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李白的唐诗

李白的唐诗

时间:2024-01-10 11:55:46 古诗词 我要投稿

李白的唐诗

李白的唐诗1

  作品简介

李白的唐诗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词句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创作背景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作品鉴赏

  在这三首诗中,把木芍药(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从篇章结构上说,第一首从空间来写,把读者引入蟾宫阆苑;第二首从时间来写,把读者引入楚王的阳台,汉成帝的宫廷;第三首归到目前的现实,点明唐宫中的沉香亭北。诗笔不仅挥洒自如,而且相互钩带。“其一”中的春风,和“其三”中的春风,前后遥相呼应。

  第一首,一起七字:“云想衣裳花想容,”把杨妃的衣服,写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她那丰满的玉容。“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这样交互参差,七字之中就给人以花团锦簇之感。接下去“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这就使上句更为酣满,同时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下面,诗人的想象忽又升腾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瑶台。“若非”、“会向”,诗人故作选择,意实肯定:这样超绝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见到。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衬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联想到白玉般的人儿,又像一朵温馨的白牡丹花。与此同时,诗人又不露痕迹,把杨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第二首,起句“一枝红艳露凝香”,不但写色,而且写香;不但写天然的美,而且写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为神女而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当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来,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可算得绝代美人了,可是赵飞燕还得倚仗新妆,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杨妃,不须脂粉,便是天然绝色。这一首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相传赵飞燕体态轻盈,能站在宫人手托的水晶盘中歌舞,而杨妃则比较丰肥,固有“环肥燕瘦”之语(杨贵妃名玉环)。后有人据此说,杨妃极喜此三诗,时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脱靴,认为大辱,就向杨妃进谗,说李白以飞燕之瘦,讥杨妃之肥,以飞燕之私通赤凤,讥杨妃之宫闱不检。但这种说法遭到很多学者反对。这些学者认为:李白诗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瞒不过博学能文的玄宗,而且杨妃也不是毫无文化修养的人。据原诗来看,有明显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这三首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无怪这三首诗当时就深为唐玄宗所赞赏。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的唐诗2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大致与《梦李白二首》同时。诗中设想李白已到汨罗江边。

  前四句应题目中的天末,从自己方面写,后四句应题目中的怀李白,从李白方面看。前四句明写秋天(凉风、鸿雁、秋水),后四句明提文章(文章、投诗)及诗人屈原(冤魂、汨罗),不仅描写有中心,就是取材也相当集中。

  凉风起天末, 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李白:

  我这里已是秋风飒飒,那么身为逐客的友人,在这悲凉的秋日,究竟意如何呢?诗人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于是想到了惟一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书信。但是江湖秋水多,山高水阔,这一句中包含着对鸿雁几时到的否定性回答。诗的前四句由凉风写起,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最后归结到江湖秋水多。这一句不仅说明对收到书信的不抱希望,而且以秋水多暗示李白前途坎坷,从而引出了以下四句。

  五、六句对李白横遭不白之冤表示愤慨。文章憎命达所表达的'是激愤,是不平;魑魅喜人过所表达的则是指斥,以及对友人的叮嘱。七、八句中的冤魂、汨罗由文章、魑魅而来。屈原也是千古文豪,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放逐江湖,投水而死。屈原与李白的遭遇不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最好说明吗?共语、投诗反映了这两位诗人的遭遇有极其相似之处。冤魂指屈原,投诗指李白。屈原已逝,不说凭吊,而说共语,不说赋诗祭汨罗而说投诗赠汨罗,这样不仅把屈原写活了,而且以屈原如果有知,应当同李白诗歌相交的假设,来加强李白遭遇的悲剧性质。

李白的唐诗3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诗鉴赏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

  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

  (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

  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李白的唐诗4

  同王昌龄送族弟襄归桂阳其一(一作同王昌龄

  [唐] 李白

  秦地见碧草,楚谣对清樽。把酒尔何思,鹧鸪啼南园。

  余欲罗浮隐,犹怀明主恩。踌躇紫宫恋,孤负沧洲言。

  终然无心云,海上同飞翻。相期乃不浅,幽桂有芳根。

  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唐] 李白

  黄鹤东南来,寄书写心曲。倚松开其缄,忆我肠断续。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

  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蹇予未相知,茫茫绿云垂。

  俄然素书及,解此长渴饥。策马望山月,途穷造阶墀。

  喜兹一会面,若睹琼树枝。忆君我远来,我欢方速至。

  开颜酌美酒,乐极忽成醉。我情既不浅,君意方亦深。

  相知两相得,一顾轻千金。且向山客笑,与君论素心。

  东鲁门泛舟其一

  [唐]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游泰山六首(一作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

  [唐] 李白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暝。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云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朝饮王母池,暝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晖,玉真连翠微。想像鸾凤舞,飘飖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江上秋怀

