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
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万历十五年》今日最终读完了。一部历史书竟能让我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读完,连我自我都感到些许诧异。一部书只写了一年——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场景不可谓不小,正如该书作者黄仁宇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听人言,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比起许多鸿篇大作,《万历十五年》实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却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同时黄仁宇先生的文学化写法,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小说,鉴赏诗词般,一泻千里地读完。读完后还感觉唇齿留香,余香满颊。细细玩味着,浅浅尝茗似的,在脑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简直就是在品尝一道大厨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当我们品味这道美食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十分重要的。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国家是国与家的结合,上至君主下至户主,在自我的管理范围内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家是一国,国是一家。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我能够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一样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我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我。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每个文人都有自我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我的良心,有自我的政治抱负。从那里看,张居正死后被谏,乃至于被鞭尸,也就不足为怪了。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讲究尊上敬祖。尊上为忠,敬祖为孝。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的礼能够用于治国,孝能够上升为忠。观其《万历十五年》一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哪个不是先强调家,再来治国的呢?
《万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图。它就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兽。它要吃人,它将人变成怪兽。张居正死后被吃,海瑞被吃,申时行被吃,戚继光被吃……还有无数人都被这张沾满鲜血,腥臭无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
《万历十五年》通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该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后,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因此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
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这一年发生的小事虽并未酿成大灾,但正是这些表面看起来似细枝末节、容易被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实际上却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
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如此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作者黄仁宇在书中的《自序》里写到:“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选自《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三联书店出版,句子在第四页)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同时在统治者的有意引导下,君主乃至百姓人人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甚至直到今天这一道德准则仍随着生命的延续而保留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根深蒂固。从好的一面讲,这根深蒂固的`道德准则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能让其他企图欺辱我们国家的人感到钦佩。从坏的一面讲,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在微博微信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就妄下断言,出言伤人,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绑架。
当今社会道德绑架的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因《战狼2》票房大卖有人叫嚣让吴京捐一个亿、公交车上因年轻人没有让座而对年轻人拳打脚踢的大爷大妈等等。我个人认为所有未经思虑与深究的谴责行为都是道德绑架,换位思考与了解事实后再表达也不迟。以道德约束自身,为圣贤。以道德约束天下,为贼寇。希望现如今的人们莫被道德绑架,也莫绑架他人。 《明朝那些事儿》中说:“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选自掌阅电子书《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磨铁数盟出版授权掌阅,句子在第二十一章)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朝代更替,时光飞逝,虽世殊事异,终要以史为鉴。亦如李莉所言:“把对历史的叩问变成现实道路的厘清?迷雾般的历史就会拨云见日,现实的长河中就会顺风远航。”(选自《论语的智慧》,作者李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句子在第十三页)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4
