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14 09:16:37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生字词,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读、悟、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的习惯,逐步养成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以及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词,理解精彩词句。

  教学难点:

  通过“读、悟、赏”培养学生用心阅读、用心感悟的习惯。

  教学方法:

  主动探求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当快乐的“六一”儿童节到来的时候,你最想到什么地方游玩呢?

  2、同学们都想走出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向往着观赏到美好的景物!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

  3、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我们乡村里象花一样美的园子。请同学们齐读课题——乡村里的大花园。

  二、设问导标明确任务

  1、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呢?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书上的彩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描绘出这丰富多彩的画面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作家萧红笔下的<<乡村里的大花园>>。

  三、探究交流尝试练习

  1、师:示范读课文。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标清自然段,画出生字词,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记住它。

  3、出示生字词认读。

  蚂蚱守则绒毛勇敢健康无限怎么谎花

  (1)在生活当中,你在哪见过这里面的生字词?

  (2)你有好办法记住哪个字?

  (3)猜词游戏。

  (4)认读——开火车读——齐读。

  四、质疑解难鼓励挑战

  1、指生读课文。

  2、整体感知。

  说一说乡村里的大花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图文结合读写结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掌握识字方法,学会识

  五、品读感悟,强化训练

  六、拓展练习,激励创造

  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鼓励质疑:通过读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呢?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1-3自然段,用()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标注在书上)你能把它的美读出来吗?(练习读——指生读——品读——赛读)

  2、作者除了细致描写了昆虫的色彩美以外,有没有写它们的声音和形态呢?请你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你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吗?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入:大花园里美丽的花草、昆虫,还有自然界的万物,你知道他们的生长靠什么吗?(万物生长靠太阳。因为有了太阳,这个世界才有了光和热,才有了我们赖以生活的家园)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几个太阳吗?(虽然只有一个太阳,但是他的光芒却能照耀世界每一个角落)

  2、引读:太阳的光芒照射在“乡村里的大花园”会出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到第四自然段中寻找答案。(默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词句:“是凡在太阳下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请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说说你的体会!(想一想“健康的”“漂亮的`”景象是怎样的画面?)

  4、想象训练:是凡在太阳下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这里有花有(),有()有(),有()有()……热闹非凡,充满生机和活力!拍一拍()!听一听()!

  5、从作者的描绘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你能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读出来吗?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主感悟:指生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从这个自然段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汇报交流:体会“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3、体会写法:找一找这段话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表情朗读:你能把你的感想读出来吗?

  (四)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2、从最后一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没有想过到天空游玩)字整体感知鼓励质疑善于质疑阅读方法:旁批旁注以读促讲渗透写法巧妙过度引领下文鼓励个性化阅读。鼓励有创意阅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体现大语文教学观,从同学们,我们虽然住在小小的乡村,但是与全世界人民拥有“同一片蓝天”“同一个梦想”我们都在憧憬着、追求着美好的未来!希望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学好本领,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属于我们的更加美好幸福的家园!而使文道和谐统一。

语文教案 篇2

  第九课 风雨中我在成长

  教学重点:

  1、 人生难免有挫折和挫折的积极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2、 战胜挫折的途径和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ldqu;挫折是把双刃剑&rdqu;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1)&ldqu;自主阅读、感悟&rdqu;的教学方式;(2)案例分析教学方式;(3)采用亲身

  体验教学方式等;(4)分析对比的教学方式等。

  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活动为主,以讲解为辅,重在引导。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和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课时安排:本课计划用3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总第23课时)

  教学内容:教授第一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读教材引言部分后教师导入本课的教学)

  2、板书标题: 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二、讲授新课

  1、人生难免有挫折

  (1)什么是挫折

  活动一:&ldqu;挫折就在我们身边&rdqu;

  议一议:

  ※ 自己有过以上类似的`挫折经历吗?

  ※ 自己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挫折是什么?当时的感受如何?

  教师讲述:

  生活中不知是阳光明媚,也会有风风雨雨。事实告诉我们,挫折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都会遇到挫折。什么是挫折呢?

