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资料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六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关心人民疾苦。于谦前后在任十九年,威信很高。 于谦所生活的十五世纪中叶的明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也先率领的瓦刺部族的骑兵,向明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由于宦官把持朝政,腐败无能,明朝五十万大军与也先骑兵在北京西北的土木堡一战中大败,督师亲征的英宗皇帝也被敌军俘掳。京师岌岌可危、朝廷惶惶不可终日,身为兵部左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他一方面另立英宗的弟弟为景帝,以安抚民心,另一方面巩固京师的防务,并屡出奇兵挫败也先骑兵。也先见挟英宗进攻北京的阴谋失败,于是将英宗放回,与明王朝议和。 历史的悲剧又重演了一次。于谦的功劳不仅未受到应得的酬谢,反而遭到了朝中邪恶势力的嫉恨与迫害。他们发动宫廷政变,把受辱的英宗重新扶上皇位,并以叛逆的罪名将其杀害。 于谦死后葬于西湖西岸的三台山,与湖的北岸栖霞岭下的岳飞墓遥遥相望。后人在诗中写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邕觉重西湖。”岳飞与于谦的悲壮事迹,给湖山增色不少。 于谦少年时博览群书,十六岁时就读于吴山三茅观,写下了有名的《石灰吟》:千锤百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如其人,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画梅圣手”王冕
王冕(1310—1359),字元章,又字元肃,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出生贫寒,幼年替人放牛,自学成才。性格孤僻,鄙视权贵,应试不中后漫游吴楚、大都等地,晚年隐居会稽九里山。诗画皆负盛名,尤擅画梅。 相传,他的父母单生王冕一人,视他如掌上明珠。他周岁就会说话,三岁能对答自如,到五六岁,认识能力更要比一般儿童高,八岁开始入学,成绩优良,宗族大为惊奇,视为神童。王冕小的时候,求知欲很旺盛,好奇心也很强。有一天,他的父亲叫他去放牛,他把牛放在草地上,自己溜到私塾里去听村童读书,傍晚回去时,牛不见了,被他父亲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他还常常坐在庙里菩萨的膝上,借长明灯读书认字。青年时代的王冕曾一度热衷于功名事业,他专心研究孙吴兵法,学习击剑,有澄清天下之志,常拿伊尹、吕尚、诸葛亮比喻自己,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但是,元朝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教育了他,他的仕途之梦很快就破灭了。他参加过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回来后,满怀郁愤,就把所有的文章烧毁掉,以示永绝仕途。他知道功名已是镜中花,水中月,便改途易辙,学南阳诸葛亮,隐居于九里山的水南村,白天耕作,晚上作画,过着“淡泊以明志”的半饥不饱的生活。 王冕的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不拘于常格,大都收入在《竹斋集》里。王冕擅长画梅,他的“墨梅”,可用“神韵秀逸”四字来概括。构图密而不乱,繁而有韵。立如龙,劲似铁;发梢如箭,短如戟,不止求形似,而且求神似,表现出或娇艳,或清雅,或灿烂,或萧疏等等姿态,被明代沈尧龙称为“墨王”。
【六年级语文——古诗《石灰吟》《墨梅》教学资料】相关文章:
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案05-06
墨梅古诗原文及翻译01-23
《梁甫吟》古诗03-13
游子吟古诗06-01
《暮江吟》古诗鉴赏03-29
古诗《游子吟》的故事11-23
语文古诗教学反思07-02
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鉴赏03-10
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05-16
古诗《游子吟》的故事锦集3篇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