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雪的古诗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雪的古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雪的古诗1
江雪
朝代:唐朝
作者: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舟:小船。
8.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 “蓑”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小学雪的古诗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色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3.会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诗的方法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慈祥的冬爷爷又快给咱们送礼物来了。他的礼物十分神奇,会使光秃秃的枝条一夜间开满美丽的白花,会使绿油油的麦苗一夜间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同学们说这礼物是什么呢?(生答)咱们是中原的孩子,见惯了平原的雪景,那么江上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江上雪景的古诗--《江雪》。(板书)
二、初读课文,正音辨字。
1.学生轻声自由读全诗,再指名读,齐读全诗。
2.出示投影片(1)。(辨析字形:蓑笠 钓鱼 孤独)
让学生举例加点字与何字相似。(衰钩狐)
三、学生析题,教师简介作者。
1.《江雪》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认为这首诗该写什么内容?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这是他被贬官之后所写的'一封来信。他对江上雪景的描绘是不是和我们谈的一致呢?下面我们就学习这首诗。
四、精读,理解诗句。
出示诗句卡片(千、张)边贴边读。(领读——自由读)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学生齐读此句,逐句理解,试译全句,可自学可讨论。
(2)检查自学效果,学生订正补充。
千山是什么意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鸟飞绝的意思是什么?
指名意译此句的前半句。
径是什么意思? 你是从何处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万字是否就是一万呢?
人踪什么意思? 灭什么意思?选义项(消灭、熄灭、消失)。
指名意译此句的后半句。
(3)让学生思考品味:该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冷清、寂静、凄凉的画面,)
让学生读、思、议,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品味。
(4)指导朗读。(由画面、感情启发到语气、语速、停顿、重音)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5)过渡到第二句。
大自然中可以作为描写对象的景物有千千万万,作者只是抓住了两个典型的环境进行描写(千山、万径),因为山林是平日鸟儿聚集的地方,小路是平日行人最多的地方。然而,现在连山林中都没飞鸟,连路上都没有行人,你说这天气怎么样?这样的天气环境给人一种寂静、冷清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没有人呢?请自学第二句。先逐字理解,再理解整句意思。(生自学)
(6)⑥检查自学效果。
学生齐读此句,逐一提问对以下宇词的理解。
孤、舟、翁、独。学生如果回答正确,则追向其理解的思路,启发其他学生知识的迁移。
难点理解:钓寒江雪是什么意思?有人钓雪么?从而让学生理解雪置于句尾原因;A.为了押韵,B.突出环境恶劣,C.点题。
(7)指名意译第二句,学生互相纠正补充,教师最后总结。
(8)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第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老翁孤舟独钓的图景)
(9)指导朗读。(除语气、语速、停顿、重音外,寒字的颤音要读出来,以符合其凄凉、冷落的感情,师示范)
孤舟/蓑笠/翁,独钓/塞江/雪。
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以体会感情。
五、品读,体会诗句深意。
1.启发学生再次品读想象这首诗的第一句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由人鸟绝迹可以想象环境的寂静,给人的感受是清冷、凄凉)启发学生再晶读咀嚼第二句诗,在人鸟绝迹的环境中,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又给人以怎样的感受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这位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让学生读、思、议、发言)
其间可启发学生求异思维:
(1)在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见其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在这样寒冷、静寂的大江上却能独自垂钓,也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坚强不屈的性格,透出丝丝生气。诗言志,这也是作者的心境,作者的自喻。
2.配乐范读,生闭目想象画面,再次体会诗的意境。
3.出示幻灯片(2)(本诗画面)。生口述画面内容,意译全诗(语言训练)。再指导背诵,默写全诗。
六、总结学法。
让学生回忆后回答学习《江雪》的过程,再出示幻灯片(3):
A. 解题,了解作者。
B.朗读,弄准字音。
C.讲析,试述句意。
D.晶读,体会诗境。
E.赏读,背默全诗。
七、默写《江雪》一诗。
小学雪的古诗3
一、课前准备:营造爱诗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诗。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
二、整体感受:勾勒寒江独钓的轮廓。
老师:请大家翻开课本。可能有一部分同学已经接触过这首诗。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错了一个音)
老师:同学们听,有没有需要提醒一下的。
学生:“径”不读第一声,应该是第四声。
老师:呵,你的耳朵真灵。我们一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
学生:“径”是“小路”的意思。
老师:整个词呢?
