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古诗》全文

《古诗》全文

时间:2024-05-18 14:41:50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全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全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诗》全文

《古诗》全文1

  [宋]巩丰

  木石相因依,妙处在得水。

  遇其相合时,涧蹙水多止。

  巍巍天柱峰,双洞空无底。

  怪石抱川回,灌木参天起。

  青蛟走玉骨,玄脉贯石髓。

  屈折暂得伸,掀舞如掉尾。

  亭成自何年,不陋亦不侈。

  秋深泉少缩,亭影照清泚。

  忽遇水飞流,亭在银涛里。

  愁蛟卷亭去,相距不盈咫。

  一落坠两谼,力竭势方已。

  终疑入江湖,赴海日千里。

  昨夜山雨豪,梧竹尽风靡。

  轰雷与石斗,蛟怒几欲死。

  吾亭方宴然,清晓见窗几。

  因携一樽来,与客相料理。

  剩拟画将归,题诗却留此。

《古诗》全文2

  [清]顾炎武

  长看白日下芜城,又见孤云海上生。

  感慨河山追失计,艰难戎马发深情。

  埋轮拗镞周千亩,蔓草枯杨汉二京。

  今日大梁非旧国,夷门愁杀老侯嬴。

  作品赏析:

  1、“感慨”二句:写以往用兵多失策,造成艰难局面。追,追思。戎马,指战争。2、“埋轮”二句:感慨以往战争失利,南北两京相继失陷。埋轮、拗镞都指战败。《楚辞·九歌》:“埋两轮兮絷四马。”《尉缭子》:“拗矢折矛。”千亩,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史记·周本纪》:“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3、“今日”二句:写改朝换代,自己虽存忠义之心,但无从救国的感慨。大梁,今河南开封,战国时魏国的国都。夷门、侯嬴,见吴伟业《怀古兼吊侯朝宗》注。作者以侯嬴自比,以大梁指中原之地。他在文中,多次主张恢复之计在于进击中原。

《古诗》全文3

  [唐]冯延巳

  窗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浑无绪。

  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屏上罗衣闲绣缕,一饷关情,忆遍江南路。

  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注释:

  【1】寒鸡:因天寒而提早司晨的鸡。鲍照《舞鹤赋》:“感寒鸡之早晨。“鸡觉得寒冷,不到天明就叫,所谓”夜半寒鸡“。”早晨“,先于晨,亦此意。

  【2】香印:把香研成细末,印成回纹的图案,然后点火,亦叫“香篆“。唐宋时用以记时辰。“香印成灰”表明香已燃尽,天将破晓。

  【3】浑无绪:全然没有好情绪。

  【4】庭际高梧:房屋旁高大的梧桐树。

  【5】宿雾:夜间下的雾。

  【6】“屏上”句:谓心情不好,懒动针钱,罗衣尚未绣完,即搭在屏风上。绣缕,刺绣用的彩线,此用作动词,即拈针刺绣。

  【7】一饷:片刻、一会儿,通作晌。“一饷“,片刻,亦言”半晌“。

  【8】关情:感情有所牵系。

  【9】谩语:胡乱的话。谩,欺骗。梦魂谩语,即梦话,却比呓语稍轻。“休“,休要,否定语。

  作品赏析:

  冯延巳描写男女情事的.词约占集中半数,此类词往往不注重人、事描述的具体、真切,而长于表达主人公的愁闷与思绪,这首[鹊踏枝]即是这样。词中侧重写闺中少妇思念的痛苦。她因相思情深,彻夜未眠,起床后亦慵懒无力,无心一切,未绣完的罗衣被搁置一边,朦胧的思绪飞到江南,昔日的欢聚如今已化为乌有,忽然醒悟,梦中的盟誓是那样的虚假而不足凭信。词中通过场景的变换,将恩妇无由排遣的怅惘与烦闷次第展现,情深笔婉,曲折含蓄,颇富情韵。

《古诗》全文4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夜书所见南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词译文

  萧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仿佛在告诉我深秋到来的消息。从辽阔的江面上吹来的秋风,不禁让我想起自己是旅居在外的游客,引起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突然间看到远处有闪烁的灯光,便知道那是几个顽皮的小孩正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愿意去睡觉。

