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

时间:2024-10-24 12:39:58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1

  菊花

  明·唐寅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作者简介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号桃花庵主,又号六如居士,今江苏苏州人。他以才华横溢和桀骜不驯而著称,既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又是著名的画家。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也作“吴中四才子”。他的画技艺卓著,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在艺术上各有所长,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赏析

  诗中的“三径”指的是隐士的居所或故园。

  隐士故园中的菊花绽放,花朵寂静幽雅,一丛丛、一簇簇,非常美丽,它安逸而不张扬。就仿佛历经黑夜洗礼的霜花从碧空坠落一般。

  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墨客,包括诗人自己,看着秋风萧瑟和篱落孤寂,想着自己颠沛流离不得志的一生,只剩下深深衰颓的秋意。

  评析

  本诗开篇就描写了菊花开放的情景。前两句直接写迎着秋风怒放的菊花,也从侧面烘托出菊花的意蕴悠远、境韵深长,在淡然中展现了菊花的品质精髓。

  后两句则是诗人借花以自比。整首诗采用了托物寄兴的笔法,借“菊花”之意象来抒发诗人高洁的情怀,直白晓畅,意境悠远。

  自陶渊明的'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以来,菊花就成为傲岸高洁的象征。诗人借菊花自比,以隐士故园的菊花为线索,渲染了秋天的苍凉意境,既描写霜落苍天之辽阔,又寄寓羁旅行人之乡念,表达出一种寂寥零落的隐逸之情。

  读后感悟

  对唐寅最早的认识是看一部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剧中唐寅不为权势所动,一心追求爱情,他的那种执着和放荡不羁,给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多少年后,欣赏唐寅的诗作,对唐寅又有了新的认识,桀骜不驯的背后,有着深沉的感情。不仅会伤春悲秋,还会感叹生活的失意。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2

  一、东晋陶渊明喜欢菊花,他在他的东篱下种满了菊花。

  陶渊明厌恶官场,追求归隐田园的生活。菊花也就有了隐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象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自从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之后

  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名的一首。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深秋时节,百花凋谢,只有菊花能凌风霜,傲世独立。我们可以看出菊花的顽强、独立、傲岸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喜欢菊花的原因。

  三、李清照与菊花

  李清照是一位经历了北宋与南宋的女词人。在词的创作上很有贡献,她认为“词别是一家”。她对菊花也十分喜爱。她的词作中,常用菊花的'意象。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

  李清照《醉花阴》是词人早期的一首作品,词的下片,虽没有直接写菊花,却处处写菊花,“有暗香盈袖”,说明菊花的香气,“人比黄花瘦”,说明自己的容颜比菊花还要憔悴。

  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寡居,颠沛流离的生活。《声声慢》就是词人南渡后的代表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李清照

  词中的“黄花”象征女词人的美好年华,而今“满地黄花堆积”,标志着自身的衰老和理想的破灭。晚风暮雨对“黄花”的无情摧残,象征着自己晚年的生活。同时也说明她是一位高洁、傲岸、具有气节的女性。

  四、宋代郑思肖《寒菊 / 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苏州,他一直不忘前朝。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托物言志,表达了他的爱国气节。

  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在落地上。所以说“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句托物言志,表明作者宁可坚持气节而死,也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者,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表明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崇高气节。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3

  忆菊

  宝钗(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

  蘅芜苑为宝钗的住所,看似稀疏平常的名字却暗藏着心机。蘅芜苑亦是“恨无缘”,无缘而忆,忆菊实是忆人,所忆何人?当乃离家出走之宝玉。“秋无际”、“梦有知”道出怅惘,道出忆,心随归雁飞远是为寻你,人瘦,断肠,何日会有期?

