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诗里的神仙打架:思乡诗之李白VS岑参
今天比较两首思乡诗,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和岑参的《逢入京使》。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李白的前两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暗飞声”,说明不是喧哗的傍晚,而是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切思绪都涌上心头,加上悠扬的笛声,免不了勾起思乡的情怀。第二句画面转到整个洛城,谁听到了不会想起这身处他乡的自己呢?
而岑参,开头就夸张的写道“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好像本来就是一边走一边痛哭,时不时回头遥望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的故乡,又怎能不泪雨滂沱呢?
前两句,李白的思乡在淡淡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岑参的思乡在夸张的泪水中奔涌而出。
再看后两句,李白在笛声中听到了一曲《折杨柳》,不说自己思乡,却说“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这是人之常情,李白只是其中之一。
岑参则在路上偶遇了返京的使者,本就十分悲痛的诗人更是无法抑制。“相逢无纸笔,传语报平安”。对话中,诗人希望使者捎一封家书给亲人报平安,也许这样心中才能得到点安慰。可周边没有纸笔,只得捎个口信。纸笔这种寻常物件,使者也没有帮忙找,所以感觉略显敷衍。这样匆忙的偶遇,更显无奈。
再结合当时的背景。《春夜洛城闻笛》是在李白有洛城途中所作。当时的洛阳非常繁华,相当于现在的上海。这就好比,李白离开北京到上海旅游,忽然听到一首思乡的歌,想起了北京。这种情况下思乡是很自然的,对于天生豪迈的李白,似乎并没有怎样悲痛。
而岑参的场景就迥乎不同了。岑参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告别妻子家人,来到远离京城的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就连在今天,西安到新疆也是很远的距离,何况在古代,很有可能这一别就是永远。
《春夜洛城闻笛》,一曲折柳勾起淡淡的思乡;《逢入京使》,一个使者加重浓厚的怀念。因此这一场“比惨大会”,岑参以悲痛的经历换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