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3 15:15:19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多种职业,学习在生活中识字。(重点)

  2、通过读词语来巩固会认的生字并积累词语。(重点)

  3、会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风》,激发学生阅读积累古诗的兴趣。(难点)

  4、掌握书写祝福话语的格式。(难点)

  5、掌握书写规则。(重点)

  6、了解中国民俗特色。

  课前准备

  1、课件、图片、制作精美的贺卡。(教师)

  2、词语卡片、彩纸。(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设疑:同学们,能说说自己的亲人在哪里工作,是什么职业吗?

  2.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交流,同学们知道了很多职业名称。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工作地点和职业名称吧!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环节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垫。

  二、识字加油站

  1.课件出示“趣味识字”内容。

  师:同学们,让我们和这些名称打个招呼吧!热情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学生齐读)

  2.认识“工、厂、医、院、生”,指导识记。

  3.指导书写“工、厂”,学生写完后在小组内展示评价。(在学生书写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4.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职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在生活中识字的快乐。

  三、字词句运用

  1.读一读。

  (1)出示词语卡片。

  果皮树皮加法办法旁边两边

  许多也许到处四处学生生气

  (2)多种方式读词语: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

  (3)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

  (4)继续扩词,积累词语。让学生用“皮、法、边、许、处、生”继续组出不同的词语。

  2.写祝福语。

  (1)教师出示多种贺卡,让学生欣赏祝福语。

  (2)课件演示祝福语的格式。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给谁写,我们要顶格写。然后空两个格(大概两个字的位置)写上祝福的话。最后要写上我们的名字。

  (3)说一说你准备给谁写,写什么话。

  (4)一起试着做一张贺卡。

  (5)展示自己制作的贺卡。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扩词积累。通过读一读、记一记掌握积累词语的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二是引导学生了解贺卡的写法,锻炼学生把话写完整,让孩子在自主创作中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并引导学生在享受别人带给我们快乐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让别人快乐。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四、书写提示

  1.指导学生观察“小、水”的书写过程。

  2.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书写过程中共同的笔顺规则。

  3.教师强调“先中间后两边”的笔顺规则。

  4.指导学生观察“月、问”的书写过程。

  5.学生共同总结“先外后内”的笔顺规则。

  6.学生练写“小、水、月、问”。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书写能力,让学生美观、规范地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美,就看你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今天呀,老师为你们介绍两个新朋友,看看他们在生活中都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让“语文园地”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二、故事导趣,形象背诵

  1.讲《画风》的故事。一个老画家给他的.弟子出了一道题目,要求他的弟子画出风的样子。周围的人听后都说风没有形状,也看不见样子,该怎么画?老画家的弟子们开始画画了。一会儿弟子们画完了,老画家非常高兴。你们想看一看这几幅画吗?

  2.出示图画,(按照诗句的顺序出示)说一说你看到风了吗?(引导学生说出从哪些现象可以看出风的存在。)

  3.我们为这几幅画配上诗句吧。课件按图片依次出示诗句,引导学生按照图画背诵。

  4.这么美的一首诗是唐朝诗人李峤写的。这首小诗也是一则谜语,同学们回家要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猜一猜诗里面写的是什么。

  小结:看看古人多了不起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以一则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进一步以配画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孩子在学习中自然升华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及热爱。

  三、快乐积累,了解民俗

  1.同学们知道过大年吗?能说一说过年之前你们家里都要做些什么吗?

  2.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团结、兴旺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要做好多事情,快一起读一读,看看我们都要准备什么。

  3.学生自由读童谣。

  4.说一说这首童谣中你哪里没读懂。

  预设:(1)腊八: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初八。

  (2)糖瓜:用麦芽糖做成圆圆的小南瓜的形状。这种糖很粘,会粘住牙齿,让我们说不了话。(可以讲一讲灶王爷的故事)

  (3)熬一宿:就是一晚上不睡觉。

  5.齐读童谣。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韵文的过程中一定会被其中的一些准备活动所吸引。教师为学生解疑的过程就是为孩子讲解中国风俗特色,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回家和家里人猜谜语。

  按笔顺规则书写“小、月”。

  和家长一起读《春节童谣》,与家长进一步交流中国民俗的特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生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感知、体验生活,思索生活,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轻松完成了巩固识字、积累词语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同步参与到以古诗诗句创编的故事《画风》中,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教案 篇2

  《端午粽》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朗读好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积累"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中午分开叶子大米节日

  2.指名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听写字词,观察图片,回忆课文内容,尽快进入到课堂中。

  二、品读课文

  1.品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外婆总会煮好了盼我们回去)

  (3)从"一到""总会""盼着"你体会到什么?(外婆浓浓的爱)

  (4)指导朗读,读出外婆端午节的期盼。

  2.品读第2自然段。

  (1)同桌相互读一读,读好长句子。

  (2)外婆包的端午粽看起来怎么样?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课件出示: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你能把表示颜色的词圈出来吗?你有什么感觉?(美)

  ②我们来欣赏一下吧。【课件出示粽子的图片】

  ③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吧。

  (3)这粽子不仅看起来好看,闻起来也很香,从哪儿能看出来?

