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语文教案9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它从独特的`儿童视角展开,富有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名诗人。”我们应当看到,儿童与诗歌有着紧密的血缘关系。作为教师,应当积极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良”等九个字,会认会写“寻”等八个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小组合作和游戏等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关爱他人、关爱环境、关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并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
四、学习重点分析
1.识字和写字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而对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五、学习难点分析
读悟结合,理解文意。
语文教案 篇2
课题
复习教案4 ——《鹤群》
教学目标
知识
能力
教育
1.反复诵读课文,从中体会情感.
2.领悟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生动的描写.
3.体会本文拟人句的特色,积累文学语言.
教学重点 难点
1.理解鹤群所表现出的精神美.
2.理解本文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鹤群的精神美.
因材施教
对策
较好学生:完成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般学生:在老师的辅导下完成。
教法
练习法
课型
复习课
教具及
电教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互动
1.填空: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___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2.复习生字
? 排除阅读障碍,把不理解、不熟悉的字词句标出来,必要时查查工具书。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伫(zhù)立? 绮(qǐ)丽 湮(yān)没
剽悍(piāohàn)? 盘旋(xuán)
②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绮丽:鲜艳美丽。
轻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条
剽悍:敏捷而勇猛。动作轻快。
寡不敌众:人数少的抵挡不住多的。本文形容—只鹰抵挡不住众多鹤的'攻击。
无济于事:济,帮助。对事情没有帮助,指解决不了问题
盘旋:环绕着飞或走。本文指鹤群环绕着飞。
3.复习课文的重要语段
(1)这篇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2)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找出文章表现鹤群飞翔于空中的细节。
(5)找出文章表现鹤群搏击苍鹰的细节。
(6)找出表现鹤群救护同伴的细节。
学生填空,复习文学常识
听写生字、词语
学生互批,找到不足之处,课下
及时补充
提出思考问题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巩固练习
听写生字、解词
课堂小结
摘抄文中优美词句,细心体会,学会运用
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鹤群
江口涣
第一部分:谈论鹤群。
第二部分:观看鹤群。
第一层:鹤群翔空。
第二层:鹤鹰大战。
第三层: 救助伤鹤。
课后反思
收集可以引征团队精神的重要性的格言若干条,交给语文科代表。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甥、刃、擎、厢、拽。
2.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齐天大圣这个神话英雄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的过程,感受其中的神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走进中国著名的长篇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中,阅读其中一个精彩绝伦的片断,去领略大家喜爱的深化英雄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风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齐天大圣又展示了他哪些神奇的本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在读文章的过程中,你认识了哪些生字和新词?
重点交流:
(1)认识的生字:甥、刃、擎、厢、拽。
(2)理解词语:
中军:古代行军作战分为左中右或上中下三军,由主将所在的.中军发号施令。 赞叹:本课是疑问,感叹。
去来:去的意思。
厮:指服杂役的人,这里是对对方的蔑称。
配合:配:婚配;合:匹配配偶。
擎:举。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2.交流汇报。
课文记叙
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和二郎神在水帘洞前大战的情景。
课文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齐天大圣面对二郎神的挑战,举起金箍棒,劈手相还。 第二部分(3-5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时各自不同的神奇变化。
第三部分(6自然段)齐天大圣与二郎神打到了花果山,惊慌了四大天王。
四、默读课文,深入学习。
1.齐天大圣与二郎神大战了几个回合?在文中标出。
2.课文中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大战过程中的神奇)? 重点交流汇报:
齐天大圣是怎样判断那只鱼鹰是二郎神变的,二郎神又是怎样判断那条鱼时齐天大圣变的?
课件出示:
(1)忽见一只飞禽,似青鹞,毛片不清;似鹭鸶,顶上无缨;似老鹳,腿又不红。 (2)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似鳜鱼,花鳞不见;似黑鱼,头上无星;似鲂
鱼,鳃上无针。
(有感情朗读,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师引导:还有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哪感受到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过程中的神奇?
