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春雪古诗

春雪古诗

时间:2024-10-25 18:45:07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雪古诗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春雪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春雪古诗

春雪古诗1

  春雪

  [宋] 李弥逊

  繁云初弄日,累霭渐韬霞。

  夜色连空迥,春英入望赊。

  白霓分羽卫,青女乱簪珈。

  栩栩思轻蝶,飞飞欲尽花。

  琼瑰才琐屑,龙凤忽交加。

  骋岁邀难驻,便轻去莫遮。

  似因风伯力,偏助水官夸。

  阔布漫天阵,低成匝地洼。

  升阶方浸润,投隙任欹斜。

  杂逻争排拶,纵横类攫拿。

  怙阴方汹汹,畏日尚哗哗。

  遇坎宁辞险,投荒忽匿瑕。

  谁能问轸域,何处辨隆窊。

  眺远眸增眩,惊深吻尽呀。

  势包夸海若,功盖补天娲。

  赋象随开巧,嘘枯与物华。

  黏枝拳宿鹭,折笔响翻鸦。

  迳没虫书藓,滩平鸟篆沙。

  冻池静凫鹜,衰草伏麋麚。

  弱柳封腰束,停莎老髻丫。

  圆方杂圭璧,牝牡失骊騧。

  砌走冯夷蚌,檐垂白帝蛇。

  趋明惊吏愕,唱晓误鸡哑。

  表沴愁交积,占丰信有涯。

  平施入穮蓘。馀润到蓬葭。

  获早车应稇,稌多垄看秅。

  沽帘迎路矗,赛鼓集祠挝。

  梁苑曾延客,蓝桥正忆家。

  剑歌悲杂缶,陶饮乐胜吁。

  更觅刘及伴,相从咏雪车。

春雪古诗2

  春雪

  唐—焦郁

  春雪空濛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春雪

  宋—王柏

  开岁晴天亦太悭,六花日日舞檐端。

  浑然一色无分别,也把梅花作雪看。

  次韵文同学士春雪

  宋—赵抃

  东皇欲报丰年信,千里同云六幕阴。

  遇景大吟诗将手,与民偕乐使君心。

  锦城阔暖无多积,岷岭高寒旋觉深。

  最是西园花木好,晓来妆点作瑶林。

  春雪

  宋—施枢

  腊里霏微未许多,春来舞片却交叉。

  混成天地皆同色,点染园林尽着花。

  岸迹云凝迷去鹭,屋头烟暖见饥鸦。

  东风毕竟能融化,不放寒澌冰柳芽。

  春雪

  宋—孔平仲

  才喜春风昨夜归,凌晨又见雪飘衣。

  缀林似惜梅花落,扑地争先柳絮飞。

  寒气却回侵暖律,阴云徐上蔽晴晖。

  近来四序皆无主,欲向东皇问是非。

  春雪

  宋—繆鑑

  撩乱春风作阵飞,晓来馀片尚难披。

  细看山色空明处,应似乾坤混沌时。

  一转阳和回土胍,十分清气人诗脾。

  芒鞋趾碎琼瑶窟,间着梅花总不知。

  新春雪与韩府推

  金—毛麾

  春到千门气自嘉,更教飞雪助年华。

  六街官柳枝枝絮,一夜江梅树树花。

  况是纵吟多伴侣,直须烂醉作生涯。

  埽庭迎客东风里,幕府风流有故家。

  春雪怀故园诸妹同舍弟作

  明—王慎中

  东风吹雪暮云斜,贫病经春苦忆家。

  不咏撒盐将柳絮,犹看如玉映荆花。

  春雪

  明—边贡

  怪尔阳春日,凄凄昼雪寒。

  情知飞絮假,还当落梅看。

  向日偏萦户,随风故绕阑。

  同云幕千里,吟坐忆长安。

  春雪

  明—朱诚泳

  入臈宜三白,春风底用赊。

  漫空欺柳絮,著树失梨花。

  顷刻成行潦,微茫没浅沙。

  眼前应有象,人事尽浮华。

  春雪有怀湛然禅师

  明—詹英

  东风游约近,积雪闭门深。

  兴或有时到,春应无处寻。

  柳藏初活眼,草没未灰心。

  寂寞南山下,茶烟出树林。

  春雪

  清—缪公恩

  风聚春云夜不晴,残更忽觉峭寒轻。

  起来却捲西窗看,琼树瑶阶照眼明。

春雪古诗3

  古诗原文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

  译文翻译

  春风卷着漫天大雪,飘来飘去,落得到处都是。

  你看那欣赏雪景的人们,原都是居住在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啊!

