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晴朗的夜空,远眺皎洁的月亮或闪烁的星星,产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感受。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
教学重点:激活储备,引发学生奇特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学难点: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进行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晴朗的夜空,无边无际,神奇美丽。当你留心观察的时候,会见到许多有趣的现象,:月圆月缺、群星闪烁、流星飞逝、银河灿烂……我们不禁沉醉其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这神秘的夜空探索、遨游。(出示课题:星月遐想)
二、欣赏品味,感受妙趣
1、出示:(1)月亮像天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2)一轮新月好像一朵白色的梨花,宁静的开放在浅蓝色的空中。
(3)弯弯的月牙吐洒着清辉,月光洒落在四周,似有千点万点的光斑在跳动,月光为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比较朗读,体会这几句话带给人的不同感受。
3、小结:面对广阔无垠而又变幻莫测的夜空,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景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三)展开想象,交流感受
1、师:面对璀璨的星空和迷人的月色,相信你在欣赏时定会产生产生许多奇特的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写下来。
2、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1、学习课本范文,指导写法。
师: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月色,产生了这样奇特的想法:(投影出示:月牙是花瓶,星星是花朵),接着他又想花瓶是谁的呢?后来为什么花瓶越来越满,而花朵越来越少呢?于是,他联想到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写下了这么一个感人的故事:
银河将牛郎与织女分开了,月牙儿是牛郎献给织女的花瓶,牛郎每天晚上都要采一些花朵插进花瓶中,而繁星就是夜空中开放的花朵。渐渐地,夜空中的“花朵”越来越少,“花瓶”里却越来越满。于是,星星变得稀了,月牙成了圆月。王母娘娘知道了,非常恼火,打翻了花瓶。花瓶倾倒,花朵撒落花瓶又逐渐恢复到原先的形状。这样的事每月都在发生……
(1)自由读一读这两个片段,体会有何不同的感受。
(2)交流:你比较喜欢哪个片段,为什么?
教师小结板书:内容具体,想象奇特、合理。
2、教师下水文展示,揭示方法。
师:老师昨天晚上在遥望星空的时候,想起了《吉祥三宝》中的一句歌词:(投影出示:月亮、星星、太阳是吉祥的一家)
师:于是,我又想这一家是怎样的一家呢?一定是个很幸福的家庭吧?他们家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太阳爸爸不和月亮妈妈、星星宝宝们在一起呢?想着、想着我就想到了我自己,经常为了工作没有时间陪自己的丈夫和女儿,我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这么一段温馨的故事:
一碧如洗的夜空是一个幸福美好的大家庭。这座瓦蓝色的漂亮房子,很大很大。房子里住着热情似火的太阳爸爸,还有美丽而又温柔的月亮妈妈和数不清的星星宝宝。星星宝宝们既调皮又可爱。你看有时流星飞逝,那是星星宝宝在追逐打闹。闪闪发光的星星在眨着眼睛,好象在说我困了,不跟你们玩了。过了不大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太阳爸爸悄悄地从东边升起来了,告别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去工作了。月亮妈妈和小星星们在家里静静等待爸爸的归来。这样的事每天每夜都在发生。多么美好的夜晚呀!
