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4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5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2.读课题,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2)相互交流。
三、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四、朗读、背诵全诗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学习《夸夸同学》的方法,通过一件事写一个熟悉的人,(如:老师、同学、亲友等)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讲述抓住人物的特点写作注意几个问题
(1)要选择一件最能发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
(2)选择的一件事,必须是真实的,要写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即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一写清楚。事情的经过是全文的重点,尤其要写详细、写具体。
(3)要选有性格、品质特点的人来写
(4)以一件事写一个人,出了注意写好事之外,还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里活动作为必要的'描写,以使所写人物的形象鲜明,丰满文章活泼生动。
2、读一、二篇范文。
3、以“我的××”写一篇文章。
第十一节、习作,复习写信
一、教学要求: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里或学校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告诉伯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写信的格式和要求
(1)称呼:在第一行顶格解,称呼后面加冒号
(2)正文:另起一行,每段开头空两格,一般是先向收信人问候再把要说的事情一件一件往下写,写清楚。
(3)祝颂语:正文写完了,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祝你,再另起一行顶格写“身体健康”等祝福的话。
(4)署名:写在全文结束后,下一行的右下方。
(5)日期:写在名字的右下方。
2、选择事例。
(1)想想最近学生发生过一些什么事?家里发生过什么事?你觉得哪件事有意义,值得去告诉别人?如告诉爷爷,你的学习情况,暑假的打算。
(2)口述。
3、生动笔写。
第十二节、看图作文
一、教学要求:能抓住图画认真观察,展开想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认真观察图画
(1)看看图上是什么地方,都有谁?
(2)他们在哪里?
2、讲述看图作文的重点
(1)要抓住图上的主要内容,要从图中看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主要人物,分辨出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
(2)要展开丰富的联想。
根据人物的表情、行为、想象出人物的音容、笑貌,想象出人物的语言、心里活动,根据事情的发生,想象事情的经过(发展高潮)和结果。
3、练习,看图作文
第十三、四节、综合练习,考查
一、教学要点:综合练习,考查
二、教学过程
1、把预先印好的试卷给学生。
2、按要求完成练习。
3、改好卷后进行评讲。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了解字词的意思。
2、能独立认读音节,学习朗读问话的句子,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通过看图学句认识图上的3种动物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读问句及一问一答对读
难点:读好问句
三、课前准备
动物卡片、生字卡片
奖励品
四、教学过程
1、比赛开幕,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班真热闹,有一场比赛马上就在我们班举行,谁为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我请一位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指名请同学拉开字幕)
师:赶快拼一拼
bǐwěiba
比尾巴
指名读,学习生字“尾巴”注重轻声读法指导。
2、比赛项目学习,学习简单问句
师:是谁比尾巴,我们班的小朋友吗?(教师表情非常惊讶。)
生:动物
师:不过我们也要参加,看老师已经挂上主持人的.牌子,为动物们主持这场比赛,咱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这场比赛的裁判员,老师要评出六位“裁判长”(出示“裁判长”的牌子)比赛之前让我们一起学习以下“比赛项目”(在黑板上出示比赛项目)
chánɡ
“谁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
bǎ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
师:到底谁的尾巴长?老师非常想知道,你能告诉我吗?(指名学生猜)
老师示范读问句,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答案,使学生领会问句的作用。
师:你最想知道哪一个问题的答案,请你同桌之间问一问
同桌之间互问,感受问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读法。
指名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指导、评比。
3、比赛开始,了解动物尾巴特点
师:小朋友都那么想知道今天到底谁来了让我们一起请出今天的动物朋友吧。
谁带动物去比赛现场
师出示三张动物图片,生说动物名称及尾巴特点,师请生将动物贴在黑板上。
请学生比一比,
学习生字“长、短、一把伞”
比较“ɑnɑnɡ”用“一把”说短语
师出示比赛结果告示
“——的尾巴长。
——的尾巴短
——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学习“猴、松鼠”两个生字:
分析“猴”的字型
知指导“三问三答”的朗读
a)师范读
b)指名学生与师配合
c)同桌对读训练,师评价
说说三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
3、拓展
师:多有趣的比赛,看公鸡鸭子和美丽的孔雀也想来比一场,你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吗请小朋友为他们设奖按照以下句式说:
“谁的尾巴——?