  注释解释

  徘徊:来回地行走。诗中指雪花飞来飞去。

  君:相当于“你”,有尊敬的意思。

  似花处:指雪花落在树枝上,如盛开的梨花一般。

  洛城:即洛阳;洛城中:即“洛城东”,当时豪贵宅第之所在。

  诗文赏析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是写景;第三句“君看似花处”,有承有转,过渡句,使诗文由景转情。第四句“洛城中”,一作“洛城东”,这里指富贵人家居住之地。联系诗题来看这两句,那意思是说冬天已经结束,突然来了一场春雪,这在那些无饥寒之虑的富贵人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难得又见的.满足和喜悦,于是这熟悉而又新鲜的飞雪,在他们的眼中便成了飞花舞空的美景。但是,对于“洛城外”的穷人来说,他们好不容易在饥寒交迫中熬过了大雪纷飞的隆冬,盼来了春回大地,谁知又来一场大雪,这逝而复回的威胁和灾难,所带来的艰难与怨恨是不难想见的。这首诗的得力之处正在尾句,尾句之中又得力于一个“偏”字,是它构成了虚实两个空间,两种境界,两种生活,两种感情的对比,而诗人的爱与恨,同情与憎恶,也都融入这个对比之中。通过对比所展现的不同状况,及其所孕育的主题等,都留在了诗外,为读者开拓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此诗通过描写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侧面写出了富人们在屋内赏雪以美酒相伴,穷人们却在雪天流落街头,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曲折的笔法,讽刺了那班达官贵人只图自己享乐,忘了广大地区人民的贫困。