教师小结板书:联系生活、真情实感。
(五)激发想象,真情表达
1、师:现在,你头脑中一定也产生了许多奇思妙想!是神秘的仙境,还是动人的故事?赶紧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相信你的文章一定能打动人!写好后别忘给习作定个题目。
二、作中指导
学生当堂习作,教师个别指导。
三、作后指导
1、欣赏评点佳作,进行二次指导。
2、学生各自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3、展示、评点典型的修改范例,进一步指导写法。
板书
星月遐想
想象合理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语句通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 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联想想象法。评析欣赏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雨说》教案设计
一、导语
同学们还记得“渭城朝雨悒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吗?诗可以娱目、娱耳、娱心。其实,在中华诗歌的宝库里,还有许多灿若星河、异彩纷呈的现代诗,她们吸收了几千年诗词深邃的神韵,借鉴了外国诗艺自由的脚步,感受着新时代清新的气息,装点了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盛装。今天,就让我们和着喜悦、轻快的节拍,去聆听“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1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浪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分析理解诗意
1. 找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2. 回忆如何赏析诗歌(出示小黑板)
① 注重朗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整体感受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富有激情。)
② 品味重点语句,感受诗的意境。
③ 整体朗读全诗。实现对全诗理解的升华。
(一)朗读
1.在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的音乐美。
(明确:语调、停顿、重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小组读。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意象,并通过联想、想象把这些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并且给画面起个题目。
师示范:如第五小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孩子们嬉戏的脚印清晰可见,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发,池塘里此文转自斐.斐.园 FF.Net的鱼儿活蹦乱跳,还有唱着歌谣的溪水……
题目:大地期盼的春雨、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
(找一组学生一个描述画面,一个有感情的朗读)
3.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各章节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4. 这首诗歌分为四层意思来展示,首先点明在大地最需要的时候雨来到了大地;其次点明雨的来意和雨的亲切邀请;再次点明雨的来意,要教会孩子们勇敢地笑,最后呼应开头,点明雨的祝福。
(二)品味
(过渡语: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它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它是生命的源泉。权势抓住“雨”这些特征,赞颂人间永恒的爱,于是“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自由发表见解)
2.朗读“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体会,这一节内容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齐读第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体会:这两节中,“勇敢地笑”反复出现,诗人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第七节中,诗人借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这些自然界的精灵,抓住他们生动的一刹那,抒发自己对勇敢、乐观、自信的赞美。第八节,用两句气势高昂的对仗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希望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将感情推向高潮。有了爱,才会有勇敢的笑,只有勇敢的笑,才有希望,“笑”体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强调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5.最后一节中写道:“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你如何理解?“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6. 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这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明确:拟人的手法,读了让人倍感亲切。)
7.请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的主旨有什么关系?(明确:副标题便于我们理解诗的主旨。这首诗特为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作,表明了作者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同时也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针对性强。)
(三)全班齐读,感悟全诗。
四、小结
这雨不是波勃狄伦的《苦雨》,而是甜田地叫着孩子乳名的、使大地长出甜甜的苹果的甜雨;不是余光中春寒料峭的《冷雨》,而是充满“温声细语”、充满“爱心”的暖雨;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的霏霏“淫雨”,而是脚步轻快、其润如酥的喜雨。这雨滋润大地,使万物欣欣向荣。这雨带来了充满希望的春天,充满快乐的四月,而不是艾略特所抱怨的“残酷的。四月。这雨“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又亲近人们,带来了笑声和歌声,这雨使天地人和谐交融在一起。这雨带来的春天,是纳斯鸟语花香的“甜蜜的春天”。“雨”对少年儿童“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话对“雨”说吗?请简要说说你的想法。
五、作业:
1以“我对雨说”为题写一首诗,仿照本诗的结构回答雨说。
2 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的区别。
3 选取两个画面进行生动的描绘。
语文教案 篇3
【习作内容】
如果问到同学们都会做些什么,大家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画画、会游泳、会滑冰、会照相、会做饭、会干农活……回忆一下,这些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有哪些趣事,有什么体会。选一样写下来。写的时候,要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理念】
本着“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语文教学理念,本设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让学生快乐地写。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学本领的经历,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想与伙伴交流感受的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心地说和写,大胆地与老师、同学交流。
2.让学生们有话可写。“有创意的表达”需要有内容,要启发学生从容易忽略的“小事”中发现“趣”、“奇”、“新”,感受童年生活的色彩斑斓和作文内容的丰富多样。
【教学目标】
1.能把自己学会做一件事的过程写完整,表达出从不会到会的喜悦之情。
2.在写作的过程中,能用上自己喜欢的词语,把印象深刻的地方或有趣的经历写得完整些、具体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爱好,都会一种甚至好几种本领,比如游泳、滑冰、烧饭等等。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本领,让同学们也分享自己的快乐,好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人人都参加介绍,同时要求把话说完整。引导学生大胆说,自由说,让学生思想放开,情绪活跃起来。)
师:据我了解,这些本领,有些是同学们自己琢磨着学会的,有些是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的,有些是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学会的,还有的是通过“拜师学艺”才学会的。请大家仔细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么学会本领的。(播放事先录好的,张亮在妈妈的指导下学习用电饭煲煮饭的录像及王成刚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游泳的经过录像。)
师:大家都看得很仔细。现在我们请张亮同学和王成刚同学说说他学习烧饭和游泳的经过吧!
