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词的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的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
《劝学》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朱熹是位的理学家。他认为诗歌是“感于物而动,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因此,他的诗常常从偶然闲适的生活中悟出一种做人治学的大道理来,带有很强的警策性、劝诫性的理趣特征,但又不堕理障,富于情趣。《劝学》便是一首感慨光阴易逝,劝诫青少年不虚度年华,奋发进取的作品。
前两句直接点明题旨,突出了“劝”的内涵。“少年易老学难成”是从光阴荏苒、易逝的角度来“劝学”。“少年易老”是指少年郎的韶华转瞬即逝,错过了宝贵时光就很难成才了。诗中的“老”字带有夸张的成分,突出了光阴易逝的特征。“一寸光阴不可轻”是从珍惜光阴的角度来“劝学”。“一寸光阴”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人们从可感可触的体察、认识中来理解光阴的'重要性。这两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珍惜光阴的重要意义。
后两句则改直接劝诫为间接劝诫。诗人选取了两个富于典型意义的比喻进一步写出了光阴的迅捷、易逝,渲染了珍惜时光的重要意义。未觉句是用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的典故。“秋声”语出自欧阳修的《秋声赋》,指黯淡、萧条、凄凉的景色和悲愁的情绪。春梦未觉而秋声已到,阶前已是一种秋风飒飒,树叶飘零,“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的萧索景象。作者以“秋声”为喻,形象地揭示了光阴蹉跎的后果,从反面间接地启示人们:光阴易逝,蹉跎日老,“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首诗前两句明理,理寓于情,后两句抒情,情寓于景。在情、景、理的交融中,情愈显,理愈彰,情致蕴藉,理趣盎然。诗中巧用比喻,形象飞动,颇为高致。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2
1、苏轼认为:“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2、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3、到清朝,戴震有:“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东原先生年谱》
4、苦读者成才苦学者成名。——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吴国化名言》。
5、“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是画家郑板桥的名句。
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7、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8、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熹
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1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11、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12、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清童铨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明代学者)
14、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徐谓(明代)
1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7、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18、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2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5、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0、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5、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3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38、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3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4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41、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明]
42、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43、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4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宋]
45、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朱熹
4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4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4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5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51、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宋]
5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3、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宋]
55、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6、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7、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
5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5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三国]
6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6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6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6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6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6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9、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3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4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赏析