  [唐] 李白

  餐霞卧旧壑,散发谢远游。山蝉号枯桑,始复知天秋。

  朔雁别海裔,越燕辞江楼。飒飒风卷沙,茫茫雾萦洲。

  黄云结暮色,白水扬寒流。恻怆心自悲,潺湲泪难收。

  蘅兰方萧瑟,长叹令人愁。

  咏槿

  [唐] 李白

  园花笑芳年,池草艳春色。犹不如槿花,婵娟玉阶侧。

  芬荣何夭促,零落在瞬息。岂若琼树枝,终岁长翕赩。

  巫山枕障

  [唐] 李白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平虏将军妻

  [唐] 李白

  平虏将军妇,入门二十年。君心自有悦,妾宠岂能专。

  出解床前帐,行吟道上篇。古人不唾井,莫忘昔缠绵。

  寄远其四

  [唐] 李白

  玉箸落春镜。

  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

  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

  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

  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

  日夜向阳台。

  越女词其三

  [唐] 李白

  耶溪采莲女。

  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

  佯羞不出来。

李白的唐诗5

  1、《玉阶怨》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九月十日即事》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3、《秋浦歌十七首》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4、《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哭宣城善酿纪叟》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6、《拟古(节选)》李白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7、《九日龙山饮》李白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8、《子夜四时歌·夏歌》李白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9、《子夜四时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1、《劳劳亭》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12、《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3、《《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4、《赠内》李白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15、《秋浦歌之13》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16、《《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7、《巴女词》李白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18、《渌水曲》李白

  渌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苹。

  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19、《《清平乐·画堂晨起》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

  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20、《夜宿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1、《《望木瓜山》李白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22、《《怨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3、《《秋浦歌之12》李白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李白的唐诗6

  作品原文

  军行

  [唐]李白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作品注释

  ⑴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⑵骝(liú)马:黑鬃黑尾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旧注“赤马黑髦曰骝”。新:刚刚。跨:装上,安上。白玉鞍:指用白玉装饰的马鞍。

  ⑶沙场:战场。胡三省《通鉴注》:“唐人谓沙漠之地为沙场。”

  ⑷震:响。

  ⑸匣:刀鞘。

  作品译文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在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此诗正是写在一次胜仗之后,反映的是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此诗在《全唐诗》中一作李白诗,题为“军行”;一作王昌龄诗,题为“出塞二首”(其二)。历代学者对此诗的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作品鉴赏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骝马新跨白玉鞍”是“新跨骝马白玉鞍”的.倒装。“白玉鞍”极言马鞍的华贵。这一句表面上写骏马华鞍,实际上是写那位跨在马上的人。人的形象如何,诗没有作直接描绘;但是,红色的战马映着白玉装饰的马鞍,色彩明丽,跨在马上的人,自然显得英姿飒爽,光彩照人。“新跨”的“新”字说明这马的主人是一位刚刚立过战功摧升起来的将军,骏马雕鞍正是他新近得到的赏赐。这样,骏马雕鞍就不只衬出马上将军的英姿,而且表现了他踌躇满志的意气,杀敌致果的威风。诗一开始,就显得形象鲜明,神采飞动。

  这英武的将军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将军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将军,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这首诗主要是运用形象的描绘,来说明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的。诗中所用的“骝马”“白玉”“鞍”“沙场”“月色”“铁鼓”“金刀”“血”,都是有形象的,是在生活中能看得到的;“震”有声,可以听见;“寒”是气温,可以感觉到;“跨”是动作,也可以看见。此诗除了“战罢”二字是抽象的叙述以外,用的全是形象化的语言。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并借战士们的勇武杀敌、速战速胜的飒爽英姿,从侧面衬托出盛唐时期的兵强马壮、国力雄厚、威慑四方的兴旺景象。

  作品点评

  诗题《军行》的‘行’字是‘歌’的意思。这是一曲充满胜利豪情的军歌,写的是一场血战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战罢’是诗眼,全诗围绕这二字展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7

  作品简介

  《子夜吴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作品原文

  子夜吴歌四首⑴

  春歌

  秦地罗敷女⑵,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⑶。

  蚕饥妾欲去⑷,五马莫留连⑸。

  夏歌

  镜湖三百里⑹,菡萏发荷花⑺。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⑻。

  回舟不待月⑼,归去越王家⑽。

  秋歌

  长安一片月⑾,万户捣衣声⑿。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⒀。

  何日平胡虏⒁,良人罢远征⒂。

  冬歌

  明朝驿使发⒃,一夜絮征袍⒄。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⒅。

  裁缝寄远道⒆,几日到临洮⒇?