  词语注释

  1、萧萧:风声。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挑弄、引动。

  4、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5、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前面两句表达的是一种思乡之情,比较孤单寂寞,所以用了中板稍慢的速度,因人在静思的时候心跳比较缓慢,激动的时候心跳就快,所以板式的变,要符合人的心理特征。用竺派来演唱,竺派有个特点就是离调的手法,第三句就离调,就是慢宫转角,后面一句是反衬,在这么静的情况下,还有小孩子在抓蛐蛐,曲调也表现了小孩子轻轻地捉蛐蛐的情景,最后一句是远景。所以整首诗先是孤独感,再用童趣来反衬,最后是远景,虽然只有四句,但是内容很丰富。

《古诗》全文5

  [宋]崔与之

  法吏了繁剧,儒生擅文墨。

  世多兼两长,远到须器识。

  昔在晋魂公,曾此趋幕职。

  一逢龚庄敏,期以柱天极。

  紫微得夫君,嘉禾乏栽植。

  广城底山川,融结此英物。

  精神天独饶,醉盎春可即。

  读书细妍磨,作文工组织。

  庭隅立两造,片言分曲直。

  疾顽戒已甚,争事退如默。

  武库物兼蓄,沧海蠡莫测。

  同僚总称好,载路誉声塞。

  五羊书筵重,济物多阴德。

  荣通付傥来,荐剡岂求得。

  薰凉快马耳,汗漫捧鹏翼。

  归装可对人,南物毫不殖。

  二同羞著我,握手倒巾帻。

  幽棲泉石边,喜在文溪侧。

  平章诗浩荡,指点棋黑白。

  此乐竟何如,满怀春拍拍。

  咳唾落珠玑,襟期重胶漆。

  高诵归去辞,永守兔完册。

  焉知暮岁后,苦被功名迫。

  终能幡然起,行矣各努力。

  长途希树阴,萧邸谨服食。

  悬知风月宵,定启山失忆。

《古诗》全文6

  [宋]谢琎

  寇至人远避,寇退人复归。

  归来寻旧址,草芜迷荒基。

  哀哉住傍梅,清梦常相依。

  可怜岁寒心,能识存亡机。

  不欲染尘垢,先枯避时虞。

  方今向太平,枯干生新枝。

  主人修废坠,古梅仍春辉。

  俗态分荣瘁,梅心无改移。

  如我耐寒友,头白不相违。

  梅花自奇绝,世事与古别。

  花下独徘徊,似听梅花说。

  不愿傍官驿,驿外尘飞多马迹。

  几番驿使自南来,南枝折尽花狼藉。

  不愿在深宫,蛾眉人去寿阳空。

  缤纷檐下花飞片,不上宫妆入草丛。

  不愿在西湖,旧时逋仙迹山芜。

  可惜暗香疏影处,迩来都是给樵苏。

  不愿近东阁,无人更管花开落。

  黄昏风雨锁朱门,和羹人伴归沙漠。

  但愿开向千岩窟,饕虐冯陵任风雪。

  花香只绕处士庐,花飞不点征人骨。

  吟翁索笑痴更痴,谁似梅花能识时。

  始终不渝含酸味,去就长存调鼎资。

  广平铁石笔何在,生死与我深相知。

《古诗》全文7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2、提笔殷勤挥墨水,人生撇捺展缤纷。

  3、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素淡温馨加。

  4、来如飞花散似烟,醉里不知年华限

  5、人生若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6、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论》