  课件出示: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你觉得这清香是什么样的味道?(箬竹叶的味道,糯米的味道,枣的味道)

  你能用"一……就……"说个句子吗?(我一回到家就写作业)

  (4)现在来看看粽子吃起来味道怎么样?(又黏又软,十分好吃!)

  课件出示:

  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同学们,你们吃过的粽子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课件出示:

  看起来--美

  闻起来--香

  吃起来--甜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香甜。

  3.品读第3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

  课件出示: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

  (2)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文中哪儿写了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哪儿又写出了花样多?

  (第2自然段写了粽子十分好吃,第3自然段第2句话写了花样多)这样的句子就叫过渡句,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3)外婆包的粽子有哪几种?这几种你都吃过吗?

  【课件出示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的图片】

  课件出示:

  "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4)仔细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外婆不仅勤劳能干,而且质朴大方)

  (5)指导朗读。读出粽子的花样多,读出外婆的勤劳能干、质朴大方。

  4.品读第4自然段。

  (1)自读这一自然段。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

  "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同学们,你知道屈原是谁吗?

  【课件出示屈原相关图文资料】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创造出新体诗"楚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3)据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五月五日设为端午节,并在这一天互相赠送粽子作为礼物。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了吗?

  (4)原来,这小小的粽子,不仅包含着外婆的爱,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这么丰富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逐段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端午节,"品尝"了外婆包的端午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我们还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认识了伟大的诗人屈原,真是收获多多。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

  2.你还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吗?你能说说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什么习俗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看灯、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习俗:起火烧饭、吃冷食。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那一天,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吃粽子、赛龙舟。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重阳节:九月初九;习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习俗:喝腊八粥。

  【设计意图】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课堂练习

  插入动画"端午粽节日与美食"。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跟父母交流我国的传统节日。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教师资讯、教师交流、教师学习

  尽在小学教师帮!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4朗读《陈太丘与友期》3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1)他认为客人“无礼”“无信”谴责他,维护了自己及父亲的尊严,说明他聪颖、机智,懂礼识义;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质疑: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看法。(1)如探究质疑3、(2)。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5.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四、小结

  本文主要记述陈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对话以责备客人“无信、无礼”为核心,既表现了陈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又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再次强化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语文教案 篇4

  活动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艺术》下册《森林里的故事——狮子大王》。

  活动对象:

  小学一年级学生

  活动目标:

  1、通过对《狮子大王》的欣赏与形体表现,引发学生对狮子的动态与神情的模仿与表现,初步体验进行曲下风格特点。

  2、学生自由地选择工具和材料,绘画制作狮子大王,培养学生进行充满想象的创作。

  活动重点:

  初步感受,理解音乐形象

  活动难点:

  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充满想象的创作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创作工具,如:剪刀、彩笔、纸等

  活动创意:

  1、体现自由探索、自主学习、使用交流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为能动的参与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唱一唱、听一听、讲一讲、演一演、做一做,从而感受狮子王机智、威猛的音乐形象。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

  2、体现创新意识观。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如:在导入时,运用猜谜语的方式,增强了趣味性,引发学生思考,在讲一讲《狮子大王》的故事时,让学生自己讲故事,然后再表演当中的故事情节,在动手方面,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自己动手,进一步体会狮子的`形象,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另外,本课的又一个特点,是改变了以信的授课方式,撤掉了学生的课桌,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将更大的活动空间留给了学生,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充分抒发情感、自由想象的空间。

  活动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音乐进教室,激发情趣。

  2、导入

  师: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好,所以,老师带你们去森林里去玩玩,去看看。它是谁呢?老师出一个谜语让大空猜猜:将军披头散发,威镇老家。力大气壮如牛,百兽谁都敬它。(狮子)

  生:略

  师:对了,小朋友真聪明!我们和狮子朋友一起玩吧(老师带上狮子的头饰)

  二、唱一唱

  师:听,咱们的狮子朋友高兴得唱起了自己的歌。(教师边唱边做狮子的动作,学生们不由自主的围去老师周围拍手,跟着边唱边跳起来)

  三、讲一讲、演一演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唱了狮子大王神气的歌,你们听过狮子王的故事吗?