我是从《明朝那些事儿》开始,对历史产生兴趣的。于我而言,读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站在上帝视角去评判那些曾经活生生的人物和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然后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相比《明朝那些事儿》的通俗易懂,《万历十五年》的学术性要更强一些,而且作者黄仁宇是美籍华人,写书的时候用的是英文,然后又由本人翻译成汉语,其中有些翻译并不符合当下人的阅读习惯,读起来略感生涩,尤其是书中关于税收的描述,我往往要读很多遍才能明白些意思,但这些并不妨碍我去品读书中人物的灵魂。
《万历十五年》围绕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张居正、文官集团、海瑞、戚继光、李贽七个人物或群体展开,我想以此文记录下读书时的感想。
01.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使贤者有所依归,而不肖者尤知忌惮”,这句话在整本书内出现了两次,是申时行在深知无法调和文官集团的道德与私欲之间的矛盾后,退而求其次提出的。
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看似无奈的让步,却是最现实的,没有理想主义。这句话如今也适用。
我的理解是,人生而因为出身、天赋等自己不能自主选择的条件而不可能绝对平等,则私欲亦不可能消灭,但是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限制私欲。
过去,我常思考我所从事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似乎每年来来去去的要干的事情差不多,我又是个凡事要求个“理”的人,一时间,我找不到那个“理”,甚至在20xx年那会子,想太多,短时间的陷入焦虑、不自信。
好在当时遇到了好的领导,交代了我一项带点挑战性的工作,是组织一场活动,在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完成的比较顺利,而社会面上,参与度也不错。那后来我就想啊,我是有用的,你看,我参与组织的活动,那么多人参加,他们玩的.挺开心的啊。
于单位或者于我而言,这只是常规工作,但是就是这种常规的小事积累起来,却是社会向好、向上运转的必要环节,而我们的这些不起眼的工作,总结起来也无非是引导那些私欲们向好,抑制某些不正的欲望,正如“使贤者有所依归,而不肖者尤知忌惮”。而当年领导的那次工作安排或是无心插柳,却是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自信来源,此后,我再也没有在工作中遇到焦虑的情绪,我将永怀感激。
02.悲剧将领戚继光
书里讲戚继光的这一段,用的标题是“戚继光——孤独的将领”,相比孤独,我觉得他更悲剧。他是个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但是命运却无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受限于当时明朝的制度,他要想成就心中理想的事业,就必须在朝中有所依附。
张居正是他的伯乐,可成也张居正,败也张居正。他与张居正私交甚密,甚至张居正回老家,他动用了戚家军护送。他的前半生看似跟对了领导,事业有所成就,但后期随着领导的垮台,他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牵连,晚年光景十分凄凉。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戚继光面临的似乎是个死局,不依附强权,可能一事无成,依附了,就必然遭受反噬,似乎悲剧已经刻在了他的宿命里,无论怎样的选择都躲不开。
再说张居正吧,严于律人,宽于律己的典型代表,有能力有魄力,就是私欲没控制好,要求下属做官清廉,自己却没起个好表率。给我的唯一启示就是,人不要做坏事,要不早晚都会找上来,其余的也没啥好说的了。
03.高尚的好人海瑞
“恻隐和义愤”,书里这段描写海瑞的话,我挺喜欢的,这是他为官的理由,与前文描述的庞大的文官体系的私欲不同,海瑞是一个有着高尚境界的人,但他也只是一个人。
海瑞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但是似乎在践行“知行合一”之时,走了极端,或者干脆就没领悟到“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
海瑞的确是个高尚的好人,与申时行的“使贤者有所依归,而不肖者尤知忌惮”的妥协不一样,与张居正的严于律人、宽于律己也不一样,海瑞是个不肯妥协的人,是个严于律人、更严于律己的人。在官场上,他是个奇葩,同僚们对他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敬佩他的为人,一方面又不喜欢他的行事作风,就这样,他一路被人“排挤”到了高位,甚至成了帝国吉祥物般的存在。
海瑞之所以千古留名,大抵在于他的清高和心中有民,但他的失败也离不开那固执的性格,或者可以说他的眼界不高吧?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摆平每一件事,但其行事作风利小民而无法利万民,他的理想也只能是理想,而不可能在那个时代实现。他是个好人,但对历史发展的推动,没有太大意义,不过他就算事业未竟,也无法掩盖他那无私的人性的光芒。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
与人们的一贯认知相去甚远的是,皇帝不是一个朝代的主人,而在政治上是政府中的各级官员,在经济上是中等以上地主的知识分子才是。因之,如果知识分子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王朝的安全性就会立即受到质疑。同时,明帝国实际上可以说是由几百万个农村聚合的社会,而本朝治理农民的根本方针是保持他们的淳朴无知,数不清的农民目不识丁,只能依赖通“四书”的乡绅引导,才会按照规定纳税服役。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政府的施政方针和个人的行动完全凭借道德的指导,开国二百余年,却始终以“四书”确立的道德规范作为法律裁判的依据,并没有在伦理道德与日常生活中建立合法的缓冲地带,而伦理道德僵化的标准并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适应,只会使社会趋于凝固。
