

  你们要坚信,就算结了婚,也只能在两情相悦时,做快乐的事。

《爱弥儿》读后感2

  爱弥儿内容简介:

  《爱弥儿》是一本以小说形式写作的教育论著,作者让-雅克.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全书一共分五卷,依次论述了对两岁前婴幼儿、2-12岁儿童、12-15岁少年、15-20岁处于青春期的青年以及成年男女五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描写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出一个理想公民。这本书不仅是卢梭论述教育的专著,同时也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爱弥儿读后感: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读后感·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爱弥儿》读后感3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是第一本小说体教育名著,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他所说的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爱弥儿》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道德教育、爱情教育。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要教授给学生多少已死去的知识,而是要教授学生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及思想,主动地去获取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实施德、智、体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爱弥儿》读后感4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现在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样对孩子的发展是不利的。但作为一位准妈妈,我也非常能理解父母们的想法,也常常纠结以后自己要不要变成这样的家长。但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真的想通了,我们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

  孩子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玩耍打闹,在游戏中培养创造力,快乐地成长。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孩子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之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在更大的意义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卢梭的《爱弥儿》是一本非常清新,有着独特见解的教育名著,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直到如今,依然焕发着迷人的光彩。无论是对于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我们都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不忘教育的初心,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5

  最近读了法国教育学家卢梭的旷世名作——《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

  “出自造物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卢梭主张的教育观念,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而如何来平衡好孩子的现实压力和保持天性自然,的确也是我们家长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卢梭崇尚的自然教育,渴求孩子的“个性解放”,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我们家庭的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和尊重孩子的感受。但是遵从天性自然在现实中做起来感觉挺困难的,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罗盘,朝这个方向努力!”

  如今社会上教育内卷已经成为了常态化,虽然政府颁布多项举措来缓解家长的焦虑,以期望改变教育内卷现状。但是家长们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肆行,家长陪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辅导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其实,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现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想法,需要被尊重,被肯定,我们家长需要的是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探讨未来,给予他们试错的勇气,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上既要顺应孩子的天性,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给予正确的引导,不能只是一味的保护他们,更需要教会他们如何去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适应现实的社会。

  以前,在教育内卷的影响下,有一段时间,我也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没有遵守孩子的天性,将我们大人的期望强压给了孩子,一度使孩子失去了快乐的源泉,每天只一味的上课学习,他的脸上再也看不到笑容。某一天,突然惊觉孩子好像很久没有笑了,我开始反思自己,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对孩子最终的期望,难道我们对孩子只是希望他考试成绩优异,只是希望他能够考上某一所重点初中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期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开始聆听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选择,寻找孩子快乐学习的源泉,他又开始有了笑容,更神奇的是他的学习没有下降,反而有了提升,那一刻我明白了,发掘孩子自己的学习主动性比一切的填鸭式学习更有效。

  所以,我们的教育既需要保持孩子的天性自然,但同时也需要我们平衡好与社会现实的关系,这样才能创造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既要遵从孩子的自然天性,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又要结合我们的社会现实,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会有自己的目标,能够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爱弥儿》读后感6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亚那句话的含义,“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教师这个行业,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而我觉得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例子: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将更加用心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规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自然的锤炼,比如孩子在各个时期都会生病,着同样也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试想没有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会强壮吗?

  有许多父母为了使孩子有一个好的身体,远离疾病,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因为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亲是孩子的保姆的话,父亲则应承担起教师的职责,父亲不应该因为种种借口而不履行这个职责,因为血缘的关系,父子之间原本是亲近的关系,如果父亲是一个称职的父亲的化,他对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来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来就跟能得心应手。但很多父亲都把这种责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这一应该履行的工作让其他人代行其责,这样就疏远了父子关系,使孩子对自己的父亲的亲情慢慢淡化了,一个对自己的父亲不亲密的人,怎样才能做一个社会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为父母对孩子应尽到三个反面的责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群的人,第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上合格的公民。

《爱弥儿》读后感7

  读了卢梭的《爱弥儿》,让我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段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所以,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就要看看卢梭的《爱弥儿》。

