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梁启超传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梁启超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梁启超传读后感1
梁启超一生有两个夫人,李慧仙和王桂荃。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个个能成才,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梁启超在给子女的信中字字珠玑,饱蘸慈父之爱和人生指导。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是发自肺腑,情真意切。这样的表达在家书中随处可见,身为父亲,梁启超当然希望他们个个成才。但在孩子们的健康和学习中间他毫不犹豫选择前者,他说:“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因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也。”我在孩子的教育也是一直抱有这个观念,“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学好习的前提是有个健康的身体。身心健康,是我教育孩子的初心,在一路前行中,不忘初心。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很喜欢梁任公的这句话,自己喜欢的,就想去做,而且能做的更好。
他不仅是位慈父也是位严父。他关爱呵护子女,也对其严格要求。他教育孩子们对生活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忧伤憔悴是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总要常常保持着元气淋漓的气象,才有前途,事业可言。自己要天天满带正能量,去影响孩子,让孩子有个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处忧患最是人生之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奋志气强立。梁启超深知读古籍的重要性,要孩子们读论语,孟子,左传,战国策,荀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词。尤于其中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益善。这些国学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必是经典所在,在哪个年代都适用,孩子马上上初中,古文会学很多,适当引导孩子多读。
梁启超对思成说:“做学问不要专于一门,我怕你因所学太专业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根源,做学问要保持无所谓的精神。
曾国藩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坐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懦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梁启超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盼望孩子们都能应用这点精神。种种道理就是这样,在”润物细无声“的'书信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梁启超就像一位勤恳的园丁,辛勤耕耘,浇灌心血,最终收获丰硕果实,子女个个成才,故梁启超的为父之道和家风家教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民国时期,梁任公能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和他自己的自身修养有很大关系,好一个”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要告诫我们,不要只想着收获,而忘记了耕耘。人人都想有好的成就,但如果我们仅仅憧憬美好未来,而不肯努力耕耘当下,这必然只能是空想。自己教育孩子就要做好自己,以身做则,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传读后感2
用了三周,大致第一遍读完了《梁启超传》,期间屡次感叹,凡有趣的书最少要读两遍。精力不济,以后再来翻读。
印象最深的,就是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连他本人也常常以此自述。《梁启超传》大段引用了《饮冰室文集》里的内容。我总有“读原着”的冲动,看了《饮冰室文集》的卷册数目,还是算了,决定改道认真读完《梁启超传》。梁启超的文字,确实很有感染力。既朴实,又活泼。而且可以体会到他积极思考、乐于分享的特点。读到康有为时,看到他的刚愎,便有很直接、快捷的比较,深刻体会什么样的语调让人喜爱。
梁启超涉猎很广,治学,政治,历史,宗教,法律,文学,甚至教育,科学等等。如果按照他的理念办学,那一定是一个视野丰富、高质量、开明的通识教育。梁启超教育子女很有成就,各个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之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梁启超还在各种旅途之中,不断思考,结合亲眼所见的现状,得出结论,改进自己的理念。他对于当时很多社会现象,有深刻而且深远的见地。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写。是当时重要的精神和政治领袖。与此同时,我也看到那个年代大量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同样的讨论中。清末至民国初年,言论自由,百家争鸣,各路思想着实丰富,令人神往。