  生:略

  师:你能讲一讲它的故事吗?

  生:略

  师:讲得真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略

  师:好!让我们来表演《狮子王》的故事吧!(请小朋友们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

  师:我们的狮子朋友为什么会成为森林之王呢?

  生:略

  四、听一听

  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感受狮子朋友当大王时的威严呢?

  生:略

  师:好!让我们一起听听《狮子王进行曲》吧。

  (请小朋友随着音乐即兴表演,看谁表演得最像狮子王。)放音乐《狮子进行曲》

  师:小朋友都表演得不错,下面我们比一比谁更了解狮子朋友,好不好?

  生:略

  五、动动手

  师:你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出狮子的不同形态,如:做一做、画一画、贴一贴等,比赛现在开始!(老师从中适时指导)

  师:小朋友,比赛结束了,老师想请每位小朋友做自己的评委,说一说你的作品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生:略

  师:刚才我们的每位小朋友都非常公正,都指出了自己的作品好和不好的地方,你们都是好样的,用掌声鼓励自己,(拍手)

  师:哎!可是老师有点担心你们会像《龟兔赛跑》里面的兔子一样骄傲。

  生:放心吧!老师,我们不会!

  师:我就等着看你们的行动哦!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狮子朋友邀我们一起参加它的狂欢舞会,你们愿意参加吗?

  生:略

  师:好吧!就让我们学着狮子朋友的舞步动起来吧!

语文教案 篇5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东方之珠指的是哪儿吗?

  生:(齐答)香港。

  师:对,是香港。

  (简介香港)香港地处我国南方珠江海口的东侧,1842年被英国侵占。直到1997年7月1日,才回到我们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就是介绍香港这个城市。(板书课题:东方之珠)

  师:(解释题意)珠指的是珍珠的意思,你们见过珍珠是什么样的吗?

  生:见过。它是乳白色的。

  生:它是圆润的,光滑的,非常美丽。

  生:它也很值钱,比较贵重。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东方的珍

  珠呢?老师给大家播放一段录象,看完后你们就知道为什么了。

  (看录像感知香港的美丽。)

  师:录象看完了,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说香港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和感受呢?

  出示句式:香港

  生:香港真美丽啊!

  生:香港真漂亮!

  生:香港真是繁华啊!

  生:香港我爱您!

  师:录像中的香港可真是美丽啊,同学们说得也非常好。想不想再看一遍录像啊?

  生:(齐答)想。

  师:这次我们在看的时候啊,老师希望大家看完后能说说录像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哪些地方好吗?

  生:(齐答)好。

  (师生共同再次观看录像)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录像看完了,请同学们说说介绍了香港哪些著名的旅游胜地?

  生:介绍了香港的沙滩、海洋剧场、街市商店。

  (师板书:沙滩 海洋剧场 街市)

  师:说得真不错,看得真是仔细。刚刚同学们在录像中看到的景色,在课文中都有介绍。老师想请同学们从这三个地方中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色来认真地读一读,准备带我们去那里游玩一番,好不好?看哪个小导游介绍得最好,最称职!

  (学生自读课文)

  三、 精读感悟、深化理解

  师:小导游们都准备好了吧?下面我们开始吧。先请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香港的地理位置。

  生:香港在祖国的南边,靠着大海。

  生:香港是个港口城市,是祖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生:老师,什么是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问得真好,哪个小导游能帮他解释一下呢?

  生:香港在祖国的南边,每天都有船和飞机通向世界各地,就像一个大门,所以叫通向世界的南大门。

  师:说得真棒!让我们齐读第一小节。

  (齐读第一小节)

  师:我们已经来到了美丽的香港,哪个小导游想率先给我们介绍一处美景呢?

  生:老师我想带大家去海滩玩。

  生:老师我想带大家去海洋公园。

  生:我也想把海洋公园介绍给大家。

  师:看来小导游们还真是积极地做了准备,那么我先去海洋公园吧,想介绍海洋公园的小朋友站起来,人还真多,谁来介绍呢?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海洋公园?

  生:海洋公园举世闻名。

  师:什么叫举世闻名?

  生:就是很多人都知道,全世界有名。

  生:很著名,很出名的意思。

  师:说得都对,那么那儿什么最著名呢?