  词句注释

  ⑴子夜四时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唐书·乐志》说:“《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因起于吴地,所以又名《子夜吴歌》。

  ⑵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fū)女:乐府诗《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⑶“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⑷“蚕饥”句:南朝梁武帝《子夜四时歌》:“君住马己疲,妾去蚕欲饥。”此用其句意。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⑸“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五马,《汉官仪》记载:“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这里指达官贵人。

  ⑹镜湖:一名鉴湖,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⑺菡(hàn)萏(dàn):荷花的别称。古人称未开的荷花为“菡萏”,即花苞。

  ⑻若耶(yē):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境内。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又名“浣纱溪”。

  ⑼“回舟”句:指西施离去之速,就在回舟的时候,月亮尚未出来,就被带邀而去了。这是夸饰的修辞手法。

  ⑽越王:指越王勾践。

  ⑾一片月:一片皎洁的月光。

  ⑿万户:千家万户。捣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击,使衣料绵软以便裁缝;将洗过头次的脏衣放在石板上捶击,去浑水,再清洗。

  ⒀玉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此处代指良人戍边之地。

  ⒁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境的敌人。

  ⒂良人:古时妇女对丈夫的称呼。《诗经·国风·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罢:结束。

  ⒃驿(yì)使:古时官府传送书信和物件的使者。驿,驿馆。

  ⒄絮(xù):在衣服里铺棉花。征袍:战士的衣裳。

  ⒅“素手”二句:指冬夜寒冷,将征夫妻子的手都冻僵了,连针剪都拿不住。素手,白净的手,形容女子的皮肤白皙。

  ⒆裁缝:指裁缝好的征衣。

  ⒇临洮(táo):在今甘肃省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白话译文

  春歌

  秦地有位罗敷女,曾在绿水边采桑。素手在青条上采来采去,在阳光下其红妆显得特别鲜艳。她宛转地拒绝了太守的纠缠,说:蚕儿已饥,我该赶快回去了,太守大人,且莫在此耽搁您宝斑的时间了。

  夏歌

  镜湖之大有三百余里,到处都开满了欲放的苛花。西施五月曾在此采莲,引得来观看的人挤满了若耶溪。西施回家不到一个月,便被选进了宫中。

  秋歌

  长安城上一片明月,干家万户都传来阵阵的捣衣之声。秋风吹不尽的是,思妇们对玉门关外的绵绵的思念之情。何日才能扫平胡虑,夫君从此不再远征。

  冬歌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创作背景

  六朝乐府的《清商曲·吴声歌曲》里有《子夜四时歌》,李白这组诗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其创作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作品鉴赏

  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

  《春歌》吟咏了汉乐府《陌上桑》诗中美女秦罗敷的故事。秦罗敷不仅有美貌,更有美丽的心灵。诗人赞扬她不为富贵动心、拒绝达官贵人挑逗引诱的高尚品质。而且,诗中还突出了秦罗敷的勤劳品质,这在“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一句中得到了很好的阐述。这是“春歌”,所以用采桑起兴。

  《夏歌》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著一“隘”字而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西施咏》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这里又戛然而止,不再在西施身上着墨,而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勾践早已确定使用美人计来对付吴国,而西施的美艳倾倒众生,轰动当地,那么越国的君臣也不用去费力探访了,有了这位不二的美女人选之后,才“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较之王维的“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语异而意同,王维的诗多了一重曲折,略去了勾践君臣实施美人计的过程;李白的诗实施了“截割”,割去了选作吴宫妃子的结果,同样地表现了“艳色天下重”的.意义。这种截割,多了一些含蓄和暗示:既然是“归向越王家”,勾践同样也能留下这个美人,但他在“报吴”、“复仇”的目标下克制住了;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秋歌》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着真挚情意;虽没有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都没有脱离边塞诗的风韵。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认为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好,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末二句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这首诗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这组诗第三首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这一首诗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8

  1、《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2、《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行路难·大道如青天》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8、《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望庐山瀑布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1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2、《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3、《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4、《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5、《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16、《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7、《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8、《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9、《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20、《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21、《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2、《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的唐诗9

  作品原文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作品注释

  1、山中答问: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问”,一作“答问”。

  2、余:我,诗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栖:居住,隐居。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陆市内,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读书处。一说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苍绿。

  3、不答:一作“不语”。自闲:悠闲自得。闲,安然,泰然。

  4、“桃花”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载,东晋时,武陵有一渔人在溪中捕鱼。忽进桃花林,林尽处有山。山有小口。从山口进去,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一作”宛然“。

  5、别有天地:另有一种境界。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这里指诗人的隐居生活。

  作品译文

  有人问我为什么隐居在碧山。我微笑不答,心境自在悠闲。

  桃花盛开,流水杳然远去。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岂是人间。

  创作背景

  李白曾经多次隐居山林。他在少年时代,和逸人东严子隐居岷山。出川以后,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开始,李白在安陆(今属湖北)居住十年,曾隐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诗当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以问答形式并暗用典故抒发了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体现了作者的矛盾心理。