——的尾巴——。”
评选“裁判长”
板书设计
bǐwěiba
比尾巴
比赛项目比赛结果
chánɡ
“谁的尾巴长?“——的尾巴长。
duǎn
谁的尾巴短?——的尾巴短
bǎsǎn
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hǒuzisōnɡsh
猴子松鼠兔子
注:根据教学中的不足,此为修正过的教案。
语文教案 篇4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中国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中国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中国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堂练习】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______标出。
⑵ 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安排】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分析】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小朋友们那儿了解到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自身小朋友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而知道家长生日的都没有几个,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小朋友们懂得了要关心家长、回报家长。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同学分析】
本班的小朋友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惯了,不懂关心他人,关心家长,处处以俺为中心,缺乏爱心,因此,本文是一个很好的教本。
【设计理念】
在本课中,“爱”至始至终贯穿于其中,抓住“感受家长之爱──回报家长之爱”是本文的主线、关键,而“故事导入、激起爱潮;朗读、感悟、唤发爱意;拓展延伸、掀起爱浪”这一系列教学活动,都是为了拔动同学爱的心弦,使真爱渗透在教学中,体现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俺采用了资源整合的方法,使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思想教育:
要有意识地感受家长对自身的保护,学习如何去关心和保护他人。
2、知识要点:认识本课生字。
3、能力训练:
⑴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领会为什么说缄默是可贵的?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激起爱潮
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所以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课件出示资料)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附近阅读资料:
妈妈的礼物
有个小朋友,他出生的那天,妈妈就离开了人生。
从此,每当看到他人从妈妈那么得到了礼物,他就非常伤心:“啊,俺真命苦。俺的妈妈,竟来不及给俺一件礼物!”
一天,这小朋友想起这件事,又伤心地哭了。他儿个儿在街头徘徊,泪水模糊了双眼,撞在一位老人身上。老人并不生气,却关心地问:“小朋友,你哭什么?”
小朋友向老人倾吐了自身的忧伤。
老爷爷听罢,严肃地说:“小朋友,你错了!其实你妈妈为你留下了最珍贵的礼物,你应该珍惜才对!。”
“那……俺怎么不知道呢?”小朋友惊讶地问。老人抚摸着小朋友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首先,妈妈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这难道还不够吗?”小朋友听着,眼睛忽地一亮。老人接着说:“不只如此,妈妈还给了你的明亮的眼睛,让你去观察世界;给了你聪明的耳杂,让你去倾听世界;给了你一双腿,让你去走遍世界;给了你一双手,让你去改造世界。这些,这难道还不够吗?”
师:读了这个故事,谈谈你心中的感受。
(生自由谈)
师小结:一篇文章你们都读出了不同的体会,确实,这个故事很感人,让俺们感受到了家长对儿女那深沉、无私的爱,下面就让你们在这种爱的渲染下继续学习第17课。
(板书:可贵的缄默)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课前利用课外阅读引入课堂,配与觉悟的轻音乐,渲染课堂气氛,调拨同学的情感之弦。
二、朗读感悟,唤发爱意
1、全班齐读课文。
2、师:读了课文,老师先问问你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们是怎么向你祝贺的?知道的、祝贺的请举手。
3、小结:
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幸福、自豪,图中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课件出示句子),就读你们带着这种幸福的感受读一读课文的开头。
(师读问话局部,生读答话局部)
4、让同学上黑板自由写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体会。重点体会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
(同学比动作)
5、师:连老师也被他们的.幸福所感染了,请接着读8~9自然段。
(指名读)
师:此时此刻,教室里的局面是怎样呢?
(相机板书:热闹)
师:从这一段中,“俺”知道小朋友们是──快乐幸福的。
师:对,因为他们感受到爱。
(板书:感受爱)
师:你从哪句话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爱?
(用线条划出)
(同学自由找、说)
通过指名读、精读让同学更深地体会家长之爱。
师小结:家长之爱有如浩瀚的大海,如此深沉而不张扬;如此平实而真挚,世界上没有比这父爱母爱更伟大、更无私的了,在此,俺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最熟悉的歌,俺们听听。
(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你从歌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感悟)
教师生动而深情的赞颂,再加上一首感人的歌曲,相信同学们已沉溺在爱的海洋里。
量:(过渡)对!小朋友们会感受爱了,但“俺”觉得还不够。
(课件出示重点句:俺想去寻找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这极为“珍贵的东西”。)
师: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下面的文章会告诉你们答案。
(齐读11~14自然段)
利用小朋友好奇好胜的心理,先设疑,再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感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在解决答案之前,老师想问问你们:你们有几个人知道自身家长的生日?
预设1:
有许多同学都知道家长的生日,教师便顺势褒扬,与图2中的小朋友对比,引出下文的学习。
预设2:
许多同学缄默了,则采访:你这时在想什么?
