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沁园春诗词

沁园春诗词

时间:2024-11-11 07:57:37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沁园春诗词

  沁园春诗词 篇1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

沁园春诗词

  宋朝:辛弃疾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古诗简介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上片描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抒写自己处于自然中的感受。全词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翻译/译文

  重峦叠嶂向西奔驰,像千万匹马回旋一般,这许多的山要掉头向东而去。恰好湍急的水流直直地落下,迸跳的水珠四处溅下;小桥横架在急流之上,像不圆的月亮和刚拉开的弓。人老了应当过闲散的日子,可老天给我多事,来掌管十万棵高大的松树。我的房舍小,但在松树盘曲的枝干影子的外边,在风风雨雨的声音中间。

  雨雾消散,重峦叠嶂露出面容,争着和人见面。看早晨清新凉爽的空气从一座座山峰扑面而来。座座山峰好像谢家子弟,衣着潇洒,长相英俊;又好像司马相如的车骑一般雍容华贵。我感觉这其中,有如司马迁的文章一样,雄浑深沉,典雅劲健。在刚刚修好的偃湖堤的路上,问偃湖哪一天能够展现烟水的美好景色?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注释

  ⑴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四平韵,后段十二句五平韵。灵山:位于江西上饶境内。古人有“九华五老虚揽胜,不及灵山秀色多”之说,足见其雄伟秀美之姿。齐庵:当在灵山,疑即词中之“吾庐”,为稼轩游山小憩之处。

  ⑵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

  ⑶惊湍(tuān):急流,此指山上的飞泉瀑布。

  ⑷跳珠:飞泉直泻时溅起的水珠。

  ⑸缺月初弓:形容横截水面的小桥像一弯弓形的新月。

  ⑹合:应该。投闲:指离开官场,过闲散的生活。

  ⑺检校:巡查、管理。长身:高大。

  ⑻龙蛇影:松树影。

  ⑼爽气朝来:朝来群峰送爽,沁人心脾。

  ⑽磊落:仪态俊伟而落落大方。

  ⑾雄深雅健:指雄放、深邃、高雅、刚健的文章风格。

  ⑿太史公: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曾继父职,任太史令,自称太史公。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创作背景

  这首《沁园春》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辛弃疾二度落职闲居带湖之时,写的是江西上饶西部的灵山风景。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赏析/鉴赏

  此词是稼轩山水词中的名篇。读辛弃疾这位大词人的山水词,就会发现他多么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有时似乎已经进入一种“神与物游”的境界,他笔下的山水似乎和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灵气,流连其间,言感身受,别有新的天地。这首《沁园春》便有这种特色。

  灵山“高千有余丈,绵亘数百里”(《江西通志》),有七十二峰。“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就是写这里千峰万壑的宏伟气象。这里的山峦或“西驰”,或东向,好像千千万万匹矫健的骏马在广阔的草原上来回奔驰,在词人笔下,静止的山活起来了,动起来了。

  词头三句写灵山群峰,是远景。再写近景:“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这里有飞瀑直泻而下,倒溅起晶莹的水珠,如万斛明珠弹跳反射。还有一弯新月般的小桥,横跨在那清澈湍急的溪流上。词人犹如一位高明的画师,在莽莽苍苍丛山叠嶂的壮阔画面上,重抹了几笔韶秀温馨的情韵。

  连绵不断的茂密森林,是这里的又一景色。辛弃疾在一首《归朝欢》词序中说:“灵山齐庵菖蒲港,皆长松茂林。”所以词人接着写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辛弃疾面对这无边无垠的高大、葱郁的松树林,不由浮想联翩:这些长得高峻的松树,多么像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战士。想自己“壮岁旌旗拥万夫”,何等英雄,如今人老了,该当过闲散的生活,可是老天爷不放我闲着,又要我来统率这支十万长松大军呢!诙谐的笑语抑或是乐,抑或是苦,抑或是自我解嘲,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儿。内心深处确实隐隐有一份报国无门的孤愤在。在这种地方,词人轻轻点到即止,顺势落到自己山中结庐的事上来。他说,我这房子选的地点还是不错的,“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每当皓月当空,可以看到状如龙蛇般盘屈的松影,又可以听到声如风雨的万壑松涛,别有一番情趣。

  上片写灵山总体环境之美,下片则是词人抒写自己处于大自然中的感受了。辛弃疾处于这占尽风光的齐庵中,举目四望,无边的青山千姿百态。拂晓,在清新的空气中迎接曙光,东方的几座山峰,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个接着一个从晓雾中探出头来,争相同人见面,向人问好。红日升起了,山色清明,更是气象万千。那边一座山峰拔地而起,峻拔而潇洒,充满灵秀之气,它那美少年的翩翩风度,就像芝兰玉树般的东晋谢家子弟;再看那座巍峨壮观的大山,苍松掩映,奇石峥嵘,它那高贵亮丽的仪态,就像司马相如赴临邛时那种车骑相随、华贵雍容的气派。

  词人惊叹:大自然的美是掬之不尽的,置身于这千峰竞秀的大地,仿佛觉得此中给人的是雄浑、深厚、高雅、刚健等诸种美的感受,好像在读一篇篇太史公的好文章,给人以丰富的精神享受。此中乐,乐无穷。在作者心目中,灵山结庐,美妙无穷,于是他关切地打听修筑偃湖的计划,并油然而生一种在此长居的感觉。

