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天祥》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天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天祥》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这其中的好故事犹如夜空中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我就把那最闪、最亮、最美丽的一颗介绍给你们吧,你们可别被它给闪花眼了!
《文天祥取义成仁》讲得是我们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一生经历。这位民族英雄可谓民运多舛,人生坎坷,他全心全意地为国家付出,可到头来却落了个惨死的下场,不禁让人为之叹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故事里,看一卡文天祥的人生历程吧。
文天祥年仅20岁便高中状元,但在当时,蒙古族正大军南下,妄图侵占中原,而软弱无能的朝廷却坚持主张议和,使得蒙古族越发猖狂。作为宋王朝的一份子,文天祥忧国忧民,可几次请战都被拒绝了,他悲愤欲绝,不得不招兵买马,自己与已称国号“元”的蒙古族战斗。文天祥拿出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当做军饷,维持着他所建立的“勤王军”,而此时,屡战屡败的宋王朝,由于形势所迫,不得不召勤王军进京,文天祥想趁机与元军交战,但一心只想议和的宋王朝怎么会答应?后来,因为朝中无人敢以丞相之身份去元军营中谈判,文天祥便以右丞相的身份和几位大臣一起去元军营中商讨议和之事,他义正言辞,气节深深震撼着元军,元军将领怕他对攻占中原产生阻碍,便把他给扣押了,并且不断派遣宋军降将向他劝降,但都遭到了文天祥的讽刺。后来,在爱国人士的帮助下,文天祥逃了出来,他们一行人历经千辛万苦,死的.死,伤的伤,到了福州时,已经不剩几个人了。文天祥再次招兵买马,组织起军队,又开始了与元军的斗争。前几战都大获全胜,而最后一战,元军派了主力对战文天祥,文天祥招架不住,不幸被俘。在被押送回元营的途中,文天祥写了一首正气凛然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表现了文天祥的爱国情深,直至将要被处死时,他也没有一点要投降的意思。
文天祥一生都忠心为国,为了国家,他多次差点儿献出了生命。在他将要被处死时,还从容的朝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真是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呀!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他的!
《文天祥》读后感2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我有两个震撼。
第一个是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运用想象,分别描写了文天祥被俘、拒降和创作《正气歌》的情节。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展现了对于文天祥高贵品质的赞扬与敬佩。文中还引用了很多名句,典故等使文章更加具有文采。对于这种手法,我坚信这是多读书的结果,而我自己,应该走的路还长。
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语句,其哲理的深刻便是我的第二震撼。文天祥在祖国灭亡,国家沦丧时,坚持不投降敌国,运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打败了所有的劝降者,在这种坚毅不屈的精神中走向永生,真正履行了热爱祖国,廉洁忠诚的誓言。文天祥的死是伟大的,是比泰山还重的,国家需要这种精神来发展,人民需要这种精神来振奋。一个人能够为了祖国怀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令我怎能不震撼?
最后一点,文中拒降的一部分中,叛徒留梦言的劝降,让我鄙视,让我愤慨!可是我想到自己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做什么,我想不去想,也不敢去想。我只能这样想:和平抚慰了战争带来的创伤,连同这种精神也被一同冲走,于是从我们身上可以看到正气的缺失甚至濒临灭绝。所以真的希望《正气歌》能够唤醒我们心中尚存的一丝正气,逐渐积累,最后要去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国家的复兴!
《文天祥》读后感3
在众多关于爱国的文章之中,《文天祥》这一篇文章使我受益颇多。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讲的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南宋,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文天祥是这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战争中,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他领兵打仗,遭受三次重大挫折,被敌人俘虏。但他坚持决不投降,只求以死殉国。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大英雄。
我被文天祥这种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精神所感动。在国家危亡紧急时刻,他无时无刻不把国家民族的利益看的最高。皇帝忽必烈以丞相之位劝降,文天祥也无动于衷。文天祥死后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我清楚地记得他《过洋丁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句诗。他那只求意思不求苟生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是啊,我们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爱护自己的祖国。虽然现在的我们做不到带兵打仗,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乱丢垃圾;不要破坏花草树木;不要污染河流……我们要将文天祥当作榜样,将那种热爱祖国,爱护祖国,一心一意为祖国的精神源远流传下去。我们不能忘记祖国母亲身上的伤痕,那些伤痕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文天祥”这一篇文章给我感触很深。我敬重文天祥这样的爱国人士,鄙视那些投降派和卖国贼。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安逸生活都是那些爱国人士的鲜血换来的。
《文天祥》读后感4
冉冉红阳在东方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那是一面飘扬了五千年的旗帜,任凭风吹浪打,它从未倒下;那是一面用勇士的血肉编制的旗帜,多少夜里,它闪烁着血红的泪光……
铁马冰河,锣鼓喧扬,中华民族历经了多少沧桑?时光匆匆,念念不忘的,激励我们的,还是那句被后人诵读了无数遍的诗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亦何欢,死亦何惧?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曾做了三年土牢,这是怎样一段时光啊,而他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女,却多次严辞拒绝了仇敌的劝告。当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告他投降时,他只有一句话,从来只有一句话:“唯有以死为国效力,我毫无所求!”
