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 篇1
《三个小伙伴》第一课时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我认为本课的成功之处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设计新颖。
万老师先让学生猜谜,将猜出的三种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引出课题(三个小伙伴)然后问学生这三个小伙伴要去干什么?(上山种树)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出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再问:三个小伙伴的任务完成了吗?让学生看图说图意,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再次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只有小象扛着树苗,其他的动物有没有带工具?从中发现小象、小野猪、小袋鼠都没有带植树的工具。这时,教师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答案的欲望:他们没有植树的工具,那么是怎么种好树的呢?我认为这样设计效果比较好,先了解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使学生急于了解植树的过程,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我认为这样设计比按照课文的次序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二、教学方法得当。
万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提了这些问题并出示:
1、没有锄头挖坑怎么办?
2、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
3、没有水桶提水怎么办?
学生根据课题自学课文,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我认为这个环节,教师从教到放引导,学生变接受为发现,立足于学生对课文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使阅读学习过程成为个性化的自主探究的过程。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习惯,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探索者。
语文教案 篇2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 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15、古诗两首
毕生的心事——但悲不见九州同
示儿 爱国之情
无限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 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
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语文教案 篇3
一、自然动情地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小巷深处》这篇文章(同时一名同学写标题),昨天在课堂上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偷偷擦眼泪,不知是什么原因?”
“深受感动!”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我也与你们有同感,并且回家时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了一首歌……”
老师的话还没说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肯定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看来我们师生真是心有灵犀,那么就让我们合作,共同演唱这首歌好吗?”
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下面让我们伴随着浓浓的母爱,进一步走进林莉的《小巷深处》。”
二、民主和谐地探究
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出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1.盲姨娘为什么收养孤女?
2.为什么孤女回避同学,厌恶家庭?
3.盲母为什么偷偷探望女儿?
4.盲母收养孩子后为什么变好了?
5.竹棒的作用?
6.老婆婆为什么叹气?
7.文题似乎不相符。
8.“淡忘”、“记得”是否矛盾?
同时学生速度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师:“我提议以民主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答应了,但要求自愿结组讨论一段时间,师爽快地答应了。
大约三分钟后,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他说:“盲姨娘收养孤女是出于对她的同情和爱。”
其他同学表示赞同。
接着又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3,她说:“偷偷探望女儿是因为母亲怕女儿在同学面前没有面子,也能看出对女儿的深深的爱。”
这时,班里又一名同学站了起来,他颇有感慨地说:“以上两名同学的回答让我体会到,文中的母亲处处为女儿着想。问题4母亲变好,是怕给女儿留下一个坏名声,也说明了这一点。根据课文内容,母亲对女儿的爱决不仅仅只有这几件事,我建议大家,再找找其他事例。”
这名同学的发言马上得到响应,“老师我说”、“我”、“我”,接二连三地有人发言,逐一找出了母亲对女儿的爱的具体表现,并且语言简洁,气氛很热烈,掌声此起彼伏。
这时,老师赶忙把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母亲对女儿的深沉无私的爱的具体表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1.微薄收入收养“我”。
2.所有积蓄换住处。
3.为“我”改变泼辣性格。
4.终年辛勤劳作。
5.把“我”调养成“千金小姐”。
6.“我”厌恶家,母亲抑制感情,表现平静。
8.偷偷探望,托人捎物品。
同学们都很投入,突然最不爱发言的一名同学站了起来,若有所思地说,“老师,请您把大屏幕的内容返回到疑难问题。”
“好。”师照着做了。
“我发现问题2、6、8属一类问题,也有共同点,那就是都能用文中‘我’的感情来解释……”
他的话还没说完,班里另一位同学插话道:“我也看出来了,由于虚荣心在作怪,所以孤女回避、厌恶家庭,从而不理解盲母的苦心,这也是老婆婆叹气的原因;‘淡忘’一词也能用这一点来解释。另外,‘记得’是说孤女被母亲深沉无私的爱感动后,翻然悔悟,它和‘淡忘’不矛盾。”