(让同学说出心里话)
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2)图中的小朋友全都缄默了。
(板书:缄默)
他们由原先的热闹变缄默了,猜一猜,他们在想什么?
(生自由说)
创设情境,使同学如临其境,更有助于感悟课文。
师小结:对!他们在缄默中思索着(析书:思索),在缄默中,小朋友们认识到了自身做得不好;在缄默中,小朋友们懂得了回报家长之爱;在缄默中,小朋友们发生了爱家长的意识,因此说这缄默是──(生回答)
(相机板书:可贵的)
师:现在俺们知道了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了吗?
(生回答,师相机板书:回报家长、关爱家长)
由热闹──缄默两种反差的现象引导同学认识到家长对自身的付出,远比自身对家长的回报多得多,从而让他们对家长更充溢感激、关爱之情。
师:(过渡)那么,俺们该怎样来回报这深沉的爱呢?小朋友们又是怎样回报家长之爱呢?
(快速浏览15~17自然段)
(指名说读后感悟,相机板书:热闹)
师:小朋友们的回报给家长带来了什么?
(快乐、幸福)
师:你从哪看出?
(生划出)
师:对呀!哪怕一件微缺乏道的礼物,一个甜甜的笑声,一句简简单单的祝福,都是对家长最大的回报,都是对家长最大的抚慰!
(板书:回报爱)
这一环节,把爱由浅层次引入深层次。
三、课外延伸,掀起爱浪
师:学完了课文,你们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心里话,也可以把它写在书上或小纸片上。
(师展示个别作品)
注重课文内容与同学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说写的结合,让同学学会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去感悟,把学习语言与塑造人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沛体现人文精神。
师:是啊,家长对俺们这么疼爱有加,你们打算怎么回报呢?
(生自由说)
师:在这里,俺就借用一句广告词儿:“心动不如赶快行动。”母亲节、父亲节快到了,你们就赶快筹备礼物吧,但愿你们的礼物会给家长带去幸福、快乐,给周围更多的人带去爱!
(板心形:爱)
结束语:
最后,让俺们一起满怀觉悟地诵读一首诗,让俺们在诗中结束俺们的一堂课。
(配乐)
附诗一首(资料2):
献给俺的家长
俺在春天赞美百花齐放
俺在秋天歌颂秋的收获
在感恩节里
俺要感谢俺的家长
父爱如山 母爱似海
儿行千里母担忧
俺的眼里满是泪水
俺要带给俺的家长深深的祝福
现代教育讲求课程资源的整合,本课尝试了利用课前阅读(资料1)和课后感悟读(资料2),适时进行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因为小同学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生动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自然而然将同学带入情境,从而激发起同学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板书设计】
17、可贵的缄默
热闹 缄默 热闹
↑ ↑ ↑
兴奋地感受爱 思索 缄默地回报爱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感受两首诗歌的不同风格,体悟不同诗人其不同的心境所表达出来的不同的诗风。
2。 研习文本,比较探究,交流讨论。
3。 引导和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在争辩中加深对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及同一诗人在不同心境下表现出来的不同诗人的整体认识,允许多种见解并存。
4。 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人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下的思想感情,感悟诗歌这种文学样式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
探究两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并以此诗为切入点,比较探究这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方面所存在的差别。
教学难点
体会两首诗歌的协作风格,并且比较探究其中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准备《鹊桥仙》对比阅读的材料纸。
一、阅读材料中的两首诗歌
1.播放背景音乐:《美丽的神话》。
2.材料纸:《迢迢牵牛星》和《鹊桥仙》比较阅读
3.导语:我们说人类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为亲情、友情和爱情,那么亲情和友情我想大家都已经拥有了,唯独这个爱情,是我们还需要用来向往的一件东西,当有一天我们也拥有爱情的时候,我想大家就不会想过六一儿童节了,那时最想过的应该会是情人节了。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每年七月,牛郎和织女可以名正言顺地会面。这个自魏晋以来就流传的魅力深化,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咏叹,最早传唱这一神话题材的就是汉魏时的古诗《迢迢牵牛星》,但脍炙人口,传诵不衰的绝唱,当推背诵秦观的《鹊桥仙》了,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一诗一词。(板书:迢迢牵牛星)
二、 整体感知,赏析探究
1. 全体朗读(幻灯片:诗歌内容)
师:据传说,这年的七夕,喜鹊不知什么原因,忘了到天上搭桥去了,害得我们的织女啊,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朗读一下《迢迢牵牛星》,体会一下那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生)
师:那年的七夕,牛郎和织女因故没能相会,只能脉脉无语。经过几年的等待,有情人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这又是怎样的一幅怎样的天堂相会图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鹊桥仙》。
2.求同过程
师:从两首诗中读出什么?自己再默读,然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小声地朗读。
师:我们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来形容,你来说说用哪个字来形容?