  第一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离。这首诗的诗题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问”的主语即所谓“俗人”。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笔锋却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问,就是李白为何要隐居。可是他的隐居,却实在不容易说得那么清楚,使得俗人能够明白;而且这样的事,对俗人不便说,也无必要说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李白所以隐居,是有意造就声誉,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荐,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他真诚地爱好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他的隐居,可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时机到来,就做一番“济苍生”、“安社稷”的事业。及到功业既成,就飘然引退,“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隐居的思想是这样复杂而且充满矛盾,他难以跟俗人说明白。这里“笑”字值得玩味,它不仅表现出诗人喜悦而矜持的神态,造成了轻松愉快的气氛;而且这“笑而不答”,还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悬念,以诱发读者思索的兴味。“心自闲”三个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写照,更表明这“何意栖碧山”的问题,对于诗人来说,既不觉得新鲜,也不感到困惑,只不过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罢了。第二句接得迷离,妙在不答,使诗增添了变幻曲折,有摇曳生姿、引人入胜的魅力。“笑而不答心自闲”,李白此时的心情是很安闲的,神态有些悠然自得。

  第二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写“碧山”之景,其实也就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实连的结构,加深了诗的韵味。这两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诗虽写花随溪水,窅然远逝的景色,却无一点“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飒情调,而是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美来渲染、来赞叹。因为上面写的“笑而不答”的神态,以及末句的议论都流露出这种感情。“山花如绣颊”(李白《夜下征虏亭》)固然是美的.,桃花随流水也是美的,它们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在荣盛和消逝之中显示出不同的美,这不同的美却具有一个共同点——即“天然”二字。这种美学观点反映了诗人酷爱自由、天真开朗的性格。“别有天地非人间”,其言外之意是,碧山桃花源别有天地,妙趣无穷,他就爱在这山中隐居。诗人在前面对俗人的疑问“笑而不答”’在这里才作出了巧妙的回答。“碧山”之中这种没有名利,又不冷落荒凉的环境,充满着天然、宁静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间”所能比。而“人间”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只要读者了解当时黑暗的现实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诗人“栖碧山”、爱“碧山”便不难理解了。这里隐含了诗人心中许许多多的伤和恨。所以,这首诗并不完全是抒写李白超脱现实的闲适心情。诗中用一“闲”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与“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诗在风格上有一种“寓庄于谐”的味道,不过这并非“超脱”。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往往能奇妙地统一在他的作品之中,体现出矛盾的对立统一。

  这首诗完全是口头语,很朴素,像行云流水似的,流畅自然,浑然天成。如李白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二十八字,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形象可感,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皆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诗押平声韵,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绝形式,显得质朴自然,悠然舒缓,有助于传达出诗的情韵。后两句意境甚美,构思很巧妙,更使全诗为之增色。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10

  作品原文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作品注释

  ⑴客中:指旅居他乡。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诗:“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⑵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一说位于今四川省境内。郁金香:散发郁金的香气。郁金,一种香草,用以浸酒,浸酒后呈金黄色。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双燕双飞绕画梁,罗纬翠被郁金香。”

  ⑶玉椀(wǎn):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李少君识桓公玉椀。”椀,同“碗”。琥珀(hǔpò):一种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色泽晶莹。这里形容美酒色泽如琥珀。

  ⑷但使:只要。醉客:让客人喝醉酒。醉,使动用法。

  ⑸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作品译文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创作背景

  李白于天宝初年(注: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则应为诗人入京前(开元年间)的作品。在繁荣的社会背景中,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的河山景致。这些,在他的心中都充满了美丽。这首诗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盛唐的繁荣景象。

  作品鉴赏

  此诗前两句以轻快、幽美的笔调,歌颂了兰陵美酒。第一句从酒的质量来赞美酒,第二句进一步从酒器、酒的色彩烘托出酒的可爱。后两句说因美酒而流连忘返,乃直抒胸臆之语,含义深长,耐人寻味。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然而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作者的另一种感受。“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诗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诗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上去犹如琥珀一样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流露出了愉悦兴奋之情。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这个地方是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全诗语奇意也奇,形象潇洒飘逸,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品点评

  明代高棅《批点唐诗正声》:太白豪放,此诗仿佛。

  明代敖英《唐诗绝句类选》:蒋仲舒曰:下语富。又曰:乃其本相,故佳。

  明代凌宏宪《唐诗广选》:太白真自传其神。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强作宽解之词。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借酒以遣客怀,本色语却极情致。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浅语却饶探情(二句下)。

  清代李鍈《诗法易简录》:首二句极言酒之美,第三句以“能醉客”紧承“美酒”,点醒“客中”,末句作旷达语,而作客之苦,愈觉沉痛。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但使”云云,真知此中趣、虽耳目熟,毕竟是佳语。潘稼堂曰:欲说客中苦况,故说有美酒而无人;然不说不能醉客之主人,偏说“主人能醉客”,而以“但使”二宇。皮里春秋,若非题是《客中行》,几被先生迷杀。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的唐诗11

  《夜泊牛渚怀古》

  作者: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夜泊牛渚怀古》【注解】

  ⑴牛渚:山名,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

  ⑵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⑶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涌已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⑷高咏:谢尚赏月时,曾闻诗人袁宏在船中高咏,大加赞赏。