文天祥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号,或许他的肉体不在了,而他却留给了世人一个完整的叹号,他的灵魂萦绕在千千万万爱国子民的心中,从不消失!
是啊,从不消失。
当镜头转移到几百年前,那个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岳飞,也是给予我们满腔热血,喊起爱国的口号。
当母亲一笔一划的在年幼的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四个字时,小小的岳飞就懂得自己的使命。当命运把他逼向绝路时,他也懂得,怎样精忠报国……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飞生在乱世,在爱与恨中成长,不惜一切代价收拾山河,在一腔爱国之心中,澎湃成长,勇往直前!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他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息更无语血泪满眶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究竟激励了多少沉睡的双眼?而90后的我们,追求的已经不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花花绿绿的`shopping,热热闹闹的party。是不是在世俗的熏陶中,我们淡忘了血与泪的历史?幸福的生活是否让我们忘记了祖国的伤痛?
飞翔的白鸽告诉我们已经远离了战争,而下一个迎来的将是更加可怕的精神大战。
愿和平鸽飞入我们心中,愿鲜红的旗帜永开不败,愿血泪激励我们的灵魂走向辉煌!
《文天祥》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期间,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望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
在监狱中,元多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定回绝。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终年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穴,去元营议和,大义凛然与元军交涉,结果被扣押了下来。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往北方。半途中,他找机会逃出元营,组织义军,和流亡至福建的南宋小朝廷一起,开始复兴大计。可惜五羊岭一役,文天祥再次落入元兵之手,并亲眼目睹惨烈的崖山之役,南宋小朝廷被彻底摧毁。最后,文天祥被元军押至大都,惨遭杀害。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文天祥宁死不屈。他在狱中整理了诗集《指南录》,“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了与国家共存亡的豪情壮志。是啊,当国家遭受侵略、山河破碎的时候,文天祥的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读完文天祥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形象:三呼“过河”,壮志难酬的宗泽;高唱《满江红》,大破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戚继光;虎门销烟,抵抗侵略的林则徐……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类的和平,赴汤蹈火,气贯长虹。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已离我们很远,战争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忘却挥洒热血的前辈先贤,不能忘却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年代,这样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远航的方向。
《文天祥》读后感6
今天,我们学完了四单元所有的课文,他们都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英雄的故事,回过头来想想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文天祥》那一课。
课文讲述了文天祥当了官后,朝廷开始抗元,可是文天祥为了国家一不小心被元军捕住,元军能见他才智过人就用高功厚禄来诱惑他让他为元军的一员,可他宁死不屈,无论如何也不可答应。再后来,朝廷灭亡了,可文天祥依然不投降,只求一死。元军无可奈何,只好把他杀了。
文天祥那种爱国热忱让我感动,他自己正如他的诗中所说的那句诗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留下了他那颗赤诚的心来报效祖国。有句名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的死重于泰山,因为他为了祖国而死,他死的光荣;他为了人民而死,他死的伟大;他为了朝廷而死,他死的无私。
文天祥是个爱国又无私的人。而我们呢?爱国暂且不说。就说无私吧!我们在家在学校简直就是一个个小霸王,还哪里来的无私呢?
一次,我和许多朋友一起出去玩,有一个人带了许多糖,分给我们一人一块,可有个人抢了5块就飞奔而去。结果,周一去了我们谁都不理她了。唉,你说为了5糖就这样自私自利,更何况其他东西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变得无私,变得爱国。学习文天祥为国捐躯、宁死不屈的精神!