  每个人都有许多美好的期待和希望,为了实现它,都要做出种种努力。当由于受到多种阻碍和干扰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便是遇到了挫折。

  相关链接:&ldqu;关于挫折&rdqu;(见教材P96页材料)

  活动二:读一读,议一议

  想一想:

  ※ 他们遇到的挫折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 生活中有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吗?

  教师讲述:

  伟人和名人会经历挫折,普通人也会经历挫折‐‐‐因为导致挫折的因素太多,人不可能完全避开这些因素而不遭遇挫折。(板书标题)

  (2)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人生难免有挫折,人们正是在认识挫折、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学生朗读教材)

  相关链接:&ldqu;造成挫折的原因&rdqu;

  2、挫折是把双刃剑

  活动三:&ldqu;挫折具有两面性&rdqu;

  议一议:

  ※搜集有关资料,以&ldqu;挫折到底是坏事还是好事&rdqu;为题进行辩论。

  教师讲述:

  通过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挫折具有两面性。


语文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了解文中提到的众多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所学的《孙权劝学》导入

  二、介绍作者

  1、教师结合课本的注解,简单介绍有关冰心的情况。

  学生认真听记,初步了解冰心。

  三、检查预习情况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在这篇文章里冰心想说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本文的中心)

  五、研读课文

  1、“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学生讨论“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从文中找出这方面的语句,具体分析。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读书好”这一中心。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例如:读《三国演义》可以了解三国时代的“天系大势”。

  读《红楼梦》可以了解到“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历史。

  读《茶花女遗事》等外国小说可以“知道许多国外的人情世故”。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读《聊斋志异》对文言作文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第11段“从读书中……得不到的”

  小结:本节我们重点分析“读书好”具体表现在在四个方面,这些都是作家的.经验之谈,希望我们读后有所收益。

  3、“读好书”在冰心看来又应是如何的?

  在欣喜回忆晚年不能“行万里路”,仍能“读万卷书”情况后,分别从古典文学、现代文艺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授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情节要精彩,人物要生动,感情真实质朴。

  4、你是怎样读书的?

  5、冰心的读书经历给了你什么启示?

  有选择,然后广泛涉猎,要有恒心。

  六、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七、布置作业

  以《我与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

  一、多读书:自认字后……晚年(从时间上写)

  涉足古今中外,读书万卷(从书的种类、数量上写)

  二、读书好:写作情感知识思想品德

  三、读好书:挑选、比较

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有趣的动物园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有趣的动物园。让我们进去看看动物吧!(出示画有动物房屋的图片。)小动物去哪里了呢?饲养员大叔说:“这些小动物因为不会按规则写字,害羞地藏起来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导学: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不会写哪些字吧!

  3.出示:白 回 国

  (1)指生领读生字。

  (2)导学:你们知道这几个字的书写规则是什么吗?

  (3)小组讨论试写。

  (4)汇报交流。这几个字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5)学生范写。其他同学练写。

  4.激趣:瞧!小动物们都回来了,瞧,它们还给你们带来礼物了呢!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笔顺规则去书写,即使学生能书写,也会觉得乏味,可是在这里,通过让学生帮助小动物,学生在看看、想想、写写中既巩固了书写规则,又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学得兴趣盎然。

  二、美丽的大森林

  1.出示:每个可爱的动物脖子上都挂着一个成语。(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导学:小动物们多么调皮,你们只有读对成语,它们才会和你们玩!你们能正确读出这些成语吗?

  3.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全班比读。

  4.导学:咦,可爱的动物怎么都藏到森林里去了?

  5.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呢?

  6.交流特点并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春天的成语。

  7.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用描写春天的成语讲故事。

  8.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9.小结: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成语王国中的每个成语都是它奇妙的精灵。小朋友们课后一定要认真积累,丰富你的词汇量!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这是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因此,将快乐的游戏活动带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三、和大人一起读

  1.过渡:同学们,做完了游戏,休息一会儿,我们来聊聊天,生活中,你知道谁和谁好吗?

