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鉴赏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实用]古诗文鉴赏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文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文鉴赏1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整体素养,还可提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改中着重强调审美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效开展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有利于审美教育的落实。笔者将依照现有的教学经验,针对诗歌鉴赏教学浅谈个人的观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要点
(一)自主鉴赏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主要存在现代与古代诗歌这两种形式,其鉴赏标准各不相同。对于高中生而言,增强其古代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自主鉴赏指代学生可参照现有的知识深入剖析诗词,发表个人观点与见解,以免雷同。
(二)审美鉴赏
古代诗歌内容中渗透着一定的审美价值,高中语文教学应着重增强审美鉴赏素质,全面整合审美鉴赏、知识讲解和能力培养。其中,审美鉴赏是一种重要的语文素养,可从感觉顺利转换到审美心理,可将生活阅历和逻辑思维结合到一起,冲破视觉束缚,拓展形象。
二、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重视基础知识教学,改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形成稳固的基础,这是提升诗歌鉴赏效果、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基础知识教学一般包括下述两项内容:1.意象知识教学意象是组成诗词的主要单位,主要包含意和象,具体来说指代作者内心情感与客观实物的整合。2.诗歌分析教学高中生一定要具备诗歌分析能力,掌握自学流程。例如,学习醉花阴之前,学生应提前预习,反复朗读,纠正发音,认识文字,并搜集李清照的个人经历,查阅写作背景。然后,参照教材注释初步理解,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理解,发表个人观点。高中生一定要明确上述学习流程。综合来说,在鉴赏教学中,不仅要增强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应奠定稳固的语文基础,不断增强语文素养。
(二)构建情境,提升学习兴趣
现阶段,主要学习白话文,而白话文和古代诗歌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开展相应的鉴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构建教学情境,借助特定的氛围,拉近学生和诗歌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诗歌鉴赏。例如,学习蜀道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现四川地形,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掌握易守难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刺激,学生完全投入到诗歌中,十分专注。另外,学习虞美人和霸王别姬时也利用这一策略,构建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正确鉴赏,大大刺激了鉴赏兴趣,课堂氛围异常活跃。情境构建一般包含多种方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确保有效。例如,可依照趣味故事来构建情境,也可依托作者的生活阅历来构建情境。
(三)强化诵读品味,增强美读感受
诵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借助诵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感受,还可切身领会诗歌中蕴藏的美学。古代诗歌通常比较追求音韵和谐,且将其看作诗歌的生命。语言精简、凝练,借助诵读可让读者深入体会隐藏的美感。由此可知,对于古代诗歌而言,在其鉴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诵读品味,增强学生的美读感受。例如,学习江城子时,笔者通过引导,将学生设定为苏轼,然后诵读,且饱含深情;学习满江红时,引导学生将自己设定成岳飞,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爱国情怀。此种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慢慢融入到诗歌中,可切身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进而达到了全面和深入鉴赏诗歌的目的。
(四)依托诗歌意境,合理开展鉴赏教学
作者通常沿着特定的路线与情感来创作诗歌,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鉴赏诗歌时,一定要随其道而行,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作者的想法。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可通过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路线。由此可知,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写作路线进行鉴赏。然而,诗歌区别于小说、戏曲等其他阅读教学,通常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跳跃性较大,主要采用含蓄表达,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仅仅能看到表象,只有深入认识表象后,才可体会作者的.情感[2]。综上可知,诗歌鉴赏应以意象为切入点,指引学生合理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研究诗歌情感,规范鉴赏,让学生学会诗歌鉴赏方法,依托意境逐步鉴赏,进而切实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解读诗歌内容,切身体会诗歌情感。
(五)平等对话,走进内心
本文中所指代的平等度化具体包含两层内涵,一层指代教师和学生,另一层指代学生与作者。古代诗歌通常不会直接表达,主要采用含蓄的手法,进而增加了理解难度,使得学生非常容易混淆诗歌的含义。在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正确鉴赏,禁止越俎代庖,不允许剥夺学生的鉴赏机会。例如,讲解咏怀古迹时,笔者利用相关诗歌让学生认识昭君,同时针对昭君出塞提出个人看法,虽然学生的观点各不相同,但可充分展现学生的见解。经由一段时间的讨论与总结,然后剖析和鉴赏咏怀古迹,此时学生便可轻松理解杜甫表达的怨恨之情。
【结语】
增强诗歌鉴赏能力,提升鉴赏教学效果,已变成高校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确诗歌鉴赏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关乎着人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应有效开展诗歌鉴赏教学,不断改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xx(28)
