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3-12-18 14:00:21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试加以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

  ①这首诗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对比。

  ②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③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参考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明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同时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2、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物咏怀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3、这首诗写了几种画眉鸟?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4分)

  答:这首诗写了两种画眉鸟,一是林中的,一是笼中的。(1分)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画眉鸟。(1分)前者在林中随意移、自在啼,自由自在(1分);后者锁于金笼之中,完全没有自由(1分)。

  4、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这首诗借鸟抒怀(2分),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之情(1分)和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的憎恶之意(1分)

  阅读练习二:

  ①前两句表现什么内容:

  答: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美好形象:自由自在,百啭千啼;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画眉鸟翻飞于高高低低的树间,恣意欢畅。

  ②后两句用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答: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与追求的思想感情。

  译文:

  山林中的画眉鸟自由飞翔、到处欢畅, 任它在山花烂漫的高矮树丛中腾跃。

  这时我才感觉到即使用金笼子来养它, 也不如由它自由自在的啼啭惬意。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既不同于咏花赏乌的消闲之作,又有别于一般咏物寄情的诗,它本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诗中通过对画眉乌自由生活的赞美,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

  这是。首追求人生自由的颂歌。诗中既有浓郁的济味,又有深邃的理趣。堪称一首真正的哲理诗。其主要特点有:

  首先,情、景、理三者结合.理趣盎然。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景中寓理;后二句言理,理不离景。而景和理又都体现并贯穿着诗人赞美大自然和追求自由的充沛热情,这种热情洋溢在全疗的字里行间。使情、景、理三者融合。既不离诗的特质,又富有意趣情韵,使诗味和理趣熔于一炉、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

  其次,以物喻人,寓意深远。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画眉乌,实际上是在写入。诗中以金笼喻官场,以鸟锁向金笼听,比喻官场的受束缚和不自由;又以鸟在林间自在啼,比喻摆脱官场后的自由和快乐。采取这种以物喻人的写法,蕴含丰富,寓义深远,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最后,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描绘出山林中一种自由无拘、生机勃勃的景象:画眉乌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而后二句又通过金笼与山间的对比,说明了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这样, 锁向金笼四个字,与前二句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由此抒发了深长的感慨,呼唤自由,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使自由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分明,反差强烈,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2

  瀑布联句

  唐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1.一、二句中,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诗的三四句意蕴深刻,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本诗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怎样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4、请简要分析千岩万壑不辞劳这句诗好在哪里?

  5、这首诗通过写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参考答案:

  1.作者所描绘的瀑布的主要特点:描写其高峻险远,瀑布从千岩万壑中飞奔而来。

  2.千岩万壑中飞奔下来的瀑布,岂是小小的溪流和山涧能留得住的?它终归要奔流入海,加入浩浩汤汤的无边大海中波涌浪涛。同时表明诗人的观点,诗人非是小小的`领域能满足,而是要加入宏大事业的兴建中来添砖加瓦。

  3、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一番大事业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放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以高翔。

  4.千、万体现岩石之多,也表现困难之多,比喻手法,体现出作者迎难而上的精神

  5.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不为险阻,志向远大

  赏析:

  由唐代香严闲禅师(香严:今河南省淅川县香严寺)、李忱(唐宣宗)合作。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此诗的首句是瀑布的溯源。在深山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涓涓细流,腾石注涧,逐渐汇集为巨大山泉,在经历千岩万壑的艰险后,它终于到达崖前,一落千丈,形成壮观的瀑布。此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可与《孟子》中一段名言共读: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艰难能锤炼伟大的人格。此句似乎隐含这样的哲理。

  近看巨大的瀑布,砯崖转石,跳珠倒溅,令人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却又不能窥见其出处。惟有从远处望去,遥看瀑布挂前川时,才知道它来自云烟缭绕的峰顶。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出处高则取势远,暗逗后文终归大海之意。

  写瀑布经历不凡和气象高远,刻画出其性格最突出的特征,同时酝足豪情,为后两句充分蓄势。第三句忽然说到溪涧,照应第一句的千岩万壑,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当山泉在岩壑中奔流,会有重重阻挠,似乎劝它留步,何必奔冲下山去,更添波浪向人间(白居易《白云泉》)。然而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惟其如此,它才能化为崖前瀑布,而且最终要东归大海。由于第三句的回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岂能与终归前后呼应,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作波涛三字语极形象,令人如睹恣肆浩瀚、白浪如山的海涛景象。从留、归等字可以体味结尾两句仍是人格化的,使人联想到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3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忆钱塘江