  这首词通篇都是描写灵山的雄伟景色,在写景上颇有值得注意之处,它不同于一般描写山水之作,它极少实写山水的具体形态,而是用虚笔传神写意。如写山似奔马,松似战士,写得龙腾虎跃,生气勃勃,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性格的写照,即他词所说青山与我“情与貌,略相似”也。显然,作者写此词,力图透过山峰的外形写出其内在的精神;力图把自己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内在的美写出来。要传山水之神,光用一般写实的方法不行,于是辛弃疾借助于用典,出人意料地以古代人物倜傥儒雅的风采来比拟山峰健拔秀润的意态,又用太史公文章雄深雅健的风格,来刻画灵山深邃宏伟的气度。表面上看来,这两两相比的东西,似乎不伦不类,风马牛不相及,而它们在精神上却有某些相似之点,可以使人生发联想。这种独特的比喻,真可说是出神入化了。当然,为山水传神写照,是纯粹写观赏风景之人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与作者的胸襟、与作者的思想境界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境界,正像辛弃疾自己说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词作者这种传山水之神的写意笔法,在山水文学上开创了一代先河,值得后人仿效。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名家点评

  明代杨慎《词品》卷四引庐陵陈子宏:“且说松(应为‘说山’),而及谢家、相如、太史公,自非脱落故常者,未易闯其堂奥。刘改之所作《沁园春》,虽颇似其豪,而未免于粗。”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沁园春诗词 篇2

  1、沁园春·赏秋

  十月将临,五谷丰收,喜气洋洋。

  看江南河北,果瓜甜蜜;田头地尾,籽粒芳香。

  稻黍成堆,粮多难放,此状愁煞省市乡。

  新增囤,望如麻仓储,众腹无慌。

  收成太过夸张,令历史、地王难赞扬。

  叹从前食少,殍人难数;如今粮广,增库狂装。

  鱼米充盈,九州欢庆,盛况言明社稷泱。

  农林胜,致多行业旺,国富民强。

  2、沁园春·吉林雾凇

  地冻天凉,饱气遇冷,凝华闪光。

  看松江上下,汽娇雾绮;固堤左右,树盛枝祥。

  塞北奇观,吉林蜡像,宇内无双独自香。

  漫川靓,望市郊河畔,素裹银装。

  琼花俏丽张扬,引无数、骚人唱赋狂。

  有九州儿女,拼争诗胜;五洋俊秀,竞赛歌强。

  游客荒唐,忘还故里,不记离家日已长。

  反复赏,惑瑶池仙境,怎在兹藏!

  3、沁园春·长白山

  长白山区,吉林东南,景色斑斓。

  有天池碧水,如银瀑布;青松绿柏,似翠峰峦。

  百鹿欣鲜,千参喜暗,走兽飞禽各自欢。

  虎威猛,作林中帝后,骄傲翩跹。

  夏春秋俏难言,到冬季、弥疆冰冻嫣。

  见银装素裹,琼枝玉叶;三川美丽,四野娇妍。

  依雪撑杆,飞行若箭,墨客游人绽笑颜。

  还赞赏,那冷鱼①可口,广泛垂涎。

  注释:冷鱼①——长白山天池中的冷水鱼。

  沁园春诗词 篇3

  万马不嘶,一声寒角,令行柳营。见秋原如掌,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人在油幢,戎韬总制,羽扇从容裘带轻。君知否,是山西将种,曾系诗盟。

  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归来晚,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译文

  演习场上,军纪严明,军容肃整,万马齐喑。随着一声号角声响,全军立即开始行动。秋日的平原如同手掌,而那枪林刀丛则像手指一样突出挺立其上,队队铁骑奔驰,速度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而检阅官张路分正端坐在油幢军帐之中,他按照兵法指挥着外面的千军万马,手执羽扇,神态从容,身着轻裘缓带,大有儒将之风。诸君可否知道,此人(张路分)不但是天生的将种,还颇富文才诗情。

  他文思敏捷,诗才横溢,书写时笔走龙蛇,落笔后则风雨为之惊,四座为之倾。他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万里封候,印金如斗,但这些并不足以平心意。他时时在拭擦腰间的宝剑,决意要驱散金兵,将那金人首领拿下斩首,否则就心意不能平。傍晚归来,那随军乐队所演奏的鼓乐,听起来却已经带上了那沙场上的边声。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双调一百十四字,平韵。

  星驰铁骑:带甲的骑兵如流星般奔驰。

  油幢:油布制的帐幕。

  戎韬总制:以兵法来部勒指挥。戎韬指的是兵法。

  羽扇从容:三国时诸葛亮常手执羽扇,从容指挥战事。裘带轻:即轻裘缓带,用羊祜故事。羊祜是西晋人,出镇襄阳十年间,他轻裘缓带,身不披甲,有儒将之风。

  山西将种:古人认为华山以西之地是出将才的地方。

  龙蛇:喻书法。

  惬:满足,畅快。

  吹毛剑:指锋利的剑。

  楼兰:此指金统治者。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赏析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是南宋词人刘过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首三句从听觉上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后从视觉上写开始后的情景;下片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该词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这首词突出的特点是选择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细节入词和选择能突出人物将帅之才的细节入词,词中洋溢着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真实可感。

  刘过虽终身未仕,但对北伐甚为关心,一直期盼全国统一。该词即是作者这种心境的最好体现。词的开篇从听觉角度对“秋阅”开始前和刚开始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万马不嘶”,足以让人联想到当时整肃的军容以及严明的军纪。随即,“一声寒角”陡然响起,嘹亮之极。“寒”字用得妙,既与词题中的“秋”字呼应,又烘托出战场上的肃杀气氛。 “枪刀突出”三句,又从视觉的角度,在不同侧面描绘了演兵场上的盛况;“人在油幢”三句,从士兵写到将领,描绘了张路分指挥千军万马的仪态:只见他“羽扇从容裘带轻”,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君知否”三句,点出张路分“曾系诗盟”,即参加过诗人集会,展现出这位善于用兵治兵的统帅的另一面,使人物形象愈加丰满、完整。

  下片“龙蛇纸上飞腾”三句承接上片,写张路分文采飞扬、才思敏捷的一面,进一步强调了将军的能文能武。“便尘”以下几句写张路分的.内心世界。通过描写拂拭佩剑的动作,表现了其不甘于平凡的志向。末三句写秋阅结束时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感慨。“归来晚”一句,表明演习时间之长。“随军鼓吹”,听起来也好似“边声”,足见作者北伐抗金的迫切心情以及期望朝廷尽早出兵的急切心情。