古诗文鉴赏2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中强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加强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能力、合作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初中古诗词课程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本文通过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我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一字一句的讲解,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后进行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鉴赏能力的提高。另外,古诗词教学模式深受语文中考机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会教学生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来应对语文中考题。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只让学生暂时记住了答题模式,而不能做到深刻理解,所以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能力的途径
1.重点分析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
作者每写一首古诗词,都是有感而发。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背景,并结合作者的身世来分析,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观沧海》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手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写作背景,即“作者曹操在当时击破了来自北边乌桓的困扰,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实质性胜利,所以作者心情十分愉悦,路过碣石山,所以登山望海,写下此诗。”教师给学生讲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学生对诗中的具体意象就可以清楚理解,更好地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鉴赏水平,促进了有效教学。
2.引导学生品味“诗眼”或“词眼”
“诗眼”是一首诗的“生命”,是对一首诗的浓缩表达,体现了一首诗的全部精华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诗眼”的'分析,从“诗眼”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有效理解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教版)《望岳》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本诗的“诗眼”,体会作者的雄心壮志,分析具体的描写意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本诗的诗眼或者关键句是什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题目中的“望”字最具有传奇色彩,全诗并没有提及“望”字,我们却能够从诗中感受作者从山的高处进行眺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出作者想要登山的意愿,同时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征服一切困难的壮志雄心。作者带领学生分析诗眼或者关键句,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了诗的中心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
3.深刻分析作者所用的艺术手法
在每首古诗词里,作者都会或多或少地使用一些艺术手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教学中,重点带领学生分析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分析具体的意象和描写特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讲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饮酒》的时候,由于本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分析作者的描写技巧和抒情特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本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本诗的整体结构,即“全诗共分为两部分,脱离世俗喧嚣之感和从南山之景中感受田园之乐。”分析了整首诗的结构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前两句的叙事加说理,之后又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描述了作者回归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和心灵的宁静,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由衷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词的写作艺术手法,从艺术手法之中结合作者的抒情,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促进了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引进新型的古诗词鉴赏教学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专业素养和汉语文化水平。
参考文献:
古诗文鉴赏3
一、分析语言特点,体会艺术魅力
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要仔细审题,深入挖掘诗词的语言,根据要求准确作答。可供参考的答题规律有:如果问“写了什么”,就要从诗词的内容方面去翻译概括;如果问“作用如何”,就要答写作手法、内容、作用、情感等;如果问“语言风格”,就要善于用诗词中的词语点明。鉴赏古诗词需要日积月累,并不是临场发挥就能完成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增强语感,分析语言特点,从而体会出语言的艺术魅力。如鉴赏唐代诗人刘方平的七言绝句《春怨》的写作风格: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首诗用到“日落”“黄昏”“春欲晚”和“梨花满地”,在层层烘托人物怨情的时候,以象征的手法点出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人物的身世可悲,青春消逝。其中第二句是本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都是围绕、烘托这一句的。
二、总结表达技巧,抓住表现手法
古诗词按内容可分为怀古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战争诗、送别诗等,每类诗词都有其特殊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学生在高考备考时须分门别类整理和归纳。在考试中,经常会遇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诗词鉴赏题,在答题时学生必须结合诗句内容,准确指出诗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且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备考时笔者帮助学生整理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虚实结合、寄情于景和欲扬先抑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是实写,渲染出一幅秋江别离图,点明实地景物,语言简练,情意深邃,极其感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虚写,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悲伤,将悲伤推进一层。这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整首词情景交融,结构顺畅。
