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子吟古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游子吟古诗1
游子吟古诗注音版: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2
西师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游子吟》是一首描写母子之间浓浓亲情、赞美伟大母爱的古诗、是能够让学生充分领略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的经典诗篇。对于从小受到溺爱、关心体贴父母的意识较为薄弱的现代小学生来说,该诗又是一首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最好教材。
在教这首诗歌之前,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毕竟七、八岁的娃娃,无法去深刻地理解这种深深地母子情谊。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训练,教学中渗透了“母爱子孝”的人文思想,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
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教学活动充满一种体验的喜悦,激发学生的投入感和参与感。继而学生在音乐声中解读诗句、观察画面、想象说话。
二、以读代讲,层层推进
引领学生在诵读中走进文本,在品味中体验情感。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对诗歌产生了独特的感受、理解与体验。课堂中,我逐步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分句品读,随机搭建朗读擂台,调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客观地相互评价,使得学生朗读情深意切,十分投入。在教学中我告诉孩子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在孩子读通
后,我便问他们脑子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孩子们说:“一位妈妈在给孩子缝衣服”,说明孩子在以有的知识基础上,大体了解了前两句。随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孩子与孩子一起走进画面 ,“别人都入睡了,只有我家油灯在闪烁,只见以为母亲在??;夜晚,窗外寒风呼啸,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我一觉醒来,只见??”。这样层层递进,使学生感受诗画是一家,帮助孩子较好的理解诗意,古诗的情境被学生体味出来了。在图文帮助下,重点指导学生体会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指出母爱的伟大,做儿女的不能一一报答,就像春日的小草,无法报答太阳的恩情一样。孩子们听得特别认真,朗诵得很有感情。
《游子吟》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味的诗歌。是的,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子女是母亲一生的牵挂。每个人都是人之子女,每个人也都会为人父母。做人子女者,在父母有生之年,要多多陪伴父母,多多孝敬父母,多多与父母交流。父母需要的不是金钱,而是子女给予他们的`感情慰藉。千万不要到父母离开我们时,才会为没有及时尽到孝道而后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可能是为人子女者最深切的后悔和遗憾吧!
总的来说,我在教学过程中情感很投入,积极引导了学生,创设相关意境,并通过对关键词的理解,加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读出慈母的关爱之心,游子的孝义之情。
不足之处: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应与生活相联系。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果创设了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生活走进课堂,融入了学习,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似曾相识的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用爱心教会我们吃饭,走路,做人??母亲的爱是伟大崇高的,朴实无私的。让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让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体悟、品味、欣赏的境界。
总之,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为今后的古诗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保留学习古诗的极大兴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诗的文化海洋之中。
游子吟古诗3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指诗人自己,离乡远游的人。
临:将要。
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
赏析
先看题目。《游子吟》,当然是一首游子献给母亲的诗篇。事实上,游子对母爱的体会,本来也比一般人更深。每天生活在母亲身边的人,大概不免觉得母亲太过多事唠叨吧,总嫌你吃得少,穿得单薄,交的朋友不靠谱,总约束着你的少年心。可是,一旦离开母亲去闯世界,才深深地体会到,除了母亲,还有谁会真的关心你是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是不是被人诓了骗了呢?这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思念母亲。
中国古代的游子,不仅有背井离乡的漂泊感,其实还有深深的愧疚感。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讲,奉养父母是基本的人生义务,所以《论语》才会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游子长年在外,不能侍奉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内心其实是非常纠结的。这种情况在孟郊身上格外突出。为什么呢?因为孟郊家里穷,本来需要他及早承担起家庭责任,可孟郊偏偏仕途坎坷,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才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算是有了稳定的俸禄。
想想看,这之前的岁月,他得多焦虑,多痛苦啊。正因如此,孟郊得到溧阳县尉这个任命后,立刻就把老母接到溧阳奉养,算是尽一点迟到的孝心。同时,多年积攒的思念和愧疚也喷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游子吟》。可能有人会问,你为什么这么肯定,说这首诗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的?因为在这首诗下,孟郊自己加了一个注释:“迎母溧上作”。想想看,虽然我们今天常常让小朋友背这首诗,但它可不是小朋友在向妈妈撒娇,而是一个饱经沧桑、满怀愧疚的游子的感叹,这背后的感慨该多深,心情该多复杂。这样的诗该怎么写呢?