  ⑸斯人:指谢尚。

  ⑹挂帆:扬帆。

  《夜泊牛渚怀古》【韵译】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

  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

  《夜泊牛渚怀古》【写作背景】

  在一个有着许多动人传说的地方夜泊,很自然地会发出许多的联想。山水胜地的文化积淀往往比山水的美自身,更为动人。它常常把人带进一种如梦如幻的境界。这时候,眼前的秀丽景色,便跨越时间的阻隔而进入历史,今与古,便衔接起来了。牛渚就是这样一个充满历史魅力的地方。它是一个兵家要地,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亦曾镇此。

  谢尚是谢鲲的儿子,鲲是东晋名士,以放纵不羁,善饮酒而名显一时。谢尚又是谢安的族兄,安是那位围棋间打败苻坚数十万大军的风流儒雅的宰相。谢氏一族,后来还出了谢灵运、谢惠连。这个家族中许多成员,都是李白崇拜的对象。在李白的诗里,多处提到谢尚、谢安、谢灵运、谢。现在,他来到了有过谢尚踪迹的牛渚,积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头,怀古与叹今,一时融通在这秋夜的静静的江上。

  檀道鸾《续晋阳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镇西谢尚,时镇牛渚,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虎(袁宏小字虎)在运租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闻,遂往听之,乃遣问讯。答曰:‘乃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兴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谢尚从贫寒中识拔袁宏这样一个爱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李白。他还有“我非谢尚邀彦伯,异代风流不一时”的诗句,也记这件事。在这秋月下的采石矶前的舟中,他想起了谢尚。但这怀古的一缕情思,旋又为现实中的失望所代替。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正是这望秋月而思古人所带来的一声轻轻的叹息。自己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故忆为“空忆”。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含有难以言说的惆怅的。

  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明日又是旅途,匆匆过客,有如人生;秋是时间流驶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题,此纷纷落之枫叶,正是人生匆匆的叹息。

  《夜泊牛渚怀古》【评析】

  牛渚,是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诗题下有原注说:“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据《晋书·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题中所谓“怀古”,就是指这件事。

  从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的一段长江,古代称西江。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

  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谢尚牛渚乘月泛江遇见袁宏月下朗吟这一富于诗意的故事,和诗人眼前所在之地(牛渚西江)、所接之景(青天朗月)的巧合,固然是使诗人由“望月”而“怀古”的主要凭藉,但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间的无垠和时间的永恒之间,在人们的意念活动中往往可以相互引发和转化,陈子昂登幽州台,面对北国苍莽辽阔的大地而涌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感,便是显例。而今古长存的明月,更常常成为由今溯古的桥梁,“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正可说明这一点。因此,“望”、“忆”之间,虽有很大跳跃,读来却感到非常自然合理。“望”字当中就含有诗人由今及古的联想和没有明言的意念活动。“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暗逗下文。

  如果所谓“怀古”,只是对几百年前发生在此地的“谢尚闻袁宏咏史”情事的泛泛追忆,诗意便不免平庸而落套。诗人别有会心,从这桩历史陈迹中发现了一种令人向往追慕的美好关系—贵贱的悬隔,丝毫没有妨碍心灵的相通;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可以打破身份地位的壁障。而这,正是诗人在当时现实中求之而不可的得。诗人的思绪,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联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现实,情不自禁地发出“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的感慨。尽管自己也象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象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不可闻”回应“空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象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历史评价

  诗意明朗而单纯,并没有什么深刻复杂的内容,但却具有一种令人神远的韵味。清代主神韵的王士禛甚至把这首诗和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香炉峰》作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典型,认为“诗至于此,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这说法不免有些玄虚。其实,神韵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文字语言和特定的表现手法,并非无迹可求。像这首诗,写景的疏朗有致,不主刻画,迹近写意;写情的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用语的自然清新,虚涵概括,力避雕琢;以及寓情于景,以景结情的手法等等,都有助于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李白的五律,不以锤炼凝重见长,而以自然明丽为主要特色。此篇“无一句属对,而调则无一字不律”(王琦注引赵宧光评),行云流水,纯任天然。这本身就构成一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趣,适合表现抒情主人公那种飘逸不群的性格。诗的富于情韵,与这一点也不无关系。

  《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享受阅读之美就要阅读诗仙李白的诗篇,不但文辞华美意境高远,而且还直抒情感展示抱负,李白瑰丽多姿的众多诗篇里,《夜泊牛渚怀古》是一首能够充分反映诗仙政治抱负和表达手法的杰作。所以千年以后伟大的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毛泽东对这首诗也是爱不释手,并用他特有的飘逸书法进行抄录。而牛渚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采石矶,就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万古采石之俊秀、千年诗仙之吟咏、一代伟人之挥毫,构成了江东名城马鞍山的“三绝”佳境,令人浮想联翩。