  (宋)李觏

  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前山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返照,水仙齐着淡红衫。

  ⑴雍诗中沉沉和李诗中隐隐各自描写了什么? (2分)

  ⑵两诗结句都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⑶从动与静的角度看,两诗的描写各有侧重,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2分)沉沉:山影的.凝重,隐隐:前山的模糊。

  ⑵(4分)比喻。雍诗将洞庭湖中君山的倒影喻作镜中水仙青色的螺髻,更好地描摹出月色中君山倒影的幽静。李诗将夕照中的满江红帆喻作无数穿着淡红色衣衫的水中仙女,突出了夕照下船帆色彩的奇幻。(每点2分本、喻体,1分;表达效果,1分)

  ⑶(4分)雍诗侧重对月夜湖中君山的倒影作静态描写,使整个画面清幽神秘;李诗侧重在对夕照江上帆船作动态描写,使整个画面灵动绚丽。(每点2分;描写对象、角度,1分;表达效果,1分)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4

  春游

  [宋]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注】春城,指扬州。北宋时的扬州是繁华热闹、歌舞升平的大都会。

  21.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3分)

  22.关于诗中春愁的具体所指,历来解读不一。请谈谈你对春愁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21.春游的热闹与诗人的孤独对比,众人的欢乐与诗人的春愁对比,春意之盛与落花之衰对比,众人之醉与诗人醒对比。

  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任意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22.(1)惜春、伤春的感慨;(2)留春无术,韶光易逝的悲哀(或:年华如流水逝去的伤感);(3)对北宋中叶表面升平繁华而暗含衰败的隐忧;(4)知音难觅的`感叹。

  评分标准:共4分。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赏析

  历代春游之作多不胜数,而此诗却颇能独出新意。

  首二句写春游之景。王令家居扬州,乃繁华之地。春天的扬州更是满城春风春景,春柳春花。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韩拥有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以春城以首,接之以春游,无限恣游之景,尽在一纵字之中。具体纵意,接下来醉倚层台笑上楼便展开一幅明媚春光下春城儿女纵情春游的热闹画卷。当此春情,渐上层台,渐倚高楼,如斯风光,好不醉人。一醉字,既可理解为春酒小酌,酒意使然,又可理解为春风化人,春景使醉。正是:莫问春情几许,但看春情如醉。

  一、二句写春城儿女游乐之景,其欢乐业已至极,若再写欢,势必无言可下。因而诗人笔锋一转,由满城春花骤至满眼落花,感伤之意,倏忽袭来,令人防不胜防。此等落花,非被风雨所摧,故无苏轼西园落红难缀之恨;非因暮春所取,故亦无曹雪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之怨。此处落花,落在繁华时节,落在盛春之际。韶光未逝,我独凋零,众人皆欢,我独悲婉。诗人偷穷心狂高,不肯束世程。揭欲望丘轲,今昔相招迎(《谢束丈见赠》),空怀抱负在身,奈何世不相容。王令逝时年未三十,作此诗时亦正当二十余岁的大好年华,而忧愁苦闷如斯,决非偶然。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用语平平,未有奇字,与其《假山》诗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之奇险风格绝不相类,然而用意别出,自有机杼,故亦能传达出意味深长之感。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5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1.诗人借 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 的情感。(2 分)

  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5 分)

  【参考答案】

  1.(2分)思妇 思乡(一空1分)

  2.(5分)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内涵2分,作用2分,语言表述1分)

  赏析: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 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 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 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诗人将战士的思乡、家人的思亲融于广阔苍茫的景色里,使得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

  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6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注:天末:天边。

  君子:指李白。

  憎:忌恨。

  过:失误。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天末,即天边。

  (1)请分析首联在诗中的作用。(3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又有人说:赠字说得精神,若用予字,则浅矣。请作简析。(4分)

  (3)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为何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4分)

  参考答案

  (1)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2分),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关心和思念(1分)。

  (2)用予用吊只写出同情(2分),用赠才能写出李白和屈原同冤(2分)。

  (3)通过形象的比喻手法,富有情感的议论,(2分)高度概括了自古以才华出众者命途多舛的历史事实,抒发了诗人的悲愤之情。(2分)