生:怨、忧、思、悲……
师:表达了诗人内心中最深层次的情,那么这两首诗传达了一种相同的情感。
3.求异过程
师:两首诗一个是民歌,一个是文人作品,语言情感上肯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那么他们都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感?语言上或者说艺术上有何特点呢?结合两首诗的具体的语句,你从两首诗中读出了哪些不同?前后桌、同桌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生:《迢》隔河相望,可望而不可及,怨恨。
师:那你来把那种怨恨的感情给大家读出来好吗?(作稍微的朗读指导,并让全体学生朗读体会这种情感)
生:泪如雨下。(让学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织女思念牛郎的悲苦之情)
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坚贞、乐观、忠贞。
生:柔情似水,美好的相会(每年一次的相会,突出爱情的珍贵)
4.总结:求异(幻灯片)
《迢》:怨恨、悲苦,主要体现的是一种离愁别恨(板书:离愁别恨: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鹊》:忠贞、坚定、珍贵、对高尚爱情的赞颂(板书忠贞,坚定:对爱情的忠诚与坚贞)
三、 拓展延伸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选段,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师:那么,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对比的句式,就这两首诗歌,来仿写几个句子,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调动你的创新意识和文采。
(朗读学生作品,范读自己的作品)
师:上面,我们对这两首诗,进行求同和求异,这主要是为了能够凸显这两首诗的个性。明代有人评价《鹊桥仙》的时候说,世人咏七夕,往往以双星会少离多为恨,而此词独谓情长。19世纪英国诗人济慈曾说:听得见的音调是优美的,听不见的音调更是优美的。
四、教师配乐朗读(美丽的神话)
1.师:你们的理解与老师的理解是否相同?要做到对古诗情感的把握确实不容易,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这两首诗歌。注意,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感情细胞都调动起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轻重音。
2.师:爱是什么?有首歌叫做《爱如潮水》,还有一首歌叫做《死了都要爱》,可见爱情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是不可或缺,相当重要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涉及爱情,但我们却拥有诠释爱情的权利。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爱情的?
生:爱情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同的事情的爱情,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生:爱情是不加任何砝码的……
3.全班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也许注意到了,特别关注的就是朗读,反复的涵咏,来增强语感,这就是学习古诗文最主要的途径。
2。比较阅读:比较诗歌的情感,比较语言特点,抓住一些比较点,进行多元对比,体会爱情不仅有欢乐,而且有泪水,从短暂的相逢中,体现出的亘古与忠贞。
3。亘古一爱,万千情怀。当我们再次抬头看那熟悉的夜空时,我们也许会多了浪漫的联想,诗意的感受。所以这堂课我们不仅收获了语言,收获了感动,也收获了诗意。
4。全体学生再次朗读。
六、板书设计
迢迢牵牛星
《迢》:离愁别恨
《鹊》:忠贞坚定 爱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教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文章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的科学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岁穰患贻履等,
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之其以悉等。
3.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幻灯片。
2.学生预习:
(1)简介作者作品
(2)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试着翻译全文。
(3)朗读课文,读清句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为话题导入。
二、学习《以虫治虫》
1.熟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3.小组提问,学生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点拨。
4.理解、探究
(1)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
(出示图片,加强直观感)
(2)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3)说说以虫治虫给我们的启示。
5.出示幻灯片,检测重点词句的`解释。
(1)方为秋田之害。
(2)其喙有钳。
(3)如途中狗蝎。
(4)千万蔽地。
(5)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6)土人谓之傍不肯。
(7)则以钳搏之。
(8)悉为两段
6.小结课文
三、布置作业
1.分类积累文言词汇。
2.预习《梵天寺木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实物模型导入。
二、检查预习
1.听写字词(包括第一则)
2.朗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记下疑难词句。
四、小组提问,学生无法回答的问题,可有教师进行点拨。
五、理解 探究
1.讨论探究、练习二
2.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的高超技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3.结合课文谈谈两篇课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
六、出示幻灯片,检查重点字词的解释:
1.患其塔动
2.故如此
3.贻以金钗
4.但逐层布板讫
5.匠师如其言
6.盖钉板上下弥束
7.人履其板
8.人皆伏其精练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文言词汇(尤其注意多义词及语境义的使用)
2.借助工具书,课外阅读《喻皓的〈木经〉》。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