  卢梭的《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爱弥儿》一共分为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理、内容和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在第一卷中,卢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发展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认为卢梭在《爱弥儿》里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是很有道理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迁"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家长在培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依从孩子要求什么就给什么,而是要给他们所需要的。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因为勇于面对挫折将会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只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永远不会独立成长。

  《爱弥儿》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爱弥儿的知识虽然不多,但他所知的东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没有一样是一知半解的。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学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们要学会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让孩子顺着其"天性"发展呢?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听所见所经历的都会在白纸上留下烙印。我们对他们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纸上是永远抹不去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慎重对待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我们会经常看到这些现象: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答错了遭到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冷语讽刺,这个学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性格变得沉默起来。由此可见,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

  建设祖国的重任落在孩子们身上,而培育学生的重任也落在我们教育工作者身上。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都要更加用心地学习有关学生的教育方法。

《爱弥儿》读后感8

  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

  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语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如:清·蒋士铨《鸡毛房》:“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又如:你就在这儿吧,冰天雪地的上哪儿去?——老舍《骆驼祥子》十二

  成语漫天盖地:指遍布天地之间。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又如:半山里树顶上,胡先看见岳统制败回,后边漫天盖地的番兵赶来。——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三回

《爱弥儿》读后感9

  假期里,读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爱弥儿》。在书中,依次论述了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和公民教育三种教育形式。

  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卢梭看来,人必然要走向社会。道德教育要注重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爱弥儿》中体现的公民教育,只是尽一个公民义务的教育。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把儿童看作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我非常欣赏这段话: 要使孩子们保持他们的天真,只有一个良好的办法,那就是:所有他周围的'人都要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天真。不这样做,则我们对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控制办法迟早是要同我们预期的目的产生相反的效果的;微微地笑一下,或者眨一下眼睛或不经意地做一下手势,都会使他们明白我们在竭力隐瞒他们什么事情;他们只要看见我们向他们掩饰那件事情,他们就想知道那件事情。文雅的人同孩子们谈起话来咬文嚼字,反而使孩子们以为其中有些事情是不应该让他们知道的,因此对孩子们讲话决不要那样的修饰辞藻;但是,当我们真正尊重他们的天真的时候,我们同他们谈话就容易找到一些适合于他们的语句了。有一些直率的话是适合于向天真的孩子们说的,而且在他们听起来也是感到很喜欢的:正是这种真实的语言可以用来转移一个孩子的危险的好奇心。同他说话的时候诚恳坦率,就不会使他疑心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告诉他。把粗话同它们所表达的令人厌恶的观念联系起来,就可以窒息想象力的第一个火花。我们不要去禁止他说那些话和获得那些观念,但是我们要使他在不知不觉中一想起那些话和那些观念就感到厌恶。如果人们从心眼里始终只说他们应当说的话,而且他们怎样想就怎样说,则这种天真烂漫的说话方式将给他们省去多少麻烦啊!

《爱弥儿》读后感10

  今年暑假经俞老师推荐看了卢梭的《爱弥儿》,这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让我很有触动的是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年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对照自己,无论从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切身感受到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还未懂事的时候,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和紧张之中。

  我家的孩子目前还处于静待花开的`阶段,除了上课不太专心、作业效率不高、对考试分数不太敏感以外,其实还是属于比较乖的孩子。他没有沉迷网络游戏,没有对电子产品有过度依赖,也没有排斥对于之前双休日被安排的兴趣班,他阳光、开朗、热情,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比赛,作为课代表有较强的责任心,他喜欢阅读,知识面比较广泛,除了买书对于物质没有太多的需求,平时给他零花钱,他也从不乱花……作为家长我既着急又欣慰,其实内心很想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但社会就是这么现实,作为一名HR每年看着应届毕业生不是985、211就是海归,且入职的比例一直攀升(今年已达30:1),实话说很难不对孩子进行干涉,因为我怕,怕属于他的那朵花还未排上绽放期……

