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古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年级下册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年级下册古诗1
现在正是春的季节,在我们身边开始越来越多地闻到春的气息,那柔柔的春风,那点点的新绿,那啾啾的小燕子的呢喃……这番情境最好不过用诗歌来描述了。
恰好教材安排了古诗的内容,而且正当时节,内容都是关于春天的。诗写得很美,个中的意味也只有诵读者才能领会,实在不能让孩子们错过了这种享受的滋味。鉴于此,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诵读。诗有两首,第一首是《春晓》,第二首是《村居》,一首五言,一首七言。教室里开始响起朗朗的书声,但并不如我想象的那般,可能是因为不懂诗意,也可能是有些字还不是很熟,听起来真正读出味来的.并不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一声很有韵味的声音在我耳际响起,我循声望去,原来是黄琦婕正摇头晃脑地在诵读,边读,还边做着动作。摇摇手读“不觉晓”,读到“闻啼鸟”,又做听的姿势。直觉告诉我,她不但会朗诵这首诗,而且还知道诗的意思。
细细一想,如果每句诗都用动作做出来,不但诗的意思自然明了,诗不也很快就记住了吗?而且记得准,记得牢。赶紧请她上台表演、推广。其他学生立刻模仿起来,兴奋地依据自己的理解做起了动作,教室仿佛成了梨园的晨练,诵读的声音也一下响了起来。几遍下来,尽十有xxx的学生能流利地背诵了,而且是韵味十足。我想,这大概就是得益于刚才的那番“手舞足蹈”吧!
诗是最美的语言,怎样让孩子更快更好地记诵更多的古诗,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呢?我想,大家不妨尝试尝试“手舞足蹈”的方法。
一年级下册古诗2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年级下册古诗3
课文教学要求
1.会认“首、踪”等12个生字,会写“首、采”等7个生字。
2.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所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课时
1.学习第一首古诗《池上》,认读生字。
2.理解诗意,朗读背诵。
教学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题目
1.老师知道,大家学过很多古诗,也会背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同学们听?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池上》。(板书:池上)
3.简介作者。
《池上》这首诗的作者是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注意读准后鼻音“首”,平舌音“采、踪”。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全班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感悟诗歌
1.教学前两句诗。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引导:什么样的荷塘,什么样的白莲?
(3)小娃是如何“偷”采白莲的?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4)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5)配乐,再次有节奏地诵读前两句诗。
2.教学后两句诗。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行踪)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的纯真、质朴,练习读出诗歌意境。
四熟读成诵
1.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熟读成诵。
当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时,还可以相互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并向其他同学学习新的识字方法。小学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更多的识字方法能使学生体会到识字的乐趣。
12古诗二首
池上天真无邪
1.学习第二首古诗《小池》,认读生字。
2.理解诗意,朗读背诵。
教学课件
一谈话引入,揭示题目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大家说说这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板书:小池)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诗是谁写的?(杨万里)
作者简介: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他的诗大多数是描写自然景物的。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认读生字。
无树爱尖角
学生读生字,老师将生字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4.交流记忆方法。
5.集体反馈。
(1)形近字记忆:对—树用—角友—爱
(2)编字谜记忆:二儿——无上头小下头大——尖
6.再读古诗,看谁能把字音读准确。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听老师范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夏天的景色,因为荷花在夏天开放。
学生乙:夏天的景色,因为夏天的蜻蜓最常见。(板书:夏天蜻蜓)
2.除了同学们说到的这些景物,你还从诗中看出有什么景物呢?
学生甲:有泉水。
学生乙:还有树。
3.同学们还有没有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泉眼晴柔)
老师讲解:“泉眼”就是流出泉水的小洞或裂缝,“晴柔”就是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4.根据你对古诗的理解,与小伙伴交流古诗大意。
四课后延伸
1.齐背古诗《池上》《小池》。
2.请每个学生收集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古诗的拓展也非常重要,在课前导入中让学生背诵上节课学过的古诗《池上》,创设学习古诗的氛围。在学完《小池》后,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一起感受夏天的美好景象。课外让学生搜集有关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学习积累古诗。
一年级下册古诗4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文题目。
我们学习了《识字1》,通过朗读我们发现了春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大家对春天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草》这首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不懂的词语,自读自语
2、小组合作朗读,提出不懂的词互相讨论。
三、细读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我们对诗有了大概的了解,共同来学习。
离离:指草长的`非常茂盛。
岁:年
烧不尽:烧不完
你喜欢小草吗?喜欢它什么?
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
同学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生:是顽强!