在儒家的道德准则实则无法固定,而法律的创造性又缺位时,两万余人的文官社会哪有那么容易趋同?只能以种种效率极其低下的奏章、语焉不详的文字来达到一个诸人看似能勉强点头的结果。两千年前孔孟之道曾经是领导和改造社会的力量,但现在仅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牢笼。“在道德的旌旗下,拘谨和雷同被视为高尚的教养,虚伪和欺诈成为官僚生活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1587年看似无事可记,实则是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常以昏庸无能被指摘,但少有人知道他本可以成就一代明君,他也曾用心研学,自幼写的`一手好字;也曾亲自涉及祈雨仪式以示关心民瘼。但文官集团只希望他行礼如仪,一切超出皇帝应有礼仪的行为都被不假思索的认定为逾矩。张居正不让他习字,申时行不让他练兵,文官们不让他按照自己的心意设立太子,以致他最疼爱的女人郑贵妃终日以泪洗面。以礼治而非法治的王朝下,无人把皇帝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成为傀儡一般的礼治象征物。曾经励精图治,企图打开“万历之治”的朱翊钧,因为他过于聪明的天赋,早就参透了文官集团背后究极无趣的权力纷争,但他又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反抗偌大的王朝,最后竟然欣然接受了精神上的被活埋。文官可以被罢免,但皇帝不可轻易让位,他折中选择了无为而治,文官们不让他做的,他就不做,但他也不去积极做些什么。曾经两年半四次谒陵的他却因之造到文官集团不受礼数的抨击,那他就做一个三十年不出宫门的皇帝吧。
本朝重文轻武,始终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前提。因而,军官的选任皆以武力为选官标准,却并不在意将领运筹帷幄的能力。作文一直到倭寇大举入侵如入无人之境,才使得中枢的文官惊醒。穷则思变,戚继光即在此时走上了历史舞台。戚继光并不像明朝另一名将俞大猷一样提出不破不立的看似有益的建议,却并没有看到其背后可能会导致整个松散的官僚政治重组崩溃的风险。戚继光的天才,在于他看准了妥协之无可避免;而他的成功,也在于他善于在技术上调和各式各样的矛盾。他清楚在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企图强调军事效率与军事技术而提高军人的地位,是绝对做不到的。戚继光并非海瑞式的人物,他认为事实上的合法与否无关宏旨。他给提拔他的谭纶与张居正送礼,在官场上也并不落得粗俗而得到文官的赏识。但他并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作投机取巧与升官发财的本钱,而是作为建立新军与保卫国家的手段,并使自己得到适当的享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
公元一五八七年没有弥赛亚的诞辰,没有先知的教诲,没有预兆变迁的星斗闪烁满天。有的,不过是一张张脸罢了,一张张疲惫地奔波于历史的定格之中的脸。
万历注定不是属于帝王的时代,这张脸谱中注定没有多少王权的神气。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个瞬息,而万历朝大约是合眼的前奏,毕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个雄心壮志的统治集团,这点,万历之前的嘉靖就感觉到了——万历同他一样早年登极,充满变革和振兴的希望,但这一些希望都随着自身年龄与矛盾的增长、深化渐渐瓦解。明孝宗(弘治)应当感到悲哀,因为他的子孙没能像他那样扭转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戏,留下那么多红红绿绿的角色。
惟独有个人不绘脸谱,单看他一眼就觉得有凛然之气扑面而来。他不是贡生,乡试出身,也不应是有权对别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类,却绝对有憋着气唱大红脸的天赋。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刚峰。如果出生在当今社会,他一定算是个勤奋的好少年,与此同时,又是无知的愤青。想要为萎靡的朝政打一剂强心针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气,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说他简朴,却又嚣张,普天之下,凡为仕者无不惧其威风;说他忠诚,却又不能扛顶风的旗,固执于毛皮小事之间。一个儒道的修行者,一个斋戒灵魂的素食者,他因为与尘世相触而不再是圣贤。这不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万历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没有人去照的镜子,被搁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没有李世民,没有长孙氏,宫廷中人人戴着面具。读《明史》我几乎没有抓到一个背影,但庆幸《万历十五年》让我勉强看见了一个海刚峰。几乎孤芳自赏的他,行走于浓妆艳抹的人群中,很干净。他死的时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镜碎了,却没有人去补。
万历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镜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声音中,海瑞那张不戴面具的脸成了永远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来自内心,而是与外界摩擦的结果。我不想假设他为那个时代的良心,或许他没有资格,李贽有,因为他忏悔过。
海瑞不会回头,他不知为何要忏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许,是最后的那个愤怒的拳头。
脸?对,他的脸,不过是一张皮。皮下的,才是硬骨头。历史的脸谱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过它的镜子,是不是很好?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7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可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能够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当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终,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所以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历史沧桑,万历皇帝万世传承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齐消失在我们目光尽头,渐渐的久远。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8
《万历十五年》是1997年5月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明史研究专著,作者是黄仁宇。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大学士申时行、首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自由派知识分子李贽、抗倭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了他们之间存在的重重矛盾,如皇帝与群臣的矛盾,保守派与自由派的矛盾,官员与官员之间的矛盾等等.