看前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细节切入,一开始,就提供了一个人们最熟悉的生活细节,慈母在给远行的游子缝衣服。这个切入点太漂亮了。漂亮在哪里?第一,它最符合母亲的身份;第二,它最能牵动人心。怎么叫符合母亲的身份呢?因为中国古代家庭分工,男耕女织,母亲每天最重要的活动就是纺纱织布,缝补衣衫。因此,缝衣服的母亲,本身就是最典型的母亲。那为什么又说它最能牵动人心呢?因为母亲挑灯缝衣,几乎是最有可能定格在游子心中的场景了。
给远行的儿子准备行装,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工作,厚的薄的,家常的正式的,母亲都要考虑到,都要一针一线地缝出来。白天有那么多家务,哪有工夫做这样的细致活儿!所以,母亲只好挑灯夜战。连续多少天,儿子睡觉之前看到的最后一个场景,大概都是妈妈在缝衣服吧;儿子醒来之后看到的第一个场景,可能还是妈妈在缝衣服。这当然会成为游子此后最深的记忆,多少次在异地他乡,午夜梦回,妈妈仿佛还坐在旁边,穿针引线。这样的场景,哪个游子会不动容呢!“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根线,把慈母和游子牢牢地牵在了一起。这根线,就是母子之间长长的情丝呀。
从缝衣服的动作入手,下面该讲心情了。什么心情呢?下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两句话,真是体贴入骨。一针一线地缝衣服当然辛苦,但母亲可绝不偷工减料,她会把针脚缝得比平时更细更密,几乎让衣服变成铠甲。为什么?因为游子的行踪哪能定得那么准呢?“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不是常有的事吗?万一儿子好几年都不回来怎么办?万一他的衣服在外面破了,又没人缝补怎么办?孩子在母亲的眼里永远那么低能、那么无助,所以她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替他想在前头,预防在前头,这就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牵挂,就在这千针万线中啊。我们现代人,大概很少自己在家缝衣服了,但钉扣子的机会还是有的吧?从商场里买的衣服,扣子往往只有一针一线,那是商家为追求效率,穿不了几天就掉了。所以妈妈们往往要重新钉一遍。只要经过了妈妈的手,你放心,就算衣服坏了,扣子也不会掉,这就是情义。这效率和情义之间,不就是商家和母亲最大的区别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四句大白话,没有典故,也没有太多的修饰,就纯粹是白描,慈母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而且,还是那么栩栩如生,感人至深。以至于有人评论说,这首诗到这里已经很完美,可以结束了。如果到这里戛然而止,会显得更加含蓄蕴藉,余韵悠长。真的`是这样吗?我不同意。为什么?因为这不是一般人在写诗,而是一个年过五十的游子在向垂垂老矣的母亲倾诉,这不是在讲技巧,而是多少年压抑的感情喷薄而出。什么样的感情呢?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谓三春,就是孟春、仲春和季春,也就是全部的春天。春天的阳光照耀着小草,让小草发芽,成长。小草呢,也在努力向上,拥抱着阳光。可是,小草微弱的努力,怎么能够报答太阳于万一呢?这大概就是五十岁的孟郊最深沉的感喟了吧?他从小不羁,年轻的时候时而隐居,时而四处游历;后来才在母亲的敦促下去考科举,不料又接连受挫,直到第三次才得中进士。又过了四年,才得到平生第一个官职——溧阳县尉,终于能够养家糊口。在这之前,母亲为他发了多少愁,替他操了多少心!如今,他终于可以把母亲接到自己的任上养老了,可是,年过半百的儿子迟到的孝养,又怎能抵得上母亲此前几十年辛苦的付出!慈母对游子的恩德,不正像春晖对小草的恩德吗?同样,游子对慈母的孺慕之情,也正像小草对春晖的依恋之意呀。可是,正如小草永远也无法报答阳光一样,游子如此微薄的心意,又怎能报答母亲那么多年的牵挂和辛劳呢!如此形象的比喻,又是如此天悬地隔的对比,直接冲击着我们的情感,让每个人,特别是每个经历过人生坎坷的成年人都产生深深的共鸣,恨不得立刻扑倒在母亲面前;同时,它又是如此明白,如此温暖,让小朋友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孝敬之心油然而生。这样看来,孟郊这两句话绝不累赘,这是在替千古儿女抒情,这就是千古绝唱。
游子吟古诗4
游子吟古诗拼音
yóu zǐ yǐn
游子吟
孟 郊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母手中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子身上衣。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行密密缝,
yì kǒng chí chí guī
意恐迟迟归。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言寸草心,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得三春晖。
【注解】
① 寸草: 比喻非常微小。
② 三春晖: 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首诗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整首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游子吟古诗5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是孟郊的《游子吟》。它的大意是这样的: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征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母亲时时刻刻为我们着想,担心我们吃得好不好,冷不冷,热不热,渴不渴。人生一世间,母爱大如天。
母爱是纯洁的;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只知道给予而不企求回报的。但是我们呢?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用什么来报答父母?我一直以为,长大之后报答父母就是现在好好学习,长大之后考一个理想的学校,找到好的工作,给父母买补品,买房子,给他们好的生活。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都是次要的,长大以后我们应该好好的`陪父母,而现在,我们应该不让他们生气,拿个好成绩让他们开心一下。十月怀胎苦,哺育更辛艰。母亲怀孕的期间是很苦的,但是一想到我们,的苦都忍了下来;养育我们长大更辛苦,刚出生,要给我们换尿布,哺乳。