  看完此书,我静静地思考。作为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我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一个孩子身上,出发点肯定毫无疑问是为孩子好。但换位思考,对于他而言,他的生活其实也有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中产生的,因为家里有6双眼睛无时不刻的盯着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被“监督”的状态,他会感到紧张,也许还会透不过气来。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认知过程,他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我需要努力平衡好来自社会的压力与践行好教育的目的,我坚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他获得幸福。

  这个暑假,相信有很多家长和我一样,对于教育新政的实施,有喜有忧,喜的是从国家层面已意识到教育体制的优化刻不容缓;忧的是双休日我们将何去何从?冷静思考过后,我想凡事首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从容的应对“自然的存在”,平衡好来自社会上的压力,回归自然,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愿,更加注重孩子的思想情操的陶冶,用心引导鼓励孩子去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进一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在学校生活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们遇上了改革的浪潮,有机遇也有挑战。唯有积极努力,唯有全面发展,才能不负国之栋梁之使命!

《爱弥儿》读后感11

  《爱弥儿》是卢梭著名的教育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卢梭20年苦心撰写3年才完成的,发表于1762年,是一本小说半论文体形式的著作。它以一个出身显贵的男孩爱弥尔的教育培养为线索,全面揭露了当时封建教育的荒谬和丑恶,设计出了顺应自然和发展儿童天性的理想教育蓝图。

  他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天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按传统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教育,干涉和限制儿童的自由和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身体强壮、心智发达而又感情丰富,能爱能仁的人,是封建政权的掘墓人。他认为当时的封建教育把人的身心桎梏得无法自然发展了,使人屈服成为现有制度和风尚的牺牲品。

  卢梭认为人们生而缺乏的,又是成年以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而这种教育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的,来自周围的和外界的事物。卢梭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同“自然教育”配合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教育。卢梭从观念和先天道德出发重视教育的作用并要求教育遵循儿童天性,考虑自然的教育必须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所以自然教育必须保护儿童善良的个性,使其身心得到自由的发展。

  他坚决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强迫服从,强制灌输,严酷纪律和体罚等封建的经院主义的教育。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帮助儿童审慎地选择,避开无知和荒谬的东西,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而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点。

  卢梭这位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反封建的教育先驱,不曾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也未曾长久地从事教师工作。但通过顽强的自学和吸收前人先进的思想,通过对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培养自然人,找出教育的出发点——儿童的'身心特征,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依次实施,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儿童的兴趣,反对教师、成人的干涉等,这些在当时都是极不平凡的见解,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一定的科学性。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读后感12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让—雅克。卢梭所著的《爱弥儿论教育》果然是教育名著,读后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教育、对育儿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的开篇第一句,“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都变坏了。”所蕴含的深邃哲理其实与《三字经》类似,都在主张人性本是善的,恶的根源就是失败的教育。这句话也彰显了教育的重要性。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认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的,主张对儿童始终施行自然主义教育。

  全书是分年龄段来阐述的,逝去时光已不在,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了第三卷,十二到十五岁的年纪。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十分注意教育的程度和方法,要引导他如何思考问题。”“孩子读书却不懂得思考,那他就只知道读书,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学习识字。

  ”而现在的社会总是以成绩来评判一切,我自己在这个焦虑环境下也会有极端做法。其实各科书本的知识已经很全面了,有很多也很实用,可我们家长总是生怕孩子落后了、掉队了,给她们报各种兴趣班,做各种试卷练习,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才刚有苗头,就已经被扑灭在了重压之下。

  女儿总是很害怕和抵触地理知识的`学习,觉得记背地名、气候、经纬度太过枯燥,学这些没有用。可太阳为何每天东升西落,为何会有四季更替,为何我们到欧洲很远,这些都是最最实用的生活常识,都与地理学息息相关。

  现在想想,也许问题就在于她没有好好体会生活,没有时间去思考,透过思考去探究,去解释最最普通的生活现象。有了思考,有了兴趣,才是学科知识的永动机,才能让她在知识海洋里驰骋。