  2.学生自由发言。如:我和妈妈好,哥哥和弟弟好。

  3.导入:除了人,你还知道谁和谁好吗?今天,我带来一首关于好朋友的儿歌,名字叫“谁和谁好”。

  4.同桌互相读,如果同桌朗读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他解决。

  5.检查朗读。

  (1)指学生朗读。

  (2)男女生比赛读。

  (3)全班比赛读。

  6.导学:你知道谁和谁好吗?他们是怎么样好的?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7.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藤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①导学: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为什么“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④汇报交流。因为它们住在一起,离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⑤相机指导朗读。

  (2)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①导学:你还知道了谁和谁好?儿歌里还说到谁和花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蜜蜂做了什么?花又做了什么?

  ④汇报交流。花里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去采花粉,然后带回家酿成香甜的蜂蜜。

  ⑤相机指导朗读。

  (3)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①导学: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风做了什么?云怎样做?

  ④汇报交流。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⑤相机指导朗读。

  (4)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

  ①导学: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小朋友之间又做了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④汇报交流。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⑤相机指导朗读。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儿歌。

  9.小结:原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事物都是好朋友,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10.拓展:你还知道谁和谁好,仿照儿歌的形式说一说吧!

  11.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联。通过交流,学生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维,展示了潜能。抓住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旅途充满乐趣,也学会了很多的知识。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回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语文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 理清全文结构,把握文章线索。

  3、 理解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

  4、 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想大家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父母对你说:“快长大,别再象小孩子一样了!”你们想成为一个大人吗?可是你们知道怎样才算是真正长大吗?(学生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所学习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就是一篇有关长大的故事。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英。你们了解作者和这篇小说吗?(介绍作者和小说梗概)

  作者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这样写道:“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场面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在一篇篇的小故事中,在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一直到最后的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她的童年结束了。那时作者刚满十三岁,就开始负起了不是小孩子所该负的责任。这是一篇童年的回忆,也是对童年的告别,就让我们走入文中的世界,一起去追寻主人公英子走向成熟的足迹。

  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

  本文的标题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标题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爸爸所种的夹竹桃的垂落)这个标题还有什么深层的含义呢?让我们首先把握全文的结构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请大家读一读文中1-2、35-37、54-67三个部分,告诉我这些段落都提到了什么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都是与毕业典礼有关,分别写了毕业典礼前、毕业典礼中和毕业典礼后发生的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全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时间顺序)

  在毕业典礼前,“我”望着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而毕业典礼后,“我”发现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么文中还记叙了哪些和爸爸有关的事情呢?(“我”在医院看望爸爸(3-12),爸爸逼“我”上学(13-30),爸爸让“我”单独汇钱(46-53))在38-45小节中,记叙了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长大,可这些人都渐渐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而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是谁?(爸爸)为什么?(上述的三件事都是记叙了爸爸对“我”的教导。都表达了爸爸对“我”的爱)

  那么,31-34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爸爸喜欢花)提问: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花和爸爸有什么关系呢?(出现了三次。1、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2、爸爸喜欢花。3、毕业典礼后,“我”看见爸爸的花儿落了。)(花引起了“我”对爸爸的思念,当“我”享受着父爱时,花开得十分旺盛,当花儿落了的时候,爸爸也去世了。(逐步提示学生回答))那么标题的含义是什么?(喜爱花的爸爸的去世,“我”已失去了父爱,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么花在文中就有特殊的意义,象征着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父亲的关怀,父爱,父亲均可)全文所要突出的也正是这一点。花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同样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且是全文的主线。)

  总结:

  全文有两条线索:毕业典礼和花。其中花是主线,突出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巨大影响。而毕业典礼是副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文章的一开头,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两条线索由此展开,其中,花象征着父亲的爱,也象征着父亲,由花引起了“我”的回忆,“我”想起了爸爸前一天在医院中所说的话,这些话在后面都有对应,(完成课后练习一)一件件回忆由此展开。而其中又穿插了爸爸对花的喜爱和毕业典礼的情形,用以衬托父亲对“我”的影响。最后在文章的末尾,毕业典礼后,“我”看见爸爸的花儿落了,告别了童年,两条线索又重新汇集到了一起。这两条线索相互映衬,相互配合,把一件件回忆贯穿成一个整体,使全文既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又井然有序,也突出了“我”对父亲的爱。