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诗言志,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歌咏,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于诗歌内容的基本要求。从这个角度出发,凡是属于人生的各类内容,都可以被纳入诗人取材的范围,不应有什么事先划定的禁区。对于主要身份是士人的陆游来说,其生活内容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在书斋里度过的,读书正是他人生经历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当他要想写诗歌咏其生活内容,表示其人生感慨时,读书便理所当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题材。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5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赏析
《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正是男儿读书时”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深入浅出,自然流畅,富含哲理。核心是“黑发早勤学,白首读书迟”。作为有志气的人,要注意抓紧时间读书学习修身养性,的读书时间是在三更五更,晨读不息;而且只有年年月月刻苦坚持,才能真正学到报国兴家立业的本领。从学习的时间这一角度立意,劝勉年轻人不要虚度光阴,要及早努力学习,免得将来后悔。诗人是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的态度方法等角度立意,希望人们重视后天学习,以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6
一、《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诗意:
人生易老学问却是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不能轻易放过。
还没从这池塘的春色中一梦醒来,梧桐树叶就被秋风凋落在台阶前。
朱熹是宋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儒学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他为“朱子”。
朱熹倡导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为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殚精竭虑,不遗余力。他曾亲自兼任书院院长,聘请名师,充实图书,还置办学田,供养贫穷的学子,并亲自订立学规,即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
《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及修己治人道理,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是后代书院办学的标准模式。
朱熹在这首诗里,通过春梦未醒而梧叶已落,来比喻光阴转瞬即逝,勉励青年人要珍视光阴,努力向学。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他告诫人们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该诗的名句,经常被人们引用。少年时期,没有负担,心无旁骛,记忆力好,学知识快,掌握扎实。同样,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年纪大的人们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切不可任凭时光流逝。
二、《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意:
专心读书不觉春天已经快过完,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如果不是白鹿洞道人来逗我乐,我还在周公精义孔子思想当中。
白鹿洞,在江西省九江市的旅游胜地庐山五老峰南约10多公里,山峰至此汇成环状。靠北的山名为后屏山,向西的山称为左翼山,朝南的山叫卓尔山。山上苍松翠竹,郁郁葱葱,环境幽静。一股清泉从凌云峰来,经左翼山与卓尔山交会处流出,这就是 著名的贯逍溪。溪水由西向东,迂回流至白鹿洞前,穿过东面的峡口,注入鄱阳湖中。
唐朝诗人、大臣李渤年轻时隐居在此地,求学读书。李渤养有一头白鹿自娱,白鹿十分驯服,经常随主人外出走访游玩,还能帮主人传递信件和物品,因此后人以鹿名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以鹿名地,称此处为白鹿洞。
王贞白是晚唐著名的诗人,早年他曾在白鹿洞读书。这首诗是写诗人自己读书生活的,也是一首惜时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阴,是指极短的时间,诗人以金子喻光阴,形容时间如同金子一般宝贵,应该格外珍惜。这个比喻非常新颖、贴切。
这句诗成为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千百年来一直勉励人们、特别是读书人,要十分珍惜时间、注重知识积累,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
三、《题弟侄书堂》
唐: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
诗意:
虽然屋子简陋,但知识却没有变少,外面虽然混乱,我还是与往常一样。
我的家乡依然处在战火纷纷的战场,可是弟侄还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
窗外翠竹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曳,砚台磨墨好像发出野外泉水的声响。
年轻时辛苦努力,最终能获得成功,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千万莫放松。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生逢唐朝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但学习不止,读书不已,他自己“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现存诗300多首。
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诗人还是像和平年代一样,谆谆教诲自己的弟弟和孩子们,在艰难的处境中,不要怕辛苦磨难,仍然要谨守礼道,修身立德,自强自律,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和品德修养,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杜荀鹤这首劝勉子侄读书的诗,语言浅显自然,通俗易懂,态度谆谆教导,情深意长,全诗无半点雕琢之意,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却是字字珠玑,每一句都说到人的心坎上,让人即有口齿噙香之感。又给予人以时不我待、光阴易逝的警醒。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阴惰寸功。”是该诗的名句。“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这极大却正是由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光阴匆匆而逝,千万不要懒惰,也不要松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辛苦、努力。因为,年轻时候付出的努力,养成的良好习惯,会关系到你的一辈子,将会让你终生受益。就像现在所说的:“辛苦三十年,幸福五十年。”
四、《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意:
每天学到半夜清晨鸡叫又继续,这就是男儿们一天的读书时间。
黑发少年不知勤奋学习要趁早,白头到老后悔读书少就已太迟。
