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经典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经典,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后感经典1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论语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想起来之前学习后就是不会用,再一次次去学习还是不会,“时习之”原来需要大量的实操、练习。知道要练习但就是不行动,这里的“说乎”是学习后需要嘴巴说出来,说出的都是记住学习到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需要朋友的共同陪伴,学习后得说出来找到可以共学习得,互相分享输出,就会学到的更快吸收的更多。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他人不理解自己,自己被冤枉的时候,惊怒地想要去辩解,到头来却发现徒劳无功,常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兜兜转转,还是这句点出要点—我们做的不是忍耐退让,而是恪守节操,不予计较。
至今我们都学习孔子老师的智慧,好像哪里都可以用,顺便还会蹦出几句文言文出来,孔子老师的才华更是一流。他的一生都在教育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能,能和弟子们打成一片,原来他是有幽默的一面,只能站在那个时代去进入孔子老师的生活,值得我们几千年的研究。
《论语》读后感经典2
《论语》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书之一,其中所记载的先师——孔子的思想以及他的言论。他不仅提出了“仁爱”,更强调了“忠怒”的重要性。
再书中我看到了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呼?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呼?”我开始不了解他的`意思,看了后面的解释,我才明白,原来是:时常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直到熟记并且能生出新的见解,这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有同道的朋友从远方来,跟我一起研究学问,这不是很快乐的事吗?即使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可是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求学原本就是为了自己,这样难道不算是个有道德的君子吗?我感到: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自然就可以得心应手。当自己做的好时,可以自我赞美一翻;如果别人对自己产生误会时,也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总有一天别人会明白的。
书中我还看到了孔子说:“君子不器。”通过解释我终于知道了他的意思:孔子说:“君子应该使自己的学问广博,并且多才多艺,而不应像器皿一样只能局限于一种用途。”我的体会是:人应该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吸取各种知识,便可以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人。
我觉得,我们应该反复阅读论语,从中获得知识,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论语》读后感经典3
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论语》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结晶,在中国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的开场白。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且经常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好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我明白了孔子在学习中,很注重温习,也就是把学到的知识巩固起来。我在学习中,不应该学过就忘记了,也要向孔子学习,注重温习,这样知识才能巩固起来。同学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气,也不和同学争吵,这样我才是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做事小心而诚实,对人要有爱心,亲近有道德的人,做完这些后如果还有空闲,就用来学习吧。”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要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这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师长,对人有礼貌。做任何事情要诚实守信,对人要有爱心,要亲近有道德的人。还有空闲,不应该沉迷电脑游戏,就用来看书学习。
《论语》不仅使我们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还教会了我们学习,做人。《论语》这本书,为我们打开学习国学经典文化的大门。
《论语》读后感经典4
子曰:“学而时学之,不也说有远方的朋友,不亦乐乎?人不知道,不生气,不亦君子。”这句话来自孔子的作品《论语》,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引导了我很多方向,教会了我很多道理。
“父亲在那里,观察他的抱负;父亲没有,观察他的行为,三年没有改变父亲的方式。可以说他很孝顺。”这句话告诉我,我必须孝顺父母,遵守父母的教导。“巧言令色,鲜仁。”不要做一个花言巧语、虚伪的人,要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人不相信,我不知道。大车没有,小车没有。它怎么能做到呢?”做人要有信用,不能出尔反尔。
“人而不仁,如何礼貌?人而不仁,如何快乐?”对人也要仁慈礼貌。“我十有五,志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迷茫,五十而知命运,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超过规矩。”这句话告诉我,孔子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不懈的学习,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都是人的'基本要求和做人的基础。
“学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学则危险。”《论语》让我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更是思考,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收获很多知识。如果两者少了,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回顾过去,了解新事物,你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学习要经常复习和回顾以前的知识,理解和掌握。
《论语》教会了我很多。孔子的话让我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对我来说,《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座右铭,引导我前进!