  阅读练习二

  (1)颈联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其表达上有哪些特点?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

  3.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

  4.古人讲究炼字,你认为本诗中最发人深思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此二句议论中抒情,用魑魅喜人过,比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意味深长。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这不但表明自己的对友人李白处境的同情,而且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①对李白的无比思念(怀念)。②对李白不幸身世(命运)的深切同情。③自身内心深处的悲苦。

  (3)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沧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4)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阅读练习三:

  (1)首句给全诗奠定了怎样的基调?试结合诗句简析。(2分)

  (2)古人评尾联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3)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时值凉风乍起,景物萧疏,怅望云天,此意如何?只此两句,已觉人海苍茫,世路凶险,无限悲凉,凭空而起。

  ( 2).最后一句投诗赠汨罗,用一赠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载同冤,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诗相赠以寄情。这一赠字之妙,正如黄生所说:不曰吊而曰赠,说得冤魂活现。

  (3) 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晚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的诗号称诗史。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赏析】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抒情名诗。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

  这首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的表达出来,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低回婉转,沉郁深微,实为古代抒情名作。诗因秋风感兴,在看似不经意的寒暄中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言浅情深,意象悠远。接着以无边揣想之辞,代人着想,可见怀之深远。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故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因虑江湖秋水多,这又足可见出诗人想念之殷切。由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一憎一喜,遂令文人无置身地。这二句诗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历史事实的高度总结。由于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7

  为:因为。

  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佳句赏析】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严寒压不倒梅花的香,于此更显出它 凌寒 的傲骨。

  【阅读训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早春或初春)

  (2) ________ 两字点明地点; _______ 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独自开 与 _________ 相照应,传递了 梅先天下春 的信息。

  (墙角 凌寒 数枝梅)

  (3)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凌寒独自开)

  (4)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 《古乐府》 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 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而王安石诗的 凌寒独自开 ,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 有我之境 ,不是客观的描写。

  【译文】

  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

  远望就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

  【古诗今译】

  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 文 。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但由于受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作品有《临川文集》。

  作者王安石当时正处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仍然积极力主改革,因此,非担得不到朝廷的支持,反而却遭到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其孤独的心态和艰难的处境,与梅花共同之处自是可知的。这首小诗看似平白浅显,实则意味深远,它告诉人们坚强高洁的人格才最具伟大魅力。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其意大致为,在墙旮旯的地方,有几枝梅花正在那儿冒着严寒默默地开着。 墙角 ,说明 梅 生长的环境极为偏僻,换言之,就是告诉人们,这几枝 梅 所处的环境不佳,地位卑微,无人赏识和眷顾,但依然凌寒开放。正如陆游《咏梅》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一样,梅花不择地势,不择土壤,方寸之地足以,尽管并无人眷顾与赏识。第二句是第一句意思的进一步加深。 凌寒 ,即迎着严寒,冒着风雪。 独自开 ,即孤独地默默地开放,意在告诉人们,那梅花不仅不择地势和环境,更可贵的是它还不畏严寒,不畏孤独和寂寞,不向严寒低头,不向风雪弯腰,坚韧,倔强,刚强,高洁。

  读到这里,我们应该不难体会诗人的用意了,从字面上看,诗人是在描写梅花,赞美梅花可贵的品性,而实则在字里行间渗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在以梅花的坚强和高洁品格喻像诗人自己一样处于艰难、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坚持操守、主张正义的那些人,为国家强盛不畏排挤和打击的那些人。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两句诗的`大概意思是说,那墙角处挂满枝头的花朵远远地望去就知道不是雪,因为那梅花淡淡的幽香早已经一阵一阵地飘过来了。 遥知 ,即远远地就知道。这一句说的是一个结果,与下句的 为有暗香来 构成了一个倒装的因果关系的句式。 暗香 ,即梅花淡淡的隐隐约约的幽香时断时续地飘散开来。 暗香 一词在前人的咏梅之作中时有出现,在王安石之前同一朝代的诗人林逋在他的《山园小梅》中就曾有过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的佳句,但由于表现的是其出世的自命清高的思想情怀,这与王安石是截然不同的。王安石虽然借用了其诗句之 暗香 一词,但其目的在于赞美梅在 香 这方面胜雪一筹的特点和梅花不畏严寒、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高贵品格。

  这首小诗在写法上主要得力于语句的朴素自然。全篇没有一丝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典故,语句浅显平白,如话家常,而意蕴却深远悠长,耐人回味。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8

  感事

  【元】张昱

  雨过湖楼作晚寒,此心时暂酒边宽。

  杞人唯恐青天坠,精卫难期碧海干。

  鸿雁信从天上过,山河影在月中看。

  洛阳桥上闻鹃处,谁识当时独倚阑?