  根据讲解内容,依次打出段落提示。

  一(1-2)毕业典礼前,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二(3-12)我在医院看望爸爸。

  三(13-30)爸爸逼“我”上学。

  四(31-34)爸爸喜欢花。

  五(35-37)毕业典礼中。

  六(38-45)很多人希望“我”快快长大。

  七(46-53)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

  八(54-67)毕业典礼后,爸爸的花儿落了。

  “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爸爸叫她单独去汇款)

  “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逼“我”去上学)

  “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回家后看到夹竹桃,得知爸爸的死讯,表现得十分镇定)

  三、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特点:

  本文表达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影响,对“我”深深的爱,这种爱是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出来的吗?(不是,而是蕴含在“我”对父亲的回忆中,蕴含在花上,贯穿了全文)本文写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个细节上蕴含了深刻的内涵。这一特点既表现在对父亲的描绘中,也表现在对一些重要情节的描写中。例如,文章中没有一句直接写父亲的病情已经危重,可却有很多伏笔,暗示父亲已经病入膏肓直至去世,请同学们找出来。

  (11)爸爸说:“没有爸爸,你更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32)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55)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在细节描写中体现深厚的情感和内涵,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感受这种写作手法的魅力就是我们下节课主要的学习内容。

  四、作业:

  思考下列问题:

  1、 爸爸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对爸爸的感情?

  3、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分析文中的父亲的形象。

  2、 理解文中字句的深刻情感。

  3、 引导学生认识如何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爸爸的花儿落了》主要写了主人公英子对于成长的回忆,塑造了爸爸的形象,展现了英子成长的历程。那么文中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我”的影响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如何表现对爸爸的情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重点。让我们跟着英子的成长的足迹,细细体会这份深情。

  二、分析爸爸的形象,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们能找出文中的有关成长的第一件事吗?(爸爸逼“我”去上学)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从这一段中,你们觉得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严厉的,和蔼的)严厉与和蔼这两种性格都出现在爸爸身上,你们觉得矛盾吗?(不矛盾,这说明爸爸对“我”的严格要求完全是出于对“我”的爱)(如果象《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段,贾政毒打宝玉,甚至想要勒死他,就不是父爱的表现了,而是痛恨了)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齐读30小节,突出最后两句欣喜的语气。“我”从此学会了严格要求自己)“我”不仅再不迟到,而且也更进一步体会到了父爱。(买烤白薯的钱肯定是父亲给的,玉簪花肯定是父亲种的,这些都是父亲关怀的表现)

  由此可见父亲对“我”的影响之深。不过,父亲对“我”的影响仅仅是严格要求自己吗?还体现在哪里?(学生范读46-53,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七十元在当年可是一笔很大的款子,而且是在外国银行,我想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几个父母敢让孩子做这样的事。可是“我”最终闯过来了,在这件事中,爸爸的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件事最终也对“我”有什么影响?(可讨论)(提示:父亲的哪一句话最终使“我”鼓起勇气?(“闯练,闯练”)“闯练”一词,表现了父亲对“我”的鼓励,可见爸爸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善于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我”也有了勇闯难关的勇气)而此时的“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特别兴奋)文中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要爸爸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蒲公英)为什么要种满蒲公英呢?(向爸爸表现自己心中的喜悦,让爸爸分享自己的喜悦)由此可见爸爸对“我”的影响之大。

  从38-45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很多人都希望“我”快快长大。但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无形中小学的毕业典礼成了一次长大的仪式。在“我”的心目中,最谁能参加这次仪式?(爸爸)为什么?(分角色朗读3-12小节,学生自由回答)(“我”实现了爸爸的期望,被选为了学生代表,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我”希望爸爸也硬着头皮从床上起来到学校去。)可是爸爸不能来,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爸爸已经病危了)但爸爸并没有告诉她真相,而做了什么?从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爸爸对“我”深深的爱,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父女之间深深的爱。