春雪古诗4

  春雪

  唐-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春雪

  唐-东方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咏春雪

  唐-韦应物

  裴回轻雪意,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翻令梅柳迟。

  咏春雪

  唐-陈子良

  光映妆楼月,花承歌扇风。

  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

  早春雪中

  唐-戎昱

  阴云万里昼漫漫,愁坐关心事几般。

  为报春风休下雪,柳条初放不禁寒。

  春雪

  宋-张耒

  寒阵须凭酒解围,闲官幸可典朝衣。

  一杯冷落凭谁劝,却有飞花舞入帷。

  春雪

  宋-陈著

  夜来风雪借冬威,不是东君喜弄奇。

  也怕春浓花易过,故将寒力顿花期。

  生查子-漫天春雪来

  宋-辛弃疾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

  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

  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

  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春雪

  宋-吴龙翰

  一雪满天地,三春景更妍。

  鹤梳琼羽落,蝶舞粉衣翩。

  嫩柳飘新絮,残梅补落钿。

  东风初解冻,洗手破轻烟。

  春雪

  宋-翁卷

  疑是梨花发,满园惊乍看。

  不能为腊瑞,空自作春寒。

  远遁营巢鹊,深埋吐叶兰。

  从教艳阳晒,流去作波澜。

  春雪

  明-杨宛

  性本若浮云,因风逐处纷。

  穿梅惊蕊落,乘柳讶花芬。

  离合终成水,联翩似结纹。

  虽难待明月,相对亦欣欣。

  春雪登楼

  明-谢榛

  天垂楼外云,雪变城中树。

  何处不春寒,鸦啼又飞去。

  一剪梅-春雪

  清-张令仪

  积雪凝阴万里赊。雪锁乾坤,冻合天涯。

  阶前无处觅兰芽。柳眼慵开,玉箸痕斜。

  僵卧危巢鸟不哗。节到春分,未启窗纱。

  东皇好尚近来差。贪看冰花,误却梅花。

春雪古诗5

  《春雪》

  唐白居易

  元和岁在卯,六年春二月。

  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

  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

  寒销春茫苍,气变风凛冽。

  上林草尽没,曲江水复结。

  红乾杏花死,绿冻杨枝折。

  所怜物性伤,非惜年芳绝。

  上天有时令,四序平分别。

  寒燠苟反常,物生皆夭阏。

  我观圣人意,鲁史有其说。

  或记水不冰,或书霜不杀。

  上将儆政教,下以防灾孽。

  兹雪今如何,信美非时节。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春雪》

  唐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阳东。

  《春雪》

  唐 秦韬玉

  云重寒空思寂寥,玉尘如糁满春朝。

  片才著地轻轻陷,力不禁风旋旋销。

  惹砌任他香粉妒,萦丛自学小梅娇。

  谁家醉卷珠帘看,弦管堂深暖易调。

  《咏春雪》

  唐 韦应物

  裴回轻雪意,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翻令梅柳迟。

  《春雪》

  唐 焦郁

  春雪空蒙帘外斜,霏微半入野人家。

  长天远树山山白,不辨梅花与柳花。

  《春雪》

  唐 李建勋

  随风竟日势漫漫,特地繁于故岁看。

  幽榭冻黏花屋重,短檐斜湿燕巢寒。

  闲听不寐诗魂爽,净吃无厌酒肺干。

  莫道便为桑麦药,亦胜焦涸到春残。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宋 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

  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南乡子·春雪》

  宋张鎡

  翠袖怯春寒。

  对雪偏宜傍彩阑。

  弱骨丰肌无限韵,凭肩。

  共看南窗玉数竿。

  羔酒莫留残。

  更觉娇随饮量宽。

  小立妖娇何所似,风前。

  柳絮飞时见牡丹。

  《念奴娇·春雪咏兰》

  明 陈子龙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

  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芷珠宫阙。

  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

  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鴃。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

  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

  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

  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春雪古诗6

  一: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二:望雪

  【唐】李世民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三:南秦雪

  【唐】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四:咏雪

  【唐】骆宾王

  龙云玉叶上,鹤雪瑞花新。

  影乱铜乌吹,光销玉马津。

  含辉明素篆,隐迹表祥轮。

  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

  五: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六: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七:宿迁道中遇雪

  【宋辽金】陆文圭

  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

  墨云淇水光,上下玻璃天。

  六花时时飘,集我车上毡。

  左右拍手笑,翁似日鹤仙。

  失却翁白髯,顿觉翁少年。

  八: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春雪古诗7

  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

  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

  《念奴娇·春雪咏兰》译文

  我问老天这究竟是为什么,已经是阳春三月, 龙山一带却还千里飞雪?凌波而来送我玉佩的您不见了,还说什么龙宫仙阙。南方宫殿已经如烟销云散,连倒映在水中的月亮也显得寒冷。料想那里的花全都给折断,只有我还在这深山中顾影自怜,“不如归去”的啼声让人悲痛欲绝。

  回想当年九畹种兰花的情形,那么多的花含着清彻的露珠,是您亲手为我们分开花叶。我曾经投入您多情的怀抱,气味相投我们同心相结。您却走了,玉殒香销,连美丽的身影也消失在浓雾之中,白白里留下送给我的金跳脱。我在洛水之滨,寻找着再度降临的美好时节。

  《念奴娇·春雪咏兰》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解佩凌波:指江妃、洛神,以美人象征国君。

  蕊珠:道教经典中所说的仙宫。

  嫣然:美好的样子。

  鴂(jué):杜鹃。

  九畹:《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薰之百亩。”后以“九畹”为兰花的典实。

  金跳脱:一种妇女戴的首饰。

  洛滨江上:指洛水与江水之滨,照应前洛神、江妃。

  《念奴娇·春雪咏兰》赏析

  词开头“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即化用南朝宋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句意,以问句领起。作者责问老天,为什么会在春意正盛的时节千里迢迢送来北方寒山的飞雪。“春深”而有“飞雪”,反常且令人痛苦,这幕情景实际是隐喻明朝的美好河山竞遭受清军铁蹄蹂躏。下面两句,谓大雪漫空飞舞,解佩相赠的汉皋游女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宓妃都不见踪影,更何况天界的仙宫宝阙。这里“解佩凌波”当喻指抗清的志士。“人不见”,则是说他们多遭不幸。以下便转入题中之“咏兰”。“楚殿”、“湘潭”,所用地名令人联想到流放沅湘的战国楚伟大诗人屈原。“烟微”、“月冷”都是凄迷之景,见出作者的惆怅悲苦。而幽兰皆遭“攀折”,就是他心怀恻怆的原因。歇拍作者以空谷幽兰自拟,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的典故,表达他的伤时之情。作者在清顺治二年(1645)松江起义兵败后,曾一度隐居,此处“幽谷”云云,即指此。