师:对!是顽强!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面对小草的遭遇,你觉得大火是怎样的?带着你的感觉来读第三句话。
而小草的顽强又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呢?请你也来读读第四句。
正是因为小草的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才使白居易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它。学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小结:是啊!小草虽然狠渺小,但它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即使是无情的大火也不能将它烧尽,只要春天温暖的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这首古诗使我们加深了对春天的认识,感受春光的美好和小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吧!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五:作业
填空;
离离—( ) 一岁—( )野火—( )春风—( )
板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年级下册古诗5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平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习(课件出示合作学习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
(二)交流学习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一年级下册古诗6
咏鹅
唐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悯农(其一)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池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一年级下册古诗7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
锄禾当午粒粒辛苦
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
日当午汗滴
盘中餐辛苦
4、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讲一讲。试讲,同桌互讲,共同纠正。
5、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6、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
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
春一粒
秋万颗
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
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l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l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l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l主要板书计划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一粒
盘中餐辛苦秋万颗
饿死
l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
背诵课文
一年级下册古诗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流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动画:背诵你学过的古诗。
2·课件显示课题:古诗两首。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课件:两首诗的题目
这两首古诗,一篇是《锄禾》,一篇是《悯农》。
3·这两首诗你熟悉吗?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吧!
板块二:学习《锄禾》
1·你能看懂这幅图吗?这些农民伯伯正在锄禾。
课件:农民锄禾图
锄禾就是在田地里锄草。在炎热的夏天里,农民伯伯在田里锄草,他们满身大汗,那些汗水一滴一滴滴到田里去了!他们的劳动多么辛苦啊!
2·古代的一位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写了一首诗。
课件: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自由朗读。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把诗句读正确。
4·学习生字。
课件:
说说哪个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注意读准的?辛苦的“辛”是前鼻音,粒的声母是小棍l,要注意读准。
辛苦的“辛”是前鼻音的字,要注意读准。
朗读诗句
5·现在,再读读诗句,你一定会读得更好。
课件:我们就得一句话一句话地读,读懂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
6·学习诗句。
(1)先看前两行诗句,读一读,你能读懂什么呢?给大家说一说。
课件:“当”变红:“当”是什么意思?“当”是“正是”“正在”的意思。课件:插图
农民伯伯锄禾的时候,正当太阳在他的头顶上,是正中午的时间,这就是“日当午”。现在你读懂了这两行诗句的意思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理解?
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你想到了什么?想一想,说一说。那么,诗人是怎么想的呢?
(2)后两行的意思呢?
读一读,诗句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不理解?
“皆”是“都”的意思,粒粒皆辛苦,就是每一粒都是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我们每个人每天吃的饭,都是农民伯伯辛勤的劳动,用汗水换来的,来得不容易啊!这就是诗人想到的,诗人写得多好啊!小朋友们也是这么想的吗?
(3)农民伯伯在炎热的夏天里,辛辛苦苦的劳动。所以,我们吃的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啊!你还会浪费粮食吗?
(4)理解了诗句以后,你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得更有感情呢?
你能把这首诗背诵出来吗?
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我们应当爱惜粮食,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这是我们从《锄禾》这首诗中学到的。下面,请小朋友们看李绅的另一首诗《悯农》。板块三:学习《悯农》
(1)课件:图片。
看看书上的图,再读读诗句,说说你理解了什么?
一边,是农民辛辛苦苦地种庄稼,另一边,是一位农民伯伯因为饥饿就要死去。为什么会这样呢?什么原因使他们这样悲惨?
课件:悯农
(2)请小朋友们借助拼音自己读读这首诗。告诉大家,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的?
课件:“粟”的音节变红。注意读准它的声母平舌音su。
(3)读一读,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的?
课件:下面讲解的字分别变红。
“粟”是指谷子,一就是一颗,表示很少;万不是正好一万,而是表示很多很多的意思。从这两个词中,你读懂了什么?这就是农民伯伯的种田,这是他们收获的粮食。
Ppt:图片
(1)是的,农民伯伯种田,播下很少的种子,可是秋天却收获了很多的粮食。看到农民伯伯的丰收,你的心里一定感到很高兴吧!
(2)农民伯伯种田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也获得了很多的收获。可是,他们生活得怎样呢?
课件:
怎样读出农民种田,收获的.粮食很多呢?你知道“无”和“犹”的意思吗?“无”,是没有;“犹”是还是的意思。
“四海”“闲田”是什么?四海就是指任何地方;闲田就是没有播种的田地。任何地方的田地都种上了粮食,那要收获多少的粮食啊!