学生1:许多路。
学生2:成千上万条路。
老师:刚好是一万条路吗?
学生:不是,这是一种夸张。
老师:是的,夸张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方法。这一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了这样的手法?
学生:“千山”。
老师:那么意思就是——
学生:许许多多的山。
老师:谁还想来读一读?
两名学生读。
老师:你们读得真流畅。尤其是读正确了一个新词“蓑笠翁”。
学生齐读。
老师(指着课件):你看,他身上穿着的是——
学生:蓑。
老师:头上戴着的是——
学生:笠。
老师:整个词的意思就是——
学生: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老师:我们一起来把整一首诗读一读。
学生齐读。
三、试讲诗意:感受寒江独钓的氛围
老师:刚才我们已经初步读通了这首诗。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学生:弄懂诗的意思。
老师: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学生1:多读几遍。
老师:哦,朗读品悟。
学生2:可以了解一下诗人的历史情况。
老师: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学生3:先理解重点词,再把它们串起来。
老师:这就叫“串词连句法”。但是碰到解决不了的字或词该怎么办?
学生1:查字典。
学生2:找资料。
学生3:问老师。
老师:其实古诗下面的注解也是你的好帮手。接下来,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试着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学生试讲,教师巡回倾听。
老师:谁来试着说说?
学生纷纷举手。
学生1:许多山上的鸟都飞走了,许多路上的人都不见了。只有一条孤单单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独自在寒江上钓鱼。
老师:看得出他的自学很有成效。谁还想来说一说?
学生2:千山万岭上的鸟都看不见了,许许多多的路上也找不到人的脚印。在孤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一人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上钓鱼。
老师:呵,进步很明显呢!你觉得他那些地方说得好?
学生1:“踪”是脚印的意思,这个字解释得准确。
学生2:把“蓑笠翁”的意思说明白了。
学生3:“冒着风雪”这个词用得好。
老师:有没有不同的说法?
一学生犹豫举手:最后一句话应该是讲老翁独自钓雪吧?
众学生笑,老师却竖起大拇指:他说了一句大实话。你看,诗中不就是讲“独钓寒江雪”吗?
学生沉思。
学生1:可能是结冰了。
学生2:要不就是钓不到鱼。
老师:还是让老师来给大家解开这个谜底吧。在古代诗歌中,为了使诗歌表达更精炼,读起来更上口,诗人常常使用 “倒置”的方法。在解释的时候,我们就要对诗的顺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你看——
课件演示:把“独钓寒江雪”改为“寒江雪独钓”。
老师:所以这句话在解释的时候就可以说成——
学生:在寒冷的下着大雪的江面上独自钓鱼。
老师:看来大家很有收获。谁还想把整一首诗的意思再说一说?
四、意境探寻:体会寒江独钓的孤傲
老师:学到这儿,我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现在请你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一读。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轻声朗读。
学生:我感觉这个老翁很孤独。
老师:你的感受很准确。
学生:我觉得这个老翁很勇敢,这么冷的天还坚持钓鱼。
老师:哦!你的感受比较独特。
学生:我体会到一种悲凉的气氛。
老师:嗯,你很会品味。我们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嗬,好大的雪。我还看到了一个老翁,能读出他的孤单吗?
继续请学生读。
老师:哎,真是形单影孤。
老师: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学生2:难道他不怕冷吗?