  下片换头回忆往事,“九畹”用上引《离骚》句意,“光风”用《招魂》“光风转蕙,氾崇兰些”句意,表现幽兰在佳人的“纤手”中流芬扬馥的情状,隐喻自己深受大明王朝的国恩。“数茎清露”,象征着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忠贞的气节。这里将香草关人结合起来,比兴之义尤为精微。下面两句,进一步用“多情怀袖”、“同心千结”倾诉自己的忠爱缠绵意绪,“多情怀袖”承上文之“纤手”, “同心千结”承上文之“花叶”。这几句“当日”、“曾在”应是指崇祯朝之事,此后则“玉腕香消,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也就是说他的报国之心不被理解,颇和明珠投暗之恨。联系作者身世,他在南明弘光时数次上书指陈时政,均未受重视,遂辞职归家.这里的“空赠金跳脱”便不难索解,“空赠”两字。惋惜之意极浓,实在是感慨万端之语。而“香消”、“雾掩”,也隐含对弘光时忠良遭斥、奸佞当道的批评之意,结拍两句。“洛滨江上”,结构上遥应“解佩凌波”,似指刚成立的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其领导的`抗清义军有瞿式耜等部,据有两广、云贵、四川等地;“寻芳再望佳节”,就是期望这一股抗清力量能够完成国家复兴的艰苦事业。

  全词主要以兰自喻,个别地方喻抗清志士,另以关人或指忠臣义士,或指君王主上,都与楚辞美人香草之孤忠隐约之言一脉相承,意深情远,亦婉丽亦苍凉。

  《念奴娇·春雪咏兰》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沈起龙认为上乘的咏物词,“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论词随笔》)。此词足以当之。陈子龙“婉约”说认为填词首先应考虑“用意”,要有“深刻之思”(王介人诗余序》)。所谓“意”即“风骚之旨,皆本言情”或曰“写哀而宣志”(《三子诗余序》)。写于明亡之后的《念奴娇·春雪咏兰》正是旨通“风骚”,构思深刻,立意高远之作。它名为“春雪咏兰”,实际上寄寓了作者亡国之痛、故国之思与复国之志,抒发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顾璟芳曾评此词曰:“此大樽之香草美人怀也。”(《陈忠裕全集》附)。 可见,其词旨继承了屈原《离骚》的爱国主义精神。但是陈子龙“婉约”说重要的美学思想是强调词境“贵含蓄不尽”(《王介人诗余序》),感情表现要委婉,所谓“幽以婉也”(《幽兰草词序》)。《念奴娇·春雪咏兰》言抗清复国之志,就并不如岳飞《满江红》那样慷慨激昂、直抒胸臆,而是采用楚辞美人香草的比兴、象征手法,极其“缠绵猗娜”(《三子诗余序》)之致。全词上片构思了春雪兰残、美人不见的意境,象征时局的险恶,饱含亡国的悲愤;下片借描写昔日美人与兰草之情怀寄托故国之思,并表示了振奋民族精神,争取抗清复国胜利的愿望。

  上片分四个层次:

  一、“问天何意,到春深、千里龙山飞雪?”屈原曾写《天问》,“呵而问之,以泄愤懑”(王逸)。子龙之“问天何意”,同样是抒发“愤懑”之情。“到春深”该是东风化雨,莺飞草长,杂花生树的时节,但天意反常,竟是“千里龙山飞雪”,使江南笼罩在酷寒冻云之中。“龙山”即楚辞《大招》“北有寒山,连龙逴之”之“逴龙”,王逸注:“逴龙,山书也。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逴龙。”这里它是满清贵族的象征。作者以北来“飞雪”之肆虐比喻政治气候的乖戾,实指清兵南侵,使“春深”的明朝骤临寒冬之灾。这一层极写政治形势的险恶,抒发了愤懑之情。

  二、“解佩凌波人不见,漫说蕊珠宫阙。”这里写“美人”之消逝。“解佩”用刘向《列仙传》中典故:江妃出游於江、汉之湄,逢郑交浦。郑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江妃遂手解佩与交浦。“凌波”用曹植《洛神赋》典,指“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洛神。“人不见”即指作者心日中的江妃、洛神一样的美人在“千里龙山飞雪”的淫威下一时销声敛迹。这里的美人如同《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的“美人”,“盖托词而寄意於君也”(朱熹)。在封建社会,国君代表国家,子龙笔下的美人指明朝君国,侧重于国。“人不见”即指明灭亡也。“蕊珠宫”系传说中神仙所居处,这里称“漫说蕊珠宫阙”,意味着京师陷落,也不必说起。这层通过凄婉的境界抒发了作者因朱明王朝覆灭而生的悲痛之情。