  访菊

  宝玉(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忆之不得,故访而作。贾政外出,宝玉与姐妹们少了束缚,多了几分快活,最是人生惬意时。明朗的秋天,不淹留,乘兴访菊,“情得得”、“兴悠悠”是为得意风流。墨笔之下将访菊的痴情推向高潮,一腔热情倾泻而出。

  种菊

  宝玉(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酌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种花而盼花,必细心呵护。种菊,又似一种比拟,以花喻人。大观园里的姐妹们又有谁不是如花美玉?又有谁不需要护惜?宝玉护花的诚挚之心亦是他对女子们的态度。

  对菊

  湘云(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文如其人,对史湘云而言大抵如此。湘云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颇具男性气度。此诗的魅力便是以男性视角来写,“科头坐”、“抱头吟”两句活脱脱地勾勒出对菊的身影、神情,表现了她豪爽不羁的潇洒风度。可以说,大观园中,只有湘云才能做出这样的诗。

  供菊

  湘云(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古来都是赏花而后摘花以供,可此诗却倒插,先言几案上的菊花婷婷幽香,后联想到旧游之景,以景入情,扩大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容。且弹琴饮酒,赏菊作诗,傲世而沐浴春风,实是羡煞旁人。

  咏菊

  黛玉(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一入诗便似着了魔一般,不知昏晓,绕篱推敲。写以毫端蕴秀之心,吟当对月口角之香。又转入自怜自艾之情,谁能解我情愫之问?最后借陶之志以达意,咏菊花的亮洁高风,喻自己的高洁之志。黛玉三首咏菊诗夺冠,此诗更是三首之冠。想来诗之造诣最深,最具才情。

  画菊

  宝钗(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画”是承“咏”而来,“画菊”其实是较难抒发的,常有画意而乏诗意,或是有诗意而乏画意。难能可贵的'是,宝钗此作在不动声色中兼具“诗、画”两意。且末句有“画饼充饥”之意,暗示未来宝钗与宝玉的夫妻关系有名无实。

  问菊

  黛玉(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李纨将此诗评为第二,是为新颖别致,表其个性。荣府险恶,孤弱的女子陷于苦痛,如何不相思?如何不寂寞?“孤标傲世俗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与其说是询问,莫不如说是控诉。湘云更是称赞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

  簪菊

  探春(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簪菊,即把菊花插在头上。探春才清志高,精明干练不减于男人。她把荣府的矛盾和腐败看得很清楚,也正因为清楚,探春才能洁身,不随风流俗。此诗同样借喻陶渊明爱菊之志,从不同的角度写出重阳节簪菊的情致。洋溢着令人神往的生活情趣。

  菊梦

  黛玉(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此诗写菊花之梦,也是写咏菊者之梦。拟人的笔法写菊花的梦境,实写难言的情思。秋菊酣睡,梦境清幽,旧忆被打断,幽怨同谁诉。虚与实之间,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追求破灭是黛玉对悲剧命运的预感,和对黛玉结局的暗示。

  菊影

  湘云(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秋光之下见菊影,叠叠复重重,可见菊影之形态。透过疏窗灯影,描摹在地上浓淡不同的远近菊影。“魂应驻”却“梦空也”可谓情愁黯淡,一切成空。一个“空”字是对未来命运的暗示,结局似乎早已写好,唯有人不知罢了。

  残菊

  探春(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盛”要以“残”作结。十二金钗恰作菊诗十二首,看似巧合,却是有意为之。诗常“借物抒怀”,“残菊”即是“残局”,明为咏物,实则咏人,咏十二钗的命运,咏大观园的命运。叶残花缺,万物同悲,一败涂地,唯此而已。

【经典赞美秋菊的古诗】相关文章:

赞美草原的古诗11-30

赞美荷花的古诗02-04

赞美祖国的古诗03-26

赞美牡丹的古诗03-27

赞美黄山的古诗12-19

赞美梨花的古诗10-24

赞美梅花的古诗04-26

赞美霜降的古诗05-08

赞美祖国的古诗04-25

赞美山的古诗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