  全词风格豪放,极具画面感,是宋词中描写军事场面的优秀词作。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鉴赏

  刘过是布衣之士,但他一生关心北伐,热衷于祖国的统一。加之他的词闻名天下,所以宋史虚称他为“天下奇男子,平生以气义撼当世”(见《龙洲词跋》)。因此,刘过与当时某些将领有过交往。词题中“张路分”,姓张,担任路分都监的官职,生平不详。路分都监为宋代路一级的军事长官。古代军队常于秋天演习,由长官检阅,故称“秋阅”。这首词记录了张路分举行“秋阅”的壮观场景,描绘了一个能文善武的抗战派儒将形象,抒发了作者北伐抗金的强烈愿望和祖国统一的爱国激情。

  首三句从听觉上写演习开始前和开始时的景况。“万马”,说明演习规模之大。“万马”而“不嘶”,让人想见军容之整肃,军纪之严明。在如此寂静之中,突然响起了“一声寒角”,显得格外嘹亮清澈。“寒”字,不仅暗应词题之“秋”,也烘托了一派肃杀气氛。而“寒角”只“一声”,就“令行柳营”,全军立即闻“声”而动,可见这支军队具有一种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下面从视觉上写开始后的情景。“见秋原如掌”四句,从整体上写雄壮阵势。“枪刀突出,星驰铁骑,阵势纵横”,从不同侧面描绘演兵场上的壮观景象:平原上枪林刀丛突现;铁骑奔驰,快如流星;队形纵横,变化莫测。“人在油幢”三句,由兵而将,由分而总。“人”,指张路分。这时,他正在油幢军帐之中,按兵法指挥万马千军。然而其仪态却是“羽扇从容裘带轻”,表现出一派儒雅风度:手执羽毛大扇,身着轻裘缓带,举止从容不迫,令人想起苏轼的《念奴娇》:“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与演兵场上那种惊心动魄景象和将帅的风流儒雅之度恰成反照,既形成了文势上的起伏跌宕,也为下文描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作了过渡。

  “君知否”三句开始写张路分的文才诗情。词人用设问转入,摄人眼目,但又不立即道出,而是先用“是山西将种”收束上文,意谓此乃天生将种,然后才说这位善于治军用兵的统帅“曾系诗盟”,即曾参加过诗人的集会。行文顿挫有致,上下映衬,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人以立体感。这三句歇拍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片的进一步描写奠定了基础。

  下片换头两句,直承“曾系诗盟”而来。“龙蛇纸上飞腾”,写其诗情之饱满,文思之敏捷,草书时笔走龙蛇。这是正面刻画。“看落笔、四筵风雨惊”,写其诗意绝妙,风雨为惊,四座无不倾倒,大有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况味。这是侧面烘托。

  行文至此,一个文武双全的儒将形象已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如果仅以赞扬人物的“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陆游《汉宫春》)为目的,则未足以使人物形象更具内蕴,而应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便尘沙出塞,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未惬平生。”这是写其不屑于一己之荣升。“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腰间利剑,他经常拂拭,以此剑杀却那占据中原的金国统治者,不足以遂其生平之志。

  这几句前后又恰成反照:前四句从反面着笔,否定了意在封侯挂印;后三句从正面落墨,肯定了志在“还我河山”。否定坚决有力,肯定斩钉截铁,将一个在“金瓯半缺”、“神州陆沉”时代的抗战派儒将的磊落胸襟豪情壮志揭示出来,令人肃然起敬。至此,才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最后三句写“秋阅”结束和作者的感受。“归来晚”,说明演习时间之长。“听随军鼓吹,已带边声”,随军乐队演奏之声,在作者听来,似乎已带上边地战场上的那种冲杀之声。那里,“随军鼓吹”之所以幻化为“边声”,正说明词人北伐抗金心情之迫切,希望及早举兵。

  这首词是以塑造一个抗战派儒将形象来表达作者的爱国之情的,词人在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时,注入了自己的理想,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成分。其中“不斩楼兰心不平”,既是通篇之巨眼,又是主人公之灵魂,同时也正是词人之心声。在艺术上,作者精心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入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注意选择能反映人物生活情趣的细节入词,如“龙蛇纸上飞腾,看落笔、四筵风雨惊”,“羽扇从容裘带轻”。二、注意选择能突出人物将帅之才的细节入词,如“拂拭腰间,吹毛剑在”等。所以词中洋溢着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显得真实可感。宋词中集中描绘军事场面与刻画军事将领形象的成功之作,并不多见。这首词可谓佼佼者。

  《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创作背景

  古代军队时常在秋天进行演习,并有长官进行检阅,所以叫“秋阅”。词题中的“张路分”,姓张,官居路分都监,生平不详。路分都监是宋代路级的军事长官。作者看到爱国将领张路分“秋阅”的情景,有感而发写下该词。

  沁园春诗词 篇4

  沁园春(次黄宰韵)原文

  归去来兮,杜宇声声,道不如归。

  正新烟百五,雨留酒病,落红一尺,风妒花期。

  睡起绿窗,销残香篆,手板_颐还倒持。

  无人解,自追游仙梦,作送春诗。

  风流不似年时。

  把别墅江山供弈棋。

  空一川芳草,半池晴絮,歌翻长恨,赋续怀离。

  桃叶渡头,沈香亭北,往事悠悠难重思。

  徘徊处,看鸣鸠唤妇,乳燕将儿。

  沁园春(次黄宰韵)注释

  【沈香亭】“沉香亭”。唐时宫中亭名。唐李白《清平调词》之三:“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开元中,禁中重芍药,即今之牡丹也,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於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李龟年持金花牋,宣赐翰林李白立进《清平调辞》三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五:“料来春困把湖山倚。偏疑:沉香亭北太真妃。”