  【注】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江浙行省左丞相杨完者从张士诚手中夺得杭州,聘张昱入幕,官右司员外郎。十八年(1358),张士诚重陷杭州,杨完者被杀,张昱从此不仕,流寓城中。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一

  (1)雨过湖楼作晚寒中哪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简要分析。(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4分)

  (3)诗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参考答案

  (1)寒字用得好。(1分)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1分),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1分)。

  (2)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对家乡的思念(无家可归的感概),山河破碎的悲凉(有国难投的悲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

  (3)诗中运用了两个典故是【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

  二

  (1)颔联运用了哪两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用意。(3分)

  (2)诗歌首联中的此心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请概括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了杞人忧天和精卫填海两个典故。(1分)诗人先形容自己就像杞国人怕天塌下来一样,担心时局混乱,国事不稳;再反用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之意,抒发心中的`无奈之情。(1分)用典抒情,语言委婉含蓄,意蕴丰富而深沉。(1分)

  (2)此心既含有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可奈何之情,又有无家可归的感慨和有国难投的悲凉之感,还含有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之情。(2分)首联寒字语带双关,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既写出了西湖上一阵黄昏雨留下了寒意,更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凄寒、悲凉;颔联借典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和无奈,颈联托天上鸿雁、月中山河等意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与山河破碎的悲凉感慨,尾联一句反问,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心事无人理解的寂寞怅惘之情。(3分)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9

  乱后春日途经野塘

  韩偓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裴回。

  船冲水鸟飞还住, 袖拂杨花去却来。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

  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

  1.诗歌的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社会观实?(5分)

  2、结合诗歌简要概括诗歌表达的主题(6分)

  参考答案

  1.以乐景写哀情(对比、反衬)的手法。颔联描写了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而实际上是通过对环境死寂状态的描写,侧面呈现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诗句并用水鸟的飞还住和杨花的去却来表现诗人的悲怨忧虑。

  2.诗歌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赤地千里的凄凉景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末动乱和人民陷于深重灾难的现实,揭露了战争的罪恶,透露出人生如梦的感叹。

  世乱他乡见落梅,野塘晴暖独徘徊。诗一开头,便点明了世乱这样一个大的背景。见落梅而人在他乡,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家乡的梅花。南方他乡的梅花已落,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韩偓为京兆万年人)梅花恐怕刚刚绽放吧。由此又想到故乡是否依旧,亲人们是否还都平安。然而,这一切却无从得知。此时诗人在这荒凉的野塘之畔独自徘徊。接下来二句船冲水鸟飞还住,袖拂杨花去却来虽是写眼前野渡无人、花鸟自得的悠然景色,实际上却通过环境的死寂,侧面地呈现出战乱所造成的百姓流离,人口锐减的现实。飞还住、去却来又恰恰代表着诗人的悲怨忧虑,表现了剪不断、理还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烦恼思绪。

  季重旧游多丧逝,子山新赋极悲哀。这是借用古人的故事,来叙述自己的痛苦境遇。季重是三国时代吴质的字。他和曹丕、曹植兄弟以及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交谊很深。徐干等四人均于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死于瘟疫。曹丕后来在给吴质的信中提到此事,表示痛心。子山是庾信的字,他出使西魏,被迫留仕北朝。曾作《哀江南赋》来抒发国破家亡之感,极为感人。赋序说:不无危苦之词,惟以悲切为主。诗人这里以季重、子山自比,说旧游之处许多老友都已死掉了,自己近来所作诗文极尽悲哀。这两句,用典极为贴切、恰当,从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到具体的感情脉络,典故与现实都息息相关。因而,不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而且,大大丰富了语言的容量。

