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迷>教学文档>教案>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8-08 16:16:56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实用9篇)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① 认识4个生字

  ② 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灰尘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③ 巩固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领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收集资料了解灰尘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教师说:平时屋里有土可不太舒服,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都讨厌灰尘。那假如没有灰尘是不是很好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①朗读课文,读完说说没有灰尘行不行?

  ②出示生字生词指明带读:勿 尘埃 拂拭 饱和 依附 湿漉漉 朝晖 日晕 单调

  三、依照提示,自学讨论

  ①指明读阅读提示。

  ②先默读思考:灰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作者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和作用的?

  ③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要及时表扬合作很好的小组。

  四、全班交流,点拨指导

  小组汇报时,要通过读表现出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五、小结感悟,延伸拓展

  ①指名读4.5.6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人们看成有害的东西往往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要正确认识。)

  ②你还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被看成有害的东西其实也有很大的作用呢?

  ③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说说灰尘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板书设计:

  灰尘的特点

  灰尘的作用

  使用的说明方法

  细小

  削弱阳光

  列数字、做假设

  易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

  使天空呈蔚蓝色

  做假设

  具吸湿性

  调节气候,气象万千

  做假设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 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8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在初步学习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学会2个生字,认读2个字。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论语一则”,解题:什么叫论语?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把字音读准

  2、同桌互相读,互相订正字音

  3、汇报读

  4、应该怎样停顿?师指导,生试读

  三、理解课文

  1、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从哪里知道的?

  2、说说你周围的同学有什么优点、缺点。你会怎么做?

  试着让学生用论语中的句子说一说。

  四、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论语是学生首次接触的知识内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件简单的事。于是我采用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离自己很近,又使他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为后来的学习打下基础。第一次学习古文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兴趣,重点指导学生朗读。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第二课时(4月25日星期三)

  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正确背诵,学习六个生字。感受文言文的`文字特点和魅力。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指导难写字。

  教学过程:

  一、指名正确读课文。

  说说文章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必择善而之改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当小老师把自己的记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3、观察怎样把这些字写好,描一个写两个。

  三、指导背诵。

  指名让背下来的同学背。说说自己是怎么背下来的。不会的同学练习背诵。

  课后反思:本课生字虽然笔画比较简单,但是结构比较复杂,写好很难,所以注重了书写上的指导。

  板书设计:14、论语一则

  必择善而之改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章中的字词。

  2、 把握文章脉络,具体感知文章内容。

  3、品味文章质朴典雅、警辟畅达的语言。

  4、感悟作者为信客树碑立传的原因,培养诚信无私、待人宽容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信客职业品格,积淀人文素养。

  难点: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品味语言特点,提升语言感知能力。

  课型与课时安排

  导读课,读思说写的训练与展示;一个课时完成。

  课前准备

  1、 自主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 搜集资料,查阅、整理余秋雨和信客的相关资料。

  3、 师生共同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问题,写下所得与所惑。

  课堂设计

  一、导入:同学们,请看这几句话(他是《行者无疆 》,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 。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 。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

  ),知道他是谁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信客》就是选自他的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

  二、比一比,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

  1、分别找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认读两组字词 唏嘘 xīxū 嫉妒jí 晦气 huì 噩耗 è 猝然 cù 诺诺 nuò 呵斥 hē 诘问 jié 文绉绉 zhu 焦灼 zhuó 伎俩 jì 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 颠沛 pèi

  2、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写成语 长途( )涉 贫困( )倒

  鸡零狗( ) 低( )顺( )

  生死( )福 咬牙( )齿

  3、在了解信客故事的基础上,为文章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梳拟文章的脉络。

  脉络:为什么做信客?怎么做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后来怎么样?

  三、想一想,探究几个问题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老信客?

  (1)、老信客是信客走上这条职业道路的重要原因,不可不提。

  (2)、通过对老信客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做信客的劳苦,路途艰苦。

  (3)、强调做信客职业道德是讲求信字。老信客以自己惨痛教训,警醒年轻信客,同时又以自己丰富经验,给年轻信客指点。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什么事?为什么?

