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实用文写作>读后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读《呼兰河传》有感

时间:2024-07-18 15:40: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呼兰河传》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呼兰河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呼兰河传》有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好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现代有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月的文学洛神”的萧红。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回忆的件件童年往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稚嫩、活泼的女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祖父、后园和我》这篇文章。通过一些事例,如:祖父教“我”念诗,给“我”烧鸭子吃等,透露出了“我”的可爱、天真,也透露出了祖父的慈祥、和气。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受。

  记得我四岁多时,格外宠爱吃一种夹心糖,只要一去超市,我就肯定要买。不只是由于这种糖好吃,还由于包装袋上的代言人是个长得很秀丽的大姐姐。那时候,我刚学会剪纸,一回家,就把大姐姐的头像剪下来,再“保藏”起来。过了一阵子,妈妈又给我买了一包夹心糖,可是包装变了,那个大姐姐不在了,换成了一个男人。我哭闹起来,妈妈说虽然包装换了样子,可里面没变呀。可我只要画着大姐姐的,不要画着别人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那种糖。

  看完《呼兰河传》后,我发觉幼时的我和作者极其相像,我只吃画着大姐姐的糖,作者只吃掉井的鸭子,都是那样天真无邪。

  童年都是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要珍惜的利用自己的童年,不要铺张了这段奇特的时间。

读《呼兰河传》有感2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作者萧红有了更多的了解。

  《呼兰河传》以散文的手法,回忆了作者的家乡呼兰河城与劳动人民的普通生活。前半部分写了迷信严重的封建习俗、单调的生活、呼兰城的自然风光,以及作者的祖父,和她的童年。后半部分,着重写了天真的团圆媳妇、古怪的有二伯、勇敢的冯歪嘴子。让我感受到一个封建思想严重的社会。讽刺了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歌颂了那些追求自由、幸福的人。尤其是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命力,让我感受到呼兰河生生不息的希望。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自由的。她和祖父经常在园子里铲地、拔草、浇水……萧红童年的快乐回忆全都装

  前不久,我看完了萧红的巨著《呼兰河传》,作家称这是一部优美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以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美好,叙述了呼兰河传人生的故事,里面有对善良、朴实、勤奋的赞美,也有对愚昧、麻木、迷信的批评,主要写了小城人们卑微平凡的生活和精神上的盛举,第三——四章写了“我”与祖父的童年时光以及“我“家房子的荒凉;第五——七章节写了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有二伯的故事以及冯歪嘴子一家的不幸生活。

  祖父让我记忆深刻,因为他和蔼可亲,祖父总是笑盈盈的,每次祖父见到孩子都要开一个玩笑,比如伸出手把那孩子的帽子取下来了,有时放在长衫下面,有时放在袖口里面,祖父很喜欢孩子们,孩子们也喜欢祖父,而对于我,祖父尤其喜欢。祖父还很善良,看到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就劝老胡不要动手,要以理服人。给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暖人的色彩。

  还有冯歪嘴子,他的王大姑娘死后,他就一个人坚强地带着两个孩子,虽然有时也偷偷地抹着眼泪,但他一旦看见他的大儿子能牵着小驴饮水了,就立刻笑了起来,他只是想满怀希望地活下去,他对生命有一种珍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光明,而这丝光明,足以让我们拥有希望。

  这本书也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人人都要有颗善良的心,要充满希望地面对未来。是啊!哪怕生活再苦再难,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呼兰河传》这本书值得大家去阅读。

读《呼兰河传》有感3

  一家若有几个女儿,这几个女儿都出嫁了,亲姊妹,两三年不能相遇的也有。平常是一个住东,一个住西。不是隔水的就是离山,而且每人有一大群孩子,也各自有自己的家务,若想彼此过访,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若是做母亲的同时把几个女儿都接来了,那她们的相遇,真仿佛已经隔了三十年了。相见之下,真是不知从何说起,羞羞惭惭,欲言又止,刚一开口又觉得不好意思,过了一刻功夫,等那往上冲的血流落了下去,彼此都逃出了那种昏昏晃晃的境界,这才找几句不相干的话来开头;或是:

  “你多咱来的?”

  或是:

  “孩子们都带来了?”