  三、“楚殿烟微,湘潭月冷,料得都攀折。”经过前两层铺垫,这里正式“咏兰”——零落之兰。“楚殿”、“湘潭”皆为兰草滋长之地,但今日却呈现出“烟微月冷”的萧索凄冷的氛围。兰草被摧残殆尽,已无兰“五六月盛”(《本草》)的繁茂景象。王逸曾指明《离骚》写“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离骚经序》)。陈子龙词中的“兰”也是忠贞爱国的志士的象征,并寄托着作者复国的理想。写兰之零落是暗示仁人志士复国理想实现之艰难。

  四、“嫣然幽谷,只愁又听啼鴂”词意至此一转折:兰草并未灭绝,深山幽谷中仍有它嫣然笑容。这意味着志士们的忠贞与理想并未被放弃,口吻中不无自豪之意。但作者心绪复杂,面对严酷的现实,他不能不“愁”,担心幽谷之兰也将零落,理想要破灭。《离骚》云:“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鴂”是兰草不芳的先兆。鴂即杜鹃。词意至此又稍转折,抒写感情可谓委婉曲折。

  总的来看,上片色调比较冷、比较低;但作者的愤懑、悲痛、担心与对君国的忠贞等复杂感情写得真实而深刻,委婉而曲折,与上片相比,下片却是暖色、高调,可分三层次:

  一、“当日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曾在多情怀袖里,一缕同心千结。”险恶的现实使作者不能不去重温旧梦,借以激发继续斗争的信心与力量。这一层次回忆昔日美人与兰草血肉相连的关系,充满了作者深情的故国之思及对未来的憧憬。词由“当日”二字转入回想。“九畹光风”,是先写兰草之总貌,如同全景镜头:“九畹”即《离骚》“滋兰之九畹”之意,每畹等于十二亩。此极写兰草之丰茂;“光风”突出兰草於丽日和风中流光溢采之神。“数茎清露”则写兰草的具体形象,如同特写镜头:兰草茎叶上清露如珠,晶莹妩媚。这是比喻仁人志士当年忠贞的美德。“纤手分花叶”,由兰草转向关心、培植兰草的美人,是的,志士们忠贞的美德是君国所培育,因此也得到君国的宠信。兰草曾在“多情”的美人怀抱里,结下芳香的“同心之言”,《易·系辞上》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音xiu,味道)如兰。”这“同心之言”就是仁人志士对君国的忠肠义胆。作者对此满怀赞誉之情。它也正是今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立场与态度。

  二、“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空赠金跳脱。”此写作者从旧梦中醒来,面向现实,发现美人尚在,但已与兰草分离。“玉腕香销”即兰草之香已不复存在于美人的玉腕衣袖。“云鬟雾掩”,形容美人渴念兰草之憔悴情态。“空赠金跳脱”用《真诰》典故:晋时女仙绿粤华曾降临羊权家,赠权金玉跳脱各一。“跳脱”即手镯,当为美人与兰草“同心千结”的信物。因为兰草“料都攀折”,油然而生“空赠”之憾,突出了君国对仁人志士抗清爱国理想的迫切渴望之心。

  三、“洛滨江上,寻芳再望佳节。”词人最后这一笔把词境推向了新的思想高度:既然兰草与美人早有“同心千结”之誓,而兰草也还尚有“嫣然幽谷”者在,那么就不必悲观、颓丧。作者也深信:“洛滨江上”的美人会回来重振精神,在美好的时节找到芳香忠贞的兰草,重新开创未来。作者此时扫尽上片低冷的色调,使全词境界呈现出朝暾般的亮色来,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通过上面简析,我们对陈子龙“婉约”说含蓄委婉的要求当有一定感性的认识了。“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沈起龙《论词随笔》)词人深刻的思想感情皆无一语道破,而是寄托于“春雪咏兰”的婉媚词境与具体的飞雪、美人、兰草等形象之中,让读者自己去细细体会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从中享受到不尽的美感和丰富的诗意。