  【桃叶渡】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相传因晋王献之在此送其爱妾桃叶而得名。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词:“寳釵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元周德清《红绣鞋·郊行》曲:“题诗桃叶渡,问酒杏花村,醉归来驴背稳。”清魏源《秦淮镫船引》:“二百餘年桃叶渡,七万里外红毛刀。”

  沁园春诗词 篇5

  1、以乐景写哀情:

  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浓艳鲜明的色彩,动静结合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但是作者的感情却是惆怅、深沉的。作者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越写山河的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就在这种不一致中表现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深沉的思绪,展示诗人关注国家命运的情怀和思考革命形势的感受,突出了诗人强烈的革命情怀。

  2、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词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3、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

  在词中,“立”“看”“怅”“问”“忆”“记”这些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线索的作用。他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等词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等词暗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广大人民的灾难深重。最后通过忆、记等词回忆起曾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沁园春诗词 篇6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

  宋代:文天祥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

  人生翕歘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译文

  做儿子的能死节于孝,做臣子的能死节于忠,那就是死得其所。安史乱起,正气崩解,不见尽忠报国之士,反多无耻降敌之徒,士风不振,大义不存。张巡骂贼寇直到双眼出血,许远温文尔雅爱君能守死节,他们都留下万古芳名。后来的人已经没有他们那样的操守,那种如百炼精钢似的精诚。

  人生短促,转眼生离死别。更应该轰轰烈烈做一番为国为民的事业。如果他们当时甘心投降卖国,则必受人唾骂,以至遗臭万年,又怎么能够流芳百世呢?双庙幽邃深沉,二公塑像庄严典雅。夕阳下寒鸦枯木示万物易衰,而古庙不改。邮亭下,如有奸雄经过,面对先烈,则当仔细思量、反躬自省。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注释

  潮阳:今广东潮阳县。

  文天祥主张以孔孟之道立身行事。这三句就提出应该为忠、孝而死。

  光岳:高大的山。光岳气分:指国土分裂,即亡国。君臣义缺:指君臣之间欠缺大义。刚肠:指坚贞的节操。这四句是说自宋室沦丧以来,士大夫不能保全节操,君臣之间欠缺大义,是谁辜负了凛然不屈、刚正不阿的品德。

  张巡:与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太守许远共守危城,城陷后两人先后被害,他们英勇抗敌,宁死不屈的`精神受到后人敬仰。

  后来者:指以后的士大夫。操:操守。

  翕歘(音唏嘘):即倏忽,如火光之一现。云亡:死去。“云”字无义。

  古庙:即张、许公庙。仪容:指张、许两人的塑像。

  邮亭:古代设在沿途、供给公家送文书及旅客歇宿的会馆。这三句是对卖国投降的宋末奸臣的警告。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创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遭贬,赴潮州任刺史,在潮州作出很多好事。韩愈曾撰写《张中丞传后叙》,表彰张许功烈事。后来潮州人感念韩愈,建书院、庙祀,并为张许建立祠庙,选址县东郊东山山麓。南宋时,文天祥驻兵潮阳,拜谒张许庙,因感而发,作此词。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鉴赏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起笔突兀,如两个擎天大柱。子死于孝,臣死于忠,此二句蕴含儒家思想本原。《易。序卦》中讲:“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儒家认为孝之意义在于不忘生命之本源,是道德之根本。忠是孝的延伸,是大孝。德二年(1276)正月二十日天祥出使元营被扣留,次日谢太后派宰相贾余庆等赴元营奉降表,天祥即抗节不屈,其《指南录。使北》有诗曰:“初修降表我无名,不是随班拜舞人。谁遣附庸祈请使?要教索虏识忠臣。”可见天祥之为臣死忠,并非忠于一家一姓,而是忠于民族祖国。这和儒家讲忠孝,但不主张愚忠、愚孝的思想很契合。人能死孝死忠,大本已立,“死又何妨,”视死如归。以一段震古铄今之绝大议论起笔,下边遂转入盛赞张许。“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四句扇对,笔力精锐。光有三光,月为五岳。天祥《正气歌》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与此文旨意相通。安史乱起,降叛者众,其情痛极。然有张许,堂堂正气,令人振奋。

  “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二公,血战睢阳,至死不降,“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张巡每次与叛军交手大呼骂贼,眦裂血面,嚼齿皆碎,奈独木难撑,被攻陷城池,当面痛骂叛军,叛军用刀抉其口。许远是位宽厚长者,貌如其心。最终两人从容就义。张许性格不同而同一节义,仅此两句,该画简练有力。“留取声名万古香”,张许肉躯虽死,但精神长存。语意高迈积极,突出张许取义成仁精神。“香”字下得亦好,表达出天祥对二公无限钦仰之情。“后来者,无二公之操,”后来者三字,遂将词情从唐代一笔带至今日,用笔颇为裕如。当宋亡之际,叛国投降者不胜枚举,上自“臣妾佥名谢太清”之谢后,下至贾余庆之流。故天祥感慨深沉如此。“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对仗歇拍,笔力精健。

  “人生翕炎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紧承上意,更以绝大议论,衬出儒家人生哲学,和起笔相辉映。翕炎欠意为短促。人生匆匆,转眼即逝,更应当轰轰烈烈做一场为国为民之事业!《易。乾传》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重生命而不重死,尤重精神生命之自强不息,生生无已。文氏在其文中也多有此意,如《御试策一道》云:“言不息之理者,莫如《大易》,莫如《中庸》。《大易》之道,乃归之自强不息,《中庸》之道,乃归之不息则久。”在《题戴行可进学篇》云:“君子所以进者无他,法天行而已矣。”抒发自强不息之精神。“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假使当时张许二公贪生怕死,卖国降虏,将受人唾骂,遗臭万年,焉能流芳百世?《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天祥在此段中对张许二公之赞许正如此意。