《文天祥》读后感7
《文天祥》这一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悟,尤其是文天祥被俘后说过的一句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大概是:人生在世,难逃一死。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文天祥从小就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在元军大举南侵的.危急时刻,文天祥立即贩卖家产。征集义兵组成了勤王军,投入抗元斗争之中,保卫国家。虽然最后斗争失败,文天祥不幸被俘,但文天祥那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远被人们赞颂。
在被俘的时候,文天祥不为花言巧语和高官俸禄所动,不为刑拘的折磨,视死如归,为国捐躯。我深深地被文天祥的精神感动了。他真伟大,真了不起,肯为了国家而捐躯,现在还有多少人有这种精神呢?
文天祥虽然已经离世七百多年了,但他的英雄气概和高风亮节将会永存人间!将会永远被人歌颂!
《文天祥》读后感8
今天上午,我在家里读了一篇名叫《文天祥》的课文。我深深的被文天祥热爱祖国、宁死不屈的精神品质所感动了……
这篇课文讲的是1271年蒙古改称大元,并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许多南宋官兵都弃城而逃。这个消息让文天祥知道后,他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家产,组织了勤王军,投入到抗元战争中。由于勤王军没有经过训练,最后被元军打败,文天祥不幸被俘。元军屡次劝降都被文天祥严词拒绝了。最后,在1283年1月的一天,文天祥被杀害了。
在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元军的三次劝降,文天祥都毅然拒绝了。最后还用《过零丁洋》一诗回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来表达自己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元朝皇帝亲自劝降时,他为什么不投降呢?因为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如果他投降,不就不会死了吗?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了吗?我想,他当时一定在想,如果我投降了,就会有更多人投降,那么我们的祖国就没有人保护了,那就真的亡了!
读了这篇课文,不禁让我想到了为国捐躯的刘胡兰。她被敌人抓住后,不管敌人怎样逼问,她都不告诉敌人伤员藏在哪里。最后,她被敌人杀害了,那年她才15岁。如果我们是刘胡兰,我们也会像她一样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告诉敌人伤员在哪。这样看来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应该尊敬并学习他们伟大的精神品质。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长大以后做一个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人。
《文天祥》读后感9
曾经,有多少辛酸的过往被我们铭刻在心?曾经,有多少英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民族魂?那么多的烈士,只为了交给祖国一颗拳拳的赤子之心。中国这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呵,来之不易!在一些民族英雄的身上,我学到了中国人的血性、中国人的民族魂。那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永远不屈的脊梁!
文天祥是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与爱国诗人。他写的《过零丁洋》与《正气歌》是传颂至今的千古绝唱。在1275年的二月,文天祥奉命攻打元兵,被元兵所败,妻女被抓。文天祥只身逃脱,退往广东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兵袭击,文天祥被俘,并押往大都囚禁四年。在狱中,文天祥被忽必烈极力劝降,还以文天祥妻女作为劝降的筹码。可是,文天祥却以一身傲骨回应了忽必烈。从此,艰苦的狱中生活便开始了。文天祥在狱中受尽百般折磨,内心却还要忍受失去妻女的巨大痛苦。但是,他的选择依然不变,他的承诺依然不变。1283年,一个飘雪的冬天。文天祥被敌人杀害,从容就义,为国捐躯,年仅47岁!
这就是一个中国人对民族、对人民的承诺。为了这个承诺,他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正如文天祥本人所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在世,只要有一颗忠诚的赤子之心,中国魂就能永远绽放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这正是文天祥一生的真实写照,这正是烈士们对生命的一个完美诠释。这位民族英雄,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与泪,记载的是中国人的容颜与理想。中国,永远屹立在世界东方。黑眼睛、黄皮肤,是我们不曾改变的容颜。不屈服,不背叛,就是我们一生永恒不变的信念!看准目标,中国人不怕被绊脚石摔到,没有一种障碍能改变我们的信仰,驱除黑暗,那就是英雄的任务。
多想站在大街上,向全世界大声地宣告: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每当碰见外国朋友们,我都会先用中文与他们打招呼。因为,我要告诉他们:我是一个中国人,我每天都在为我的旭日而骄傲!