  关于别离了几年的事情,连一个字也不敢提。

  从表面上看来,她们并不像是姐妹,丝毫没有亲热的表现。面面相觑的,不知道她们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似乎连认识也不认识,似乎从前她们两个并没有见过,而今天是第一次的相见,所以异常地冷落。

  但是这只是外表,她们的心里,就早已沟通着了。甚至于在十天或半月之前,她们的心里就早已开始很远地牵动起来,那就是当着她们彼此都接到了母亲的信的时候。(第46页)

  人若老实了,不但异类要来欺侮,就是同类也不同情。

  ……

  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打的原由。(第58页)

  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决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

  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第68页)

  家里边多少年前放的东西,没有动过,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凡是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第76页)

  等人家把我抱了起来,我一看,屋子里的人,完全不对了,都穿了白衣裳。

  再一看,祖母不是睡在炕上,而是睡在一张长板上。

  从这以后祖母就死了。(第82页)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第98页)

  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是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

  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第102页)

  东家西舍的也都说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那些好看热闹的人,都在准备着看冯歪嘴子的热闹。

  可是冯歪嘴子自己,并不像旁观者眼中的那样地绝望,好像他活着还很有把握的样子似的,他不但没有感到绝望已经洞穿了他,因为他看见了他的两个孩子,他反而镇定下来。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不管他自己有这份能力没有,他看看别人也都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也应该这样做。

  于是他照常地活在世界上,他照常地负着他那份责任。

  ……

  在这世界上他不知道人们都用绝望的眼光来看他,他不知道他已经处在了怎样的一种艰难的境地。他不知道他自己已经完了。他没有想过。

  他虽然也有悲哀,他虽然也常常满含着眼泪,但是他一看见他的大儿子会拉着小驴饮水了,他就立刻把那含着眼泪的眼睛笑了起来。

读《呼兰河传》有感4

  合上《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的眼中依然浮现出很多人物形象:有无忧无虑的祖父,自卑的有二伯,可怜的团圆媳妇,坚强的冯歪嘴子等等。这些人物都历历在目,他们让我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鲜明,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人物有两个:王寡妇和冯歪嘴子。王寡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妇女,生活虽然过的'有些清贫,但却也安稳。可惜好景不长,王寡妇唯一的亲人——她的儿子,溺水淹死了。从此以后,王寡妇的生活没了寄托,因此变得疯疯癫癫,有时在大街上或是庙台上大哭一场,但哭完了还是平平静静的活着,该买买,该吃吃,该睡睡。

  让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人物就是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一个拉磨的下等人,日子本就过的十分贫苦,他的媳妇王大姐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使得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难过了。王大姐因难产死后,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都必须由冯歪嘴子一个人拉扯大。大家都以为冯歪嘴子会因为压力太大而倒下,可万万没想到的是,冯歪嘴子并没有向困难屈服,而是勇往直前,乐观面对,一方面努力工作,一方面辛苦带娃,真是值得敬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认为生命很长,所以就肆无忌惮的践踏着,可从王寡妇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生命其实很短暂,即使人死了,痛苦也并不会在于自己,而是那些继续活着,爱你,关心你的亲人。我们要珍惜生命,只有珍惜生命,才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冯歪嘴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希望,有奔头,就一定会排除万难,乐观面对,迎来曙光。

读《呼兰河传》有感5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读《呼兰河传》有感6

  在这特殊的寒假中,我读了很多书,但最刺中我的心灵的就是《呼兰河传》这本书。

  在书中讲述了作者萧红童年时代的生活,反映出他她童年时代东北农村黑暗、落后、愚昧的人情百态与社会生活。表达了他对家乡人民苦难境遇的深切同情。而这书中反复出现的‘寂寞’,则是以萧红为代表的早期觉醒的人们受制于当时封建社会的环境而叹出的苦闷心声。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作者的一生是寂寞而悲惨的,若不是有这些反抗封建社会的人们去革命,哪有我们现在的`幸福好生活呀!每每读这本书,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凄凉,感到孤寂。

  这本小说或许是自传,或许也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它贴近于当时的生活状况,而放到现在却是难以忘怀的‘回忆’。