万历十五年,是明代二百六十七年历史中平平无奇的一年。但黄仁宇却认为这一年发生的那些事情,可以深刻地反应明代制度的症结,也能够预示了半个多世纪后明代灭亡的种种机缘。为此,黄仁宇选择了万历十五年前后,影响了明代历史的.人物,分析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把他们放在有着更长历史的明代制度之下进行考察,揭示了这些人无法超越自己时代的悲剧命运。这六个人,就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还有军事家戚继光和思想家李贽。
黄仁宇笔下这六个人,他们各司其职,但都因为制度的刚性,未能遂愿,虽然有些人迎头而上,有些人退缩不前,但这个运行了200年的制度成了一切人表达自己的障碍,《万历十五年》也就成了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9
《万历十五年》看完后,提笔是练字,写下是永恒!
看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历史。
全书共分七章,分别写了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学者沈世行、大辅张居正、模范官僚海瑞、开明知识分子李贽、抗日英雄戚继光等。同时,也写出了他们之间的诸多矛盾,如君臣矛盾、保守与自由的矛盾、官与吏的矛盾等等。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明万历十五年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方式和传记篇章,通过对悲剧人物的描写关键历史人物的命运,探究晚明帝国衰落的深刻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
《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重点,延伸到历史脉络中,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历史事件和人物出发,描述明朝中后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衰败迹象。作者指出,“这些事件,虽然表面上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但实际上是之前发生过的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日后掀起波澜的契机。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只是历史的焦点。”正是从这些细节中,作者认识到万历十五年是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转折点,是一个历史节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为我们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启示。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一部著作,通过对万历十五年(1587年)这一年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明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那时年仅9岁的朱翊钧坐上了龙椅,次年改年号为“万历”。万历皇帝年纪虽小,却怀有远大的治国抱负,渴望有朝一日在朝堂上大展拳脚。为此,他勤奋学习、克己复礼,凡事都听从首辅张居正的教导。而张居正死后,他逐渐一改往日作风甚至到后来万历十五年起,他近30年不上早朝,也不见群臣,终日在紫禁城郁郁寡欢,明朝也就此由盛转衰。消极抵抗的万历皇帝给后人留下了千疮百孔的江山和摇摇欲坠的朝廷,也难怪作者黄仁宇会说,从此刻起,大明帝国走向灭亡。读完这本书,仿佛看到了一场极致绚丽的烟花在中途戛然而止。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看到万历十五年的历史,我也反思到自己的工作上。国家是个大集体,而高铁团队同样是个小集体,管理朝政会遇到种种困难,而遇到困难时如果像万历皇帝一样有始无终,遇到困难便消极怠工,是必然不能将本职工作做好的。在高铁工作中也同样会时常发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件,如乘客投诉、安全事故,但面对这些不如人意,我们要做的是详查原因,总结经验,进而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提高我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不是触之即退,止步不前,敢于面对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第一步。
作为一名列车长,我在刚刚任职时就常被提醒--婆婆嘴,火箭腿。在日常工作中,列车和班组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作为列车长要能处理好这些事情,对旅客、对职工都要能不厌其烦地解疑释惑,团结好所有力量,拉近班组与旅客的距离,完成好每一次运输任务。生活中注意关心爱护职工,适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心理状况,及时进行调节,还要从思想上调动团队工作的`积极性,面对处于后进期的班组,可以团建拉近距离,严管提高能力。
中国铁路稳定快速地发展是我们每个铁路人的职责,面对自己的职责,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望而兴叹,作为高铁的一线人员,直接接触旅客的一线工作者,我们更要抓好基础,尽自己最大努力给旅客带来最好的出行体验,维护好高铁形象,为高铁发展出一份力!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1
真是好喜欢这本书,相见恨晚。
合上书本才知道,曾经学过的那种固话了的历史教科书原来那么的扁平。比如万历皇帝,在我原来的认知中他只是个非常平庸的皇帝,甚至没有什么影视作品愿意去阐述他的故事。