(张亮和王成刚说说自己学烧饭和游泳的经过。)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比较完整,把学习本领的主要过程都说了,也说了自己的内心体会,这很好。大家也很想说吧!现在请大家选一样自己学会的本领,把学习的经过和体会跟学习小组的.同伴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要求人人都说。教师巡回了解,指导部分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围绕话题,正确表达
师:如果大家把自己学本领的经历写下来,在班里的习作园地交流,这样,大家共同分享,就会有更大的收获。先请同学们从自己学会的本领中,选出一次自己感到最快乐的,或是感到最不容易的,感受最深的,认真地写下来。
1.重点引导学生明确这次习作具体要求。
写之前,要求学生仔细想一想,并相互交流。如果要写好学本领的经过,有哪些需要写得详细些呢?哪些问题需要大家互相提醒的?(启发学生思考。)
教师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把需要学生注意的问题进行整理,以下面形式出现:
大屏幕出示:友情提示
(1)要注意写清楚学的是什么本领。
(2)学本领的经过要注意一步一步写清楚、写具体。比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3)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或喜欢的词语,把自己印象特别深的,或者特别有趣的地方写得生动些、详细些。
(设计意图:变习作要求为“友情提示”,意在使学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提示中明白:写作,还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变化,而且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帮助。)师:有了上面的提示,同学们再想想在写作的时候还有哪些困难,比如开头难,写不具体等等,教师将给帮助。
根据同学们的要求,教师给大家提供以下参考材料:
●我想向大家介绍自己学习舞蹈的经过……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学校里组织的游泳兴趣小组……
●看到妈妈从电脑里打出的字又快又好,我也想试试……
●前几天,我刚刚学会了炒青菜……
2.学生开始写作文。
3.学生交流习作,师生根据“友情提示”的要求互相点评。
点评时,可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一位同学说的时候,其余几位同学对习作中印象最深的、特别感动的地方发表赏识意见,或者就写得不够清楚、完整的地方进行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赏识、讨论,把学习本领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环节说清楚,说完整,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说说、写写学本领经历的内容时,力求引导每一个学生大胆、不拘一格地说出、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本领的经历,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现出童真童趣。)
三、赏析交流,展现自我
鼓励学生把修改后的习作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1.提醒学生在朗读自己习作的时候,读好自己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在语气、语速上加以强调,以吸引同学的注意。
2.引导学生认真地听同学的朗读,要求能听完整、听得懂,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3.鼓励学生互相推选或自己推荐习作,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上张贴交流。
4.布置“学习园地”。师生共同为本期“学习园地”命名一个交流的主题,如:“教你学一招”、“让我告诉你”、“请分享我的快乐”等。
5.指导学生认真地修改并抄写好自己的习作,鼓励学会文字输入的同学用电脑打印,并根据习作的内容配上自己喜欢的插图,使“学习园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展示赏读,创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赏析自己的习作和同学的作文,能发现其中的亮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懂得展示、赏析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评点】
学生在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先是怕写不好,不怎么愿意写。开始写了,虽然很想写得生动些、有趣些,但又往往感到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次设计,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些写作心理,首先,启发学生“以黎明第一次看世界”的新奇感,来看自己的成长经历,使自己学会本领的过程由朦胧到清晰,产生“突然发现”的感动,使作文从被动到积极。同时,通过“友情提示”、“记者访谈”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方法和过程,使学生明白:写作,需要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需要一定规范的语言。值得一提的是,杨老师还鼓励学生带着“观赏的心态”来赏析自己或同伴的作文,通过师生共同对“学习园地”的设计和布置,促使学生的习作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续,与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融合,在师生共同的合作与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文的快乐,增强了写好作文的信心。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
大家读得真热闹,看把小松鼠都吸引来了,你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愿意读吗?把生词读给你的同位听,读不准的,请同位帮助改过来。(出示生词。)
把你们读的情况汇报给大家,谁愿意读?(请一对同位起立读词,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2、学习生字:
生词大家都认识了,我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生字。)
单个读生字,齐读生字。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⑵ 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方案一:(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方案二:(学生贴得有错误)其他同学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里吗?(有不同意的请他上来贴)为什么这样贴呢?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指导学生从书中找到贴图的依据,使学生不但了解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而且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用书本来解决问题。
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王老师就是一只美丽的小鸟。(教师戴上头饰,走到学生中间,热情地跟小熊、小松鼠打招呼。)
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为后面的学习创设活泼和谐的气氛,老师扮作小鸟和学生交流,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二则强化了学生的角色意识,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并为理解体会人物的情感做好铺垫。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 了解课文大意:
我就住山林里,(教师手指板画)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方案一:(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方案二:(学生说故事的细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指板画)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在板画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⑵ 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找到了“乐坏了”,教师指导朗读这一句)“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方案二:(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有一个词直接写了我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方案一:(学生没有回答)看! 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