  毕业典礼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唱起了骊歌,这是在告别老师,也是在告别童年。告别童年的事,告别童年的人。最终,爸爸也象其它人一样从“我”的童年中消失了。文中是如何表现这一情形的呢?(学生齐读54-67)大家想过没有,这里垂落的夹竹桃,掉下的没长成的小石榴各自有什么含义?(象征着爸爸,象征着孩子而零落的花草又渲染了一种凄凉和悲哀的氛围。此时此该,“我”的弟弟妹妹们还在玩耍,而“我”却“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幼小的“我”为什么能够如何镇定安静?(学生自由回答)(在爸爸的教育下,“我”已经长大了)于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爱最终失去了,在痛苦中,“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走向了成熟。

  爸爸“我”

  爸爸逼“我”上学严厉的、和蔼的严格要求自己

  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培养“我”的独立自主精神勇闯难关

  “我”在医院看望爸爸深深地爱着“我”

  毕业典礼后镇定、安静,真正长大了

  三、分析结构特点:

  以上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重新走过了英子成长的历程,那么文中却并不是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是如何写的呢?(通过花和毕业典礼两条线索串连起了各个事件,这两条线索,互相映衬)通过对比上面的结构,大家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更能够突出爸爸的爱,突出爸爸的形象)

  四、总结:

  主人公英子带着悲哀告别了童年,但此时的她已经长大了,敢于面对一切苦难和挫折。而当我们告别童年时,你将会发现,终将有一天,“爸爸的花儿落了,而‘你’已不再是小孩子”,你也会不得不告别一些人、一些事、一些关怀、一些爱,你也将会去独自面对很多挑战和挫折,而此时你们应当如何去做呢?(镇定、应当安静,用自己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来)

  文中哪些饱含情感的段落同样需要我们去体会,让我们伴着骊歌声,朗读你所喜欢的段落,结束今天的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二、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三、学习方位词。

  教 材 分 析概述

  重点

  难点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

  学习方位词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一、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给下列黑体的字注音:

  金銮(luán)殿 蟠(pán)龙 鎏(liú)金 玉玺(xǐ) 妃嫔(pín) 湛(zhàn)蓝

  上谕(yù) 傀儡(kuǐlěi) 翊(yì)坤宫 修缮(shàn) 击罄(qìng) 诏(zhào)书

  2.解释黑体的字:

  举世闻名(全)溥天之下(同“普”)率土之滨(沿着) 残破不堪(忍受、能支持)

  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

  3.阅读“学习重点”和“自读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

  二、速读,理清结构层次:

  1.教师发下示意图(部分城门、宫殿名称可预先填上),要求学生依照书上的导游去游览故宫。按照课文介绍的顺序把书上提到的城门、宫殿在图上填全,并用线条和箭头连结起来,让学生对故宫的整体布局有总的印象。

  2.提问:故宫的整体布局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哪些?

  (根据第十一段的内容和所填示意图作口述。)

  3.分析课文结构层次及各部分的说明中心: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归纳:

  第一部分(1):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三、导读,讨论重点问题: 1.全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2.课文重点介绍的对象是什么?

  (前朝──太和殿;内廷──养心殿)

  3.研读5——8段重点介绍太和殿的部分, 讨论:

  (1)各段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2)每段主要抓住了什么特点来介绍的?划出表现这些特点的主要词语。

  (3)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从对太和殿的介绍中你能看出故宫建筑设计的主要特色吗?

  (4)这部分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师生讨论后明确:

  写太和殿:

  5段: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如: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红色、金锁窗、朱漆门。

  6段:写内部装饰,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如:蟠龙、金龙、双龙戏珠、单龙飞舞、行龙、坐龙、升龙、降龙。

  7段:写建筑位置,抓住象征皇权的特点。如: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皇帝宝座在这条线的中心点上。

  8段:写殿的作用,抓住大典威严气氛的特点。如:跪满百官、排列仪仗、皇帝端坐、鸣钟击罄、烟雾缭绕。

  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建筑设计特点。所以建殿于中轴线上;因皇帝自诩为真龙天子,因而处处饰以龙形。

  这部分采用了从外向内的说明顺序,从殿外写到殿内;写殿内设置又按照方位顺序写:正中、上面、背后、两旁、殿顶、中央、周围等。请注意方位词语用其在表意上的准确性。

  4.研读17——18段,重点介绍养心殿的部分,讨论:

  (1)这两段重点介绍了什么内容? (2)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这两段重点介绍了养心殿的作用──封建帝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是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

  四、总结,完成课堂练习:

  1.在众多的宫殿中,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太和殿和养心殿作为重点来介绍?