  “为了不让孩子死啃书本,我要让他到工场去干活儿,动手会有助于他心灵的发展;”然而,我们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家里“老大”,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们信奉的宗旨却是只要学习好,其他你不用管,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来照顾你生活。这样很明显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所以,这个暑假我上班的时候特意让十四岁的女儿在家做午饭吃,本来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可事实还是让我痛心难过,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教育的失败。头几天,独自在家的孩子不是吃焦的鸡蛋,就是糊的饼;中间几天,索性饿着肚子等我回家后的晚饭,后面几天,甚至连煤气灶忘记关了,烧穿锅底是小事,要是房子点着可就是大事了。

  我们好像真的是做错了,错的是我们大人。现在这样,培养的就是“巨婴”。且不论学到了多少学科知识,一个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怎么在社会上生存呢?

  是的,我们少些说教,少些指责,多设身处地地替孩子想一想,不要一味地把我们的思想当成了他们的思想,在小树苗要被风吹到时扶一把,他终究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的。在教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德育和生活能力的教育。

  自勉共勉!

《爱弥儿》读后感13

  暑假名存实亡,以前还让休息个10天和半月的,今年连这点也没有了。干也没干成个什么,休息也没休息成啥样。假期,反正就这么拖拖拉拉、糊里糊涂、窝窝囔囔的被打发了,真是可惜。

  张驰有道,乃社会前进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难道当官的连这点也不懂?这样教师受苦不说,学生受害可就大了。教师反映说,假期补课、上新课,开学后学生上新课就没兴趣、没劲了。真是疲劳战术、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不过,收获还是有的,虽然没放假,毕竟没有正式上班那么紧张,抽时间完成了夙愿,读了一边《爱弥儿》,尽管是粗粗的浏览了一边。

  《爱弥儿》,18世纪法国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著,假借对虚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到长大的跟踪培养,详细叙述了其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读起来真让人荡气回肠,叹为观止!

  自然主义教育观,即主张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孩子,一切顺其自然,张扬个性,以使孩子健康成长。卢梭主张自然主义的教育观,明显反对英国洛克的绅士教育观。法国,崇尚自由、民主、创新、浪漫,似乎明显可以看出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而英国人处处中轨中矩的绅士风度,又似乎明显可以看出洛克绅士教育观的影子。当然,作为教育家,卢梭对洛克的扬弃和超越,以及以后赫尔巴特对卢梭的继承和发展,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他们各具千秋,都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是伟人。

  我认为卢梭对儿童教育最感人和成功之处在于对儿童10岁-15岁之间和20左右即将谈婚论嫁时期的教育。

  10岁-15岁时期,爱弥儿有一次特别的调皮任性,要出外旅行,卢梭就表面上任其按自己的方式行动,卢梭知道其结果必然要碰壁和失败,为了不致孩子有什么危险,卢梭又暗地派人跟踪保护,直至孩子在碰了壁后自我醒悟,完成了自我教育,这即典型的自然教育法。

  当爱弥儿到20岁谈婚论嫁时,卢梭对其和苏菲之间恋爱的描写,极为细腻传神,那些细微美妙的描写,可使任何言情小说家汗颜和相形见绌、望尘莫及。当然,卢梭不是言情小说家,主要是要阐述其自然教育观。当爱弥儿和苏菲双双坠入爱河,看官都认为水到渠成,他们就要结婚时,卢梭却来了个急刹车:让爱弥儿到乡下锻炼,学习木工技能,以得到作丈夫的能力。之所以不在城里,因为卢梭认为乡下自然,没有城里那么多的污泥泏水,乡下的环境自然清新。

  很是遗憾,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对卢梭大量关于哲学的.论述、尤其是对宗教的论述,多半半懂不懂,更多的是根本不懂,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下。但就哲学来说,卢梭主张不要施恩图报,令人耳目一新,令人景仰。