颜真卿的老家是我们山东的临沂,字清臣,号应方,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雄秀端庄,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不阿于权贵,不屈意媚上,刚正有气节,以义烈闻名于当时。在安史之乱的时候,颜真卿的堂兄和侄子为国捐躯,在李希烈叛乱的.时候,颜真卿奉命出使,大义凛然,不辱使命,最终被李希烈缢杀。可以说,颜真卿家族是满门忠烈。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家道开始中落,但是母亲殷氏对他寄予了厚望,实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亲自监督学习。颜真卿也格外勤奋好学,每日苦读,最终学业有成,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
一天的学习是怎么安排的呢?颜真卿给出了答案,“三更灯火五更鸡”,下半夜睡四个小时,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为了勉励后人,颜真卿作了《劝学》这一首七言古诗,劝勉男儿们要珍惜少壮年华,读书时应该勤奋,有所作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否则,到老一事无成,白头后悔已晚。
五、《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诗意:
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太匆忙,切戒一目十行,读书越下功夫琢磨,书的滋味就越深厚绵长。
阅读中有一时不解的地方,暂时放下也无妨,读完结合自身写心得体会,一定要仔细思量。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是南宋大臣、哲学家,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是他的名言。
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欢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初读《论语》,即对有子的话感到怀疑。到十三岁时,他已经得出"孔夫子的话简洁明了,有子的话凌乱而不成文"的读书心解。
1187年,陆九渊在贵溪创办象山书院,每天早晨鸣鼓"揖升讲座",从容授学。每开讲席,学者群集,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讲授五年,求学者超过数千人,人称"象山先生、"陆象山"。
读书要怎么个读法呢?陆九渊给了我们明确答案,“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要静,不能慌里慌张,“切戒在慌忙”,因为理解书中精义决不是一蹴而就,要讲涵咏,要沉浸其中,细嚼慢咽,慢慢消化,细细体会,读后才能饶有兴味。遇到不懂的,暂时无需穷根问底,可以不求甚解,不妨一跃而过,留待日后再求理解。对于读完要“切身”,形成自身的思考,思考体会书中的道理,因为这正是自己调动已知获取新知的最好时机。
六、《劝学诗》
唐:韩愈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
诗意:
读书就担心书读的不多,读完就担心思考道理不明白。
自认足够就担心不再学,学了又担心以后不继续运用。
如今你四美都具备了,实在是做的好并且该感到荣耀。
读书要注意什么呢?韩愈是唐代文学大家,他告诉我们,读书有“四患”,有“四美”,他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因其主旨是劝青年人努力向学,因此被人称为《劝学诗》,这里选取了最有名的三句。
读书怕不广博,故应“多读”;思考问题怕不明晰,故应“深思”;怕自己满足了不再学习,故应“虚心”;学习之后怕不付诸实践,故应“躬行”。这四点古代学者称之为“四患”、“四美”。
韩愈告诫我们,读书要避免四患,要有四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地去探索其中蕴含的哲理。要重视实践,要学以致用。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究、思索和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
七、《柏学士茅屋》
唐 :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诗意: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他隐居在险峻的碧山里搭建的茅屋中。
但他仍像汉代东方朔那样的刻苦攻读,他虽然青春年少,但却已读破万卷书。
户外满天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如决渠一样地顺着道路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志的男儿应当奋发有为去博览群书。
柏学士是何许人也,史料上并无确切记载,应该是官居五品以上的朝廷官员,因为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的银质鱼章。安史之乱爆发后,许多地区被安禄山叛军所占,唐朝的许多官员都失去了职位,这位柏学士没能幸免,为避战乱,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深山之中。
杜甫的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时年56岁的杜甫,拖家带口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四川夔州,并暂时寄居于此。他写了二首诗给柏学士,这是其中的一首。
富贵从哪里来?书要读多少?杜甫在这首诗里告诉我们,即便是生逢乱世,身居茅屋,也要眼光长远,不要被眼前的暂时的局势所困,不能忘记读书学习的重要,这世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荣华富贵亦是如此,都是从勤苦中得来的。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好男儿都要学富五车,做一个饱学之士。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来日可期,总有云开雾散的那一天,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八、《劝学诗》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宋真宗赵恒爱好文学,善于书法,也是一名诗人。在他治理的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工商业最发达的时期,是人民生活水准最高、官吏俸禄最高的时期,也是市民阶层最强大、最富裕的时期。
赵恒为了劝勉人们读书学习,特意作了这首《劝学诗》,告诉人们读书的好处,尽管有人批评这首诗有过分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之嫌,我却认为这首诗说的都是大实话,读书的好处还没有都说出来呢。
大学者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热切地期盼:“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三国魏武帝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自豪地表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国人们,无论老幼,不分男女,多读书吧!多学习吧!一起奋进吧!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7
国诗歌颠峰”,读了《唐诗三百首》一书,我从中感受到唐诗的绚丽多彩,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开展史是最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珠宝。唐代是诗人辈出的时代,令人骄傲的是盛唐出现了李白、杜甫二位最伟大的诗人。唐诗所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十分丰富。