  这本书可以让我在困难之时奋力前行,还可以在我得意之时压制情绪。

  它也常常告诫我有困难,不放弃;多得意,会失利;若不遵,必寂寞。

  《呼兰河传》寓意了很多很多……。大家一定要看哦!无论是将来在高考和在你的生活当中,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

读《呼兰河传》有感7

  今天是大年初三,我在家里读了《呼兰河传》第四章的第五段。

  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作者的家,他家里显得很荒凉冷清。每天天还未明的时候,祖父和作者就在家里念诗,念的.第一首诗是《春晓》,每次祖父念完了诗,作者就复述诗的意思,念完了诗后,祖孙二人就提着鸡架和鸭架去放鸡、放鸭子,放了鸡鸭后去院子里吃饭。他们的早饭是一碗米汤,吃过早饭后,作者就给自己家里那条又胖又圆的大黄狗喂食。

  最后,作者向我们解释了他家荒凉冷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作者家里房子多、院子大,但是人很少导致的。可我感觉作者家里虽然因为房子多、院子大人很少显得很冷清,可是他们祖孙二人生活得依然很开心。

读《呼兰河传》有感8

  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萧红在创作此书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此时,漂泊在他乡的萧红非常怀念自己的家乡。读了这本书后,我深切感受到当时萧红内心的悲伤与凄凉。

  作者描写了呼兰河这个城市,在这个小城里,“人与城”、“少女与老人”、“生者与逝者”、“愚昧与人性”交织在一起。第一章、第二章描写了呼兰河城的日常生活,风俗人情以及呼兰河人过节日时精神上的“盛举”。第三章描写了萧红童年时与祖父过着快乐的生活,描写了他童年时调皮的情景,后三章则描写的荒凉的庭院。每一章写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如:二伯、祖父、团圆媳妇等。

  《呼兰河传》中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有天真可爱、调皮捣蛋的小女孩萧红,有慈祥、温和、鹤发童颜的祖父等等,但我最喜欢文中的是冯歪嘴子,他是生活的最强者,不合理社会的抗争者,他任凭人们的奚落,任凭人们的诉说,一直平静的活着。他爱自己的孩子与妻子,他不怕累,不怕苦,坚强勇敢地生活下来。他的态度和行为使周围的人都很惊奇,觉得意外。冯歪嘴子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

  作者通过回忆童年生活,描写小镇的风土人情,真实生动地描写出当地老百姓生活艰苦,缺衣少粮的状态,并痛骂那腐败、腐朽的.封建思想的社会。

  萧红,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的笔触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小说从三重视角,展现了“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一个女子的细腻情感展现了她对家乡人的独特表述,我看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在那个年代,人命如同草芥,社会现状又是多么的凄凉。这本书语言自然优美,却又通过叙述表达了作者无声的控诉,体现出散文式的艺术魅力,同时这部小说也展现了萧红不凡的写作才华。可惜,天妒英才,一代才女仅仅活了31岁就英年早逝,留给世人不尽的遗憾。

  读了这本书,我更感受到我们如今的社会多么祥和与美好,我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为我们这个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青州市云门山街道职工子弟小学学生姚嘉皓,指导教师:刘光茶)

读《呼兰河传》有感9

  因为喜欢,今天我又一次捧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再一次走进了她别样的童年生活。

  一位解事颇早的小女孩每天在后花园玩玩闹闹,抬头看见黄瓜长长了,便摘下吃了起来,一会儿去追蜻蜓,一会儿又在玩蚂蚱。玩腻了,又去给祖父“帮倒忙”了。最后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惬意地睡觉了。偶尔时候,祖父在拔草时,调皮的小萧红就在他帽子上插上了各样的草草花花……

  此时,我也不免想到了自己的,我的童年也和萧红一样开心。在快乐的学习中,我结交了许多知心姐妹,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双休日,我就在田野里飞奔,漫无目的地跑着,自由着,开心着!我也不知道,就这样一直跑着跑着,也许是觉得这田野太宽阔了,不跑上一跑太可惜了。有时,采一朵花放在鼻子边闻一闻,放在眼皮下瞧一瞧,甚至还会放在耳边听一听,它就像是我的一位挚爱的'亲友,我们彼此亲密无间。如果碰到下雨天,又赶上放假,那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了:或趴在窗边,呆呆地看着雨,或撑着伞,站在雨里听听雨的音乐,又或者直接飞奔出家门,在雨里淋一淋,洗去所有烦恼,褪去所有忧愁,尽情释放我的快乐。

