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三年级古诗

三年级古诗

时间:2024-01-27 09:21:29 古诗词 我要投稿

三年级古诗[锦集15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古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古诗[锦集15篇]

三年级古诗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图片,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引导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示范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引导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片,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寂寞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最有节奏感,最有感情。小组推荐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三年级古诗2

  这次上课上得不怎么好,我觉得我课前准备得不太充分,课标研读的不是很仔细,只注重字面意思,没有深层理解。一般来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要求是会写其中的生字,可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粗略地了解古诗的意思。可是我这节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太难了。知道每个字的意思,然后升华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加上一些本不应该在三年级的课堂上出现的词汇:修辞手法。这些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真的不合适。

  虽然在这节课我尽力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尽量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可是,当他们回答时,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以致于他们的回答很零散。学生不是写字的机器,一些知识他们要主动接受,这样才会转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而如果他们是被动的接受,那他们只是短时记忆,我们所追求的是他们的长时记忆。可是在这节课,我总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我是从辅导书上抄下来的`,孰不知,学生的答案有时也是十分精彩的,不应该磨灭。有时候运用他们说出来的答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他们也是很不错的,也可以增加课堂的氛围。这方面我做得远远不够,我总是出示我的答案,然后让学生抄下来,这种做法十分乏味,刚开始学生不会怎么样,久而久之他们会认为语文课十分的无趣,天天抄写,认为语文课就是写字课,这样他们会讨厌语文课。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光要把语文课上好,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把课上得精彩,让学生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这节课读古诗这块也没把握好。学生读得太少了,而且我只是让他们画间隔符,读了两遍,运用摇头晃脑也只是个形式,没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一般来说,要让他们理解了作者表达了一个怎么样的感情,然后把自己当成作者,这样才可以读得有韵味,有感情。可是我只注重了字面意思,没有把学生带到这个情景中,这也是我的一个失策之处。要把学生带到情景中,不光要图文结合,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这节课上,只是让他们看图片,理解字的意思,没有进行一定的引导,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的意思,所以他们没法读出感情,纵使停顿对了也是照样画葫芦。所以在这方面我还要加强。

  对于学生的发言,要进行引导,毕竟他们还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回答的不会很全面,还要进行适当的鼓励,这方面我做得还不是很好,要继续努力。上课要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互相交流的时间。

  这首古诗的生字词在这节课我基本上没有提及,而三年级的小学生是要求会写生字的,他们也经常会写错别字,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把生字词教给学生,特别是几个易错字要重点讲。

  总而言之,通过这节课,我知道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学海无涯嘛。

三年级古诗3

  1、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 敕勒歌

  勅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3、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4、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6、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5、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6、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8、春晓 孟浩然

  春晓不觉眠,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9、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1、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2、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三年级古诗4

  1、《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2、《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3、《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4、《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5、《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6、《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7、《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8、《留别妻》

  苏武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

  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0、《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1、《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12、《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三年级古诗5

  1、《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2、《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3、《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4、《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三年级古诗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2、过程与方法:

  在读、画、背中初步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三、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

  四、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板书设计:

  碧水:开、回

  1、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

  水光、山色

  雨

  淡妆

  比西子总相宜

  浓抹

三年级古诗7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⑴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⑵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⑴学生个人读悟。

  ⑵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⑶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⑷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四、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三年级古诗8

  绿头鸭·咏月

  词牌名:绿头鸭|朝代:宋朝|作者:晁元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

  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八月十五夜月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词牌名:水调歌头|朝代:宋朝|作者: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三年级古诗9

  1《边词》

  张敬忠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2《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闻,白云无尽时。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4《调笑令》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5《送别》

  隋朝民歌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尺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6 《峨眉山乐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7《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8《春日偶成》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0 《赤日炎炎似火烧》

  北宋民歌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11笠翁对韵《二冬》;继续巩固必背古诗背诵。

三年级古诗10

  1、宴散唐代:白居易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戴来。

  将何还睡兴,临卧举残杯。

  2、己酉岁九月九日魏晋: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

  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3、小桃红·杂咏元代:盍西村

  绿杨堤畔蓼花洲,可爱溪山秀,烟水茫茫晚凉后。

  捕鱼舟,冲开万顷玻璃皱。乱云不收,残霞妆就,一片洞庭秋。

  4、秋思唐代:李白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

  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

  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

  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5、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宋代: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6、江上秋夜宋代:道潜

  雨暗苍江晚未晴,井梧翻叶动秋声。

  楼头夜半风吹断,月在浮云浅处明。

  7、秋夜宋代:陈与义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8、数日宋代: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三年级古诗11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仲夏》

  唐·樊旬

  江南仲夏天,时雨下如川。

  卢桔垂金弹,甘蕉吐白莲。

  3、《孟夏》

  唐·贾龠

  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4、《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夏景》