  明确:从全文看,重点说明前朝和内廷;就局部而言,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因为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主体,最能体现故宫建筑设计的特色──处处体现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重点介绍此殿,就能使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貌。养心殿是封建帝王的活动中心,文章较详细地介绍封建帝王的罪恶历史,说明它在历史上的重要“位置”,自然能体现出“故宫”的特征,所以文章也作重点说明。

  2.在介绍建筑群中,重点介绍主要建筑,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在介绍建筑群时,分清主次,采用有详有略的写法,这样才能突出重点,把最有特色的地方写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重点与详略的安排,却要根据建筑物的特征而定。

  3.课文2、21段以及4、11段在文章主体部分各起什么作用?

  明确:2、21段都是对故宫全貌的总写,而且前后呼应。这两段之间的部分则是对故宫建筑的分写,这样显得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4. 4、11段分别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总写,这两段后面的部分又是对“三大殿”和“内廷”的分层。11段在全文中还起着分界、过渡的作用。

  5.至此,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

  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再总的顺序写的。分说以方位为序,由南到北、从外入内写去。这样,有利于说明建筑物的特征,使文章有条有理,结构严谨,给人的感受十分明晰。

  6.课堂练习:

  (1)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故宫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紫禁城。太和殿就是金銮殿。东西六宫的养心殿则是清朝二百年间封建帝王统治活动中心。 (√)

  ②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层层殿宇,重重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 (×)

  ③课文之所以重点介绍太和殿和养心殿,是因为这两座宫殿规模最大,装饰最绚丽,能集中体现故宫建筑群的艺术风格。 (×)

  ④《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三篇说明文都是按照先总说后分说的顺序说明事物特点的。 (×)

  (3)课后完成“揣摩·运用”四的练习。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暗等14个字;

  2、积累本课优美词句,并会简单的运用。

  3、在课文的语言中,感受想象的艺术魅力,发挥自己的想像。

  4、感受祖国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了解神话故事,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课激起导入

  小朋友,每天我们抬起头会看到蓝蓝的天空,每天,我们踩着脚下的土地。我们会看到高山,会看到河流和湖泊,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祖先也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还不能解释这些种种现象,所以就有了很多有趣的神话故事。你想不想跟老师一起去看一看,远古的人们的眼中,天地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生自读课文,勾画生字。

  2、生小组自学生字,看看谁的.识字方法好。

  3、交流识字。

  4、汇报。

  5、教师用卡片检查识字效果。强调“血”“宗”的读音。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6、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能读好吗?学生自己练习读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尽量把课文读流利。

  三、写字教学

  1、“肢、肌、肤”:

  观察这几个字的结构,学会把结构相似的、想近的,结合起来学习。

  观察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练习写一写。

  2、“丈”:

  注意与大字区分,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丿”要在田字格中间位置其余几字都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注意提醒学生组词和字音。

  3、练习写字,老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新课学习

  1、通过上节课的阅读,谁能大概给我们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2、天和地倒底是怎样分开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小组读。找一找这一段里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比一比,看谁找得多。

  3、读一读你找出来的词语。

  4、天地分开了,世上的万物又是怎么来的?齐读课文3、4自然段。

  5、说一说,盘古的身体是如何化作世界万物的?指名说,同桌说。

  6、仔细读一读文章中写盘古变化时的句子。

  7、注意多音字“倒”,自己查字典,学一学这个多音字。

  8、文章最后为什么说盘古是人类的老祖宗?

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

  三、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四、课前准备

  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磁带。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放音乐磁带)。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b、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大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四、课外活动

  举行小小诗展,感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大树

  蟋蟀

  12、听听,秋的声音

  大雁

  ……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经典授课教案01-23

语文园地教案12-14

语文教案[精选]07-20

【经典】语文教案10-04

语文教案(经典)07-30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