  快乐也需要温习,童年也需要回顾,其实萧红的童年虽快乐,但有一些单调,童年只在有限的后花园,后花园里年年种着一样的小黄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有同样的蝴蝶,有同样的蚂蚱,有同样的蜻蜓。那里堆满了各种破旧的东西,还有旁边黑暗而尘封的后房,可这些地方就是她童年记忆中消遣的最好去处了。每天清晨,小萧红大声吟诵这祖父教她的唐诗宋词,童年就在刻板的时间中消磨着。尽管后花园带给了她无尽的快乐,但年年重复着这种种快乐,也渐渐变得有些乏味了。

  我的童年快乐而多彩,玩腻了旧游戏,又有了新游戏,新的热浪一过,又开始了更时尚的,每天都有新的精彩。如此多姿多彩的童年,有时也让我不感满足,真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呼兰河传》成了我百看不厌的枕边书,它让我享受童年,珍惜快乐。现实告诉我,萧红别样的童年告诉我,我要更懂得珍惜。

读《呼兰河传》有感10

  早就知道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看过她的传记片。前几天与在济南上初三的外甥聊天,他说老师要求读萧红的《呼兰河传》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要求写读后感与书评。

  星期六和儿子到书店,一眼就瞥见了印刷精美的《呼兰河传》,毫不犹豫地抽出翻阅。第一章是东北小城呼兰河的概况,冷的出奇的冬天,卖豆腐的、卖馒头的、拉车的,还有各种小店,拔牙的、卖火烧的等等。作者仿佛站在空中向小城俯瞰,用冷静、超然的笔描绘出小城的四季轮回、生老病死,人物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但小城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同是描绘城市风情,呼兰河不像《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繁华,不似《城南旧事》中老北京的婉约,更比不上邓丽君《小城故事》中的多情,似乎冷飒飒的一股肃杀、一丝无情。

  直到爷爷与小萧红的出现,才打破了这冷寂。温暖的后花园,小女孩顽皮地为爷爷插了满草帽的鲜花,香喷喷的烤乳猪、烤肥鸭,藏宝洞似的储藏室,好脾气的爷爷、洁癖严厉的奶奶,小孩子喜欢谁一目了然。换位思考,我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理……

  眨眼就翻了小半本,萧红用力透纸背的笔力让我了解了丰富的东北民俗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还有东二道街上泥泞不堪、无人管理、总是吞没牲畜的大泥坑,重要的悲剧人物小团圆媳妇还未出场,儿子便提议要走,我遏制住购书的欲望,把书轻轻地放回原处。

  星期天依旧下雨,和儿子来到书店再次拿起《呼兰河传》,直接看《小团圆媳妇》、《有二伯》等章节。我吃惊了,为那个没有一点尊严、任人摆布的小童养媳,12岁的女孩子,在惜物如命的婆婆眼里,不如一只鸡、一条狗、一件家俱,婆婆认为只有这个媳妇是打不坏、骂不死的。健康活泼的小女孩不多久便病倒了。为了让她好病,各种土方、偏方、杂方,各路巫婆、神汉、道士纷纷出场,打着“治病”的旗号,花样百出的摧残这条生命,其实最有效的药是“爱”,但没人给她!最恐怖、最悲催的.是那么大个儿的姑娘被剥光了衣服用开水“烫”澡!众目睽睽,指指点点,晕过去再泼醒,反反复复,满足了街坊邻居、方圆数里人们看热闹的好奇心,满足了愚昧人们无知无情的试验!当晚,她便如风卷落叶,了无痕迹的去了!