3.朗读全文,说说孙悟空是个怎样的人?
(机敏、坚毅、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只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小故事。《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回,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找来读一读。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2.阅读《猴王出世》《齐天大圣》等故事。
七、板书设计。
面对挑战 劈手相还
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 千变万化 神奇无比
且行且战 惊动天王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智子疑邻》学习
1、全班朗读《智子疑邻》。
2、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3、再读寓言,教师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并解释加点的词。
4、问题讨论: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试概括。
二、《塞翁失马》学习
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
情节一波三折。
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
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
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
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
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
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1、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2、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教科书”带给作者的感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3.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片段训练。
教学重点:
感悟课文内容,写读后感或展开片段训练。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展开片段训练。
教学准备:
准备有关成长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老师。在家里父母是我们的生活启蒙老师;课堂上有向我们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老师;大自然也是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当然,虫子也能成为我们的教科书。
板书:大自然的教科书
2.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读文
1.同学们有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全班交流。
3.通过刚才“质疑——解疑”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你有哪些收获?
(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阅读的课文中,边读文边思考才能读懂课文。带着问题读书,是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我们把刚才的过程反过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然后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概括性,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5.检查反馈,比一比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梳理主要问题
大自然的教科书给作者什么启示?
这种启示怎样来的?
这些启示的作用是什么?
6.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三、了解写作特点,展开片段训练。
1.学生读文。了解写作特点。
(课文采用了“叙述+议论”的方法回忆了与虫子有关的四个生活片段,完整地表达了“大自然的教科书使我从稚嫩走向了成熟”的体验。)
2.学生交流感受:你从生活中得到过什么启示?是怎样来的?这些启示对你有什么促进作用?
3.指导学生写作。
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小的片段,要求真实、生动。
4.片段展示与交流。
四、总结
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片段练习。
2.指导阅读“学校·教育”主题的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 篇6
文本细读:
本篇文章作者峻青用浓郁的色彩,在如画的景色描绘中寄托出了自己炽热的情感。通过抓住富有秋天特征的大海、蓝天、柿树、苹果、葡萄等事物,生动具体地描绘五彩斑澜的秋色世界,表现了秋天的丰收、成熟与繁荣。而在他的描绘中着重通过对秋天各种水果颜色、形状的描写,突出秋天瓜果遍地、景色迷人的特点。作者通过对柿树与枫叶的对比,更突出了柿树的鲜红与内涵的丰富,蕴涵着柿树的成熟与收获。驰名中外的红香蕉苹果,黄澄澄的`大金帅,红玛瑙似的山楂果,绿莹莹的、红玫瑰似的呈现多种色彩的葡萄……如此绚烂的色彩,组成一幅美丽而迷人、成熟与繁荣的秋天景象。作者采用了大量比喻的修辞方法,使得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与读者面前。文章最后一段,道出作者之所以喜爱秋天,就是因为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表达出作者面对丰收的景象内心的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秋天这一丰收季节的赞美。
该篇文章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从感官上认识秋天。提示学生实际观察秋天的美景,感受自然界给予人的色彩、味道、神韵,把学习理解课文与体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充分理解感悟作者的“秋天表示着成熟和繁荣,也意味着丰收和欢乐。”之后,跳出作者的感悟,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秋天。用看得见的画笔描绘,用直通心灵的语言表述,或是默读体味秋色的魅力,或是朗读读出秋色的绚烂,总之,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为主。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字7个,会写字8个。理解“逊色驰名中外绚丽繁荣等”生字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尝试运用所学到的略读课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略美丽而迷人的秋色,感受秋天成熟与繁荣的景象。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观察秋天里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色
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你的观察,你能把你眼中的秋色告诉大家吗?
(学生畅谈)
师:有一位叫峻青的作家也观察了秋色,想去看看他眼中的秋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文识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朗读课文,对读不好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可借助拼音或查字典读准字音;
(2)参考课文题目,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3)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准备和同学讨论。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文章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三、师生对话、感悟文本。
1、作者之所以喜爱这样的秋天,是因为它表示着——和——也意味着——和——。
你同意作者的这种感触吗?