再长大些,要当我们的启蒙老师,教会我们“是”和“非”。到了现在,还要时时刻刻担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因为全部的心思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母亲还会不时的生病。而我们,有时会在母亲虚弱的时候去“伤害”她们。有时母亲生病了,需要我们帮忙擦桌子、洗碗、晾衣服什么的,我们有时候却专注于其他的东西,不愿去帮忙。母亲只好自己下床去做事。原来我就是这样的,但自从我明白了母亲为我们所受的苦后,哪怕母亲没生病,我也愿去帮助她。人世间的儿女们,望着两鬓斑白的母亲,哪一个不辛酸至极呢?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我们所能报答得了的吗?正如《游子吟》中所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6
游子吟
孟郊
cí mǔ shǒu zhōng xiàn
慈 母 手 中 线 ,
yóu zǐ shēn shàng yī
游 子 身 上 衣 。
lín xíng mì mì féng
临 行 密 密 缝 ,
yì kǒng chí chí quī
意 恐 迟 迟 归 。
shuí yán cùn cǎo xīn
谁 言 寸 草 心 ,
bào dé sān chūn huī
报 得 三 春 晖 ?
【注释】
1、吟:吟诵。
2、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言:说
7、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8、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9、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翻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 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游子吟古诗7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中,我感受到的是伟大的母爱和对母亲的感恩。
从小到大,我的妈妈也像诗中的“慈母”一样,为我付出了很多。每天早起为我做早餐,送我上学,帮我检查作业……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妈妈工作也很忙,但妈妈从没在我面前抱怨过,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是鼓励我说“慢慢来,妈妈相信你,你肯定行!”我发烧的时候,妈妈会守在我身边,给我按摩、敷毛巾,整夜不睡,把眼熬得红红的。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妈妈也会严厉地批评我,并帮我分析出错原因,督促我及时改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马上就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尽力多帮妈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还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报答妈妈,报答妈妈对我的爱。
游子吟古诗8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歌曲《游子吟》,并从中感受母子情,得到爱的教育。
2,用连贯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了解装饰音和强弱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感受、体验、表现母子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着《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走进教室。
二、感受母子情——学唱《游子吟》
1、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请大家在看完影片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片段。)生:(自由发言)师:大家说得都对,从这段影片可以看出,母爱是天下最伟大的爱。同学们会唱影片中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吗?那我们一起来深情的演唱一遍!
其实自古以来,妈妈给予自己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今天我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妈妈,请大家看这张图片,说说这张图片上描绘的是什么?(课件展示图片)
师:图片上的这个儿子就是我国唐朝的著名诗人孟郊,他为了表达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游子吟》。
2、读师:好,那先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学过,同学们还记得吗?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生答)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孟郊即将远行,母亲为他连夜缝制衣服。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如何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那就让我们带上对诗歌的理解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唱师:看来大家被诗歌深深地打动了,其实被打动的不光是你,还有许许多多的儿女们。有一位作曲家谷建芬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这种感情,为诗歌谱写了优美的旋律,使它成了一首动听的歌曲——《游子吟》。师: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用歌声来表达这种爱。
(1)教师范唱歌曲
师:听老师唱完同学们在乐曲中有没有发现我们没有见过的音符?