老师:真是一个好问题。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也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1: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板书:1、捕鱼为生)
学生2: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老师:那就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呢!(板书:2、独享清静)
学生3:老翁可能是遇见了什么伤心事了。(板书:3、排解忧伤)
学生4:我想是他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的冷了。
老师:那他就是一个真正的钓鱼爱好者!(板书:4、喜爱钓鱼)
学生五:可能是作者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了。
老师:他也与老翁一样孤单了。(板书:5、心中孤单)
老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
刚才有同学说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对理解古诗是很有用的。那就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
课件出示柳宗元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学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
学生2:我感受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老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课件展示动画与音乐。
画外音:此时,群山覆盖着白雪,江面飘洒着雪花,蓑笠翁好像也成了白雪世界里的一座雕塑。雪花一朵一朵,轻轻地飘下来,好像怕惊扰了这位钓鱼的老翁。
老师:现在你就是孤傲的柳宗元,你能把自己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一脸严肃,心里一定是有什么不痛快。
再指名读。
老师:你看他抬着头,似乎有一股傲气。
老师:能背出来吗?
三个学生分别背。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运用注释,通过朗读,特别是借助诗人的简介充分地理解了诗意。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题秋江独钓图》
老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古诗。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如果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可以提出来。
题秋江独钓图
[清] 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
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壶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要求提供王士祯的生平简介。
老师:现在我相信每一个同学心中都有一幅图。谁来用语言为大家勾画这一幅《秋江独钓图》?
指名两个学生说。
老师课件出示简图。这符合你心中的那一幅图吗?
学生1:加一筐鱼。
学生2:最好在船上放一壶酒。
学生3:在江边添上一些落叶。
学生4:再画上几笔火红火红的枫叶。
老师:看来每一个的理解不同,心中画出的图景也不同,所以想象也是体会诗意的一种好办法。
老师:那么,这一首诗与《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我们四人小组来研究一下,看看一共可以列出多少条。讨论以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代表1:相同点:都在江上;都是一个人;都是一个披蓑戴笠的老翁;都在钓鱼。不同点:一个是江雪独钓,一个是秋江独钓。
老师: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是时间不一样。还有补充吗?
学生代表2:一个是“天寒地冻”,一个是“秋意正浓”。
老师:也就是景色也不一样。
学生代表3:心情更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怡然自得的。
老师:你的发言真有水平。你是怎么知道王士祯是怡然自得的?
学生: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一曲高歌一杯酒”,也就是一边唱歌一边喝酒,能不高兴吗?
学生:从诗人的简介中也可以了解。当时王士祯是刑部尚书,而柳宗元却被贬永州。可以说一个是官场得意,一个是官场失意。
老师:人生经历不同,心境也不同。
学生:我感受到虽然都是独钓,但是他们表达的却不一样,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
老师:你体会得更深了。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在钓鱼的景象,但是心境不同:一个是借钓鱼表现高傲的骨气;一个是借钓鱼欣赏优美的秋景,这真是各有所得。
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自己喜爱的诗。
老师:我国古代描写钓鱼的诗词还有很多。你们看,老师从网上下载了那么多的资料。这些诗人,除了钓鱼,还收获了一些什么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到他们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在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杭州市西湖小学郑雪琴老师执教的《江雪》深得好评。重读课堂实录,觉得这节课在古诗的教学上有所突破。