三、把握情感作答,品味社会现实
在备考时,还要特别注重对表达情感题型的把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诗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者诗词的主旨是什么?在答题时,学生要从整体上对古诗进行探究,逐句进行总结分析,通过运用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方法等,正确归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忧国伤时,通常是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穷兵黩武,同情人民疾苦,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等;建功报国,通常是表达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未酬的伤感,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等。如王炎《南柯子》: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的是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农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意境清新,质朴健康,不落俗套。
四、概括氛围特点,领悟蕴含情感
高中生在复习时要重视解题技巧的训练,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揭示古诗词蕴含的真实情感。古诗词鉴赏最重要的就是体会意境,从具体的意境中感悟诗词。所谓意境其实就是寄托诗人思想感情的景象综合到一起形成的境界,它包括情、境、景。比如在考查“此诗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时,学生首先要答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景象说出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阐述意境。如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在概括意境特点的时候,要抓住主要意象进行必要的联想,从品味关键字词入手。“莓苔”给人幽静的印象,“白云”“芳草”“闲门”充满静穆安逸的氛围,一切都显得恬静自然。
古诗文鉴赏4
关键词:语言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情境
一、教师的语言应用
我国现在都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的语言形式,所以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用普通话传递信息,使学生体会到优美动听、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语文。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求老师的谈吐干净利落、富有美感,不出现口头语以及方言,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沉浸在优美的语言艺术之中。
例如,在学习高中语文《氓》的时候,鉴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就非常重视语言的运用,在给学生翻译课文的时候重视运用优美的语言“桑树叶子未落时,挂满枝头绿萋萋。哎呀那些斑鸠呀,别把桑叶急着吃。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太痴……”在教师优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很快掌握了这首诗的大意。
二、运用教学策略
每个学生都喜欢自己的成绩得到认可,教师要在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不要让学生认为古诗词鉴赏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玩一些课堂游戏,开展古诗接龙、古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表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古诗词鉴赏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授课的时候,主要注重的是一些古诗词的掌握以及创设教学情境的运用,进而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并且能够表达出来。因此,教师应该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离骚》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教学情境。首先,我们要概述这首诗的表达意图以及写作结构: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言被害的苦闷与矛盾心情,揭露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的政治现实;然后,我们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们放映一些古代官员昏庸、政治落后的纪录片,将学生带入到这种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感受,提高古诗词鉴赏的效率。
古诗文鉴赏5
从重点字词处设置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是诗歌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理解字词,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因此,重点字词成为题点设置的一个内容。阅读唐代严维的诗《丹阳送韦参军》,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丹阳国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的作用,突出了江水的阻隔;“望”字传达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寂寞、空虚、孤独的感觉,“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想。
D作者将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题导引]这首诗,写作者送别韦参军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参军之间的真挚情谊。对诗中“秋”的理解,关系到整首诗的把握和鉴赏。表面上“秋”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了当时作者的情绪,作者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从而表达出作者的千种离情,万般愁绪。因此,如果认为“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那就错了。答案应为A。
从关键语句处设置读懂诗句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基础,试题多在关键语句处设置题点。阅读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选出对这首词的文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醉里”二句写了一个梦境,描写了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形象。
B、“八百里”二句,生动的描写了将士们在军旗下分烤熟的牛肉的宴饮场面,“五十弦”指合奏的各种乐器,“塞外声”指雄壮悲凉的军歌。