生答。师:这叫波音记号,听老师来对比唱一下哪一种更好听?为什么?
有波音记号的'更好听,丰富了乐曲的旋律,起装饰作用,更能体现母子间依依不舍的情感。
(2)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后面两行同学们在唱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听老师把这一句唱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点就应该这样唱,你们觉得哪种更好点?生答。师:恩,有了附点更能体现歌曲的情感。
(3)学唱歌曲师:同学们刚开始已经从古诗中读到了母子情,其实歌曲动人的旋律同样也表现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接下来让我们唱着歌词,再来感受孟郊对母亲深深的爱。师:那么这样一首感人的歌曲,我们应该带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深情地)师:那请大家带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深情地演唱歌曲。
我们唱了两遍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呢?生答。师:这是一首
拍的歌曲,老师想请同学们边打拍子边唱第一行。生:唱。师:那下面听老师来拍一遍看看听觉上是否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生:发言。师:同学们要知道在
拍歌曲中每小节第一拍是强拍,第二拍是弱拍。
三、歌曲表演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表达情感,我们来配合动作演唱。你能模仿孟郊母亲为儿子缝制衣服的动作吗?请两个学生试试。师:你们也想试试吗?我们边唱边来演一演。
师:那在演唱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好妈妈呢,我想你们的妈妈也一定非常爱你们。老师想请两个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平时生活中妈妈对你的爱。生答。谁先说?生:、、、、、、师:前面的演唱,我们体会的是孟郊对母亲的爱,现在请大家带着对自己对妈妈的爱,再次深情地演唱歌曲。
四、诗歌
1、我国古代将合乐的称为“歌”,不合乐的称为“诗”。在唐代,歌诗传唱非常普遍,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充满母爱的《游子吟》,老师这里还有几首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感人的歌,等你们将来长大出门求学,或者外出工作成了真正的游子时,一定别忘了你的妈妈,要记得为妈妈献上自己的爱心;别忘了还有关心你的祖国母亲,要记得为祖国母亲奉献自己的力量。
游子吟古诗9
【原文】
游子吟
诗人:孟郊
朝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①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②意恐:担心。
③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④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⑤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创作背景】
《游子吟》写于溧阳(今属江苏)。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同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后世影响】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又有两位诗人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对后人的影响。
1992年9月香港举办了一项活动——“我最爱的十首唐诗”,评选结果按得票多少为序,最后在众多唐诗中,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
【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时隐居嵩山。近五十岁才中进士,任溧阳县尉。与韩愈交谊颇深。其诗感伤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瘦硬。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有《孟东野诗集》。
游子吟古诗10
游子吟
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吟:吟诵。
2、游子:出门远游的人。本诗中指孟郊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言:说
7、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
8、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9、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翻译】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游子吟故事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夜空,人们都悄然入睡了,而只有一盏灯亮着,与星星一齐眨着眼睛……
那是一位苍老的母亲在为她那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儿子勤奋好学,在孜孜不倦地读书,他的身旁放着母亲刚做好的小米粥。明亮的灯光下,那位年迈的老母亲缝得是多么仔细和认真啊!虽然视线是那样模糊,可她还是用那粗糙的双手,拿起针线,一遍又一遍地穿针引线,把儿子的线,把儿子的衣服缝了又缝,直到把衣服缝得结实暖和才放心,不然儿子早回不了家,在外面受冻她怎么放心的下呢?不一会儿她就用完了线,可还没缝完,怎么办呢?她下了床,拿出了准备缝自己衣服的线,穿到针上,又继续补她儿子的衣服,虽然自己的衣服已是千疮百孔,可她还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啊!