当我读到“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我体会到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有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在读到“诗圣”杜甫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我为杜甫一心为国、为民的伟大情操而感动。从王昌龄《出塞》那句“但使龙城习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唱出了战士们多少惊心动魄的军旅生活,表达了唐代诗人慷慨激昂的男儿风度和建功边塞的英雄气慨。 从我所读的唐诗中,我知道了中国传统诗词的博大精深,有我们的民族特色,同时让我认识了一个道理:我们小学生从小要有远大的抱负,做事情要脚踏实地,长大才能为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奉献。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振彪主编的《唐诗三百首》是教育部语文课标准编写,青少年必读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总集,是中国诗歌开展的黄金时代的缩影和见证。唐诗取材丰富,体式多样,风格高雅,所以我很喜欢读唐诗。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8
1)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2)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杜荀鹤《书斋即事》
3) 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寄吴冲卿》
4)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彭兆荪《读书》
5)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6)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辛弃疾《送湖南部曲》
7)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韩愈《符读书城南》
8)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9) 读书不放一字过,闭户忽惊双鬓秋。——陆游《寄题吴斗南玩芳亭》
10)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陶渊明《读山海经》
11) 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裴说《句》
12) 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
13) 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14)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5) 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16)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读书》
17)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观书》
18) 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刘岩《杂诗》
19)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法式善《读书》
20) 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21)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杨继盛《言志诗》
22)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23) 奚童悄向舆夫语,莫典春衣又买书?——潘际云《厂桥》
24) 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杜荀鹤《闲居书事》
25)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26)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刘过《书院》
27)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刘昚虚《阙题》
28)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袁枚《寒夜》
29)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30)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31)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诗》
32)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高適《答侯少府》
3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3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35) 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杨循吉《题书橱》
36) 驿亭幽绝堪垂钓,岩石虚明可读书。——欧阳修《咏零陵》
37)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38)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39)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40)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宋应星《怜思诗》
41) 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汤显祖《正觉寺示弟儒祖》
42) 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王维《偶然作六首》
43) 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44)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谢逸《送董元达》
45) 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陈继儒《浣溪沙·初夏夜饮归》
46) 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于鹄《题邻居》
47)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杂诗》
48)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王禹偁《清明》
49)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50) 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51)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52)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53) 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岑参《送薛弁归河东》
54) 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55) 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56) 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57) 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58)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苏轼《送任极通判黄州兼寄其兄孜》
59)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60)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9