又有同学补充说:“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来,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并且文中写的表现母亲对女儿的爱的事例好象与女儿的感情变化有什么关系。对了,感情是全文的线索,事例是在感情变化中逐步展开的。
“对!”师非常肯定地说,不知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动。
“有道理。”同学们也议论纷纷,随即,再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通过讨论,同学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这时,师发现,一名同学溜号了,突然想出了一个“坏”主意,让那名同学上黑板按顺序贴上写有女儿感情变化词语的纸条。并宣布,如果贴错了,要罚唱歌。遗憾的是他贴对了——满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学、厌恶家、淡忘家、母亲、感激、悔悟、流泪。大家没能听到他唱歌,不过也许以后他不会再溜号了。
小插曲过后,同学们又展开了对竹棒作用的`讨论。
有的说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说它是女儿的替代品……说法不一。看来这个地方是个难点。于是,师点拨:“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体形象,对这些形象的描写,其实就是情感的形象抒发,这是抒情散文常见的写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师,”一个同学站起来,“文题不符原来是我提出来的,通过您的见解,我明白了,它们不但相符,而且题目拟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俩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间感情深,正所谓——小巷深处寄深情。”
“好!”师情不自禁地为这名同学喝彩:“她自己解释了曾经不懂的问题,可见这节课很有收获,这是我所希望的结果。”
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小巷深处寄深情,这不是文章的主题吗。”
“对呀,”师欣慰地说:“大家配合得很好,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恭喜你们!”
三、总结式的拓展
师:“同学们,你是否赞同文中“我”的做法与想法?”
生:“很多同学都不赞同“我”以前的做法与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错就改的优点。”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我也想说两句,我要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我们班的康宁同学表示我的敬意。因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宁却从没嫌弃过他们,这种纯真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
顿时,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师代表全班同学送给康宁同学一份小礼物,她激动地哭了。
师:“我想以康宁同学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学都是深爱着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来回报他们的深恩!下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写给母亲的歌——闫维文的《母亲》,肯定心中还会涌起新的波澜。”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光,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教室里响起了嘹亮的歌声。
四、布置作业
师:“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达对她们的深深的爱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个性化发挥,如让学生大担提问,由此引入对课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积极转变教师角色的同时,能够努力改变课堂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但学到了应有的知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有的时候只注重学生表面上的活跃,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跃等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则故事。
2、学习故事《牧童和狼》、《蝉和狐狸》,能结合课文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故事给予的丰富而深刻的寓意。
3、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预习反馈
1、小组交流:你解决了预习作业中的哪些问题?
2、小组交流: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问题弄不明白?小组内先试着解决,再大组交流。
合作探究
一、读故事《牧童和狼》,想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1、牧童开始大叫“狼来了”的目的是什么?
2、村民们开始怎么做的?几次受了骗后会想什么?说什么?他们态度为什么前后不同?
3、牧童前后两次大叫各是什么心理?(练读句子)说谎的结果怎么样?
4、生活中遇到像牧童这样的人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道理?
(:学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书本,超越书本,从语言文字中解读到做人做事的道理。)
5、练读这个故事。
二、读故事《蝉和狐狸》、《狐狸和乌鸦》,比较这两则寓言有哪些异同?乌鸦为什么受骗,而蝉为什么没受骗?。
1、这两个故事中,狐狸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2、蝉为什么没有受骗?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读。
3、为什么乌鸦会上当?结合寓意,谈感受。
4、你遇到过或听说过像狐狸这样的人吗?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人?