(3)为什么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种田,庄稼丰收了,农民还要被饿死呢?想一想,再说一说。现在,你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是啊,在当时的社会,农民伯伯辛辛苦苦地种田,收获了很多的粮食,可是自己却要被活活地饿死!这多么不公平啊!诗人对他们深深的同情。你能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出来吗?
ppt
(4)今天,我们学了两首古诗。通过朗读理解,小朋友们知道了什么?在当时的社会,老百姓过着痛苦的生活。他们辛辛苦苦地种地,收获了很多粮食,可是他们自己却忍饥挨饿,甚至痛苦地死去。这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同情啊!
(5)最后,我们一起再次朗读《悯农》,把它们背诵出来。
(6)学完了这两首诗,我们再来想一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是的,它们都是4行,每行都有5个字,读起来很顺口,这叫五言绝句。这是两首诗表面上的共同点。两首诗的内容都是关于同情农民伯伯辛苦,但生活很苦,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人们把这两首诗又叫作《悯农两首》。它们的作者是??
课件:
(7)在古诗的王国里,还有很多这样反映老百姓生活贫苦,社会不平等的内容的。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课件:
板块四:写字指导与练习
这些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
1·课件:禾午辛苦农收万闲夫。
请小朋友读一读,再给这些字找些朋友。
2·这是这些字的笔顺图,请小朋友按笔顺书空练习写写。
3·指导写字:辛闲农
“辛”要注意写好长横,“闲”的里面是木,注意写得小些,不要碰到外面的门字框;“农”的笔顺要注意,请小朋友们看仔细。
一年级下册古诗9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 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一年级下册古诗10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一年级下册古诗11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指导学生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课时划分: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说说。
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二)学习古诗《锄禾》。
1、出示古诗图文: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禾:禾苗。“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自读。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内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老师一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禾”独体字,与“木”比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田字格正中。
(1)“午”独体字,与”干”、“牛”相比较、
(2)“粒”左窄右宽。
(3)“辛”、“苦”:这两个字都有一长横,要写得稳而长。
2、师范写‘禾、粒、辛、苦”
3、生描红、临写。
(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指导朗读)
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精耕细作、千仓万箱。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像诗句中的悲惨象呢?
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海:普天下,全中国。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2)犹饿死:还是饿死了。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怕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
8、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
(四)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五)指导写字。
1、收:左窄右宽。
(1)夫: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2)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六)教学后记:
学生对旧社会的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粮食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惜粮食,不吃剩一粒米饭。
一年级下册古诗12
【课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一、看拼音写词语
ɡǔshī zhúlín tónɡnián huánɡhé ɡuānbì lìzhènɡ
( ) ( ) ( ) ( ) ( ) ( )
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牧童骑( ),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 )。
2、(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 )。
3、这两首都是描写( )季节的古诗。
三、找意思相反的词,连一连。
闭立先阴捕
坐开放放晴
四、猜一猜,选一选
柔 闭 所 牧
一户一斤米( )骑牛写文章( )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 )的鸟叫声)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六、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咏春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一年级下册古诗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与热爱。
2.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春晓。
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2.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3.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4.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5.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6.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7.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8.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9.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咏柳(指名认读)
诗得作者是谁呢?(贺知章)师板书。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2.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3.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4.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5.生看图,师讲诗意: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下垂披佛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你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尖刀的二月春风啊!
6.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
2.指名背诵。
3.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一年级下册古诗14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看图揭题,学习《小池》
1.出示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6.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小池》描写的是()的景色。
A.春天 B.夏天 C.秋天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的字音。
3.指名两人一组朗读并汇报。7.读一读,连一连。
泉柔露角jiǎolùróuquán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理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小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水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荫。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
6.全班齐读全诗,说说此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诗中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8.《小池》的作者是宋朝的,池子里有。9.默写这首诗的后两句。
四、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去掉音节认读。
2.小组合作,创造性地认记字形。
3.认读课后"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10.组词记生字。
树()爱()
尖()角()
[教学板书]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学习古诗的时候,我先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领悟图画内容,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然后让学生自由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生成。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意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激发阅读兴趣。
一年级下册古诗15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我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弄懂“锄禾”的意思。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再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之后,我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
最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
【一年级下册古诗】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古诗静夜思03-27
一年级古诗03-27
四年级下册古诗04-25
三年级下册古诗10-25
一年级的语文古诗03-25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09-05
一年级古诗必背08-21
一年级古诗15篇03-27
一年级必背古诗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