  在有二伯身上,仿佛窥见了阿Q的影子,也仿佛窥见了鲁迅先生冷竣的目光……揭示国民的劣根性,探究生命的意义,萧红用年仅31岁的生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书更了解了萧红、她的身世、她的传奇、她的悲苦的一生。

  《呼兰河传》让我想到了所居住的小城,小城的人、事、物、景、情,似曾相识,但又大不相同……这就是此书的魅力吧,萧红的经历似乎成了我的,我感到了她所描绘的人生舞台的各种角色,能够与她情感相通,悲喜与共……

读《呼兰河传》有感11

  这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我”和祖父搞笑的故事,如果想明白就往下看吧。

  我记得有一段个性搞笑,讲了“我”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不明白,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十分幽默,十分疼爱我。

  作者出生时祖父都已经六十多少了,作者三、四岁时,祖父快七十了,七十岁的祖父十分爱作者,他们爷俩在后园笑个不停。祖父的后园就是小作者的天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样,就怎样样,一切都是自由的。

  书里讲到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明白,有的人说拆墙,有的人说种树,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是快乐的,也是寂寞的。她从小在后园里长大的,作者和祖父在后园里一齐玩,一齐干活,作者和祖父时时刻刻在一齐,童年充满了快乐。

  文章中写到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才十二,本该是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她却早早的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是多么的可怜!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用知识变得智慧,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完美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没有可怕的战争。

  啊!我真想永久地停留在童年,但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的心好好珍惜,感受这完美的时光吧!

  《呼兰河传》我读完了,可我的思想还停在那灰色的境界里。

读《呼兰河传》有感12

  读完这本书,在我脑子里一幅极为简单的画作:在一片茫茫的灰色之中,有两道极为鲜艳的色彩:一道是温暖的橙色,一道是充满希望的绿色;一个是慈祥的祖父,一个是乐观向上的冯歪嘴子。他们的出现、陪伴,使作者懂得了许多,也使她在这麻木、沉闷的气氛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祖父”似乎在萧红的童年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年时,她经常与祖父一起在后院玩耍。有一次,她故意把一些玫瑰花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祖父发觉后,并没有因摘花以及恶作剧而不高兴,反而与“我”一起哈哈大笑。这时,另一个形象与祖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就是——祖母。书中描绘出了一个旧社会时期的刻薄的老婆婆。有一次,因为萧红的淘气,婆婆用针往萧红的指甲里扎。她有洁癖,不许萧红摸自己屋里的任何东西……萧红一直怀恨在心,她十分讨厌祖母。而祖父却恰好是一个老顽童、老小孩,能与任何孩子玩在一起。祖母的刻薄反而衬托出了祖父与其它大人的不同之处。童年时,祖父教萧红念诗,她对诗很有兴趣,因为觉得诗写得很美,当时只注重读音,并不知道意思。而又大了一些后,祖父才慢慢教导她,让她知道了每一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可以看出,祖父的教导十分有方。注重事情的本质,而不是表面华丽的一层。这最初的启蒙教育,在萧红以后的生活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祖父,就是这样一个“老小孩”,他用一颗温暖的心呵护着萧红,用淳淳的教导启迪着她。他正是萧红生命中那一抹最温暖、最重要的橙色。

  “冯歪嘴子”在本书中最后一个出现。作者把他描写得看似是一个被时代折磨得悲凉、不幸的人。他的妻子备受争议,且在刚生下第二个孩子后就不幸死去,留下了一个哺乳期的婴儿和一个一岁多的小孩。他们出生在草窝里,生下来也没有好饭吃,一年瘦似一年,还不太会说话……但在冯歪嘴子的眼里,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得病的小驴可以去拉水了;大儿子可以牵着毛驴了;小儿子可以拍手、接东西了……正是他这种乐观的精神,使长大后的'萧红回想起来,仍为之感动、敬佩。

  “冯歪嘴子”的精神像一盏灯,在萧红的内心昼夜长明。他也不愧是那一道最亮丽,最充满活力的绿色。

  除这两条主色彩之外,还有一些小人物反映出来的色彩也很突出。比如有二伯——紫色。作者认为他的行为很古怪:偷东西,自言自语,夜里哭着、骂着……作者当时只是觉得奇怪,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她终于懂了,有二伯其实是她身边最悲凉不幸的人之一——被时代扭曲的人,带着一点复杂的紫色。

  《呼兰河传》的画作中,虽然背景是一大片灰,但每个人都有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颜色。这丰富的七彩斑斓的色装点了萧红如梦一般的童年。