  (板书:著名的海洋公园)

  生:那儿最吸引人的是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

  师:什么叫精彩?谁来联系课文说说。

  生:表演得很丰富,很好看。

  生: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得出色。

  师:我想请一位小导游结合录像介绍一下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如何精彩?(放这段录像)

  生:它们有的顶着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生:海狮和海豚的表演可精彩了,它们有的顶着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还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们不适被逗得开怀大笑。

  师:介绍得非常棒,那么你们根据他们的介绍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精彩,很好看。

  生:我从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有的知道了了海狮和海豚的表演非常丰富,确实很精彩。

  师:这个同学非常会读课文,从四个有的知道了它们表演的精彩,那么你们能用有的造句吗?

  生:自习课上同学们有的看书,有的写作业,还有的画画,大家都很认真。

  生:体育课上同学们有的跳皮筋,有的踢毽子,有的追跑打闹,还有的打羽毛球,大家玩得都很开心。

  师:说得不错。小导游们把海狮和海豚的精彩表演介绍给了大家,大家也观看了录像,那么想一想如果你是游客你看了如此精彩的节目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感到很高兴。

  生:我感到很快乐,我会开怀大笑的。

  师:高兴、快乐的心情让我们看了表演开怀大笑,谁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呢?

  (指导朗读)

  师:我们兴致勃勃地玩过了海洋公园,下面去哪玩呢?

  生:我想把沙滩介绍给大家。

  生:我也是。

  师:那好吧,我们去沙滩玩。哪位同学说说为什么想去沙滩啊?

  生:因为浅水湾的沙滩特别迷人。

  生:因为那儿有大海,有沙,我们城市里没有。

  师:谁来说说浅水湾沙滩如何迷人,怎样吸引了你?

  (板书:迷人的沙滩)

  生:我读了课文知道了那儿的沙滩浪平沙细,阳光和煦,所以我特别想去玩。

  师: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和煦吗?

  生:阳光和煦就是说阳光很暖和,照在身上很舒服。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还有什么吸引着你们呢?

  生:我从课文中知道了那儿的沙滩是金色的,而且海风吹得很轻柔,所以我想去看看。

  生:我从没有听过浪涛声,课文中说浅水湾的浪涛很好听我想去听一听。

  师:原来浅水湾的沙滩有这么多优美的风景吸引着同学们,那我们再来看看录像感受一下她的迷人。

  (观看这段录像)

  师:看了录像,你们能想象出漫步在金色的沙滩,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动听的浪涛声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我想应该很轻松。

  生:我感到特别的快乐,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生: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很高兴。

语文教案 篇6

  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归纳每一段的内容。

  3.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植绿护绿的意识。

  4.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并尝试运用。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要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并归纳每一段的内容。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趣的生命时钟》,了解了说明文这种文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说明文,了解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2.(齐读课题)在预习中大家了解到,这篇文章讲了谁送给谁一片绿荫?(指名答)

  为什么作者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写这篇说明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新颖、亲切)

  3.爬山虎向大家推荐自己,介绍自己,课文第1段有一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请找一找。(自荐)请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荐”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荐”)

  二、交流预习情况

  1.请7名同学做爬山虎的`代言人,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指名读、评议)

  2.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解决。(总结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及生活经验理解等多种学法,指导交流“扦插”“中旬”等词的意思,相机指导生字)

  三、整体感知,学习归纳每一段的内

  1.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指名交流每一段话的意思(学习借助关键词、中心句、综合每句话的意思归纳段意的方法)。

  第1段:讲“我”属葡萄科,善爬山爬墙,在环保中能发挥作用。

  第2段:讲“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第3段:讲“我”茎、叶的特点及作用。

  第4段:讲爬山虎能有效利用空间,大面积绿化覆盖进行制氧。

  第5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引起墙壁潮湿的疑虑。

  第6段:消除人们对“我”容易招引壁虎的疑虑。

  第7段:讲“我”适应性强,易于栽种。

  四、感悟课文内容,深入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不少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并说明原因。(学生思考、发言)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总结: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环保先锋,让我们再次随着课文走进爬山虎。(齐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了解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形象、具体地介绍爬山虎的特点的呢?

  比较句子:

  第1组:

  ①我生长得很快,绿化覆盖面积很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2.总结: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说明让人感到更准确、形象,让被说明物真实可感,让读者有更真切的了解,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

  二、学习运用列数据的方法进行片断写作

  1.列数据的方法是我们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事物描写得更具体、形象,帮助我们准确表达。

  2.例如:

  (描写乐山大佛的语句)它身高71米,头长14.7米,眼睛长3.3米,垂着两只长6.2米的大耳朵,每个耳朵眼里都可以钻进两个人。如果让人们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坐在它的大脚上,每一只都可以坐上100来人。

  3.你能运用列数据的方法,把下面的语句描写具体吗?

  (1)学校的操场很大。

  (2)姚明的个子真高!

  (3)我们的教室非常宽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