读过《万历十五年》才明白,在万历皇帝的平庸之下,是他对自己身份的无奈和痛苦。皇帝在体制中逐渐成了一种象征,他的身份带给他的限制完全不少于任何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意去立储,正是意识到了自己只是这强大体制中的一个象征,而非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他只能消极怠工,这是他反抗的一种方式。而和皇帝对立的文官集团,他们信仰道德礼教,相信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规矩礼法,而在皇帝“无为”的统治之下,他们一腔热血毫无用武之地。皇帝和文官之间长久的博弈,使得矛盾日渐加深,最终成为双方皆败的悲剧。
另外还有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是那个时代中璀璨夺目的人,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他们有造反的能力,但没有造反的心思。但是这种能力终究是让人忌惮的,因此他们最终也是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只能感叹一句“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末了”。还有海瑞,以前他给我的映像就是个十全十美的清官、完人,然而真正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海瑞的局限,真的有点可怜,不合时宜地想要以一己之力去撼动体制,但最终因为能力和智力都不够,只能活成一种正义清廉的象征,而将自己的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李贽就更复杂了,我大概还要去多看一些书才能真正读懂他。
最终,黄仁宇先生这本书里的人,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在个人之上还有体制,体制之上还有更大的命运,人们身处其中无力反抗,造成了本朝巨大的历史遗憾。所以,作者提出了自己大历史观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他说“人世间很多残酷的事都用道德的名义去施行,也是中外古今一律。”所以在一个法制不健全朝代中,皇帝和官员只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去行事,在这样强大的道德压力之下,每个人或多或少地活成了自己身份的象征,而非有血有肉的灵魂,于是大家被禁锢的姿态都显得异常绝望。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2
在书中的这些人,好像身上都带着枷锁,像一个个被固化的灵魂,不知疲倦地想冲破牢笼。最后的结果,都是郁郁而终。其实处于那个年代的每一个人,都处于巨大的漩涡之中,挣扎不开,逃离不了。那个旋涡叫道德。但是今天我们理解了其中的精微奥秘“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是道德。”最大枷锁的所有者,是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在世之日预筑陵墓,在明朝有洪武,永乐,嘉靖,万历也是其中一位。但不同的是,万历帝的陵墓开始修建的时候,他还不足二十岁。“万历所巡视的为自己预筑的陵墓动土于1584年的夏天。这一项巨大的工程微妙地体现了把皇帝不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把它当做一种机构的看法。万历皇帝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决心,但并不缺乏清醒和机灵的头脑,然而他竟欣然接受了这种精神上的活埋。”这才是他真正可悲之处。“他朱翊钧生前有九五之尊,死后被人称为神显宗皇帝,而几百年后他带给人们最强烈的印象,仍然是命运的残酷。”
而他的两任首辅兼老师俨然是两个极端,张居正锋利,申时行圆滑。无论是锋利还是圆滑的处事风格,目的都是为了万历朝堂的稳固。可惜,历史悠久的文官制度所带来的弊端,以道德代替法律,终究让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张居正死后被他一手培养的皇帝批判,后人也颠沛流离。申时行也不得善终,无法功德圆满。抛去他们首辅的身份而言,精通儒学的他们,将忠君做到了极致。万般皆下流,惟有读书高。如果我是张居正,如果我在1584年还活着,我一定泪流满面。身为读书人,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风中。他所有读书人的高傲,和自己向往的君子之风,在万历皇帝的猜疑中,灰飞烟灭。可是人间再无张居正,人间再无申时行。
这一切的源头,是当年暗流不断的朝堂,更是绵延了几千年的文官制度。海瑞就是这一制度下最具代表的人物。他是个清官,毋庸置疑。但清官不是万能的.。他清廉、节俭、不畏权贵、不屑与官场的腐败之风为伍,这是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的结果。他将道德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甚至在判案过程中依旧秉承着道德原则。“他不是依靠强有力的机构而只凭个人的判断去裁决为数众多、头绪纷繁的争执,其是否能一一做到合情合理,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疑问。”他会失败,毋庸置疑。这并非是他个人之错,政府不用技术和经济的力量扶植民众,而单纯依靠政治上的压力和道德上的宣传,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而遏制法治的成长发育,以抽象的道德代替法律,是极为危险的一种方式。海瑞以一己之力想对抗整个文官集团,甚至在他被免官之时说“举朝之中,皆妇人也。”只会削减他同僚对他的同情。他算是整个文官之中的一股清流,但消失太快。想想三百年后的中国,其实三百年后的中国所承受的苦难,从这里都可以看见。