读《呼兰河传》有感13

  “逆来顺受,你说我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萧红在《呼兰河传》中这样说。

  “逆来顺受”、“苦多乐少”,几乎是毫无感qingse彩的语言,衬出了一个“悲”字。“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鲁迅先生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回忆整本书,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团圆媳妇了。十二岁的年纪,应是人生中最灿烂的时光,而她却是当了别人家的童养媳。从此,天性中的活泼,童年本有的快乐都离她远去。寄人篱下,面对婆婆、嫂嫂的.辱骂与踢打,团圆媳妇只能忍气吞声,默默承受。她也曾试着去反抗,可随之换来的,是更毒狠的一顿挨打。“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团圆媳妇的婆婆这样说。于是,她的脸上再也没有过那刚来婆家时的微笑。

  团圆媳妇最终是死了的。

  也是,那样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被整日整夜不停休的折磨,会受得了吗?本是朝气蓬勃的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她的死,何其可悲!

  在呼兰城的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在这大泥坑上翻车或是人陷进去的事也是有不少。过些日子,谁家的马车翻在那了,又过些日子,谁家的牲畜陷进去了,那都是常有的事。我不禁疑惑:人们怎么不把坑给填平呢?填平固定好,不就也会少了许多麻烦吗?可呼兰城的人们想不到。那里的人都太信守教条,太过于死板,他们只会去相信那些没用的“跳大神”之类的民俗风气,而导致团圆媳妇的永远离开。那样恶劣、愚昧的民俗风气,真的是震撼了我的心,同时令我心痛。

  萧红的语言很是平淡,平淡到就连“死”也像是一种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平淡朴素的语言,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浓烈情感!

  最后离开祖父,作者写来,文字似乎依然是那样的淡然。那从小陪伴萧红、教萧红背诗的祖父,难道在作者眼中就什么都不是?

  “祖父带着一个大草帽,我带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儿时的萧红是这样依赖祖父。她如何会忘却祖父呢?再浓情的话语也无法表达她内心的哀伤,所以不若平淡。我觉得,她是把所有的情感都隐藏在了字里行间,而这样的淡然,读来,却另有一种深沉的哀伤。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萧红在书中不止一次地说。虽然在那院子里样样都有,可那还是寂寞的。萧红出生时,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萧红用轻淡词句,衬出了那样一个冰冷、令人窒息的年代。她的童年是这样,她的人生,也是这样,令人叹息,又是如此悲壮。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

  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

  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好在,一个时代已经远去,另一个时代已经到来。

读《呼兰河传》有感14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把我带入一个小城呼兰河。

  书中作者萧红给我们看小城里的人屈服于传统,迷信,愚昧,麻木,甚至于残忍。作者不留情地鞭挞他们,可是也同情他们。

  书一开始就交待了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就是戏剧大舞台,车翻了,马陷了,猪闷死了,于是人们忙着抬车抬马。有人说拆墙,有人说种树,但未有人说去填坑。也可见这些人是多么愚昧,不知变通,不知顺应社会,顺应天意,这是小城人的悲哀,也是当时社会现状。作者鞭挞他们不去改变现状,同情他们思想被限制。

  书中有一个小孩曾掉入泥坑,是学校校长儿子,人们认为是因为学堂建在龙王庙里冲撞了龙王所以降罪于人。因此甚至有人不想让自己孩子上学。可见人们过度迷信,并且在最需要接受教育开放思想的时候不重视教育,说明人们屈服于传统,愚昧无知。也写出他们思想闭塞的可怜与悲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她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小女孩,本应是最活泼,天真的年纪却已为人妻,被婆婆虐待,吊起来打了三个月只为让她听话,可以说生不如死,如囚犯一般。更是生病后人们用各种偏方,各种跳大神虐待她,甚至让她在开水中洗澡,洗一次昏一次,虽看她可怜却无人愿意帮她解脱。最后痛苦凄惨地离开人世。可是婆婆只心疼她自己的钱。作者将人们迷信、愚昧、麻木、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对团圆媳妇的同情,批判了当时恶浊不堪的.社会风气。

  其实小城里的人生性不坏,只不过在这样社会风气下铸就了这样的他们。

  团圆媳妇,王大姑娘,冯歪嘴他们的悲剧都是封建迷信思想,麻木冷漠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呼兰河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呼兰河传》用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描绘了当时黑暗社会,用司空见惯的故事批判了封建礼教,社会风气,麻木冷漠的人性,读来让人唏嘘感叹,心情久久不能自已!