  重点写了两件事,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这些都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的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3、信客为什么留下遗愿,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说一说,品一品

  找出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语或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句:他看得太多,对于这一切全能理解。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大声呵斥,他也只能低眉顺眼、连声诺诺。

  他总是把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调理成文绉绉的语句,郑重地装进信封,然后,把一颗颗破碎和焦灼的心亲自带向远方。

  做信客的,就得挑着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来回奔忙。四乡的外出谋生者,都把自己的血汗和眼泪,堆在他的肩上。

  课外语段辨别:光听着窗外夜色中时紧时疏的雨声,便满心都会贮足了诗。要说美,也没有什么美,屋外的路泥泞难走,院中的花零落不堪,夜行的旅人浑身湿透。但正是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受到往常的世俗喧嚣一时浇灭,天上人间只剩下了被雨声统一的宁定,被雨声阻隔的寂寥。人人都悄然归位,死心塌地地在雨帘包围中默默端坐。外界的一切全成了想象,夜雨中的想象总是特别专注,特别遥远。

  夫妻们在自己卧房里有时候免不了说玩话:小二黑好学三仙姑下神时候唱前世姻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

  四、随着社会的发展,信客这种职业早就消失,但诚信永远是做 人之本,请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诚信的理解。并为学校写几则诚信标语。

  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从信客的身上汲取诚信的营养,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六、作业 1、推荐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

  2、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将四部分文字再精简成寥寥数语,作为信客的墓志铭。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儿歌,能够背诵儿歌

  2.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学习创编肢体动作

  3.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做个自信的孩子。

  教学准备:课件、音乐《小鸭子》、彩色卡纸、小朋友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带小鸭子入场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一起来看!(出示课件:小鸭子的图片)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鸭子?生答:(从颜色、翅膀、嘴、脚等方面)孩子们说的都很好,真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掌声送给自己吧!

  二.学习儿歌

  师:孩子们,小鸭子看见你们这么聪明能干,想要送一首非常好听的`儿歌给你们,想听吗?小鸭子说只给坐得端正的好孩子听哦(播放“小鸭子”)

  1.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儿歌

  师:小朋友。儿歌好听吗?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外一首小鸭子的儿歌呢,大家想学吗?那好,我们和小鸭子一起学习这首儿歌!(板书:小鸭子的大脚丫)认读课题,小鸭子的大脚丫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儿歌吧(课件出示儿歌)

  A、老师范读儿歌(会读的孩子跟老师一起读)

  B、生跟读、齐读、分组读、比赛读

  2.学习儿歌,并背诵!

  师:小朋友,咱们和小鸭子一起背诵下这首好听的儿歌吧!(师读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小组接力背。单个小朋友

  背、、、、、、、

  3.创编动作

  师:真棒!掌声送给自己吧!小鸭子说想看看你们带上动作和表情来背儿歌,你们能做到吗?(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动作)小鸭子忍不住夸奖你们了,说你们是了不起的乖孩子呢!

  三.理解儿歌内容

  1.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儿歌

  孩子们,说到小鸭子,老师这儿正好有个故事,想听听吗?师:小鸭子长了一双大大的脚丫。他走起路来,像踩着两只小船一样,一摇一摆的,样子很滑稽。他很怕小朋友们笑话他的大脚丫、笑话他走路的怪样子。在足球场上,小鸭子大大的脚,把一个个球使劲地踢进球门。大家都为它鼓掌,羡慕他有一双大大的脚丫,小鸭子高兴极了。孩子们,这个故事和我们今天学的儿歌是不是一样的?

  2.提问

  1).儿歌叫什么名字?

  2).儿歌中都有谁啊?

  3).儿歌里发生了什么事?(板书:画大脚丫)

  4).小朋友你们知道小鸭子的大脚丫还有什么用吗?

  四.活动延伸

  师:小鸭子的大脚丫真有意思,大大的很难看,却能踢球,画画还有游泳,用处大着呢!小朋友,我们每个人、每件物品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们不能去嘲笑别人的缺点,要学会欣赏他们的优点,谁愿意来把自己的优点说出来让我们学习呢?(记录下孩子们的话,配上照片贴到活动角)

  附儿歌

  小鸭子的大脚丫

  小鸭长着大脚丫,

  小朋友们都笑他。

  足球场上把球进。

  我的大脚有用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爱迪生爱科学,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后来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引导学生向爱迪生学习,爱科学,学科学。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世界闻名、省吃俭用、顽强、合适、不懈”等词语;会用“节省、顽强、合适”造句;了解句与句的关系。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爱迪生进行实验的故事。

  教学重点:

  1.通过重点词、句、段,体会爱迪生热爱科学、不懈努力的。

  2.了解段落中句与句的`关系,弄清叙述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爱迪生。

  《春蚕》那一课告诉我们,母亲半夜起来添桑叶,点的是蜡烛,现在电灯已经普及,一按开关,灯就亮了,又方便又明亮。这电灯是谁最先发明的?他的名字叫爱迪生。(板书课题)