方案二:(学生找到了写草莓和松果的句子)是啊,不但有纸船和风筝,我们还收到了草莓和松果呢,(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能不高兴吗?看! 还有什么呢?(教师指祝福的话。)
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 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抓住三个让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原因:收到纸船和风筝;收到松果和草莓;收到祝福的话,让学生体会他们高兴的心情。用换词的方法理解“乐坏了”的意思,用教具和渲染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一句一句指导后,又训练学生朗读整个自然段,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效果。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利用各种形式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乐读、会读,能读好。
⑶ 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把三、五自然段作为重点单独学习后,师生分工朗读二至六自然段,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总体连贯的感知,进一步巩固朗读训练的结果。
⑷ 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小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 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一:(学生发现了无价值的东西)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如果仍旧没有发现)我的发现在这儿。(点击课件,“漂”“飘”变红)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方案二:(学生直接发现了两个飘的区别)指导学生谈。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漂、飘”字的区别很好地反映了汉字形声字的特点,借机进行训练,使学生初步了解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展示了汉字的魅力,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3、学习第七自然段:
我这只活泼的小鸟,天天在山林里飞来飞去。每天清晨,我看见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我看见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音乐由欢乐变为忧伤,教师深情朗诵渲染气氛,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八、九自然段:
⑴ 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 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 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 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 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 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生1:我想自己读,让大家给我评点一下。
生2:我想听听王彦读,然后我学一学他。
生3:我想读一读,请王老师评价一下。
交流过程中要注意:“美丽的风筝”强调“美丽”,说明小松鼠看见风筝很高兴、很激动、很惊喜;“他高兴得哭了”说明他再次得到了小熊的友谊很激动。
6、拓展练习:
⑴ 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生1: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和松鼠又和好了。”
生2: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高兴得哭了。
生3:小熊看到这么纸船向他漂来,连忙爬上树,把一只只风筝放到了空中,风筝上写着:“小松鼠,我非常想念你,天天盼着与你和好呢!”
让学生补充这句不完整的话,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拓展,又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正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
⑵ 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这只小鸟说吗?
生1:小鸟,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
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学习完课文后设计这一环节,教师以小鸟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丝毫没有说教的痕迹,学生在和小鸟交流感受的同时,初步理解了友谊的意义,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别辨认。
③蝉:课件展示图片,简单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学生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注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根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师: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天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开心、快乐、自在、悠闲)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自在、悠闲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高兴)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响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响亮。他的歌声这么响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当小牧童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非常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张、急切。
(4)品读:忽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歌唱,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忽然)
这就是—忽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歌唱的迅速。
既然是停止歌唱,我们还要读出安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教师巡视)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学习并掌握部首“斤”、“丷”。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反义词,认识一些常见的反义词,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读中理解和掌握文中的几组反义词。
2.注重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的识字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识字的兴趣以及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个相反的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说出它的反义词,并加上相应的动作,看谁的反应快。
2.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仔细听录音范读课文。
2.谁想来试读、指名读。
3.全班齐读一遍。
4.(出示课件)本课生字,尝试认字。
5.检查识字情况,学生认读,教师标音。(采用带拼音、去拼音、认读生字的方法,让识字的难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成就感加强了,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激发出他们识字的兴趣。)
6.重点指导前后鼻音的字的读音。
7.仔细观察,识记字形。(互相交流:你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如字谜、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等方式识字。)
8.汇报交流情况。(这一环节注重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的识字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9.生字卡片找“反义词朋友“的.游戏。
10.开火车认读词语的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失、反、关、新、旧、进、胜、单”这八个要求会写的字,让学生在空中书空笔顺,然后让学生说说写字时应注意什么?