C、“了却”二句描写战斗获胜,大功告成时将军意气昂扬的神情,道出了词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
D、末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在南宋统治集团的压抑下,收复祖国河山的壮志无从实现的悲愤。
[解题导引]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由三层意思:“看剑”表示雄心,“挑灯”点出时间,整句是写念念不忘报国。“梦回吹角连营”,是写拂晓醒来时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也不是写梦境。而且,这两句也并没有写到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情形。答案是A。
从意象上设置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从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恋忘返的情景。
C、三、四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义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解题导引]在人们的思维定势中,一谈到,就想到它的高洁气质。但本诗作者之所以喜爱,是因为在百花之中最后凋谢,“此花开尽更无花”,与高洁的气质无关。因此,如果对这一意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导致误选。答案是C。
从感情的角度设置感情之于诗,如血液之于人体,如水分之于花草,它是诗歌的生命。鉴赏诗歌就应当从诗歌的意象出发,仔细体味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的情感。对[甲][乙]两首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乙]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A、从词中所写的人物来看,甲词所写的一是一位思妇——秦娥;乙词中没有人物姓名,没有人物活动,是一首写景词。
B、从时令上看,两词均描绘了秋季景物。
C、两词均以借景抒情之笔收束,均是借对夕阳下景物的描绘来抒发一种悲壮豪迈之情。
D、两词结尾均具博大苍凉之气,但前者略显伤感,后者则透露出昂扬豪迈的英雄气概。
[解题导引][甲]词作者传为李白,从诗中意象看,体现了博大的盛唐气象,同时也给人一种苍凉之感,但仔细体味那幽怨的箫声、秦楼的冷月及西风残照的汉家陵阙,又无不给人一种惆怅空寂的伤怀之痛。[乙]词作者是伟人,从凛冽的西风、雁叫的长空、如铁的雄关、如海的苍山、如血的残阳中,分明感到词中所抒发的是红军战士那种昂扬、悲壮、豪迈之情。答案为D。另外,[甲]词是一首叙事词,写的是冬景;[乙]词没有抒发豪迈之情。据此排除前三项。
从意境上设置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创作诗歌,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把意境的优劣作为评判诗的重要标准。鉴赏诗歌就应当能够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意象,进入到意境中,去领略诗歌的意境美。杜甫的诗《漫成一首》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此相同的一首是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题导引]备选的四个答案中,只有C项诗的意境由四景组成,即“江山”、“花草”、“燕子”、“鸳鸯”。所以,答案选C。
从风格上设置风格是诗人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不同的`诗人有不同风格,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作品或不同的创作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因此,鉴赏诗歌不能不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对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见例2)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结构布局奇变,打破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写法,把上下两片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过片(下片的开头)内容不变。前九句为一意,末了“可怜白发生”一句另起一意;前九句是想象中的军容和雄心,末句却是现实情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写了抗金的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十分振奋人心。
C、这首词词题是“壮语”,前九句雄姿英发,堪称壮语,而末句却是感情大转折,使全首词变得低沉凄凉,一变而为婉约派的风格。
D、尾句是写现实生活,与前文的想象之辞形成强烈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的大矛盾。
[解题导引]这首词和辛弃疾的其他词一样,格调是豪迈高昂的。末句是对前九句的大转折,使全词顿生悲壮之气,并且一转折即结束,文笔很是矫健有力,其声调、色彩与婉约派的作品完全不同。这种艺术手法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本题答案是C。
从表达技巧上设置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的重要内容。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D、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解题导引]这首词揭示了作者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内容曲折而含蓄,笔调跌宕而有致,在与侍女的一问一答之间委婉含蓄的流露出惜春的情愫,并非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因此答案为C。
从用典处设置在我国的古代诗词典中,经常出现一些典故,运用典故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对于鉴赏者来说,如果不了解典故的含义,就不能很好的读懂这些诗歌,更谈不上鉴赏。对《出塞》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A、首句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写诗人由眼前的“明月”和“关”联想到秦汉两代曾经有效的抵御匈奴的入侵。
B、二句写外族入侵,战士们因抵御外侮而长期不能归还。
C、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赞扬。
D、这首诗的情绪悲壮而不凄凉,明畅而不浅露,慷慨而又含蓄,体现了王昌龄七言绝句所特有的风格。
[解题导引]《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这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答案是C。
从节奏方面设置诗歌是一种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我国的古代诗歌非常重视节奏和韵律。把握诗歌的节奏,进行诵读,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很大的帮助。对王维《山居秋暝》的诗句,诵读节奏划分不恰当一项是
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竹喧/归浣/女随意/春芳/歇
【古诗文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文鉴赏07-05
(精选)古诗文作文12-23
古诗文作文[经典]09-24
古诗文作文07-20
古诗文作文(精选)08-15
王维古诗文07-01
王安石的古诗文07-03
[经典]古诗文作文09-17
【精选】古诗文作文08-04
古诗文作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