  明·朱瞻基

  景雨初过爽气清,玉波荡漾画桥平。

  穿帘小燕双双好,泛水闲鸥个个轻。

  6、《夏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7、《闻蝉》

  唐·耒鹄

  绿槐影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8、《夏日六言》

  宋·陆游

  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数只船横浦口,一声笛起山前。

  9、《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0、《夏日对雨》

  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11、《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1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夏雨后题青荷兰若》

  唐·施肩吾

  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

  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15、《初夏即事》

  唐·王安石

  石梁茅屋有弯词,流水溅溅度两陂。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16、《夏日杂诗》

  清·陈文述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17、《夏日登车盖亭》

  宋·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18、《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三年级古诗1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三年级古诗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两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型: 总课时编号: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2、李白性格豪放,善交朋友,他曾写过很多赠于友人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赠汪伦》。

  二、学习古诗《赠汪伦》

  1、板书课题:赠汪伦

  2、解题:

  “赠”即送的意思

  汪伦是李白游桃花潭时结识的朋友,《赠汪伦》是李白临别前写的一首送给好友的七言绝句。

  李白赠送给汪伦的这首七言诗中,他要对汪伦说什么呢?

  3、学生自学古诗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初步读懂诗的内容,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

  4、初步朗读,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潭”

  读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前鼻韵母)

  “潭”是何意?(深的水池)

  (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5、理解诗句

  (1)读第一、二行诗。

  A、理解“踏歌”、“闻”、“欲”、“行”

  踏歌: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

  B、指名说说一、二行诗的意思。

  C、前两行诗写了什么?(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场景)

  D、听到好友在岸边踏歌相送,诗人心里感慨万分,他想到了什么?

  (2)读第三、四行诗。

  A、理解“不及”

  不及:比不上。

  B、指名说说三、四行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C、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送别情深),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要求: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形成诗人登船将行,朋友踏歌相送的动态画面,抓住“千尺”、“不及”两个词语。体会诗人强烈的感叹之意和感激之情。

三年级古诗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的大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许多同学都喜欢背诵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

  (板书: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2.解题。

  江畔:江边

  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二)看图、读诗

  1.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图上都有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图意吗?

  2.读诗。

  ①自由读 ②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一边读诗,一边看图理解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花满蹊、留连、恰恰。

  ③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一下。

  2.学生自学、交流。

  (四)理解诗意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说出诗的大概意思即可,给以适当鼓励、评价)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旁开满了鲜花,千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蝴蝶在花丛中留恋不舍,时时戏耍飞舞,可爱的黄莺在花间不断地欢唱。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怎样的感受?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给人一种清新优美的感受)

  (五)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1.带着对春景的喜爱之情来朗诵这首诗。

  2.背诵这首诗。

  (六)扩展

  1.自学、讨论杜甫的另一诗《绝句》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交流(如果喜欢,可以抄在摘抄本上)。

  (七)总结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齐背《江畔独步寻花》。

  2.分层次让单个学生背诵。

  (二)谈话导入第二首诗《菊花》

  唐代有一位诗人叫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菊花元稹)

  (三)学生自学

  1.出示自学提示。

  ①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更等词义。

  ②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③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2.学生自学。

  (四)理解古诗

  1.出示全诗,大家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明确: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了。

  3.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触,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五)有感情地朗诵《菊发》并背诵

  带着对菊花赞赏的感情朗诵。

  (六)把两首诗结合起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七)总结

  (八)课堂练习

  1.理解词语。

  江畔: 蹊: 留连: 恰恰: 秋丛:

  2.理解诗句的意思: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3.默写两首古诗。

  (九)板书设计

  5古诗两首

  江畔独步寻花 菊花

  杜甫 元稹

  黄四娘家/花/满蹊,秋丛绕舍/似/陶家,

  千朵万朵/压/技低。遍绕篱边/日/渐斜。

  留连戏蝶/时时/舞,不是花中/偏/爱菊,

  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花开尽/更/无花。

三年级古诗15

  《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

  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

  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应当是“生”字好。

  2.在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中“知有儿童挑促织”一句时,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师生共同表演捉蟋蟀的动作(搜寻——发现——接近——捂住——兴奋),共同的体验,让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融洽了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更加开放、有活力。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山行》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我将作如下改进:

  1.对学生进行古诗方法教学。古诗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古诗教学可以按照“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来进行。

  2.引导学生借助视频、表演品味诗句,进行想象。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山行》的画面感极强,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为诗配画,在想象中理解诗意。而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始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诗句中去找寻作画的依据,例如“人家是在什么位置”,必须要理解“白云生处”;又如“小路是什么样的”,得找到诗句中的“石径斜”。由文字想象画面,不仅理解了诗意,更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三年级古诗】相关文章:

三年级古诗03-18

一二三年级中秋古诗20首09-16

三年级学过的中秋古诗08-09

三年级古诗15篇03-18

经典的古诗11-15

很经典的古诗03-11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三年级七夕古诗07-24

夏至经典的古诗06-09

冬天的古诗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