2.教学生认识新部首:“倒八字、斤字旁”,你还知道哪些字也是倒八字的?(兰、前)
3.师相机范写。
4.生练习描红和书写。
5.展示学生作品,全班评议。
四、朗读儿歌,自编对对歌
1.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呀!现在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对对歌课文里面,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看谁读得最好。(师巡视)
2.学生口头编对对歌。(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编对对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对对歌,通过读对对歌,认识了许多生字,会读对对歌,还会编对对歌,你们真了不起呀!现在请看老师留给你们什么样的作业?(出示课件)
语文教案 篇7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愚公移山》注意:这首歌曲反映的主人公是谁?从中你有何感悟?
二、板书课题并简析:
1、愚公移山属于什么类型的短语(主谓短语);课题向我们交代了故事的_ _,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三、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复习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
2、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二两段的理解性阅读。
四、范读课文(注意:字的正确读音、句的分断)
1、范读:
2、完成课本中的预习练习:
五、根据预习谈谈对课文大意的理解(自由发言)
六、对课文第一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女生齐读,男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要字词,让学生根据预习回答:方、万仞、本、河阳
3、思考:(幻灯)
(1)体会"本"在文中的作用
(2)用一句话概括本段
(3)体会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课堂责疑:
七、对课文第二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男生齐读,女生指正:
2、幻灯打出文中重点字词,让学生根据注释和预习回答: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幻灯)思考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根据愚公的提议,设想可能达到怎样的前景蓝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移山的难处主要有哪些?(提示思考角度:愚公本身的因素/山的因素/路途因素等)
(4)文中提到"孀妻"、"遗男"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愚公移山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移山之举深得民心。
(5)其妻献疑的出发点是什么?--是想让丈夫充分认识到移山的复杂与艰巨。
4、分小组讨论
5、集体讨论:
6、归纳小结:
八、课堂责疑: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默写《愚公移山》第二段:
_。
二、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字:
惩_险_塞_迂_汝_
面_如┅┅何_箕畚_始龀_反_ 2、翻译句子: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翻译:_。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翻译:_。
(3)杂然相许。翻译:_。
(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翻译:_。
3、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愚公移山的最终目的是_;愚公移山的艰巨性主要体现为:_/_/_。
4、愚公之妻献疑的出发点是:_。
5、强调"孀妻"、"遗男"的目的是_。
三、预习完成:
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二讲)
执教:行宫中学黄玉中
一、检查作业:
二、齐读第一、二段:
三、导课:同学们,昨天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艰巨性、原因以及邻人的帮助,今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愚公移山坚信能把山移掉的信心之源--
四、展示教学目标:(幻灯)
1、对课文第三四段的理解性阅读,了解愚公移山的信心之源和结果;
2、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
3、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提高,教案《初二语文教案之《愚公移山》(第一讲)行宫中学黄玉中》。
五、对课文第三段进行理解性阅读:(幻灯)
1、女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2、幻灯打出课文要求学生根据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3、集体翻译:
4、幻灯打出思考题,分组讨论:
(1)"笑"与"长息"分别有着怎样的含义?
(2)文中智叟嘲笑愚公的理由是什么?愚公反驳智叟的理由是什么?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从两个人的对话来看:两个人分别从哪一个角度看问题?分别是怎样的人?--愚公:发展/是一个有长远目光和坚定意志的人
--智叟:静止/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4)这场争论最终以谁的失败而告终?(理由是什么?)