  最后二句:眼看朝市成陵谷,始信昆明是劫灰,也是用典。朝市,朝廷与市肆。陵谷高岸、深谷。劫灰佛家用语。佛教认为,天地经过一段时间,劫火延烧,万物都变成灰烬,然后再从头开始,谓之一劫。据传,汉武帝开掘昆明池,在池底发现许多黑灰。到东汉明帝时,胡僧竺法兰来中国,说: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这二句是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乱眼看着繁华的都市化为灰烬,夷为荒凉的平地,才相信昆明池底之物确是劫灰,天地确是由成而毁。从眼看到始信,不仅说明了变迁之大令人难以置信,而且,其中蕴藏着人生如梦的深切悲伤和无力回天的哀诉。有着痛定思痛的彻骨之恨。语虽淡,但情至深。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感脉络清晰、连贯,节奏性很强,使声音韵律与心绪的律动和谐统一。首联是引子,触景生情;颔联主要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浓郁的悲怆气氛。颈联直切主题,镂刻入骨,鲜明而深沉。尾联写所思所悟,言有尽而味无穷。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0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阅读答案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答:第一句从颜色的角度写,用淡白深青写梨花

  和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第二句从形状角度写,以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两句之间,以柳絮飞呼应柳深青,以花满城呼应梨花淡白,极精工,以此简洁地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3)、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4)、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3、淡白、清明, 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4、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5)①惆怅(1分)。②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2分)。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1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

  8.《登高》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以及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其作用在于营造苍凉恢廓的境界,烘托诗人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九日齐山登高》首联描绘江南秋景:碧波中倒映着初飞大雁的身影,齐山在这秋季仍是一片青翠的颜色。这样美好的秋景,烘托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也为下文借此排遣自己抱负难施的郁结情怀打下伏笔。【评分标准:《登高》颔联的分析,2分;《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的分析,3分。】

  9.认可。诗人描写秋天的山光水色,直言要开口欢笑,并折下菊花插满头,更要用酩酊大醉来梧酬答这良辰佳节,但同时又意识到尘世终归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从“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可以看出诗人语言情调上的爽利豪宕,但“难逢开口笑”“登临恨落晖”等语句又流露出抱负不展的郁结情怀。【评分标准:概括诗歌内容,2分;语言特色分析,2分;诗人情感分析,2分。】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2

  深渡驿

  张 说

  旅泊青山夜,荒庭白露秋。洞房悬月影,高枕听江流。

  猿响寒岩树,萤飞古驿楼。他乡对摇落,并觉起离忧。

  岳州别子均

  张 说

  离筵非燕喜,别酒正销魂。念汝犹童孺,嗟予隔远藩。

  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④ 。他日将何见,愁来独倚门。

  【注】①深渡:地名。驿:驿店。②洞房:原指幽深的居室,此处指驿站。③均:即张说长子张均。④江路断肠猿:《世说新语黜免》载:桓公(晋大司马桓温)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1.《深渡驿》一诗,颔联中洞房悬月影一句运笔巧妙,请简要赏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了猿的形象,在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解析答题时注意审题,运笔巧妙即对诗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从诗句内容出发,联系诗歌的主旨情感。诗人夜宿深渡驿,从诗句中的意象及用词可以读出诗人满怀离忧。

  答案:洞房悬月影有两处妙笔:其一,运用衬托手法,月影衬洞房,有月影,更觉房屋的幽深空寂;(2分)

  其二,悬字用得巧妙,不仅写出了月挂中天的夜景,也写出了诗人流落他乡提心吊胆的感受。(3分)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鉴赏能力。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但具体作用还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情感分析。第一首是羁旅诗,第二首是送别诗,猿这一形象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答案:不同。《深渡驿》中,猿响与岩树动静相衬,(1分)营造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夜宿深渡驿时思亲念远的悲凉心境。(2分)《岳州别子均》中,运用断肠猿的典故,(1分)写出诗人与儿子分别时那种痛彻心扉的伤痛。(2分)

  对比赏析

  《深渡驿》是唐代张说南贬时所做的一首诗。借秋风萧瑟抒发作者当时的抑郁心情。张说在武后及玄宗时两次南贬,这首诗当作与两次贬谪时。

  旅行泊居在青山里的驿馆的夜晚,荒芜的`庭院里正值秋风萧瑟、白露为霜。幽深的居室里洒满了月光的清辉,我倚着高枕倾听着外面江水的流动声。远处寂寥的山树上传来声声猿啼,眼前成群的流萤在古老残旧的驿楼旁翩翩振羽。独在他乡面对着寂寥的秋色,越发使人感到离乡背井的忧愁。

