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稹的古诗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元稹的古诗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元稹的古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元稹的古诗1
桃花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桃花浅深处,似匀深浅妆。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岳阳楼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寄赠薛涛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樱桃花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
花砖曾立摘花人,窣破罗裙红似火。
织妇词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征早。
早征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
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
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
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
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
田家词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画松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
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咏廿四气诗·立春正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
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咏廿四气诗·雨水正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雨水洗春容,平田已见龙。
祭鱼盈浦屿,归雁□山峰。
云色轻还重,风光淡又浓。
向春入二月,花色影重重。
咏廿四气诗·惊蛰二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鳩。
时候争催迫,萌芽□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元稹的古诗2
阅读元稹的《行宫》,选择下面二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写一段赏析作品的文字。(不少于150字)
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宋洪迈《容斋随笔》说这首诗“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2、请从乐景写哀情的角度谈谈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字少而意多。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推想是玄宗时进宫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那样生动的画面,表现出那样深刻的意思。
2、以乐景写哀情。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这首诗平实,但很有概括力,也很含蓄,并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赏析:
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那么,说玄宗又在何时何地?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宫中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前小序说;“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这里的“古行宫”,即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白头宫女”,当亦指天宝年间移置上阳的红颜少女。从天宝至贞元,已经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诗相比,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熟悉这段史实的人都知道,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诗,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诗当然不可能象白诗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读者自己去回味咀嚼。你看那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不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吗?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她“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沈德潜说:“说元宗而不说元宗长短,佳绝。”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真是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
元稹的古诗3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燃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笛。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
李谟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途路中。
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
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
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
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
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
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
蛇出燕巢盘斗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
晨光未出帘影动,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旁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
自从此后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
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
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
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痍。
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
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
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西十九里。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县)任司马,写下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探索安史之乱前后唐代朝政治乱的因由。
全诗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从“连昌宫中满宫竹”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宫边老人诉说连昌宫今昔变迁。
前四句是一段引子,先从连昌宫眼前乱竹丛生,落花满地,一派幽深衰败的景象下笔,引出宫边老人。老人对作者的泣诉可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小年进食曾因入”至“杨氏诸姨车斗风”,写连昌宫昔日的繁华盛况。
寒食节,百姓禁烟,宫里却灯火辉煌。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望仙楼上通宵行乐。琵琶专家贺怀智作压场演奏,宦官高力士奉旨寻找著名歌女念奴进宫唱歌。?王李承宁(二十五郎)吹管笛,笙歌响彻九霄。李谟傍靠宫墙按着笛子,偷学宫里新制的乐曲。诗人在描绘了一幅宫中行乐图后,又写玄宗回驾时万人夹道歌舞的盛况。
第二层从“明年十月东都破”至“夜夜狐狸上门屋”,写安禄山叛军攻破东都洛阳,连昌宫从此荒废。安史乱平后,连昌宫也长期关闭,玄宗以后的五位皇帝都不曾来过。直到元和十二年,使者奉皇帝命来连昌宫砍竹子,在宫门开时老人跟着进去看了一会,只见荆榛灌木丛生,狐狸野兔恣纵奔驰,舞榭楼阁倾倒歪斜,一片衰败荒凉。安史乱后,玄宗依然下榻连昌宫,晚景凄凉。宫殿成为蛇燕巢穴,香案腐朽,长出菌蕈来。当年杨贵妃住的端正楼,如今物是人非,再不见倩影了。