  “古庙幽沉,仪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双庙庙貌幽邃深沉,二公塑像仪容庄严典雅,栩栩如生。又当夕阳西下,寒鸦在枯木间哀婉啼哭。枯木寒鸦夕阳,意味着无限流逝之时间。让世人油然而生人生易老之哀感。天祥却以之写出精神生命之不朽。枯木虽枯,夕阳将夕,自然物象之易衰易变,却可反衬出古庙之依然不改,仪容之栩栩如生,可见世事自有公道,忠臣孝子虽死犹荣。文氏此词重在议论但情寓于景,反衬主题,词情便觉神致超逸,真神来之笔也。“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而对浩然之二公,如有奸雄路过双庙,当愧然自省。结笔寓意深刻,盼横流巨恶,良知应未完全泯灭,有可悟之时。但亦可见其对当时滔滔者天下皆是卖国贼痛愤之巨。

  这首词在艺术上也达到很高境界。全词以议论立意,同抒情结体,既有具体形象之美,又有抽象之美。在抒情中蕴含从容娴雅和刚健之美。文中多用对句,句句整齐,笔笔精锐。情景交融,融景入情,极为优美。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评价得那样:“文文山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远在圣与、叔复、公谨诸公之上。”其论甚为公允。

  《沁园春·题潮阳张许二公庙》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沁园春诗词 篇7

  【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1],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2],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灵飙一转[3],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4],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5],翻惊摇落[6],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7]。

  【注释】:

  [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时纳兰性德23岁。

  [2]红雨:这里指落花。

  [3]灵飙:神风。

  [4]碧落:天界。《度人经》注,"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落。"

  [5]绸缪:缠绵的情缘。

  [6]摇落:原指木叶凋落,这里是亡逝之意。

  [7]"把声声檐雨"两句:意思是让檐前滴滴淅淅的雨声,谱写出我内心的痛苦。回肠:弯曲的肠子。过去多以肠子的屈曲纡回比喻愁怀萦绕。

  【分析】:

  此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诗人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他叹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对着妻子的.遗像,似乎觉得 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即使在人间天上,两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触景伤情。"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抒写了诗人的无限伤凄,为全词更添情韵。

  【集评】: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表现其"自然之情",是纳兰性德创作的立足点。正因如此,尽管他有时文心周折婉曲,立意新颖精巧,但人们依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朴,依然能够透过绮丽的衣装,看到诗人跳动着的"赤子之心"。

  沁园春诗词 篇8

  沁园春·忆黄山

  汪莘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

  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

  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

  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

  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

  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

  谁如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汪莘词作鉴赏

  黄山,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区是中国名山之一。本名黟山,因传说为黄帝栖真飞升之地,故唐代改名黄山。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胜,被称为黄山四绝。

  在宋词中,写黄山的作品不是很多,而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只有汪莘这首词,可谓不可多得。在这首词中,作者仿佛在读者面前打开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情思变化多端,笔触多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千姿百态的'秀丽景色,使人应接不暇。词的上片,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

  沁园春诗词 篇9

  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暖日晴烟,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

  休休何必伤嗟。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江左,燕子谁家。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拚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沁园春诗词 篇10

  沁园春·流水断桥

  [宋] 刘将孙

  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彩凤随鸦,琼奴失意,可似人间白面郎。知他是: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叹国手无棋,危涂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

  作品赏析

  原序:

  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 ,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 ”。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 。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

  这是一首丧乱词。

  词作于公元1296年。词前原有一序,云:“大桥名清江桥,在樟镇十里许。有无闻翁赋《沁园春》、《满庭芳》二阕。书避乱所见女子。末有,‘埋冤姐姐’、‘衔恨婆婆’语,极俚。后有螺川杨氏和二首。又自序生杨嫁罗,丙子暮春,自涪翁亭下舟行,追骑迫,间逃入山,卒不免于驱掠。行三日,经此桥,睹无闻二词,以为特未见其苦,乃和于壁。复云:观者毋谓弄笔墨非好人家儿女,此词虽俚,谅当近情,而首及权奸误国。’又云:‘便归去,懒东涂西抹,学少年婆。’又云:‘错应谁铸’,皆追记往日之事,甚可哀也。因念南北之交,若此何限,心常痛之。适触于目,因其调为赋一词,悉叙其意,辞不足而情有余悲矣。”清江桥,在江西清江县樟树镇,为交通要冲。丙子,即公元1276年。这年春天,元兵攻陷临安(今杭州),江南大被劫掠。

  从序中可以看出,诗人在这首词中,以深厚的同情,追述了二十年前发生在此地的一幕悲剧:一群弱女子,被元兵掳掠蹂躏的惨状。词中,作者对擅权误国的权臣痛予谴责;对受难者的命运,给予了极大的同情。

  上片描绘当年一群女子被元军掳掠、蹂躏的情形。

  一开头就写出了元兵入侵时,清江桥畔的惨状──“流水断桥,坏壁春风”。一曲韦娘”即杜韦娘,唐歌女名,后为唐教坊曲名。唐刘禹锡有赠李绅歌妓诗“春风一曲杜韦娘”,这里借指当年那些落难女子。“记宰相开元,弄权疮痏,全家骆谷,追骑仓皇。”这里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一是“宰相开元”,李林甫为开元时宰相,专权误国。这里用以借指南宋末宰相贾似道。一是“全家骆谷”。骆谷,在陕西省周至县南,直通汉中。安史之乱时,唐明皇逃往四川,走到骆谷时,感伤国乱,流涕吹笛,写出了《谪仙怨》之曲。(见《唐五代词》之《广谪仙怨序》)这几句是说:在贾似道专权误国的年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满目疮痍;元兵打过来之后,全家逃到这流水断桥旁边;元军骑兵从后面追来,无路可走,被元军掳掠了!元兵所至之处,奸淫烧杀,无所不为,多少妇女被任意糟踏。作者把这些弱女子被元兵蹂躏的惨状,记叙于纸上。