  《岳州别子均》这首唐代五律诗的作者是张说,诗的下阙:津亭拔心草,江路断肠猿。他日将何见,愁来独倚门。借猿啼写悲苦凄清气氛抒发别离或悲伤之情。诗人以津亭 、 哀猿衬托离愁别绪,诗境也变而凄厉了。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3

  荻港早行

  水国宜秋晚,羁愁感岁华。

  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

  涨落高低路,川平远近沙。

  炊烟青不断,山崦有人家。

  1、诗歌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4分)

  2、这首诗颔联的“醉”字有何好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1、作者描写了一幅枫红芦白,路远川平,山凹处炊烟缭绕的清冷的早晨秋景。抒发了羁旅在外的.感伤之情。(画面、情感各2分)

  2、“醉”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枫叶人格化,枫叶由于秋来经霜变成红色,好像喝醉酒一样,形象传神地写出清秋之景物的特点,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

  赏析:

  首联写诗人早上从荻港出行所见的'景色十分动人,然而却被触发乡愁,可谓触景生情。颔联与颈联融情于景,具体描绘所见凄美、苍凉之景,突出早行与行程之难。尾联以景结情,羁旅他乡的游子望见了更远处的山峦间的青青炊烟和正在早炊的人家,更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诗歌抒发了诗人羁旅之愁、思乡之情。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4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①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注释】①河湟: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的一带,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本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的青年将士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们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折射出将士们装备精良、同仇敌忾、求战心切的情状。 秋风走马出咸阳,描写了将士们迎着秋风跨上战马奔驰出咸阳的情形,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描写青年将士们的飒爽英姿。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方式。前两句写景,情景交融,是间接抒情;后两句直接展示了将士们的心声,不收复河湟一带失地,我誓不回头眺望故乡。表达了将士们收复失地的决心,克敌制胜的爱国激情,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英雄主义精神,是直接抒情。

  赏析:

  诗的前两句重彩浓墨地渲染了将士们戎装出征的英武勇敢形象。弓背霞明剑照霜,侧重描绘将士随身携带的武器,从雕弓利剑被擦拭琢磨得寒光闪耀的形象中,可以折射出爱国将士们同仇敌忾、求战心切 秋风走马出咸阳,侧重于描写将士的飒爽英姿。

  秋风写出了出征的节令;走马二字则入神地传出了爱国将士们勇往直前的豪壮气势。

  诗的后两句重在抒写广大将士决心收复失地、克敌制胜的满腔爱国激情。河湟之地自安史乱后,已沦于敌手几十年。这些将士为收复河湟失地而出征,说明是正义之师;不拟回头望故乡,就写出了将士为正义而战、为国捐躯的义无反顾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心灵。

  在表现技巧上,这首诗的层次分明,先景而后情,情景交融,使人能够透过前两句充满英雄主义精神的景物描写而感受到将士那起伏的胸波,又能令人循着后两句那冲腾着爱国主义热浪的心曲而进一步丰富起将士们威武豪迈的英雄形象,可谓情景跌宕,互藏其宅,读后令人为之振奋。令狐楚《少年行》阅读答案及赏析少年行二首(王昌龄)少年行 阅读答案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15

  泛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分析。(5分)

  (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6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一二句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分)

  二:

  1.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分)

  2.用什么手法揭示了怎样的?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江边搁浅了一艘战船,人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一场春雨使得江水波涛汹涌,只见那大船如羽毛般轻盈自在地在水面上任意漂流?(搁浅,费力,春水,轻盈,漂流每点1分。)

  2.诗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行事比作行船,艨艟比作羽毛;“搁浅”和“自在行”对比),揭示了人们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同时喻示人们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对比,比喻各1分,赏析1分;盲目无益,畅通无阻,悟道自乐各1分。)

  注释

  (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指春水未涨之时。

  (3)枉费:白费。

  (4)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动的力气。

  (5)中流:水流的中央。

  赏析:

  《泛舟》,《观书有感二首》之其二,七言绝句,南宋诗人朱熹创作。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这首诗当然是说理之作,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泛舟》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

【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及赏析09-06

经典古诗赏析09-16

王安石古诗《元日》赏析11-23

古诗《江雪》赏析11-24

古诗《春晓》原文及赏析11-22

毕业赠言阅读答案01-26

古诗及赏析集锦[15篇]07-20

古诗《黄鹤楼》赏析03-14

寻隐者不遇古诗赏析11-22

十五夜望月的古诗赏析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