  第一句“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是对环境的描写,是现在最流行的文学表现手法,用环境烘托主题。当然这句话也不单单是描述环境,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意境”,短短十个字,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寥廓空明的天宇,和苍茫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溶为一体,越显出境界的空阔渺远,而诗人置身其间时那种悠然神远的感受也就自然融合在里面了。但是“意境”并不是到此为止了,寥廓空明,悠然神远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空”,一种远离繁华喧嚣的空,一无所有的空!也就是诗人“白身”的空!空是佛教最高境界,人生如梦万事空,所以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宁静思远!在空旷中享受人生。在辽阔的思想和清夜无云之中,诗人想到过去发生在牛渚的一段令人神往的故事。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核心是谢将军!谢将军指镇西将军谢尚,谢尚是谢鲲的儿子,鲲是东晋名士,以放纵不羁,善饮酒而名显一时。谢尚又是谢安的族兄,谢安是那位围棋间打败苻坚数十万大军的风流儒雅的宰相。谢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后人诗叹“当年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导、谢安都是东晋的实权宰相。谢氏一族,后来还出了谢灵运、谢惠连、谢眺。这个家族中许多成员,都是李白崇拜的对象,特别是谢朓“终身俯首谢宣城”,生不能同时,死也愿同邻,所以在李白死后六十年,李白实现他的宿愿,改葬大青山与谢朓为邻。怀古当然是怀念古人,李白除了怀念谢尚同时怀念有奇遇的袁宏。据《晋书61文苑传》记载:袁宏少时孤贫,以运租为业。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秋夜乘月泛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非常赞赏,于是邀宏过船谈论,直到天明。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后官至东阳太守。谢尚从贫寒中识拔袁宏这样一个爱才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李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李白不但有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而且自认为有经天纬地之才,至少认为比那些庸碌的官员才华要高得多,可惜没有推荐之人,不能上达天听!所以李白非常向往这样的故事,希望遇到谢尚那样的伯乐。有写人说李白是个“官迷”,别说封建社会“功大莫过于救驾”,一朝选在君王侧,受到君王和权臣的赏识,立刻委以重任。就是现在,领袖视察遇到一名搞技术的直接提到中央,就是领袖受难时得到地方官的保护,复出以后也把他的儿子用成“封疆大吏”,此类事情太多了。李白当时对谢尚赏识袁宏,更是神往,袁宏既非救驾,也非理财,更非平叛,而是咏史!即用文化人才有的,也是仅有的资本,朗诵自己的作品而受到重要大人物的欣赏,从而担负重要职务,施展自身的才华治国平天下,这是多么令人陶醉,令人神往啊!

  李白多次到牛渚,除了欣赏这里美丽的风景,我想他是在找、在碰、在闯希望遇到谢尚那样的知音,那样有权力的知音,来推荐自己,使用自己,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他相信一旦有了机遇,他会向大鹏一样翱翔于九天之上,效尹伊周公之才能,致太平与百姓,成就尧舜之盛世。其信念老而愈坚,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纵观李白一生,并不缺钱,他仗剑出川周游华夏,他“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千金散尽还复来”等诗句可以看出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很多名人富豪都希望见到他,由于诗歌才华超群,他当年就有很多“粉丝”,徽州名士汪伦为请他到家乡一游,编造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美丽谎言才请他到了桃花潭,就是他终老之时,专家们认为他处于穷困潦倒之时,他仍然酒不离手,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说明他经济上是不困难的,特别是年轻的时候。他之所以向往仕途,主要是要实现他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因为他知道在那个社会里只有当大官才能做大事,只有当大官才能治国平天下。他痴迷遇到知音,他痴迷当官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这就是李白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当时天下大乱,正是需要尹伊、周公、管仲、乐毅、张良那样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式的杰出人才来挽救时局,而李白认为自己正是这样的人才,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愈挫愈奋,奋斗终身。

  最后两句“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人对自己的境遇是清楚的,他知道“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有才华的人多得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挂起帆席走吧,在纷纷飘落的枫叶里走吧,没有人是我的知音。当然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我的才华没有展示的机会,令人遗憾,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挂起船帆随风漂流吧。但是国家最需要治国安邦人才的时候,你们不用我这样的人才,对当权者也是一个损失,麻木的当权者啊,我明朝就要走了,连美丽的枫叶都黯然神伤纷纷落下,这也可能是一种解读吧。这首诗当是诗人失意后在当涂之作,那时诗人对未来已经不抱希望,但自负才华而怨艾无人赏识的情绪仍溢满诗中,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读了令人感慨万端。

  识人用人几千年来一直是用人者和希望被用者的千年话题,一直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直到现代发达国家才走出这个迷局,社会为有政治抱负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的竞争舞台,可惜诗人早生了一千年,可叹诗人的故土还在为此而奋斗!

