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唐诗里的神仙打架:从军诗之李贺VS杨炯

唐诗里的神仙打架:从军诗之李贺VS杨炯

时间:2024-02-19 13:21:23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唐诗里的神仙打架:从军诗之李贺VS杨炯

  唐朝有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也有很多拥有一个从军梦。他们经常通过写诗来抒发从军打仗、为国立功的渴望。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李贺和杨炯的从军诗。

唐诗里的神仙打架:从军诗之李贺VS杨炯

  李贺:《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杨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开头,两人同样写了景。李贺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边疆大漠的夜景。“钩”是古代一种兵器,诗人将月亮比作钩,让整首诗瞬间有了打仗的气氛。仅仅十个字就用了两个比喻,让人仿佛在观赏一幅图画;而杨炯的前六句,直接描写了打仗的场景。他描绘了一个十分危急的情况,烽火已经照到京城,敌军即将打过来,让人按捺不住地紧张。李贺的景较之杨炯,辽阔高远,是静态的,好像一幅画面;而杨炯的诗是动态的,节奏紧张,好像一部电影。

  最后一句,他们俩同样抒发了想要从军的愿望。李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借骏马渴望驰骋沙场,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但是从整首诗来看,并没有战争迫在眉睫的感觉。而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比起李贺的向往,语气较为迫切,好像即日起就要从军远征。

  想要更深入地理解一首诗,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李贺的一生官场不顺,英年早逝,可以说很悲惨。但他写出的诗却是恬淡平静的,从诗中完全看不出他的悲痛,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

  而杨炯的一生与李贺正相反。他自幼便是神童,几乎一生都在做官,除了晚年被贬,二十几年来都在都城过着安定的生活。但他却宁愿抛弃平静的生活,而想要从军打仗、驰骋沙场。他的诗情感则较为强烈。

  这两首诗难分上下,李贺的诗恬静淡然,杨炯的诗则真情流露。我比较喜欢杨炯的激情,而嘟妈(好吧就是我妈)更喜欢李贺。这可能是因为,对于我这样的年轻人来说,更容易被激情感染;而李贺这样一生坎坷却表面平静,是很难达到的境界,但却是我不太能够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