  7、逝水流年何处觅,无风额上起波纹。

  8、人生恰如三月花,倾我一生一世念。

  9、花蹊绿野添新景,斑白犹言岁月耘。

  10、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1、拈缕荷香传月送,隔屏闻曲醉吾心。

  12、不要夸人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

  13、落日不知人世苦,举杯对月诉情缘。

  14、花衬美人娇,芙蓉百色凋。

  15、学语咿呀一二闻,背诵唐诗满院欣。

  16、夏风收了金黄麦,小巷榴花满树鲜。

  17、千年诗句诵,今日赏旗袍。

  18、三餐美味人生事,历尽艰辛各自夸。

  19、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断句》

  20、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卜算子》

  2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

  22、十四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述亡国诗》

  23、群星共聚清闲夜,千里伊人赐赏音。

《古诗》全文8

  [宋]陈淳

  小子尔定孙,来前吾语汝。

  尔今既加冠,盍以成人遇。

  今尔名以榘,字尔以方叟。

  告尔名字义,尔其敬听受。

  榘所以为方,是为法度器。

  极天下之方,不能外乎是。

  在人事而言,不越乎此理。

  此理根所性,其本一而已。

  散诸事物间,各各有所止。

  当然不容易,万殊而一揆。

  截截有成法,方正无少陂。

  圣人安而行,所欲不逾此。

  贤者勉而复,折旋必中矣。

  学者思圣贤,於学亦必以。

  所择要精明,所执在固緻。

  法皆自中定,方非由外至。

  如或非礼视,是以不法视。

  於视为不方,随物而妄宣。

  如或非礼动,是以不法动。

  於动为不方,随物而妄往。

  惟视方而明,不为非礼倾。

  惟听方而聪,不为非礼从。

  惟言方而信,不为非礼徇。

  惟动方而直,不为非礼适。

  一一守吾法,私意无容杂。

  寻绝枉尺为,乘戒诡遇合。

  直道范驰驱,何行不检押。

  其可者则与,不可者必拒。

  交游自正方,不随不可去。

  有善者则从,不善者必克。

  处事自正方,不随不善溺。

  随物则为圆,非圆特其偏。

  同流而合汙,在方诚有愆。

  先方而后圆,於圆乃可全。

  既无一不方,斯无一不圆。

  动容皆中礼,从心得孔传。

  岂但方之熟,实惟圆之安。

  圣法万世在,榘尔其勉旃。

  称名惕自省,闻字肃反观。

  斯义无尔愧,服膺常拳拳。

《古诗》全文9

  [明] 王稚登

  袁生袁生,尔何玩世爱学严君平。

  藏名在卜肆,朝取扑满钱,夕抱鸱夷醉,

  朱门招之谢弗往,西寺东邻留且住。

  已将白象即心调,更借青莲为法喻。

  有时落笔珠玑吐,苍兕惊啼老蛟舞。

  狂来不减祢正平,何物小儿杨德祖。

  自言身是大罗仙,醉倒玉皇香案前。

  手翻案上金炉火,谪在人间六十年。

  后身还忆前身事,长与曲蘖为因缘。

  我欲就生卜,一卜在黄屋。

  流乌飞入昭阳殿,万户千门鬼夜哭。

  再卜鸭绿江,东夷蕞尔邦。

  海内征兵日虚耗,未见黄幡一片降。

  三卜阖闾城,狐鼠何纵横。

  让王至德日以远,营营满耳青蝇声。

  生闻我言双眼白,吉凶不肯谈《周易》。

  长鲸一呼三斗空,走上碧桃吹玉笛。

  吹下飞花满地红,醉后高眠当茵席。

  呼童觅枕梦游仙,床头尚有支机石。

《古诗》全文10

  [宋]魏了翁

  渠河有水清且涟,弄丸之暇游其间。

  风轻沙暖鸥忘机,天开日烜鱼逃筌。

  山中不知岁月改,春洲六度听绵蛮。

  闻人昔游不到此,岸容山色如有冤。

  永平教孚讼亦简,为我卜筑河之干。

  临流兴怀叹不足,因思孔圣感逝川。

  岂无日景自北起,亦有天运从东旋。

  风霆流形草木贲,星辰垂象郊原宽。

  乾坤坎离更见伏,春秋代谢相回环。

  虽将此理醒群聩,更向川上观微澜。

  存神过化义亹亹,行著羽察心閒閒。

  子思渊渊达天德,子车混混穷原泉。

  东流不休发吕氏,潺湲远望悲屈原。

  圣贤分量已差等,后来承误滋可叹。

  或嗟年衰劝努力,或谓时逝宜游盘。

  须看龙见水归壑,又识雨降云蒸山。

  阴阳翕辟本无閒,俗儒但作死生观。

  河南挺生二程子,指示道体镌冥顽。

  人能於此发深省,致知格物兹其端。

  神徂圣伏二千载,是心长与江瀰漫。

  文通为挥五色笔,大篇长句垂不刊。

  春风沂泗俨在此,居人莫作渠阳看。

《古诗》全文11

  [南北朝]鲍照

  原文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意。伏枥还至今。

  注释:

  第365页[①]薪:柴。幽篁:幽暗的竹林。这句是说在竹林里把砍得的柴禾捆起来。

  第365页[②]刈:割。寒涧阴:阴冷的山涧下。

  第365页[③]朔风:北风。

  第365页[④]号鸟:悲鸣的鸟。思心:忧愁的心。

  第365页[⑤]井赋:田赋地租。讫:完毕。程课:定期的捐税。这两句是说到年底刚刚交完田租,而各种定期的捐税又紧接着来了。

  第365页[⑥]函谷:关名,秦时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汉代迁至新安县。这里是用函谷关内的西京长安泛指国家的都城。这句是说田租要送到函谷关内的都城。