  爱迪生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多少学,但是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11岁时就研究牛顿定律,还动手做各种实验。例如他发明电灯时,光收集资料,就用了本笔记本;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先后用过铜丝、白金丝等一千六百多种材料,还用过头发和各种不同的竹丝,最后选中了日本的一种竹丝,经过燃烧炭化后,成为最初的灯丝。

  爱迪生不停地钻研,16岁就制成发报机,一生一共有1368种发明,平均半个月就有一个发明。在高峰时期,每隔5天,就有两项发明,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

  今天我们学习《爱迪生》这课文,就要向爱迪生学习,要爱科学,学科学。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第一句讲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世界上很有名,叫世界闻名,你知道我们哪些科学家、文学家是世界闻名的?)

  2.这一段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3.爱迪生怎么热爱科学,怎么做实验,有没有具体地写?

  这一段就是总的介绍爱迪生。

  4.齐读。

  (三)自读课文。

  (四)教学生字词。

  省吃俭用就是吃的用的都很节省。

  垃圾(词义学生从生活中已理解,侧重教学字音、字形。)

  再写一个“山”。右半边分上中下三部分,右上是“艹”,

  燃烧即点起来烧,可组成“点燃、燃起、易燃品”等词。

  聋(让学生想办法记字形)

  弄瞎眼“瞎”是指眼睛看不见了,所以是“目”。注意右上部的笔画。

  顽强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下去不屈服。爱迪生为了做实验,耳朵被车长打聋了,眼睛差点儿弄瞎,但他不动摇,坚持做实验,不断地搞创造发明,这就是“顽强”。

  合适就是适合,符合要求的。

  价钱便宜“价”组词:物价、价格、价目、价值。便宜,“便”,是多音字,读第二声,“便宜”即价格低。“宜”组词:适宜、风光宜人。“宜”本音为二声,在词句中读轻声。

  (五)范读课文。

  (六)写字。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知识目标:

  生字词、运用对比塑造人物、描写景物,闰土、杨二嫂形象的意义 ,小说中议论语句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2、能力目标: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鲁迅先生通过小说所抒发的希望有新生活的感情。

  4、创新目标:

  抓住故乡人物的变化和景物的变化分析人物,理解主题。

  【学情分析】

  初一和初二年级时各学了几篇鲁迅先生的作品,给学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文较易理解。但文中的议论有难度,因此理解议论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教师应重点讲解。

  理解运用对比突出家乡人物和景物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课文主题,这是本文的重点,学生已具有初步赏析文章的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赏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教学流程

  师生互动(问题设计、情景创设)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1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弶(jiànɡ)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dài) 恣(zì)睢(suī)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素 如许 潮汛 苏生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打拱 惘然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并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四、自读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5段)交代“我”回故乡的时节、地点、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一部分着重写故乡人物的变化,又可分三层。

  一层(6~33段):写“我”和母亲相见、谈话。

  二层(34~52段):写乡镇小市民杨二嫂的破产和巨大变化。

  三层(53~77段):写闰土的到来,他的变化,使“我”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向往彻底破灭。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哲理性的结尾,深化了小说的主要思想。 五、作业 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师生研讨

  1、组织教学,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

  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鲁迅的小说──《故乡》。

  这篇小说的情节其实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是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板书)

  “我”的阅读──以填空“这是一篇(关于)__________的小说。”的形式了解学生们课下阅读情况。

  2、讨论题:

  ⑴ “我”已经有多少年没回过故乡了?

  20多年。

  ⑵ 那么,眼前的故乡还是二十年前的故乡吗?

  不是。

  ⑶ 眼前的故乡什么样呢?

  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⑷ 二十年前的故乡又是什么样?

  美丽的,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

  ⑸ 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至少有两个故乡,20年前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20多年间,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的仅仅是故乡吗?还有没有别的?