一、尝试自学,探究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节课的教学每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自学,也要提高“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就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这节课来说,教师把“虚指”与“倒置”作为古诗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点,让学生在试讲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更深的发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他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会只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那么多的答案,有高下之分,教师不能简单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学完《江雪》后,要求学生自我小结,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小结的基础上,再推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寒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课堂教学难免会有遗憾。这节课在处理“钓雪”这一难点时,教师还是有点急于求成,未能充分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悟古诗“倒置”这一常用手法,而直接把方法告诉了学生。此外,对诗中表现孤傲心境的关键词如“绝、灭、孤、独”等揣摩不够,如果能在理解了诗所表现的意境后再返回文字细细品味,语言因素和人文精神的领会可以更加深入。
小学雪的古诗4
雪
韩愈·唐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夷门雪赠主人
孟郊·唐
夷门贫士空吟雪;夷门豪士皆饮酒。酒声欢闲入雪销;
雪声激切悲枯朽。悲欢不同归去来;万里春风动江柳。
饥雪吟
饥乌夜相啄;疮声互悲鸣。冰肠一直刀;天杀无曲情。
大雪压梧桐;折柴堕峥嵘。安知鸾凤巢;不与枭鸢倾。
下有幸灾儿;拾遗多新争。但求彼失所;但夸此经营。
君子亦拾遗;拾遗非拾名。将补鸾凤巢;免与枭鸢并。
因为饥雪吟;至晓竟不平。
晚雪吟
贫富喜雪晴;出门意皆饶。镜海见纤悉;冰天步飘飖。
一一仙子行;家家尘声销。小儿击玉指;大耋歌圣朝。
睿气流不尽;瑞仙何夐寥。始知望幸色;终疑异礼招。
市井亦清洁;闾阎耸岧峣。苍生愿东顾;翠华仍西遥。
天念岂薄厚;宸衷多忧焦。忧焦致太平;以兹时比尧。
古耳有未通;新词有潜韶。甘为酒伶摈;坐耻歌女娇。
选音不易言;裁正逢今朝。今朝前古文;律异同一调。
愿于尧琯中;奏尽郁抑谣。
雪
忽然太行雪;昨夜飞入来。崚嶒堕庭中;严白何皑皑。
奴婢晓开户;四肢冻徘徊。咽言词不成;告诉情状摧。
官给未入门;家人尽以灰。意劝莫笑雪;笑雪贫为灾。
将暖此残疾;典卖争致杯。教令再举手;夸曜馀生才。
强起吐巧词;委曲多新裁。为尔作非夫;忍耻轰暍雷。
书之与君子;庶免生嫌猜。
早春咏雪
王初·唐
句芒宫树已先开;珠蕊琼花斗剪裁。
散作上林今夜雪;送教春色一时来。
望雪
银花珠树晓来看;宿醉初醒一倍寒。
已似王恭披鹤氅;凭栏仍是玉栏干。
雪霁
星榆叶叶昼离披;云粉千重凝不飞。
昆玉楼台珠树密;夜来谁向月中归。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春雪
刘方平
飞雪带春风;徘徊乱绕空。
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东。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人题景诗
“雪中望罗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里。”
菩萨蛮
李清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雪
沈佩
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
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
七言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雪梅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小学雪的古诗5
1、《白雪武判官归京》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李花二首》
唐·
当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3、《江雪》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南秦雪》
唐·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5、《夜雪》
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6、《苦寒吟》
唐·刘驾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7、《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8、《喜祖三至留宿》
唐·
门前洛阳客,下马拂征衣。
不枉故人驾,平生多掩扉。
行人返深巷,积雪带馀晖。
早岁同袍者,高车何处归。
9、《雪梅》
宋·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0、《送卢员外》
唐·
玉垒山前风雪夜,锦官城外别离魂。
信陵公子如相问,长向夷门感旧恩。
小学雪的古诗6
教学目标:
1、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认识冬日江雪的壮丽,感悟诗人孤傲不屈和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诗歌美的意境。
3、会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懂得古诗的写法,理解江雪的意境。
课前交流:
1、之前没见到老师前,有没有想过老师是什么样子?现在看到了,有什么印象?
2、现在是什么季节?说到冬季哪些词语跳到你的面前?喜欢冬天吗?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课堂流程:
一、激趣导入,初读诗句
1、(课前聊“钓鱼”)刚才,我们聊到了钓鱼。谈到钓鱼,我想起了一本书,想到了一个人,这本书就是——《封神演义》。书中有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令人敬重的人,他就是姜太公。有这样一句话: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根据这个故事还创作了一首诗《渭上偶钓》: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2、简介《渭上偶钓》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中也有一个老渔翁,他又在钓什么呢?
4、板书:江雪。自读诗歌。
5、指名读诗,相机讲解“蓑、笠”。
6、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7、学生齐读。
二、想象画面,解读诗意想象画面:
1、板书: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精巧的画)
2、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生活,发挥想象,将诗读成一幅画!