《论语》读后感经典5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莫属《论语》最为经典了。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一生的言行。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在《论语》中分24个章节,分别是子路、颜渊等,在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这篇讲述了为人如何学习与做人的道理。这篇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使我颇受启发。它告诉了我们学习要有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态度,才能使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快;远方的'朋友来了,应该因可以一起切磋知识而感到快乐;人为人处事不能因小事而自寻烦恼。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更好地成为有作为的人了。
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因为人的记忆有遗忘性,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象我在复习阶段遇到以前学过的知识,因为平时也没有很好地巩固,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竞一直想不起来。平时有什么疑问我也很喜欢与同学一起讨论,虽然有时候会争论起来,但与同学的相处会让我获得很多一个人思考不能获得的快乐。以后,在生活中,与周围的同学相处,我一定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情而与同学争吵起来,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友情。
《论语》这本书确实无愧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俗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将始终是我人生中的好老师。
《论语》读后感经典6
本篇共二十八章,加入了具体事例,师徒之间的讨论,使语录体充满生机。孔子的学问之道,多以用为主,而不是侃侃而谈,纸上谈兵,文中事例主要是评论弟子施政才能、仁德品行,褒贬不一。主要评论人物的德行、仁德,孔子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当代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不谋而合。
本篇中包含有孔子嫁女,孔子对弟子、他人的'评价,对德行的肯定与批判,在和弟子的交谈中,也吐露出孔子心中的最终理想。从孔子嫁女中,可见孔子对人才的认定,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是否有德,也可以看出孔子评人论事的标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某件事儿轻易论断,而是辩证地看待一个人。虽然只言片语中很难看到孔子所选女婿全貌,但从孔子的标准来看,此人应该是品德高尚之人。
孔子对众弟子及他人的评价中,或有赞扬,或有批评,比如孔子肯定冉雍的仁德,而否定浮华的言语;漆彫开对仕的谦虚,不做无把握之事,孔子欣慰不已;孔子称赞宴婴的交友之道,与人交往能善始善终,保持长久的友谊;孔子对子路忠诚的肯定,对其好勇的否定;对申棖欲望过多的批判等等,都是从弟子为人处事的现实中肯定他所弘扬的“仁”。从这些具体的交谈中可看出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事方法、人格修养。
本篇中我喜欢的句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等。
《论语》读后感经典7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可是有一些人对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呢?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闻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养育了几十年的儿女们逐出门外,让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讨为生。看得自认为冷酷的我都动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远都不会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们拼命尽自己的所能呵护你这棵幼苗。却不知道等这棵幼苗长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丧尽天良,不尽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将老人逐出家门。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还有道德仁义。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一则新闻:有一个中学女生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好而伤心欲绝至跳楼自杀。我想: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可以出来引导那个女生几句,劝慰几句;如果当时有一个围观的人中有一个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来叫那些围观者不要以激将的`方式鼓励那个女生跳楼,事情就不会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总是那么不尽人愿,反而让人有一种弄巧成拙的错觉。
应此,我们要牢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话。因为它是指引我们通往人生财富的指明灯,而财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质。
《论语》读后感经典8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浮在心头。 “德国人,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动物弗能贼。不是说它薄,言察乎安全,宁愿祸福,也不愿意去。”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
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拉船的纤夫,是一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
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化、被哄抬或被排斥,终身在困境中追求不成功的“仁”理想。
善良的`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但他们总是把德国人列为强者,这似乎自然不属于同情的范围。事实上,世界上大多数优秀的人都成为了最弱的弱者,因为他们的分享、竞争和排斥。
孔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谈论理想时,浅浅的一句话:“我和点一样!”(“莫春,春装已成。冠军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浴在沂,风中翩翩起舞,咏而归。)已经冷漠的失望怎么能不让人叹息呢?
《论语》中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简单的道理和以身作则。仔细想想周围的人。
这些性格经常被展现出来,但我们很少如此清楚地看待那些习惯于冷漠的人。也许在中国的血液里,有“绅士”的影子,只是通过孔子等到德国的吐痰,凝固了它,现在用墨水,代代相传。
也许德国人从不抱怨,通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到孔子的无奈。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半的论语治天下。”孔子有一整部《论语》,只留下无奈的忍耐。
【《论语》读后感经典】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反思05-18
《论语》教学反思02-22
论语经典语录11-17
《论语》读后感09-03
论语读后感09-01
《论语》读后感11-13
论语读后感08-13
论语读后感(精品)08-04
《论语》读后感【必备】08-26
[优选]《论语》读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