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语文园地>古诗词>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时间:2024-08-16 12:40:22 古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离不开试题,试题是参考者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参考资料。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1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 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解析:由第三句的“知我意”可以看出诗人把鹭鸶当做人来写,这是拟人手法。指出手法后,还要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拟人手法。诗人赋予鹭鸶人的情态、动作,写它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自己的心思,并频频翘足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由下句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可知前句的“浮云能蔽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非实指。诗人希望到长安,受到君王的重用,但终因小人蒙蔽君王视听,使他难以如愿,徒愁绪盈怀。指出手法后,还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手法。用“浮云”喻“奸邪”,用“日”喻君王。用“浮云能蔽日”喻君王为奸邪之人蒙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难以受到君王重用的愁绪。

  3.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

  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词句写冷风中忽然闻到花香,原来梦寐以求的梅像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出现了,但是酒醒之后现实却是令人“断肠”的。因此,从梦中梦醒的对比中写出了作者孤独、失落、凄凉的心情。修辞手法也很明确,把梅花写成白衣女子是拟人,“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是对偶。

  答案:“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逸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颔联两句描写的对象分别是芳草、好云,但诗人却将其人格化,言其“有情”“碍马”“遮楼”,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这样写使诗句更生动形象。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2

  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挑衅边忧听不完,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矛盾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秋月照长城”和前三句写法有什么区别?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吞危石,日色寒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眼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常用于评诗“诗眼”所谓的.说法“诗眼”它通常是指一首诗中最简洁、最生动的一个词。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一个。“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整首诗简要欣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3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客 意

  元好问

  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山间儿女应相望,十月初旬得到无?

  【注】 了了:了然,清楚。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解析:注意分析出诗人之所见(实)与所思(虚)及其表达作用。

  答案:虚实结合(以虚写实)。诗中第一句是“实”,是诗人身处寒冷屋内,面对昏暗灯火,孤枕难眠的情形;后三句是“虚”,写想象中仿佛看见了回乡的路,看见儿女们在山间眺望,听到了他们在计算归期。拓展了诗歌意境,使“客意”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深沉。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题目。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写相思的古诗词中有一种常用的写法:以想象对方思念的情境来表达自身柔肠似断的思念。这首词有这种写法吗?试作分析。

  解析:本题题干已明确点明写法——想象,命题人既然这么问,自然是有这种写法的。下片最后三句明显就是词人的想象。

  答案:有“五月渔郎相忆否?”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①长恨飘蓬②。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 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

  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突出了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4.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同友人游青溪

  (清)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有人评价这首诗“于平凡之处翻出新语,于平凡之景中翻出新意”,请结合颈联和尾联作简要赏析。

  解析:抓住颈联中“问柏”及尾联中“此间住久恐成仙”分析其新意即可。

  答案:这两联将平凡的景象写出了新意。颈联充满神奇的想象,不说柏树栽种于魏晋时期,而说它能讲述魏晋间的事(此处是化用《桃花源记》中的“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来),本是枯燥的时间交代就写出了新意。尾联借嘱咐同伴之趣话,侧面烘托这人间仙境之优美迷人,写法也很新颖。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整首词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主要是在写景,上片写秋雨秋云无雁影,下片写夜深人静,只有照壁孤灯相映。最后两句“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流露出作者孤独寂寞,长夜漫漫难熬的情怀。由此推知,前面的写景句,句句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答案:全词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片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片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全词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程 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解析:“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营造了月夜静幽的氛围,淙淙的泉水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宁静,所以这是反衬手法的运用。

  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水声在宁静的月夜响起更突出了月夜之寂静。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4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注】声。

  【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解析:

  解答此题要从诗歌意象入手,把握景物特点,从而分析景中情。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阅读下面这首敦煌曲子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①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②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③现,北斗④回南面。休即⑤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注】 ①近代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入教坊曲。②休:罢休,双方断绝关系。③参辰:星宿名。参星在西方,辰星(即商星)在东方,晚间此出彼灭,不能并见,白天一同隐没。④北斗:星座名,以位置在北、形状如斗而得名。⑤即:同“则”。

  试就该词的抒情特点加以鉴赏。

  解析:

  该词写女子对爱情的盟誓,充满对爱情磐石般的信念和烈火般的热情,直率、热烈、大胆、泼辣,遣词造句亦不假修饰,体现出民间歌词拙朴、自然的本色。

  答案:

  直抒胸臆 。以一连串不可实现之事——青山烂、秤锤浮、黄河枯、白日现参辰、北斗星回南面等,来表现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直率、热烈,感人至深。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田 家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用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四句写了四个场面,全部是白描或者说叙述的语言,字面上丝毫不带作者的观点态度,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又充满字里行间,显示了高超的表现艺术。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

  答案: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如果回答叙述也正确)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示秬秸【注】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重点信息,如“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结合具体诗句”等;其次要看哪些诗句是写景,写了什么景,如此写景是如何表现平实、有韵味的;哪些诗句是叙事,叙了什么事,有何目的;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答案:

  要点一:平实,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举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任何修饰之语。

  要点二:有韵味。写景、叙事,蕴涵丰富。举例: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5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贺新郎 寄李伯纪①丞相

  张元幹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公元1126年(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张元幹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幹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②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此处借指归隐之地。

  “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

  解析:回答该类题目,一是要弄清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基本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要明确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与得分点,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题干有三问,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回答时先点明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写明为什么是拟人。从“送”字可以看出是拟人的修辞。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解析:找准颔联两句,抓住“流水”“暮禽”的动作行为可作出判断。

  答案: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以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隐嵩山时悠然自得之情。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

  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

  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解析:诗题为“梅花落”,前四句写梅花灿烂一夜败落,第三联言“少妇今如此”,“如此”即是“像这梅花一样”,显然诗作是想借写花的凋落喻写征妇的幽怨。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颈联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

【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相关文章:

高考古诗鉴赏题及答案_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例析209-28

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01-02

高考如何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作文06-09

《关雎》古诗鉴赏04-02

《相思》古诗鉴赏03-08

梅花 古诗鉴赏09-09

江南古诗鉴赏01-20

《重阳》古诗鉴赏10-17

登高古诗鉴赏12-11

李白古诗鉴赏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