  陈子龙“婉约”说对语言风格的要求是 “文词婉丽”(《宋子九秋词稿序》),所谓“婉丽”是“既有鲜妍之姿,而不藉粉泽”(《王介人诗余序》)。它有别于镂金错采的秾艳,更不同于粗豪直率的木质。《念奴娇·春雪咏兰》的语言堪称“婉丽”二字,突出的句子如“楚殿烟微,湘潭月冷”、“九畹光风,数茎清露,纤手分花叶”、“玉腕香销,云鬟雾掩”等皆婉而不靡,丽而不俗,既有文采,又自然清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词旨。

  词是音乐性甚强的体裁,婉约派都十分重视音律。此词也严守词律,其“流畅之调”有“圆润明密,言如贯珠”(《王介人诗余序》)的音乐美,可见子龙之功力。

  最后要指出的是,陈子龙“婉约”说是针对明季词坛意格卑靡、感情虚伪、侧艳俚俗等弊端而发的,因此具有补偏救弊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无庸讳言,陈子龙片面标举“婉约”之旨而排斥豪放之风,是有其局限性的。陈子龙词作的成就毕竞难以企及同是抒写爱国之情的辛稼轩豪放词。

  《念奴娇·春雪咏兰》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清顺治四年(1647)三月,时作者隐居于幽谷。作者为了寄托自己深深的爱国情愫以及表达自己内心报国无门的情感而写下这首诗。

春雪古诗8

  出自现代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三句总写北国雪景,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北国风光”是上片内容的总领句。“千里”“万里”两句是交错说的,即千万里都是冰封,千万里都是雪飘。诗人登高远望,眼界极为广阔,但是“千里”“万里”都远非目力所及,这是诗人的视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扩展,意境更加开阔,气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纯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静,“雪飘”舞姿轻盈,静动相衬,静穆之中又有飘舞的动态。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望”字统领下文,直至“欲与天公试比高”句。这里的“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并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显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分别照应“雪飘”“冰封”。“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这四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前十句写了眼前的实景,而这三句写的是虚景,想像雪后晴日当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雪中的景象在苍茫中显得雄伟,雪后的景象则显得娇艳。“看”字与“望”字照应;“红装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装,形容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分外妖娆”,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春雪古诗9

  首句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所以标志着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这一“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在《》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从章法上看,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故穿”,把春雪刻得美好而有灵性。

  此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独具采。

春雪古诗10

  唐·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东方虬《春雪》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宋·陈著《春雪》

  夜来风雪借冬威,不是东君喜弄奇。

  也怕春浓花易过,故将寒力顿花期。

  唐·戎昱《早春雪中》

  阴云万里昼漫漫,愁坐关心事几般。

  为报春风休下雪,柳条初放不禁寒。

  宋·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春雪古诗11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立春过后,还没有看到春天来,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

  《春雪》

  唐: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裴回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雪花飞来飞去,携带着春风而来,雪花在空中回旋乱舞。

  《春雪》

  唐:东方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初春忽降大雪,雪片纷纷扬扬,落在树枝上像盛开的花。

  人们简直分辨不清园中的树究竟哪一株是真梅。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宋: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

  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

  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

  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

  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

  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春寒落雪,雪花把万物打扮得轻柔细软。我想故乡必是落雪天寒,那里的层层帘幕四垂未卷,阻误了初归的双燕。

  《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唐:韦庄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梦醒惆怅,一轮山月低斜。孤灯将她的背影映在墙上,也投在窗上的碧纱。这里原是小楼高阁,情人谢娘的家。

  我心里暗暗寻找美妙章华来形容她那白皙的身体,是一枝春雪中凝冻的洁白梅花,她满身的'香气就像是那天边簇拥的朝霞。

  《踏莎行·殢酒情怀》

  宋:佚名

  殢酒情怀,恨春时节。柳丝巷陌黄昏月。

  把君团扇卜君来,近墙扑得双蝴蝶。

  笑不成言,喜还生怯。颠狂绝似前春雪。

  夜寒无处著相思,梨花一树人如削。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唐:温庭筠

  汉使昔年离别。

  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

  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 春雪古诗】相关文章:

春雪优秀作文03-02

春雪小学作文02-05

形容春雪的优美句子08-14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06-12

经典的古诗11-15

古诗05-26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