  ⑹ 师生讨论:故乡的人物、环境、经济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⑺ 请同学们解答老师的疑问:我们都知道,理论上讲,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而实际上,故乡的发展走了下坡路,可以说是历史的倒退,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⑻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为什么不在美丽的故乡上下功夫,而要为读者描写这样一个破败、萧条的故乡呢?鲁迅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地揭示这一点,他越含蓄,留给读者的空间就越大。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二、教师小结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对自己的创作追求作过说明,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要使中国人民觉悟起来,“改良这人生”,因此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他最关注的是下层社会“不幸的人们”,创作了许多以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故乡》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 三、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故乡

  故乡 在故乡====》变

  离故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让学生了解诚信是人基本素质以及诚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根本原因。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教具准备

  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勾画感受深的句子,用心体会。

  3。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了解宋庆龄。

  学习过程

  一 检查预习,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交流“失信”的意思。指导读好课题。

  2。交流预习中做了那些学习准备。

  3。简介宋庆龄。

  说说你收集到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根据学生搜集资料的情况及时补充)

  4。齐读“资料袋”里的内容。

  二 初读感知

  1。指名读课文,评价自己达到的程度:正确?流利?有感情?

  及时表扬预习较好的同学。

  2。讨论:(小黑板出示问题,同桌或小组合作在书上找答案并勾画出来。)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d。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从哪里知道的,用——划出句子。

  e。她为什么停住了脚步?别人是怎么劝说的?她是怎么说的?用~~~划出句子。

  3。汇报交流。 结合问题回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 分角色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 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五、课后作业:

  课后收集一个名人守信的小故事。

  板

  书

  设

  计

  8 我不能失信

  守信

  宋庆龄 伯父家 鸽子

  小珍

语文教案 篇8

  (一)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其中真意。

  2.体味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理解赏析作品。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感悟人生真谛。

  教学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

  2.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等待中包含的人生百味。

  教学关键;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学会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圈点法,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让学生自由说说等待的经历及等待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三、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惆怅倚门萌生希冀蠢人魅力

  链子依偎迫不及待引人入胜不速之客

  四、同学之间互相探讨:

  1、为什么说“等待”是贼?

  2、作者说:“希冀在等待中获兔的人岂止守株者。”仔细揣摩这个句子,体会其深刻含义。

  3、“人生是条长长的链子,‘等待’是各环节链子间的纽带。”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

  4、“等待的未必能获得……而且绝对取不走,避不开”,这句话蕴含着什么深刻含义?

  5、“引人入胜的风景……更远处有瀑布……”这里的.“亭台”“溶洞”“瀑布”指的是什么?

  五、学生探讨后,教师明确。

  六、课堂练习:

  1.课后思考与讨论三。

  2.吴冠中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文章既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朗读课文,题为作者的语言特点。

  提示:

  ①文字简练,有画的意境,又有诗的韵律。

  ②借用中外的谚语及俗语。变抽象为通俗。

  ③语言生动、跳跃、鲜明、空灵。

  七、小结:文章以等待为题,意在说明人们常怀希冀,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难遂人愿的无奈和岁月催人老的感慨。

  八、作业:片断练习

  请用一段文字写出你对等待的独特感悟。

  板书设计:

  等待的滋味

  等待包含的人间百味学会等待

  等待的况味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研读文本,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理清文脉,理解孟子的“王道”主张。

  2.合作探究,涵泳体味,分析人物的观点和情感,赏析孟子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

  【教学方法】

  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思路】

  1.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有关孟子及其经典名言的图片)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慧眼如炬,善于攻心,比喻排比,论辩跌宕生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以此续写标题。

  梁惠王的困惑在于:“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孟子对此的评价为:“寡人之于国也”,“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认为治国应当:“寡人之于国也”,“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据此文章自然分为三层: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分析“民不加多”之因,解决“民不加多”的措施。

  (设计意图:一线贯穿,由“多角度续写标题”切入,符合文本的对话情境,便于学生紧扣治国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并进行信息筛选整合,更能体会孟子议论严谨、环环相扣的`逻辑特色;便于深文浅教,直入正题,使全文结构自然呈现;便于背诵,每句都是一个思维结点,彰显了背诵思路。)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画“三国形势图”,标明秦、魏、齐的相邻位置,指出河内、河东所在,并简介谈话背景。

  (设计意图:知人必先论世,了解梁惠王西畏强秦东败于齐,“国以空虚”,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为何焦虑“民不加多”,为何特邀孟子指点强国之道。图文结合,更利于学生置换角色,以天下为己任,分别从梁惠王和孟子的角度思考治国之道,从而与文本交流、碰撞、共鸣。)

  (1)第一段诵读探究。:

  读析示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学生分组接力诵读这两句话,体味:语调、语速、表情如何?哪些字要重读?“尽心”有何为证?(用原文回答)“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这句话反映出梁惠王怎样的心理?上下文有何为证?背诵第一句和相关语句。