  《夜泊牛渚怀古》【讲解】

  “西江”是今南京以西到江西境内一段长江的古称,牛渚则位于西江边上,据说就是著名的采石矶。此地曾流传一段佳话,东晋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时,月夜泛舟,适闻袁宏吟诵自作《咏史》诗,感其音韵和谐、词义佳妙,遂邀其至舟中畅谈至天明,后两人结为至交,袁宏也因此声名远播。本诗写于诗人夜泊牛渚之时。

  前两联,写诗人夜泊西江牛渚于舟中仰望长空,引发思古之情。此时月朗星稀,澄澈如洗,更无浮云半片。“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兴迈。”如此空灵寥廓的景象,自会令博古通今的诗人浮想联翩,自然地联想了当地流传的谢袁二人的典故,沉郁愤懑之情溢于言表。其间的“空”字最佳,流露出诗人的万千失意,暗示了下文,指出了自己现在的不得志的处境,堪称一字千钧。

  这两联,诗人睹物思人,因景怀古,由写月夜江景引发了对谢将军的回忆,虽然未提及袁宏,而他却是诗人寄寓情感的最主要的对象,其用典之意已十分明显。

  颈联“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脱离了律诗对仗的窠臼,随口吟来,洒脱不羁,如话家常,颇能昭显诗人的浪漫气质。“亦”“不”二字是衔接上下文的红线,让人很自然的联想到上文中提到的谢将军对袁宏的赏识,诗人与袁一样也能吟诗诵句,却没有像谢将军一样的人赏识。其怨艾、失意,通过“亦”“不”字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心中无限的惆怅、期待无法排遣,便引出了“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之句,此句颇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味道。“学而有则仕”一直是儒生们不懈的追求目标,而“仕”在好多时候需要有人赏识。而今,诗人空有袁宏样的才情,却没有谢尚似的伯乐,如此便想到了归隐,但绝非诗人本意,心中的不快便寄托给纷纷落下的枫叶。秋风萧瑟,落叶纷纷,一幅极具动感的秋意图,衬托出了诗人的不得志,这便是以“景语”写“人语”的佳句。

  后两联怀古伤今,即景抒情,抒发出了诗人的辛酸与感慨。

  整首诗明白晓畅,信笔写来,却是妙笔天成,字字情深,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人突破了律诗对仗的形式,于盛唐之时当属罕见,诗人的豁达与才情可见一斑。

  《夜泊牛渚怀古》【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李白的唐诗12

  宿无相寺

  [唐] 李白

  头陀悬万仞,远眺望华峰。

  聊借金沙水,洗开九芙蓉。

  烟岚随遍览,踏屐走双龙。

  明日登高去,山僧孰与从?

  禅床今暂歇,枕月卧青松。

  更尽闻呼鸟,恍来报晓钟。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唐] 李白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

  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试涉霸王略,将期轩冕荣。

  时命乃大谬,弃之海上行。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

  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儿戏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叹君倜傥才,标举冠群英。

  开筵引祖帐,慰此远徂征。鞍马若浮云,送余骠骑亭。

  歌钟不尽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鋋若罗星。

  君王弃北海,扫地借长鲸。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倾。

  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弯弧惧天狼,挟矢不敢张。

  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无人贵骏骨,騄駬空腾骧。

  乐毅倘再生,于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驱马还贵乡。

  逢君听弦歌,肃穆坐华堂。百里独太古,陶然卧羲皇。

  征乐昌乐馆,开筵列壶觞。贤豪间青娥,对烛俨成行。

  醉舞纷绮席,清歌绕飞梁。欢娱未终朝,秩满归咸阳。

  祖道拥万人,供帐遥相望。一别隔千里,荣枯异炎凉。

  炎凉几度改,九土中横溃。汉甲连胡兵,沙尘暗云海。

  草木摇杀气,星辰无光彩。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

  函关壮帝居,国命悬哥舒。长戟三十万,开门纳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谠醢与菹。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

  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

  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

  仆卧香炉顶,餐霞漱瑶泉。门开九江转,枕下五湖连。

  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徒赐五百金,弃之若浮烟。辞官不受赏,翻谪夜郎天。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扫荡六合清,仍为负霜草。

  日月无偏照,何由诉苍昊。良牧称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顾惭祢处士,虚对鹦鹉洲。

  樊山霸气尽,寥落天地秋。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万舸此中来,连帆过扬州。送此万里目,旷然散我愁。

  纱窗倚天开,水树绿如发。窥日畏衔山,促酒喜得月。

  吴娃与越艳,窈窕夸铅红。呼来上云梯,含笑出帘栊。

  对客小垂手,罗衣舞春风。宾跪请休息,主人情未极。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逸兴横素襟,无时不招寻。朱门拥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凿竹石开,萦流涨清深。登台坐水阁,吐论多英音。

  片辞贵白璧,一诺轻黄金。谓我不愧君,青鸟明丹心。

  五色云间鹊,飞鸣天上来。传闻赦书至,却放夜郎回。

  暖气变寒谷,炎烟生死灰。君登凤池去,忽弃贾生才。

  桀犬尚吠尧,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旌旆夹两山,黄河当中流。连鸡不得进,饮马空夷犹。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