  以前断断续续的读《爱弥儿》,主要是开始和结尾部分,写过两篇感想,《有感卢梭关于爱情的研究》和《惊叹教育经典——“爱弥儿”》。

  不管怎么说,尽管是粗粗的阅读,总算是对《爱弥儿》有了一个全貌和梗概的了解,这也很心满意足了。因为,这毕竟是和哲人和伟人的一次对话,心灵得到了一次沐浴和涤荡,收获了澄明和敞亮,超越和升华。

《爱弥儿》读后感14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再好但是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但是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15

  近几天在看《爱弥儿》,一张张的纸,一个个的观点,一个个的例子,正面的,反面的,赞同的,愤慨的……读着读着,我就想到了我唱歌的经历。

  本人天生五音不全——只不过,专家表示,唱歌不在调上,其实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我说呢,我的声音一再被人表扬好听,唱歌不行原来是听觉有问题,朋友小聚,结束后有人建议去歌厅,我内心实际是很不情愿的,但为了不扫大家的'兴,我总是装着兴高采烈的样子。到了,我就忙着喝水,一可以润嗓,二可以频繁地上厕所排毒,以逃避被人叫唱的时刻。别人在唱时,我为了融入,就在旁边扭啊扭的,跟着节奏跳跳,可以抽空锻炼一下。有时,一个一个唱过了,朋友说,每个人必须唱一首,不能放过。我一听,头就大了。这个时候我是不接口的,怕被第一个叫上。我总是推托,让别人先来,也总希望多出现几个麦霸,这样就轮不到我了。有时,我知道逃不过,便在心里想,唱什么呢?儿歌?小朋友的歌曲?算了吧。记得有一年,刚毕业那会儿,单位开联欢会,我主持,在同事们的起哄中,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唱了首《小燕子》,我知道我唱不准的,唱时,台下的同事们笑得花枝乱颤。但我坚持唱完,谁让我是主持呢?我的任务是要让大家开心的,权当给大家讲个笑话吧,让大家乐一乐。就年轻时会有那样的勇气。后来,我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但在小范围,在亲密的好友一起时,我的胆子就在朋友们的鼓励声中渐渐大起来了。

  记得师范里的有一个暑假,我在听收音机,有一首歌重复听了好多遍——《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也跟着在心里哼,次数多了,歌词有点熟了,心里就有了一个跃跃欲试的念头。一个一个都轮过了,话筒就那样传到了眼前,没办法,得邀约上另外唱得准的陪我。还好,朋友唱得准,我就被人带着,手拿着话筒,让自己出声了!声音肯定是轻轻的,透着极度的不自信,有时,朋友不出声了,我就找不着北了。然后就很歉意地笑笑。大家也包容我,不笑话我,朋友依然接下去,我就有勇气再发出声音来。有时,夫陪着一起去,他比我有勇气,在大家的鼓动下,他要拉着我唱《选择》,虽然音不准,但情却是真的。我在心中默念歌词,跟着哼哼,夫唱得很投入,唱毕,掌声鼓励。家里也有唱歌的设备,新搬家那会儿,朋友们常来唱,有时,我们两个开着也学唱。可惜房子不隔音,影响到楼下邻居。那个房间就那样空着了,那套设备也被冷落了。

  我说这个唱歌的事是我的亲身体会,我就想到了写文章这件事。这两件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我可以很愉悦地欣赏歌曲,但我怕唱歌;就像有人可以很快乐地读文章,却怕写文章!我现在所做的事,就像在歌厅里极力要我唱歌的朋友一样,他让我为难,我又不能拒绝;我布置让大家写这个写那个,我知道,我让大家很为难,但我没权力让大家不写。我就在想,我的听力通过训练应该可以提高(专家说的,只不过我本人没这个动力),那么,写文章的能力也应该可以提高的。我觉得可以模仿,可以借鉴,但一定要是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体会。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通过写文章这种形式与别人共享,那是一件很让人开心的事!

【《爱弥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弥儿读后感09-05

《爱弥儿》读后感04-30

[荐]《爱弥儿》读后感09-12

爱弥儿论教育读书心得03-15

《笋芽儿》说课稿12-07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04-29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04-29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01-10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09-22

《王子与贫儿》读后感范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