  明确:前句轻读,后句重读。语调沉郁,语速滞重,表情苦闷。“尽心”是梁惠王自评的核心语,要重读。“尽心”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换为“尽心矣”削弱了表达效果,“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突出反映了这个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劳”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无功”表现在“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困惑”有“何也”为证。

  仿照示例,师生对本段其余句子进行合作探究。探究点:结合形势图用文言对“河东凶亦然”作完整表述;“无如……者”能否换一种表达方式? “何也”读成升调还是降调?能否改成“何哉”或“何故”?背诵第一段。

  (2)其余段落分组合作探究。

  按文本内容分为四组:“五十步笑百步”“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天下民至”。

  诵读准备:每段从语意看可分几层?语调、语速、停顿、重音,如何处理?

  诵读要求:读出心理,读出个性,读出情韵,读出理趣。

  诵读方法:组内接力诵读、同一句子比较诵读、熟读成诵

  探究重点:仿照示例,自主确定。

  学生分组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相机追问,进行纵深拓展,并予以总结、评价。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由首句小切口打造出探究闪光点,激活思维,提供探究范例。第一段后文研读让学生进一步熟悉鉴赏“言语”的路径,熟读精思,为自主探究作准备。然后放手让学生作为探究主体进行个性化阅读,“人—本对话”、“人—人对话”,“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一举四得。)

  4.三读文本,赏析特色

  “王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移民移粟,小惠耳,虽能行之,何益?”跟原文比较,看比喻引君入彀的妙处。

  第五段3种措施删去“也”字或删“也”加“则”重新组句,第六段4种主张4个“矣”字读出语气,体味运用排偶音节铿锵、文如连珠的气势。

  末段一揭二讽三劝勉,且照应开头,体会孟子铺张扬厉、雄辩缜密的文风。

  5.五读文本,熟读成诵

  思路解说

  1.立足文本,读出“三味”。“读书读人读生活,品词品文品人生”,读而品之,品读出语言味、文学味、人文味,这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精义所在。而读和品的对象与基础都是文本,语文教学的互动文化——“人本对话”,若淡化或脱离了文本就难免误读和浮躁。文言经典尤其要注重由“言”及“文”,这些古老的语言文字可谓民族文化的地质层,它不仅是载体,实质上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必先感受优秀的言语形式,进而破解其深含意味的信息密码,然后方能感知字里行间跃动着的情感、思想。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句,设计紧扣梁惠王心理律动、辐射全篇的问题链,以反复诵读、筛选、整合、探究原文的形式进行,就为学生的感知、品味设置了全息式的、笼罩性的文言语境。再加上孟子为梁惠王作的这个道德设计,仅445字,语言生动、流转自如,十分宜于诵读,用中速读一遍仅需2分钟,读5至6遍(包含分段式、多角度的文本探究)加上诵读中的间歇,40分钟足矣。“渗透知识、理清结构、触摸思想、熟读成诵”,完全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2.突出主体性,保证主导性。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更多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有了必修1和必修2两册的文言积淀,对于这篇相对浅显的文言文,相信学生有自觉探究的能力。但淡化预设与讲授,并不是要教师淡化出场,让课堂放任自流。第一段小切口进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设计,一反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讲解,质疑解疑活化文本、激活思维,示范性和可操作性兼具,正是“授之以渔”,实现了由教读到自读的过渡。七段中其余六段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诵读感悟,再展示探究成果,教师规正其探究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生成和深化,使课堂收放有序,活而不乱。

  3.审美之旅,精神培育。《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相对短而浅,却列为精读篇目,其后相对较繁难的《过秦论》《师说》要让学生自读,并且第三单元定位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而不是议论文,所以我将教学定位为“鉴赏”而不是“分析”,因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同时鉴古也是为了知今,与古人精神相遇应是鉴赏的落脚点。孟子其文的尺幅兴波,精神的烛照千古,保证了鉴赏活动与读法指导的相得相融,人文经典与时代脉搏的宏音共振,再加上从导入到结语都注重文学性与逻辑性并重,学生可以充分感受语言美、结构美、情韵美、思想美,熟习文言读法,提高语文素养,有兴趣也有底气来面对以后的自主学习。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经典)07-30

[经典]语文教案08-03

语文《口技》教案10-27

语文教案(精选)08-09

(精选)语文教案08-16

语文教案【经典】08-29

语文教案[经典]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