儿子读完书了,让妈妈也早点休息。她和儿子一起睡了,那盏灯也熄灭了,天空中的星星也少了许多…… 然而,那盏灯又亮起来了,可它比原来暗了许多,原来是母亲怕伤儿子的心,和儿子躺了一会儿罢了。灯暗一点儿,才能多省一些灯油啊!儿子也没有睡着,他看了看母亲在灯光下的身影,不经流出了眼泪……
渐渐地,东方泛起了微红,母亲心满意足地捧着那件厚厚的衣服放进了儿子的行李中。
母亲的眼睛因熬夜布满了血丝。儿子抹了抹眼泪,笑眯眯地向母亲问好,和妈妈一起收拾行李。享受着亲人团聚的美好时光…… 时光飞逝,太阳也染红了半边天,儿子要远行了,母亲把行李亲手挂到了儿子的肩上,一遍又一遍地嘱咐他要早去早回。儿子也舍不得自己的老母亲,他望着母亲,不住地点头,好让她放下心来。俩人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似的不住地往下流。此时,对母亲要说的千言万语也凝结成一篇在胸中荡漾已久的骇世杰作: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古诗11
今天,我读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明白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道理,它表达了慈祥的母亲对孩子的爱护、关心和牵挂,这博大的母爱就像春天的阳光,区区小草似的儿女之心怎能报答得了。
母亲每天为我们洗衣、做饭、辅导功课等,非常辛苦!作为孩子,我们应听从父母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对我们的爱。
游子吟古诗12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我感受最深的诗句。
这首诗是说在儿子即将远行的前夜,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默默地为儿子缝补衣服,母亲一针又一针,一线又一线,缝出了细密的针脚,是怕儿子的衣物在半路上破了。从中能看到我们的母亲是多么的爱我们,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可我们的母亲又何曾不是这样呢?
一次,我发高烧,爸爸没在家。妈妈半夜背着我去医院,这是我感到母亲的背是那么的温暖、那么的宽大,我的妈妈在我的床前守了一天一夜,我的烧退了,妈妈的眼却布满了红血丝。这时我从母亲的的笑容、母亲的'的眼神、母亲的一切感到了母亲对我的爱。我轻轻地在母亲耳边说:“妈妈,我爱你。”
游子吟,感母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游子吟古诗13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的含义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 体会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引入诗境
导入:提问(同学们都应该出过远门吧,下面请大家回想一下离开家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什么,你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先看插图,然后请同学们思考这幅图描绘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吧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一针一线的缝在了儿子的衣服上,虽然没有只言片语,但这一针一线之间流露出来的母爱却足以震颤我们的.心)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一起来感受母爱的伟大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将要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意恐:担心 归:回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小草 报得:报答三月里春天温暖的阳光
附加:孟郊。字东野,唐朝著名诗人浙江德清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诗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刻苦攻读,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这首诗就是孟郊中进士后为感谢母恩写下的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吟咏;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
二.初读感知诗意
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请同学回答)
2.重点词语
“意恐”“寸草心”“三春晖”
3诗中那些句子是描写游子离家前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4. 哪一句写出了游子的心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原意:那些绿茵茵的小草怎能报答太阳母亲的光辉呢?
比喻义:母亲对儿女的恩情,我们微小的心意怎能报答?
补充: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行的儿子赶制衣服。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慈母的恩惠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和歌颂。
游子吟古诗14
唐朝时候,距离京城很远的一个小村庄的一幢茅屋里,一盏昏暗的油灯下,一位母亲正在为他的儿子缝补衣服,他的儿子正在灯下读书。
这个儿子就是孟郊,他就要进京赶考了,他的母亲正在为他缝制衣服,想到赶考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自己的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孟母全神贯注地为孩子缝衣服。她一针一线地缝补,不知用了多长的线,也不知道穿了多少针。孟母的眼睛不好,手上扎了好多细小的血孔,不停地出血,可她还是一刻不停地坚持缝衣服。这时,坐在一边的孟郊看见母亲流血的.手指,忍不住上前劝道:“娘,您不要再为我缝衣服了!您教教我,还是让我自己缝衣服吧!”“那怎么能行呢?我为你缝衣服,就是怕你去京城的路上衣服破了,不好补,马上就要进京赶考了,你要好好准备学习的事情,怎么能这么轻易地浪费时间呢?”孟郊看见母亲千疮百孔的双手和布满血丝的双眼,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样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游子吟古诗15
⑴吟:吟诵。⑵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
⑶临:将要。⑷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言:说。寸草:萱草。萱草(花)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对于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来表达子女的孝心。
⑹三春晖: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我们。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忙着缝儿子远征的衣服,又担心孩子此去很久都难得回来。谁能说像萱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这首诗就写于此时。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诗词鉴赏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这真切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游子吟古诗】相关文章:
古诗《游子吟》的故事11-23
古诗《游子吟》的故事锦集3篇01-21
很经典的古诗03-11
经典的古诗11-15
古诗05-26
古诗的浪漫-有关古诗的作文02-17
关于霜降的古诗_古诗大全12-30
冬天的经典古诗03-19
对雪的古诗03-13
蝴蝶的古诗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