读《呼兰河传》有感15

  寒假里,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萧红在书中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故乡呼兰河一带的社会状貌和风土人情,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她笔下祖父的园子,因为作者的描述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

  在萧红的笔下,祖父的园子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自由张扬!“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五颜六色的昆虫在园子里自由飞翔、欢蹦乱跳;五光十色的花草在园子里争奇斗艳,活力四射。作者就在这个童话般的园子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地嬉戏着,“胡闹”着。仁爱的祖父不但不会责备她,还大笑着给她讲谷穗和狗尾巴草的区别,倾尽了慈爱和耐心。祖父的园子让作者的心灵就像园中的花草一样自由奔放,热烈张扬,给作者的.童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然而这个自由的园子虽好,我却并不羡慕,因为我也有一个有趣的园子,那是我的爷爷特地为我建的。

  那一年,老家的新房建成了,门前有一大片空地,爷爷想把它整理出来做菜地。爸爸说:“您老还是歇歇吧,咱家这么多田和山地,已经够您老人家忙的了,门口这块就让他空着,当做晒谷场也好!”爷爷却说:“娃在城区整天呆在高楼里,没个地方戏耍。我寻思着把这地开了,种点瓜菜,养些鸡鸭,等娃回来的时候也能看个新鲜!”就这样,爷爷用他勤劳的双手在空地上开垦出一畦畦菜地,还在菜地周围扎上了竹篱笆。整个暑假,这园子就成了我的乐园。

  初夏,爷爷在地里种下黄瓜秧和番茄苗,没过几天,它们就一个劲地疯长起来。爷爷就在篱笆上拉起一根根细绳,好让黄瓜的藤蔓顺着绳子爬到篱笆上去。接着,爷爷又把一根根细竹削干净,搭成一个矮矮的竹棚,再把番茄枝一棵一棵绑到竹棚上,以免结果子的时候倒伏下来。我呢,就拿着绳子和小剪子给爷爷打下手,感受着劳动的乐趣。

  到了盛夏,黄瓜藤上热热闹闹地开起一朵朵金黄的小花,像吹起了一个个金色的小喇叭。不几天花谢了,结出了细细长长的小黄瓜,它们浑身布满了细细的小刺,摸上去很是刺手。此时,番茄枝上也挂起了一串串红红的小番茄。摘一颗放入嘴里轻轻一咬,酸甜的味道充满了整个口腔,十分鲜美!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草丛里抓金龟子、捉蚂蚱,或是用自制的鱼钩钓青蛙。家里的两只小狗就会摇着尾巴跟着我们在草丛里四处扑腾,惊飞了蚱蜢,吓跑了青蛙,还撵得在草丛中啄食的母鸡咯咯叫着到处乱跑……好一场鸡飞狗跳!引得我们大家都大笑起来。

  菜地旁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羊圈,爷爷在那里养了两只小羊,雪白雪白的身子,湿漉漉的大眼睛,可爱极了。用菜叶子喂小羊也是我的乐趣之一,小羊们吃完菜叶总爱用脑袋在篱笆上拱啊拱,一不留神就让它们拱出了一个小洞,它俩就偷偷地从小洞里钻出来,蹦蹦跳跳地在菜地上撒起欢来。我们一群孩子就带着小狗追着它们到处跑。玩累了,我们随手在黄瓜藤上摘一根黄瓜,到番茄枝上摸几颗番茄,也不洗,只用手搓两下就塞进了嘴里。爷爷呢,总是在旁边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玩耍……

  我爱爷爷的菜园,它承载着爷爷对我满满的爱,亲爱的爷爷用他那勤劳的双手给我建起了一座童年的乐园!

【读《呼兰河传》有感】相关文章:

读呼兰河传有感09-2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1-2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4-1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6-22

《呼兰河传》读后感09-03

《呼兰河传》读后感08-2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7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3-11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10-28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