第二大段从“我闻此语心骨悲”至“努力庙谟休用兵”。通过作者与老人的一问一答,探讨“太平谁致乱者谁”及朝政治乱的因由。
诗中称赞姚崇、宋?作宰相秉公选贤任能,地方长官清平廉洁,因而出现了开元盛世。姚、宋死后,朝廷渐渐由杨贵妃操纵。安禄山在宫里被贵妃养作义子,虢国夫人门庭若市。奸相杨国忠和李林甫专权误国,终于给国家带来了动乱和灾难。接着诗笔转而称赞当今宪宗皇帝大力削平藩镇叛乱,和平有望。结句,作者意味深长地点明主旨:祝愿朝廷努力策划好国家大计,安定社稷,结束内战,不再用兵。
这首诗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它含蓄地揭露了玄宗及皇亲骄奢淫佚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具有一定的历史上的认识意义。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监戒规讽之意”,“有风骨”,把它和白居易《长恨歌》并称,同为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诗。
这首《连昌宫词》在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显然受到当时传奇小说的影响。诗人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又不囿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虚构一些情节并加以艺术的夸张,把历史人物和社会生活事件集中在一个典型环境中来描绘,写得异常鲜明生动,从而使主题具有典型意义。例如,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连昌宫中的一段生活,元稹就不是以历史家严格实录的“史笔”,而是用小说家创造性的“诗笔”来描摹的。据陈寅恪的考证,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人没有一起去过连昌宫。诗中所写,不少地方是根据传闻加以想象而虚拟。如连昌宫中的`所谓望仙楼和端正楼,实际上是骊山上华清宫的楼名。李谟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其他如念奴唱歌,二十五郎吹笛,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等,都不出现在寿安县的连昌宫内或宫前。元稹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把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上的事件集中在连昌宫内来铺叙,并且还虚构一些情节,用以渲染安史之乱前所谓太平繁华的景象,突出主题思想。从诗的自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对念奴唱歌、李谟偷曲等事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不知道的,他如此处理,实在是有意识地学习唐人传奇所常用的典型化方法来创作。这样一来,整首《连昌宫词》在某些细节上虽不符合具体的历史事实,但却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艺术的真实性。至于诗中说到平吴蜀、定淮西等历史事件,则又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和浓烈的现实感。
这首诗的情节,写得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假相衬,互相对照。正如陈寅恪所指出的那样:“连昌宫词实深受白乐天、陈鸿长恨歌及传之影响,合并融化唐代小说之史才诗笔议论为一体而成。”(《元白诗笺证稿》第三章)在我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连昌宫词》有独自的风格特色。
元稹的古诗4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
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这家农舍,好像到了陶渊明先生的家。我绕着这家的篱笆墙赏菊,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中,竟已西斜。
百花之中,不是我最菊,而是因为菊花凋零得最晚,如果它开谢了,后面也就无花可赏了。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篱笆。
6、日渐斜: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
7、尽:完。
8、更:再。洛城:今河南洛阳。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
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的古诗5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翻译: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我在花丛中任意来回却懒于回顾,一半因为我潜心修道,一半因为曾经有你。 这是诗人元稹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
译文二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之云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
注释
1.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2.沧海:大海。因海水呈苍青色,故称沧海。
3.除却:除了。
4.取次:循序而进。
5.半缘:一半因为。
6.修道:作者既信佛也信道,但此处指的是品德学问的修养。
7.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赏析一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 除却巫山不是云
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赏析二: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元稹与其妻恩爱无间,相敬如宾,感情甚好(见元稹《遣悲怀诗三首》)。然而幸福仅仅持续了七年时光,爱妻便不幸离他而去,元稹写下这首诗,寄托了自己无限的哀思。
起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演化自《孟子尽心篇》,原句是“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为言”。此句喻意精妙。沧海无比深广,以至别处之水比之便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势临长江,云蒸霞蔚。宋玉在《高唐赋》中描写到:“其上独有云气,〈山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认为云是神女所化,茂如松涛,美如娇姬,气象万千。人在观其之后,就不会再留意到别处的云了。诗人用这两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巫山之云,至美至真,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此除爱妻之外,就再没有使自己为之动情的女子了。其情之真切,发自内心,世间少有。因而也就--有了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自己信步经过“花丛”,却懒于顾视,表示自己对其他女色已无眷恋之心。这种心境绝不是一般的“万花丛中过,片叶不粘身”那种潇洒做作与虚伪,而是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真诚。为什么会这样呢?末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体现了诗人亡妻之后的孤寂情怀。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修道”也可理解为研习品行学问。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郁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本诗意境深邃,抒情至真,感情强烈,并且用笔及妙。起首二句堪称千古佳句。“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流之势。全诗张驰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其情调而言,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深沉。
现今,这两句已突破了悼念原意,示人以历尽沧桑之感。
元稹的古诗6
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
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
山色连天碧,林花向日明。
樑间玄鸟语,欲似解人情。
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淥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寧愁雨穀赊。
咏廿四气诗·谷雨三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
暖屋生蚕蚁,喧风引麦葶。
鸣鳩徒拂羽,信矣不堪听。
咏廿四气诗·立夏四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欲知春与夏,仲吕啟朱明。
蚯蚓谁教出,王瓜自合生。
帘蚕呈(上尔下虫)样,林鸟哺雏声。
渐觉云峰好,徐徐带雨行。
咏廿四气诗·小满四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小满气全时,如何靡草衰。
田家私黍稷,方伯问蚕丝。
杏麦修镰釤,錋(□爪)竖棘篱。
向来看苦菜,独秀也何為?