5、练读这个故事。
(学习建议: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故事的相同点,再深入到每一个故事中,紧扣课文语言,在语言的比较中走进人物内心,联系生活,找到不同点,丰富感知,领悟寓意。)
三、选择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当堂检测
1、《牧童和狼》这则故事中,牧童第一次大叫时的心理是,狼真的来了后,他大叫的心理是。
2、《狐狸和乌鸦》中的乌鸦受骗是因为;《蝉和狐狸》中的蝉没有受骗是因为。我们从这两则寓言中懂得了。
知识积累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狐假虎威兔死狐悲鸡鸣狗盗蛛丝马迹杯弓蛇影亡羊补牢
描写人物语言的成语:
口若悬河对答如流滔滔不绝高谈阔论夸夸其谈花言巧语
(重点推荐: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使自己的知识更为丰富。)
学后感言
学了这三则寓言故事,我最想说的是
课后作业
一、阅读《伊索寓言集》,完成以下的习题。
1、《伊索寓言集》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其中我最兴趣的一个故事是,它主要讲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2、我知道了《伊索寓言集》的作者是(国家)的一个奴隶,生活在(时间),是个编寓言故事的能手。
(重点推荐:我们要利用语文课本,由精读到博览,由课内到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拓宽阅读面。)
二、(选做题)找一找生活中的“撒谎”小故事,试着写一令自己反省的短文,注意学习寓言的语言之简洁美、内涵美和语句美。(另附纸)
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笔者本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立足学生发展,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以识字和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在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尝试感悟语言、积累语感、在感受识字、阅读之乐的同时,观察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购物的录相两段,多媒体课件,面包等9件商品,4台计算器,货币卡片若干张。 学生:每人准备两件商品或模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录像,画面显示丹尼斯超市的招牌及商场内井然有序的商品,顾客在货架旁选择自己要购买的物品等景象,特写镜头,老师出现在画面上,正在货架前选购物品。(注意要让学生看清楚老师也在里面)
2.谈话、设疑。 同学们刚才在电视里看到的是什么地方?(说明超市就是自选市场。多媒体出示商场,学生认识“商场”一词)看到谁了?老师在干什么?你们猜老师都买什么东西了?(充分让学生说,可肯定也可否定,以进一步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3.出示“面包”等教材中提到的物品,老师把买来的东西带来了,请同学们认识,看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二、认识事物,认读词语
1.把物品分发给学生,每两个人一件,借助拼音认读这些物品的名字。
2.检查认读情况。
(1)谈话:谁能把自己手中物品的名字大声读给同学听?
(2)选读得好的学生到讲台前举着物品大声读或领读。
3.多媒体出示学生读出的词语及相应的物品。 4.让学生反复读屏幕上的词语。 5.去掉屏幕上词语的拼音,打乱顺序,让学生认读。
三、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识记字形
1.点击多媒体,使大屏幕上的.词语“商场、包、奶、牙、毛巾、笔、尺、作业本”等11个生字变成红色。
2.识记这些字的字形,认识“女”。
(1)认读这些字,比较“场、奶、笔、作”四字与其他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点击多媒体,变换四字的颜色。 学生同桌讨论。 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看四个字都有偏旁,谁能说出这四个字是什么偏旁? 学生若能全部说出,予以表扬;若认识不完(可能说不出“女”字旁),教师提示,让学生猜一猜,说说是怎样猜出来的。教师说明“女”字旁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偏旁,让学生观察其形状,记忆。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字形。
(3)检查让学生按“我记住了 、 、 的字形, 是 (笔画或结构)的句式回答。
(4)根据回答,归纳识记方法,如按结构记、凭想象记等,表扬方法好、记得多的学生。
(5)小结指导:获取知识的方法很多,只要处处留心,到处都有学问。
四、指导动手、练习书写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面包、毛巾等9种物品,并知道了它们的名字,还在它们的名字里面认识了11个汉字,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想不想选几个字写下来呀?(想)从生字里选四个简单好写的字,试着写下来。
2.汇报所选的字,如果刚好是“牙、尺、毛、巾”四个字最好,如果少了,教师给补上,多了,就多写一个。 3.通过多媒体,把这四个字拉到田字格里,让学生观察每个笔画在田字格里的占格情况,然后观察课后田字格里的生字及笔顺,同桌交流。
4.汇报各自的发现,可以随时补充、纠正。
5.尝试书写。黑板下方出示田字格,问:“谁来试试,把你自信能写好的字写在黑板下方的田字格里。”(只要讲台能站下,谁愿上来就上来,直到田字格写满为止)。
6.师生共同评价,矫正字形和位置不对的笔画,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7.教师在田字格里板书示范,边写边说明笔顺和字形。学生在生字本上练习,教师写一个,学生写一个。
8.小组评价,选出好的,以小组为单位互换展览。
五、课堂总结,课时延伸
1.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学到的知识。
2.谈话延伸。 从自选商场里能买到很多东西。小朋友们想不想亲自到自选商场里买东西,过把买东西的瘾?下节课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们到“小太阳”自选商场买东西好不好?