如果同意,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认为的理由;
2、同学交流,互相补充。
如:体现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柿子红得像一片火;苹果逗人喜爱;山楂缀满枝头;葡萄如水晶和玉石雕刻,晶莹透明。
读中体会作者的比喻手法。把各种水果水灵灵的呈现在我们眼前。
3、如果还有别的想法,请像作者那样把自己的理由说充分。
你眼中的秋色是什么样子的?
描绘出最令你感动的秋天的场面。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唇”上下结构,但是上半部撇写的要长些。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搜集秋天的词语、句子,读关于秋天的文章、古诗句。
2、可以向同学推荐教参书中的诗句。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3.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
提问:听完这首歌曲,你的感受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哪些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
分享后总结: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很好!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一首别离词,感受别离词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2.请同学简单介绍对词人的了解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老师以ppt为工具对学生的回答做补充,并简单介绍《雨霖铃》词牌知识。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根据自己的预习理解,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
4.齐读。学生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小组合作探究)
1.词中描写了离别的哪些情景?直接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是什么?
点拨: 情景——饯别时暗淡、低落的心情,船要出发时难舍难分的痛苦,设想中“今宵酒醒”后的凄凉、怅惘,日后“良辰好景”不再的极度孤独、无聊。
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起笔用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的手法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点,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酝酿出足以出动离愁别恨的气氛和情调。
(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写什么?
点拨: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点拨:由眼前的实景转入到想象的情景,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1)下阕中出现的典型诗词意象有哪些?
点拨:意象——酒、柳、风、月。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什么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了什么情怀?
点拨:。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4. 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
点拨:提示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分别有什么特点?
点拨:围绕“伤别离”主题,描写了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上片离别情景,以实写为主;下片想象别后情景,以虚写为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及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
点拨: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 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 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
2. 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雨霖铃》柳永
别前——寒蝉、长亭、骤雨 (实) 寓情于景
伤别离 别时——兰舟 (实)
别后——烟波、暮霭、酒、杨柳、晓风、残月(虚) 虚实结合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雨声的录音,启发谈话:你在哪儿听过这样的声音?听着这雨声,你想到了什么?
A生:我想象到了风声,风声越来越大。
B生:我想象到了雨声,雨声越来越近,越来越急。
C生:可以想象到风吹树摇、雨打屋檐、阴雨迷蒙的景象。
……
(通过放录音,把学生带进雨景中,给学生一亲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情,使学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欣赏雨中的美)
2、教师谈话激趣:这两天,老师的耳边也一直萦绕着这动听的雨声,脑海里一直浮现着一片流动的绿色。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阅读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中的.声音和色彩就这样印在了心理。读过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它推荐给大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吧!(出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读全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目倾听,感受。
2、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化的想像,让学生尽力去想)
A生:我仿佛看见山林里一片流动的绿。
B生:我仿佛听见了雨声所带来的音乐美。
C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雨中山林美景画。
……
(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肯定:同学们想象的真是太丰富了。)
3、初读课文。
(1)读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2)自读课文
a、划出本课生字,读准字音。
b、轻声把课文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c、边读边想边画,标出不懂或疑惑之处。
d、把课文的顺序理一理,看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其中主要写了什么。
(3)小组内交流初读体会。
(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突出学生自主交流、汇报、读议,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美、感悟美、欣赏美)
三、自主练读,读中自悟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选几位合作伙伴一起读;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选择这部分?为什么这么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阅读体验。学生发言时暴露出的阅读困惑,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辅助手段,或通过谈自己的体验给予必要的帮助、点拨。
(师引导启发学生:这是一片寄情入景、情景交融、字字句句委婉动人、极富感染力的散文,描绘出了山雨的神奇、山林的千般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浓浓的爱和深深的眷恋。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