  赠韦秘书子春

  [唐] 李白

  谷口郑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

  斯人竟不起,云卧从所适。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

  惟君家世者,偃息逢休明。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秘书何寂寂,无乃羁豪英。

  且复归碧山,安能恋金阙。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却顾女几峰,胡颜见云月。

  徒为风尘苦,一官已白须。气同万里合,访我来琼都。

  披云睹青天,扪虱话良图。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

  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李白的唐诗13

  作品简介《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绘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作品原文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作品注释

  1、宣城:唐宣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宣城郡,今属安徽。谢脁北楼:即谢脁楼,又名谢公楼,唐代改名叠嶂楼,为南朝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故址在陵阳山顶,是宣城的登览胜地。

  2、江城:泛指水边的城,这里指宣城。唐代江南地区的方言,无论大水小水都称之为“江”。

  3、山:指陵阳山,在宣城。

  4、两水:指宛溪、句溪。宛溪上有凤凰桥,句溪上有济川桥。明镜:指拱桥桥洞和它在水中的倒影合成的圆形,像明亮的镜子一样。

  5、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即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即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年)的建筑。彩虹:指水中的桥影。

  6、人烟:人家里的炊烟。

  7、北楼:即谢脁楼。

  8、谢公:谢脁。

  作品译文

  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时分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宛溪与句溪如同明镜环抱着宣城,凤凰与济川两桥如同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梧桐树在深沉的秋色里已经枯老。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想南齐诗人谢公?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与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李白两度来到宣城,此诗当作于其中一年的中秋节后。

  作品鉴赏

  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景色十分明净。诗人凭高俯瞰,“江城”犹如在图画中一样。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地写了出来,总摄全篇,其目的就是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使之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严羽《沧浪诗话》说:“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中间四句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的关系来说,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用语十分恰当。“双桥”长长地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更像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两句与诗人的另一名作《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似。两者同样是用比拟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同样用一个“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联系起来;然而同中有异,异曲同工:一个是以银河比拟瀑布的飞流,一个是用彩虹写夕阳明灭的波光中双桥的倒影;一个着重在描绘其奔腾直下的气势,一个着重在显示其瑰丽变幻的'色彩,两者所表现出来的美也不一样,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的活泼空灵,则同样十分高明。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橘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诗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不仅写出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他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丝丝入扣。

  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李白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诗人“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使诗人的心情非常寂寞。宣城是他旧游之地,此时他又重来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了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诗人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很难有人能理解。

李白的唐诗14

  我一直很喜欢《唐诗三百首》,我喜欢诗仙李白,记得李白小的时候有一次,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去,他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看见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奇怪,问老奶奶为什么在磨铁棒,老奶奶告诉他自己在磨绣花针,只要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后,心想:“对,只有要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人们誉为“诗仙”。

  李白的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诗圣”杜甫是好朋友,两人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我们现代的小学生,要学习李白等先辈们的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为国为民的伟大胸怀,将来才可以为人民、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白的唐诗15

  赠别郑判官

  [唐]李白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

  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二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送方士赵叟之东平

  [唐]李白

  长桑晓洞视,五藏无全牛。赵叟得秘诀,还从方士游。

  西过获麟台,为我吊孔丘。念别复怀古,潸然空泪流。

  送范山人归泰山

  [唐]李白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

  [唐]李白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振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

  送王孝廉觐省

  [唐]李白

  彭蠡将天合,姑苏在日边。宁亲候海色,欲动孝廉船。

  窈窕晴江转,参差远岫连。相思无昼夜,东泣似长川。

  洞庭醉後送绛州吕使君果流澧州(果一作杲

  [唐]李白

  昔别若梦中,天涯忽相逢。洞庭破秋月,纵酒开愁容。

  赠剑刻玉字,延平两蛟龙。送君不尽意,书及雁回峰。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君(君一作翁)

  [唐]李白

  五月梅始黄,蚕凋桑柘空。鲁人重织作,机杼鸣帘栊。

  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举鞭访前途,获笑汶上翁。

  下愚忽壮士,未足论穷通。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

  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西归去直道,落日昏阴虹。

  此去尔勿言,甘心为转蓬。

  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

  [唐]李白

  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

  [唐]李白

  君同鲍明远,邀彼休上人。鼓琴乱白雪,秋变江上春。

  瑶草绿未衰,攀翻寄情亲。相思两不见,流泪空盈巾。

  宴郑参卿山池

  [唐]李白

  尔恐碧草晚,我畏朱颜移。愁看杨花飞,置酒正相宜。

  歌声送落日,舞影回清池。今夕不尽杯,留欢更邀谁。

【李白的唐诗】相关文章:

秋浦歌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04-14

李白的诗词11-12

关于唐诗的作文12-19

唐诗《金缕衣》赏析01-02

杜甫唐诗绝句04-24

关于李白的古诗08-26

李白经典语录11-16

李白的经典诗词赏析07-27

经典励志古诗李白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