  第365页[⑦]兽藁(gǎo搞):喂兽用的禾秆。输:输送。上林:苑名,本秦置,汉代又加增广,其中养有禽兽,是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第365页[⑧]河渭:黄河和渭水。关陇:函谷关和陇山一带。这二句是说人们是在河渭结着寒冰,关陇积着厚雪的情况下从远处去送田租和兽藁的。

  第365页[⑨]笞(chī吃)击:毒打。呵辱:呵斥辱骂。侵:欺凌。这二句是说还受官吏的毒打处罚和辱骂欺侮。

  第365页[⑩]不谓:不料,不意。乘轩意:指做官当权的愿望。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伏枥(lì力):伏卧在槽枥之间。枥,养马的地方。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说英雄暮年还有雄心壮志。这二句是说本来希望仕途得意,不料却直到现在还壮志未遂。

  【赏析】

  这是《拟古》诗的'第六首。

  这首诗主要写自己贫困辛劳的生活和壮志不酬的感慨。由于诗人出身低微,早年也有过“垦畛剿芿,牧鸡圈豕,以给征赋”(《侍郎报满辞閤疏》)的经历,所以能够通过亲身的感受,在诗中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这是诗人有意摹仿汉魏古诗之作,所以诗风比较古朴。

《古诗》全文12

  《游子吟》全诗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词语注释

  【1】《游子吟》: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

  【2】吟:吟诵,诵读。

  【3】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4】临:将要

  【5】 意恐:心里很担心

  【6】归:回家。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8】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译文一

  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译文二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古诗》全文13

  [汉]汉无名氏

  东城高且长,

  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

  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

  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

  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

  何为自结束!

  【注释】: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二。

  逶迤:长貌。

  相属:连续不断。

  回风:旋风。

  萋:盛也。“萋已绿”,犹言“妻且绿”。以上四句写景物,这时正是秋风初起,草木未衰,但变化即将来到的时候。

  晨风:《诗经·秦风》篇名。《晨风》是女子怀人的诗,诗中说“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情调是哀苦的。

  蟋蟀:《诗经·唐风》篇名。《蟋蟀》是感时之作,大意是因岁暮而感到时光易逝,因而生出及时行乐的想法,又因乐字而想到“好乐无荒”,而以“思忧”和效法“良士”自勉。

  局促:言所见不大。

  结束:犹拘束。以上四句是说《晨风》的'作者徒然自苦,《蟋蟀》的作者徒然自缚,不如扫除烦恼,摆脱羁绊,放情自娱。

《古诗》全文14

  [宋]刘子翚

  公才凛若干将铸,胆落诗流失以倨。

  弄毫邂逅即挥奇,造化玄机悉披露。

  凌晨访客忽飞筇,双涧徐穿碧交互。

  笑声只在竹林东,梦破急追无复处。

  是时秋雾正涵空,润气一解骄阳怒。

  霏霏半掩景贤峰,翳翳全没屯中树。

  初疑争先摩玉垒,惊尘漠漠桑乾渡。

  又如怀渴望梅林,细雨蒙蒙江左路。

  烦公一吐胸中豪,与此氤氲角驰鹜。

  可怜南山玄豹姿,终以班班作身误。

  何如雾隐长暗然,岂用毛采夸夭嫮。

  沾濡稻垄更潸珠,联络松岗尚横素。

  南箕忽哆遂雄吞,顾视怳若南柯寤。

  向来昧昧六合间,日月山河但如故。

  世缘所遇孰非虚,不具真眼那能觑。

  醯鸡瓮裹有全痴,陷虎机中惟一悟。

  我虽不获从斯游。兀坐深观亦同趣。

  况知陶令有名酒,未觉许询无胜具。

  便思追膛胡公墩,恐激长言又生怖。

  愿低笔力许我陪,韩孟才悬亦联句。

《古诗》全文15

  原文

  《石灰吟》

  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万凿一作:万击)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一作:全不怕)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作者简介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前言」

  《石灰吟》是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谦的一首托物言志诗。这首咏物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注释」

  1、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4、浑:全。

  5、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

  「鉴赏」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于是,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古诗》全文】相关文章:

浪淘沙古诗刘禹锡全文01-20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11-15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弟子规全文内容01-20

母爱的古诗08-11

秋天的古诗08-13

袁枚的古诗08-13

古诗的名言 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