《文天祥》读后感10
南宋末年,元兵南侵,灭了南宋王朝。在这国破山河碎之际,明知力量单薄,文天祥义无反顾奉诏起兵勤王。最后兵败被俘之际,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诱降条件,他毅然走赴刑场。文天祥隐居文山时,虽然过着“倦策吟诗杖,频烧读易香”、“客来相问讯,寄语有新诗”的闲逸生活,但他身在山中,心忧国事。他在《山中感兴三首》诗中写道:“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故人书问至,为言北风急。”“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在《夜坐》诗中写道:“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他不甘心于被迫闲居的生活,时刻都想出山为国效力。
后来文天祥被扣留皋亭山时,作《二王》诗:“一马渡江开晋土,五龙夹日复唐天。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表明诗人以社稷为重,要求国家统一的`思想,预言元人的统治不会很长,南宋“二王”将开创中兴之业。山大战时,文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诗曰:“兵家胜负常不一,纷纷干戈何时毕。必有天吏将明威,不嗜杀人能一之。”在《二月六日海上大战》痛斥元军多嗜杀人,难以统一天下,南宋山虽败,但抗元战争仍不会结束,祖国统一的局面必定到来。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押解北上,经过赣州时,作诗写道:“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赣州》对南宋复国、祖国统一,寄予长远的希望。他领导的抗元斗争客观上起了促进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但令身未死,随力报乾坤”的爱国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后人铭记学习。
《文天祥》读后感11
今天,我看了《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男,吉州庐陵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民族英雄。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从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至祥兴元年(1278)期间,元军不断进攻南宋,文天祥曾不幸被俘。期间,元军多次劝其投降,企图利用他的声望来收服尚未收服的两淮、江南、闽广等地。但文天祥宁死不屈。后来,文天祥出逃后在宋积极率军抗元,直至兵败被俘。
在监狱中,元多次派多人,包括: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元朝丞相孛罗、被俘的`宋恭帝赵显、以及文天祥的家人等前来劝降,都被他坚定回绝。在监狱中,英雄写下了众多不朽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二十年(1283),文天祥因宁死不屈,被处决。终年四十七岁。死后在他的身上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看完故事,我为英雄的事迹深深感动,想想历史上多少人甘为亡国奴,多少背叛祖国的走狗,多少汉奸狗腿子,如果象文天祥一样,多一些对国家的忠心和坚强气概,多一些至仁至义的英雄品格。我们的国家也少一些磨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
不要说“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每个历史时期都会需要这样的忠心爱国人士。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一个学生的能力,热爱我们的祖国吧。
《文天祥》读后感12
《文天祥千秋祭》读后感:萌萌不朽的生命
他,字宋瑞,有着不屈的傲 骨,是一位千古流芳的忠臣,也为后人留下种种绝唱。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想起他大义大勇,在敌国的压迫、奸贼的迫害下,永远记着自己的民族,用一口伶俐的措辞打击着敌方,看他是多么的不卑不亢,永远坚挺着脊梁,像是风雨中的铁石,无论多少风吹雨打,也摇不动他心中坚定的信念。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想起他的'英勇气概,在入敌国之狱时,也不忘从微小的窗口看一看祖国,也不忘笔触有力的抒志扬情,也不忘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宋朝宰相,国破,论职务唯有一死,战败被俘,按法律也唯有一死,还有什么其他可讲的!”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想起他一腔的忠烈,在生死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看他从容步出,在眉宇举止间表现出大国之相的雍容,不畏死亡,像一尊山岳坚守自己信念屹立不倒,用笔墨丹青痛斥奸佞、慷慨悲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他——文天祥,天生傲骨,宁折不弯,一腔热血和一身傲骨正使他走向永恒……
《文天祥》读后感13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过零丁洋》是1278年文天祥战败被俘后,拒绝元人威逼利诱所写的一首“明志”诗。每当读起这首诗,脑海中便会出现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凄惨之景,但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教人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求“忠义”与气节长存。
文天祥是个文人,文弱、清贫,却在国难当头,山河破碎之时,担负起挽救社稷苍生的重任。他不辞劳苦,散尽家财,临危受命,一边保护幼主,一边与元军进行殊死抗争。最后,他挽救不了气息奄奄的南宋。好友张世杰战死沙场,陆秀夫背负幼主投海自尽,南宋灭亡了。