一、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 《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即世》
宋代:辛弃疾
案上数编书,非庄即老。会说忘言始知道;万言千句,不自能忘堪笑。今朝梅雨霁,青天好。
一壑一丘,轻衫短帽。白发多时故人少。子云何在,应有玄经遗草。江河流日夜,何时了。
四、《劝学》
唐代: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五、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宋代: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六、 《读孟尝君传》
宋代:王安石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七、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代: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八、 《观书有感·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九、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十、 《劝学诗》
宋代: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十一、 《读韩杜集》
唐代:杜牧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十二、 《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十三、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宋代: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十四、 《观书有感·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十五、《和董传留别》
宋代: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十六、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十七、 《劝学诗/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十八、 《读陆放翁集》
近现代: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十九、 《柏学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深岩居。
古人已用三冬足,年少今开万卷余。
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二十、 《读书有所见作》
清代: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二十一、 《南园十三首·其六》
唐代: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二十二、 《观书》
明代: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0
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顾振彪主编的《唐诗三百首》是教育部语文课标准编写,青少年必读的100部中外名著。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作为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总集,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的缩影和见证。唐诗取材丰富,体式多样,格调高雅,所以我很喜欢读唐诗。
《唐诗三百首》有几首诗令我念念不忘。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意思是说“慈母用干枯的手拿着针线,颤抖地为将远行的儿子缝补着冬衣。母亲一针一线仔细地缝补着,心想着孩儿这次远行将迟迟不会回来。正像小草难以报答阳光一样,儿子又怎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游子吟》是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诗中真切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诗篇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不舍之情。虽无言语,虽无泪水,却表现出浓浓的母子情深,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内心对母爱的感激。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其外,讽喻诗《古从军行》、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田园风光诗《过故人庄》也是我爱读的诗篇。
《唐诗三百首》真是一本好书。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1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陆游为教育儿子子聿而写的一首短诗。它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是读书学习的经验总结,因而富有一定的哲理性。
诗的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不偷懒,不懈怠,用上了全副心血与精力,从少壮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刻苦研读,下足了工夫,所以到老年时在学业上才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离开了踏踏实实的潜心追求,离开了青年时代的日积月累的努力,要想得到成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诗人指出了“少壮工夫”的重要。正如俗语所说:“补漏趁天晴,学习趁年轻。”珍惜青春年华,打好学业基础,以求老来有成,这是古人做学问的一条宝贵经验,它对人们有着普遍的教育意义。
诗的后两句是讲学习的另一种重要规律,就是学习和实践的关系。虽然书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必需认真学习掌握。但是光从书本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是诗人切身感受之后对晚辈提出的谆谆告诫。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只能得到一些肤浅和皮毛的东西;要求“深”求“实”,获取全面的有用的知识,还要亲身去做,只有得到的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运用,不断深化,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绝知此事要躬行”,诗的结句果断有力,不容含糊。诗人以决绝的语气强调了“躬行”的重要,这无疑是指导青年读书的正确途径。
陆游的这首教子诗富有高度哲理性,他以丰富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的这两条读书的重要规律,给予我们很有意义的启发。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2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宋代:辛弃疾