语文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唐宋诗词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将要学的《诗词五首》,都是唐、宋两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重点体会五首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和默写。
二、扫除生字障碍
寥liao 霄xiao 戟ji 蕲qi 浣huan三、学习《渡荆门送别》
1、教师朗读或听录音
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3、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6、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8、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秋词》
1、指名朗读
2、中国古代咏秋之作很多,但大多是以悲秋为其基调。这首《秋词》有没有悲秋之意?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分析。——一、二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自古人们是逢秋悲寂寞,而作者却认为秋日比明媚美丽、万物意新的春天更美好。开头便奠定了乐观明快的风格。第三句描写的豪迈高旷的图画,写鹤的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其实也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第四句就和白鹤一样直达碧霄了。因此无悲秋之意。
3、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怀?——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
4、写出字面上有“秋”字的诗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天凉似个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语文教案 篇7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散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二、重点字词
1.通假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2.活用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3.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4.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三、道理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一字多音的现象,能准确读出“朝、舍、缝、量、假、强”在词语中的正确读音。
2、认读关于“风”的词语,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形象。
3、背诵和书写两则有关动脑的名言。
4、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表达的生动、优美。
5、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6、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精神,和乐于表达的兴趣。
7、设计春节节日饰品并进行交流,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并从中了解我国春节的文化。
教学重点:
语文积累;口语交际和习作。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并记叙下来;综合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多音字;积累词语和名句。
教学过程:
一、多音字。
1、在本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绿色的生字朋友——多音字。
2、出示词语卡片,请学生“找找双胞胎”
自己试读;同桌互查;指名读。
3、练习给多音字组词,填空
4、你还认识哪些多音字朋友?介绍给大家好吗?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词,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2、指名读,齐读。
3、再次小声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情景和感觉。然后在小组里说说想象的画面。指名交流。
4、通过读这些词,你发现感悟出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认读名句,简单说说读后的.体会。
2、读帖,与小伙伴商量 一下怎么把这两句话写好。
3、指名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练习书写。
5、评选佳作全班展示。
6、用最有效的方式背诵两句名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积累与季节有关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阅读
1、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说说初读后的感受。
3、默读,划出你觉得写得很好的地方,多品味品味。
4、交流体会。老师及时总结其中好的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
三、探究与发现
1、还记得《米佳的愿望》吗?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四季不同的风情而丰富多彩。而一提到四季,你的眼前也肯定已经展开一幅幅不同的画卷。
2、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你还能说出这样与季节有密切关系的词吗?小组比赛:应选择一个季节,看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词语最多。
4、总结:其实妙词就在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能探究和发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发挥想象,大胆地向他人表达,并努力用语言打动别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生小品表演《乐乐和童童的对话》。
二、自由交流
假如风有颜色,你希望是什么颜色呢?为什么?
在小组里自由发言,小组长组织好顺序,明确发言的要求:说的人态度大方,能让每个人听清楚,听的人认真倾听,有意见应等别人说完再来讲。
三、推荐代表向全班交流。
四、评选“风的使者”
五、延伸
请你也动动笔,画出风的颜色,为下节习作课作好准备。
第四、五课时
教学目标:
大胆想象,并乐于真实地记叙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后大家都动笔画出了心中的风,今天我们来开个小画展吧!
二、范文引路
1、出示一幅春天的图画,朗诵范文《春天的颜色》。要求学生边听边想象。
2、交流听范文后的感受。
三、动笔写初稿。
1、像小作者一样,为你的画配上一段文字,让它更丰富更生动,好吗?
2、试写一段话,简要大意即可。
四、交流、补充。
1、在小组里展示自己的画,并读初稿。其它成员提出个性意见。
2、根据个性意见,再次完善自己写的内容。
3、面向全班学生交流,集体补充。
五、定稿。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相信每位同学都设计出了喜庆的春节饰品,这节课让我们召开一个小小的设计发布会。
二、展示交流。
1、出示自己设计的饰品和设计说明,在小组内交流。
2、推荐佳作全班展示交流。
三、评选“最佳作品”和“最佳设计说明”
1、评选。
2、请设计者上台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