蒙古人看重他的才华,妄图招降他。元军统帅李罗亲自审问他:“文天祥,自古以来共有多少皇帝?”文天祥严厉地回敬道:“一部十七史,写得清清楚楚,我是来受审的,不是来应考的'!”李罗原想使他屈服,却让文天祥来了个下马威,气得他吹胡子、瞪眼睛。后来蒙古人又派留梦炎来劝降,文天祥大声呵斥这个无耻的叛徙。无论是高官厚禄还是酷刑逼供都不能使他屈服,他在潮湿阴暗、满是老鼠臭虫的牢狱中写了荡气回肠,流传千古的《正气歌》。最后元世祖亲自招降他,他拜见元世祖时只是双手作揖,左右的人要他跪下,这个弱不禁风的文人说什么也不肯屈一屈他的膝盖。“一臣不侍二主”这是他留给元世祖的话。
1281年,文天祥在大都菜市口被斩首,临死之前,他问人们南边在哪儿,、众人指给他看,他从容地向南边拜了三拜就离开了。假如他屈服于蒙古人,像留梦炎那样,要捞个一官半职并不难。然而锦衣玉食,对于视名利为粪土的文天祥来说,这一切毫无意义,于是文人选择了死亡。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文天祥不畏强权,忠心耿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不仅反映了文人的骨气,而且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像文天祥这样的骨气的文人不愧为“中国的脊梁”,他们的正气、骨气、胆气、侠气丝毫不逊于舞刀弄剑的侠客,他们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祖国,用柔弱的双手撑起另一片天?一个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一身浩然正气,坦坦荡荡。
《文天祥》读后感1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读完《文天祥传》,这两句话深深印在我的心中,让我澎湃的心潮,久久不能平息。文天祥舍生取义、勇于献身的精神气壮山河,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这本书的。文天祥高中状元,怀着一腔报国热忱。可惜此时的南宋江山,正遭到元兵的蹂躏。在国家危难之际,文天祥身入虎穴,去元营议和,大义凛然与元军交涉,结果被扣押了下来。南宋灭亡后,文天祥被押往北方。半途中,他找机会逃出元营,组织义军,和流亡至福建的南宋小朝廷一起,开始复兴大计。可惜五羊岭一役,文天祥再次落入元兵之手,并亲眼目睹惨烈的崖山之役,南宋小朝廷被彻底摧毁。最后,文天祥被元军押至大都,惨遭杀害。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文天祥宁死不屈。他在狱中整理了诗集《指南录》,“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达了与国家共存亡的豪情壮志。是啊,当国家遭受侵略、山河破碎的时候,文天祥的精神就像是一面旗帜,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
读完文天祥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形象:三呼“过河”,壮志难酬的宗泽;高唱《满江红》,大破金兵的岳飞;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的戚继光;虎门销烟,抵抗侵略的林则徐……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前赴后继,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人类的和平,赴汤蹈火,气贯长虹。
今天的我们,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年代,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已离我们很远,战争的硝烟,也早已烟消云散。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忘却挥洒热血的前辈先贤,不能忘却他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不管我们身处什么年代,这样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远航的方向。
《文天祥》读后感15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再次读起文天祥的诗,我的心潮澎湃无法平静。
曾经的多事之秋,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你,血腥与墨香交融。中国的历史上注定有一朵瑰丽的奇葩绽放。虽是匆匆过客但绝非是昙花一现。700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从你雄浑的笔调中感受到你内心的无奈与抱负,仍然可以感觉到你的满腔热血。
面对山河破碎,面对壮志难酬的困境,你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终至兵败被俘。你想自杀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心志,但天意弄人,自杀未成你却被抓入狱中,你饱受折磨,但你坚负不屈在狱中写下了传颂千古的<<正气歌>>。
无奈无力,惶恐,零丁是你真实的写照吗?其实你大可不必如此。凭你的才能试问天下谁不识君。但是在生与义面前你毅然选择了义,你给后人留下了一种崇高的精神。
历史是多变的,残酷的。而惟独你崇高的.气节,慷慨的情怀却应灾难而愈发光亮。你让我知道了人生的无奈,但是你更让我懂得了:即使命运是不可征服的,但至少同样还有一个是不可能征服的那就是人的信念。
一切都是在岁月中而你却像彩虹一样悬挂在历史的天空。在后来人的心中依旧亮丽。
【《文天祥》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读后感_读后感05-06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03-04
《童年》读后感07-06
★《匆匆》读后感07-07
《边城》读后感07-10
青鸟读后感11-23
奥德赛读后感01-07
荀子读后感01-09
秦腔读后感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