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是送曹君之庄所,即去他的田庄或别墅的。全词洋溢着作者对年轻后进的关爱之情。开头二句劝其及早求取功名。薛能说:“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发出人生易老的慨叹。此处与之同意,言人间岁月不管愿意与否,它都要堂而皇之地逝去,时不我与,“劝君快上青云路”,求取功名,置身青云之上。开门见山,点出题旨,表达了作者对曹君的关爱之情。如何才能“快上青云路”呢?接下去二句指出要刻苦学习。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精义是由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大师承传下来的,它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要真正掌握它并不容易,必须下苦工夫才能学到手。作者还认为:“学窥圣处文章古,诗到穷时风味苦。”这就是说“学窥圣处”便可写出好文章,当然也就可以从政了。“工夫萤、雪边”五字,使用古代苦读的典故,劝其下功夫学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换头二句劝其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其中前一句劝其不要贪杯。曲生,这里指酒。言贪杯好饮,虽然能满足口腹之欲,如果因饮酒耽误了读书,会贻误终身,自酿苦酒,那风味可够受的。后一句写家人的期望。西窗,这里指妇人的居室,言不要辜负了家人待月西窗,望其成名的殷勤之意。结尾二句讽其来书。言其乘小舟离沙岸而去,不要不寄书哟!可谓语重心长!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3
《四时读书乐.春》
【元】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书在左右,或信手闲翻,或倾心细读,或一笑看过,或反复品赏,芬芳盈口,满心余香。
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雯读到朝辉甫上,在春秋默然交替里,在岁月寂然运行中。心灵因书,时而大恸,时而微喜,时而寒霜彻骨,时而微风拂面……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波三折,百转千回,在起起伏伏中,或悟人生至理,或叹人世苍凉,都不失人生之快事。
读书,是智慧的行为,而这种行为本身,却可以引领一个人走向更大的智慧。
《移居二首·其一》
【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一个人在自我精神世界里,能够始终恬淡愉悦,一定是一本本的书,为他的心灵,打开了明灯,保持时时清醒,步步睿智,最终走出完美人生。
读书,可以培养人儒雅的气度。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博采百家之灵气,荟萃文化之精髓,古今中外,万千气象,云集其中。
《读书》
【宋】陆九渊
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
书足以陶冶人的情操,历练人的性情,厚实人的底蕴,纯粹人的精神,完美人的'灵魂。
常读书的人,锦心绣口,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受书的熏陶浸染。
《励学篇》
宋·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其实就是指书的灵透、书的雅致、书的睿智,穿透岁月的尘烟,浸润到读书人的心底里。
由内及外,附着于举手投足做人处世之中,从而形成一种翩然风度,一种迷离气质,超凡脱俗,卓尔不群。
读书的人不会孤独。这个世界上,寻求热闹的人常常会觉得孤单,精神贫乏的人常常会觉得孤独。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一本书,就是一个知心的朋友,在独酌的时候,它会与你同饮;在孤寂的时候,它会静坐在你的对面。
就像一位平淡的朋友,不喧哗,不招摇。
《读书有所见作》
清·萧抡谓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它以自己的简单,成就着你的丰富;它以自己的开放与接纳,完善着你的精神世界。
时光流逝,岁月不言,生命一天天在书香的濡染中,会变的愈加醇厚耐品,一种灵魂的香味,自然就会生发出来,飘逸四散。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老想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4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明朝郑和七下西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来往;宋代岳飞,儿时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他牢记心头,最后为抗击金兵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代,黄继光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舍身炸碉堡,刘胡兰不怕牺牲、英勇就义。
俗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先人们都这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呢?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关于读书的古诗词15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赏析】
于谦,这个中国历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无意为诗,而又成为卓然自立的诗人,这与他的勤奋读书不无关系。这首七律从多方面写出了读书的乐趣。
吟咏读书的诗作,在古典文学中每见。但若借助于联想,自然流露真情,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和美感,给人以启迪和鼓舞,这就需要诗人另辟蹊径。善读书者对书总有缘分,诗的首联就从这里落笔。但诗人写法奇特,他不是借助于铺排和渲染,而是把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交。“晨昏忧乐每相亲”,一个“每”字,极力写出与书须臾不可离的深厚缘分,朝朝夕夕,寝食起卧,相伴相随,忧乐与共。那怕是:赋诗畅饮,弹琴论政,对床夜话,倾吐真情,总是如此。这里以“多情”与“相亲”,赋予书卷人格化,给人以呼之欲出之感,笔势活泼而多趣,把诗题具体、形象化了。
中间两联,具体铺叙与“书卷”“相亲”。诗人感受奇特,与一般人习常的体会和感受不同,而是向深处挖掘,从思想、精神诸方面,进行艺术概括,赋予新意。先用夸张的手法以一眼“直下”三千字,说读书速度之快,兴趣之浓。以胸中无尘,形容诗人全副心神沉入书海,以此淘滤心志,净化灵魂,道出了诗人书山攀登中的深切体会,非个中人难以道此。这是诗人胸襟的袒露。诗人常称:“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无题》),“冰霜历尽心不移”(《北风吹》)。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古代文化长期涵养的结果。在表达方式上,诗人极力避开抽象的概括,采用形象描述的手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高度浓缩的画面,令人咀嚼玩味。“活水”句化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诗意,对学习过程中的两个境界,作了生动描述。这里前后两句,互为因果,只有坚持不懈地刻苦读书,才能不断地汲取源头活水,而光景日新的境界,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有志之士。诗人笔下的“书卷”,犹如汩汩“活水源流”,喷涌不止,翻滚不息,随处流淌,任你汲取,给人力量,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诗人笔下的“书卷”,又犹如轻拂的东风,使花红柳绿,风景日新。这两句含有哲理意味的诗句,丰富了诗的'内涵。
末联笔势轻转,对“金鞍玉勒寻芳客”者,微加嘲讽。在他看来,服饰华贵的纨袴公子,衣冠楚楚,内心空虚,整日寻花问柳,留连光景,无所事事,哪能领略诗人书房情趣。反衬出诗人求知欲望的强烈,与首句的“相亲”遥相呼应。
本作由“观书”而生发,但诗人笔势并未停留在手不释卷、废寝忘餐之类的泛泛叙述上。而是纵横诗笔,发挥奇想,巧妙运用比喻、拟人诸手法,将自己与书卷“相亲”之情缕缕道出,真实地记述了其读书过程中的种种心态,写来激情微露,形神俱出,使抽象的内在感情具体化,显示出一种独特的创作个性。
【读书的古诗词】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词07-29
经典古诗词08-26
秋分的古诗词09-14
立冬古诗词11-04
秋天古诗词12-08
立冬古诗词经典11-01
古诗词鉴赏10-18
秋分的古诗词09-13
经典立秋的古诗词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