  下片抒发作者对这一历史惨状的感慨。

  “啼痕自诉衷肠,尚把笔低徊愧下堂。”那些被蹂躏的妇女,有苦无法向人诉说,只好“啼痕自诉”,乞求丈夫把休书收回,别提休妻(“下堂”)之事。这凄惨的情景是谁造成的呢?接着作者发出感慨:“叹国手无棋,危涂何策;书窗如梦,世路方长。”国手,经国之手,即宰相。贾似道治国无策,又专制权势,以致误国害民,使人民遭此不幸!下面,又用了王昭君、蔡文姬两个历史典故,进行对比:“青冢琵琶,穹庐笳拍,未比渠侬泪万行。”王昭君远嫁匈奴,常以琵琶抒忧思。杜甫《咏怀古迹》之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青冢,昭君之墓。所以,用青冢琵琶,指昭君。穷庐笳拍,即胡笳十八拍。蔡文姬被掳入匈奴,作此曲以抒愁怨。穷庐笳拍,代指蔡文姬。在作者看来,那些被损害的妇女,比王昭君、蔡文姬的下场更凄惨!

  末尾:“二十载、竟何时委玉,何地埋香。”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无辜女子尸骨都哪里去了呢?词人对这些落难女子的同情令人揪心,令人感佩!

  “国家不幸诗家幸,诗到沧桑句便工。”(赵翼《瓯北诗话》)在我国历史上宋金、金蒙、元宋战乱之际,国家、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作家写出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丧乱”诗、“丧乱”词,但似这样一个作家以铺叙的词笔,描写人民的命运,如此深刻、真实,在词坛上还是十分罕见的。本文作者,系刘辰翁之子,学博而文畅,名重艺林,词作叙事婉曲,善言情欸,颇具父风。 (贺新辉)

  这是一首血泪哀词。据作者自序称。在樟树镇的清江桥上,有无闻翁与杨氏女子回首题壁词,记述了元兵南犯时掳掠妇女的'行为。其中杨氏所和《沁园春》乃自诉其悲惨遭遇,语尤沉痛。作者遂隐括其事,为赋此词,以写其家国沦亡之恸。在两宋词坛上,如此深刻、真实地反映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之作,实不多见。

  首起三句点出留题的地点。流水与断桥,坏壁与春风,这些意象背反的景物,被作者故意扭合到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此,使断壁颓垣的惨象更为突出,加重了凄苦的意味。“韦娘”句活用刘禹锡“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意。用以指代杨氏的题词(《杜韦娘》也是词曲名),并兼有怜其才艺、哀其命运的含义在内。“记”下所领四句,笔颇曲折。是用唐代开元、天宝之际的典实来比喻宋末政局,并以之概述杨氏题词的内容。“疮痏”,创伤,此比喻战乱带来的民生疾苦。“骆谷”为通往巴蜀的要道。安史乱作,人民仓皇避兵,杜甫《绝句》云:“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骆谷。”词中“全家骆谷”用此。接下来六句,则写其被辱于元兵的苦恨。““彩凤随鸦,琼奴失意”,都是匹非其偶的意思。美人不配俊夫,已是婚姻的不幸,何况家毁国亡。辱于仇手,其悲恨更有甚于佳人之嫁厮养者多矣。“燕南牧马,塞北驱羊”,喻蒙元的兵士。前面着以“知他是”三字,虽以疑问语气出之,实有作者深沉悲慨在内。这样就把一种受制于人,听凭蹂躏的悲剧写得曲折尽致了。

  下片则夹叙夹议,写出词人对弱女子的同情以及作者身世之悲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啼痕”二句上承“韦娘”,把杨氏题壁时的心境曲曲绘出,身处亡国贱俘的惨境,故悲啼不已;“下堂”本指妻子被丈夫休弃的婚变,这里说被迫失身于元兵,其辱有甚于被休弃者,故云“愧”。“把笔低徊”则是传达杨氏题写词篇时的心境情态 。“ 国于”二句暗承“宰相”,指贾似道之误国;“书窗”二句则是自伤身世之笔。刘将孙以一介书生而身处乱世,尘扬沧海,劫换红桑,竟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瞻望前程,怎不慨然以悲?“青冢”以下六句专就杨氏其人。其词着墨,一气旋折,愈转愈深,真有摇荡心魂,摧人涕泪的力量。在刘将孙看来,这些写在桥头的哀苦词句,要比昭君怨曲。文姬哀词更为凄苦和更令人同情。因为正是用千万行血泪写成的,因为它是民族的哀吟呵。“委玉”、“埋香”指女子之死 。刘将孙此词之作,距宋恭宗德二年丙子暮春已二十年。这个可怜的被“驱掠”北行的女子怕早已香消玉殒了。那么哪里是她埋骨之所呢?是在风沙漫天的朔北?还是在马蹄匼匝的间关道途?这些都无从寻觅了。用一问作结,把人的思绪引向迢递的远方,益发令人读后难以忘怀了。

  沁园春诗词 篇11

  古诗原文

  八月奔涛,千尺崔嵬,砉然欲惊。似灵妃顾笑,神鱼进舞;冯夷击鼓,白马来迎。伍相鸱夷,钱王羽箭,怒气强于十万兵。峥嵘甚,讶雪山中断,银汉西倾。

  孤舟铁笛风清,待万里乘槎问客星。叹鲸鲵未翦,戈船满岸;蟾蜍正吐,歌管倾城。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谁知道,是观潮枚叟,论水庄生。

  译文翻译

  八月的钱塘江浪涛奔腾,潮头千尺犹如高大的山峰,潮声砉然使人魄动心惊。浪涛中仿佛灵妃在看着我笑,神鱼一边飞舞,一边逐浪前行,那河伯冯夷擂响了大鼓,浪潮如素车白马前来相迎。伍员曾被装进鸱夷革浮在江上,钱王曾命人用羽箭射退潮头,那怨气,那怒气,强过十万兵。啊,多么高峻、雄伟的海潮啊,使人惊讶雪山在崩断,银河之水向西而倾!