不记得是哪位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提过,经济学家(甚至科学家)有两类,一类是解释问题的学者:观察到某个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试图给予答案,或解释。还有一类,是建设型的学者。他们获取大量已经有的结论、知识,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解决方案,更有力者,甚至会给予执行(比如美国总统的经济学家团队)。我所了解的基础研究学科,大体也是这样的归类。梁启超,我认为,属于出色的第一类,善于解释、归纳,而不善应用。身处乱世,梁启超没有太多书生不切实际的`架子,迫切的想要改善中国的状况,甚至因此曾经被人利用,加之也有自己的私心,他的一生可圈可点,可批可驳。
小学、初中、高中,前后学了三遍中国近代史。我认为我在这套教育体制下,在历史课上学到的东西,让我觉得很幸运!我的记忆力,选择性很强,但凡是我不懂的,一概记不住。记得高一快结束的时候,马上要会考,考前一个月里三次模拟都没过的,好像全班也没几个人。而我居然没什么反应,照常睡觉,还因此被历史老师当堂挖苦。后来为了会考,使劲背了两个礼拜,终于混过。但是,当时背是背下来了,孙中山他们辛亥革命完,为什么大总统自己不当,给了袁世凯,我一直没懂。而且,因为我近代史没学懂(具体为什么没懂,可以参考张千帆的讲座……就是古代史,我也是在美国学中国历史的时候,才学明白),虽说喜欢看历史剧,却从来不看近代史题材的历史剧。最近看了《梁启超传》,对近代史有了兴趣,准备去看一看……看看他们是怎么瞎编乱造的。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英雄。就算军阀横行,土匪猖獗,外强割据,生灵涂炭。越是这样,就越凸显时代的英雄。
梁启超所相信的,要靠制度,要依赖制宪,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里面的深意,不知道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
梁启超传读后感3
初中时期,语文课本收录了一篇必须全文背诵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文章辞采飞扬,音韵铿锵,气势磅礴。我记得当时读得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由这篇文章,自然而然深刻地记住了梁启超这个名字。
后来,陆陆续续读了他的《变法通议自序》《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等多篇思想启蒙之大作,每一篇都具有真知灼见,才情丰沛,笔力雄健,让我有高山仰止之感。因此,对梁启超更增添了系统了解和深入学习的钦敬之情。近日,通读了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解玺章先生著述的《梁启超传》,一了我多年来欲更加亲近梁氏学问的心愿。
这是一本结构独具特色的人物传记。它一改大部分传记按照传记对象活动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而是把主人公还原于他生活年代的大背景下,以严谨的考证复原其与同时代人物的交集,多棱镜般从多个视角和纬度,形神兼备,立体客观地呈现出了传记主人的神彩。传记的主人不再是一个罩着历史面纱,高高在上模糊不清的形象,读者也不再有一种隔着橱窗交流的隔阂感。
当然,作者之所以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并且达到了立体可感地呈现人物的目的,首先在于梁启超这个人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梁启超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他少年时期即以才情闻名,和老师康有为共同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且担任当时开风气之先的《中国纪闻》报的主笔,“日日执笔为一数百字之短文”,对于多舛的.国运倾注深切的目光和思考,对于旧中国之落后原因做过鞭辟入里的分析批判,对于中国的出路从多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设想。其对国事之责任感,其学养之深厚,其思维之开阔,令人叹服。
梁启超从一个人微言轻的普通士子,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同时他也作为中国近代现代思想史、学术史上的枢纽人物,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这一时代的风云人物纷纷与他发生各种各样的交集。《梁启超传》全书分二十二章,除一至四章介绍梁启超的家世、婚姻、子女与兄弟和最后一章的总评外,中间十七章的篇幅,全部是以梁启超与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孙中山、章太炎、杨度、袁世凯、蔡锷、胡适等等这些鼎鼎大名的历史风云人物的交往。因此,这本梁启超的传记,既是一本他个人的传记,让读者对梁勤勉的治学态度,诚恳的天性,言传身教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作为政治家的无奈和作为学问家的声望都有了生动形象有了解,同时,透过他与当时名士豪杰的交集,勾沉呈现了大半部中国近代史。这本身就不言不而喻地体现了梁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梁启超的最大魅力,在于他以极其饱满的激情和汪洋恣肆的才情对中国国民性、中国命运、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和中国社会改造等时代问题深入的思考,并透过如椽巨笔发出国民教育的时代强音。《梁启超传》以大量的翔实的历史资料、珍贵图片,将梁启超作为一代思想启蒙者的深沉思考、慷慨担当呈现得淋漓尽致。读名人传记是走近名人,向名人学习借鉴的重要渠道。《梁启超传》就是这样一本读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的人物传记。
【梁启超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4-29
名人传读后感高中名人传读后感03-30
《岳飞传》读后感04-29
岳飞传读后感04-29
霍金传读后感04-30
牛顿传读后感06-11
林徽因传读后感05-04
拿破仑传读后感10-12
《梵高传》读后感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