咏廿四气诗·芒种五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芒种看今日,螗螂应节生。
彤云高下影,鷃鸟往来声。
淥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
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
咏廿四气诗·夏至五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处处闻蝉响,须知五月中。
龙潜淥水坑,火助太阳宫。
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
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节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靄,阶庭长绿苔。
鹰鸇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朝代:唐朝|作者: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瓜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絳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元稹的古诗7
1、行宫——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西还——元稹
悠悠洛阳梦,郁郁灞陵树。
落日正西归,逢君又东去。
3、菊花——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4、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5、夜池——元稹
荷叶团圆茎削削,绿萍面上红衣落。
满池明月思啼螀,高屋无人风张幕。
6、梦成之——元稹
烛暗船风独梦惊,梦君频问向南行。
觉来不语到明坐,一夜洞庭湖水声。
7、春鸠——元稹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元稹的古诗8
「春鸠」元稹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春蝉」元稹
我自东归日,厌苦春鸠声。作诗怜化工,不遣春蝉生。
及来商山道,山深气不平。春秋两相似,虫豸百种鸣。
风松不成韵,蜩螗沸如羹。岂无朝阳凤,羞与微物争。
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荡涤反时气,然后好晴明。
「兔丝」元稹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松树」元稹
华山高幢幢,上有高高松。株株遥各各,叶叶相重重。
槐树夹道植,枝叶俱冥蒙。既无贞直干,复有罥挂虫。
何不种松树,使之摇清风。秦时已曾种,憔悴种不供。
可怜孤松意,不与槐树同。闲在高山顶,樛盘虬与龙。
屈为大厦栋,庇荫侯与公。不肯作行伍,俱在尘土中。
「芳树」元稹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
游蜂竞钻刺,斗雀亦纷拏。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
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桐花」元稹
胧月上山馆,紫桐垂好阴。可惜暗澹色,无人知此心。
舜没苍梧野,凤归丹穴岑。遗落在人世,光华那复深。
年年怨春意,不竞桃杏林。唯占清明后,牡丹还复侵。
况此空馆闭,云谁恣幽寻。徒烦鸟噪集,不语山嶔岑。
满院青苔地,一树莲花簪。自开还自落,暗芳终暗沈。
尔生不得所,我愿裁为琴。安置君王侧,调和元首音。
安问宫徵角,先辨雅郑淫。宫弦春以君,君若春日临。
商弦廉以臣,臣作旱天霖。人安角声畅,人困斗不任。
羽以类万物,祆物神不歆。徵以节百事,奉事罔不钦。
五者苟不乱,天命乃可忱。君若问孝理,弹作梁山吟。
君若事宗庙,拊以和球琳。君若不好谏,愿献触疏箴。
君若不罢猎,请听荒于禽。君若侈台殿,雍门可沾襟。
君若傲贤隽,鹿鸣有食芩。君闻祈招什,车马勿駸駸。
君若欲败度,中有式如金。君闻薰风操,志气在愔愔。
中有阜财语,勿受来献賝.北里当绝听,祸莫大于淫。
南风苟不竞,无往遗之擒。奸声不入耳,巧言宁孔壬。
枭音亦云革,安得沴与祲。天子既穆穆,群材亦森森。
剑士还农野,丝人归织纴。丹凤巢阿阁,文鱼游碧浔。
和气浃寰海,易若溉蹄涔。改张乃可鼓,此语无古今。
非琴独能尔,事有谕因针。感尔桐花意,闲怨杳难禁。
待我持斤斧,置君为大琛。
「雉媒」元稹
双雉在野时,可怜同嗜欲。毛衣前后成,一种文章足。
一雉独先飞,冲开芳草绿。网罗幽草中,暗被潜羁束。
剪刀摧六翮,丝线缝双目。啖养能几时,依然已驯熟。
都无旧性灵,返与他心腹。置在芳草中,翻令诱同族。
前时相失者,思君意弥笃。朝朝旧处飞,往往巢边哭。
今朝树上啼,哀音断还续。远见尔文章,知君草中伏。
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畏我未肯来,又啄翳前粟。
敛翮远投君,飞驰势奔蹙。罥挂在君前,向君声促促。
信君决无疑,不道君相覆。自恨飞太高,疏罗偶然触。
看看架上鹰,拟食无罪肉。君意定何如,依旧雕笼宿。
「箭镞」元稹
箭镞本求利,淬砺良甚难。砺将何所用,砺以射凶残。
不砺射不入,不射人不安。为盗即当射,宁问私与官。
夜射官中盗,中之血阑干。带箭君前诉,君王悄不欢。
顷曾为盗者,百箭中心攒。竞将儿女泪,滴沥助辛酸。
君王责良帅,此祸谁为端。帅言发硎罪,不使刃稍刓.