  我回到孤舟在清风前吹响铁笛,多么想乘坐木筏,浮游万里,当个天河问话的客星。唉,可叹凶猛的鲸鲵尚未剪除。那可怕的战船排满了江岸,但海上明月正吐着光辉,歌声音乐声充满了杭州城。只见那些弄潮的儿童,还有乘画舫观潮的男女游客,都笑着以手指我,说我是乘坐一叶扁舟的渔翁。他们有谁能知道?我其实是观潮的枚乘,也是论水的庄生。

  注释解释

  观潮:观浙江杭州钱塘江之潮。

  八月奔涛:吴自牧《梦梁录·观潮》载:“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每岁八月内潮怒胜于常时,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观者,至十六、十八日倾城而出,车马纷流十八日透为繁盛,二十日则稍稀矣。”奔涛,浪涛奔腾。

  崔嵬(wéi):山高峻貌。

  砉(xū)然:皮骨相剥离之声。

  灵妃:水中仙子。

  神鱼进舞:《水经注》载:“汉宣帝幸万岁官,东济大河,而神鱼舞水。”

  冯夷击鼓:曹植《洛神赋》:“冯夷击鼓,女蜗清歌。”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江河之神。

  白马来迎:形容潮水。枚乘《七发》:“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

  伍相:指伍子胥,春秋时楚人,后为吴相国。吴破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暗中复国。事为子胥觉察,屡谏吴王夫差。吴王不听,赐剑令子胥自刎。子胥临死嘱咐儿子将自己双眼悬挂于南门之上,以观越国灭吴。吴王大怒,取子胥尸体裹以皮囊,抛入江中(见《史记·伍子胥列传》)。传说从此钱塘江便有了波涛滚滚的`大潮,乃伍子胥暴怒所致。鸱(chī)夷:是一种革囊。

  “钱王羽箭”二句:相传五代时吴越王钱镠曾筑捍海塘,因怒潮汹涌,版筑不成。造箭三千,在垒雪楼命水犀军架强弩五百以射潮,迫使潮头趋向西陵,遂奠基以成塘(事见《十国春秋·武肃王世家》)。

  峥嵘:高峻,雄伟。

  银汉:银河。

  铁笛:多指隐者或道士所用乐器。

  万里乘槎(chá)问客星:槎,竹木筏子。张华《博物志》载:过去有一种说法,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住在海中陆地,见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有一次,此人带了很多粮食乘槎而去,行到一个地方,那里有城郭,有很多房屋,远看宫中,有很多织女。只见一个男子,牵牛在水边给牛饮水。此人问牵牛人这里是什么地方,牵牛人答:“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采此人到蜀郡,问严君平,严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算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的时间。

  鲸鲵(ní)未翦(jiǎn):鲸和鲵,都是水族中的凶猛动物,能吞食小鱼之大鱼,古以喻凶恶之人。此指清征服者。翦,即剪,剪除的意思。

  戈船:战船。

  蟾蜍:即癞蛤蟆。传说嫦娥偷吃不死之药,背着丈夫飞升到月宫,化为蟾蛤。后以蟾蜍代称月亮。

  狎(xiá)浪儿童:即弄潮儿。

  观潮枚臾:汉代枚乘在《七发》中,有广陵观潮的记叙。这里是作者自指。

  论水庄生:庄生,即庄子,名周,战国时人,《庄子·秋水篇》中,有论水的文字。这里是作者自指。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钱塘江大潮之词。

  上片写景。起首三句排空而来,落笔心惊。钱塘江之潮,以农历八月十五最为汹涌,浪高千尺,如高山峻岭,巨声砉然。下面连用四个传说,写潮水的起伏变化:当其舒缓时,如江中女神秋波蜿转,神鱼挥练,翩翩起舞;当其急骤时,巨响如鼓,潮头白浪如万马奔腾,怒潮那排山倒海之势胜于千军万马呐喊冲锋。“峥嵘甚”二句,又以雪山崩裂、银河倾泻夸张地描写了大潮的雄伟壮观。上片写潮有缓有急,纵横跌宕,使人得窥潮之全貌。写大潮之来动人心魄,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惊魂不定。有色有声、生动传神。

  下片抒情。“孤舟”二句,笔势骤缓,转而写情:潮落之后,只身一人乘舟按笛于月明风清之夜,优游于江海之上,也许还能乘槎而去,遥至天河,问津仙境。词人正驰骋想象,遨游太空,思绪又跌落于现实之中,眼前如鲸鲵般的恶人还未剪除,战船满岸,尚有狼烟,可叹人们已忘记了切肤之痛,开始歌舞升平、寻欢作乐。一方面讽刺南明小朝廷的荒淫误国,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故国之思,表现了他对时局的忧患意识和兴亡之感。最后以观潮之枚乘和论水之庄子自喻,剖露心迹。钱塘之潮正如他胸中之潮,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徐迂,正如他内心出世与入世这不可调和的矛盾,此起彼伏。在新朝与故国交替之时,像他这样的有识之士内心都充满痛苦与焦虑。本词作于他仕清之前,其情可知。结语沉郁婉致,发人深思。

  全词描景状物、雄浑壮伟,抒怀感事苍凉沉郁,用典自然贴切,全无斧斫痕迹,纵横捭阖,洒脱不羁。

  沁园春诗词 篇1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三、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二、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说:“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同学们同意这种观点吗?(生答)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伟大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词《沁园春·雪》

  教学设想:用名人名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抗日战争前夜。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东渡黄河,开赴抗日的最前线。渡河前,恰逢大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毛泽东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以"“雪”为题的壮丽诗篇。请听课文录音。(放课文背景简介vcd、大屏幕)

  三、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诵读、领会、品评、鉴赏

  四、课文内容学习:

  (一)请欣赏课文朗诵(微机、大屏幕、课件)

  (二)上阕:

  1)课文前三句诗人用哪两个词点出了北国风光的特征?修饰限制“冰封、雪飘”的是哪两个词?这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应怎样理解?在古诗文中,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现的写法叫什么?试举以前学过的课文中“互文”的例子?