书中的李贽,是个不拘于世俗的思想家。他的《焚书》《藏书》惊世骇俗,他本人也同样让人后人褒贬不一。他入了佛门,却不守僧规戒律。仿佛这时间没有一条世俗的看法可以阻止他思索人生的真谛。可他本人又是极悲观的一个人。他关于中央集权的想法十分先进,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从这一个小小的观点来看,当时明朝与英国还是可以比上一比的。但是仅存一点点的思想也在官府的压制下消亡了。李贽的行为让我心生厌恶,也不愿在他身上多费笔墨。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而我对这本书倾注的心血和严谨的历史态度,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3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它是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全方位立体地还原了明朝当时的真实情境,通过这本书,我对于明朝历史和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万历十五年》展示了明朝皇帝的弱势地位和权力制衡的局面。明朝的皇帝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力,但是却受到了各种限制和制约。皇帝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一言一行都要受文官的监督,万历想立爱妃的孩子为太子,却遭到了百官的一致反对。黄仁宇通过对于明朝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思考,分析了明朝皇帝的权力制约和政治弱势地位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他认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它缺乏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中央政府”,导致各地方官员的权力过大,而朝廷的权威却无法得到有效的维护。
同时,《万历十五年》也揭示了明朝官员的腐败和无能。明朝的官员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种官员腐败的现象在明朝社会中十分普遍,致使政治混乱,社会的动荡。然而,书中也描绘了一些优秀的官员如海瑞,他们不仅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能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这些优秀的官员对于明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像海瑞这样的人太少了,无法从根本上更改官场上的生态。明朝沿续了宋朝的重文轻武器想法,使得优秀的将领像俞大猷,戚继光等本来可以帮助强大明朝军队的,却因为文官的压制而无法发挥作用。虽然戚继光战功累累,但还是因为张居正倒台而受到牵连,无法得到善终。
另外,宦官作为明代官员中的特殊群体,在《万历十五年》中也得到了详细的`描写。黄仁宇指出,明代的宦官集权力和财富于一身,他们对政治和军事的干预,使得朝政更加混乱。宦官们往往以自身的私利为重,通过贿赂和勾结大臣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对皇帝的影响力巨大,使得皇帝的决策往往受到宦官的操控,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最后,从百姓的角度来看,《万历十五年》展现了明朝百姓的苦难和困境。在这个时期,明朝社会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和剥削,百姓们的生活非常困难。明朝重农轻商,再加上海禁的政策,大大地限制贸易的发展。还有由于没有官方的借贷,只能通过民间渠道。“九出十三归”,大大加剧了土地的兼并。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黄仁宇通过对明朝皇帝的深入研究,展示了万历皇帝的矛盾性格和统治手法。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但他却过于追求个人的享乐和安逸,缺乏有效的治国才能。他对于政务的不重视以及对大臣的不信任,使得政府无法有效运转,国家面临着诸多问题,直接导致了明朝政权的衰落和灭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这是明朝走向衰亡的转折点,而万历十五年又是极其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看似平淡的小事,却引起了蝴蝶效应,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
以前就听朋友夸张的阐述,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文风恣肆雍容,让很多没有饱读史书的人,豁然开朗,一旦捧起来,就会陷进去,抱着不信邪的心态,我也试一试,原来历史可以真的这样好看呢,夹叙夹议夹评论,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了明朝万历年间文化政治制度的症结所在,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是让我学习了一种大视野看问题的思维。
以前的史书里,历史人物都是被有着属于自己的固定模式化“人设”并夸张处理,而这本书采用的却是“聚焦”的写法。万历十五年,这个春寒料峭的公元1587里发生的林林总总,看似平淡无奇,却已为大国本朝的衰颓埋下了伏线。怠政罢工的万历皇帝,雷厉风行却悲剧收场的张居正,位极人臣却未老先衰的首辅申时行,战功卓著却孤独终老的将领戚继光,刚正不阿却争议不断的海瑞……某一年,某一人。这些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角色,在《万历十五年》中一一出现。但是在这本书里,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立体的、饱满的、鲜活的,也并不都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认真读下去,就仿佛在亲历他们的处境、他们的苦恼,他们的梦想,他们的野心,他们的无奈,他们不为人知的那一面......这种切入笔法细微得很,但牵动全文的是一条张驰自如的线:牵出这高拱、郑贵妃、邹元标,牵出耕织伍旅、财贷制度、民德风俗,牵出官场的阴与阳,皇尊的欲和权。合上书后我鲜明地感受到书中的里承外合、互文相应的妙处。