3、指明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齐读。体会环境寒冷凄凉:
1、说说看,这幅画面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
2、诗里什么地方让我们感受到寒冷和凄凉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聚焦一、二两句。
3、引导理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理解“绝”“灭”的表达效果。
4、通过朗读读出理解。
三、知人论诗,体会情感
1、诗读到现在,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孤独的老人吗?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并联系生活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
2、老师还有个问题,是真的有这样一个老渔翁独自一人在这样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吗?如果有,他是谁?他又在钓什么?我们来看看柳宗元的生平,相信大家有新的见解。
3、老师讲柳宗元的生平,然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的问题。
4、师小结,揭示“诗言志”,引导学生感受柳宗元坚韧不拔的精神。
四、品析诗句,领悟表达了解藏头诗的形式
1、你觉得诗中什么地方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诗人内心无限的孤独?
2、把这首诗每句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3、读出诗人的孤独。体会入声的表达效果
1、再看看句尾,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知识——“绝”“灭”“雪”这三个字在古音中读“入声”,这首诗押的入声韵。诗中三句的结尾用入声,正是要表达诗人孤独、悲愤的感情。
2、三次引读《江雪》。欣赏吟诵
播放《江雪》吟诵调。
五、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1、齐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
2、了解诗的大意。
3、小结: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希望柳宗元和李白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4、齐背《江雪》,再次感受柳宗元内心的孤独寂寞。
六、作业(略)
小学雪的古诗7
【教学内容】
《江雪》 【教学年级】
四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江雪》是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诗中描写了一个超脱世俗的老渔翁形象,正是柳宗元此时此地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这首诗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这样做使环境描写既有象征意义,又有衬托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4、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一首诗往往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柳宗元写的——《江雪》。(板书课题)《江雪》顾名思义就是江上雪景。这首诗中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中的画。
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新授
1、想象诗景——寒冷凄清
师:刚才大家读了这一首诗,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这几个生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纠错)
师:大家一定要注意“蓑、翁”的.写法。(带写生字)
师:读了这首诗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这一幅江上雪景吗?(出示:寒江钓雪图)(指名答)
师:如果用一个词来说说看了这幅江上雪景图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
生:(指名答)凄清、凄凉。
师:我们一起来看诗中是怎样描写的?“绝”和“灭”描写的是什么?
生:凄凉的程度(引导回答)
师: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一切是如此荒凉。(出示幻灯片)
诗人写得多么巧妙呀,诗句中没有出现一个雪字,但我们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经感觉到了滴水成冰的寒气。
师:诗中的“千山、万径”难道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生:不是??(指名答)
师:对,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更突出了冰天雪地,天寒地冻。师:诗中还有哪些词体现了“凄凉”?
师:对,在茫茫雪山,只有一只小船,一个渔翁在垂钓。更显得凄冷。而“寒”是造成凄凉的根本原因。(板书:寒冷凄清)
2、体会诗情——孤独悲愤
师:诗人柳宗元当时到底想要抒发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幻灯片:柳宗元生平介绍)
师:谁能说说,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应该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孤独、悲愤(指名答)师: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生:“绝”“灭”“孤”“寒”“独”
师:诗人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诗人的心情就藏在诗中,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师:这不是一般的孤独,是“千万孤独在一身”啊!谁来读一读?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悲愤读出来。(指名读、齐读)(板书:孤独悲愤)
3、感悟诗意——顽强不屈
师:面对寒冷,渔翁动摇了吗?他——(引读)独钓寒江雪。他屈服了吗?他——(引读)独钓寒江雪。师:从渔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种什么精神?
生:坚忍不拔、顽强不屈(指名答)(板书:顽强不屈)
师:这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孤傲的柳宗元。虽然朝廷把他一贬再贬,他却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不愿屈服。
三、总结
师:同学们,诗人是借雪景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的,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这就是《江雪》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古诗中的瑰宝的原因所在。诗中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全体起立,咱们齐读古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感情。(齐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3遍。
2、找一找柳宗元的诗,读一读。
3、背诵、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江雪
诗景——寒冷凄清诗情——孤独悲愤诗意——顽强不屈
【小学雪的古诗】相关文章:
对雪的古诗03-13
《雪》古诗鉴赏08-09
关于雪的古诗02-24
描写雪的古诗03-11
有关雪的古诗03-22
古诗《江雪》赏析11-24
古诗《江雪》教案10-31
古诗《江雪》原文及赏析01-20
古诗赏析柳宗元《江雪》01-22
写雪的古诗词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