  2)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诗人能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也是站在哪里往下看?文中表示看的词是哪个词?这个词一直控制到哪句?对,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望”就是一个领字。

  3)哪位同学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七句?他读得好在哪里?谁读得比他更好?谁听出她读时给哪些词加了重音?谁能说说这些字加重音的原因?“舞和驰”把山和原写活了,这是什么写法?举个以前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

  4)“望”是领字,读时应稍顿,后边几句应带有“喜悦、赞美”之情去读,“欲与天公试比高”应读得有豪情、有气魄,请齐读这七句。

  5)诗人并没有满足于对眼前雪景的描写,而是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的景色,谁读一读? 晴日”一词有几层含义?说一说这三句的深刻含义?

  6)词的上阕以写什么为主?俗语说“景即是情”,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一场普通的雪,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一篇优美的文字,是诗人眼前的景格外美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

  1、语文的学习贵在积累,在学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旧的知识,努力让新旧知识浑然一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

  2、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中领悟诗的内容,在品评诗句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下阕:

  1)试分析“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2)引出的下文中有一个表示感情的词是谁?“惜”一直控制到哪句?共七句,“惜”也是一个领字。读这七句应带有什么感情?生读。

  3)“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哪些人?谁能介绍一下?这些人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了一个“惜”字?用文中的话回答。“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们的武功尚可,文学才华就差些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在诗人心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齐读文章最后三句

  4)句中的“风流人物”指谁?这三句话有什么什么含义?谁才是诗人心中真正的英雄?

  5)下阕的表达方式主要以什么为主?通过议论赞美了谁?

  6)齐读课文。

  教学设想:

  在上阕学习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下阕,通过质疑、讨论、反馈矫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五、扩展积累

  投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诵读。并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雪”的文章或诗文,课后交流。

  教学设想:培养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巩固知识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余 通:馀)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原驰 原作:原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 一作:银装)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翻译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沁园春诗词 篇13

  ●沁园春

  寄辛承旨。时承旨招,不赴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观开。

  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刘过词作鉴赏

  这首词的立意,据《檉史》载:嘉泰癸亥岁,改之在中都时,辛稼轩弃疾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因效辛体《沁园春》一词,并缄往,下笔便逼真。那么,根据此词的小序和《檉史》记载可知,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当时辛弃疾担任浙东安抚使,邀请刘过到绍兴府相会,刘过因事无法赴约,便在杭州写了此词以作答复。这是一首文情诙诡,妙趣横生的好词,词人招朋结侣,驱遣鬼仙,游戏三昧,充满了奇异的想象和情趣。

  劈头三句,就是豪放之极的文字。斗酒彘肩,用樊哙事。《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王,项王赐与斗卮酒与彘肩。樊哙在鸿门宴上一口气喝了一斗酒,吃了一只整猪腿。凭仗着他的神力与胆气,保护刘邦平安脱险。作者用这个典故,以喻想稼轩招待自己之饮食。他与稼轩皆天下豪士,则宴上所食自与项羽、樊哙相若也。这段文字劈空而来,突兀而起,写得极有性格和气势,真是神来之笔。然而就在这文意奔注直下的时候,却突然来了一个大兜煞。词人被几位古代的文豪勒转了他的车驾,只得回头。笔势陡转,奇而又奇,真是天外奇想,令人无法琢磨。如果说前三句以赴会浙东为一个内容的话,那么第四句以下直至终篇,则以游杭州为另一内容。从章法上讲,它打破了两片的限制,是一种跨片之路,也显示出词人独创一格的匠心和勇气。香山居士为白居易的别号,坡仙就是苏东坡,他们都当过杭州长官,留下了许多名章句。林如靖是宋初高士,梅妻鹤子隐于孤山,诗也作得很好。刘过把这些古代的贤哲扯到一起不是太离奇了么?因为这些古人曾深情地歌咏过这里的`山水,实际上与他住已与杭州的湖光山色融为一体。东坡有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妙句。白居易也有一山分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韬光禅师诗》)等讴歌天竺的名篇。而林和靖呢,他结庐孤山,并曾吟唱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佳句。风景与名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湖光山气增添了人物的逸兴韵致,名人又加深了风景的文化内涵。

  刘过的行辈比辛弃疾晚,地位也相差悬殊。但他照样不拘礼数地同这位元老重臣、词坛泰斗呼名道姓,开些玩笑。这种器量胸襟不是那些镂红刻翠、秦楼楚馆的词客所能企及的。洋溢于词中的豪情逸气、雅韵骚心是同他的天下奇男子的气质分不开的。俞文豹《吹剑录》云:此词虽粗而局段高,固可睨视稼轩。视林、白之清致,则东坡所谓淡妆浓抹已不足道。稼轩富贵,焉能凂我哉。这首词的体制和题材都富有创造性,它大起大落,纵横捭阖,完全解除了格律的拘束,因而显得意象峥嵘,运意恣肆,虽略失之于粗犷,仍不失为一首匠心独运的好词。当然像这样调侃古人、纵心玩世的作品,在当时的词坛上的确是罕见的。难怪岳珂要以 白日见鬼相讥谑。

【沁园春诗词】相关文章:

《沁园春 长沙》说课稿12-11

《沁园春·雪》教学反思03-15

秋天的诗词12-12

诗词的教案01-31

大气的诗词12-31

桂花的诗词01-11

王之涣的的诗词08-28

骆宾王的诗词08-29

李白的诗词09-07

寒露的诗词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