黄仁宇写的不是“巧合”,而是“必然”。他通过万历十五年前后几个典型人物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明朝错过16世纪末改革机会的原因,不是官员阳奉阴违腐败无能,不是皇帝怠政懒散昏庸无道,不是首辅拒绝改革无德无能,更不是将军守土无方拘泥成例,而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国之精神,已经耗尽了生命力,这种单纯以意识形态来约束子民,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制度,不但将庞大的帝国拽入了深渊,还使16世纪末,万历御宇之下的每一个改革者,要么身败名裂,要么壮志未酬。归纳《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的中心意思是要表达:万历年只是明朝建国以来矛盾冲突的爆发点,而王朝的根本矛盾则早已埋定。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因为这个症结的存在,所有人在其中的角色都是悲剧。
也许,对于一本好书,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
《万历十五年》经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本书用作者自我的话来说,能够算是“大失败的总记录”,万历皇帝、元辅张居正、首辅申时行、清官海瑞、名将戚继光、哲学家李贽,这六个人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即便是书中侧面提及的人物,也通通没有好结果。这种情形并非个人原因能够解释,而是“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种以传统道德治理国家的制度已经山穷水尽,导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不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明朝税重民穷,水深火热是众所周知的。《万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认为税收过多是百姓贫困的首要原因。而黄仁宇先生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腐败和政府的低能,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明朝采取极其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并不着眼于提倡辅助先进的经济以增加全国财富,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透过历史能读懂未来。历史总是在创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历史,由不一样的人去描述,就会有不一样的历史观。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不一样的人发现的细节不一样,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一样。《万历十五年》所表达的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绝对大多数的人都穿了件绚丽的外衣,那就是满口仁义道德,背地里却干着伤天害理的勾当,来满足自我的私欲。
还有两个人的比较很有意思,就是海瑞和戚继光,虽然他们是一文一武毫无关联。我想比较的其实是海瑞的`不合实际和戚继光的实事求是。海瑞和社会政治现实格格不入,我们能够敬服海瑞的高洁,但我仍质疑海瑞的做法对社会有什么进取作用。而戚继光呢,在明朝军制如何落后的情景下,充分的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现实,从不做不可能做成事情,不空想做实事。明朝有此名将,军事上却难有进取,不得不说,中华历来被外地入侵都是内部不团结的时候。武将有好下场的比例比文臣少啊,看来还是得读书啊。
书中指出道德并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可代替法律,但从没有说道德能够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观点应当远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扯上一个道德的问题,因为道德是一切意义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协。所以,在现代应加强法制建设,同时重视道德作用。只可是不要把道德技术化,要优先研究法律的作用,这样便不会重走以前的老路。
在家国同构的社会,讲究尊上敬祖。尊上为忠,敬祖为孝。自古以来,忠孝占据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儒家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中的礼能够用于治国,孝能够上升为忠。观其《万历十五年》一书,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等,哪个不是先强调家,再来治国的呢?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能够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所以很值得我们去品读。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相关文章: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04-29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2-28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05-29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合集【15篇】05-24
《活着》读后感_读后感05-06
堂吉诃德读后感-读后感07-07
弟子规优秀读后感 读后感03-04
读后感06-23
项链读后感09-30
《输赢》读后感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