君王不忍杀,逐之如迸丸。仍令后来箭,尽可头团团。
发硎去虽远,砺镞心不阑。会射蛟螭尽,舟行无恶澜。
「赛神」元稹
村落事妖神,林木大如村。事来三十载,巫觋传子孙。
村中四时祭,杀尽鸡与豚。主人不堪命,积燎曾欲燔。
旋风天地转,急雨江河翻。采薪持斧者,弃斧纵横奔。
山深多掩映,仅免鲸鲵吞。主人集邻里,各各持酒樽。
庙中再三拜,愿得禾稼存。去年大巫死,小觋又妖言。
邑中神明宰,有意效西门。焚除计未决,伺者迭乘轩。
庙深荆棘厚,但见狐兔蹲。巫言小神变,可验牛马蕃。
邑吏齐进说,幸勿祸乡原。逾年计不定,县听良亦烦。
涉夏祭时至,因令修四垣。忧虞神愤恨,玉帛意弥敦。
我来神庙下,箫鼓正喧喧。因言遣妖术,灭绝由本根。
主人中罢舞,许我重叠论。蜉蝣生湿处,鸱鸮集黄昏。
主人邪心起,气焰日夜繁。狐狸得蹊径,潜穴主人园。
腥臊袭左右,然后托丘樊。岁深树成就,曲直可轮辕。
幽妖尽依倚,万怪之所屯。主人一心好,四面无篱藩。
命樵执斤斧,怪木宁遽髡。主人且倾听,再为谕清浑。
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逡巡尽,黑波朝夕喷。
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主人恶淫祀,先去邪与惛。惛邪中人意,蛊祸蚀精魂。
德胜妖不作,势强威亦尊。计穷然后赛,后赛复何恩。
「大觜乌」元稹
阳乌有二类,嘴白者名慈。求食哺慈母,因以此名之。
饮啄颇廉俭,音响亦柔雌。百巢同一树,栖宿不复疑。
得食先反哺,一身常苦羸。缘知五常性,翻被众禽欺。
其一觜大者,攫搏性贪痴。有力强如鹘,有爪利如锥。
音声甚eT嗗,潜通妖怪词。受日馀光庇,终天无死期。
翱翔富人屋,栖息屋前枝。巫言此乌至,财产日丰宜。
主人一心惑,诱引不知疲。转见乌来集,自言家转孳。
白鹤门外养,花鹰架上维。专听乌喜怒,信受若神龟。
举家同此意,弹射不复施。往往清池侧,却令鹓鹭随。
群乌饱粱肉,毛羽色泽滋。远近恣所往,贪残无不为。
巢禽攫雏卵,厩马啄疮痍。渗沥脂膏尽,凤凰那得知。
主人一朝病,争向屋檐窥。呦鷕呼群鵩,翩翻集怪鸱。
主人偏养者,啸聚最奔驰。夜半仍惊噪,鸺鶹逐老狸。
主人病心怯,灯火夜深移。左右虽无语,奄然皆泪垂。
平明天出日,阴魅走参差。乌来屋檐上,又惑主人儿。
儿即富家业,玩好方爱奇。占募能言鸟,置者许高赀。
陇树巢鹦鹉,言语好光仪。美人倾心献,雕笼身自持。
求者临轩坐,置在白玉墀。先问鸟中苦,便言乌若斯。
众乌齐搏铄,翠羽几离披。远掷千馀里,美人情亦衰。
举家惩此患,事乌逾昔时。向言池上鹭,啄肉寝其皮。
夜漏天终晓,阴云风定吹。况尔乌何者,数极不知危。
会结弥天网,尽取一无遗。常令阿阁上,宛宛宿长离。
【元稹的古诗】相关文章:
元稹经典的古诗12-20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06-12
经典的古诗11-15
古诗05-26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古诗三百首 级古诗大全09-27
小雪经典古诗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