--智叟(理由:河曲智叟亡以应)
(5)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分析两人的态度的不同。
--两个人虽然都反对移山。
但愚公之妻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从"献疑"中可以看出她完全是出于关心与担忧;而智叟的目的.则完全是嘲讽愚公移山之举。
(6)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不受限制)
(7)你对本段还有什么高见或有什么疑问要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5、集体讨论:
6、归纳:
六、对课文第四段进行理解性阅读:
1、翻译课文:
2、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这一部分是故事的什么部分?(高潮)本段借助深化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通过惊山神、感天帝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和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
3、讨论回答:
4、归纳:
七、课堂责疑:
八、归纳小结课文:
九、布置作业:(练习卷)
教后感:|
附记:|
《愚公移山》练习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
穷匮_亡_汝之不惠_ _
陇断_冀_一厝朔东_ _
二、解释加点字:
笑而止之_毁山之一毛_虽我之死_
其如土石何_其妻献疑曰_穷匮_
汝心之固_固不可彻_汝之不惠_
三、阅读理解: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中的"毛"应解释为:_,用该字该意组一个成语:_。
(二)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1、_通_解释为:_ 2、_通_解释为:_
(三)本段文字属于故事的_部分,大意为:_。
(四)选文中的"笑"和"长息"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笑"表现了智叟_;
"长息"表现了愚公_。
(五)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把"_"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有_语气。但愚公先斥责智叟的"固不可彻",后_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_,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胜利,文中的"_"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六)请默写出愚公之妻"献疑"的一段话:
_ _
(七)比较愚公之妻与智叟的话,谈谈它们的异同:
_ _
(八)以愚公的长远眼光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的用意是:_
(九)你怎样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要求:
1、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读一读,写一写。了解汉字部首的表意作用。
2、读一读,积累词语。
3、说饶口令。
4、阅读欣赏。了解倒影的常识。
5、做吹泡泡的游戏,观察泡泡的大小、形状、颜色,再说一说。
重难点、关键:
1、正确书写汉字,积累词语。
2、学会观察,并有序、通顺的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语海拾贝及阅读欣赏部分,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能够正确书写,并积累词语,读中认识倒影。
教学过程:
一、有趣的汉字
1、学生读一读课中的生字。
2、指名读一读,其它正音。
3、以第一组为例,引导学生观察。
(1)引导学生从字型上观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2)指名反馈:第一组的字都和木字有关。
4、学生同法观察其它组生字,并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
5、教学小结,引导学生从部首或部件的表意作用,理解汉字,另外也可以用类推法归纳同类的字,帮助自己系统的识记汉字。
二、词语超市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思考: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学生反馈,教师小结。
4、读中积累。
三、写一写
1、出示要求书写的生字,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每一行的共同点。
3、第一行全包围,第二行上下结构,第三行左右结构。讨论书写时应遵循什么规律。
4、指导书写,教师巡视辅导。
四、说绕口令
1、学生自由拼读。
2、教师板书鼻韵母。
3、集体比赛读饶口令。
五、阅读欣赏
1、读儿歌。
2、讨论:傻鸭子为什么扑了一个空?
3、教师出示山的倒影图,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倒影。
4、学生再读儿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组织学生开展吹泡泡游戏,并指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师读题,明确要求
1、教师:这一次的语文生活让我们干什么?
2、平时我们都玩过吹泡泡的游戏,只是我们没认真的观察过。
3、教师提出吹泡泡活动过程的要求。
(1)仔细观察。
(2)活动中注意礼让,注意活动的安全。
二、吹泡泡活动
三、说一说
1、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扩大说的面。
2、指名说一说,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说的好,值的学习,哪些方面说的不够,要更正。
3、再指名说一说。
4、教师小结。
四、读一读儿歌,体会吹泡泡的乐趣
泡泡
宝宝吹泡泡,
泡泡跑了,
宝宝追泡泡,
泡泡爆了炸宝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3-05
语文上册教案04-28
语文识字的教案06-11
语文教案(精选)04-12
语文古诗教案05-16
语文教案08-04
语文教案08-05
语文教案08-05